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計劃經濟時期票證到哪裡兌換

計劃經濟時期票證到哪裡兌換

發布時間:2022-07-29 09:55:59

㈠ 當時使用票證的時期,地方糧票可以兌換全國糧票嗎

請樓上不知道的自重.
不知道《中國生活票證大全》是指什麼,糧票?郵票?還是全有?
要是郵票的話,新中國成立以來所有郵票加起來價錢不過幾萬不到.當然不含原版,錯票,未發行的,和軍郵.300快買一套是不可能的.民國和晚清的就別想了.
如果是糧票的話,糧票存市量很大,價格大多很底,幾毛到幾元不等.當然也是少數值錢的,但是糧票的話每個省有省發行的糧票,地方(比如說市)有地方發行的糧票,還有全國通用的,各種面直的加上不同年份的,怎麼說也成千上萬種,300快錢買一套?想都別想.
宗上所術,那些成套的又很便宜的要麼是假的,要麼就是一些發行量很大的很不值錢的.請LZ三思
如果是樓主所說的是肉票,布票,煤票這些東西的話那麼這些東西一般是不會做假的,應為沒有作假的必要,原因如下
1 不是國家發行,而是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商業部門印發
2 沒有市場認可度
3 存世量巨大
傳統意義上的收藏指古董玉器字畫錢幣郵票珠寶傢具等等.
就象有人收藏火花,有人收藏門票,還有人收藏變形金剛一樣,這些票正如果喜歡的話可以做為個人愛好.只要喜歡,就有價值,又何必在乎它的市場價值呢?(如果不喜歡就是300塊錢買一堆廢紙=_=!,為了升值的話還是不要買的好..沒有市場價值的..)

㈡ 用布票在什麼時期

在計劃經濟時代,基本上所有的輕工業產品都要憑票購買!
較早的布票叫「棉布購買證」。如江西省1954年發行的「棉布購買證」,很像郵票中的小本票,外面有包皮,裡面是票證。票面印有名稱、數量及存根等,購買棉布時把購布證裁掉,留下存根。布票收集難度比糧票等其它票證要大得多,尤其是成套布票,不是聯張的較難配齊,身價不凡,一套布票數十元、上百元。早期布票尋覓極難,漸成珍品。
布票是中國供城鄉人口購買布匹或布製品的一種票證,中國對布匹購銷實行統一管理及保證布匹按計劃供應所採取的一項措施。1953年開始實行。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商業部門印發。跨地購買時,到指定地點兌換異地通行票證。特供軍用的布票由國家統一發放,可在全國通用。布票的單位一般有:1寸、2寸、半尺、1尺、2尺、5尺、10 尺等。布票是購物的憑證,本身不含價值,不許買賣流通。布票是商品短缺形勢下的產物。20世紀80 年代初期,隨著農業和輕紡工業的發展,布匹供應日趨豐富,布票隨之取消。
較早的布票叫「棉布購買證」。如江西省1954年發行的「棉布購買證」,很像郵票中的小本票,外面有包皮,裡面是票證。票面印有名稱、數量及存根等,購買棉布時把購布證裁掉,留下存根。

㈢ 計劃經濟時期,各省的糧票可以通用嗎a

地方糧票只能在本地使用。如果外出,要憑證明到戶籍地的糧店兌換一定數量的全國通用糧票才可以。

㈣ 新中國當時為什麼要用票證來消費比如糧票,面票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物資匱乏,關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國家在1953年10月出台了統購統銷政策,從此百姓生活進入了長達40多個春秋的「票證時代」。

那時,各類票證五花八門充斥山城,糧票、肉票、布票、鹽票、油票、煤票、煙票、蔬菜票……就連買糖果糕點、火柴肥皂也要憑票,票證漸漸成了城鄉居民吃飽穿暖的一種保障。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票證才結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歷程。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逐步縮小了消費品定量配給的范圍。到1983年,國家統一限量供應的只有糧食和食用油兩種,1985年長達30多年的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被取消。

1992年—1997年間,票證制度終於在全國范圍內退出了歷史舞台,這一時代的結束預示著中國由計劃經濟的短缺時代走向市場經濟的過剩時代。

(4)計劃經濟時期票證到哪裡兌換擴展閱讀:

分類與特點

各地的商品票證通常分為「吃、穿、用」這三大類。吃的除了各種糧油票外,還有豬、牛、羊肉票、雞鴨魚肉票、雞鴨蛋票,各種糖類票,各種豆製品票及各種蔬菜票等等。穿的除了各種布票外,有化纖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

用的有手帕、肥皂、手紙、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種煤票、商品購買證、電器票、自行車票、手錶票,還有臨時票、機動票等,真是五花八門,涉及各個領域的方方面面。總之,大多數商品都是憑票供應的。

什麼樣的商品就用對應的糧票去購買,對號入座,缺一不可。那麼在糧票這一大家族裡有些什麼品種呢?略舉一些有:有直接稱糧票的,有大米票、麵粉票、粗糧票、細糧票、小米票、土豆票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糧票

㈤ 20世紀90年代初期,"票證"的作用

票證因其特殊的意義,已經成為我國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特殊文化的載體,其不可多得的史料、研究、審美、收藏價值使它成為不少收藏愛好者的最愛,豐富著現代人的生活。它是歷史的產物,記載著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文化生活水平。如今的票證大多為收藏品,作為收藏品,有它的升值和紀念的價值 .
票證收藏是一種有益的活動。它可以豐富人的精神生活,增加人的知識見聞,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是人們寄興托懷的一種獨特方式。有的人因收藏之豐、之精、之專而成為「收藏家」,也有人因收藏和研究某一物件而成為學者和專家。收藏不僅有陶情怡性、豐富人生的功能,有追古探幽、考證歷史的作用,而且有著巨大的經濟價值。今天,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許多人熱衷於票證收藏,一個重要原因也是為了使手中的積蓄能保值升值。

㈥ 1987年的國庫券到哪裡兌換

可以兌換,一般各地人民銀行會安排某一家商業銀行繼續集中辦理過期國庫券的兌換工作。兌換的政策是只付到期本息,過期部分一概不付利息。兌換需要攜帶本人身份證件辦理。 你可以聯系咨詢陽江市人民銀行國庫處,具體辦理兌付業務的商業銀行是哪一家即可。 另外,1987年國庫券可以收藏增值,還可以到集郵市場去高價(一般價格都比在銀行兌付的本息要高很多)賣給收藏此票證的小販。

㈦ 在計劃經濟的時代,為什麼購物要用票證

計劃經濟時期,在商品供應極為匱乏的年代,國家為了保障供需平衡,對城鄉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實行計劃供應,按人口定量發行了糧票、布票等專用購買票證。
我國計劃經濟時期極具時代特色的票證,經歷了四十多年的風風雨雨,終於在20世紀90年代逐步退出了經濟舞台,完成了歷史使命。
中國的票證歷史可謂是一部凝重渾厚的中華民族創業史,是一部華夏子孫與貧窮、飢餓的抗爭史,是囊括中國農業、商業、工業、服務業的發展史,是中國計劃經濟這段歷史的真實寫照和證明。
1953年我國宣布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實行計劃經濟。計劃經濟就是對社會資料產品的配置形式採取有計劃生產,而對商品採取計劃供應,對單位個人進行計劃分配。為了滿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而採取當時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印發各種商品票證,有計劃地分配到單位或城鎮居民手中。
我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票證。我國的票證種類數量堪稱「世界之最」,全國2 500多個市縣,還有一些鎮、鄉都分別發放和使用了各種商品票證,進行計劃供應,此外一些大企業、廠礦、農場、學校、部隊、公社等也印發了各種票證,種類繁多。
各地的商品票證通常分為「吃、穿、用」三大類。吃的除了各種糧油票外,還有豬、牛、羊肉票、雞鴨魚肉票、雞鴨蛋票,各種糖類票,各種豆製品票及各種蔬菜票等等。穿的除了各種布票外,有化纖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用的有手帕、肥皂、手紙、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種煤票、商品購買證、電器票、自行車票、手錶票,還有臨時票、機動票等,五花八門,涉及各個領域的方方面面。總之,大多數商品都是憑票供應的。什麼樣的商品就用相應的票證去購買,對號入座,缺一不可。為了照顧老幹部、高級知識分子、科研人員和有特殊貢獻的人,也分別發放了一些特供票證。

