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要性

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要性

發布時間:2022-07-26 11:03:35

1. 如何認識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性和主要內容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實踐發展的客觀要求。(1)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後期,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的基本特點就是國家對整個經濟活動和經濟生活實行高度集中管理,國家指令性計劃是生產單位進行生產經營和經濟決策的推一依據。在一定時期,這種計劃經濟體制曾獲得成功,但到50年代後期,它的弊端日益明顯,經濟結構失衡,政企職責不分,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義等。不徹底改變這種計劃經濟體制,就不可能使我國經濟得到健康發展。(2)我國改革實踐選擇。20多年的改革實踐證明:要使社會主義經濟充滿旺盛的生機和活力。就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要真正充分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則必須從根本上破除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3)理論探索的科學結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理論界和實際工作者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探索,隨著認識的提高,理論探討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2. 如何認識建立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性和主要內容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體制的根本性創新,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途徑,它具有自身質的規定性與基本特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同於傳統的計劃經濟。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在經濟建設上逐步採取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質。

這種計劃經濟模式有其自身的特徵與弊端。主要是:所有制形式日趨單一化,排斥多種經濟形式和多種經營方式;經濟管理的決策權集中在國家手中,企業只是嚴重依賴於上級政府的經濟實體,或者說是行政機關的附屬物。

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對經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思想。

(2)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要性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

1、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2、實行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在國家宏觀計劃指導下,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

3、以公有制經濟為主導,實行包括個體私營經濟在內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

4、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實行多種生產要素參與的分配形式。此外,在當前實行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在允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同時,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3. 如何認識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性 這個問題的回答要結合十九大報告

你體質的重要性,在這次一起發過幾天又體現出了國家,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把國企給凍起來。

4. 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性

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突破了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相互對立的傳統觀念。它不僅對社會主義的理論和現實產生了巨大沖擊,而且也為人們深入認識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的關系提供了新的理論思考。
當震盪的塵埃尚未落定,面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與顯而易見並存的種種問題,由此引發出國內外的眾說紛紜。
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欲想把這一改革引向深入,有必要對其發展歷程進行較為深入細致的分析,以便今後更好地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搜狗問問

(4)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要性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飛躍。過去計劃經濟體制的兩個主要特徵,就是以行政審批配置資源為主,以指令性計劃配置資源為主,甚至有時以長官意志配置資源為主。因此,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過程中,最根本的轉變就是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
也就是由過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為主,向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轉變。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九年的改革實踐證明:相對於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來說。
這一轉變看起來是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實際上是涉及到各個方面深刻而廣泛的變革,特別是涉及到權力的重新調整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因而這是一個十分復雜而困難的轉變,又是一個非完成不可的轉變。

5. 如何認識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種史無前例的體制,也是中外經濟學經典中從來沒有過的一個概念。因此,從理論上說,這是我們黨的一次真正的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光輝典範。從實踐上說,這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一次真正變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的一個偉大創舉。

