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後歐洲經濟發展的原因
二戰後歐洲經濟發展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 1:二戰後世界維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與穩定;2:歐洲各國紛紛在這一時期進行了國內改革(以德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還進行了經濟的非軍事化)→以上兩點分別在國際與國內為其提供了政治保障【二】1:戰後洽逢三次工業革命,歐洲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經濟;2:歐洲在區域范圍內廣范合作;歐洲在歷史上有著較為雄厚的物質基礎4:歐洲有著較高勞動素質的勞動者→這四點為其確立了經濟條件【三】美國馬歇爾計劃起到了推動作用。
⑵ 指出近代西歐崛起的主要經濟因素有哪些
近代西歐崛起主要來源於三個因素:
1、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西歐的崛起奠定了最重要的經濟基礎.
2、文藝復興又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促進了歐洲的思想解放.作為一種新生的制度的誕生,它要遠遠優越於老的落後的封建制度,西歐的崛起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3、而西歐的崛起起到關鍵作用的應該在於是首先開始了第一次科技革命.資本主義的發展才使工業革命的出現而成為可能,整個工業革命的完成才改變了世界的整個格局.
⑶ 美蘇冷戰時期歐洲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冷戰時期美蘇經濟關系的演進
回望遠去的冷戰,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冷戰合規律性地演繹著否定之否定之路:從冷戰到緩
和,又從緩和到新冷戰,如今又走向緩和,呈現出波浪式發展的基本態勢. 現於外的軍事、政治、意
識形態的尖銳沖突與藏於內的經濟關系發展的脈絡大致相同又時有背離。軍政冷戰和經濟冷戰之
間互為因果、互為目的手段。雖然冷戰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軍事力量的對抗,但 財富和實力始終
是相關的 」從長遠的、深層意義上看.冷戰演繹的主導者和勝利者不是軍政力量而是經濟力量。
本文擬以經濟冷戰為線索討論冷戰時期美蘇經濟關系演進的歷史,並揭示其內在的必然性.
一
、從冷戰到緩和
這一階段的時間范圍大致從戰後到60年代末.美蘇經濟關系的基本態勢是從由熱轉冷,再到
由冷轉熱.但前一轉變是明顯深刻的,而後一轉變是淺顯微弱的,故又稱為 有限緩和 。1945年。二
戰最後一縷硝煙尚未散去,美蘇戰時盟友關系即已開始解體,軍事、政治、經濟等各種關系由熱轉
冷.急劇降溫並直至冰點,在兩大陣營、兩個軍事集團對立的同時,兩個平行的市場體系也迅速建立
並展開對峙,形成了冷戰棵刻的經濟內涵。戰爭結束時的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軍政強國和經濟強
國,但大有大的難處,美國在經濟上最為擔憂的是軍事訂單消失 軍隊復員會造成大規模失業並導
致經濟重新衰退,危及制度安全;擔憂蘇聯會利用歐洲經濟混亂進行經濟滲透。於是,對蘇經濟遏
制戰略應運而生,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馬歇爾計劃和東西方貿易管制政策如同一把雙刃劍,鋒芒
直指蘇聯。1947年出台的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在經濟上的翻版,正如杜魯門形容的那樣,是
一個核桃兩半邊 。 其主要內容是扶植西歐經濟使其強大到足以抵抗蘇聯的攻勢,並在推動西歐
