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深入淺出的解釋下什麼是經濟學
郎咸平不錯,有些話雖然說得比較過激,但是總體而言預測的都很准確,也敢講真話,我也很喜歡
不過要是想找到中國真正的大師級學者,還是推薦你看時寒冰,我可以這么跟你說,中東和北非巨變,國內經濟發展變化,歐債危機,這些事情都是時寒冰先生在去年創作今年7月出版的大棋局一書中成功預言過的,而且連順序和發生的時間節點都預言的極其准確。接下來還沒有發生的包括日本不久會爆發的債務危機和我國即將經歷的經濟陣痛。時寒冰先生令人佩服的地方是其超脫的性情,無私的大愛,擁有涵蓋了軍事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等眾多領域的廣闊學識,還有清晰推演棋局的敏捷思路。最後用老百姓都能聽得懂得文字語言描繪當今國際事態發展的必然結果並對原因加以說明。
樓上推薦的內些國內知名經濟學者跟時寒冰的能力和人格魅力相比不是一個檔次的。
② 什麼是經濟學經濟學的作用是什麼如題 謝謝了
著名經濟思想史專家海爾布魯納認為,盡管人類的歷史很長,但經濟學不過才一百多年的歷史。他的論據是,因為只有市場經濟的需要才產生經濟學家。他認為自然經濟下經濟秩序的安排靠的是世襲制,計劃經濟下經濟秩序的安排靠的是政府,只有市場經濟下經濟秩序的安排才需要經濟家。他講的這些道理是對的,譬如中國,不正是因為搞起了市場經濟,才使經濟學迅速走紅並成為顯學,同時也涌現出了那麼多的經濟學家,而且越來越成為現今這個社會中地位最高的階層之一。所以,有人戲言是市場經濟給了經濟學的飯碗。但是,我認為此說也不完全正確,難道在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制度下就不能產生自己的經濟學家嗎? 其實,細究起來經濟學的產生不只一百多年的歷史。在西方,經濟學起源於希臘哲學。經濟學的英文是「economic」,指的是家政管理。但這里所指的「家政」與我們現在的「家政」是兩碼事,因為在古希臘的「家」,指的是氏族及家族。所以,一般的經濟史家都認為,西方經濟分析的鼻祖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而這兩位偉大哲人所說的經濟學,絕不是現在一些主流經濟學家所指的單純研究「稀缺性」和「資源配置」的純經濟學或形式經濟學。從一開始,這些偉大的先哲們就在經濟學中貫注了濃郁的人文關懷精神,使經濟學成為「講道德」和「講良心」的科學。他們一方面是對當時社會的經濟利益、經濟所得、債務及貨幣功能進行經濟分析,另一方面同時也對當時希臘社會中的貧富差異進行分析即階級分析。所以,好多人都認為階級理論是馬克思創造發明的,而馬克思說,在他之前很久,「資產階級的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已經指出了階級斗爭的存在」。在中國,最早使用近似於「經濟」這個詞的大概是唐高祖李淵,在《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一中的一個文告里他提出了「經邦濟世」概念,好像是「經濟」一詞的擴語,也就是經理國邦、振濟世務的意思。由此可見,這是一個與政治有關的詞。馬克思認為,近代資本主義經濟學的真正始祖是英國的威廉·配第爵士(1623~1687)。他既不是學者,也不是商人,而是一個給人看病的醫生。然而,他有一種強烈的人文關懷精神,利用業余時間研究、調查社會經濟現象與問題,就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對英國的決策者經常提些經濟政策建議。而且他還認為應該盡快就此建立一門新學術,他稱之為「政治算術」。「所謂政治算術意指運用數字,對於政府有關的事務進行推理的技巧……這種技巧本身無疑是古老的。……但是配第首先給它起了這個名字,並且提出了一些規則和方法。這就是近代經濟學的最初命名和起源。」(見熊彼特《經濟分析史》)綜上所述,我們發現,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中國,經濟學從它一開始起源,就和政治、國計民生、政府決策等事物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正如經濟學家瓊·羅賓遜夫人在《現代經濟學導論》中所說:「現實經濟是在民族國家范圍內發展起來的。經濟哲學總是同愛國主義聯系在一起的。」同時,他又進一步提出:「經濟學包括三個方面或者起著三種作用:權力要理解經濟是如何運轉的;提出改進的建議並證明衡量改革的標準是正當的;斷定什麼是可取的,這個標准必定涉及道德和政治判斷。經濟學決不可能是一門完全『純粹』的科學,而不摻雜人的價值標准。」由此可見,你不管操持的是什麼經濟學,其實,都是馬克思所講的「政治經濟學」,而政治經濟學本質上天然地就應該為國家政治服務,為統治集團有效以及合理地管理經濟和謀取的經濟利益服務。