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發達的國家都是吃的東西貴。用的便宜嗎
呵呵 不能這么理解,這些東西都要看他們國家的經濟情況如何了,如果是在經濟危機期間或者是通貨膨脹期間,由於物價急速上漲,那麼人類的基本需求品價格就會成倍增長,畢竟吃飯問題是第一位的,象其他領域的消費需求就可以可有可無,不會影響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
2. 你是什麼理解「無處不經濟的」,請結合你生活中的例子談談自己的體會
無處不經濟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最直觀的就是反應在經濟上。比如你的工資。簡單地說,經濟就是人們生產、流通、分配、消費一切物質精神資料的總稱。這一概念微觀指一個家庭的財產管理,宏觀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在這一動態整體中,生產是基礎,消費是終點。
1,經濟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前者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歸根結底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即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成果。後者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費上精打細算,用消耗較少的消費品來滿足最大的需要。
總之,經濟就是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
4,經濟就是家庭管理(見[古希臘]色諾芬著:《經濟論》)。
(2)如何理解便宜的不一定是經濟的擴展閱讀:
經濟總量;狹義指能夠用貨幣來計算的國民經濟總量,既包括有效經濟總量,也包括無效經濟總量;廣義指社會財富總量即社會價值總量,包括能夠用貨幣來計算的與不能用貨幣來計算的社會財富總量,既包括社會財富的量,也包括社會財富的質。
廣義的經濟總量不包括無效經濟總量。經濟總量增加、經濟規模擴大有兩種途徑:外延擴張與內涵深化。狹義的經濟總量增加往往通過外延擴張來實現,廣義的經濟總量增加更多通過內涵深化來完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
3. 「一分錢一分貨」用消費者均衡理論說明它所包含的經濟學道理
在既定收人和各種商品價格的限制下選購一定數量的各種商品,以達到最滿意的程度最大化
4. 如何理解『市場上價廉物美的東西是可以買到的;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這兩句話用經濟學知識來回答
市場上價廉物美的東西是可以買到的----第一,不一樣的人對於同一樣商品的效用不同,對於甲可能效用很大,對於乙可能效用很小,所以這話可以指對特定人群而言的。第二,商品的供求關系只能影響商品的價格,而不能影響商品的價值,於是在供過於求時,價格下跌,但是價值沒有變,便有了物美價廉~
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首先,好貨是肯定這個商品的價值,即它的價值很高。但是,價值不等同於價格,絕大多數情況下不可能實行等價交換。而這里說的不便宜,是指價格而不是價值。那麼價格除了供求影響以外,還有就是效用。好貨,給人的效用高,消費者才會捨得花這個錢去買,因為他覺得他買到這個效用比持有與這個商品等價的金錢的效用更大,於是消費者買了~後半句同解。但是這話不一定正確,因為這句話忽略了供求因素的影響
5. 如何用微觀經濟學的知識來解釋商品發優惠券,而不是降價的現象
企業能制定商品的價格,市場是獨立的,每個市場的需求彈性必須不同。
不直接降價的原因:顧客的消費偏好不同,降價不一定能吸引消費者。商品的需求彈性不足,降價的幅度要大於因降價所引起的需求量上升的幅度,也不能帶來更高的收益,而折扣券會縮小消費者的消費范圍,並解決了需求彈性較小帶來的影響。
(5)如何理解便宜的不一定是經濟的擴展閱讀
影響產品需求彈性大小的因素主要有:
1、產品對人民生活重要程度。通常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彈性小,奢侈品需求彈性大。
2、商品的替代性。難於替代的商品需求彈性小,易於替代的商品需求彈性大。
3、產品用途的多少。用途單一的需求彈性小,用途廣泛的需求彈性大。
4、產品的普及程度。社會已普及、飽和的產品需求彈性小,普及低的產品需求彈性大。
5、產品單價大小。單價小的日用小商品需求彈性小,單價大的高檔消費品需求彈性大。
6、需求影響價格。
6. 經濟學問題東西買的多可以便宜一點,是什麼經濟學原理
規模經濟原理,經銷商賣的越多利潤越多,因為並不需要生產。賣完重新進化,由於量大與生產商的議價處於優勢。生產商生產成本與數量成為反比例,特別是機械化生產。原料進貨道理與上同。
7. 利用政治經濟學的觀點論證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
①「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這一說法是片面,不科學的。
②從使用價值與價值的關繫上講,使用價值好的商品,往往所消耗的勞動量比較大,當然價格也比較高,這樣,這一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③從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單位商品價值量的關系和供求關繫上講,由於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單位商品價值量成反比,供大於求價格下跌。這樣好貨是可以便宜的。
④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人們在交換中,總是找到二者的最佳結合點。
8. 如何理解『市場上價廉物美的東西是可以買到的;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這兩句話用經濟學知識來回答
市場上價廉物美的東西是可以買到的——當商品供過於求的時侯,賣方市場就會轉變為買方市場,商品的價格就會降低
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標准,實行等價交換.
我高三剛畢業,覺得應該是這樣,時間久了,有些東西也忘了,呵呵
9. 宏觀經濟學上的一段話,我不太理解相對價格、對資源配置的扭曲,哪位大神能幫忙解釋一下啊
其實很好理解啦,人們作決策時關注的是產品的相對價格,這一點在瓦爾拉斯均衡法則,即一般均衡理論中是有體現的,
通俗點說,人們生產消費關注的並不是這個商品值多少人民幣,那個商品值多少人民幣,人們真正應當關心的是這個商品可以換多少那個商品,這就是一種相對價格,舉個簡單例子,人們用勞動和資本這兩種投入生產蘋果核橘子兩種產品,如果蘋果和橘子價格同時上漲一倍,但相對價格沒變,此時人們勞動收入也會增加一倍(勞動,資本邊際產品價值上升一倍),人們的預算約束實際上沒有任何改變,因此決策也不會有任何改變。這就是相對價格的意思。
假設通貨膨脹使物價水平上升一倍,其他商品價格上漲一倍,如果不存在菜單成本,那麼餐館價格也上升一倍,那麼經濟實際上是沒有任何影響的(忽略掉鞋底成本等其他成本),也不會存在效率損失,但是由於菜單成本存在,餐館價格卻沒能夠上漲,其他人的名義收入仍然上漲一倍(他這個餐廳對其他人名義收入無太大影響)。這樣相對於其他產品來說,餐館年前就比較貴,但年後就比較便宜,這種相對價格的變化並不是人們偏好改變引起的,而純粹是由於一種額外的成本導致的,人們從而會導致資源配置實物,微觀經濟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