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連雲港的主要產業是什麼
連雲港市有灌雲縣灌南縣 東海縣連雲區贛榆區 海州區,其中海州區是市 行政中心,連雲區依託連雲港港口和旅遊業發展,贛榆區主要發展漁業養殖業 東海有石英石和水晶產業 灌雲縣有紡織縫紉業 灌南主要有化工產業園,希望能幫助到您,滿意請採納,謝謝!
㈡ 連雲港的經濟為何一直在江蘇相對落後
㈢ 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又哪些企業
1、「一主導」產業
以東方國際集裝箱(連雲港)有限公司、益海(連雲港)有限公司、羅蓋特(中國)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為代表的臨港產業板塊。
2、「三新型」產業
以江蘇恆瑞醫葯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康緣葯業股份有限公司、江蘇豪森葯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新醫葯板塊。
以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漢高華威電子有限公司、連雲港中復連眾復合材料集團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新材料板塊。
以重山風力設備(連雲港)有限公司、中復連眾風力葉片、國電聯合動力技術(連雲港)有限公司、江蘇陽光晶源科技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新能源板塊。
3、「兩促進」產業
以連雲港艾葉無紡布製品有限公司、連雲港味之素冷凍食品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出口加工業;
以江蘇萬港物流發展有限公司、連雲港中遠物流有限公司、連雲港萬航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
(3)連雲港經濟哪個行業佔主導擴展閱讀:
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區位優勢:
1、地理位置
連雲港處在中國沿海南北過渡和海陸東西過渡的樞紐部位,是中西部地區最便捷、最經濟的出海口,又是連接太平洋西岸與大西洋東岸大陸橋運輸的國際樞紐。
2、區域經濟地位
連雲港南連長三角,北接渤海灣,隔海東臨東北亞,又通過隴海鐵路西連中國中西部地區以至中亞,是連接東西南北的紐帶,在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又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帶唯一的近海腹地還沒有得到充分開發的黃金地區,是江蘇省實施沿東隴海線產業帶與沿海經濟帶開發戰略的疊加區、全省三大區域性國際貿易中心、加快蘇北振興的龍頭地區。
㈣ 連雲港最賺錢的行業
(⊙o⊙)
我只知道傳統行業發展前景很局限性!
現在的新興行業發展空間很大!
現在做傳統生意風險比較大,因為傳統行業在商場上都是飽和狀態了!
而現在的新興行業還處於市場的空白期!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來現在做新興行業很有發展的前景!
而且現在的年輕人也很喜歡那個有特色的有個性的東西,從這幾個方面去考慮開店就一定要找有特色的新穎的項目做!
「特色蠟燭自助店」就很不錯哦,是顧客自己動手製作造型各異的蠟燭!生意很不錯哦!
比做其他的項目更有發展的潛力哦!
我這里有相關資料可以去看看啊
㈤ 關於連雲港
古典名著《西遊記》描寫的花果山下,有一座「煙霞散彩,日月耀光」的海港山城——這就是如今的連雲港市。她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祖國18000公裏海岸線的臍部。
連雲港古稱海州,曾名新海連市、新海市、連雲市,曾經屬於山東省,即1949年到1953年,在1953年劃歸江蘇省,1961年以港口名稱更名為連雲港市。
連雲港素有「淮口巨鎮」、「東海名郡」之稱,作為「亞歐大陸橋」的東方橋頭堡和中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已被中國政府確定為華東地區新興的工業、外貿、旅遊、港口城市。
早在五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活動,錦屏山南麓的桃花澗,就是舊、新石器時代遺址。如今,連雲港舊貌換新顏,經濟發展明顯加快,經濟國際化水平已居江蘇前列。
連雲港市概況
區號:0518
郵編:222000
位置:位於江蘇省東北部,隴海鐵路終點,東臨黃海,北接齊魯,南連江淮,背靠「東海第一勝境」——雲台山。
面積:總面積7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881平方公里。
人口:全市總人口465萬。
區劃:轄東海、贛榆、灌雲、灌南四縣和新浦、海州、連雲三區及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其中,新浦區為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本市概況:
連雲港市位於江蘇省東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18.4`-119.48`,北緯34.7`-35.7`之間,東臨黃海,西接中原,北扼齊魯,南達江淮,素以「東海名郡」著稱。總面積7444平方公里,人口約460萬,其中市區面積88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65萬。全市所轄4縣4區,即東海、贛榆、灌南、灌雲4縣和新浦、海州、雲台、連雲4區。連雲港市依山而建,城市規劃一市雙城,中間有新墟公路相聯,東西長40餘公里。東部城區以墟溝為中心;西部城區以新浦為中心。
