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山東特色經濟是什麼

山東特色經濟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28 20:43:15

① 山東的主要產業是什麼

海洋漁業,海水養殖業,主要在沿海;機械製造與加工業,膠東和魯中一帶;農業,山東是農業大省,其中包括蔬菜業、果業;礦業,金、鋁、煤;

石油與化工業;紡織業,主要在西部北部;旅遊業,一山一水一聖人,產值不錯,服務業建築業也在持續發展中。

山東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中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省份之一,也是發展較快的省份之一,2007年以來經濟總量居第3位。

2018年初步核算,全省生產總值(GDP)76469.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950.5億元,增長2.6%;

第二產業增加值33641.7億元,增長5.1%;第三產業增加值37877.4億元,增長8.3%。三次產業結構為6.5:44.0:49.5。人均生產總值76267元,增長5.9%,按年均匯率折算為11525美元。

(1)山東特色經濟是什麼擴展閱讀:

第一產業

山東耕地率屬全國最高省份,是中國的農業大省,農業增加值長期穩居中國各省第一位。山東不僅栽培植物、飼養畜禽品種資源豐富,而且可資利用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也很豐富。

山東省的糧食產量較高,糧食作物種植分夏、秋兩季。夏糧主要是冬小麥,秋糧主要是玉米、地瓜、大豆、水稻、穀子、高粱和小雜糧。其中小麥、玉米、地瓜是山東的三大主要糧食作物。

第二產業

山東的工業發達,工業總產值及工業增加值據中國各省前三位,特別是一些大型企業較多,號稱「群象經濟」。

此外由於山東是中國重要的糧棉油肉蛋奶的產地,因此在輕工業特別是紡織和食品工業相當發達。

重工業企業發展迅速,重點工礦業企業有齊魯石化、山東電力、山東鋼鐵、山東海化、勝利油田、兗礦集團、中國鋁業山東鋁廠、南山集團、晨鳴紙業等。

第三產業

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8.8%。其中,餐飲收入增長10.9%,商品零售增長8.6%;城鎮零售額增長8.6%,鄉村零售額增長9.8%。

限額以上單位主要商品銷售中,糧油、食品類零售額增長8.7%,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7.3%,日用品類增長7.2%,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9.4%,傢具類增長9.2%,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9.9%。

網路零售快速發展。網上零售額3513.6億元,比上年增長31.7%。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2849.3億元,增長29.0%;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8.5%,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 。

2018年,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7.1%,營業收入利潤率為12.4%。

生產性服務業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營業收入增長8.7%,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14.1%,商務服務業增長25.1%,研究和試驗發展增長18.8%。

生活性服務業中,廣播、電視、電影和錄音製作業營業收入增長71.8%,娛樂業增長15.5%。

山東的自然資源:

淡水資源山東分屬於黃、淮、海三大流域。根據山東1956—2000年實測資料分析, 山東省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679.5毫米,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03.07億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198.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165.4億立方米(地表水、地下水重復計算量59.8億立方米)。

黃河水是山東主要可以利用的客水資源,每年進入山東水量為359.5億立方米,按國務院辦公廳批復的黃河分水方案,一般來水年份山東可引用黃河水70億立方米。

海洋資源山東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黃海總面積的37%,灘塗面積佔全國的15%。近海棲息和洄遊的魚蝦類達26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有4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有一定產量的蝦蟹類近20種。

淺海灘塗貝類百種以上,經濟價值較高的有20多種。其中,對蝦、扇貝、鮑魚、刺參、海膽等海珍品的產量均居全國首位。

有藻類131種, 經濟價值較高的近50種,其中,海帶、裙帶菜、石花菜為重要的養殖品種。

山東是全國四大海鹽產地之一,豐富的地下鹵水資源為山東鹽業、鹽化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此外,山東還有可供養殖的內陸水域面積26.7萬公頃,淡水植物40多種,淡水魚蝦類70多種,其中主要經濟魚蝦類20多種。

土地資源山東土地利用類型按一級分類共有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城鄉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8大類,其特點是墾殖率高,後備資源少。

因受生物、氣候、地域等因素影響,山東省土壤呈多樣化,共有15個土類、36個亞類、85個土屬、257個土種。

適宜於農田和園地的土壤主要有潮土、棕壤、褐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粗骨土6個土類的15個亞類,其中尤以潮土、棕壤和褐土的面積較大,分別佔耕地的48%、24%和19%。

