① 三圈一體戰略是指什麼
成都市域三大圈層的劃分,既是一個地理分區,也是一個經濟分區。中心城區6個區作為第一圈層,區位條件好,發展起步早,是市域經濟的「頭雁」;緊鄰中心城區的6個區縣作為第二圈層,區位條件適宜,發展勢頭強勁,是市域經濟的「中雁」;第三圈層8個市縣,區位條件較差,發展水平滯後,是市域經濟的「尾雁」。成都提出,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提升對外輻射力,前提是要把市域經濟的「三圈」融成完整的「一極」,形成對內聚合力。
② 什麼是經濟地
是一個與經濟中心或中心城市相對應的概念。其內涵是經濟中心的吸收和輻射能力能夠達到並能促進其經濟發展的地域范圍。
如果沒有經濟腹地,經濟中心也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而沒有經濟腹地,也就無所謂經濟中心。以上海為例,其狹域經濟腹地是上海市域,而其廣域經濟腹地則是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腹地是產業鏈賴以形成的基礎,二者唇齒相依。
③ 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是什麼意思
從字面表述上看是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組合,體現的是國家對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總體要求在市域范圍內的落實。
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中央文件用社會治理的概念取代了以往的社會管理概念後,政學兩界對其已有深入的探討,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提法逐漸深入人心,其概念要義也較為清晰,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這一概念的內涵,關鍵在於對市域的理解和把握。
(3)什麼叫市域經濟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城市基層黨組織是市域社會治理體系的領導者,也是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的實踐者,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構建黨建引領新格局。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社會利益關系日趨復雜,社會階層結構分化,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社會治理面臨的形勢和環境更為復雜。
④ 什麼叫做區域中心城市,地區中心城市,市域中心城市,縣域中心城市
1,區域中心城市是中國大陸官方對城市依據城鎮體系規劃進行的一種劃分方式,是指具有重要區域意義的省會城市及副省級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的培育將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縮小地區間發展水平的差距。
2,地區性中心城市是指,城市作為區域的中心,是一定地域內的經濟聚集體。城市和區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相對一般城市而言,中心城市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
⑤ 市域范圍內是什麼意思
市域范圍內的意思是:城市行政管轄的全部地域范圍內。市域規劃是指根據一定時期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長遠和戰略需要,對中心城市的整個行政管轄區域或與其有直接社會經濟聯系的周圍地域的國土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進行全面規劃。
市域規劃是區域性國土規劃的一種類型,其性質、任務、內容、原則、方法與其他區域性國土規劃基本相同。市域規劃是在充分研究市域社會經濟發展條件、趨勢的基礎上,對全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進行的總體戰略部署,對其社會經濟各部門發展的地域空間布局所做的長期性、戰略性、綜合性規劃。
⑥ 什麼是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概念是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樹立「五大導向」,優化「四大體系」,提升「七大能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徵、城市特點的社會治理新模式,加快推進新時代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是一個新的概念。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這一概念的內涵,關鍵在於對「市域」的理解和把握。具體而言,需要抓住以下三個著力點。
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三大著力點
市域社會治理的治理單位主要以設區的城市為載體
我國按照中央政府統一領導、地方政府分級管理的原則,形成了由上至下的「金字塔式」地方政府層次結構,治理體系的運轉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層級「勢能」推動。
目前,就中國的地方行政層級設置而言,主要存在兩級制、三級制和四級制三種形式。雖然我國的行政區劃體系和城市行政等級較為復雜。