聯合(其直接結果是歐共體)的基礎上使之成為遏制蘇聯的集團力量。因而 從東西方之間的關系
這一角度看,馬歇爾計劃是走向冷戰的最後一步。 東西方貿易管制政策發端於杜魯門政府時期,
其主要內容表現為全面禁止戰略物資、緊缺商品和與戰略物資有關的技術資料直接或間接地輸^
蘇東各國。從1948年3月美國決定對蘇東禁運戰略物資,到1949年《出口管製法》出台和 對共產
黨集團出口管制統籌委員會 (簡稱 巴統 )建立,對蘇經濟遏制戰略基本形成.其現實目標是 使
蘇聯的勢力范圍限於它目前的地區. 蘇聯雖然在戰爭中遭受了巨大損失,但仍然是歐洲第一、世界
第二的軍政強國。面對戰後初期嚴竣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形勢和咄咄逼人的美國全球攻勢,蘇聯迅
速做出強烈的反應。在冷戰思維的偏激指導下,斯大林提出了。兩個平行市場 對峙的理論,並在國
際經濟問題上全面推行與西方對立的政策,堅決反對美國對蘇聯及其勢力范圍的任何經濟蠶食企
圖。1945年2月蘇聯最終拒絕批准 布雷頓森林協定 ,又進一步使經濟對抗從理論變成現實.為抵
抗馬歌爾計劃的影響,蘇聯通過實施莫洛托夫計劃,強化與東歐國家經濟聯系並限制其與西方經濟
往來,到1949年又正式發展成為蘇東經濟集團(經互會).這樣,作為美蘇兩個計劃直接經濟後果,
歐洲「出現了兩種對立的世界體系 和彼此隔絕並相互對峙的兩大經濟集團。美蘇原有的交流渠
道徹底中斷.50年代中後期起,冷戰首次出現了轉折,美蘇關系由冷轉熱,呈不斷緩和的趨勢,即使
是古巴導彈危機這樣的突發性尖銳對抗,也不能使之發生實質性逆轉.緩和的經濟背景是蘇美力
量對比開始了由劣勢到均勢的逐漸轉變。
美國經濟在50~60年代總體上仍呈增長態勢,但卻 正在迅速失去其1945年曾在世界財富、生
產和貿易中所佔有的相對比重. 1.m 60年代起美國經濟的某些重要領域出現明顯的危機徵兆。面
對蘇聯軍政實力膨脹的壓力,美國被迫採取戰略收縮,實行緩和。艾森豪威爾時期美國就已經認識
到 緩和東西方經濟關系是美國國家利益所在 ,並在實際政策方面做了一些調整,如將經濟打擊重
心轉向中國,緩和對蘇東的貿易管制等。5O年代中期又通過擬定東西方交流方案,形成韌始的演變
政策以逐步取代激變政策。60年代,美國進一步考慮以經濟讓步來換取蘇聯政治讓步.肯尼迪時
期實施的 和平戰略 ,也將貿易作為推進緩和的一個重要手段.但這種經濟緩和仍然是受到嚴格
限制的,如1962年《出口管製法》修正案就將出口限制擴大為:凡屬對 軍事或經濟潛力發展有重要
意義的物資, 一律禁止向共產黨國家出口. 由於戰後恢復性生產、高投A所形成的初始沖力以及
宇航和核船等幾個與軍事潛力密切相關的高新技術部門的超常發展,蘇聯經濟出現了跳躍式發展,
其國民收入,1950年為美國的30‰ 到1960年為美國的58%,差距開始縮小。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
提出 三和路線 ,用兩個平行市場之間的和平競賽取代了斯大林時期的隔絕對峙,他認為: 現在我
們的國家在增長速度方面和產品的絕對增長量方面都超過了美國,我們以比美國快三轄的速度前
進,我們每年的產量比它多.因此,趕上美國現在容易多了. 兩大市場體系 長期共存、和平競賽
成為赫魯曉夫及其以後較長時期內蘇聯對外經濟關系的主導思想。既然可以平行共存,對外(資本
主義市場體系)的經濟關系可有可無,對內(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經濟關系必須加強控翻. 因此蘇
聯的緩和攻勢主要表現在政治姿態上,經濟關系的緩和是極其低調的.在6O年代後半期,蘇聯開始
出現主動尋求對美經濟緩和的跡象.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經濟關系的轉變更具相對滯後
性.在整個60年代,美蘇經濟關系一直處於非常低的水平.以1969年為例,雙方貿易顴僅為1.6億
美元,為蘇聯與西方其它國家貿易額之最低(同期蘇聯與英國 西德、法國,義大利的貿易額分別為
7.O6億、7.4l億、4.7億.5.3l億).且貿易主要限於農產品,1963年美國向蘇聯出口的50萬噸小麥
就堪稱這一時期貿易之大宗了.