礦產資源截至2010年底,山東省已發現礦產150種(貝殼砂、球石、彩石不在全國統計范圍內),查明資源儲量的有81種,其中石油、天然氣、煤炭、地熱等能源礦產7種;

金、鐵、銅、鋁、鋅等金屬礦產25種;石墨、石膏、滑石、金剛石、藍寶石等非金屬礦產46種; 地下水、礦泉水等水氣礦產3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地2560處(不含供伴生礦產地數)。

生物資源山東境內有各種植物3100餘種,其中野生經濟植物645種。樹木600多種,分屬74種209屬,以北溫帶針、闊葉樹種為主。

各種果樹90種,分屬16科34屬,山東因此被稱為「北方落葉果樹的王國」。中葯材800多種,其中植物類700多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山東



② 分析山東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

港口:煙台 青島 日照大港口,小港口無數,並且漁業資源居全國第一。
高速公路里程全國最多
飛機場:山東全省目前有9個機場,其中有7個分布在半島城市群區域,按旅客吞吐量大小依次是:青島流亭國際機場、濟南國際機場、煙台萊山機場、威海機場、濰坊機場、濟南張庄機場和東營機場。
我想區位因素和地理位置因素是這個地區發展的關鍵,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上海,現在亞洲的經濟中心由香港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轉移到日韓,很多產業都嫁接到山東,在加上山東發達的路海空立體交通網。。。。。
上面是主要優勢,至於其它什麼資源啊,水果啊,蔬菜啊,黃金啊,人口勞動力啊,省內特色啊,這個不是主要,因為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特色優勢,各有千秋,但經濟發展的大環境是很重要的。
還有一點就是山東的自然災害是比較少的,現在的廣州,珠三角地區正在飽受大雨的洗禮,雨水泛濫。同為沿海的福建,浙江,江蘇每年因台風的經濟損失抵消了很多的經濟收入。

③ 山東三大經濟圈是什麼

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

「三圈」的提出,是山東省委省政府對山東區域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基礎稟賦、長項短板和未來趨勢任務的更深刻的研判;是山東省從單純承接國家戰略,向從自身實際出發,將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山東區域發展實際需求相結合。

形成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自主性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轉變;是中央頂層設計與山東自身創新的有機融合,標志著山東通過與多項涉魯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有機結合,成功走出一條符合自身特點的區域一體化發展道路。

「三大經濟圈」的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時說,省會經濟圈包括濟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濱州、東營七市,定位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全國動能轉換區域傳導引領區、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新高地。

膠東經濟圈包括青島、煙台、威海、濰坊、日照五市,定位是全國重要的航運貿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世界先進水平的海洋科教核心區和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魯南經濟圈包括臨沂、棗庄、濟寧、菏澤四市,定位是鄉村振興先行區、轉型發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經濟隆起帶。

關兆泉說,三大經濟圈重點圍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產業創新協同共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對外開放攜手共贏、要素資源高效配置、社會事業共建共享等,確定了年度重點任務。

④ 山東濟南市經濟上有什麼好的發展優勢


加之在這三年之間,濟南陸續推出了不少對應屆畢業生等高新人才極具吸引力的政策。所以,濟南在21世紀最寶貴的人才資源,已經完全處在一個不弱於青島市的局勢了。當然,濟南想在經濟總量或是其他方面超越青島,在短時間內還是難以成功的了,但是濟南堪稱是我國崛起最快的省會了。