所以,一個「講道德」和「講良心」的經濟學家,就應該以自己掌握的經濟原理為國家政策服務,努力尋求探索有利於國計民生,有利於國家經濟快速、穩定和健康發展的模式與政策,為國家提供有利於社會大多數人,有利於國泰民安、社會穩定的好的經濟決策和對策。 但是,問題就在於經濟學家首先他是人,其次才是經濟學家,而人是一種自利的動物,所以經濟學家們首先是去追求自己作為人的利益,而且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且經濟學家又不是直接參與生產和經營的商人,所以他們只能選擇為他人服務,本能地將選擇能出最高價錢的買家,或某實業集團或某證券公司,甚至是西方國家的民間形式的官方出資結構。所以,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弗里德曼在《經濟學中的價值判斷》一文中說:「經濟學家不僅僅是經濟學家,他們同時也是人,所以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念毫無疑問地會影響他們的經濟學。」在弗里德曼所在的美國,經濟學家為利益集團服務是常有的事。中國有不少受這樣影響的經濟學家,經常與各利益集團甚至歐美發達國家的機構暗中相勾結,提供些貌似為國家和全民族實為利益集團服務的經濟政策和對策。不然,怎麼能引發了「經濟學講不講道德」的討論和股市黑幕的大曝光呢?這樣看來,經濟學肯定「不是一門完全純粹的科學」,而成為經濟學家最大利益分化後的一門求生的學問了。我們自然也便不敢再相信,那些打著「學術乃天下之公器」、「為國家民族服務」、「為全體百姓服務」的帽子來為自己與其他利益集團效勞的「經濟學」了! 國有企業的改革,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國有企業的確是負擔重,包袱大,而民營企業則沒有這些,往往可以利用高於國企的「絕對剩餘價值率」打敗你。但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因為國有企業缺乏一種與民營企業一樣的公平競爭機制和競爭環境。而在當代資本主義經濟越來越「跨國化、集團化、全球化」的時刻,我們中國總不能沒有大的國有企業吧!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骨幹國企支撐,你的綜合國力能強嗎?西方國家正是以強大的跨國集團化公司的高度壟斷功能,藉助自己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優勢,來千方百計排除、擠垮甚至收買兼並其他競爭者,不論排除競爭者的成本有多大,需要的時間有多久,它們都有能力集中足夠的資金耐心等候對方消失的那一天,等到壟斷地位建立之後,再從消費者身上撈回當初的「競爭排除成本」,坐收壟斷利潤。而你不發達國家由於沒有規模和實力強大的企業,只能利用自己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成為跨國公司的轉包工廠,為跨國公司建立壟斷地位攫取高額利潤而服務。譬如美國百威和法國達能在收購武漢的中德和東啤後,武漢市場的啤酒批發價格竟然上升了四倍還多。西方的跨國公司就是這樣在中國「發洋財」,然後打跨中國的民族工業的。而我們的一些經濟學家們認為解決中國國企的惟一辦法,就是「改制轉軌」,「砸三鐵」和「破產」,使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和私有化,而不在國企的成本等內在因素和環境政策上尋求改革。譬如現在的稅制體制嚴重違背了中外稅收理論的公平公正原則,即納稅比率或納稅量應當與納稅人的經濟能力相適應的原則,模仿西方的稅制改革而實行的復雜高稅率,壓得眾多國有企業抬不起頭來。現在一個企業,如果按國家規定的納稅額度納稅,全都要賠錢關門。各種不同的雜稅加在一起,總計將達30%甚至40%的高稅率,再加上l0%的貸款利息,哪個企業受得了?這就意味著一個企業全部投入的接近一半要用來納稅付息。現在哪個企業每投資100塊錢,可以掙回這么多錢?而這復雜的計稅方式,又恰恰為逃稅漏稅提供了大量的漏洞。正如學者何新所說:「據我調查和觀察,我敢說全中國90%的私企在逃稅。不逃稅他沒法生存啊!但國企逃稅比較難。為什麼?國企逃稅,錢落不到領導人自己身上,而被查出來的就得坐牢。所以重稅負必然主要落在國企的肩上,國企能不垮台嗎?現在看來,推薦我們照美式的西方式的稅制模式來改稅,這也是搞垮中國企業的一計。」所以,他又說:「中國眾多的企業主要依靠貸款而不是利潤在維持運轉,而國家則以不斷擴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支持著經濟的成長。」 「錢緊」是中國目前最突出的問題。這是因為中國資本市場目前已經深陷困境:一方面是資本過剩,部分城市富有者存款高,銀行的錢多貸不出去;另一方面是資金稀缺,表現為企業流動資金困難,眾多下層人民生活貧困化,政府財政資金緊張。於是,有些經濟學家就利用英美金融資本的意識設計運作方案,引導中國跟著美國人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套子走。