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的內容是什麼
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出發,將十二大提出的經濟發展戰略部署作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規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部署。
具體為: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本(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目前第一步目標、第二目標已實現。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了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1)經濟社會發展基本情況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發展中長期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同時,經濟運行中又出現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增長動力偏弱,化解產能過剩形勢嚴峻,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劇,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財政金融的風險也不容忽視。與此同時,奪取全年糧食豐收還面臨不少風險挑戰,環境問題比較突出,食品葯品違法犯罪行為仍然多發。這些問題都需要高度關注,採取切實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2. 什麼叫「社會經濟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
「經濟」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果,就是如何在各種可能的選擇中,即在各種主觀與客觀、自然與人際條件的制約下,選取代價最小而收效最大的那種選擇。指的是整個社會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
社會是指處於特定區域和時期、享有共同文化並以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按照一定的行為規范相互聯系而結成的有機總體。構成社會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環境、人口和文化。
社會經濟發展,是指除經濟外,還包括文教衛生、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所指范圍比較小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3. 經濟發展指的是什麼
一個國家擺脫貧困落後狀態,走向經濟和社會生活現代化的過程即稱為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一般所指的經濟發展包含四種含義:
一.經濟增長。即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產品和服務的實際產量的增加,經濟增長的實質是規模不斷擴大的社會再生產過程和社會財富的增殖過程。測量指標一般用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經濟增長水平和速度。
二.指結構變遷,即指產業結構的變化,這是廣義的產業結構變化,包括分配結構,職業結構,技術結構,產品結構等,以及各個層次上的經濟結構的變化。
三.指福利的改善,即社會成員生活水平的提高。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異,政府必須採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發達地區的教育、醫療、文化、營養、健康、公益事業等有基本的保障。
四.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即經濟發展不能以危害環境為代價,可持續發展要求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不應影響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發展,可持續性意味著維持乃至嗇人類福利的自然資源基礎,使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4. 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是什麼
今年以來,面對日趨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和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的繁重任務,黨中央、國務院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按照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及時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穩步回落,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穩固,社會大局保持穩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新進展,科技創新有新成績,改革開放有新突破,改善民生有新成效。
5.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未來發展圍繞以下兩點為基礎發展:
1、穩中求進
「穩」是主基調,是大局。上半年我國經濟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態勢,韌性更足、結構更優、質量更高,為我們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打下了堅實基礎。統籌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首先就要做好「六穩」工作,即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以穩定宏觀經濟大局。
2、穩中求進
「進」是積極進取、奮發有為。如何「進」?就是要在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的基礎上,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要著眼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挑戰,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把穩定就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好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穩」和「進」不是割裂的,而是辯證統一的,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必須把「穩」和「進」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我們講「穩」,不是消極應對、不思進取、自縛手腳,決不能面對外部環境發生的明顯變化無動於衷,決不能面對經濟運行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無所作為,而是要把該穩的堅決穩住,扎實做好「六穩」工作,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經濟社會大局穩定。
(5)經濟社會發展基本情況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使沿線各國通過合作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全球問題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各國必須展開合作。「一帶一路」倡議契合中國領導人提出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改革開放讓數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助力聯合國提前5年達成了千年發展目標中的這一條,即力爭在2015年前實現極端貧窮人口比例較1990年水平減半。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評論員:穩中求進,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希望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取得更大成就
6. 如何運用統計指標的信息描述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可以由多方面的指標來衡量,一般適用較多的是人均GDP、人均能源消費、農村人口比重、人口預期壽命、新生嬰兒死亡率、識字率等。不同的組織還制定指標來衡量各種制度環境。其中,比如「人口預期壽命」、「新生嬰兒死亡率」能比較合理的反應出一個國家的人民生活水平狀況,是廣泛適用的衡量發展水平的指標。
7. 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概況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主要包括財政收入,基礎建設,民生建設。
8. 現代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主要包括主要方面
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具體來說:我們國家目前工業化存在問題是大而全,但不精,投入資金多,收益很小,在國際市場競爭力普遍低下,需要產業升級。缺失高技術創新型人才和產業。
城市化存在問題是配套的人員城市就業制度和資源利益分配製度造就了一定數量城市你貧民以及建設過程中城市公共設施不能很好適應應急突發事件比如暴雨等。農業現代化存在問題是大量農民湧向城市,在沒有很好的產業支撐下,勢必加大城市的負擔和農民的生存壓力。需要幾代人的努力。雖然是大勢所趨,從目前來看在家務農,未必是壞事。
9. 請問」社會經濟的發展」包括那些方面呀
社會經濟的發展包括: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社會公共事業的發展 3.地區之間的差距縮小 4.社會主義發展迅速 5.中國在國際上地位提高 6.與周邊國家合作良好 7.社會矛盾明顯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