但從中央政法委關於「市域社會治理」的謀劃布局來看,這里的「市域」應該主要指的是設區的城市的行政區域和層級(包括副省級城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這也是社會治理的現實需求。
當前,新型社會矛盾風險的傳導性、流動性不斷增強,從醞釀發酵到集中爆發周期不斷縮短,牽涉的利益群體、資金往來、具體訴求等各類矛盾要素不斷超越傳統縣域層級能夠解決的職權范圍。
而相對於以「縣域」為重點的傳統社會治理體系而言,以設區的市為單位的社會治理具有更大更明顯的優勢,特別是地方立法權優勢和資源統籌協調優勢。
市域社會治理強調市級層面的「主導者」角色定位
從行政層級關系看,國家和省級層面是政策的研究者和制定者,區縣層面是具體的執行者,在職能定位方面十分明確。但市級層面則處於承上啟下的特殊位置,既是上級政策的執行者,一定程度上又是的政策制定者。
市域社會治理突出「以城區為重點」的空間治理取向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新經濟新產業快速發展並向城市集聚,形成了「以人口由鄉村向城鎮、由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遷徙為主的特徵鮮明的人口流動大潮」。
與之相伴而生的現象是城市人口規模的迅速增加。中國數千年來以農村人口為主的城鄉人口結構已經發生逆轉。
意味著人們的生產方式、職業結構、消費行為、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都將發生極其深刻的變化,城市由此也就容易成為各類矛盾風險的產生地、聚集地、爆發地。
「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提出,就是希望能夠將社會治理的工作重點轉到城區上來,通過發揮市一級的統籌協調以及資源和技術優勢。
更為有效地應對城鄉區域發展過程中各類新型社會矛盾風險的挑戰,從而真正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⑦ 市域范圍是什麼意思
市域范圍是城市行政管轄的全部地域范圍。
在市域范圍內,正確配置生產力和城鎮居民點,建立合理的生產和生活體系,是市域規劃的基本任務。具體說,它至少要包括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內容:
1、進行市墟綜合條件評價和確定經濟社會發展方向。在對全市資源、經濟、享十會、環境等重要因素評價的基礎上,通過與全省、大經濟區的對比分析,明確市域經濟社會發展方向,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
2、合理布局生產性建設項目。包括全市工業結構蒞地域上的合理分工,確定主導工業部門的地點指向,重大建設項目前期論證,工礦點和城鎮建設的協調;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農、林、牧、副、漁各項用地,使工、農業生產在地域上分布合理。
3、在預測城市化進程和合理分布人口的基礎上,規如同工農業發展相適應的市域城鎮體系,以便為城鄉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和生活環境I並且以各級中心城鎮為依託,帶動廣大農村的發展。
4、統一規劃區域性的交通運輸,能源、水利,給排水,郵電,生活服務等公用基礎設施建設,使基礎設施的梅成與布局,同工農業生產和城鎮的發展協調配套,又要使各單項工程的建設,既能形成本身的完整體系,又同其它專項工程設施的建設相協調。
5、編制科技及社會服務設施規劃。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加強統一規劃,合理進行地區布局和力量配置,以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物質建設的保證作用。
6、制定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確定市城環境保護目標和重點,劃分環境保護區,防止城市水源地、風景游覽區污染,協調生產建設、居民生活與環境的關系,建立一個良性循環的市域生態系統。
7、從全國、全省和全市的整體利益出發,綜合平衡,進行多方案的技術經濟論證與比較,選擇經濟上合理、技術上先進、建設上可行的最優方案,以求達到最佳的綜合社會經濟效果。
市域規劃的基本原則
1、根據社會化生產和現代化商品經濟發展趨勢,注意引導人口與生產力在市域內合理布局。
2、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根據本地優勢和制約條件,以省市發展戰略為指導,正確確定本縣(市)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的布局和結構。
3、認真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針,統籌安排土地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與整治。
4、要體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大城市郊縣在安排鄉鎮企業發展的同時,要重視安排好農副產品基地和園林綠化系統的建設。
5、沿海市縣的規劃,要充分利用當地有利因素,為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創造條件。其他省、市的縣(市)域規劃也要揚長避短,以近期投資少、見效快的項目為突破口,分期做出安排。
6、要體現減少層次,提高效益,有利於基層政權和地方管理機構的設置和調整。
⑧ 私域經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嗎
所謂「私域」, 是指運營客戶的能力已經成為企業和品牌最核心的能力之一。在數字經濟時代,企業的核心目標是要從產權的高度上真正去重視和擁有「客戶」這個最有價值的資產,並不斷提升自己為每個客戶創造更豐富價值的能力。
