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是什麼經濟
1.新型農業體系的概念
新型農業體系(New Agriculture System,NAS),是指農業發展到生物經濟時代將要出現的,包括常規農業系統和食品、營養、健康醫療、生物基資源、環境生態等與生物相關的五大子系統在內的綜合體系,是生物經濟時代「現代農業」新的框架模式和戰略願景。常規農業系統由「大農業、農業前部門、農業後部門」構成,是相對於由農業第二次綠色革命所產生的將要拓展(變)的部分而言,保持相對不變(常)的部分。
2.新型農業體系與農業第三次拓展一脈相承
自農業經濟時代以來,農業的概念和領域經歷過兩次規模化整體性拓展:①第一次拓展,由狹義的農業即種養業,拓展到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以及與農民生產直接相關的副業(俗稱「大農業」)。②第二次拓展,從大農業拓展到除包含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外,還包括為農業提供生產資料的農業前部門和由農副產品加工、儲藏、運輸、銷售及有關服務所構成的農業後部門。在生物經濟的成長階段,生命科學與現代生物技術正在推動農業第三次拓展。所謂「農業第三次拓展」,即由「大農業、農業前部門、農業後部門」構成的「常規農業系統」,拓展到包含常規農業系統,並包括食品、營養、健康醫療、生物基資源、環境生態等生物相關子系統在內的新型農業體系。
「小農業-大農業-常規農業系統-新型農業體系」構成了農業三次拓展後的4個層次。常規農業系統是因為有了拓展(變)的新型農業體系而命名的相對「不變」(常-經)的部分。由常規農業系統和其他拓展的子系統共同構成的農與「非農」共生共榮、協調發展的新體系,揭示出生物經濟時代農業發展方向以及食品、營養、健康醫療、生物基資源、環境生態等領域的相互關系,將發展成為生物經濟時代未來「現代農業」新的框架模式和戰略願景。
從「生命本質的高度一致性-農與非農邊界淡化-農業可拓展-新型農業體系」的邏輯關系來看,農業第三次拓展本質上與新型農業體系一脈相承。
3.新型農業體系誕生的學科與時代背景
3.1 生物經濟將引發農業第二次綠色革命
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生物經濟概念及其發展觀的形成,促進了生物經濟時代的來臨。農業是最先受到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影響的產業之一,其影響最為深刻,進而可望在生物經濟時代引發農業第二次綠色革命。農業革命被通俗定義為:農業上的完整性變化(a complete change in agriculture),可見「革命」是與「變」密切聯系一起的。針對人類面臨的食品與營養、可再生能源與可持續原材料、環境可持續(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人類健康等四大挑戰,生物經濟將變革「4fs」(food, feed, fuel, fiber)生產方式,帶來農業發展觀念的轉型。生物科技對轉基因作物和生物能源的革命性影響正在導致農業新的觀念轉變和農業轉型,即農業可能「轉型為既生產生物燃料又生產食物和食用纖維的現代農業」。生物經濟已開辟農業生物技術研發前沿領域,創新的農業生物技術應用能夠從終端用戶水平(end-user level)、價值增強(value-added bioprocts)角度來改變產品經濟模式,從而變革工業經濟基礎,使之走向碳水化合物基經濟(carbohydrate-based economy)。
3.2 新型農業體系與生物經濟時代
人類經濟社會經歷了狩獵採集經濟時代、農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目前正處在信息經濟時代的中間站。分別以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和2000年人類基因組破譯完成為標志,人類社會進入了生物經濟的孕育和成長階段(Stan Davis and Christopher Meyer,2000)。預計在21世紀20年代(2020s)末期進入生物經濟的成熟階段,即步入真正的生物經濟時代。
如果說農業第一次拓展發生(亦即成為現實)在農業經濟時代,農業第二次拓展發生在工業經濟時代和當今信息經濟時代,那麼農業第三次拓展將發生在生物經濟時代。相對於「小農業」、「大農業」而言,新型農業體系可稱為「超農業」,亦即未來生物經濟時代「現代農業」形態。
3.3 新型農業體系的內在動力
現代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是農業拓展和新型農業體系構建的內在動力。現代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揭示出生命本質的高度一致性,生命本質的高度一致性使基因在不同生物體之間轉換表達成為可能,使得來自兩種生命形態的基因可以融為一體,自然界物種之間的界限被打破,各種生物的基因可以通過基因工程實現通用。這種高度一致性從根本上導致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邊界淡化和農業可拓展。
