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國為何能對全球經濟實施干涉
美國是世界上經濟最強大的國家,而且也是軍事力量最強大的國家。而且我們經常能看到美國經濟產生一丁點的動盪,那麼許多國家的經濟就接連產生狀況。之所以美國能夠對全球經濟進行干涉,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美國在二戰時候,讓美元成為了世界上最主要的流通貨幣,導致美國可以通過控制美元對世界上各個國家的經濟進行控制。其次就是美國擁有非常強大的武力,如果有人在經濟上不配合美國,那麼美國就會使用美國軍隊對其進行威懾,從而獲得更多的利益。最後就是美國的盟友眾多,而且都是發達國家,所以形成的聯盟可以掌控世界上的經濟。
最後就是美國的盟友眾多,而且都是發達國家,所以形成的聯盟可以掌控世界上的經濟。不論是歐洲也好,還是中東地區也好,美國的這些盟友無一例外非常有錢,所以可以幫助美國對世界經濟進行控制和掌握。所以美國才能夠對全球經濟進行干涉。
B. 二戰後,美國如何在經濟上控制全球
美國建國歷史只有240幾年,但有230年都在打戰,財富就是通過不停的發動戰爭獲取回來的
美國的霸權主義,稱霸全球所有龍頭企業,如果不服從美國規則,企業就會收到國家打擊
以上兩點足以讓美國風光到現在
C. 割世界經濟「韭菜」,美國都用了哪些招
明搶。美國在敘利亞東北部進駐,此後不斷竊取敘利亞石油。敘利亞石油日產量約8.59萬桶,其中7萬桶被美國及其支持的敘利亞反對派帶走,供應敘利亞國內的不到1.6萬桶。市場。除了石油,美軍還在繼續“收割”敘利亞小麥。目前,敘利亞9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一半以上的人口無法獲得糧食安全。在此背景下,美方公然盜竊,激起了敘利亞官員和民眾的強烈憤慨。敘利亞石油和礦產資源部長圖馬指責美國及其盟友的行為“像海盜”。
要知道美國金融和商業領域的過度道德風險就是一個壞例子,割全球韭菜。無限量化寬松對於金融機構和企業來說,從根本上來說成本非常低,甚至接近於零成本。第一階段的目的是拯救股市。問題是美國多年來一直處於低利率狀態,最近兩年終於恢復了正常的貨幣秩序。去年慢慢降息,現在我沒有內褲了。可以想像美國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每個人都喜歡這樣做,這成為一種習慣,冒險和過度冒險已經成為家常便飯。
D. 為什麼說美國可以控制世界經濟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擁有最強的經濟、軍事、科技和政治實力。美元是世界流通貨幣,在全球居於壟斷地位,美國的金融行業最發達,主要金融規則制度都有美國或美國主導制定,世界主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都有美國控制,世界主要經濟評級機構也都是美國的,美國可以通過這些各種各樣金融、經濟、政治、軍事手段來控制世界經濟向對它自己最有利的方向發展。
E. 美國是如何控制世界
第一,空印美鈔,換取他國財富。這個道理對不接觸經濟學的人來說,不容易明白。貨幣圈理論能讓人對這個問題一目瞭然。貨幣當局在貨幣圈內的基本權力是可以發行貨幣。美國在世界貨幣圏里當然就可以發行美元。
不過這里所說的發行是變相地發行,它主要通過世界貿易對美元的需求來實現的。美國通過自己的經濟實力及發動戰爭等因素使美元稱霸世界,雖然世界貨幣除了美元外,還有歐元、英磅、日元等,但其它貨幣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份額相對較小。
第二、按照雙貨幣圏原理,美國利用美元同時運行在本國及世界貿易區這兩個貨幣圈之間的優勢,使美國可以把國內的金融風險,轉嫁給世界各國。如果留意觀察,就會發現:當別的國家和地區發生金融危機時,很難傳導到美國。而一旦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就會迅速傳遍全球。這使得美元像美國金融風險的單向屏障,只能出,不能進。
第三、通過美元貶值向全球透支。因為美國具有雙貨幣圈,所以,可以通過對小圈的操作以達到控制大圈的目的。美國是個債務大國,美國的外債總額到2011年8月已接近14.3萬億美元,這就是說每個美國公民都背負著約5萬美元的巨額債務。美國之所以敢如此寅吃卯糧、舉債度日、以債養債
F. 外國列強是如何操縱中國經濟命脈的
(1)在中國開辦工廠,形成了對中國近代工業的壟斷,是中國民族工業難以獨立發展。(2)迫使清政府舉借外債,以還賠款。清政府對外賠款數額巨大,國家財稅難以為繼,便舉借外債,並以關稅、鹽稅擔保,而這兩項為清政府重要財政來源,列強通過控制這兩項稅收,扼住了中國財政的咽喉。(3)在中國設立銀行,使之成為對華輸出資本的樞紐。這些銀行及其分支機構操縱中國外匯、經辦對華貸款、投資開設廠礦、發行紙幣,形成在中國金融系統中的壟斷地位,成為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中心。(4)控制中國近代的交通運輸業。鐵路成為列強控制中國,擴大勢力范圍,獲取政治經濟利益的工具;沿海和內河航運業大都被外資公司所控制。(5)給中國的農業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外商低價收購中國農副產品作為其工業生產原料,並向中國大量傾銷工業品,利用剪刀差進行剝削,加速了中國傳統農業的萎縮和衰敗。
G. 簡述西方成為全球經濟重心的原因
西方之所以成為全球經濟的重心,主要是因為西方比中國先進入資本主義,而且進行了工業革命,經濟發展比較先進,因此經濟決定政治,它能成為全球經濟的中心。
