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如何使農戶適應市場經濟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模式和企業標准化運營的要求
1、尊重農民首創和自願原則,因為土地不僅是一種生產資料,更重要的在於它是農民的一種社會保障。同時也說明,必須構建新的農村社會保障和福利體系,解決農戶轉讓土地的後顧之憂。
2、重點明晰各主體責權利關系、尤其是使用權的內涵,從法律法規上加以規范和明確,構建新的土地收益分配關系,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
3、土地制度的調整要以穩定和延長農民對土地的實際佔有權為主,如繼承權等,為土地的流轉創造條件。
4、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推進小城鎮的建設,使之能及時、充分地適應農業規模經營和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1)農民市場經濟怎麼樣擴展閱讀
特點
1、中西部地區整體跟進,整體發展水平提高。據二00二年底對農業產業化的統計,全國有各類產業化組織總數九萬四千多個,比二000年增長了百分之四十一點六,同時中西部涌現了一批雙匯、蒙牛等排頭兵,體現了中西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巨大潛力。
2、產業化領域拓寬,龍頭組織結構區域合理。近幾年越來越體現出農業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展現了農業一體化發展的大趨勢。產業化組織按產業分類,種植類佔百分之四十四點八,畜牧業佔百分之二十四點一,水產化組織佔百分之八點二,林特產業佔百分之十點四,還有其他類型佔百分之十點五。
3、產業化發展動力機制不斷完善。企業和農戶建立合理的利益連接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和內在的動力。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種比較穩定的利益連接方式所佔的比例達到百分之七十七點八。
4、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機制,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在產業化發展中,龍頭企業處於市場競爭的最前沿,他們通過優化資本結構,採取兼並聯合、股份改造等多種方式進行改制,不斷增強自身的活力,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B. 什麼是三農經濟
三農,是指農村、農業和農民,所謂「三農」問題,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繫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繫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
一、農業問題
主要是農業產業化的問題。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形態,農業的購銷體制不暢是農業不能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常常聽到農民兄弟抱怨種了東西賣不出去或賣得過於低廉,根本在沒有遵循市場規律。產供銷形成一條龍是當前農業在市場經濟中大有作為的一著好棋,黨和政府在創設「產―供―銷」鏈條的活動中起著關鍵作用。農業產業化的另一個問題是中國農業目前基本上屬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沒有形成規模經濟。加入世貿組織後,如何應對國外的集約型農業的挑戰?這將是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面臨的嚴峻問題。從現在看來,目前中國應在解放剩餘勞動力的同時,通過加快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拋棄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迎接入世挑戰。
二、農民問題
可以分為素質和減負兩個問題。農民素質問題,主要是指文化素質。據統計,截至2000年底中國義務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蓋率達到85%,在普九未能覆蓋人口中,農村人口佔大多數。同時,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隻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錯誤觀念指導下形成的便是「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惡性循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沒有一定文化素質的國民如何參與強國競爭?因此,提高農民素質是富民強國的重要舉措。
農民問題的另一個重大問題是減負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再三強調要減輕農民負擔,但個別地方「令不行禁不止」——農民負擔照原樣,引發農民抗交國稅和集體上訪等事件發生。農民負擔重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負擔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夠,目前還有些地方政府部門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飯的人不少」。因此,減輕農民負擔首先應該考慮加大力度進行機構調整,減員增效,把農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接近9億,佔全國人口70%;農業人口達7億人,占產業總人口的50.1%。「三農」問題的解決必須考慮農業自身的體系化發展,還必須考慮三大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三農」問題的解決關系重大,不僅是農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黨和政府的大事。
解決「三農」問題關系國民經濟全局,要把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雖然解決「三農」問題的許多措施都與資金的投入密切相關,但是近幾年來的金融體制改革所存在的問題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對縣域經濟,特別是對農村經濟的信貸投入相對不足。農業產業本身的體制問題也影響金融資本向其流動,不利於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農村問題
目前突出表現的一個問題是戶籍制度改革。以往戶籍制度將城鄉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文化水平的較大差異。這種戶籍制度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已經受到理論界的一致質疑。目前,各地興起的戶籍制度改革紛紛向這種不合理的制度「開刀」,希望能夠藉此進一步解放農村剩餘勞動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戶籍制度改革以後,解放的剩餘勞動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導,形成的移民潮會給社會治安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驟需要控制,小城鎮是消解城鄉二元對立、改革戶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還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舊村改造問題。在當今黨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號召下,多少不規范的所謂「改造之舉」是多麼的令人心寒。其中集體土地被非法買賣是一大問題。而這背後又是各方勢力的利益之爭。農村以土地廣闊,發展寬闊而著稱。如果土地不保,何以談發展?即使是發展了,農民也是同樣沒發展,相反而是在舊村改造中被抹殺掉,農民也就沒有翻身的機會。在處理農村土地的時候,多少的不規范行動在眾怒睽睽之下被鄙視,而沒有人站出來為他們說話。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這個問題已經不能小看,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改造,我們是不是還能這樣空喊口號而為之呢?政府應當派專人組成考察團隊,落實農村土地的使用情況,做到心裡有數才行。還有就是要強化法律意識,對農村土地徵用辦法進行公布,防止不法利益集團鑽空子。舊村改造也要做出明確規定,對於侵佔宅基地的要做出具體補償辦法,建立必要的服務設施。