② 新經濟模式誕生 主要有哪些變化
對於中國而言,新經濟最大的問題是信用,沒有底線的創新是斷頭鍘刀,資產價格怎麼上去的,還會怎麼跌下來。
近年來,各國經濟模式大多在發生的巨大變化,主要有以下幾個趨勢:
第一,在市場化的面具下,貨幣由政府主導卻是實質。
如果說人民幣由政府主導,還會被認為是發展中國家的常態,看看發達國家。
瑞士是歐元區的臨時成員,2015年1月15日,瑞士央行脫下臨時成員的馬甲,突然取消實施3年之久的1.2瑞郎兌1歐元的匯率上限,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動盪,看空瑞郎的部分倉位爆倉。
日本同樣如此:前日本央行首席經濟學家早川英男7月20日大肆抨擊日央行當前貨幣政策,認為日本財行撒了「彌天大謊」。央行每一年都吃下90%以上的新發債券,資產負債表劇烈膨脹甚至超過80%的GDP體量,日本央行已經變成一台實現自我價值的世間罕見的永動機。他表示,日本央行應該放棄在兩年內達到2%通脹目標的時間框架,並承認將不得不開始縮減購債規模。
雖然官方不斷發表聲明稱人民幣是穩定的,但人民幣曾一度不斷下行,而下行的過程中又突然大漲,著實讓做空者心驚膽戰。我們可以說人民幣開始了國際化與市場化的歷程,就像日本央行聲稱,日元是完全由市場控制的一樣。
第二,政府主導經濟的力量在增強,極端勢力在上升
特朗普在眾多共和黨大佬的厭惡抵制下,居然成為共和黨的候選人。這是國家與族群分裂的前兆:聯想到土耳其等地發生的政變,可以說是可怕的預兆。一旦國家、族群間爭奪資源與話語權的爭斗以暴力呈現,那麼,戰爭發生的可能性就會增加。雖然筆者並不認為在經濟勉強穩定的狀態下,主要國家政府會喪失理性。但社會資源越來越集中,同時一些極端現象頻發則是卻是事實。
在我國,為了維持投資增長、保持GDP基本穩定,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國家開發銀行在中國的經濟政策實施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從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角度來說都是如此,這與政府對該行的定位及其財務特點密不可分。
高盛最新的分析報告指出,就財政政策而言,國家開發銀行是為准財政活動提供融資的重要工具,具體形式包括直接發放貸款和向項目注入資本金以撬動更多商業銀行貸款。2015年,通過國家開發銀行發放和撬動的貸款約佔GDP的6%、投資的13%,約占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中的國內貸款的50%。
營改增也增強了權力分配資源的作用。營改增使征稅成本大幅下降,但地方財力有所下行,需要尋找到新的稅源。
7月15日,財政部公布6月財政數據,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634億元,同比增長1.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486億元,同比增長1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8148億元,同比下降8.6%。
財政部解釋,這主要是受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後,中央與地方增值稅收入劃分辦法調整的影響,6月份中央從地方凈上劃收入為552億元,該月中央收入增幅為8.6個百分點,而地方收入增幅為負6.2個百分點。
營改增再次重新劃分中央與地方的財權、事權與話語權。
第三,現階段市場藍籌公司大多是在重化工業時代形成的,信用靠政府背書與市場預期,如果兩者俱備,市場就承認接納。所以政府在大型企業轉型中不可或缺。
在山西,省政府為煤炭企業站台後,例如山西晉城無煙煤礦業集團,曾成功出售20億人民幣270天超短融券,但發行後利率大幅走低。根據山西省煤炭廳數據,2016年1-5月,山西煤炭產量比去年同期減少4131萬噸,下降11.1%;煤炭企業庫存比年初減少1234萬噸,同比下降24.73%。煤炭供求關系出現了積極變化,再加上省政府背書,煤炭債務有了起色。煤炭行業的情況與此前股市有色金屬、大宗商品價格暴漲的現象相似。
第四,市場化主要體現在創新型行業的公司上,例如美國的IT、生物醫療等行業;中國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在新經濟中尋找未來二十年的萬科、茅台股;屬於新經濟的網紅公司。對於中國而言,新經濟最大的問題是信用,如部分互聯網金融,沒有底線的創新是斷頭鍘刀,資產價格怎麼上去的,還會怎麼跌下來。
③ 21世紀是什麼主導經濟發展,現代經濟最核心的生產要素是什麼
知識經濟是21世紀主導經濟發展模式,現代經濟最核心的生產要素是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滿意請採納
④ 未來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是什麼
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
趨勢一:未來所有現實都會被「模擬」。
上帝之所以先說這句話,是想證明他的存在,並揭穿人類的一個假象。
如何理解呢?