九十年代賺錢的最優方式不是貿易和企業,而是通過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資本套取,即直接圈錢,號召大力發展股市。但是,「股市是一種虛擬經濟,是比一切泡沫都大的泡沫。它愈繁興,實體經濟就越萎縮」(何新語)。因為你在股票市場投資l萬元,兩個月後掙回了30萬元,30-l=29萬元,這29萬元是哪裡來的呢?股市不是印鈔機,也未從事實業生產,這29萬元會從天上掉下來嗎?不會,是你賺了那些「被套」者的錢了。是你利用1萬元把大夥兒分散的錢「集」起來發了。你賺了29萬高興得買了一座別墅,而那些本想出去剪羊毛,卻沒想到連自己的腦袋也被剃成瓢的「被套」者,絕望得正要跳樓。所以,股市本身就是非生產性經濟,對國民經濟不能創造任何財富,而只是對社會已有財富和資源實施再分配,而且這種再分配的根本機制是「按資分配」。它的游戲規則是誰擁有的資本大,誰就有機會成為大莊家。大莊家的目的就是要憑著自己的資金、信息和技術優勢,通過輾轉騰挪,再散布點兒信息,做出點兒圖形,發表點股談,輕而易舉就把你們大夥兒「散戶」「涮」了。這中間,那些被利益集團收買的經濟學家,往往要與大莊家相互勾結,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發布公告,虛構技術圖形,套你上鉤,大夥兒都被「套」牢了,他們再去大莊家那兒領「紅包」。而大莊家們不是用從股市上弄來的錢去搞實業,去振興國家經濟,而只是謀取「用錢賺錢」,進行金融突擊和掠取。經濟學家分析:「用錢去鉤錢,鉤窮人散戶的錢。鉤來的錢又不用在實業領域興業投資,結果國內資金市場上出現了『貨幣荒』,也就是通貨緊縮,錢越來越少。哪裡去了,被股市大戶們像釣魚一樣鉤走了」,這樣「社會上用於社會實業投資的資本數額越來越少,國家財政的錢也越來越少,國家不得不大量地增發國債」(見何新《新國家和主義經濟觀》一書)。所以,民謠中說道:「想炒股票,沒想到成了股東;想炒房產,沒想到成了房東;想泡小蜜,沒想到當了老公;想免費治病,沒想到入了邪功。」 股票市場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吞噬金錢的機器。這個機器的不息運轉,一天天都讓那本來在社會有效領域投資的資本,落在少數擁有巨額資本的金融機構或個人手裡,造成了極其不均的貧富分配。它是一個巨大的經濟黑洞,這個黑洞比海關走私、偷稅漏稅不知要深多少。從這個黑洞中消失的國有資產,被大莊家金融豪客轉移而吞沒的國有及百姓資產不是百萬、千萬,而是以億萬計。成克傑貪污4000萬被槍斃,而在這股市上一年掠取幾個億的富豪卻不交一點稅還堂而皇之地招搖過市。更為嚴重的是,如果這大莊家是從國外來的,如果他把賺到的巨額資金大規模地捲走,這就形成了金融危機了。兩次香港金融危機和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這樣造成的。所以有人講,現在玩世界大戰不必用槍炮武器,靠套匯率、玩股票、玩金融衍生工具就「不戰而勝」了。何新分析道:「自九十年代以來,世界經濟中一個引入觸目的新現象就是玩金融把戲的美英經濟地位上升,而靠傳統製造業的日、德、法、意的地位往下降。這個事實表明,金融突擊和掠取已成為資本集聚的新形態和主要形態。金融競爭超過了工業競爭和商業競爭。這也是美國鼓吹的所謂『新經濟』、『知識經濟』的真正含義。」而問題是,股市的繁榮會給我們的社會帶來惡性循環。投資不足就實業不興,實業不興就經濟情況不好,經濟情況不好人們找不到其他好的投資方式,只好到股市炒股票,股市也會畸形地繁榮。所以在整體經濟不良的情況下,股市經濟的畸形繁榮,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猶如一種鴉片,會把它強健的軀體越抽越干。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經濟學的厲害了。所以,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指出:「對於社會最有威脅的並非經濟既得利益,而是錯誤的經濟思想。」他說:「經濟學的思想,無論其正確與否,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實際上統治世界者,也就是這些思想而已。許多實幹家自以為不受任何理論之影響,往往恰恰淪為某個已故經濟學家和最壞學說之不自覺的奴隸。」尤其是那些為政府提供經濟決策服務角色的體制內的經濟學家們,一旦「這個腰包里裝共產黨的錢,另一個腰包里裝資本家的錢」 (左大培博士《經濟學也要反腐敗》中語),那可就更可怕了!因為他們的「政策建議威力是巨大的,尤其當它們是餿主意時」(一位西方評論家語)。這樣,經濟學也就變成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批判的「庸俗經濟學」了,而那些經濟學家們呢,「他們始終只是學生、盲從者和模仿者,是零售外國大商行洋貨的小商販」(見《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 回目錄