從緩和到新冷戰這一階段的時間范圍大致從6o年代末到70年代末.美蘇經濟關系的基本態
勢是承接上一時期的緩和,繼續由冷轉熱.再由熱轉冷.但後一轉折在形式和內容上仍然是不明顯
的,與軍事、政治態勢的劇烈變動相比,呈現出不一致性和滯後性,當新猙戰的陰影再次籠罩世界
時,東西經濟的交流依然在冰封的河面下捅動. .
1969年美國越戰的失敗,標志著美蘇戰略力量對比均衡態勢的基本完成,同時也將經濟緩和推
進到具有一定實質性內容的時期.其背景是美蘇經濟實力對比繼續朝著有利於蘇聯的方向發展,
經濟差距進一步縮小.越戰失敗加快了美國經濟衰退的步伐,經濟霸權也開始動搖, 戰爭費用大
幅度猛增對美國經濟產生很壞的影響, lJI 並把自杜魯門最初在1941年宣布了遏制主義以來逐
漸形成的對冷戰外交政策的一致支持打得粉碎。 尼克松時期提出 國際新經濟政策 ,以退為進,
推行以發展美蘇經濟關系為主要內容的緩和方針,對蘇實行 誘導式經濟外交 .在此方針指導下,
1969年《出口管製法》,以高新技術轉讓限製取代全面戰略物資出口限制,放鬆了一般技術和商品的
出口,並利用 巴統 的 例外 條款擴大禁運物資和限運物資出口。但是,經濟緩和的目的是十分明
6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1拒
確的,美國官方公然宣稱: 我們的戰略是要利用貿易讓步作為政治工具,以便在蘇聯冒險時制約他
們,在他們採取合作態度時鼓勵他們, ???? 使共產黨國家的國內發展和對外政策沿著我們期望
的目標前進。 尼克橙也形象的說: 在我們的商品上不但要印上經濟價碼,而且要印上政治價碼. 啪
實際上,美國就曾在北越、限制戰略核武器、蘇聯國內政策等同題上以發展經濟關系為籌碼,迫使蘇
聯讓步。由此可見,美國的經濟緩和並非遏制的終結,而是遏制的新形式和繼續.
70年代是蘇聯軍政實力最為強大的年代,蘇美經濟實力差距大為縮短,l965年蘇聯國民收人
相當於美國的57%,1978年上升為67% 左右.鋼鐵、石油等近2O種工業產品產量甚至超過美國。
勃列日涅夫過高估計了蘇聯的經濟狀況,他認為: 最近25年裡,蘇聯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科學的
發展,達到了其成果可成為決定世界政治因素的高峰。 但蘇聯經濟存在嚴重的弊端,與同期美國
趨於表面的危機相比,蘇聯的經濟危機是隱性的,但也是更深刻的。勃列日涅夫秉承蘇共二十大的
外交路線,軍事上表現強硬,經濟上有求於美國。蘇共二十四大提出 六點和平綱領 ,宣布要把緩
和放在外交政策的首位,著重改善同美國的關系。由於美蘇在經濟利益上互有所需,雙方經濟美系
有較大進展,1972年美蘇貿易協定簽署後,貿易額呈上升趨勢,從1972年的6.88億美元到1979年
44.77億美元,成為緩和的一大標志。這一時期舉行的幾次最高首腦會晤,簽訂的幾十個協定、協議,
也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經濟內容,涉及經濟、科技,貿易、能源、醫葯、環境、公共衛生等眾多方面.如僅
在1972年7月就簽訂了關於美國向蘇聯提供貸款、用於蘇聯向美國購買價值7.5億美元糧食的協
定,此舉 使兩國貿易額陡增近一倍 ;關於蘇聯與美國西方石油公司總額為3O億美元的科技合作
協定:關於雙方在能源、電子計算機、農業等六個研究領域合作的協定等等。在l972年lO月簽訂的
一項為期3年的全面貿易協定中,美國甚至允諾要國會批准給予蘇聯最惠國待遇,並約定在對方首
