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美國如何走過經濟危機

美國如何走過經濟危機

發布時間:2022-07-29 05:17:48

『壹』 美國政府如何應對2008金融危機

1、貨幣政策

隨著金融危機全面爆發,美聯儲加大了貨幣政策力度,美國政府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基準利率和貼現率雙雙下調到歷史罕見的低水平,表明美國政府從急、從快應對金融危機的迫切心情。

2、財政政策

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成為這一時期美政府救市的主旋律。2008 年10 月3 日,美國總統布希簽署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7000 億美元的金融救援計劃。此外,布希政府還對瀕臨清盤的金融機構直接注資。

2008 年9 月,美聯儲向國際集團提供了1500 億美元的救助資金;對債券和基金進行回購和擔保,宣布計劃從「政府資助機構」收購100 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債券,並計劃動用多於500 億美元外匯穩定基金(ESF)為貨幣市場基金提供臨時擔保。

3、推動實體經濟恢復

為刺激消費,推動實體經濟恢復,2008 年12 月19 日財政部動用174 億美元用於為汽車業提供短期貸款。這一計劃極大地刺激了美國的汽車市場,有助於提振經歷破產重組的美國汽車業。

4、貨幣政策的國際協作

隨著金融危機不斷惡化,美聯儲加大了貨幣政策的國際協作力度,先後與10 個國家簽訂或擴大了臨時貨幣互換協定以增強離岸市場美元的流動性。

5、金融峰會

此外,為了加強國際聯合應對這場空前嚴重的「金融海嘯」,美國政府積極推動在華盛頓、倫敦和匹茲堡舉行了三次「二十國集團金融峰會」,這些峰會的成果盡管有限,其實施效果更往往大打折扣,但對於穩定各國應對危機的信心、協調各國應對舉措,避免重演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面臨危機時各國以鄰為壑、競相轉嫁危機的悲劇,促使各國經濟企穩回升的作用仍值得充分肯定。

以上內容摘自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國財政》一書。

『貳』 美國該怎樣度過經濟危機

長期以來美元定價過高,這導致貿易逆差巨大,但因為美元是儲備貨幣,各國爭先儲存美元,使得美元高價位得以保持,美國為彌補美元市場供應,財政支出遠大於收入,美國財政赤字巨大。

歐元的出現和伊拉克戰爭使得美元的貨幣儲備地位下降,不少國家將美元轉換成歐元,美元國際需求無法跟上美國的財政赤字和貿易逆差。美元大幅貶值,美國人變窮了,無法維持先前的高質生活,導致次貸危機爆發。

原本以美國的經濟基礎,美國度過這場危機不需要2年,但很不巧,剛好趕上海元出世,海灣國家2010年推出貨幣後,將使美元繼與黃金脫離之後又與石油脫離。屆時美元因為長期貿易逆差,又與石油脫鉤,貶值預期大增,儲存價值大減,屆時的美元危機才算開始。現在的次貸危機只不過是熱身而已。

『叄』 美國的金融危機要如何度過

這次美國經濟危機之前,美國表面上一片歌舞昇平的繁榮景象.其實主要是由房地產市場虛假繁榮帶動的,美國的房地產交易投機過度.其現象可以用我們方便理解的一個比方來形容:
都說股票賺錢,我們全民去炒股票,錢都投進去了還不過癮,還想借錢生錢,就把手上的股票抵押了融資繼續買入股票,而有的銀行連你的抵押都不要就給你融資.
如此一來,風險就大量的積累下來了.
一旦哪一天,瘋狂的炒股熱潮有了退燒的跡象,股票也跌了,很多人也因還不上借款而割肉離場,又有很多人因還不上錢,抵押的財產被銀行收了去,還有很多銀行因為沒有留取足夠的抵押品,在貸款人無力還債的時候只好認賠.連鎖反應下來,個人破產,信貸機構破產,經濟蕭條,通貨膨脹.