㈧ 糧票是在什麼開始普遍開始的又是在什麼時候開始普遍開始取消的

人民公社是從1958年開始的,實現了將20年左右,在1978年左右陸續消失。糧票的使用時間要稍長些,前後延續了大約30年。

㈨ 計劃經濟時期是否可以不使用紙幣

計劃經濟時期的票據用法是這樣的:假如你希望買二兩肉,那麼需要到肉店,交二兩肉票與二兩肉的錢,然後售貨員給你切二兩肉。也就是說,這種票據代表商品配額,和我們今天用的商業匯票、銀行匯票等東西是不一樣的。商業匯票、銀行匯票這些東西本來就是用來支付的,和貨幣性質更接近,但肉票、糧票等不能拿來支付。而且在我們的語境中,計劃經濟時代的糧票肉票一般叫做「票證」,而商業匯票、銀行匯票等具備支付功能的叫「票據」。那麼糧票,肉票這些「票證」有沒有價值呢?有。與它最接近的金融資產是美式期權。如果現在我告訴你美式期權可以替代紙幣,那你可能會覺得我瘋了。因為這東西雖然有價值,也有流動性,但它是一個風險資產,拿來承擔支付功能就不合適了。是否可以不使用紙幣?可以不使用。有票據足夠生活紙幣的意義在哪裡?中國計劃經濟時代的紙幣與票據具有經濟學意義上的兩個不同階段。改革開放前一個是在改革開放前,實行較為嚴格的配給制度,這個時候票據的作用意義要遠大於紙幣。此時紙幣具有三方面意義:經濟生產建設監測、交易支付憑據(並非交易功能,而是憑據)、超額奢侈品配給。當時的貨幣政策是以馬克思貨幣流通理論為基礎,主要關注貨幣量在統一調配下的供需均衡,即我們初中都學過的「貨幣需求=貨幣流通*流通速度」。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是實行計劃性的現金統一調配管理制度,以滿足實際生產的臨時性和季節性需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紙幣的發行主要是為了監測宏觀經濟狀況以及具體生產建設任務開展情況的。

㈩ 怎麼認識新中國歷史上的票證制度

LZ:您好,很高興可以解答您的問題希望我的答案能讓你滿意產生:票證制度的產生是因為計劃經濟的物資不足,需要用東西來控制市場需求時所出現的產物。意義及內容:票證是計劃經濟體制下最具代表性的產物。我國的票證歷史可謂是一部凝重渾厚的中華民族創業史,是一部華夏子孫與貧窮、飢餓的抗爭史,是囊括我國農業、商業、工業、服務業的發展史,是我國計劃經濟這段歷史的真實寫照和證明。能清晰地反映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百姓的商品購買方式及生活條件。結果:這些票證的存在極不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所以必然被終結 (當年之所以實行糧票、布票等票證制度,主要是因為生產力太落後,物資匱乏,改革開放以後,生產力飛速發展,物資日以充足,且國家已經有意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試點了。)擴展閱讀: http://ke..com/view/476050.html?wtp=tt

閱讀全文

與計劃經濟時期票證到哪裡兌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在哪裡開的廠子 瀏覽:922
誰知道美女薄情館哪裡下 瀏覽:84
漂亮美女怎麼發朋友圈 瀏覽:242
有個是非婆婆的婚姻如何維持 瀏覽:539
我乃一介草民何敢高攀愛情怎麼接 瀏覽:171
事業單位生活費多少 瀏覽:115
通宵如何影響健康 瀏覽:819
小腸怎麼檢查出健康 瀏覽:613
健康早餐代餐有哪些 瀏覽:330
幸福樹澆水後怎麼修剪 瀏覽:652
毛絨玩具哪個經濟實惠 瀏覽:118
行為屬於心理健康的范圍有哪些 瀏覽:603
怎麼寫自己的故事八百字 瀏覽:93
英語小故事軟體哪個好 瀏覽:772
愛情開始階段是怎麼樣的 瀏覽:67
默克爾的婚姻是什麼 瀏覽:81
美女和醜女哪個吸引男人 瀏覽:444
沒有房子怎麼看待愛情 瀏覽:753
怎麼委婉的誇別人是美女 瀏覽:534
圈裡的愛情是什麼 瀏覽: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