都互設貿易辦事處。雙方經濟關系獲得戰後以來的最大發展。
但是,經濟緩和並投有帶來軍政緩和。7O年代中後期,蘇聯利用美國戰略收縮之際,不斷擴大
在中東、非洲、中美的滲透,乃至出兵阿富汗,全球攻勢達到頂峰。美國以經濟援助為誘餌牽制蘇聯
內外政策的戰略方針宣告失敗。經濟利益上的對立迅速蓋過了微弱的一致·陛,緩和得以建立的基
礎開始崩潰,經濟對抗重又發展起來。
1977年卡特上台,以 全球秩序政治 取代了尼克橙主義,雖然美蘇經濟關系仍然沿著前期緩和
的軌道慣性向前,但已逐漸由熱轉冷。1979年以前,美國曾多次以蘇聯的武器控制問題、持不同政
見者問題、蘇聯武裝干涉安哥拉問題以及人權阿題等為由,用擱置貿易談判、限制出口等經濟手段
制裁蘇聯。
7O年代又是蘇聯盛極麗衰的年代。1978年蘇聯軍費開支已達到世界首位,高出美國20%,軍事
上的瘋狂增長與經濟上的停滯後退使其成為「泥足巨人 ,更加迫切地希望發展與美國的經濟關系。
勃列日涅夫打出 緩和物質化 的旗號,提出以軍事緩和與經濟合作來補充政治緩和,將發展美蘇經
濟關系作為政治合作的前提。提出 應該最迅速地和最充分地使兩國經濟合作的潛力變為現實 。
雖然這一時期美國對蘇制裁已經升級,但1977年10月到l978年9月,蘇聯仍從美國進口了1 480
萬噸穀物,l979年糧食貿易顴更是達23億美元之多.大大超過了l975年協定規定的每年600 800
萬噸的數額。而同年美國也從蘇聯進口了價值5.48億美元的黃金和2.54億美元的其它商品。然
而,現實的情況是美蘇戰略力量對比再次朝著有利於美國的方向發展,美國已越來越傾向於運用制
裁方式來處理美蘇經濟關系了.隨著阿富汗事件的爆發,美國對蘇聯實施大規模經濟制裁,新冷戰
掀起了高潮。
二、從新冷戰到新緩和
這一階段的時間范圍大致從70年代末到l991年蘇聯解體.美蘇經濟關系的基本態勢呈現出
與冷戰前期相似的形式,即從由熱轉冷,到由冷轉熱。但是,國際經濟大環境和美蘇國內經濟狀況
第4期 牛笑風:拎戰時期美蘇經濟關系的演進 87
的重大變化,構成美蘇經濟關系新的背景,無論高壓遏制還是誘壓結合都不能阻止經濟交往的潮
流,發展經濟關系已成為解決其它一切問題的前提和關鍵。
1979年起美蘇經濟關系大幅降溫,此後直到80年代上半期,一直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
其根本原因在於美蘇力量對比的實質性變化,美國重新取得優勢,再次發動對蘇聯的全面攻勢.經
濟攻勢范圍之廣 經濟武器 力量之強前所未有。新科學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美國
經濟,雖然經濟發展仍然面臨諸多困難,經濟實力相對衰落,但國內經濟發展總體向好趨勢已經形
成。由於對蘇經濟緩和的結果和初衰大相徑庭,於是美國再次調整對蘇經濟戰略。1980年1月, 卡
特主義 出台,成為新經濟遏制戰略的信號,接著,里根政府又推出耗資上萬億美元的 星球大戰計
劃 .它是美國全球稱霸政治與強大的綜合國力相結合的產物,具有軍事上和經濟上的雙重意義,
它在把軍備競賽引入太空的同時.也將對蘇經濟關系推向低谷。從長遠的角度看,它在經濟上對蘇
聯的戰略反製作用更大. 與戰後初期的經濟遏鉬戰略相比,這一時期美國對蘇經濟遏制達到新的
高峰,改變了7O年代以來的 誘導式經濟外交 的緩和方針,實行 高壓式經濟外交 ,將經濟打擊目
標重新對准蘇聯:把技術轉讓限製作為基本國策,建立起 類巴統管制 、 第三國合作體系 ,擴大限
制范圍;對蘇實行 無例外政策 ,採取多種鉬裁手段加劇其國內經濟困難。