美國政治界經濟界其實都是一幫政客,他們對管理國家經濟的能力實在不敢恭維,他們對自己國家的病患一點都不察覺,採取的快速連續升息政策其實正是這次危機的導火索,此措施使得大量的貸款無法歸還,引發連鎖的壞帳反應,使美國不少金融公司以多米諾骨牌狀的倒下。

美國政府是想抑制一下過於旺盛的投資,壓縮信貸規模,以及控制被拉高了的物價,所以採取了緊縮銀根的政策,其中升息是一條,其他的還有提高銀行存款准備金、發行票據吸納貨幣市場上的資金等等。

現在他們已經把事情搞砸了,搞大了,是世界級別的經濟危機了。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雖然中國的經濟可以自給自足,可以靠擴大內需來保持經濟不倒退。但是中國的人口太多了,現在正是歷史上青壯勞動力最多的時候,如果出口受阻,僅僅靠內需生產,怎麼養得起這么多人口?
擔心是必要的。

美國利率下降以後,美元的升值能力降低,國際資本就會從美元撤出,轉為利率更高的歐元、英鎊,甚至是人民幣。以及從美國金融市場抽資轉投資於歐、亞,甚至非洲。
在美元貶值的狀態下,由於它是國際結算貨幣,那國際商品價格就要上漲,進而形成世界性的通貨膨脹,美國可以自己印刷美元,永遠不會買不起東西,只是不斷的印不斷的貶值罷了。而世界其他國家就受不了了,物價飛漲,加上商品出口減少,生產下降,...一系列的負面作用都出來了。世界各國一起幫美國救市的原因就是誰都承受不起自己手上的美元嚴重貶值,全世界都被美國綁架了.

危機持續的時間要看美國政府控制經濟的能力了,由於布希政府是政治強人、經濟小人,所以估計要恢復得等奧巴馬上台以後了,民主黨還是搞經濟有一套的,柯林頓政府時期就搞的不錯,當年給小布希留了1468億美元的財政盈餘,被小布希第二年就搞成了赤字,以後一直都是赤字,最近一個年度甚至要高達4900億美元。估計約得等上等一年多吧