③ 經濟學主要講的是什麼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生活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滿足」的學問。 一切經濟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在哪裡? 因為,無論任何一種經濟現象的產生、存在、延伸,都有"需要"的原因在背後做支撐,所以,一切經濟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需要!即:社會的文明進步「需要」和人的生活「需要」。因此,經濟學的研究應該從「需要」入手,抓住「需要」這條主線,展開經濟學理論超前於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創新。 社會進步「需要」與個人生活「需要 經濟發展的過程是一個「滿足」社會進步「需要」與個人生活「需要」的過程。也就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是以滿足社會進步「需要」的同時滿足個人生活中的「需要」,並且,兩者不得有任何的偏廢。 由於,個人生活的「需要」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形式,並且這兩種「需要」關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社會文明進步的「需要」是以「統籌、計劃、運做」的方式來實現「滿足」的;個人生活的「需要」是以「交易」的方式來實現「滿足」的。「交易」在「市場繁榮」的前提下能夠給人以更加充分的「滿足」;「統籌、計劃、運做」在「資源豐富」的前提下,能夠「滿足」社會進行高度文明創造的需要。市場繁榮是資源豐富的原因,資源豐富是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的基礎,社會物質文明建設是市場繁榮發生更加深刻的變化的前提。因此,市場經濟不是可以孤立發展的,計劃經濟不是可無的,應當根據條件的轉換,把「經濟發展」的機制運行起來,也就是根據「物質基礎」的能量狀況,設計一種能夠讓這種「能量」充分釋放於社會「文明進步」過程中的經濟體制,同理,也可以根據「市場空間」的允許狀況,設計一種能夠更加充分滿足人的「需要」的經濟模式。
④ 經濟新常態是什麼 經濟新常態解釋
1、經濟新常態(New normal of economy)是經濟學的一個定義概念,指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穩定增長。
2、經濟新常態是強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以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之一,從而使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擴大是經濟新常態的特點。
3、所謂經濟的「常態」是一個經濟體運行的「經常性狀態」或 「穩定性狀態」的簡稱。顯然,這里隱含了一個時期或階段的概念,即所謂經濟的「常態」應該是一個經濟體在「某一特定時期或階段」內運行的「經常性狀態」或 「穩定性狀態」的簡稱。
⑤ 求重商主義——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凱恩斯主義——新凱恩斯主義——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發展歷程~
我也將一些個人的學習體會說來與 大家交流。 體會一、主動培養自己對經濟學的興趣 在我所認識的所有學經濟學的同學中,至今我還沒有發現有誰比我對經濟學的興趣更濃 。這一點總是讓我覺得特別幸運和幸福,特別是在為申請出國深造准備自我陳訴材料的時 候。興趣無疑是最好的老師。正是這種興趣使得我願意比很多同學花更多的時間去閱讀經 濟學論文,攻克一道道數學與經濟學習題,去感受學習經濟學的快樂。 我對經濟學的興趣始於本科期間讀經濟學國際大師們的傳記故事,閱讀中感受著大師們 普通人的一面,讓我覺得那些諾貝爾獎得主們與我們學生的距離一下子拉得很近很近,並 且發現原來這些被奉若神靈的大師們在學生時代也曾經懵懂過,失敗過,甚至小心眼過, 然後在良師的提點下才「茁壯成長」,而且這些嚴謹的大師們居然也很有幽默感,這實在 是一件令人激動而興致倍增的事!正如球迷,歌迷和影迷對於球星,歌星和影星可以娓娓 道來那樣,我不知不覺之間也了解了大經濟學家們的生活方式和研究歷程,我的自信心也 增強了。很幸運,在國內學習期間我總是能遇見真正做學問的良師和志同道合的益友(見 我的碩士論文的英語後記)。當第一次得到著名經濟學家的熱情洋溢的鼓勵時,當看到自 己的名字第一次變成經濟學期刊上的鉛字時,當聽到電話里第一次被人誤稱為教授時,當 第一次受邀請參加高級的學術會議時,當你的同學與朋友都覺得你將成為一名經濟學家時 ,你自然而然地就努力起來以爭取「理性化」師友們的「預期」。