連雲港市是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是中國49個重要旅遊城市和江蘇省4大國家風景名勝區之一,是舉世矚目的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方橋頭堡。連雲港市一縱一橫國家幹道通車之後,連雲港將成為全國45個公路樞紐中心之一。連雲港市有開往北京、上海、寶雞、武漢、廣州、濟南、南京等火車班次,交通便利。連雲港市空中航線1987年開通。目前,已通航的路線有連雲港-廣州;連雲港-廈門;連雲港-沈陽;連雲港-大連;連雲港-成都;連雲港-溫州;連雲港-上海。連雲港海港建於1933年,已有64年的歷史。目前已建成泊位36個。其中萬噸級以上的泊位28個,設計停靠能力為3.5萬噸,實靠能力已達7-8萬噸,隨潮10萬噸級進出順利。港口目前年吞吐能力可達2000萬噸,港口已與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3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
連雲港目前已建成一市四縣一體化的地方電話網。光纖通訊、數據通訊、聲控服務等先進服務手段已普遍運用,全蟯?00、1800已全部開通,電視電話、特快專遞、郵政儲蓄等新業務正在發展,目前城鄉電話總容量已達到57.6萬門,區外長途電話線路3222條,實現了「全國通」、「全球通」。
連雲港除山、海、田、鹽等資源外,初步探明儲量大的有水晶、石英、白雲石、蛇紋石、蛭石、大理石、玄武石、瓷岩等,礦產資源12大類53種都有較高的開采價值。據初步探明,在黃海大陸架海底石油含量豐富,已探明的儲量達億噸以上,國家正擬在21世紀開采。此外,還有浩瀚的海水可以發展海洋經濟,這是一個巨大的寶庫。
改革開放以來,連雲港市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99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84.99億元,財政總收入17.12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392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8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051元。 「十五」期末,連雲港市將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經濟發展實現由工業化初期向中期的過渡,人民生活實現由低水平小康向比較寬裕小康的轉型升級。到2010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趨完善,產業結構更趨合理,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中後期,接近江蘇省平均水平,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科技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特殊經濟:
連雲港市地處太平洋西岸,中國沿海的中部,為具有季風特點的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寒暑相宜,四季分明。境內地形地貌多樣,高山大海齊觀,河湖灘塗具備,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歷來有「享山川之饒,受漁鹽之利」的美稱。這為發展農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連雲港市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1999年總產量達到280萬噸,油料總產量達到2600噸。人均糧食600公斤,居江蘇省前列。 連雲港市加速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已建成糧食、油料、煙草、林果、茶桑、出口蔬菜、肉禽蛋奶、對蝦養殖、紫菜生產加工等基地100多個。其中東海縣名列全國肉類百強縣,是全國秸稈養牛示範縣;贛榆、灌雲成為省級秸桿養牛示範縣;灌雲縣棉花生產居全省前列,被譽為「白雲之鄉」;灌南縣因其泡桐生產量居江蘇之首,被稱為「泡桐之鄉」。此外,連雲港市紫菜生產和海蟹育苗量分別佔全國總量的1/2和2/3,而成為中國的「紫菜之鄉」和最大的海蟹育苗基地。農工貿一體化經營有了很快發展,興辦了中日合資味之素如意有限公司、中韓合資金五食品有限公司、中日合資雅瑪珂紫菜有限公司、東海果汁廠等一批貿工農一體化的龍頭企業,形成了種養殖、加工、貯藏、運輸、貿易相配套的新體系。1997年連雲港如意集團在深交所上市,成為中國股市中第一支農業概念名股。產於雲台山的雲霧茶為江蘇三大名茶之一,珊瑚菜及金鑲玉竹是江蘇珍稀名特產。海州灣是全國八大漁場之一,前三島海區為江蘇省唯一的海珍品基地。
歷史文化:
連雲港市古稱朐縣、郁州、海州,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自秦漢時起即成為中國重要的對外開放門戶。秦 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東巡至此。公元前212年,他在海州的孔望山下設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對海外開放的門戶--秦東門,使連雲港成為與嘉峪關、山海關、鎮南關遙相呼應的四大開放關隘之一。