『肆』 美國怎樣走出經濟危機

當利率政策已經無法再用的時候,美國政府最後的終極武器就是源源不斷的給市場輸血,換句話,靠量的推動,來刺激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尤其是房地產市場的轉暖。1萬億美元的注資實體經濟,顯然不是小數目。這個政策不僅會對美國的經濟帶來深刻的影響,也同時影響著其他國家的經濟復甦。這個政策顯然會犧牲美元,但是美元犧牲反正也不是第一次了,美國人也沒覺得大不了。如果實體經濟復甦,加上出口放量增長,那麼顯然是功大於過。我自己的研究結果是虛擬經濟一般會提前6-8個月於實體經濟進行反彈。如果美國經濟得到復甦,那麼前期累積的流動性將會迅速從銀行釋放。這些釋放出來的洪水將會湧入世界各地的商品市場。包括美國本土市場。從整個20世紀來看,如果實體經濟發生了危機,那麼度過經濟危機的最好辦法就是進行產業升級。如果眼前的經濟出現了問題,那麼就向著深度和廣度的兩個方向去挖掘經濟新的動力。整個20世紀科學技術的進步提供了最好的證明。科學技術的幾次巨大發展都為經濟向更深,更廣的方向指明了道路,並且成為經濟的發動機。經濟向更深的程度發展,主要體現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帶來經濟效率的提高。經濟向廣度的發展體現在產品的豐富,以及全球化帶來的全球產業分配和整合。全球化的產業分配和整合是推動世界經濟從二戰後開始蓬勃發展的主要因素。經濟發展的第三個維度是長度,或者簡單的說是虛擬經濟。虛擬經濟將經濟資源在現在和將來之間進行了分配,使得人們可以預支將來的產出,投入到現在,從而形成了一個不斷反饋,不斷膨脹的分配方式,帶來經濟效率的極大提高。這主要通過金融市場來實現。目前的經濟危機,也就是由這個時間維度引起的,這種反饋機制崩潰了。人們過多透支了未來的財富,而經濟發展在第一個維度(深度)和第二個維度(廣度)上又沒有跳躍式的發展作為補償,一直聯系良好的三個維度之間的鏈條開始斷裂並且徹底崩潰。從這個維度的意義上來理解,怎樣克服經濟危機?克服經濟危機的關鍵在於重建這三個維度之間的良好的反饋機制。這個說起來比較復雜,實施起來更加復雜。關鍵是美國對於自己的金融市場運作極為不了解,所以如果從虛擬經濟開始修補這個反饋機制,難度巨大。簡而言之,美聯儲第一步去挽救金融巨頭,我認為是錯誤的。徹底克服經濟危機,實現經濟復甦,最實用的,最簡單的,也是必須做的是,在經濟的深度和廣度上進行重新升級,這樣才能重新修復這個系統。而第三個維度(虛擬經濟)在經濟的深度和廣度得到修補後,將會通過一個反饋機制自動進行調整來適應前兩個維度的轉換升級。第一個維度是深度,也就是產業升級和技術升級。所以,我很贊同奧巴馬上台後大力發展新能源技術,和生物技術的方法。這是長期療法,一定會見效的。從產業升級上講,帶動近20年科技發展的推動力毫無疑問是信息技術。對於今後20年,甚至50年,我認為新能源技術,生物醫學技術將會產生和信息技術一樣產生對於經濟的巨大推動力,從而形成產業升級和技術升級。所以,我看好這兩個產業的發展和相應上市公司的股票。網路經濟還有很大的發展,但是對於它成為推動力,我表示懷疑。類似於GOOGLE之類的公司,提高了全世界信息分享效率,這一定是有幫助的;但是對於純娛樂社交性質的,我認為是經濟的伴生物,並不能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目前人們研究經濟危機有一個忽視,就是過多的研究第三個維度虛擬經濟的運行機制和缺陷。但是並沒有太多人關心這個問題:產業升級和技術升級和這場經濟危機是什麼關系?第二個維度是廣度,也就是全球化,以及全球化范圍內的分工配置。中國生產,美國消費這種模式出現的問題,也被指為是這次經濟危機的源頭。也就是廣度出現了問題。這種模式是一定需要改變的,而且是在全世界范圍內進行深刻的變革。目前,我還沒有太好的結論,關於這種模式的改革。但是我相信,這種模式的改變,分工角色的轉換應該在未來50年內給世界經濟帶來深刻重大的變革。阿拉伯俄羅斯提供能源,巴西澳大利亞提供原材料,中國生產,美國日本深加工和消費,這種模式將來會發生巨大變化。有幾個需要注意:在目前的分配模式中,美元實際上起到了巨大作用,要改變這種分配模式,美元必須被削弱;分工融合應該成為主流,貿易保護主義一定會阻礙經濟發展。這個維度的進步顯然受到政治影響巨大,因此推行起來困難重重。所以,我們所有的期待,從經濟的長遠發展,希望就在第一個維度。

『伍』 美國度過的1929年經濟危機,是靠什麼

主要靠的是羅斯福的新政經濟,大力發展基礎行業基礎設施,讓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能夠享受更優質的生活環境,這時候也給大家帶來的收入。

『陸』 美國如何應對歷史上經濟危機

在1929~1932年大蕭條和上世紀70~80年代的滯脹時期,針對經濟衰退導致的失業問題,羅斯福和里根兩位美國總統,選擇了兩條不同的政策路線圖,並都成功地渡過了經濟危機。但是,由於採取幾乎截然相反的社會福利政策,民眾利益則損益分明。

大蕭條促使社會福利制度建立

盡管已經過去了70多年,至今回憶起來,1929~1933年的大蕭條,仍然是20世紀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