新凱恩斯主義代表人物 Mankiw教授曾經說:做經濟學研究本身那麼地有趣,更有趣的是居然還會有人給你錢讓你 去做。 體會二、首先練好基本功,「厚積」才能「薄發」。 在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碩士課程的學習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如果沒有在高級微觀經 濟學,高級宏觀經濟學,高級計量經濟學這些標准課程上經受過嚴格訓練的話,那麼就幾 乎不太可能做出讓國際經濟學界認可的「學術成果」。所以在研究生階段如果單純追求在 國內雜志發表論文數量而不重視基礎訓練的話,那麼將來的研究就有可能只是低水平重復 ,缺乏後勁。因為經濟學比其他任何一門社會科學更加接近自然科學,只有先學習了基本的 科學方法和工具才可能了解和掌握國際最前沿研究,並以此為基礎做出自己的創新。在擔 任國內一些頂尖經濟學雜志的匿名審稿人期間,我經常審到一些宣稱自己做出了開創性發 現和成果的論文,但實際上這方面的研究在1950年代就在國外基本終結了,而且甚至早已 是國際上標准教科書中的內容。這充分反映了國內很多經濟學人基礎訓練薄弱的問題。所 以,我覺得在北大學經濟學的最大的收獲之一就是學會了坐冷板凳,踏踏實實求解一道道 的高級宏微觀習題,去數學繫上數學課。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大師Lucas教授就說過他曾學 了數以噸記的數學書。客觀地講,在國內的多如牛毛的二三流經濟學雜志上發表文章並不 困難。我自己始終覺得在讀經濟學的碩士和博士階段,多去數學系聽幾堂隨機過程或者泛 函分析的課程從而充實自己的「工具箱」要比在國內雜志上多發表幾篇文章更有意義,更 有「學術」價值。我認識的很多優秀的經濟學家都是這么叮囑我的。 體會三、抽時間多練筆,重視「presentation」。 一般在學完標准基礎課程以後就開始在專業領域學習並閱讀大量的經典文獻,我覺得在 了解基本問題和方法之後,有意識地將自己的某些有意思的想法以規范的方式寫下來,包 括相關文獻的綜述以及對自己「貢獻」的明確界定,然後拿給這個領域的專家教授們去求 教,就能從這個過程中學到很多獨立研究的基本功。很多時候,只有我自己先思考過了, 嘗試過了,然後才能恍然大悟為什麼在那些經濟學大師們的經濟學模型中採用的是這樣的 而不是那樣的假設,才理解到為什麼在某些問題上國際前沿的研究會「卡」在這里不動了 。寫這些文章的目的不是為了在國內雜志上發表,而是為了學習大師們的研究方法,在練 習中掌握經濟學建模的基本技能。有時候對一個基本的經濟學模型進行反復「臨摹」方能 體會其內在的魔力。我自己就是這個方法的最大受益者。 寫完習作以後,最好要多爭取機會向老師與同學作報告(「presentation」),這是經濟學 研究的基本功之一。經濟中心每周至少一次的海外訪問學者學術報告讓我不僅了解了很多 經濟學領域的前沿研究,而且也漸漸學到了如何做學術報告,如何從別人的批評和建議中 吸取精華。在做報告時也要掌握各種方法,這樣在交流中就特別有利於認識自己的不足, 擴展自己的視野並改進自己的文章。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我自己有不少習 作都改過很多很多遍,在很多學術場合作過報告,聆聽了十幾位國際和國內著名經濟學家 的意見。當覺得自己的文章修改得差不多了,然後投給相對較好的匿名審稿雜志的話,還 可以得到匿名審稿人的意見。如果寫一篇文章就扔在那裡不改了,或者直接投給二三流的 雜志,那麼其實是很可惜的事。現代經濟學研究中如果不善於或者甚至不會做學術報告, 而只是自己獨斟獨酌的話,那麼研究水平就會大大地落後。 經濟學論文在強調邏輯嚴謹,行文規范的同時,也要求文字流暢。Mankiw教授就曾說到 他本科時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寫作課對他後來的經濟學寫作非常有益處。在經濟中心我比較 早地開始嘗試用英語寫論文,包括後來的碩士論文。一方面因為我覺得英語是世界頂級雜 志的唯一接受語言,另一方面經濟中心所有老師都是海外博士的優勢使我更加珍惜機會向 這些老師們學習英語寫作。這對於任何非英語國家的經濟學生來說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基 本功訓練。 在經濟中心的三年對我來說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第一年的標准化課程的學習和考試基 本上剝奪了自己的絕大部分課余時間,第三年要完成申請出國留學的一整套紛繁的程序。 之間還要抽空考完TOEFL和GRE甚至TSE。所以如何利用好課余時間練習經濟學寫作並且能在 國內為數不多的匿名審稿雜志上發表文章就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在國內的匿名審稿雜志 上發表論文周期通常要半年以上,在國外較好的匿名審稿雜志上發表文章,周期至少為1年 兩年。