當震盪的塵埃尚未落定,面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與顯而易見並存的種種問題,由此引發出國內外的眾說紛紜。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欲想把這一改革引向深入,我們有必要對其發展歷程進行較為深入細致的分析,以便今後更好地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6. 闡述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國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逐步形成。這種體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曾起過積極的作用。如在經濟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高度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來醫治戰爭的創傷,克服惡性通貨膨脹,擺脫貧困狀態,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穩定,都起到了顯著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規模日益擴大,經濟聯系日益廣泛,經濟活動日益頻繁,經濟結構日益復雜,社會需求日益變化,技術進步日益加快,社會分工和專業化深入發展,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來。其表現主要有: 一是政企不分,條塊分割,國家對企業統的過多過死,企業成為國家機關的附屬物; 二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企業,排斥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 三是分配方面「吃大鍋飯」,平均主義嚴重;四是所有制形式和經濟方式單一化,一味追求「一大二公」等。這種經濟體制使企業缺乏應有的自主權,使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受到嚴重壓抑,使本來應該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活力,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 因此必須對這種傳統經濟體制進行根本性的改革,不改革就沒有出路,改革才是必由之路。 (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改革實踐探索的必然結果 要從根本上改革原有計劃經濟體制,建立什麼樣的經濟體制,就成為必須探索的重大問題,我們黨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領導我國各族人民經過14年的探索,逐步認識到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 傳統的觀念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徵。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原有的社會主義經濟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在經濟體制方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二是在經濟調節方式上,排斥市場手段對經濟的調節。進入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實踐的不斷深入,使我們逐步擺脫了傳統的觀念,形成了新的理論認識: 1979年11月,鄧小平對這種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他指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對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 1982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大次代表大會肯定了這種構想。明確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92年初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明確指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根據鄧小平關於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精闢論斷,正式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3年末,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提出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具有重大意義。他經歷了漫長的理論變革和實踐發展過程,標志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標志著我國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是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發展;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對我國迎接各種挑戰,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發展商品經濟、優化資源配置、融入全球化浪潮的需要 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高度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必須具有充分發育和完善的市場體制。計劃和市場是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而市場方式配置資源要比計劃方式配置資源更為有效。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而世界經濟的主體是市場經濟,我國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就是要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盡快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就必須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使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緊密接軌。否則,我們就會落後,落後就會挨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長時期的持續、穩定、快速增長,以及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們生活水平持續上新的台階,充分證明,黨的十四大確立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是完全正確的。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徵 一般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包含了市場經濟的一般屬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特殊屬性。這樣的理解無疑是言之成理的。

滿意請採納

7. 如何認識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性

1、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夠推動資源的合理流動與分配,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2、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於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基本平衡,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平衡運行。

3、此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於現代化建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十年經濟建設的成就就是明證。

①經濟保持了穩定高速增長;

②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③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

④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成效;

⑤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7)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要性擴展閱讀:

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突破了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相互對立的傳統觀念。它不僅對社會主義的理論和現實產生了巨大沖擊,而且也為人們深入認識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的關系提供了新的理論思考。

當震盪的塵埃尚未落定,面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與顯而易見並存的種種問題,由此引發出國內外的眾說紛紜。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8.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

http://wfdxlds.blog.163.com/blog/static/4360941200931845044309/

一、關於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我們已經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市場經濟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的一種經濟體制。今天我們做出「已經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判斷,說明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已經得到初步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確立的過程,也就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也說明了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簡單回顧改革的里程。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經歷了一個比較曲折漫長的過程,但從總體上看這個過程表現為一個市場取向的改革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計劃發揮作用越來越小,市場發揮作用越來越大: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出應當堅決按照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提出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由此,中國人民開始了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偉大征程。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雖然仍然堅持計劃經濟的總體框架不變,但計劃的方式方法要改變,計劃要尊重和利用價值規律,市場調節盡管處於附屬地位,但起碼作為一種調節手段開始發揮作用,這在當時是很大的突破。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做出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我國實行的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肯定了商品經濟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這又是一大進步,突破了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把商品經濟同社會主義對立起來的思想束縛,為發展商品經濟,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掃除了障礙,從而有利地推動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市場取向也由此初步確立起來。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提出新的經濟運行機制,就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並且提出計劃和市場的作用是覆蓋全社會的。它突出了市場機制的作用,計劃主要是指導性計劃,國家通過指導性計劃引導市場;市場機製成為引導企業,從而調控經濟運行的主要方式。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明確宣布: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一個帶有全局性的重大突破。這標志著黨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有了一個新的突破和飛躍,標志著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93年11月,為了落實十四大的有關精神,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做出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制訂了繼續深化改革的總體藍圖。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從此進入了全局性整體推進的新階段。

至此,歷經15年,我國市場取向改革從開始的「摸著石頭過河」到現在目標及其框架在理論上、認識上已完全明確。

1993年以後的10年間,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改革在不少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推動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改革的深化明顯提高了我國國民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初步確立。到2000年,我們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也步入了市場經濟國家的行列。