蘇聯8O年代經濟衰退加速,經濟日趨困難。按美國中央情報局等西方機構估計.1981年蘇聯
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僅為1%.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份額從1970年的1 5.9% 降到1980年
的l】.6%.n D1l 」科學技術總體水平與美國差距持續擴大,8O年代中期在民用生產的新技術利用方
面落後美國近2O年.綜合國力不及美國一半。在現實的力量對比面前,蘇聯對美轉入戰略守勢.經
濟上更是採取低姿態,希望藉助美國援助來擺脫經濟困境.但這只是一廂情願.1979年底以後美
國對蘇聯實施大規模經濟制裁,包括單方面停止履行已經批準的一批 例外 出口協定:除1975年
協定規定外,不再支付蘇聯另外定購的1 700萬噸糧食;停止尖端技術和戰略物品許可證出口.凍結
價值1.55億美元的對蘇高級技術項目的出口申請;嚴格限鉬蘇聯在美國水域的捕魚權等等.雙方
經濟關系驟然降溫,貿易額由1979年的44.77億美元銳減至1980年的19.63億美元.此後,美國又
不斷擴大鉬裁范圍,如推遲雙方長期穀物協定談判;對蘇實行石油、天然氣禁運;要求一切在國外的
美國子公司包括使用美國專利生產的外國公司對蘇實行石油 天然氣 備禁運????直至下令抵鉬
莫斯科奧運會。強硬到極點。
冷戰時代的最後一次轉折出現在80年代中期.1985年11月里根和戈爾巴喬夫首次會晤,標志
新一輪緩和的開始.新緩和是美蘇兩國綜合國力長期爭斗的結果,也是當代和平和發展兩大潮流
推動的結果.80年代以來,國際角逐的主戰場已從軍事領域轉移到經濟頓域,處理國與國之鴯關系
的方式和手段不再是以軍事、政治、意識形態的對抗為主,而是以發展經濟、文化等交流合作為主.
美國在這個時期再次擁有優勢。在信息革命的大力推動下,美國經濟逐漸積累起實質性變化
的基礎,率先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但困難與問題也很多,尤其是此前的經濟遏制戰略未見大的成
效,反而使財政、貿易赤字和債務不斷增加,國際經濟地位嚴重削弱. 但它的問題遠不如其對手蘇
聯嚴重,是相對衰落中占據『第一 的問題. _】【5 里根政府全面總結了以往對蘇經濟戰略,認為僵硬
對抗、高壓遏制和盲目發展對蘇經濟關系以換取其克鉬退讓都是不可取的。於是一種貌似折衷的
。誘壓結合 的經濟外交方針取而代之. 誘壓結合 的主要內容是:利用發展經濟關系為誘餌,同時
附加政治、軍事、文化、意識形態等各種條件,迫使蘇聯全面退卻,最終使其政治、經濟體制和意識形
態全面倒向西方.1989年5月,布希政府推出 超越遏制戰略 ,對戰後四十餘年的對蘇政策作了顯
著調整,公開提出美國現在的目標遠不僅僅是限制蘇聯的擴張.而是使 蘇聯重新成為國際社會的
一員 . 由此可見, 超越遏制戰略 並不是超越了經濟遏制,而是實際遏制、徹底遏制、最終遏制,直
至實現和平演變. 因此無論是里根第二任期還是布希時期,美國的援蘇計劃多為 口惠而實不至 ,
並常附帶諸如削減軍備.建立資本主義市場體系、推進政治的西方民主化、改變對持不同政見者的
88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1燕
政策以及民族政策等等條件,幾乎包括蘇聯對內對外政策的所有方面.對此美國國務卿貝克直盲
不諱: 直到有跡象表明蘇聯已經進行了民主和自由市場經濟改革之後,華盛頓才會不再阻止對蘇
聯的經濟援助 .