所以能耐住苦,擠時間,願意一遍遍地修改自己的文章的確是一種對自己意志和興 趣的考驗。 體會四、多與經濟學家交流甚至合作 我自己的經歷告訴我,要勇於並善於向老師們請教。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不 同的理論研究重心,所以多多聽取各位經濟學者的教誨特別有利於尋求自己的學習和研究 風格,及時認識和糾正自己的不足。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詳細地了解優秀的經濟學家是如 何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遇到理論困難時他們是如何克服的。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當舉 世聞名的經濟學大師,像Tom Sargent, Paul Romer, Richard Nelson 等美國教授指點我 學習數學,熱情地評論我的論文初稿時,我的學術自信心與興趣都陡然提高。與林毅夫老 師合作寫論文又讓我切實地感受並學習他那種重視對現實的觀察與歸納能力,與趙耀輝教 授討論問題讓我認識到實證研究的重要性,與陳平老師的對話則提醒了我不要放棄從其他 學科汲取經濟學思想與方法的嘗試,等等。與經濟學家的交流與接觸還有利於增進自己對 國內外經濟學術界的了解,有利於制定適合自己的比較長期的學習與研究規劃,避免走前 人的彎路。
⑥ 《經濟學》中提出的新古典經濟學的主要和內容是
新古典經濟學主要內容是什麼呢
又稱古典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是指大約從1750--1875年這一段政治經濟學創立時期內的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經濟學。其起源以大衛·休謨(DavidHume)的有關著作出版(1752年)為標志,以亞當·斯密(AdamSmith)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為奠基。
亞當·斯密的繼承者之一是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ThomasRobertMalthus),他以一部被後人稱為人口論的著作而聞名。而在亞當·斯密之後,推動古典政治經濟學發展和作出主要貢獻的是大衛·李嘉圖(DavidRicardo),他在繼承斯密理論的同時,也批判了斯密的一些觀點,從而形成了一種似乎不同於斯密的體系,甚至有人將此稱為「李嘉圖革命」。李嘉圖的成功曾吸引了一批跟隨者,其中有著名的詹姆斯·穆勒(JamesMill)。
古典經濟學著重經濟總量研究,這涉及到經濟增長、國際貿易、貨幣經濟和財政問題等方面。這與1870年以後盛行的研究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學是有所不同的。古典經濟學關心的是國家經濟問題,雖然那時候的學者也非常強調個人利益必須尊重,但他們更強調的是如何使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保持協調。斯密在講到這一點時,總是諄諄地開導人們,國家大事相比個人更重要。
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核心是經濟增長產生於資本積累和勞動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資本積累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的發展,而勞動分工反過來通過提高總產出使得社會可生產更多的資本積累,讓資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產領域,就會形成這種發展的良性循環。因此古典經濟學似乎是想告訴人們,順從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保持資本積累的良性循環,會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但他們又看到勞動分工是受條件約束的,資本的積累會使現有的勞動分工以更大的規模出現,並表現出工資的隨之上漲,而勞動分工的發展卻不易實現,這將使資本積累受到勞動分工發展跟不上的影響。古典經濟學的分析產生了自身的矛盾。李嘉圖特別強調過這種矛盾,不過他的解釋也不能消除這種核心思想中的矛盾。
