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經濟靠什麼發展起來的,日本未來有前途嗎
戰後的日本經濟,主要在美國的扶持下發展起來的,他美國幫他改變了政治制度,作為美國的盟友,美國在經濟上大力支持在日本發展很快。日本前途是光明的
②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
日本二戰後的經濟恢復工作到40年代末已基本結束了。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它開始充當美國侵朝戰爭的軍事基地和補給基礎,接受大量的「特需」訂貨,帶來國內的「消費景氣」。從5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經濟進人戰後持續高速增長時期,1960年國家經濟實力上升到世界第五,1968年以後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並在企業經營規模、勞動生產率和資本裝備率方面日漸逼近美國的水平。日本從一個戰敗國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此外,政府也進行巨額投資。私人投資和國家投資兩者相加,使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從1955年的17030 億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610億日元,30年內增長50倍。資本的投資效率也一直高 於歐美發達國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劇增長的投資推動了日本經濟迅速發展。
③ 近代日本的經濟崛起是在什麼時候
二戰後
美國實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是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之一。對日政策的全面調整、建設「遠東工廠」、侵朝戰爭的「特需」訂貨、舊金山體制的構築和建立等,這一時期,日本以允許美國駐軍為代價,換取了美國「核保傘」,日本從中獲益頗豐。從政治上看:由於美軍的「保護」使戰後日本刻的較為安定的國際環境和較為穩定的國內政局;從經濟上看,日本擺脫了戰時沉重的軍費負擔,日本戰後軍費支出只佔戰時軍費支出55左右,在國民生產總值比率中相當微小。這樣得以把資源、勞動力技術開發與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於和平經濟的發展;
制定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加入國際競爭體系,是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之二。在美國的大力的扶持下,日本經濟很快完成了戰後經濟恢復,為了使經濟進入戰後發展的快車道,日本政府適時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看準當代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力爭在鋼鐵、造船、電力、石油化學、汽車製造、重型電機、合成纖維等方面全面突破。並相應調整產業結構,優化重組國內企業,保護大型企業,鼓勵發展托拉斯企業;
根據本國實際,適時調整政策,是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之三。充分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把科學技術水平推向新的高峰,開創了科學社會化和社會科學化的新紀元、制定「高度經濟成長」政策、推行貿易外匯的自由化計劃、積極改善與周邊鄰國的關系、多次採取「反蕭條對策」;
重視教育,加速人才的培養,是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之四。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教育成為重要的杠桿。無論是戰後最困難的時期,還是60—70年代高速增長時期,教育始終是政府給予特殊關注的問題。日本政府重視教育,主要表現在:義務教育、高中教育、中高等教育體系完善、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增加、提出「造就人才」「建設國家」的發展戰略。通過大力發展教育,日本國民的整體素質大幅度提高,發展經濟所需的各類人才都有了較充分的保證;
④ 20世紀50到70年代,日本經濟是如何高速發展,成為僅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大國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採取建立「政、官、財」的復合經濟體制、產業結構高級化、優先發展機械製造業、促進本國技術更新、實存貿易自由與保護民族幼稚產業等產業政策,使日本經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這些政策對我國當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應結合實際,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復合式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製造業,發展規模經濟,保護和發展幼稚產業,加強政府職能等,以實現經濟翻兩番的目標。 半個世紀前,日本經濟經過10年的恢復,進入高速增長期,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經濟強國。自1955年起,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價值從172680億日元增加到1975年的932596億日元,(註:不同類型國家經濟翻兩番概況[M].青海人民出版社,139.)超過了英、法、西德,在20年中翻了兩番。日本在短短的的20年中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是國際國內諸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其經濟高速發展時的產業政策對我國現階段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
一、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產業政策
(一)產業結構高級化戰略
1957年,日本政府在《新長期經濟計劃》中第一次提出以「產業結構高級化」作為一項基本政策。作為此計劃的延續,1960年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提出實施重化工業化的具體計劃。政府為保證優先發展重化工業,在財政方面對重化工業採取優惠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通過建立「改善產業結構金融制度」,對重化工業企業給予優惠貸款,同時還通過銀行為重化工業企業設立專項資金來解決企業引進和推廣先進技術的資金需求,而且政府的公共投資也主要是用於基礎設施領域並服務於戰略產業的發展。重化工業化的實質是大力發展重工業和化學工業。1956~1973年的18年間,重化工業的設備投資大幅上升,鋼鐵、石油、化學三部門分別為178億美元、85億美元和147億美元,而輕工業中最大行業紡織業總計投資僅為55億美元。其次是大量引進重化工業的國外先進技術,占製造業引進技術的四分之三。」(註:(日)經濟企劃廳編.經濟白皮書[M].1979,480.)