H. 如何看待經濟全球化,如何去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一方面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有利於吸引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有利於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因素和風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科技水平相對落後,不僅面臨著發達國家經濟和技術優勢的巨大壓力,而且國家經濟主權和經濟安全也受到嚴重挑戰。正因為如此,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把全球化具有的兩重性比喻為「一柄雙刃劍」。
一、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處於不利地位。
幾百年資本主義、殖民主義統治的結果,世界經濟發展的嚴峻現實是,南北之間即南半球廣大發展中國家(約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與北半球發達國家(約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之間,也就是窮國和富國之間,在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很大。這是世界范圍的一種不公平現象。資本主義殖民主義體系崩潰之後,南北差距並未縮小,其原因是西方發達國家依靠國際經濟舊秩序,壟斷世界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通過壓低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的進口價格,抬高發達國家製成品和高精尖產品的出口價格,進行不等價交換,同時並進一步加強了資本輸出,從而使南北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由原來的幾倍擴大到十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經濟全球化趨勢仍然是在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形成和發展的。西方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人才、管理以及貿易、投資、金融等各個方面都佔有優勢。目前國際經濟的「游戲規則」,雖然其中有符合社會化大生產的一面,但總體上是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制定的,國際經濟和金融組織也都控制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手中。他們利用這些優勢,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經濟全球化由發達國家首先推動並在其中一直起著主導作用,而發展中國家雖然是政治上獨立的主權國家,但在國際經濟關系中處於受支配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帶來發展中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大。
二、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主要產業乃至整個經濟命脈有可能被跨國公司與國際經濟組織所控制。
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是跨國公司。根據聯合國《97年投資報告》的最新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44000個跨國公司母公司和28萬個在國外的子公司和附屬企業,形成了龐大的全球生產和銷售體系。這些跨國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產,掌握了全世界70%的對外直接投資、2/3的世界貿易與70%以上的專利和其他技術轉讓。我國部分國內市場已經被跨國公司控制,輕工行業如洗滌用品、飲料等,外商投資企業在產量、銷量上佔了35—50%;移動通訊設備僅美國摩托羅拉天津獨資企業一家已佔國內市場的90%,國內企業徹底退出競爭,外商一統天下;德國西門子在華39個合資企業中規模最大的北京國際交換系統有限公司的產品今年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達到23%,全國程式控制交換機外商佔70%的市場。
有的研究者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給一些發展中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有的評論認為,從外部因素來說,西方國際壟斷資本先是使短期資金大量湧入亞洲國家,使之看作是難得的融資而紛紛引進;而當這些國家將資金造成大量不良資產時,西方金融投機家就利用短期資金進行套利,並把資金撤走;到了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需要國際援助時,他們又通過自己操縱的國際金融、經濟組織提出種種損害受援國的條件,進一步控制這些國家的金融機構和經濟命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當今世界各種全球性和區域性國際組織日趨增多,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他們對國家經濟主權的滲透性越來越大,已成為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強有力經濟干預的機構。為了獲得更大的國家利益,發展中國家不得不讓渡一部分國家經濟主權。