1932年,20歲的希爾維亞·波特從亨特學院畢業。她沒能趕上好年景,這一年,每4個美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找不到工作。

激烈的就業競爭場景隨處可見:在紐約曼哈頓六號街某職業介紹所要招聘300人,卻有超過5000人前來應聘。盡管紐約本市的失業人口已經多達百萬之眾,但是仍有無數人從鄰近各州到紐約來找飯碗。

一個阿肯色州的男子為了找工作,竟步行了900英里,來到美國汽車城底特律職業介紹所,當他到達時介紹所門外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當中的很多人都是通宵排隊。

據1932年的《財富》雜志統計,美國有3400萬成年人和兒童沒有任何收入,失業人數占當時美國總人口的近3成,這還沒有將近1000萬的農民包括在內,否則情況還要嚴重。

當時的工廠確實不需要1929年之前那麼多的工人。美國機車公司在1932年整整1年,只賣出了1台機車。而在20年代,它平均每年要賣600台。大蕭條時期,美國全國近86000多家企業破產,5500多家銀行倒閉,整個工業生產陷入停頓,金融系統也全部癱瘓。

當時普通美國人缺衣少食,生活艱難程度超乎想像。波特很多同學的午餐,往往只花5美分——在餐飲店裡點一杯咖啡,然後要杯白開水,把櫃台上的免費番茄醬倒到開水裡一攪和,就算是一杯番茄湯了。冬天來臨,只得將報紙塞在襯衣里禦寒,往鞋裡墊入硬紙板和棉花取暖。

成千上萬的失業者淪落為流民。1932年,有200萬人美國人在四處流浪。在芝加哥市,近200名婦女在格蘭達公園和林肯公園露宿。他們一無窩棚,二無鋪蓋,什麼遮身保暖的東西也沒有。到了晚上就在冰涼的地上打顫,直至第二天天明。

此前,波特就想弄清楚,為什麼經濟突然崩潰,大家紛紛失業。於是她把主修課改為經濟學。畢業後,波特憑借伶俐的口才,在一家投資咨詢公司謀到了一個職位。後來,她一邊幹活,一邊開始研究金融界的狀態。

1933年,新就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也在思索如何擺脫大蕭條。

羅斯福認為,一個政府「如果對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顧,不能為壯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輕人注入工業體系之中,聽任無保障的陰影籠罩每個家庭,那就不是一個能夠存在下去,或是應該存在下去的政府」,社會保險應該負責「從搖籃到墳墓」整個一生。

羅斯福一改美國政府施政傳統,採取了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觀點,推行政府幹預經濟的系列政策,史稱「羅斯福新政」。

為了讓全美國1700多萬人不再依靠親屬和政府救濟,1933年5月,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將各種救濟款物迅速撥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單純救濟改為「以工代賑」,給失業者提供從事公共事業的就業崗位。

1935年後,羅斯福通過社會保險法案、全國勞工關系法案、公用事業法案、公平勞動標准法等立法,創立失業保險、老年保險、最低工資標准、按收入和資產的多寡而徵收的累進稅,保障工薪族的經濟安全。

羅斯福新政很快將美國帶出大蕭條的泥沼。從 1935 年開始,美國幾乎所有的經濟指標都穩步回升,國民生產總值從 1933 年的 742 億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 2049 億美元,失業人數從 1700 萬下降至 800 萬。

而羅斯福本人,也成為美國歷史上,迄今為止,唯一一個連任4屆的總統。

滯脹時代社會福利難削減

在經歷了大蕭條和二次世界大戰,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世界經濟終於迎來了高增長、低失業、低通脹的黃金發展的20年。

然而,好景不長,從1970年開始,滯脹——這一新的經濟難題,開始困擾著美國和歐洲。與大蕭條時的「低增長、低通脹、高失業率」不同,滯脹則意味著「低增長、高通脹、高失業率」。