在中國的沿海港口城市中,連雲港市的文化古跡最為豐富,歷史最為久遠。據考古發現,遠在10萬年以前,在連雲港市的羽山附近就有人類活動。在4、5萬年前的錦屏山地區也出現了古人類活動。1979年在它的南麓桃花澗及東海縣附近的大賢庄,發現了迄今為止尚屬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唯一的有明確地層關系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錦屏山一帶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有10多處。其中,二澗遺址為中國原始農業最早開發地區之一,是5000年前中國東方民族的中心-少昊氏遺址。1986年在連雲港市中雲鄉藤花落發現的史前城址遺存為典型的龍山文化遺跡,距今約5000年的歷史。1979年發現的長20米、寬11米的「將軍崖岩畫」是我國沿海目前唯一反映原始農業部落生活的石刻岩畫,它對研究中國的民俗學及美術史等有著極其寶貴的參考價值。在孔望山南麓,有一堵長15.6米,寬9.7米的摩崖造像。經專家鑒定,確認其為東漢時期的藝術珍品。它是中國最早的佛像摩崖造像,對研究中國的佛教史、外交史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歷史上,多少文人雅士在連雲港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留下寶貴的遺跡。據《左傳》記載,魯昭公17年(公元前525年)秋,孔子「問官於郯」,孔望山因孔子登臨觀海而聞名,如今孔望山上尚存「問官台」。秦始皇出巡至朐縣,在朐山(現名錦屏山)立石秦東門。秦代方士徐福為贛榆縣徐福村人,受秦始皇派遣,東渡日本。吳承恩晚年以雲台山為背景寫成神話小說《西遊記》。李汝珍晚年在海州寫成傳世名著《鏡花緣》。其他如晉代的陶淵明,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蘇東坡、石曼卿、沈括、李清照、辛棄疾,元代的張叔夜,清代的吳敬梓、林則徐,近代的朱自清等等,大都遺跡猶在,遺篇留芳。
旅遊:
連雲港市地處黃海之濱,集「海、古、神、幽、奇、泉」之美於一體,境內自然風景得天獨厚,歷史古跡和人文景觀薈萃,是極富魅力的著名風景旅遊勝地。全市有風景區18個,各類景點200多處。東西連島是江蘇省最大海島,連島景區集山、海、林、石、灘及人文景點於一體,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雲台山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連島度假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四季宜人。連島海濱浴場是江蘇省最大的天然優質海濱浴?U飫鍀鶥脖毯#�綰屠巳幔�嗆D諭庥慰偷謀蓯釷さ兀��強�顧�顯碩���嫌槔志�訝ゴΑC磕昕珊T∈奔浯?0天。連島還盛產黃魚、鱸魚、鯧魚、對蝦等數十種海特產,使連島真正成為游大海、嘗海鮮、度假觀光的旅遊勝地。花果山是吳承恩《西遊記》的取材地,是「四季花果不絕」的人間仙境。游覽花果山如再讀《西遊記》,其主要景點有水簾洞、老君堂、仙人橋、南天門、唐僧家世碑、照海亭、懶漢石等。連雲港境內還有我國最早反映原始社會東夷部落的將軍崖岩畫,有古代人類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桃花澗遺址,東漢時期的藝術珍品孔望山佛教摩崖石刻造像以及秦代方士徐福的故里。這里還有奇石林立的東磊石海、飛瀑不絕的漁灣山水、清爽怡人的東海溫泉等。
近年來,連雲港市以「唱響山海經,打好旅遊牌」為戰略,大力發展旅遊產業。現已相繼推出春季賞花、夏季游海、秋季登山、冬季觀民俗和溫泉休閑度假的「連雲港四季游」。目前全市已有各類旅遊飯店、賓館千餘家,其中二星級以上50餘家,日接待能力達3萬多人次,注冊旅遊社近40家,並開發了市區一日游游專線。從1995年以來,來連旅客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長。1999年來連遊客達290萬人次,旅遊收入18.7億元。「到孫悟空老家-連雲港看大海」的口號叫響海內外。
連島海濱旅遊度假區:連島距市區30公里,距港口5公里,總面積7.57平方公里,是江蘇省最大海島。該景區集山、海、林、石、灘及人文景觀於一體,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雲台山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連島海濱浴場是江蘇省最大的天然優質海濱浴?U飫鍀鶥脖毯#�綰屠巳幔�曜己K�糜撾露繞誄ご?0天,是海內外遊客的避暑勝地,更是開展水上運動、水上娛樂的絕佳去處。
優勢產業:
工業是連雲港市經濟的主體,1999年工業國內生產總值達117億元,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41%。初步形成了以化工、輕工、醫葯、紡織、電子、機械、皮塑、建材、糧油、建築、工藝美術等行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1999年全市有鄉鎮以上工業企業40000多個。其中國有大中型企業近60個。
在整個工業體系中,化學工業獨領風騷;其中連雲港鹼廠為中國三大鹼廠之一,年產量為80萬噸;淮北鹽業集團是中國四大鹽場之一,年產量280萬噸。
新近崛起的醫葯業中抗癌葯、中成葯、葯用包裝材料領域均處於全國領先水平,其中恆瑞醫葯、中金葯用包裝材料、康緣制葯、正大天晴集團均為全國高科技企業,發展潛力巨大。
