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叫體驗經濟
傳統的產業劃分是:農業-工業-服務業
而西方經濟學家托夫勒在30年前做出「製造業-服務業-體驗業」這種獨特的產業演進劃分。它背後的邏輯可以根據馬斯洛的層級需求理論來理解:
製造業滿足的是一般的生存需要,服務業滿足的是發展的需要,體驗業滿足的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我們實際上已進入信息經濟社會,信息商品相對於傳統商品在行銷上提出了新的策略要求。因為信息商品是體驗型商品,消費者要體驗後方知道其價值,而一經體驗後便不需要非花錢買下來不可。一方面消費者要先體驗,一方面企業擔心消費者不付費,最好的行銷策略便是提供瀏覽嘗試和建立品牌認定。
㈡ 體驗經濟時代的內容介紹
每一種產品和服務,最後都將因成本降低而降價,最後演變成價格戰。還有什麼其他方法呢?就是體驗經濟。
當一家公司以服務為舞台、以商品為道具,讓消費者完全投入的時候,「體驗」就出現了。商品是有形的,服務是無形的,而體驗是難忘的。當消費者購買體驗時,他就是在花時間享受企業所提供的一連串身歷其境的體驗。例如:
在1960年代,麗貝卡的媽媽過生日時,麗貝卡的奶奶親手做生日蛋糕,買麵粉、糖等材料,只要1~2美元。
到1980年代,麗貝卡過生日時,媽媽打電話到麵包店訂蛋糕,並指定蛋糕的規格、取蛋糕的時間、上面的圖案和字樣。這種客制化服務要10~20美元,父母都覺得很便宜,因為這樣他們可以專心來准備慶生會。
21世紀初,麗貝卡的女兒過生日時,麗貝卡會把整件事交給「迪士尼俱樂部」來辦。麗貝卡的女兒和14個小朋友一起體驗傳統的鄉村生活:他們洗刷牛的身體、放羊、餵雞、自己做蘋果酒,還要背著乾柴爬過小山,穿過樹林。花費呢?不包括蛋糕,只要146美元。
麗貝卡在給父親的生日卡上寫著:「生命中最美妙的東西並非物品。」
這就是經濟發展的軌跡——從商品經濟,到服務經濟,現在進入「體驗經濟」。
《體驗經濟》 的作者認為,「體驗」是一種創造難忘經驗的活動,其理想特徵是:在這裏,消費是一個過程,當過程結束後,體驗的記憶將恆久存在。而提供體驗的企業和它的員工,必須准備一個舞台,像是表演一樣的展示體驗。
但是,體驗還不是最終的經濟產物。當你為某人客制化體驗,滿足他的需求時,你勢必會「改變」他。當你將體驗客制化時,體驗會自動變成「轉型」,也就是幫助顧客「自我實現」。這是經濟價值的最後一個階段,這時,顧客就是你的產品。例如醫療、健身、教育等都是極具潛力的轉型產業。
本書將全面介紹體驗經濟的由來、特色,以及成功的體驗企業的做法。從國內越來越熱門的休閑農場、游戲產業、娛樂產業、量販百貨店、星巴克,或是文化創意產業,都證明了體驗經濟時代的來臨。你准備好了嗎?
你也可以晉升成為體驗產業,進而實現更高的價值與獲利。
㈢ 什麼是體驗經濟時代
目前從美國到歐洲的整個發達社會經濟,正以發達的服務經濟為基礎,並緊跟「計算機信息」時代,在逐步甚至大規模開展體驗經濟。體驗經濟被其稱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階段之後的第四個人類的經濟生活發展階段,或稱為服務經濟的延伸。從其工業到農業、計算機業、網際網路、旅遊業、商業、服務業、餐飲業、娛樂業(影視、主題公園)等等各行業都在上演著體驗或體驗經濟,尤其是娛樂業已成為現在世界上成長最快的經濟領域。
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到體驗經濟之間的演進過程,就象母親為小孩過生日、准備生日蛋糕的進化過程。在農業經濟時代,母親是拿自家農場的麵粉、雞蛋等材料,親手做蛋糕,從頭忙到尾,成本不到1美元。到了工業經濟時代,母親到商店裡,花幾美元買混合好的盒裝粉回家,自己烘烤。進入服務經濟時代,母親是向西點店或超市訂購做好的蛋糕,花費十幾美元。到了今天,母親不但不烘烤蛋糕,甚至不用費事自己辦生日晚會,而是花一百美元,將生日活動外包給一些公司,請他們為小孩籌辦一個難忘的生日晚會。這就是體驗經濟的誕生。
體驗經濟基本特徵
一、非生產性 體驗是一個人達到情緒、體力、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時,他意識中產生的一種美好感覺,它本身不是一種經濟產出,不能完全以清點的方式來量化,因而也不能象其它工作那樣創造出可以觸摸的物品。
二、短周期性 一般規律下,農業經濟的生產周期最長,一般以年為單位,工業經濟的周期以月為單位,服務經濟的周期以天為單位,而體驗經濟是以小時為單位,有的甚至以分鍾為單位,如互聯網 。
三、互動性 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是賣方經濟,它們所有的經濟產出都停留在顧客之外,不與顧客發生關系;而體驗經濟則不然,因為任何一種體驗都是某個人身心體智狀態與那些籌劃事件之間的互動作用的結果,顧客全程參與其中。
四、不可替代性農業經濟對其經濟提供物--產品的需求要素是特點,工業經濟對其經濟提供物--商品的需求要素是特色,服務經濟對其經濟提供物--服務的需求要素是服務,而體驗經濟為其經濟提供物--體驗的需求要素是突出感受,這種感受是個性化的,在人與人之間、體驗與體驗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沒有哪兩個人能夠得到完全相同的體驗徑歷。
五、深刻的烙印性 任何一次體驗都會給體驗者打上深刻的烙印,幾天、幾年、甚至終生。一次航海遠行、一次極地探險、一次峽谷漂流、一次乘筏沖浪、一次高空蹦極、一次洗頭按縻,所有這些,都會讓體驗者對體驗的回憶超越體驗本身。