我們每個人都只堅信自己眼裡看到的東西,這是人類的基本邏輯,人類既然如此堅信現實,上帝決定開始幫我們虛擬現實。
很明顯,這句話映射到人類社會上就是「虛擬現實」技術,即VR、AR。VR是把你帶入到虛擬世界裡,AR是把虛擬物品帶到你面前。
人類以往的科技技術基本都是改造外界,比如我們發明了各種各有的東西來豐富我們的生活,而從當下的虛擬現實技術開始,量變終於引起了質變,人類正在俗世中「超脫」,VR虛擬現實正在增強現實技術能夠把虛擬信息(物體、圖片、視頻、聲音等等)融合在現實環境中,虛擬現實不僅僅會涉及視覺、聽覺,還會涉及嗅覺、觸覺、味覺,構造一個與真實環境相似的世界,隨時在你身邊構建一個更加全面、更加美好的世界。
在未來,現實的邊界會被徹底打開,千里之外的朋友可以立即站在你面前,你們甚至可以對話、擁抱、於接吻,你也將會觸摸到虛幻世界的任何物件。
你可以瞬間置身於某個世界中,這個世界並不虛擬,一杯茶、一片海、一座山,讓你身臨其境。
谷歌的一位專家稱,到2045年我們人類就可以將整個思維傳輸到計算機上,屆時你還相信我們生活的現實就是現實嗎?你還只相信你眼裡看到的東西嗎?
2016年是虛擬現實元年,現在至少有2000家公司從事VR的開發。到了技術成熟階段,人們可以在各種世界裡移步換景、穿越自如,你可能永遠都不清楚自己是處於一個模擬的環境中還是一個真實的環境中,當然這也已經不重要了。真到假處真亦假,假到真處假亦真。
那時的你終於明白,你除了能確定自己的存在,周圍所有的東西全都是虛擬的。
因此,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凡我心外之物,皆為虛妄!
趨勢二:未來所有資產都會被「共享」
上帝痛恨人類的不平等和自私,現在他終於來幫我們校正了。
顯然這句話暗指的是「共享經濟」。
未來的一切資產,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都不再會被私人佔有,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在人類走向極度繁榮的時代,即工業革命以來的這300年,所有的資本都歸資本家所有,以至於貧富分化不斷嚴重,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
因為在大工業年代,資本等同於資產,也叫生產資料,並且這種生產資料不具有可復制性,比如工廠、設備、工人、商鋪、土地等等都屬於生產資料,都掌握在資本家手裡。
因此馬克思認為社會的根本矛盾就是資本家獨占生產資料,產生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的階級,號召全世界所有無產者,一起推翻資產階級,列寧也認為必須通過暴力建立新政權才可以迎來共產主義。
但是,他們無法預見的是,一百多年後的技術革命正在代替暴力革命,來完成這一歷史使命!
在互聯網時代,資本家獨占生產資料這一現實被正在被掀翻。為什麼呢?
我們以淘寶為例做個說明。淘寶可以把店鋪無償供給賣家使用,因為淘寶復制「店鋪」的成本很低,最多需要擴充一點內存,對於雲計算來說,這些成本可以忽略不計的。只要他們設計了一套店鋪模式,很容易產生成千上萬倍的溢價。而且淘寶的盈利模式不是收商鋪的錢,而是收增值服務的錢。這也迫使淘寶需要吸引無數的賣家進駐,淘寶也因此無形承擔起了公共的服務義務,(即像公共產品那樣免費提供生產資料)。也就是未來,所謂的「資本」具有了可復制性!
也就是說,大工業時代的資本是獨占的,而且帶有擴張性和侵略性,但在互聯網時代,資本是可復制性的,並且往往帶有公共服務的色彩!這也就是共享經濟的本質,它大大促進了社會的和諧。
點評:共享經濟的資源配置效率大大超過了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年代,我們往往最在意物品的佔有權,為了爭奪佔有權,人們爭先恐後,甚至頭破血流。但是互聯網提供了一個運作機制,通過以租代買的形式解決了資源的不可復制性。
在未來一件物品究竟屬於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使用它!