1973年,美國人第一次在和平時期遭遇了短缺。當時,美國政府為應對食品價格猛漲,曾於6月間不顧一切地再次實施價格凍結。結果是災難性的:市場上見不到牛肉的蹤影,食品貨架上空空如野。

物價瘋漲,使得同一年尼克松政府為價格管制而成立物價委員會形同虛設。一開始,物價委員會就批准了兩家鋼鐵公司生產的白鐵皮提價。在接下來不到3周的時間內,全美國最大的1500家公司中有三分之一提出了提價申請,95%獲得批准。結果,1972年物價在管制的條件下仍然上漲3.2%,失業率也保持在5%的水平上。

接下來,從1973年下半年至1974年,通貨膨脹有增無減,美國人的生活成本持續上升。此時不巧又碰上石油危機,石油價格整整漲了4倍。結果,1974年全年,美國通貨膨脹率超過12%,破了二戰後的最高紀錄。

對於當時的美國人而言,殘酷的不僅是節節攀升的物價,工作機會也越來越少。1975年,美國的失業率攀升至二戰以來的最高點,達到了9%,成為當年的特大新聞。大批汽車廠商又面臨著大蕭條以來最為嚴峻的倒閉浪潮。

事實上,一年前,滯脹局面已經形成。當時剛剛就任的美國總統福特也意識到,通貨膨脹是美國政府面臨的頭號敵人,但他沒有想到失業率居然上升得如此之快。

不僅是美國,整個西方世界均於70年代初開始陷入了「滯脹」的泥潭。西方7個主要發達國家的GNP平均年增長率為2.4%,失業率為5.3%,消費物價指數年增長率為9.4%。而在此之前的1968?1972年,該七國的平均增長率為4.3%,平均失業率為3.2%,物價平均上漲率為4.8%。

宏觀政策失誤、社會福利膨脹和政府管制過度,被認為是導致西方世界滯脹的主要因素,並在20世紀70年代末引發了西方世界長達10年的高通脹、經濟停滯和高失業率並存的滯脹局面,各國的消費和投資都出現收縮,世界經濟步入繼大蕭條以來的新一輪大衰退。

1981年裡根總統上台後,開始顛覆羅斯福的「第二次美國革命」。里根採納了供給學派的經濟政策主張,即減稅、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縮減社會福利。這些措施,對當時的普通美國人來說,形同雙刃劍。

減稅自然是有利。里根政府時期,美國人的所得稅減少了23%;原來政府劃分的14個稅收檔次,被精簡到3個檔次,私人納稅率平均降低85%,公司的納稅率平均降低3.7%。

但是,在社會福利政策上,里根政府決定「開倒車」。

此前,20世紀60年代,美國第36屆總統約翰遜提出了建設「偉大社會」的內政綱領,共制訂和實施了近500項計劃,增加社會福利開支,主要用於改善和提高就業、醫療、教育、生活和住房以及城市發展。1970年後,美國工薪階層工資上升幅度,甚至超過了勞動生產率增長。

然而,里根政府在1981年頒布的《經濟復興計劃》中,決定削減的社會福利支出的約有200個項目,如食品券、失業保障、新生兒家庭補貼、醫療保健、學生營養補貼、住房補貼、失業者培訓等。

由於這一計劃觸及了人數眾多的中產階級的利益,與約翰遜政府建設「偉大社會」時期福利改革相比,里根政府的「逆向改革」則要「痛苦」得多。由於工資、福利的剛性性質,財政開支始終未能壓下來。削減中等收入階層——這也是構成美國選民的絕大多數——的福利待遇遭遇巨大政治壓力。最終,羅斯福新政涉及的社會福利得以保全,而「偉大社會」計劃則大部分遭到砍削。

里根的政策,在降低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消費物價指數在1983年以後大幅度回落,1986年?1989年下降到3%?4%。同時在經濟增長方面,1984年GNP增長高達6.8%,為戰後之最。失業率1983年以後連續下降,從9.6%下降到1989年的5.3%,為1973年以來最低。美國經濟擺脫了「滯脹」,並為後幾屆政府帶來「政策紅利」。