六、經濟價值的高增進性一杯咖啡在家裡你自己沖,成本不過2毛錢,但在鮮花裝飾的走廊、伴隨著古典輕柔音樂和名家名畫裝飾的咖啡屋,一杯咖啡的價格可能超過10元,你也認為物有所值;在家裡燒一盆洗頭水,成本不會超過一元,但在洗頭洗腳城找一下放鬆、快慰的感覺,一次可能會花上幾百元;截止目前,有幸進入太空旅遊的只有美國富翁丹尼斯.蒂托和南非商人馬克.沙特爾沃斯,他們各自為自己的太空體驗支付了 2000萬美元的天價。而一個農民二畝地種一年的產值不過上千元,一個工人加班加點干一個月的工資也不過千元。這就是體驗經濟,一種低投入高產出的暴利經濟。
體驗經濟與生產商
在體驗經濟中,生產商有六種增加消費者對自身產品需求的方法:
第一、將產品融入帶有體驗性的品牌之中。這意味著,創造一種品牌形象,強調消費者購買、使用或佔有該產品時的良好體驗,耐克鞋、哈雷摩托車都是這樣做的,著名的「Intel Inside」營銷攻勢的目標也是如此;
第二、隨著消費者對體驗的需求增加,他們對能夠幫助產生體驗的物品的需求也會增加。這時需要提供更多的刺激感覺的道具,如紀念品;
第三、在產品中加入更多的能引發消費者在感覺上的共鳴的元素;
第四、有意造成產品的短缺,激發消費者的佔有欲;
第五、組織產品俱樂部;
第六、發起有關產品的特別活動。
體驗經濟可以造成一種幻覺:企業把每一位消費者都看做獨特的個人,進而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要。想一想去拉斯維加斯游覽的經歷,在迪斯尼樂園遊玩的經歷,在硬石餐廳吃飯的經歷,以及在耐克城買鞋的經歷。使交易成為記憶是新經濟的關鍵,這種新經濟面對的是那些在電腦和電視屏幕前長大的消費者。
體驗經濟與旅遊產業的審美
馬克思早就說過,憂心忡忡的窮人和滿眼是利害計較的珠寶商都無法欣賞珠寶的美,旅遊活動也是如此。葉朗先生在國內較早地提出:「旅遊,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審美活動。離開審美,還談什麼旅遊?……旅遊活動就是審美活動。」於光遠先生同樣強調:「旅遊是現代社會生活中居民的一種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的特點是:異地性、業余性和享受性。」他們都強調了旅遊活動的休閑性與審美性,這是非常有見地的。我們從中國古代對「游」字的解釋同樣可以獲得對旅遊活動的休閑與審美特徵的啟示。「游」的字義在《說文》中如解釋為「旌之垂」,其本義是旌旗的垂落,自由自在地漂游,可引申為自由自在。朱熹這樣解釋「游」:「玩物適情」,意為愉悅中的生命體驗自由。由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旅遊的含義:人在旅途(旅),自由地體驗與欣賞(游),旅遊的意義就是自由生命的自由體驗。前面所述伽達默爾論「節日」的意義也同樣適用於旅遊,旅遊正是人的真正自在自為的生活體驗。
旅遊需要休閑的狀態,旅遊需要自由的感受,旅遊需要藝術的想像,旅遊需要審美的情趣。阿爾卑斯山上山的公路上立著一塊提示牌:「慢慢走,請欣賞」,這正道出了旅遊的真諦。日本著名美學家今道友信將審美知覺表述為「日常意識的垂直中斷」,這也可以作為旅遊狀態的描述。真正的旅遊者不應該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直奔目的地的匆匆過客,而應該是玩物適情、情與物游、品味全過程的體驗者。這就需要我們在旅遊景觀的營造、旅遊服務的提供等各方面充分地考慮人的休閑、審美與體驗的需求。如何提升旅遊景觀的審美境界,如何提升旅遊服務者自身的審美文化素質,如何引導旅遊者的審美情趣,已是人文旅遊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1999年美國戰略地平線LLP公司的共同創始人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爾摩撰寫的《體驗經濟》一書中將體驗定義為「企業以服務為舞台,以商品為道具,以消費者為中心,創造能夠使消費者參與,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體驗經濟是通過滿足人們的各種體驗的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人類的經濟生活,自誕生之日起,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與體驗經濟4個發展階段。體驗已經逐漸成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之後的一種主導型經濟形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渴望得到體驗,愈來愈多的企業精心設計、銷售經驗。在體驗經濟中,企業不再僅是銷售商品或服務,它提供最終體驗並充滿感情的力量,給顧客留下難以忘卻的愉悅記憶。
從這個角度上說,在體驗經濟時代,顧客每一次購買的產品或服務在本質上不再僅僅是實實在在的商品或服務,而是一種感覺,一種情緒上、體力上、智力上甚至精神上的體驗。旅遊是一種天然的體驗經濟,它作為人們求新、求異、求奇、求美、求知的一種重要途徑,本身就是一種體驗經濟。我們對旅遊活動的休閑、審美與體驗性質,應該有充分的認識,本刊願為探討這些話題作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