通過重化工業的發展,日本實現了產業結構的高級化,推動了經濟現代化的迅速實現。主要表現為:第一,帶動了大規模的設備更新,為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打下了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第二,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見表1)。
表1日本三大產業占國內凈產值的比重(%)
年代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
1955年23.128.6 28.6
1975年6.6 35.8 57.5
資料來源:《不同類型國家經濟翻兩番概況》,青海人民出版社,第145頁
進入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導致世界性經濟蕭條,日本再也無法獲取廉價石油,生產成本大幅度增加,美元危機又火上澆油,日本經濟進入低速增長期。為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日本政府賦予了「產業結構高級化」新的涵義:從「重化工業化」向「知識密集化」轉化,「知識密集產業」成為主導產業,減少對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產業升級換代,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經濟的發展,日本的產業政策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
(二)優先發展機械工業
製造業的發展趨勢,是產業結構調整與變動的中心內容。為此,日本制定了《機械工業振興暫行措施法》(簡稱「機振法」)。「機振法」規定:機床、電動工具、軸承等14個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部門屬於「特定機械工業」。發展特定機械工業所需資金,由政府給予保證。私人企業對特定機械工業進行投資,可享受減免稅優待。20世紀60年代後,日本政府又將「機振法」延長了10年,繼續扶持機械工業的發展,使機械工業在一些主要方面趕上了歐美發達國家。由於機械工業的優先發展,日本的工業到70年代初已經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設備裝備起來,機械工業的技術優勢成為日本在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建立經濟奇跡的「秘密武器」。它以製造技術的「高、精、尖」為特點,以極高的市場佔有率和快速的產品技術創新為武器,創造了一個日本製造業的全球時代。
(三)引進吸收外國的先進技術,促進本國技術更新的「技術立國」戰略
日本在重點發展重化工業和機械製造業的時候,面臨設備陳舊、技術落後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針對這種情況,日本實行了以引進、模仿、改進、創新為主的吸收型技術戰略。其主要措施有:(1)頒布了《外匯及外貿法》和《外資法》,將吸引外資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2)公布重點產業政策,引導引進技術流向石油、化學、電子、合成纖維等新興工業部門。(3)政府挑選能承擔引進新技術的大企業,給予法律保護。
技術引進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在1955年到1970年的短短15年間,日本引進技術總計24918件,花費57.4億美元,節省了60%的時間,90%的研究經費。(註:李毅.產業結構調整與日本型新經濟的探索[J].世界經濟導刊,2002,(5).)引進技術對日本短期內趕超先進國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並且日本通過對引進技術的改造創新,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反過來進行出口創匯。1955年日本的技術出口已經略有收益,出口額占進口額的1.2%,到1960年為2.4%,1965年為10.2%,1970年為13.6%。1971年日本政府在其「70年代通商政策展望」中表示向「知識密集性產業轉換」,技術的自主開發更受到重視,能力也越來越強,1975年技術的出口與進口之比已達近1∶4。(註:不同類型國家經濟翻兩番概況[M].青海人民出版社,141.)