絲織工業正向現代化奮進,已初步形成了棉紡、毛紡、絲紡、化纖紡、針紡、服裝、紡機製造等門類基本齊全,絲、織、染、服裝加工配套的工業體系。連雲港鍾山氨綸有限公司年產量為3500噸,為中國最大的氨綸絲生產廠,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輕工業中,以江蘇三得利食品有限公司、江蘇湯溝酒業有限公司、連雲港王府葡萄酒業有限公司為龍頭的釀酒業在全國頗有名氣,產量、質量均居江蘇前列。
以重型平板運輸車、水表、流體裝卸機、卸車機等港口裝運機械為優勢的機械工業,已形成集團化的生產規模。
連雲港市的電子工業、皮革塑料業、建築材料工業、工藝美術業等都有一定的規模和基??
經濟發展:
建國前,經濟基礎相當薄弱,人民生活極端貧困,1949年連雲港全市人口163.8萬人,國民生產總值1.1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3.9億元(90年不變價),其中:農業總產值佔87.2%,糧食總產量27.8萬噸,財政收入721萬元。經過50年的建設和發展,連雲港市已從傳統的農業經濟時代進入經濟基礎日益雄厚、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科技實力逐步增強的工業經濟階段,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工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1998年,工業經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達到58.8%。經過50年的努力,全市已建成了化工、醫葯、電子、紡織、機械、建材、食品等比較齊全的工業門類,國有大中型企業已有半數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中小企業改制面已超過70%,更多的城鄉企業走上了投資主體多元化和資本經營的道路,加強了公有資產的控制力,所有制結構也由單一向多元化發展,國有、集體、個體、私營、股份制、聯營、港澳台投資和外商投資等多種經濟成份竟相發展。
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改善,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增強,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多種經營發展迅速。全市已在水產品、果品、木業、棉花、蔬菜、肉類加工等領域形成了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雛形。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養老、醫療、住房、失業等多項社會保險制度正在不斷完善,企業轉變機制的外部條件有了較大改善。解放前,連雲港城市基礎設施十分落後,道路滿目瘡痍,解放後的50年累計投資近40億元,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居住環境明顯改善。公用事業全面發展,供水、供電、供氣和居住環境饗願納啤?
現代化立體交通網路初步形成,公路主樞紐城市地位開始確立,郵電通訊快速便捷,信息產業飛速發展。連雲港作為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橋頭堡,將發展為以集裝箱國際多式聯運為特色的現代化、綜合性、多功能的國際性港口。
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至1999年底,全市共批准外資項目2000餘項,幾十家國際著名公司紛紛在連雲港投資開發。實行改革開放20年來,全市外貿出口大幅度增長,出口創匯每年遞增20%以上,1999年,完成出口商品供貨總值4.19億美元。全市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1999年利用外資合同額21.0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額1.62億美元。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穩步發展,1999年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額7176萬美元,完成外經營業額6831萬美元。
連雲港正面臨著加快發展的良好機遇。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加快建設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中國21世紀議程》將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列入可持續發展首批優選項目;《中國海洋開發計劃》明確把連雲港列入三大海洋特殊開發區域這一,並加快了連雲港市的海洋經濟發展。根據國家對連雲港市的發展計劃,在不久的將來,連雲港將建成為經濟繁榮、科技發達、生活富裕、法制健全、社會文明的區域性的國際貿易中心,環境優美的旅遊中心,現代化交通樞紐和國際性海港城市。
投資環境:
連雲港港是中國著名八大海港之一,一直是中原和西北地區最便捷的進出口岸,是隴海經濟區實施對外開放的東大門。港口現有泊位40多個,年吞吐能力達3500萬噸,與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餘個港口有貿易往來,承擔了90%的大陸橋過境集裝箱業務量,已被國家確定為辦理亞歐大陸橋過境集裝箱的主要口岸和基本港,並著手建立第三代、第四代集裝箱碼頭。1993年,港口建成中國最長的攔海大堤,總長6700米,形成30平方公里的優良港池,可建成100個萬噸級以上的深水泊位,為建設億噸大港打下堅實的基??