⑤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包括9大核心區

結合實施「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堅持揚長避短、錯位發展的原則,構築我市「一帶、五區、多支撐點」的藍色經濟發展總體格局。「一帶」:就是以環膠州灣為核心,東西兩翼展開,形成一條藍色經濟帶,分為南部(膠南、黃島)港口和現代製造業集聚帶、中部(膠州至嶗山)高新技術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帶、北部(即墨)旅遊度假和科技研發集聚帶,重點發展現代漁業、臨港工業、濱海旅遊、海洋生物、海水利用、保稅物流、濱海商務等特色經濟。「五區」:就是加快建設膠州灣西海岸新經濟區、膠州灣北部高新區、鰲山科技會展旅遊區、董家口臨港產業區、膠州灣東海岸現代服務業區等五個新的核心帶動區,帶動全市藍色經濟加快發展。「多支撐點」:就是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建設一批現代漁業、濱海旅遊、裝備製造、石油化工、現代物流、資源綜合利用、科普教育、海島開發等各具特色的聚集區,形成藍色經濟發展的多點支撐。
一、打造五個核心帶動區
(一)西海岸新經濟區
依託經濟技術開發區、前灣保稅港區、西海岸出口加工區、海西灣臨港工業區,抓住經濟技術開發區納入全省綜合配套改革的機遇,充分利用好優惠政策集中的優勢,發揮好保稅港區的龍頭帶動作用,搭建國際一流的自由貿易服務平台,培育壯大港口物流、船舶及海洋工程製造、汽車、石化等優勢產業,發展成為高端製造和研發轉化基地、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國際期貨交割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
(二)膠州灣北部高新區
規劃面積41.4平方公里。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效節能設備、海洋科技、新型環保產業、國防科技等高新技術產業以及交通裝備、精密機械、專用裝備等先進裝備製造業,建設成為全市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區、高新技術產業的聚集區、生態文明的示範區。
(三)鰲山科技會展旅遊區
依託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深海基地等重大科研項目,打造我國海洋領域最主要的科技資源共享平台、優秀科學家匯聚地、國家學術交流中心、海洋科技創新基地。依託港中旅海泉灣旅遊項目、溫泉旅遊度假區、會展中心等重大項目,大力發展濱海旅遊、溫泉度假、療養康復、商貿流通、會展業和房地產業,為周邊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提供服務和支撐。
(四)董家口臨港產業區
港區規劃面積60.2平方公里、碼頭岸線長約35.3公里,泊位數112個,發展成為國內干散貨重要集散中心和能源運輸中轉基地。依託港口,發展臨港產業,拓展物流、商貿、信息、綜合服務等功能,引進鋼鐵、能源、重化工等一批臨港產業,形成以港口為龍頭、臨港產業和港口物流為支撐、港口服務業為保障的臨港產業區。
(五)東海岸現代服務業區
將市南區團島至李滄區西部環灣區域打造成以集旅遊觀光、商務辦公、港航經濟、金融、休閑娛樂、居住等服務業於一體的現代服務業區。