C. 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現狀如何
所謂區域經濟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每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都受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經濟政策等因素的制約。
最後,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經濟主導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時間非常久遠,在當代社會,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工業時代的給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促進和提示,但是,農業經濟的發展卻明顯滯後,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受到了阻礙,一些主要矛盾日益突出,引起了很多學者加強了對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和關注。
D.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徵是什麼
一、是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標準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公有制企業與其他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平等競爭、共同發展,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
二、是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注重社會公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三、是在宏觀調控上,以實現最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社會主義國家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使社會主義的優勢與市場經濟的優勢都能夠得到充分發揮。
(4)農民市場經濟怎麼樣擴展閱讀:
以公有制為主體: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非公有制經濟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低,發展又很不平衡,客觀上要求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而且,非公有制經濟與市場經濟有著天然的聯系,如產權清晰、機制靈活、適應性強,能在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以計劃指導:市場以計劃為指導,計劃以價值規律為墓礎,二者相互滲透。
以達到全民的共同富裕為目標:從我國實際出發,使農民通過市場經濟走向富裕,根本出路在於:堅持發展鄉鎮企業,使自然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以發達的交通、通訊和社會化流通體系,把浩如海水而又分散的農民同整個國民經濟聯結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以堅持黨的領導為政治保證: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當前是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現在全國人民正在努力實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領導經濟建設就是黨的中心任務。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社會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經濟,體現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是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體制。
它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把資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環節中去,並使企業實行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靈敏的特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指通過市場的供求、價格、競爭等機制對社會資源配置起決定作用的體制。市場經濟是經濟分工與協作的產物,作為一種經濟活動,是生產社會化與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計劃經濟仍然是國家調節市場和供應的重要手段之一。
E. 農業走市場化,農民是以團體還是散戶存在怎麼能更好的發展
農牧業走社會化,農民是以團隊還是以股民存有?怎能長遠發展?這種情況,在今天而言已經很簡單了。我國農業的發展,經歷過幾千年的奴隸制度和中國封建社會、農業合作化及其改革開放後的分田到戶的形式,誰優誰劣早已一目瞭然。奴隸社會和封建制度的現代農業發展方式,肯定不合乎農戶的心願和農業的發展,這兒就不用談了。大家國家農村,地域遼闊,情況復雜。從總的來說,以團隊大農業發展趨勢為主導,是遲早的事情,但小農戶還會長時間共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最好的辦法是去提倡鼓勵和幫扶,當這類體系造成出優點,大家真真正正滿足,才好大力發展。以上剖析彷彿跑題,其實就是壓根所屬,在農村土地承包全民所有的基礎上,採用合適切合實際的生產經營方式,把聯合經營與個體經營者緊密結合,最大限度地完成眾多農民的共同利益,完成共富有,這在信息化社會尤其重要,我們應該的共產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集體制壓根基礎上的平穩融洽持續發展,青山綠山、風光秀麗,運營模式靈活的的新農村建設,已經進行或正在完成的鄉村集體制資產的核准,表明我們正在加強夯實這一基石。
F. 簡述如何使農戶適應市場經濟下農業發展
政府幫助農民適應市場經濟要有六個側重。
一是搞好市場調查和預測,加強信息指導。
二是搞好社會化服務,促進市場經濟發展。
三是發展中介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四是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市場風險的社會保障機制,減輕農民風險壓力。
五是完善農產品的宏觀調控系統,發揮政策引導功能。
六是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教育,造就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一代知識農民,堅持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