連雲港市轄贛榆、東海、灌雲三縣為對外開放縣,三縣的16個鄉鎮為對外開放的重點工業衛星鄉鎮。以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的一批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已初具規模,國家級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45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區面積達10平方公里。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又提出要加快建設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中國21世紀議程》將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列入可持續發展首批優選項目;《中國海洋開發計劃》明確把連雲港列入三大海洋特殊開發區域之一,並加快了連雲港市的海洋經濟發展。興辦的省級高新科技園區中,東海縣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贛榆縣經濟技術開發區、海州灣旅遊度假區和連島商貿旅遊區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趨勢,成為吸引外資的熱點區域。至1999年底,全市共批准外資項目2000餘項根據國家對連雲港市的發展計劃。新浦海州連雲
㈥ 海州區的經濟概況
2011年,連雲港市海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完成51.8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45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26.34億元,增長16.2%;第三產業增加值17.06億元,增長16.0%。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8.4:45.74:35.86調整為16.3:50.8:32.9。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54%、57.98%和37.48%,其中第三產業對經濟拉動不斷增強,貢獻率比去年同期提高5.16個百分點。
2012年,連雲港市海州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完成64.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36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35.73億元,增長13.6%;第三產業增加值19.51億元,增長12.4%。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6.3:50.8:32.9調整為14.5:55.3:30.2。三次產業拉動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5.54%、63.54%和30.92%,第二產業拉動作用突出,貢獻率比上年提高5.5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拉動減弱,比上年減少6.56個百分點。 新石器時代,海州先民即有種植作物和養牧牲畜的實踐。海州東門外漢墓中出土的棗核、板栗,也證實了2000多年前海州地區已有果品種植。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動亂,大批官民移避海州,帶進農業生產技術,並墾荒種植,興修水利,開發漁牧,農業生產一度繁榮。北宋時海州一帶種植的稻、麻、麥、茶在全國佔有重要位置。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奪泗入淮以後,海州地區災難重重,農業生產一蹶不振,災年糧食無收而賦役不減,農民逃亡以避徭役,年復一年,田地荒蕪;市井蕭條,鄉村寥落。
清末至民國初期,沈雲霈等人在海州創建海贛墾牧公司,開辟洪門果園,創辦桑蠶試驗場、植棉試驗場,開辟數百畝菜園,海州地區的農業生產結構漸由單一的糧食生產向多種經營方面發展。但生產方式落後,經濟作物和畜牧、水產業發展緩慢。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1952年至1958年,歷經互助組、初級農業合作社、高級農業合作社、人民公社化運動,海州區農業由個體經營逐步走上社會主義性質的集體經營。60年代以後,海州區採取了比較科學的方法,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至1976年,海州區農村全部實現農田河網化、耕作機械化、管理集約化,建成旱澇保收田9萬余畝,開辟常年菜田6687畝,建成果園10156畝,營造大片山林和農田林網,並發展畜禽飼養場,成為連雲港市區糧食主要產區和蔬菜生產基地。