七大臨海產業集聚區如下:
(一)現代漁業聚集區
——近海生態漁業區。以建設人工魚礁區為依託,堅持保護與修復並重,建立具有自我繁衍能力的漁業生態系統,培植「黃金漁場」。
——優勢水產品養殖基地。以膠州灣為中心、沿海岸線為基線,向海陸兩翼拓展,推進優勢品種向優勢產業集中,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加快優勢水產品規模化建設,培植優勢水產品養殖業。
——優質水產品加工出口基地。高標准規劃、高起點建設、科學化管理,建設以水產品加工製造為主導產業的環保型高聚集的生產園區。
——現代漁港經濟區。以膠南積米崖等四個中心漁港和膠州東營等四個一級漁港為依託,以漁業經濟為主體,形成海上運輸、船舶修造、精深加工、商貿物流、休閑旅遊等產業聚集、優勢互補的特色經濟區,輻射帶動漁區及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水產品交易中心。依託城陽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及臨近漁港、漁業加工區的資源優勢,建設綜合性水產品交易中心,提升水產品集散、儲運、交易功能,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推動整個漁業產業效益和行業競爭力的提升。
(二)濱海商務旅遊度假區
——前海商務旅遊聚集區。進一步發揮該區域在文化科教、金融商務、信息中介、濱海旅遊、商貿流通等方面的優勢,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創意產業,培育後奧帆賽新的經濟增長點,建成高端商務旅遊聚集區。
——溫泉旅遊度假區。充分利用鰲山灣西岸的山、海、島、泉等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建成新的休閑旅遊勝地。
——嶗山及石老人國家風景旅遊度假區。深度開發嶗山旅遊資源,重點發展旅遊度假、科教文化、會展和商貿流通業,建成重要的服務業聚集區。
——鳳凰島旅遊度假區。重點發展以休閑度假為特色的旅遊業,同時發展影視創作、藝術傳播、策劃設計等文化創意產業,建成國內重要的影視傳媒發展和交易基地、影視作品傳播中心。
——琅琊台和靈山灣旅遊度假與風景名勝區。重點發展水上休閑娛樂和海濱民俗度假,開發海島觀光、大型海上實景演藝、遊艇等特色旅遊產品,形成以先秦文化和秦漢文化為特色旅遊度假區。
(三)現代裝備製造業聚集區
——膠州灣新產業基地。規劃面積13平方公里,重點發展船舶零部件、石化裝備、輕紡專用設備、電力電器裝備等產業,成為我市重要的裝備製造業基地。
——船舶及海洋工程產業基地。在海西灣、女島和董家口建設船舶及海洋工程產業基地,重點發展大型油輪、散貨船、集裝箱船、滾裝船、化學品船、高檔遊艇、軍用船舶以及浮式儲油船、鑽井船等海洋工程設施。建設以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青島臨港經濟開發區、華僑科技區為載體的船舶零部件生產基地,重點發展中低速柴油機、曲軸、傳動部件、齒輪箱、船用機械、船用鍋爐和船用材料等。
(四)石化和海洋化工產業聚集區
——石化產業基地。在黃島和膠南董家口建設以煉油、乙烯、芳烴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為龍頭,以有機化工、合成材料為主鏈,以密切關聯的新材料、生物醫葯和環保等高新技術產品為延伸的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
——平度新河化工基地。規劃核心區面積1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鹽化工、化肥、精細化工,承接青島市區及各區市化工企業轉移,成為我市重要的化工基地。
(五)海島開發示範區
——推進以田橫島島群、麥島為主的度假旅遊區建設,發展以三平島群、大小管島島群、竹岔島群、靈山島、齋堂島為主的休閑旅遊業。有選擇地低強度開發海島旅遊,形成多元化的海島旅遊產品結構,發展海島漁村漁家風情體驗旅遊、海島地質生態旅遊和海島遊艇旅遊目的地,完善海島旅遊碼頭、海島旅遊航線,適度建設增殖養護區,開展海島垂釣和遊客參與的海上漁業生產、養殖、捕撈活動。
——推進以田橫島、大管島、小管島、靈山島、竹岔島等為主的風能、潮汐能和海水資源利用,建設海島風能-海水淡化項目,豐富海島景觀,保證海島自然生態的良性循環和海島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六)海洋能源開發和海洋資源綜合利用區
大力發展風電,重點建設即墨東部海岸、膠南西南部海岸兩個風力發電區。積極推廣海水熱能利用技術和裝備。利用海洋科研資源和生物質能源技術優勢,加大海洋生物質能源開發力度,力爭突破巨藻制氫、海洋生物質柴油制備等新技術。積極開發潮汐能、波浪能。大力開發海水微量元素和海洋活性物質提取技術。推進海水淡化產業化。
(七)海洋科普教育服務區
依託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極地海洋世界、海軍博物館、奧帆基地和銀海大世界等科普資源和海洋特色景點,發展以海洋地理、海洋地質、海洋氣象、海洋生物、造船、航海等海洋科普知識為主題的參與性、趣味性海洋文化科普旅遊,進行海洋國土觀教育。規劃建設一處大型海洋科普綜合教育基地。

⑥ 山東各地市的經濟情況特色詳細最近的

山東的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上也是東中西三種不同的發展水平,青島,煙台,威海等沿海城市最為發達,山東的經濟總量在全國僅次於廣東省,略高於江蘇省,省會濟南,淄博,濰坊等城市經濟實力也比較強,但人均GDP要低於山東沿海的城市,菏澤等山東西部城市相對來說要貧窮一些。

⑦ 山東的經濟怎麼樣

山東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工業產值僅次於江蘇和廣東,位居全國第三。在2018年山東工業增加值3.4萬億,佔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工業增加值的8.9%。

在一般工業部門中,山東的紡織服裝、造紙與印刷產品、化學與醫葯產品、金屬及其製品的產值分別佔全國31省市自治區總產值的15.6%、14.3%、16.2%、10.6%,分別位列全國第三、第二、第二和第二。