(四)推行貿易自由化政策
1955年,日本加入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這就要求其實行貿易自由化。而當時日本企業無論是規模還是技術水平都與西方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能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數量非常有限,因此,實行貿易自由化對日本產業發展極為不利。所以,日本對原料部門首先實現自由化,使日本能夠在國際上以低廉價格進口原料和燃料,到1963年8月,進口自由化率已達到92%。原料進口自由化使工業品價格下降,提高了日本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其次,對汽車、電子計算機、重型機械等重點產業實行貿易保護,直到1965年,電子、機械、汽車、鋼鐵、電力、石油等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國際競爭力大為增強,並在世界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能夠抵擋國際競爭時,日本才逐漸實行貿易自由化。
另一方面,日本通過產業組織政策,加速企業規模的大型化和集團化,提高工業生產的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以便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增強國際競爭力。在政府的促進下,1964年三菱公司與三重公司合並;1966年日產汽車公司與王子汽車公司合並;1968年日商與岩井兩大綜合商社合並;1970年當時名列日本鋼鐵業第一和第八的八幡和富士兩大鋼鐵企業合並。(註:小宮隆太郎等.日本的產業政策[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62.)合並後的企業,規模大,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為實現經濟高速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
(五)政、官、財復合體制
上述具體產業政策是建立在日本政府對企業的強力管理之上的。二戰後,日本發展經濟的起點比北美和西歐低很多。為了實觀趕超,日本政府採取了「政、官、財復合體制」,即日本政府規劃戰略,銀行根據政府的導向提供貸款,企業根據政府政策的導向制定發展計劃和組織生產。政府、銀行和企業之間建立起密切的聯系和合作,政府成為經濟活動脈搏的啟動中心。所以日本經濟被稱為「典型的政府指導型市場經濟」。這種體制使企業的發展得到了強有力支持,但是也有很多弊端,如誤導企業的發展,企業過分依賴政府,官企勾結導致腐敗等等。
⑤ 江戶時代新田開發政策的發展與轉變分別是怎樣的
在日本江戶時代新田發展政策是和政治經濟相關的。而這個政策的轉變也是受到當時經濟發展的需求而改變。
⑥ 近代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及啟示
一、1926年以來日本經濟發展中的特點
日本自進入昭和後,開始了新的經濟建設。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戰後迅速的恢復並發展是與自身的努力分不開的。
日本在成為經濟大國的道路上呈現著自己的特色。值得分析很反思。
(一)呈一定的周期性
自日本長期鎖國時代結束踏出進入近代國家形成的第一步——明治維新(1686年)以後,「日本歷史的大轉換基本上是以40年為一周期產生。」自開國以來,日本最先著眼的就是本國與歐美先進國在經濟力、軍事力方面的差距,自明治維新的時的政策是以「富國、強兵」為目標。根據這個政策提高國力,從明治維新開始40十年左右的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開始日俄戰爭(日露戰爭),第二年美國總統羅斯福欣然出面斡旋,簽訂了朴次茅斯和
約。日本得到了庫頁島和關東州,一躍擠進了世界列強的行列。大正三年(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中以聯合國方參展的日本,投入的戰費很少,相反軍需的增大迎來了好的景氣。但是,在這之後,日本也進入了世界經
濟集團化的隊伍中,強化了對中國的殖民地政策,終於進行了太平洋戰爭為終止的入侵,迎來了「破局」。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昭和20年(1945年),從日露議和開始算起整整四十年。
(二)企業中股東的存在感很弱
與美國的企業結構不同,日本股東的存在感很弱。在美國,並購變得日常化,與此相對的市民的指責聲不再變大的是因為企業、股東、從業員的關系,與日本有著結構上的不同。日本的公司,不只是股東,還有雇員、從業員們一起合力所組成的,也就是說,由於企業是一家的思想為基礎,不經過當事者同伴的同意所進行的買賣是擾亂和平的。 另一方面,在美國,在股東看來,公司就是產生利益的商品。與此同時,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讓它增大,要另安排經營者的首腦,因此,把作為商品的公司自由買賣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