2011年,海州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88億元,同比增長15.5%。其中農業產值10.78億元,增長7.1%;林業產值0.26億元,增長8.3%;牧業產值3.69億元,增長53.8%;漁業產值0.35億元,增長16.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8元,增長8.1%。 早在西漢,海州就有鹽、鐵工業,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朐地置鹽、鐵官,屬少府。至北宋中葉,海州紡織、冶煉、制鹽、制茶、窯瓷、金銀器製作等手工技藝已非常精湛。清末至民國,海州地區志士仁人提出「實業救國」、「設廠自救」等口號,興辦民族工業,境內始有現代工業。
建國後,海州區人民政府大力恢復、發展工業生產,積極扶持手工業作坊。通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境內工業機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工業門類較為齊全,從業人數成倍增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特別是1984年改革開放以來,經過整頓改革,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加速了工業生產的發展,基本形成以市屬大中型工業為主體,區、鄉(鎮)、街工業全面發展的局面。至1992年,境內計有147家工廠,5000多種產品,職工總數36119人,年產值達12億元。
2011年,海州區全部工業增加值24.19億元,同比增長16.1%,工業化率達到46.7%,拉動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2.9%。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7家,實現工業總產值89.41億元,增長13.3%。其中,輕工業產值32.2億元,同比下降6.9%;重工業產值57.2億元,增長29.1%。園區產業發展步伐加快,工業產值佔全區工業產值的72.7%。全區擁有年產值超億元的製造業企業16家,實現工業總產值74.38億元,其中超5億元企業2家,超10億元企業2家。
㈦ 連雲港發展什麼產業和產品比較好
額 說實話 我覺得連雲港到今天都沒啥發展 一切都是看領導的臉色
所以 如果你要做什麼 要麼就是上邊有人就有路子 要麼就低調些 貼近民心點
吃 向來是連雲港的第一大事 久經不衰的事業
其實 連雲港消費水平也不低 但是衣服都太惡了 所以 你要是有眼光的話 賣衣服也是不錯的
至少我有好幾個朋友 做小吃 做首飾店都不錯生意
㈧ 誰知道江蘇連雲港主要是做什麼生意,有什麼市場嗎!
市場有待開發,沒有什麼太出名的行業。水晶這里經營很多。在東海縣。
㈨ 連雲港什麼產業比較發達
旅遊產業比較發達~
然後是輕工業~(比如絲綢和紡織品之類的)
因為前些年說要建「天堂矽谷」什麼的,
所以信息產業也發展了一部分,
濱江那裡有個「動漫基地」的,
還是不錯的!
㈩ 連雲港市哪個地方經濟最發達有發展潛力。
黨中央號召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進程中,圖書館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的職能作用顯得更為重要。中央指出:「進一步發展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加大農村重大文化建設項目實施力度,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切實提高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水平,做好送書下鄉、電影放映、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工作。」公共圖書館和各信息部門為農民提供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應該從維護社會公平與公正、創建學習型社會、建立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經濟欠發達地區圖書館更應重視區域內各級圖書館之間的協作,才能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文化和技術保障。
1、加強經濟欠發達地區圖書館協作發展,才能更有效地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1經濟欠發達地區加強圖書館協作發展的重要性
經濟欠發達地區要保證本地區圖書館協作發展與資源共享,一方面要加入大的區域協作網,藉助他館資源為本地區信息資源,更好地服務於大眾,服務於新農村,服務於農民;另一方面要參與組建本地區跨系統圖書館協作組織,保證該地區有一個縱橫交錯、分布面廣的圖書館協作網路,更加方便民眾獲取有關價值的信息資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務,從而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做好信息服務工作。
1.2經濟欠發達地區圖書館協作的必要性
第一、經濟欠發達地區政府投入到圖書館建設的資金匱乏。地方經濟發展滯後,嚴重製約著圖書館的發展,致使公共圖書館布局不合理,購書經費嚴重不足。這些地區一般只建有市、縣級圖書館,有的地級市很少有區級館單獨建制,而能發揮效益運轉正常的鄉鎮圖書館的卻寥寥無幾,如連雲港市所轄4區,只有連雲區建有圖書館,而且當時為了創建「文化先進區」建立的,目前每年購書費很少。