三、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會日益尖銳。
經濟全球化已經和正在導致一種嶄新的全球分工格局的出現:發達國家主要發展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而把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廣大發展中國家除了繼續作為原材料、初級產品的供應者外,還成為越來越多的工業製成品的生產基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高新技術相對落後,不得不以消耗稀缺自然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參與國際競爭,爭取「後發效應」。在全球化背景下,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主要體現在資源的爭奪上,這實際上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場戰爭的結果,將會進一步強化西方發達國家在高新科技領域的壟斷地位,進一步加劇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影響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編輯本段]經濟全球化的利弊
經濟全球化的利:
1、經濟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圍內的資金、技術、產品、市場、資源、勞動力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2、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機遇和挑戰的機會。
3、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了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優質服務的好機會。
4、經濟全球化將會促使世界大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5、經濟全球化將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
6、經濟全球化加速技術轉讓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
7、經濟全球化能夠促進國際間政治的協調。
8、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減少國際沖突。
經濟全球化的弊:
1、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使貧富差距拉大。
2、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加強。
3、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家。
4、經濟全球化還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5、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所付代價巨大。
6、經濟全球化必然對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
I. 美國實現主導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措施
A 美國新霸權主義推動下的壟斷資本主義全球擴張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新殖民主義、新干涉主義等為內容的美國新霸權主義,推動著美國模式資本主義的全球性擴張。新霸權主義在繼續沿用舊霸權主義諸如入侵、顛覆和破壞等野蠻手段的同時,還設法將自己偽裝成所謂"仁慈的霸權",稱美國是"第一個非帝國主義的超級大國",在實施方式上增添了所謂"人道主義干預"等花招。然而,這種方式上的"改良"並不能改變其根本性質。作為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一種特殊發展形態,美國新霸權主義的最終目的是企圖建立以壟斷資本主義為主導的全球經濟體系和西方價值觀念為主流的政治體系,進而實現壟斷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
1、新霸權主義加速跨國資本全球流動,為壟斷資本主義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條件