為什麼說我們已經是市場經濟國家?從十四屆三中全會確定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五大支柱」來看:

現代企業制度(運動員)——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大部分國有企業都已經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進行了公司制改造,成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公司制企業,成為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

市場體系(比賽場地)——市場體系基本形成。四通八達、服務周到、種類齊全的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社會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於求的已達99%,金融、房地產、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市場初具規模。絕大多數商品和服務價格由市場競爭決定。目前,95%以上的商品資源都由市場來配置,國家定價的商品不足5%。

宏觀調控體系(裁判員)——間接調控為主的、比較健全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開始逐步走向成熟。宏觀調節由主要依靠計劃指令和信貸規模控制等直接手段,轉向綜合運用發展規劃、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間接手段。宏觀調節重點由干預微觀經濟轉向調節市場供求總量變動。20世紀90 年代,在經濟增長較快的過程中,出現了需求過熱、通貨膨脹和經濟秩序混亂現象。針對這種情況,黨中央果斷採取深化改革,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措施。經過3 年多的調整,國民經濟成功地實現了「軟著陸」,形成了高增長、低通貨膨脹的良好態勢。1997年下半年爆發亞洲金融危機,加上國內市場格局發生變化,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步顯現,我國經濟又面臨著新的考驗,黨中央又及時做出擴大內需的重大決策,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過去10年這兩次重大的宏觀調控時間,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說明了我們的宏觀調控體系逐步走向了成熟。

收入分配製度(獎懲)——收入分配領域的改革逐步深入。大鍋飯和平均主義分配體制已經被打破。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新制度正在形成,各種勞動收入與合法的非勞動收入得到國家保護和社會認可。各類市場主體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得到鼓勵。

社會保障體系(救護員)——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穩步推進。以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和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到2002年底,全國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達1.47億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達9400萬人。

從以上5個方面我們得出結論,我們已經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改革開放20多年我們取得的最大收獲。

改革開放這20 多年是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特別是89年以後的這10幾年,我國經濟在世界經濟增長緩慢的大背景下,一枝獨秀,始終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每年經濟增長速度都超過7%,順利實現了「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正如十六大報告中說的:這十三年是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的排名:2001年中國國際競爭力在世界排名33位,2002年為 31位 ,經濟競爭力2001年排名第7位,2002年第3位。2002年,我國GDP突破10萬億元,比一九八九年增長兩倍多,居世界第六位。同時綜合國力的增強,也使我國經受住了國際金融動盪和國內嚴重的自然災害、重大疫情等嚴峻考驗。所有這些成績的取得主要得益於我們的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得益於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建立。

閱讀全文

與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要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抖音如何開故事直播 瀏覽:977
如何維持女孩愛情 瀏覽:391
怎麼樣進入愛情樹 瀏覽:306
貴陽和太原哪個經濟好 瀏覽:371
美女在廈門做什麼工作 瀏覽:41
長江經濟帶不搞大開發怎麼發展 瀏覽:581
為什麼喜歡伏羲的誕生這篇故事 瀏覽:812
母子健康手冊跟坐月子有什麼關系 瀏覽:559
事業單位增編多久一次 瀏覽:467
這是一個出車禍的故事英語怎麼說 瀏覽:74
王德順談健身吃什麼都不健康 瀏覽:154
創造故事的人有多少 瀏覽:460
可以維持愛情的東西有哪些 瀏覽:904
婚姻早晚一根香什麼意思 瀏覽:882
皮皮魯沒沒夠治病哪個故事 瀏覽:202
益陽市資陽區有哪些事業單位 瀏覽:744
成人高考國際經濟與貿易考哪些課程 瀏覽:342
什麼叫事業編制職員 瀏覽:32
變成了大美女代表什麼生肖 瀏覽:128
編講故事能提升什麼能力 瀏覽: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