第二、欠發達地區內高校分布較少,甚至沒有一所稱得上綜合性的大學,而大的科研機構也較少。如連雲港市「淮海工學院」為了升為綜合性大學努力了近二十年還未獲批准。
第三、本地區圖書館文獻入藏量貧乏。筆者所在的蘇北地區仍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如截止2006年底,連雲港市、縣7所圖書館的總藏量近105萬冊,8所大中專學校圖書館的總藏量為190萬冊,5所科技單點陣圖書館總藏量11萬冊,全市三大系統圖書館總藏量306萬冊。10多年前,全市每個鄉鎮都建有圖書館(室),大多達到萬冊館標准,近年來,我市鄉鎮圖書館卻幾乎處於癱瘓狀態。從上述情況說明,欠發達地區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嚴重不足,急需藉助於圖書館協作力量來充實本地區的信息資源。
現代圖書館發展說明,僅靠單獨一家圖書館的資源是無法滿足本地區所有大眾對文獻信息的需求。所以,圖書館必需走協作發展與資源共享道路才是最好的出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圖書館更渴望協作發展與資源共享,只有通過強有力的區域協作,才能給區域內圖書館帶來發展的生機,更好地促進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發展。
2、離開地方政府的支持,區域圖書館協作發展舉步維艱
回顧連雲港市圖書館在協作方面的探索與實踐,充分說明圖書館協作發展與資源共享離開政府的支持,是收不到協作的最佳效果。
2.1從圖書館縱向協作網發展來看
早在1996年,由連雲港市圖書館提議發起的「新亞歐大陸橋沿線中心城市公共圖書館協作網」在連雲港成立。從東到西橫跨6個省(區),鄭州、西安、西寧、蘭州、烏魯木齊等省會城市和沿橋一線近20多個地級中心館加入此協作網。到目前為止,該協作網已成功地舉辦了六屆學術研討暨經驗交流活動,給成員館之間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互通信息的平台。
2.2從圖書館橫向協作網發展來看
2002年,由連雲港市圖書館發起的「全國沿海城市公共圖書館信息協作網」 在連雲港市正式組建並召開了首屆研討會,來自大連、丹東、秦皇島、杭州、溫州、寧波、福州、汕頭等沿海城市圖書館參加了會議,中國圖書館學會秘書長湯更生出席了會議。該協作網旨在促進和加強沿海城市各圖書館之間的協作與合作,共同開發網上資源,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推動沿海城市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2.3從圖書館區域協作網發展來看
近年來,我們連雲港市加入了長三角經濟圈,但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長三角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相差甚遠。2005年11月,連雲港市圖書館在「第二屆長三角洲圖書館發展論壇」期間也正式加入了長三角洲圖書館協作組織,筆者深信這必將給我們地區獲取信息資源帶來方便,也必將促進本區域內的圖書館協作向縱深發展,為大眾獲取信息資源帶來便捷,有效地促進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社會和諧發展。
通過我館參加縱橫交錯圖書館協作網十多年情況說明,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圖書館參與的協作活動,仍然處於協作的初級階段。其主要優點是給圖書館從業人員增加了參加學術研討和學習與交流的機會,而沒有達到創建網路時所提出的真正目標。這說明了不是圖書館人不願意協作或不會協作,而關鍵在於地方政府、財政沒有給予強有力的支持,以至於圖書館協作活動內容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最終收不到預期效果,只是成為協作網的形式罷了。而廣大民眾更沒有從這些協作網中得到信息資源的實惠。
3、區域圖書館協作發展與資源共享需注意的關鍵問題
經濟欠發達地區圖書館,在加入縱橫交錯的區域圖書館協作網路的同時,更要參與本地區圖書館網路的建設,為本區域內民眾提供獲取文獻信息的便利平台;要藉助本地區各類型圖書館的力量,走區域協作發展的道路,實現區域內文獻信息資源共享。才能更好地為建設新農村提供文化信息服務,從而更有效地為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3.1政府參與建立協作組織是區域圖書館協作發展的首要問題
回顧我館以前參加的圖書館協作組織,大都是各地圖書館之間協作的一個鬆散組織。大都是成立時轟轟烈烈,運作時卻找不到強有力的組織者,這種協作網組織形同虛設。目前,我們是要建立真正意義上能發揮強有力的協調與指導作用的組織機構,這個機構必須有政府牽頭,制定政策和實施計劃,地方財政給予支持,才能有效地促進本地區圖書館協作發展與資源共享。