冷戰期間,國際壟斷資本的聯合主要在資本主義國家間進行。冷戰結束後,由於金融市場的開放,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的金融資本走向全球性的戰略性聯合,並且由於發展中國家金融資產或私人資本的加盟而不斷得到加強,從而形成了全球范圍內對國際壟斷資本的依存關系。這種依存關系成為合作的基礎,同時也是美國新霸權主義賴以生存的土壤。通過這種關系,依存的國家使自己成為霸權體系的一部分,它們在這個體系中的地位將取決於它們對霸權體系和霸主的態度,它們獲取權力和威望的大小基於對霸權的支持度。所以,依託於這個霸權體系的諸多國家,不得不對美國新霸權主義抱有一種非常復雜的態度,在利用它的同時,有時在某些方面反對它。
2、新霸權主義利用新型國際經濟分工,使壟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全球范圍占據了主導地位
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美國已經實現了從勞動密集型經濟向技術密集型經濟的轉變,並正在向知識密集型經濟轉型。為了使世界經濟適應這種新型經濟結構,美國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謀求建立世界統一大市場,逐步建立起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新型國際分工。在這種主要通過跨國公司實現的新的國際分工中,美國由於其優勢的壟斷資本和對高新技術的壟斷而擁有了先機之利,占據了國際分工的主導地位。與通過貿易而確立的以國家為經濟單位的傳統國際分工相比,這種以跨國公司為載體的新型國際分工更具隱蔽性和欺騙性。資本輸出所固有的剝削和掠奪本性被跨國公司內部的計劃性投資方式所掩蓋。特別龐大的跨國公司甚至成為國中之國,它們追求公司的主權,來抗衡東道國的國家主權,導致這些國家的主權不斷遭到侵蝕。
事實上,當美國對本國經濟進行干預時,其干預行為將通過跨國公司的渠道波及到子公司的東道國,使這種本來屬於美國國內經濟干預的問題自然地、也更加直接地全球化了。也就是說,國際經濟干預以及因此而引發的政治和軍事干預,將會隨著跨國公司的全球化而更加普遍,范圍也更廣。
通過新型國際分工,美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已經到了寄生於世界經濟之上的地步。世界經濟對於美國經濟在某種意義上正發揮著當年殖民地對於英國的作用,只是角色有所不同。那時,英國是世界的工廠,殖民地是英國的市場;現在,美國是世界經濟的頭腦,而世界成為美國的工廠。
3、新霸權主義製造金融危機,成為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壟斷資本主義掠奪的新方式
以貿易形式通過價格差對生產落後的國家進行剝削是舊霸權主義國家的基本手段,而美國新霸權主義則在進行貿易剝削的同時,又增加了金融手段。如果說美國對拉丁美洲國家採取的是債務手段,即通過債權變股權的辦法攫取財富,對歐洲是通過科索沃戰爭迫使歐元大幅貶值及歐元區資金大量流向美國,那麼它對東亞則是通過金融危機的辦法牟取暴利。
金融資本的運作具有流動速度快、流向靈活、流動量大的特點,因而具備足夠的力量扭曲實體經濟周期,達到在短期內掠奪財富、資產易主和資本轉移的目的,甚至能給不同地區和國家的經濟帶來毀滅性的沖擊。
新型國際分工的建立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前提,而利用新型國際分工去製造金融危機的關鍵是建立一定的機制。為保證美國金融資本順利地進入國際金融市場,美國長期以來一直在著力建立和完善新的全球金融機制。如果不能建立確保其國際金融資本在全球自由流動的機制,其龐大的壟斷資本將會迅速膨脹;倘若急劇膨脹的金融資本無法以經濟方式在全球流動,例如直接投資、間接投資或進行貿易活動,它將可能以武器的形式在全球流動,並轉化為軍事力量。
5、新霸權主義主導壟斷資本主義全球經濟體系,為全球政治霸權奠定了經濟基礎
美國著力推進壟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化,其最終目的就是建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為中心、以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美國的援助國為外圍、以發展中國家為邊緣的新型"中心-外圍-邊緣"全球壟斷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這樣的全球經濟體系決定了21世紀國際政治發展的重要趨勢。國際關系格局將可能形成以美國等發達國家為核心、以其受援國為幫凶、以美國認定的敵人為對手的新型政治結構。美國通過新型的國際分工和新型的全球經濟體系及其機制,推行新殖民主義經濟政策。這種政策不以控制領土、自然資源、人口和貿易為主要內容,而是以控制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生產要素為主要特徵,這些要素包括人才、知識、資本、機制的決策權、信息等等。由於這種政策有時在客觀上表現出"利他"的一面,因此使得新霸權主義往往具有多重性、隱蔽性和欺騙性。
這樣的全球經濟體系和政治架構所構成的美國霸權體系,在框架結構上是開放的,准備接納任何國家,但在本質內容上又是排外的。它要求所有融入這個體系的國家在經濟上必須是美國模式的,以便於加入新型國際分工供其盤剝;在政治上必須與美國是同質的,即接受美國的價值觀,從而組成一個以美國為核心的"世界安全共同體",實現"美國治下的霸權和平"。
J. 西方列強控制中國經濟命脈的手段
(1)走私鴉片,讓白銀流出國門 (2)傾銷商品,壟斷中國國內市場。(3)輸出資本,控制中國海關。(4)控制中國鐵路、公路運營權和建造。(5)打壓中國民族企業(6)沖擊航運業。(7)沖擊金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