從出口依賴來看,山東的紡織服裝、造紙與印刷產品、化學與醫葯產品出口分別佔全國總出口的11.7%、7.0%和13.5%,位列全國第四、第三和第三,在製造業上,山東的機器裝備、電子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和其他製造業的出口分別佔全國總出口的5.1%、2.5%、0.2%和2.4%,位列全國第五、第六、第十八和第八位。因此,若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進口需求大幅降低,山東的紡織服裝、造紙與印刷產品、化學與醫葯產品等一般工業產品因出口依賴為嚴重而直接受到沖擊,出現產品「滯銷」問題。

雖然山東製造業出口依賴程度相對較小,受到的貿易直接沖擊相對較低,但是由於廣東、江蘇和浙江等製造業出口大省的出口受阻,通過國內產業鏈的傳遞,也將對山東製造業造成顯著沖擊,出現較嚴重的產品「滯銷」問題。

⑧ 山東省五大特色經濟區

蜂業、煙葉、茶葉、桑蠶、中葯材是山東的5大特色產業。

⑨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

今年4 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明確提出要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省委書記、 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姜異康強調,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胡錦濤總書記對山東提出的殷切期望,是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 各級黨委、 政府一定要充分認識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重大意義,著眼全局,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加快推進。

為貫徹胡錦濤總書記指示精神和省委要求,本報今天起推出這組報道,以期能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崛起提供有益借鑒。

機遇當前,山東得天獨厚

大於陸域面積的海洋國土,綿延3100多公里的黃金海岸,旖旎的海濱風光、豐富的海洋資源,是大自然賜予山東的寶貴財富。山東半島因海而生、依海而存、靠海而興。海洋經濟能否走在全國前面,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山東省能否在新一輪區域經濟競爭中佔得先機。

這種認識在山東省沿海各市正在付諸行動。5月26日,在煙台采訪,市委書記孫永春興奮地對記者說:山東省在1991年就提出建設「海上山東」發展戰略,這些年來海洋強省成效很大。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提出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要求,不但是對山東省海洋經濟發展成績的首肯,也意味著國家寄望山東半島在全國經濟區域發展大格局中有更高的定位。無疑,這是把山東半島發展納入國家戰略的一個很好的機遇。對煙台來說,機遇千載難逢。

曾幾何時,提到「藍色經濟」,讓人們聯想到的是漁鹽之利、舟楫之便。而今,我們重新面向大海,現代「藍色經濟」已經成長為一個立體的產業集群,涉及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型高技術產業,是一個跨地區、 跨行業、 跨部門,需要多產業、 多學科、多領域通力打造的新興經濟群。海洋不但是解決人類資源問題的新選擇,也為「藍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依託浩瀚的海洋,「藍色經濟」顯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當前,新一輪藍色經濟浪潮興起。北望京津冀遼,天津濱海新區、河北曹妃甸工業區、遼寧「五點一線」建設如火如荼,態勢強勁,已經和正在進入國家戰略;南眺閩粵桂,福建海峽西岸經濟區、深圳海洋強市戰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箭已上弦,蓄勢待發。從北向南,沿海各省,均著力搶占海洋經濟發展制高點,謀求全國發展大局中的重大戰略位置,以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贏得大發展的空間和活力。

海洋是山東省的最大優勢,突出表現在區位、資源、科技三大方面。山東半島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處於環渤海地區和東北亞經濟圈的關鍵地帶,是沿黃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全省海岸線、海域面積、海洋資源等條件位居沿海省市前列;依託中央駐魯海洋科教單位,山東省擁有全國最強大的海洋科技陣容。山東半島是歐亞大陸橋的橋頭堡之一,是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一翼。 半島經濟與日韓俄遠東地區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開展國際經濟合作條件優越。

建設藍色經濟區,發展海洋經濟,山東得天獨厚。

陸海一體,區域協調發展

一個浦東再造了一個新上海,一個濱海新區讓天津展翅騰飛。因成為國家科學發展試驗區和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區,位於渤海之濱的曹妃甸,一個昔日默默無聞的荒蕪沙島,短短幾年間,已發展成生機勃勃的新興產業區。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使山東省海洋強省戰略找到了抓手,如果能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它必將成為我國區域經濟布局的重要經濟增長極。

要成為這樣一個增長極,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應當如何定位?