地方政府要以人本文化的先進理念,服務社會,造福百姓,提供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網點。政府要成立專門負責協作協調的組織,要把本地區各種類型圖書館資源的統籌協調、共建共享,納入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之中。實現圖書館資源的共建共享、共同發展,是政府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因此,各級政府及文化行政部門有責任精心謀劃,形成有效機制,切實加以推動。在這方面,上海、深圳等地區圖書館建設與發展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要在科學規劃的前提下,以幾年、十幾年之努力,實現跨區域、跨系統、跨行業的合作,逐步建成與本地區建設總體規劃、特色相適應的圖書館系統,更好地滿足本地區各行各業市民的需求。
3.2加強鄉鎮圖書館建設是區域協作發展不容忽視問題,也是圖書館為建設新農村服務關鍵問題
信息資源共享不能忽視鄉鎮級圖書館協作發展。經濟欠發達地區要建立本地區間新型圖書館服務網路一體化,要把鄉鎮圖書館納入地方政府規劃,使區域內民眾消除信息鴻溝、實現信息公平,這是消除貧困、促進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是圖書館為建設新農村服務的一個重要抓手。
近年來,凡是區域圖書館協作發展成功的事例,都是因為當地政府重視本地區各類型的圖書館發展與網路一體化的組建,並重視鄉鎮圖書館的發展,為民眾實現資源共享打開便利的通道。如:深圳地區形成的市、區、鎮、村四級公共圖書館網路,給本地區民眾提供了信息資源共享的優越條件,這種發展模式走在全國公共圖書館系統的前列。到2005年底,深圳全市已擁有市級公共圖書館2座,區公共圖書館6座,達標鄉鎮、社區圖書館總數接近300家,所有達標鄉鎮圖書館已全部安裝了ILAS圖書館管理軟體,實現了網上查閱圖書的功能。真正實現了區域圖書館協作發展與資源共享。
今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圖書館協作發展中,重新扶持鄉鎮圖書館發展,認真總結10多年來發展鄉鎮圖書館的經驗和教訓,切實做到發展一個就要成功一個。在重新運作新一輪鄉鎮圖書館的前期,地方政府、財政要制訂長遠規劃。
第一、充分發揮「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節點的作用。目前,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資源總量已達到58TB(兆兆位元組)(1TB數據量相當於25萬冊電子圖書或926個小時視頻節目),服務網路初步形成,工程輻射人群已上億,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二號工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標志性工程和深受群眾歡迎的民心工程。如連雲港地區現有鄉鎮文化站100個,從2006年起,政府、財政將每年扶持30個文化站建立圖書館(室),並配備計算機管理,聯接「全國文化共享工程」的信息資源。目前,在全市基層圖書館(室)沒有使用圖書管理軟體的情況下,最好的辦法是能規劃確定統一的管理軟體,便於實現區域內文獻的「統采統編」、「通借通還」等業務協作。這樣經過三年的時間,全市鄉鎮文化站將全部建立達標圖書館(室)。為形成市、縣、鄉鎮、村圖書館公共服務體系,和建立區域圖書館協作網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要充分利用「農家書屋」工程,發展好新一輪鄉鎮圖書館,為建立本地區圖書館協作發展打好基礎。新聞出版總署等八部委2007年3月13日正式印發《農家書屋工程實施意見》。《意見》指出,要充分發揮新聞出版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切實解決廣大農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從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入手,促進新時期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農家書屋」工程的中長期目標是,通過5—10年的建設,在全國農村逐步建立起「供書、讀書、管書、用書」的長效機制,基本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的農村出版物發行服務新格局,達到書屋閱讀條件完備、體制機制相對完善、服務功能不斷加強、出版物發行網路延伸進村、農村出版物市場初步形成的基本目標。目前,江蘇省已經啟動「農家書屋」工程。
區域內公共圖書館服務網點應布置合理,要充分為讀者考慮,盡力使得查閱信息簡便化。每個地區都應首先發展本地區的服務網路,重視鄉鎮圖書館建設,把鄉鎮圖書館看成是公共圖書館服務網路的最基本節點,最終達到區域內任何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均可以獲得任何圖書館任何信息資源的目標。從而實現本地區圖書館協作發展與資源共建共享。加強區域圖書館協作發展與資源共享,增強區域內圖書館協作、創新與活力,為區域內民眾提供一流的信息服務。
在數字化網路化時代,圖書館和各級信息部門要為消除由於城鄉差別、經濟發展水平差別而日益加深的數字鴻溝盡到自己的責任,要遵循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原則:即公平原則、公益性原則、無差別原
則、適度原則,要特別重視並在服務上採取特別有效的措施為廣大農民提供優質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