而戈爾巴喬夫時期的蘇聯,經濟衰退到崩潰的邊緣.國民收人持續負增長,1990年達到3%.而
同期通貨膨脹率卻高達86%。據西方材料,1990年蘇聯國民生產總值已降到只及美國的1,3~
l,4。」 」」 嚴峻的形勢迫使蘇聯將主要注意力轉向國內經濟,並前所未有地把希望寄託在美國等西
方國家的經濟援助上.作為新的外交戰略的理論依據.戈爾巴喬夫提出對外關系 新思維 ,完成了
蘇聯外交史上第三次重大改變,結束了赫魯曉夫以來的 爭霹外交 ,開始進人一個新的同時也是最
後一個時期。 新思維 外交戰略的首要任務是為國內經濟建設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以壘面收縮、
放棄對抗換取美國的經濟援助.新緩和時期。美蘇經濟關系有了實質性進展。在1989年老布希和
戈爾巴喬夫會晤中破天荒地討論了蘇聯的經濟困難,美國表示願意提供經濟援助,並同意給予蘇聯
最惠國待遇.支持蘇以觀察員身份參加關貿總協定.並調整了對蘇貿易政策:延長經濟、工業和技術
合作協定;舉行副部長級貿易會談;重組美蘇商業委員會:提供各種貸款和緊急援助等等.雙方從
緩和對話進而建立起某種台作和 夥伴關系 。貿易顴也有較大回升。到1989年底增至55億美元.
然而,伴隨經濟關系的不斷緩和。一邊是美國的壘方位步步緊逼,一邊是蘇聯的節節退讓。美援並未
挽救蘇聯經濟的崩潰,反而戒了一劑鴉片,在蘇聯的制度演變和國家解體過程中起了致命的作用。
1991年底,'蘇聯解體了,冷戰結束了,經濟冷戰也隨之結束了.由於一個對手的突然退出.冷戰
的結束比它的開始更為突兀。然而正如湯因比所言: 敵對狀態的結束遠不是故事的終結 .它留給
人們的思索和啟迪是遠比過程更為重要的東西。
⑷ 促進歐洲經濟一體化的因素。。歷史政治高手的歡迎。。
1、二戰後 歐洲經濟衰落,各國國內市場狹小無法滿足經濟恢復需要,所以走向聯合,有利於恢復經濟。(內部)
外部
2、蘇聯在歐洲東部崛起歐洲認為這是威脅,自身不足以對抗蘇聯。所以走向聯合,維護自身安全。
3、二戰後,社會格局發生變化,兩大超級大國。歐洲地位下降。在國際舞台上聲音小,為維持地位,走向聯合
4、新的國際關系形成
⑸ 近代歐洲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1、西方文明基本走出血緣政治,最終靠的是資本主義。
「貨幣是天生的平等派」,解決了千年中世紀未能解決的血統不平等問題,用「財產的不平等代替了基於出身不同的不平等」。這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奠定了西方現代國家崛起的基礎。
其制度保障就是把需要流血來爭奪的權力資源,轉化為不需要流血來爭奪的財富資源。具體的制度形式始於義大利諸共和國,其特徵是商業與金融財富集團掌握政權,以代議制機構進行決策,委託行政首腦進行直接管理。
2、西方制度對人的平等性的提升決定了其在走出中世紀之後能夠得到一次大的發展。
但上述弊端意味著它給人的平等只提供了非常狹窄的進步空間,歷史的發展很快就會撐破西方制度所能承受的上限,19世紀社會主義運動就是對這一上限的挑戰。
(5)推動歐洲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歐洲沒落的原因:
西方文明從未長期實現自足狀態。資本主義的興起一方面彌補了西方文明自足能力的短板,使其可以在世界范圍內汲取資源,但另一方面也使其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上產生了對外部世界的依賴,更加難以自足。
因而,不管是單個的西方國家,還是作為整體的現代西方文明,其興衰都系於其主導的世界體系的成敗。
從二戰後到20世紀90年代,美國逐漸走上了這個世界體系的霸主地位,歐洲日本等第二梯隊在美國體系下也享受著部分紅利,這是西方現代文明得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但現在這一國際體系也出現了解體跡象。
⑹ 推動歐洲社會巨變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思想上:文藝復興為社會巨變奠定了思想基礎。文藝復興推動了西歐各國的宗教改革,打擊了羅馬教會的權威,沖破了神學的禁錮,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自然科學的發展營造了民主的學術氣氛,並提供唯物主義的認識方法;
2、經濟上:海外殖民擴張與掠奪為社會巨變奠定了物質基礎。通過殖民掠奪,大量的資源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的速度,使資本主義國家迅速積累資本,促進世界市場的形成。工業革命推動了科技創新與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3、政治上:資產階級革命確立近代政治體制,為社會巨變奠定政治基礎。為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證,並對對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⑺ 歸納推動歐洲社會巨變的主要因素有那些
文藝復興奠定了思想基礎、海外殖民擴張與掠奪奠定了物質基礎、工業革命推動了科技創新與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文藝復興,歐洲特定歷史時期,是指十三世紀末葉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其意義有:1.文藝復興是歷史上第一次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2.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發展,促進了人民的覺醒,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做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備;3.為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動員和准備。