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時,公平方面的損失甚大,廣大中產階級的絕對生活水平下降,只有占人口5%左右的上層社會收入上升。最終,共和黨政府在1992年的大選中失敗。

『柒』 美國經濟危機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採取了哪些措施

美國經濟危機的時間是什麼時候?美國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是什麼?之後又採取了什麼措施?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美國經濟危機的內容吧!美國經濟危機爆發的時間是1929年,結束的時間是1933年。

美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反危機"措施,1、在金融方面,調整貼現率。2、在金融市場上,買賣證券,採取放鬆抵押貸款等措施,3、財政方面、增加軍費開支、加速固定資產折舊、實行「補償性財政政策」等措施。4、在私人經濟方面上,壟斷資本企業為了推銷過剩商品,採取大量推行消費者信貸、住房建築抵押貸款等辦法。這些內容就是有關美國經濟危機的。以上內容僅是小編的個人觀點,如果有什麼錯誤,請諒解。

『捌』 美國如何解決當前經濟危機

一、在奧巴馬的大力推動下,國會終於通過了7870億美元、規模空前的追加經濟刺激方案,並提交了可能導致1.75萬億美元巨額赤字的2010年度財政預算案;
二、政府開始從銀行收購「有毒資產」;
三、通用等三大車企的重組方案被駁回重擬並督促整改,接受政府注資救市的車企和華爾街金融企業高管開始被迫限薪
四、禁止游說團體干預救市資金用途,削減1億美元政府預算開支
五、投入相當部分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科學研究,這也將是艾森豪威爾總統開始州際公路建設以來,美國最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
六、對醫學、數學等基礎科學領域的投資,用奧巴馬的話說,也是美國歷史上投入最大的一次,將促進一系列的「新發明和新突破」。
七、投資的另一個重點,則是對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奧巴馬認為,在當前美國經濟形勢下,對新能源的開發將誕生一個全新產業,並為美國創造數百萬就業崗位。更重要的,這將增強美國能源安全,標志著美國能源政策的重大轉變,這也可能是「新政」中最具有歷史意義的產業項目。

奧巴馬認為美國必須重建經濟基礎。在過去10年中,40%的美國企業利潤來自金融領域,這是不可持續的;美國經濟必須深刻轉型,政府將通過制定新的教育、醫療衛生、能源計劃,為經濟新的騰飛奠定堅持的基礎。這些措施、方案,很多都涉及美國經濟的深層、戰略層面,甚至可能影響美國冷戰後一貫推崇尊奉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和盡可能減少政府幹預、「市場調節為王」的理念。自羅斯福新政以來,政府在經濟中的角色,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要、這樣直接。

如果將這些「答題」細分,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搶答題」——應該回答,但暫時不答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如削減政府開支,禁止游說團體干預救市資金用途,提振股市信心,以及為中產階級減稅等等;另一類則是「必答題」——非立即解答不足以擺脫困境,如車企重組,金融企業有毒資產收購,政府託管企業高層限薪,以及財政預算案、經濟刺激方案和巨額赤字等問題。

可以說,奧巴馬在搶答題上的精彩表現,為他增加了不少印象分。

通過給中產階級減稅,他打消了那些原本對共和黨更有好感者的疑慮,穩定了這一美國最有活力階層的人心;通過宣布對游說團體的禁令,提振了企業、社會對新政府在經濟領域行政能力的信心;通過提振股市信心,給股指帶來久違的中期反彈,多少恢復了一些美國金融市場的生機;通過削減政府開支,向全社會展示其應對金融危機的決心。總之,通過在搶答題上的積極主動,奧巴馬贏得不少印象分和基層民眾的支持,這些印象分和支持,有助於奧巴馬說服國會接受自己的經濟思路,更有助於其為自己和政府爭取更多的時間,來證明其經濟葯方的靈驗度。