這樣的差距,使得勞資協調在日本的已顯現。在歐美,一旦經濟變得不景氣,首先先不做勞動者的裁員,極力維持給股東的分紅和給住院的獎賞,但是在日本,首先抑制的是給股東的分紅,削減給員工的獎賞,只是極力迴避對從業員的解僱。「也就是說,日本的有限公司與股東相比,更加重視企業結構成員利益,與美國型的重視
股東利益、分紅優先主義形成了極大的對照。」
(三)情報通信產業成為日本經濟的一大基礎
「無論情報通信領域是否有所擴展,都決定了日本的經濟去向,這么說一點一點也不過分。」
換句話說,只要該領域不能拉動日本經濟,日本經濟就沒有美好的未來。到此為止,僅僅是語言上的情報化社會是勞而無功的,那是由於現實上的經濟活動並沒有跟上。因此,就一部分來說,會出現情報化其實不能夠賺取金錢這種失望的聲音。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從NTT到VAN,情報通信產業成為了非常有地位的廣泛的產業,如果照此繼續良好發展下去的話,它所波及的效果是其他產業所不能比擬的。
(四)高橋財政的特點
高橋財政具有三個特徵:1、禁止黃進出口,降低日元匯率。然而,盡管交易條件對日本來說是不利的,由於日本企業希望賺取日元,所以,只要能夠擴大出口,多賺取日元,就能刺激國內的景氣,有助於擺脫蕭條的現狀。低匯率雖然有其不利的一面,但是的確刺激了國內出口產業。2、低利率。由於活期貸款利率是金融機關之間的短期利率,因此,可以說它是最能靈敏地反映出金融市場資金的獲勝和不足。利率的下降不但使得貸款辦事業的人容易了,股票的價格也有所提高。3、1932年至1933年間大幅度增加財政支出。高橋財政從昭和九年後半年的時候起把重心移到了景氣的『安定』,因此才開始把政策向抑制財政支出的方向改變......高橋財政是我國經濟政策史
上第一個凱恩斯式的政策。」如圖2-3:
(五)貧富差距較大
社會貧富差距較大,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大財閥,也有古河、大倉、淺野、藤田等二流財閥,還有許多更小的作為個人具有相當財力的可以說是個人資本家的大小富翁。當時的貨幣價值中,他們被稱為百萬富翁或者千萬富翁,具有相當的財力。他們雖然擔任若干公司的大股東,並兼任幾個公司的董事,但平時基本不上班,只是參加董事會而已。然而,他們從公司里獲取巨額收入,除獲取紅利外,還要從利潤中提取董事的巨額報酬。而一方面,工人們的收入卻少的可憐,許多工人住在貧困的大雜院里,身著藍色的工裝上班。從而形成了階級對立的現實問題。
二、對發展中國家的啟示
日本二戰以後迅速發展的經濟時代,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長期不景氣的原因,從深層次上看,實質上是一個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在新經濟時代的失靈問題。從調整模式的角度進行制度和結構的改革來對應新經濟的
挑戰,不僅是日本面臨的問題,也是值得中國經濟發展中借鑒的問題。
從「宏觀」角度
1.貨幣政策應該是獨立的,不應該過分遷就行政干預和國際壓力。
貨幣政策的調整關繫到宏觀經濟稱定和國民福利水平,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把貨幣政策作為政治交易的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講,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央銀行的獨立性。
2.貨幣政策制定和實施要及時,要抓住時機。對於日本的經濟泡沫形成來說,日本央行由於對當時的經濟形勢做出了誤判,因此錯過了貨幣政策調整的最佳時機,導致經濟泡沫越來越大以致無法挽回。例如在1986年,日本經濟出現了很短暫的發展停滯,可以說這次蕭條完全是日元升值的自然結果,市場會進行調整,日本經濟也會很快的恢復增長68。但是,日本政府卻沒有把握住問題的實質,對於這次短暫停滯做出了很危險的一個決定就是大幅
調低利息,實行極度擴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但是在1987年「黑色星期一」發生後,其他歐美各國紛紛上調利率的時候,日本卻沒有採取相同的對策,而是推行低利率不變,一直到1989年以後,日本政府才將這種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調整為緊縮性貨幣政策,但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
3.此外貨幣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保持相對穩定性,政策的時緊時松會破壞人們對經濟的預期,使經濟變的更不穩定。極度擴張的貨幣政策可能引起經濟泡沫的膨脹,但突然收縮又可能使泡沫破滅。在泡沫極度膨脹無法支撐時,銀行應先放鬆銀根,然後再慢慢收縮,這樣會給泡沫一個一個時間過程去慢慢的自我釋放,而不是過於激烈無法
控制。日本政府在1989至1990年實習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做法無異於「休克療法」,使日本經濟徹底崩潰。其實由於泡沫經濟中普遍存在這投機行為,而這種投機對於政策的反應是非常敏感的,所以貨幣政策的大起大落更容易對經濟造成不影響,避免不正當的政企關系影響決策。
⑦ 日本是如何發展經濟的為什麼會形成這種經濟模式