請記住這句話,真的很重要!
共享經濟的商業本質是以用代買,其實就是一場革命。21世紀的革命,不是從政治領域開始,而是從經濟領域開始!
共享經濟就是共產經濟的雛形,更是共產主義的立足點!
⑤ 什麼是新型經濟模式
21世紀以來,很多新型的經濟發展理念和經濟發展模式逐漸被學術界提出並被人們所接受,在此選擇理論上相對成熟且在實踐中已經得到初步認可的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進行探討,從而了解它們與能源的關系。
1.循環經濟
工業文明早期,人類走的是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模式,即先通過高消耗、高排放推動經濟發展,致使能源衰竭、環境惡化等問題蔓延全球,再採用末端治理模式,片面採取強制措施治理能源問題。這樣做成本過高,治理難度大,治標不治本,使得能源問題愈演愈烈。循環經濟,就是在經濟運行的生產、消費和廢物排放的全過程中,以生態規律為基礎,結合環境容量、資源總量和循環再生規律,科學合理地協調人類、資源、科技水平和經濟發展形勢的關系,在物質循環與再生基礎上實現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循環經濟運行模式是一個封閉的環形結構,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或循環處理再利用—資源,如圖1.4所示。例如,在理想狀態下,碳元素(C)遵循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碳—能源開采和利用—產生二氧化碳(CO2)—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碳,這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就是碳循環。當某個環節出現失衡時,這個動態平衡的狀態就會被打破,基於此的經濟發展模式就是有違循環經濟要求的。循環經濟要求能源低消耗、高產出,廢物低排放、低污染,最終要以能源承載能力和生態環境容量約束經濟活動,實現經濟規律與生態規律、經濟社會與自然資源、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共贏。
圖1.4循環經濟的運行模式
2.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最早見於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並逐漸為全世界所接受。低碳經濟是一種依靠新科學技術和新政策措施而建立的、以緩解氣候環境惡化並能保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它包括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經濟形態和運行模式。經濟的綠色增長既是低碳經濟實現的根本途徑,又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目標。根據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ESCAP)的定義,綠色增長是在環境可持續經濟發展過程中促進低碳、社會包容的發展,包括可持續發展與消費、綠色商業與市場、可持續基礎設施、綠色稅收和預算改革以及生態效率指標。如今,更多的國家已經在謀求經濟的綠色增長、實現傳統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等問題上達成了共識。
創造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發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轉型,為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不竭動力。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低碳經濟可能會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實現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一次重要的機遇。低碳經濟的發展必將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與技術革新,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創造更多的GDP與就業機會,使社會同步實現經濟的復甦和環境的改善。
⑥ 營銷<二十一世紀發展的必然趨勢>的內容
21世紀發展必然趨勢:消費資本論 交互營銷 在過去,20世紀改變全球經濟的營銷模式: 1946年,連鎖經營模式興起,至今仍風靡全球! 1959年,沃爾馬營銷法的誕生,至今仍流行全球! 1962年,Amway(安利)的成立,至今仍稱霸著全球的傳統零售業! 1995年,ebay易趣網站成功,帶動了中國網路營銷業的發展!到後來直銷行業的飛速發展,影響著全球整個經營架構的調整! 在今天,21世紀的今天,一種全新的經營模式「交互營銷」將勢不可擋。交互營銷,是建立在20世紀工業化為背景基礎的商品消費觀念和營銷模式.是由於信息化,網路化和人性化社會的飛速發展和進步,已經不適應或者滯後於當今以及未來消費者需求和人類的慾望而產生的.一個以滿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改變了的消費者的需要和慾望, 一種以消費者利益為向導的經營模式,一種全新的營銷理念和營銷模式-----」交互營銷」已經在21世紀誕生!! 交互營銷,整合了過去幾十年的營銷方法,將連鎖經營模式、沃爾馬營銷法、Amway銷售模式、網路營銷和直銷模式的基礎理念融為一體,是一種以「互聯網購物(電子商務)+消費積分返利」完美結合的全新模式。是21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消費資本論 2007年,中國互聯網調查報告指出,中國互聯網交易已步入了發展快車道。中國互聯網消費規模已突破2800億。 21世紀的今天,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資本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資本的變化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土地資本,這是農業時代的代表,以土地為代表,造就了大量的地主;工業資本,這是工業時代的代表,以工廠,機器設備為基礎,造就了以卡耐基、福特等世界的富豪;商業與金融資本,以商業,金融資源為基礎,造就了沃爾瑪、家樂福、洛克菲勒、摩根、巴菲特等富豪;知識和信息資本,這是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以IT互聯網為基礎,造就了世界的首富比爾.蓋茨、孫正義、陳天橋、丁磊、邁克.戴爾等;那麼未來的20年會是什麼資本時代? ——消費資本業。