⑨ 經濟腹地的概念是什麼
經濟腹地是一個與經濟中心或中心城市相對應的概念。其內涵是經濟中心的吸收和輻射能力能夠達到並能促進其經濟發展的地域范圍。如果沒有經濟腹地,經濟中心也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而沒有經濟腹地,也就無所謂經濟中心。以上海為例,其狹域經濟腹地是上海市域,而其廣域經濟腹地則是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
經濟腹地是產業鏈賴以形成的基礎,二者唇齒相依。
現在,我們可以以淮河流域淮河流域作為案例進行分析。
淮河流域經濟作為一塊區域經濟,只能是經濟地理上的概念區域,而不是運行和管理上的實體區域。在這種格局下,淮河流域的經濟發展應以城市為中心,構建流域經濟發展的新機制。
首先,區域經濟有三大構成要素,即經濟中心、經濟腹地、經濟網路。其中,城市是區域的經濟中心,城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集聚與輻射功能,會有效地優化資源與要素的空間配置,溝通城市與區域間的經濟聯系,從廣度到深度上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因此,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規律表明,淮河流域必須以城市為中心,構建流域經濟發展的新機制。
其次,從區域經濟的增長規律看,在農業社會,區域經濟增長是以農村為主導,在工業社會,區域經濟增長是以城市為主導。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我國區域經濟增長模式已發生由農村為主導向城市為主導的根本性轉變,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率先實現了區域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淮河流域要走出「經濟谷地」,也必須推進這種轉變。
第三,淮河流域已形成較為合理的城市體系,城市經濟發展較快,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這些城市已成為不同空間范圍的區域經濟中心,不同程度地發揮集聚與輻射作用,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程必定認為,以城市為中心構建淮河流域經濟發展的新機制,地級市起著關鍵作用。淮河流域有33個地級市,每個地級市平均管轄5個縣、500萬人口。要充分發揮地級市的作用和功能,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形成以地級市為中心的流域經濟發展新機制。根據經濟中心的輻射強度與區域經濟空間邊界相適應的原則,淮河流域的一些地級市適度調整行政區劃,也是很必要的。
區域經濟學的研究還表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主要是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這種聯系的區域空間現象,就是城市經濟圈或城市群經濟圈的出現。在淮河流域,已形成了三大城市經濟圈:一是以蚌埠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圈,二是以徐州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圈,三是以鄭州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圈。蚌埠市位於淮河幹流與京滬鐵路的交匯點,是淮河流域皖北地區的首位城市,向來就是淮河中游兩岸和皖北地區的經濟中心;徐州市位於淮河流域中部的蘇皖魯三省交匯處,為京滬鐵路與隴海鐵路的交匯點,是南京與濟南之間的首位城市,向來是淮海地區的交通樞紐和經濟中心;鄭州市是河南省省會和經濟中心,位於淮河流域的西北部,京廣鐵路與隴海鐵路在此交匯,河南省境內的淮河流域地區都在鄭州市的輻射與吸引范圍之內,是淮河上游流域的經濟中心。蚌埠、徐州、鄭州三大中心城市各與相鄰的中小城市乃至小城鎮形成了聯系密切的經濟網路和經濟圈。淮河流域要走出「經濟谷地」,必須培育三大城市的經濟中心功能,拓展三大城市經濟圈的經濟聯系、產業聯系和市場聯系,優化淮河流域的資源與要素配置和區域經濟空間秩序,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
⑩ 什麼是中國「都市一小時經濟圈」
中國「都市一小時經濟圈」指以主城為核心,在交通一小時可通達的范圍內,形成一個具有明顯聚集效應、具備競爭優勢的地區。例如長三角經濟圈是以上海為中心,一小時之內交通可以到達的地方;重慶經濟圈是以重慶為中心,一小時之內交通可以到達的地方。
起源:
隨著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的迅速崛起,「一小時都市圈」的說法風靡全國,其中以重要城市為核心的小型「一小時都市圈」也成為一道獨特的景觀。提一小時,是根據人們出去辦事到一個地方所花時間以不多於一小時為宜, 是由人的適應性決定的。人的適應性對經濟適應性起決定性作用。就是從中心城市出發一小時可及地域。
事例:
武漢經濟圈
武漢經濟圈指以武漢為中心的100公里半徑內,包括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8個中小城市在內的地區,是中國中部及長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但在具體范圍的確定上,可能是泛指市域,也可能僅指市區。還可包括漢川、大冶、應城、雲夢等市(縣)在內。它包括城市經濟圈、城市旅遊圈和城市農業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