關於廢除《穀物法》的爭論是古典經濟學爭取自由貿易主張的一部分。一些經濟學家由此提出了自由貿易理論,其中著名的有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該理論指出,一個國家能夠從進口甚至那些它以具有競爭優勢的商品中獲益,只要它在生產其他商品上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所以,按照這一理論,一個國家應該將其生產能力更多地集中在比較起來優勢更大的產業上。休謨研究的國際收支問題的成果為這方面理論研究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他認為,國際收支逆差將通過黃金的流出來減少貨幣供給,從而也降低物價水平,使得出口具有競爭力而進口的吸引力減少,這一均衡機制將持續地發生作用,直到黃金外流暫停,收支進入平衡為止。而李嘉圖等人的看法是,當黃金外流時,作為貨幣供應的一部分紙幣發行必須收縮,因為黃金外流是物價水平太高的一種徵兆。這些思想至今不無啟發意義。
後來創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產生於對古典經濟學的批判。卡爾·馬克思曾這樣概括地評價:「古典政治經濟學是屬於階級斗爭不發展的時期的。它的最後的偉大的代表李嘉圖,終於有意識地把階級利益的對立、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利潤和地租的對立當作他的研究的出發點,因為他天真地把這種對立看作社會的自然規律。這樣,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也就達到了它不可逾越的界限。」(馬克思,1975,P.16)但正是由於存在著這種理論的批判關系,古典經濟學也就成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來源。(引自《政治經濟學大詞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12P638--639) 古典經濟學理論代表人物 古典經濟學理論產生和發展的重心主要在英國和法國。在英國,從威廉.配第(1623—1687年)開始,到大衛.李嘉圖(1772—1823)年結束;在法國,從布阿吉爾貝爾(146—1714)開始,到西斯蒙第(1773—1842)結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英國的亞當.斯密和法國重農學派的創始人魁奈(1694—1774)。
⑦ 什麼事新制度經濟學基本觀點是什麼
所謂新制度經濟學(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正如科斯所說,就是用主流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經濟學。迄今為止,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初具規模,已形成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委託—代理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新經濟史學等幾個支流。新制度經濟學包括四個基本理論:交易費用理論、產權理論、企業理論、制度變遷理論。
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是新制度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費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論文《企業的性質》一文中 新制度經濟學
提出的,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應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契約條款嚴格履行的費用等等。 交易費用的提出,對於新制度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交易費用理論表明交易活動是稀缺的,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交易也是冒風險的,因而交易也有代價,從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問題。資源配置問題就是經濟效率問題。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須提高經濟效率,否則舊的制度將會被新的制度所取代。這樣,制度分析才被認為真正納入了經濟學分析之中。
