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重點解讀是什麼
1、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這是比較明確的穩增長信號了,相比於2020和2021年財政「超收減支」,2022年財政要更加積極,財政支出要前置,加快財政進度。
2、貨幣政策仍然是結構性的。
關於貨幣政策的表述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
3、治理惡意拖欠賬款和逃廢債行為。
由於需求端的下行壓力,疊加原材料價格上漲過快,不少小微企業是供應鏈的弱勢一方。考慮部分小企業的客戶位於供應鏈的核心地位,在看到小企業資金鏈壓力的時候,不少大型企業反而通過商票、應付票據暫緩了對中小企業的現金支付,甚至存在惡意拖欠和逃廢債行為,加劇了中小企業現金流緊張壓力,不利於保市場主體。對上述行為,明年將加強治理。
4、製造業投資是經濟增長重要的後周期驅動力量。
要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激發涌現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加快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路。加快數字化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升級。
5、促進房地產市場的「良性循環」。
首先要註明的是「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通稿里仍有提及,這就說明房地產調控從嚴的大方向不會發生改變,中國經濟轉型從長期來看還將堅持逐步「去地產化」的路線。
6、防止資本野蠻生長。
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防止資本野蠻生長。要支持和引導資本規范健康發展,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7、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
今年在完成雙碳目標的時候,對部分高耗能產業的限產有「一刀切」的行為,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過快,對中小企業產生了擠出風險,去煤化過快甚至導致部分地區拉閘限電,對經濟生產和人民生活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8、要保就業。
就業市場目前出現了明顯的結構性分化,雖然25-59歲人口的調查失業率持續位於低位,但是16-24人口的調查失業率卻居高不下。截至2021年10月,25-59歲人口的調查失業率只有4.2%,但是16-24人口的調查失業率卻達到了14.2%,高於過去3年歷史同期水平。
⑵ 造成中國經濟增速快速下滑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作為一個轉型經濟和發展中經濟,並不否認其體制機制必然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問題。但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從2010年第一季度以來的增長速度下滑,更多的是由於外部性的、周期性的原因造成。這一觀點值得關注。
中國從2010年第一季度以來的連續十八個季度的增長減速,這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第一次碰到的情形,持續長達四年多的增長減速是不曾有過的。
在這種狀況下,大家對中國發展的前景有很多憂慮。
尤其在國外有一派觀點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減速是由於中國經濟體制內部的結構性原因造成的,那些內因要解決起來相當不容易,因為涉及到結構性改革,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很難推行。
按照這種判斷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會繼續下滑,導致的結果可能會使改革開放這三十多年積累下來的矛盾總爆發,從而認為中國經濟的崩潰是不可避免的。
(2)2021經濟下行靠什麼拉動經濟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發展:
一是加強日常維系,實現上下貫通,重塑核心價值體系傳播方式。通過新媒體傳播手段的運用,打通社會主義核價值體系通向社會大眾的傳播渠道,形成日常維系的溝通模式。
二是運用情感表達,實現情感共鳴,發揮新媒體的情感傳遞功能。新媒體形態多樣,進一步細分各種新媒體特點又各不相同,博客擅長分析,微博擅長表達情感。
三是促進理智溝通,實現矛盾化解,展現新媒體的理性交流功能。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僅需要情感表達,還需要理智溝通。
四是強化深度培育,實現輿論引導,發揮新媒體的宣傳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有偏於理性認識和深度培育的內容,使用新聞網站進行主題宣傳效果較好。
⑶ 為什麼2021年經濟不行
2021年因為疫情的原因,導致全球的經濟環境受到影響,所以很多的產業行業會導致縮水。相較於國外,中國是全球製造業中心,當全球製造業都無法開工之時,中國經濟相對繁榮。但是相較於自己的過去,只能說還算是勉強穩住了。
1. 全球資源錯配,上游原材料漲價,首當其沖的就是製造業,而且全球海運大面積癱瘓,出口也相當乏力,上游原材料和能源漲價,是對宏觀經濟的第一道損傷;
2. 基建乏力,樓市進入了寒冬,對經濟的拉動能力徹底不在,甚至拖累了經濟。房地產行業發展到現在,早就和國內經濟息息相關,過去幾十年,中國居民經濟水平飛速提升,但是大多數人的財富都是房地產漲價帶動的,要知道,房地產天然具備杠桿屬性,而且是傾盡全部身家再疊加杠桿,那賺錢速度得有多快。房價暴漲,成為中國大多數家庭資產增值的頭號功臣,盡管都是紙面富貴,但對於那些人心理來說卻是巨大的沖擊,就跟炒股一樣,盡管我股票還沒賣,如果已經爆賺了10倍,資產千萬,我都是個千萬富翁/富婆了,不得再買個二套房來投資?不得旅遊購物買點奢侈品?一來二去,經濟的景氣度就提升了。過去二十年靠房地產帶動經濟有多麼爽,未來十年就有多麼刺痛,前兩天,一篇名為《如何防範房地產市場硬著陸風險》的論文廣為流傳,其中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如果房地產投資和銷售下降15%,那麼就會拉低1.5%的GDP」。
拓展資料:
1. 未來兩到三年,中國的消費市場將達到7萬億美元,這個超大規模的市場對於出口商、企業家和跨國公司來講有很強的吸引力。我國將會密集出台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政策,建立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市場體系,打造全球最好的營商環境。「最終表現為更多地吸引外資,在去年1630億美元的基礎上,今年或將超過1700或者1800億美元。
2. 」魏建國也表示,未來一段時間特別是「十四五」期間,中國外貿出口在加工貿易、一般貿易和跨境電商貿易「三駕馬車」並行的情況下仍將會有兩位數的增長。「十四五」期間,新的全球化將由中國提出來。
3. 魏建國認為,疫情過後一至兩年會有逆全球化的回頭浪,但人們在痛定思痛後會意識到,全球化仍是發揮各國比較優勢的最好方式。「如果說舊的全球化有缺陷的話,那就是沒有與時俱進,新的全球化將會是平衡、包容、發展、合作和創新的全球化,涵蓋5G、機器人、大數據、智慧城市、雲計算等內容,中國會更多地在這些方面和各國建成命運共同體。」
⑷ 中國未來靠什麼拉動經濟
中國接下來主要是要依靠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主要是擴大內需,特別是農民的消費需求,中國9億農民這個廣闊的市場需要政府以及企業的慢慢引導,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
就業的增加,主要是要改變我們的就業觀念,正對大學生而言,則是要提倡自主創業,起步點不要定的過於高。農民工就業的話,就要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
⑸ 今後我國GDP拉動主要靠什麼支柱產業
在本輪經濟減速之前,我國GDP主要是由基建、房地產和製造業拉動的。尤其是房地產業,拉動的作用非常之大。不要只看到房地產本身,還要她看到他上下游的產業鏈,包括鋼鐵、水泥、建材、裝修等行業。
但是現在的房地產增量已經不大了,國家調控的很嚴,未來也沒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了。這是近幾年我國經濟減速這么厲害,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
那麼,未來拉動我國GDP增長依賴哪個行業呢?