在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侯英民看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應該是以海洋經濟為特色、以海陸統籌為基礎、以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為前提、以海洋優勢產業為主導、相關產業協調發展的新型臨海經濟區,具體可分為主體區、核心區和關聯區三個層次。主體區為沿海七市陸域及其臨近海域;核心區為沿海36個縣市區的陸域及毗鄰的領海以內海域;關聯區為全省陸域和所有管轄海域。而省海洋與漁業廳在《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初步構想》中,在對山東半島海洋經濟的區位、資源、科技和基礎設施等各種條件分析的基礎上,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在全國發展大格局中作出了這樣的戰略定位:黃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經濟引擎、環渤海經濟圈南部隆起帶、貫通東北老工業基地與長三角經濟區的樞紐、中日韓自由貿易先行區。

顯然,半島藍色經濟區雖立足於半島,立足於山東,但它既不是純粹的自然地理概念,也不是完全的行政區劃概念,而是在全國、在世界范圍內尋找自己的定位:它以海洋為重要特色,但又不局限於海洋,目標是推動陸海一體,區域協調發展。以這樣的視野、這樣的理念審視、規劃半島的未來,可以說切中了山東半島未來發展的關鍵,使之有了更清晰、前景更可期待的戰略定位。

這一定位,從開放的角度看,就是要把「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成為山東乃至整個黃河流域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使之成為外來投資的承接地、吸引國際產業轉移的接續帶,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強力引擎,推動沿海與內地的良性互動。從地緣角度看,有助於將山東半島無可替代的區域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區域競爭優勢和產業融合優勢;成為崛起於環渤海南部的新的經濟增長極,在增強向周邊腹地的集聚和輻射作用的同時,與遼寧沿海經濟帶和天津濱海新區形成優勢互補、 良性互動的環渤海區域發展新格局,為東部沿海經濟開放區的對接整合、聯動共贏奠定基礎。

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共贏

除了大海,藍色還意味著什麼?

走訪沿海各市,無論是地方政府領導,部門官員,還是企業負責人,專家學者,大家形成共識:打造半島藍色經濟區絕不僅僅意味著向大海要空間,要資源要效益。藍色,既和海洋有關,還意味著生態和環境,要求環保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劉洪濱教授指出,不是向大海伸伸手就「 藍色」了。在對海洋的利用上,發展必須和保護並重。 沒有保護的發展,就如同又來一次大躍進,大鋪攤子,亂上項目,後患無窮。

濰坊市委常委、濱海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蘇立科提出,藍色,意味著科技含量、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陸海相連,是人與自然、長遠與現實、產業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韓立民教授說,打造藍色經濟區必須牢牢把握這樣四個特徵:即陸海一體與海陸統籌、海洋科技先導與外向輻射、生態文明與環境友好、開放互動(向海、向陸)與城鄉一體。

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不單單是引來投資、承接產業轉移,也不僅僅是山東自身經濟增長模式的提升,而是在探索一條新路—— 經濟增長、 統籌協調、環境友好區域發展新模式;不單單是重復建開發區,開辟幾個示範窗口,而是在建設海洋強省戰略目標指引下,通過制定科學的海洋產業發展規劃,根據各地各行業的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整合資源、找准突破口,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實現海洋產業持續發展;也不是沿海各市單兵突進,各地在經濟區功能定位方面,既要體現自身特色,又要與其他經濟區形成互補,錯位發展,在沿海和腹地的關繫上,沿海城市與內陸城市也要優勢互補、互為依託,實現共同發展。

記者在青島采訪時了解到,目前該市正組織實施老企業搬遷,計劃用5年時間,把100 多家市區老企業改造升級或搬遷。這是該市「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這一戰略,傳統的工業岸線將變身為現代化經濟岸線、生活岸線和生態岸線,傳統產業也將讓位於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這就意味著,青島正在用發展的力量,將膠州灣的保護推向新的平台,同時其自身的產業發展和升級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會。而放在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大背景下,定位於半島龍頭的青島,主動搶占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高地,必將對實現半島地區的產業錯位、優勢互補和經濟一體化產生強大的推動力量。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眺望二:尋求產業發展新優勢

從一滴水到一個產業

海水有哪些功能?

