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正式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是在哪一年
我國正式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是在1992年。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指通過市場的供求、價格、競爭等機制對社會資源配置起決定作用的體制。市場經濟是經濟分工與協作的產物,作為一種經濟活動,是生產社會化與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計劃經濟仍然是國家調節市場和供應的重要手段之一。
市場經濟作為經濟機制,它的基本特點或內在要求,就在於通過運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競爭性和有效性來配置資源,本身不具有制度屬性,可以和不同的社會制度結合,從而表現出不同的性質。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即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它強調的是在社會主義經濟下發展市場經濟,而不是說市場經濟本身具有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性質的區分。
市場經濟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不同利益關系決定的一種經濟形式,它有自身的規定性,這種規定性是不同社會經濟制度下市場經濟的共性或一般性;而不同的社會制度條件,使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同的特點,表現為市場經濟在不同社會條件下的特殊性。
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必然受到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制約和影響,從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呈現獨特的基本特徵。
Ⅱ 第一次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哪一年
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十四大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
第一,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決策和戰略部署。十四大指出,我國經濟能不能加快發展,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因此,十四大對經濟發展速度作了大幅度的調整,決定將90年代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由原定的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6%調整為增長8%至9%。
第二,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十四大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
第三,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這是十四大最突出的特點和最重要的貢獻。鄧小平同志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作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
(2)市場經濟什麼時候可以提出擴展閱讀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意義:
1、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突破了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相互對立的傳統觀念。它不僅對社會主義的理論和現實產生了巨大沖擊,而且也為人們深入認識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的關系提供了新的理論思考。
2、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欲想把這一改革引向深入,我們有必要對其發展歷程進行較為深入細致的分析,以便今後更好地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Ⅲ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1992年的黨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根本變革有了明確的目標。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Ⅳ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時間是什麼時候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時間是1992年。
1992年,經過「南巡講話」後,很多改革的成果得到認可,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具體措施並不明確,建立的方向也是不很明確,總體來說,需要探索著前進。但是這次提出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正式提出和形成。
從這里開始,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開始正式建設和完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表現:
1、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標準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2、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3、在宏觀調控上,以實現最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Ⅳ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在哪一年被提出的
最早提出是在在1979年,鄧小平指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
明確提出是在1992年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1992年10月12~18日在北京舉行。 十四大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確定什麼樣的目標模式,是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十四大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
Ⅵ 建立社會主要市場經濟體制是在哪一年首次提出的
是1979年。
鄧小平同志從1979年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到1992年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等重要論斷,從根本上破除了市場經濟姓「資」、計劃經濟姓「社」的傳統觀念,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提出背景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種史無前例的體制,也是中外經濟學經典中從來沒有過的一個概念。因此,從理論上說,這是我們黨的一次真正的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光輝典範。從實踐上說,這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一次真正變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的一個偉大創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1982年)提出的。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會議上,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
十四大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黨的十四大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是十四大最突出的特點和最重要的貢獻,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由此進一步加快。
供參考。
Ⅷ 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時間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在1992年中國共產黨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始確立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主要有:
1、市場經濟是自主經濟。市場主體不管是人還是企業,必須具有獨立的產權,有獨立的經濟利益,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
2、市場經濟是平等經濟。由於價值規律的作用,商品交換只能在等價的基礎上進行。
3、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由於商品的價值取決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生產者都力圖使單位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而必然存在競爭。
4、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場經濟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
5、市場經濟是服務經濟。商品只有滿足他人和社會的需要才能實現其使用價值,商品生產者只有為他人和社會更好地服務才能獲得更大的盈利。
6、市場經濟是網路經濟。為使生產要素有來路,產品有銷路,必須發展橫向聯系;為求得自上而下的指導、協調、規劃和監督,必須發展縱向經濟。
7、市場經濟是開放經濟。市場經濟是沒有邊界的,它反對任何形式的邊界封鎖、部門分割和非關稅貿易壁壘。市場要對國內開放,也對國外開放。
8、市場經濟是動態經濟。競爭機制支配企業行為使市場處於非平衡狀態,生產要素在競爭中流動又可產生平衡的傾向。
Ⅸ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什麼時候提出的
最早1982年提出。
1、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會議上,又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
2、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從此,確立了中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觀點。
3、中共十三大1987年10月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新體制概括為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新體制,明確提出要運用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兩種手段,逐步建立「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
(9)市場經濟什麼時候可以提出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特徵:
1、市場經濟作為經濟機制,它的基本特點或內在要求,就在於通過運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競爭性和有效性來配置資源,本身不具有制度屬性,可以和不同的社會制度結合,從而表現出不同的性質。
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即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它強調的是在社會主義經濟下發展市場經濟,而不是說市場經濟本身具有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性質的區分。
2、市場經濟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不同利益關系決定的一種經濟形式,它有自身的規定性,這種規定性是不同社會經濟制度下市場經濟的共性或一般性;而不同的社會制度條件,使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同的特點,表現為市場經濟在不同社會條件下的特殊性。
3、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必然受到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制約和影響,從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呈現獨特的基本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