第三,製造業。製造業是一個國家的經濟之本。雖然說現在實體經濟很難做,我們絕對不能放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一個國家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在製造業上。之所以德國、日本在全球的經濟地位有這么高,除了其GDP規模大之外,更重要的是有其有強大的製造業產業。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有大量的勞動力需要就業,因此,製造業是一個必須長期堅持和發展的產業。
⑹ 影響2021年全球經濟走向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關鍵變數之一全球央行的貨幣寬松力度,關鍵變數之二全球貿易摩擦局勢的演變,關鍵變數之三全球政治格局的穩定性。各主要經濟體內部問題加劇,很容易產生內部問題外部化的現象,高速增長的全球化進程或告一段落,全球經濟和貿易或將維持偏弱的狀態。
⑺ 未來十年中國經濟靠什麼推動
通過供給側改革推動經濟發展
供給側改革就是確立供給優先的增長方式與發展模式,以投資拉動為基礎、創新驅動為主導、經濟效益為歸宿的增長方式;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就是用內需導向型經濟代替出口導向型經濟,用知識密集型經濟代替勞動密集型經濟,用幸福經濟代替GDP經濟。
⑻ 經濟下行時為什麼以投資作為拉動經濟的手段
經濟下行是投資作為拉動經濟的手段,因為他可以去促進經濟的一個流動。
⑼ 當前中國經濟「下行」的主要原因
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占當前主流的生產關系構成了社會的經濟基礎。當前佔中國支配地位的生產關系是政府掌控絕大多數生產資料(包括最關鍵的土地等)。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經濟是政策經濟。當政策符合當時生產力發展要求,可以釋放出有效生產潛能(提高普通百姓的生產力和購買力)時,經濟就上行,例如80年代初的農村大包干,90年代初的鄉鎮企業興起,90年代末的中小國企真正市場化,反之則經濟下行。當然,由於進出口貿易和投資佔比重較大,中國經濟也受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但一個經濟體健康穩定成長發展還是取決於他的內在因素,即科學和諧可持續發展。民富則國強。相信好政策(真正落實到最底層)會有好效果。
⑽ 靠什麼「拉動」中國經濟
對於中國經濟增長,誰都明白目前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不平衡,誰都明白消費拉動非一日之功,誰都明白出口拉動非一廂情願,誰都明白從國力計、從信心計、從就業與社會穩定計,當前及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只能主要靠投資拉動。其他拉動非不為也,實不能立即見效也。
下一步投資拉動「拉什麼」?我認為有六個重點:一是繼續投向適度比例的基礎設施,特別是農村公路交通、農田水利、文教衛生、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建設,將目前的「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逐步轉變為「農村像亞洲」直到未來農村也「像歐洲」;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三是繼續補民生之課,特別是大補快補環境保護、國民教育、文體旅遊、醫療衛生及重大基礎配套設施等領域;四是加大科技投入,特別是海洋、極地、外空、國防、生物醫學、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等國家創新戰略前沿方面的研發投入;五是有戰略意義的能源、原材料與海外投資;六是重點地區重點領域的生態建設投入,如防沙治沙、植被建設、江湖治理等等。這里我特別想說的是農村投資問題。中國經濟的最大特徵是「二元經濟」,中國經濟的最大問題是結構失衡,不但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不平衡,「三駕馬車」中的投資也不平衡,特別是城鄉投資不平衡。城市投資是「財源茂盛」,「不盡長江滾滾來」;農村投資是「囊中羞澀」,「猶抱琵琶半遮面」。因此要極大地提高農村投資比例。
投資拉動「誰來拉」?現在的投資來源主要是財政和信貸。下一步除財政、信貸外,依據不同收益狀況應大力培育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包括民間投資、外資、社會機構投資等等。前面說到的農村投資,許多銀行其實也是非不貸也,實是有些貸後難以收回也。這實際是政策性與商業性的矛盾。加大農村投入是最大的政策性問題,銀行是最典型的商業性機構,怎麼辦?我去年曾提出「建立市場與政府扶持相結合的城鄉金融資源配置體系」的觀點。這個問題說復雜很復雜,說簡單也很簡單,就是「銀行貸款、財政補貼、確保回收、倍數拉動」。假設銀行投入100億元,若干年後應收回本息110億元,而實際只能收回90億元,則財政補貼20億元即可。如果財政直接投200億元,只有200億元;如果財政補貼200億元,則可拉動投資1000億元,將產生一個「倍數拉動效應」。
當前,中國依靠投資拉動GDP是不得已的辦法。我國投資每增加1%,可以拉動GDP增長0.2%;居民消費每增加1%,可以拉動GDP增長0.8%。從這一點來看,推動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動力是投資,根本動力是消費。投資的最終目的也是滿足需求促進消費。要研究以投資促消費,以消費引導投資的問題,打通投資與消費之間相互轉化的通道,使二者逐步並軌,形成投資→就業→收入→消費→增長的良性循環。當前的具體措施除上述建議外,還應進一步提高投資支出中轉化為收入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強其消費能力。因為現在的問題是有消費能力的人沒有消費需求,有消費需求的人沒有消費能力。只有解決了有消費需求者的消費能力,才能真正增加消費。(作者為中國光大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