昨天:海水浴,海水養殖……

今天:海水沖廁,海水空調,海水蔬菜……

一滴海水,從遠古到現代,從表象到內涵,已發生質的變化。新型海水產業,正在形成一條產業鏈——在青島黃島發電廠海水淡化生產線,客人饒有興致地品嘗海水「變來」的「海泉水」牌飲用水;在膠南市海水景觀小區——隆海·海之韻小區,已實現海水沖廁、海水景觀布設;海水源空調、海水源熱泵,在青島發電廠、奧帆中心大規模應用。海水植物、海水蔬菜、海水作物,甚至灘塗糧食生產,已有技術上的突破。

從一滴水到一個產業,不僅是概念的區別,也標志著山東海洋經濟、海洋產業的進化方向和品質。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劉洪濱認為,如何讓海洋經濟從「漁鹽之利、舟楫之便」走向高質高端高效產業,如何實現傳統產業提升、新興產業打造,是一個重大課題。

傳統產業,如果注入高技術含量,也就成了產業高端。

過去魚類加工剩下的魚皮、魚骨等下貨都當飼料賣掉。但在煙台東方海洋公司的生產線上,記者看到的是,這邊進去的是魚皮、魚骨,那邊出來的是價格不菲的膠原蛋白。膠原蛋白的現價是500 元一公斤,是原料的百倍以上。目前,山東省水產品產量、出口量位居全國第一,但附加值高、加工程度精的水產品,比如深海魚油、膠原蛋白以及各種方便的水產食品,開發和生產尚有欠缺。

海洋產業大的門類有十幾個,在山東省海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的海上交通運輸、海上油氣、濱海旅遊、海洋漁業、海洋化工等皆成規模,在全國位列前沿。這些傳統產業是我們的優勢,但優勢弄不好就成了劣勢。劉洪濱說,比如,山東的海洋漁業在全國頂呱呱,全國海水養殖掀起的五次藍色浪潮,皆發軔於山東沿海,但五次浪潮帶來五次教訓。由於每次都是一哄而上,一哄而亂,損失慘重,教訓深刻。每一次都是在問題爆發後,才考慮產業結構調整。所以,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是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在新一輪海洋經濟開發中,千萬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疼。

眾所周知,山東省海洋學科人才濟濟,相當於大半個「國家隊」 ,但80% 的人才集中在海洋基礎科學和生物學等方面,海洋工程技術人才嚴重匱乏,產業發展缺乏人才技術支撐。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目的之一就是打造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名牌產品和充滿活力的新興產業集群。如何把科研優勢轉化為技術優勢、產業優勢、市場優勢,是一道必須逾越的門檻。

從到處開花到重點突破

采訪中,記者發現,山東沿海從南到北,造船廠星羅棋布,但造船最核心的兩項技術——船用發動機和導航設備全部依賴進口。專家指出,海洋科研裝備、產業裝備、工程裝備是制約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瓶頸」技術,目前90% 以上大型科研設備依賴進口,海洋產業裝備的自動化程度非常低。

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侯英民說,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必須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而要做到這些,關鍵是要找准突破產業和產業突破口。突破口可能是一點,也可能是多點。但不管怎樣,突破口的選擇,必須根據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根據我們的資源情況、優勢和不足來找。而且產業發展必須落在項目上,落在產品上,要有產品目錄和政策扶持。

山東省部分海洋專家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山東最有發展潛力的是海洋裝備製造業,尤其是深水鑽井裝置。從全球市場看,海洋石油鑽井平台、鑽井船、海上作業機械、大型港口機械設備、集裝箱、海洋工程模塊等生產潛力很大。目前全球深水鑽井裝置供不應求,而國內的石油公司現在還沒有國產深水鑽井裝置,嚴重製約著我國三大石油公司進軍深海的步伐。我國3000家船廠,目前具備設計製造深海鑽井平台的主要有三家,即煙台來福士、大連重工、上海外高橋,其中來福士實力最強。山東省應發揮好這一優勢,採取得力措施,搶占海洋裝備製造業制高點。

為突破造船及海洋機械製造業,煙台引進世界造船巨頭來福士、大宇等,僅來福士就手持國外訂單200多億元,幾乎相當於 2007年全省造船業總產值。抓住船舶製造業加快轉移和國家出台《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的機遇,他們加快建設開發區、蓬萊兩個船舶及海洋機械製造產業集聚區,建設海洋工程船、遠洋漁船、豪華遊艇等特種船舶和高技術新型船舶。培育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