但在必答題方面,奧巴馬的成績單就遜色許多。

固然,他推出了雄心勃勃的救市計劃,拿出了氣勢磅礴的財政預算案,但這些方案空有綱領、框架,卻在「錢從哪裡來」方面閃爍其詞,吞吞吐吐。他一方面制定了前所未有的預算規模,另一方面卻信誓旦旦地承諾到2013年將赤字縮小一半,卻全然不顧這二者之間的水火不相容;他否決了不受歡迎的車企重組方案,斥資收購有毒資產,卻對最受關注的政府注資使用效率問題拿不出明確的、有說服力的監管思路;在高管高薪問題上,他始而反應遲緩,繼而矯枉過正,給人以「政府被民意推著走」的感覺;他的財政預算案雖終於得到通過,但曲折艱難的過程,讓人不能不捏一把冷汗。

不僅如此,政府執政已滿百日,他的經濟團隊卻至今不滿員,許多重要部門的副部長、重要幕僚仍然缺編,讓部長一人唱獨角戲,這顯然不利於政府經濟政策的成熟、穩定,也無助於提振民眾、社會對政府經濟治理能力的信心。

關鍵在於,盡管奧巴馬在經濟層面說了、做了那麼多,但美國經濟、金融總體上並無明顯起色,頹勢顯然還將持續一段時間。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金融危機爆發已有一段時日,上台僅100天的奧巴馬並不是神仙,不可能立竿見影地改變這一切,對此美國社會和民眾自有清醒的認識。

『玖』 美國如何擺脫經濟危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26年美國第34屆總統選舉開始,共和黨候選人胡佛,最終戰勝民主黨候選人、紐約州州長阿爾弗雷·史密斯,於1928年冬當上了美國總統。正當胡佛在其寶座上沾沾自喜之際,「黑色星期四」突然到來!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國股票價格暴跌,顯示著美國經濟的崩潰。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加拿大、西歐各國和日本,開始了一場空前規模的世界經濟大蕭條。

全世界3500萬失業工人連飯都吃不上。有的失業工人為了換取一點麵包和牛奶,竟出賣自己的眼睛、牙齒和鮮血。這一切都極大地激發了各國的階級矛盾和斗爭。

1933年3月4日,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他宣稱,為美國這個偉大國家的復興和繁榮「我向你們,向我自己保證,為美國人民實行新政」。

羅斯福新政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33~1935年,主要目的是復興救濟;第二階段1935~1939年,主要目的是改革。羅斯福的新政使美國生產逐漸恢復,社會趨向穩定,人民群眾的生活得到改善,最終使美國擺脫了經濟危機。

閱讀全文

與美國如何走過經濟危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在哪裡開的廠子 瀏覽:922
誰知道美女薄情館哪裡下 瀏覽:84
漂亮美女怎麼發朋友圈 瀏覽:242
有個是非婆婆的婚姻如何維持 瀏覽:539
我乃一介草民何敢高攀愛情怎麼接 瀏覽:171
事業單位生活費多少 瀏覽:115
通宵如何影響健康 瀏覽:819
小腸怎麼檢查出健康 瀏覽:613
健康早餐代餐有哪些 瀏覽:330
幸福樹澆水後怎麼修剪 瀏覽:652
毛絨玩具哪個經濟實惠 瀏覽:118
行為屬於心理健康的范圍有哪些 瀏覽:603
怎麼寫自己的故事八百字 瀏覽:93
英語小故事軟體哪個好 瀏覽:772
愛情開始階段是怎麼樣的 瀏覽:67
默克爾的婚姻是什麼 瀏覽:81
美女和醜女哪個吸引男人 瀏覽:444
沒有房子怎麼看待愛情 瀏覽:753
怎麼委婉的誇別人是美女 瀏覽:534
圈裡的愛情是什麼 瀏覽: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