⑦ 什麼是21世紀最重要的經濟模式
免費:最好的商業模式
⑧ 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的內容簡介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中,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宏偉的藍圖:數億計的人們將在自己家裡、辦公室里、工廠里生產出自己的綠色能源,並在「能源互聯網」上與大家分享,這就好像現在我們在網上發布、分享消息一樣。能源民主化將從根本上重塑人際關系,它將影響我們如何做生意,如何管理社會,如何教育子女和如何生活。我們正處於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石油世紀的最後階段。這是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嚴峻現實,因為這一現實將迫使人類迅速過渡到一個全新的能源體制和工業模式。否則,人類文明就有消失的危險。作者敏銳地發現,歷史上數次重大的經濟革命都是在新的通訊技術和新的能源系統結合之際發生的。新的通訊技術和新的能源系統結合將再次出現——互聯網技術和可再生能源將結合起來,將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創造強大的新基礎設施。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19世紀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二次工業革命為20世紀的人們開創了新世界;第三次工業革命同樣也將在21世紀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我們即將步入一個「後碳」時代。人類能否可持續發展,能否避免災難性的氣候變化,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是未來的希望。未來,每一處建築轉都會變成能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的迷你能量採集器;未來,將每一大洲的建築轉化為微型發電廠,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將氫和其他可儲存能源儲存在建築里,利用社會全部的基礎設施來儲藏間歇性可再生能源;未來,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全球的電力網轉化為能源共享網路,工作原理就像互聯網一樣;未來,汽車、公交車、卡車、火車等構成的全球運輸模式,使之成為由插電式和燃料電池型以可再生能源為動力的運輸工具構成的交通運輸網。未來25年內,數百萬的建築——家庭住房、辦公場所、大型商場、工業技術園區——將會既可作為發電廠,也可以作為住所。未來,家庭居民可以在自己的房頂上安裝太陽能電池板,這些電池板能生產出足夠的電力,滿足房子所需的電能。如果有剩餘,則可以出售給發電廠。你准備好了嗎?你的公司准備好了嗎?中國准備好了嗎?
⑨ 產業經濟學如何理解新經濟
新經濟是指一種以傳統經濟有區別的經濟模式,主要特徵就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以提升商業效率及社會透明度為發展方向,比如典型的互聯網經濟、智能製造、教育娛樂等行業,新經濟模式不單單是狹義的第三產業,而是看是否具有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發展模式,具體分類比較多,就不再一一敘述,如圖:
很顯然,新經濟的核心就是消費升級,發展的趨勢就是去傳統產業化、賦予經濟更多的質量內涵,比如環保、節能、效率等因素。發展新經濟,化解過剩產能,升級落後產業,提高產品質量,優化國內資源配置,引導勞動就業、資金資源向高附加值製造業和服務業移動,提升技術密集型產業產值佔比,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等產業結構調整措施就顯得尤為必要。
未來,中國新經濟將會體現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服務、新行業諸多方面,由此 產生的新驅動力也將助力中國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主要特點如下:
1、新生活,體大的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數體驗,經過幾十年的經濟發展,老百姓由貧困走向更多層面的消費需求時代;
2、新物種:其特點是新經濟領域出現眾多原創性創新,創造出全新的商業模式和產品,比如電商、無人機、網路醫生、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突破了人類之前的知識邊界;
3、還有其他的新的全球化、新信用、新的投資模式等,都進一步推動了新經濟的發展。
所以基於以上特點,你要去創業就要選擇新經濟模式,再看看以下的行業,你只有做這些才有可能獲得投資資金的青睞,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醫療健康、環保能源、製造業、本地生活、教育、金融、 文化娛樂、硬體、農業、游戲、企業服務、電子商務、汽車交通、房產服務、旅遊、廣告營銷、SNS 社交網路、工具軟體、體育運動、互聯網金融、消費升級、大數據、物聯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