日照市以日照港為依託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僅經濟開發區目前就有華能日照電廠二期、威亞發動機二工廠、 亞太森博漿紙二期、中儲糧油二期、凌雲海糖業二期等7個大項目,總投資 230 億元。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王克軍說,大項目產業關聯度高、帶動能力強,使開發區產業層次不斷提高,競爭力顯著增強,實現了從政策招商向產業鏈招商的轉變。

變單打獨斗為優化布局

打造海洋產業集群,發展高端產業,建設龍頭大項目,成為沿海各地的追求。

海洋專家、山東省社科院副院長鄭貴斌認為,海洋經濟追求的目標不是單純的效益,而是集成績效。發展產業的基本原則是產業集聚,突出特色,即按照產業集群的理念,結合各自的優勢,搞好產業布局,合理確定功能定位和主導產業,強化企業和項目的技術創新,形成技術水平較高、各具特色的藍色產業集群。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海洋特色的經濟區,概莫如此。

北看,天津濱海新區、河北曹妃甸和遼寧「五點一線」開發戰略都堅持了重點突破的原則,著力點和突破口都選取了沿海重點發展區域,劃定產業功能區,集中力量,從「點」上突破,以點帶面,促進整個區域的全面發展。天津濱海新區目前集中力量開發建設 670平方公里的八個產業功能區。 河北曹妃甸依託礦石碼頭和首鋼搬遷,大力建設精品鋼材生產基地,發展大型船舶、港口機械、發電設備、石油鑽井機械、工程機械、礦山機械等大型重型裝備製造業。

東望,韓國在西海岸建立的黃海經濟自由區,根據當地資源、區位和產業現狀,進行重新整合,優化布局,把主要產業區域劃分為松岳地區等五個區域。各區產業發展都有不同主攻方向,目標直指「主導二十一世紀世界經濟的尖端技術產業中心、東北亞的物流中心」。

雖然中外各區發展階段不同,產業發展重點各異,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把發展現代產業集群作為推進區域經濟升級的關鍵,同時,依託各自現有的產業特色構建符合區域特點的新的產業結構。

目前,山東的海洋產業總體規模在國內位居前列,去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 5346 億元,佔全國的18% ,不少指標在全國排名第一。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海洋經濟產業布局分散,傳統產業低水平重復,配套水平不高,延伸鏈條不長,規模聚集不強。各地發展大都僅限於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單打獨斗、各自為政,突出表現為區域間的產業結構重復建設、產品多表現為勞動力密集型的粗淺加工以及資源消耗型的,缺少有競爭力的產品品牌,海洋經濟對陸域經濟輻射帶動作用有待加強。

因此,通過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產業集聚,形成具有山東省沿海地區行業和區域特色的產業鏈和配套體系,夯實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產業支撐基礎,乃當務之急。

⑩ 山東經濟的支撐點是什麼 也就是 山東為什麼能成為 GDP全國第二。他憑什麼這么有錢。靠農業不會

加工製造業發達,外向型經濟,沿海地區經濟都比較好,去年GDP青島第一,煙台第二,這兩個城市加工製造業佔GDP的比重都很大。。

閱讀全文

與山東特色經濟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委婉的誇別人是美女 瀏覽:532
圈裡的愛情是什麼 瀏覽:284
紅色故事指的是什麼呢 瀏覽:186
如何預防頭號健康殺手 瀏覽:870
事業編考過後多久上班 瀏覽:165
美女熱舞軟體視頻有哪些 瀏覽:285
97年農歷八月初八出生婚姻如何 瀏覽:561
有哪些事業心強的女性人物 瀏覽:552
油罐和鐵罐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 瀏覽:555
九九年女兒婚姻怎麼樣 瀏覽:968
vivo安卓手機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852
縣科局級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627
二戰中反應愛情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22
追隨故事用英語怎麼寫 瀏覽:333
阿信的故事養女最後怎麼樣了 瀏覽:403
堅定愛情的誓言怎麼寫 瀏覽:340
事業編體檢表怎麼填寫 瀏覽:884
玉子愛情故事講什麼意義 瀏覽:790
胡歌婚姻觀怎麼樣 瀏覽:102
鄉村愛情最早的趙四是哪裡人 瀏覽: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