產權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家一般都認為,產權是一種權利,是一種社會關系,是規定人們相互行為關系的一種規則,並且是社會的基礎性規則。產權經濟學大師阿爾欽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物品的使用的權利。」這揭示了產權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在魯賓遜一個人的世界裡,產權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類社會中,人們才必須相互尊重產權。 產權是一個權利束,是一個復數概念,包括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等。當一種交易在市場中發生時,就發生了兩束權利的交換。交易中的產權束所包含的內容影響物品的交換價值,這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之一。 產權實質上是一套激勵與約束機制。影響和激勵行為,是產權的一個基本功能。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產權安排直接影響資源配置效率,一個社會的經濟績效如何,最終取決於產權安排對個人行為所提供的激勵。
企業理論
科斯運用其首創的交易費用分析工具,對企業的性質以及企業與市場並存於現實經濟世界這一事實做出了先驅性的解釋,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單一生產制度體系————市場機制,拓展為彼此之間存在替代關系的、包括企業與市場的二重生產制度體系。 科斯認為,市場機制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企業也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來,市場機制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並允許某個權威(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交易費用的節省是企業產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場機制的惟一動力。 而企業與市場的邊界在哪裡呢?科斯認為,由於企業管理也是有費用的,企業規模不可能無限擴大,其限度在於:利用企業方式組織交易的成本等於通過市場交易的成本。
制度變遷理論
制度變遷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代表人物是諾斯,他強調,技術的革新固然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但人們如果沒有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的沖動,並通過一系列制度(包括產權制度、法律制度等)構建把技術創新的成果鞏固下來,那麼人類社會長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是不可設想的。總之,諾斯認為,在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面,制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制度變遷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對節約交易費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變遷可以理解為一種收益更高的制度對另一種收益較低的制度的替代過程。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構成制度變遷理論的三塊基石。制度變遷理論涉及制度變遷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問題、制度變遷的動力、制度變遷的過程、制度變遷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徑依賴等。 科斯的原創性貢獻,使經濟學從零交易費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費用的現實世界,從而獲得了對現實世界較強的解釋力。經過威廉姆遜等人的發揮和傳播,交易費用理論已經成為新制度經濟學中極富擴張力的理論框架。引入交易費用進行各種經濟學的分析是新制度經濟學對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目前,正交易費用及其相關假定已經構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環境的新制度環境,正在影響許多經濟學家的思維和信念。 一般認為,新制度經濟學是由科斯的《企業的性質》這篇文章所開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