⑻ 哪些因素促使資本主義在歐洲興起
1、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市場的擴大,商品需求量的增加,使這里的手工業發展不同於其他歐洲地區。表現在城市富商打入生產領域,包買材料供應給手工業者,又將材料送到各地販賣,被稱作「包買商人」。
2、新的手工業生產方式——工場手工業出現了。包買商人和工場主成為早期的的資產階級,經濟薄弱的手工業從業者則成為了雇傭工人。大量的工場手工業的出現,歐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迅速萌芽。
(8)推動歐洲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外交方面:
西班牙與葡萄牙兩國所促成的地理大發現以及之後的新航路開辟,開啟了歐洲早期資本主義的新紀元。大量的貴金屬湧入歐洲,加快了財富的流通。自1530年起,許多船舶滿載從拉丁美洲國家出產的白銀抵達歐洲,引發了空前的物價飛漲。
商業線路突然改變,使得位於地中海邊緣的義大利的商品貿易大受影響,雖仍有繼續,但已大不如前。大西洋沿岸國家和地區逐漸成為了歐洲的中心。位於今天比利時西北部的安特衛普成為了歐洲的金融首都。歐洲經濟發展開始了它的「大西洋紀元時代」。
⑼ 歐洲經濟發達的原因
1.工業革命後西方國家國力提高,在非洲亞洲和美洲建立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黃金。
2.資本主義國家早期,不顧環境的污染大肆發展工業,奠定下了堅實的工業基礎。(注意,我們中國開始發展工業的時候西方國家有開始呼籲環境保護了)
3.強大的工業基礎,給西方國家足夠的技術積累
4.歐盟的建立,是歐洲的貿易更加活躍
記住資本主義是靠掠奪和不計後果的發展發家的,現在他們又呼籲和平,呼籲環保。不公平喲
⑽ 什麼和什麼的出現促進了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世界經濟經歷美國掌握霸權到美歐日三足鼎立到多極化發展過程。第一,二戰後,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卻遭到嚴重破壞。美國經濟在此期間經歷了一個發展、放緩、衰退、「滯脹」、復甦、繁榮和經濟霸主地位動搖的曲折過程。第二,從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歐和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西歐經濟經歷了恢復、發展、繁榮和區域經濟聯合的歷程;與此同時,日本經濟快速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第三,日本的崛起,歐洲國家的聯合和德國的發展都對美國經濟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戰。世界經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即美國、西歐和日本。發展原因
①外部因素:美國的大力援助。戰後美國加大對西歐的經濟援助雖是為了加強對西歐的控制、進一步鞏固資本主義陣營,以對付蘇聯,但在客觀上為西歐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②內部因素:高素質的勞動力優勢,採用最先進科技和恰當的經濟政策。工業革命以及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西歐在人才、技術、管理經驗甚至對外經濟聯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優勢,為西歐經濟恢復與發展奠定了較好基礎。伴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進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又先後投資建立了一系列新興工業,現代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技術後,極大的促進了戰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時,西歐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宏觀指導,積極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利用國家力量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表現:20世紀50年代初,各國的工業生產已經大體達到甚至超過了戰前水平,50-70年代西歐經濟持續繁榮。
(3)西歐走向聯合
①歐共體的成立及原因:60年代西歐成立「歐共體」組織。原因: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歐國家之間聯系不斷加強。西歐國家希望通過建立一個經濟共同體來振興經濟並降低未來戰爭的可能性。
②歐洲聯盟的成立:
原因:加速經濟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不甘心在國際舞台扮演次要角色。
特點:歐盟各國逐步使用單一的貨幣--歐元;歐盟成員國內部人員、資本和貨物可以自由流通,成員國公民有統一的歐洲護照,不同國家的人可以在任何一個成員國工作、學習或居住;歐盟力求在外交和國家安全等方面步調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