日本也是屬於出口導向型經濟,日本過去的經濟飛速發展,主要是靠政府的全力補貼,政府指出方向企業前進,加強出口,以日本標准為由限制進口。後來這種閉塞的經濟模式最終走向絕路,日元匯率漲了兩倍,對出口的打擊無疑是畢命的。經濟泡沫破裂後的十年被日本媒體稱作為失落的10年,日本經濟不見好轉。
⑧ 日本經濟靠的是什麼發展的
特點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2.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日本的最大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日本與中國的貿易,日本從中國輸入的商品有服裝、石油、煤炭、棉花、水產品和蔬菜等。向中國輸出的商品有鋼材、電子產品和其他工業品。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是主要的工業區。3.影響日本工業分布的原因。以海港為依託,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依靠國際市場,是形成日本工業臨海分布的主要原因
⑨ 說說日本是如何揚長避短發展日本經濟的
日本經濟: 泡沫經濟 後成長率 一蹶不振 ,21世紀初期有 回溫 現象,但是 失業率 並沒有顯著下降,多數成長率還是來自大企業的資方獲利。
歷史
開放後
門戶開放以後,政府推行富國強兵和殖產興業政策。以輕工業為中心推動工業化與近代化,在股市籌措資金以發展經濟。主要的出口貨是絲線,火柴,電燈泡等輕工業產品。在這段時期,重工業較不發達,外貿持續赤字。財閥也逐漸興起。不過由於多次對外戰爭,日本的外債增加,明治維新以來的經濟體制面臨崩潰。
兩次世界大戰
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軍需激增,日本的經濟從中獲益很多。重工業在經濟地位提高(大戰景氣)。同時,日本和美國同樣轉換為債權國。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軍需驟冷使依賴外國市場的日本經濟陷入低潮。1923年的關東大震災等也導致銀行信用不佳,1927年發生了昭和金融恐慌。1930年,由於解除黃金出口禁令與世界恐慌等一連串影響,日本經濟惡化。
在全世界的經濟不景氣中取得了躍進的蘇聯5年計劃,日本也受此影響。一些官僚主張加強國家在經濟中的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日本經濟完全成為國家統制經濟,自由主義經濟制度崩潰。同時,終
二戰
身就業與月薪制在這時出現,為日本戰後的經濟發展定下基礎。
戰後的復興與高度成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的產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日本遭遇嚴重的通貨膨脹。不過在朝鮮戰爭中,在軍需的提振下日本重工業復甦。以1955年開始的神武景氣做為起點後續的岩戶景氣、伊弉諾景氣接續展開,在製造業為龍頭下日本經濟快速成長。日本的經濟規模,於1968年超過西德的GDP成為世界第2位。
低成長時代
1973年,全球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日本經濟陷入混亂,1974年經濟增長率銳減,戰後以來的經濟高成長宣告終結。主要出口產品由鋼鐵轉為汽車。1970年代後,日本長期維持巨額貿易出超,而美國在貿易上長期赤字。此後,根據1985年簽訂的廣場協議,日元不得不升值而導致經濟不景氣。1980年代後,因為金融環境寬松,景氣持續強勁,導致股票價格和地價大幅攀升。即泡沫經濟。
長期低迷
1990年代,資產價格(股票價格、地價)急劇下跌,受泡沫經濟崩潰引發的後遺症影響,日本經濟長期低迷,被認為是"失去的十年"。2002年後,在外國需求上升的拉動下,情況有所改善。
貨幣刺激政策
日本經濟在第三季度出現萎縮,這是自去年以來的首次經濟萎縮,使得全球第三大經濟體陷入衰退,導致日本央行宣布將繼續強有力的貨幣刺激政策來促進經濟增長。
但是經濟學家表示,國內經濟刺激不太可能使日本走出衰退,因為日本經濟的復甦更多依賴於全球的經濟增長。日本經濟最大的驅動力應該是全球需求,尤其是美國、中國和歐洲。沒有外部需求的提升,日本政府和央行的舉措都不足以防止衰退。
日本在過去數十年的發展顯示,日本經濟極度依賴出口和外部需求。所以,日本不得不等待海外經濟的復甦來提振自身經濟。周一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第三季度的GDP環比收縮了0.9%,轉換為年下降率是3.5%。日本經濟收縮符合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和中日釣魚島爭端加劇導致的預期。
經濟學家預計,經濟復甦以前,日本經濟在第四季度將會進一步下滑,成為技術性衰退。瑞銀財富管理公司的投資策略負責人喬治表示,對於日本經濟復甦最好是全球經濟發展。
⑩ 近20多年日本的GDP,幾乎沒什麼明顯變化,日本的經濟現狀究竟如何
近二十多年日本的GDP幾乎沒什麼明顯變化,看起來似乎日本的經濟陷入了常年的低迷。但其實日本的經濟,還是還依然是亞洲甚至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因為他們的人均GDP一直都在穩定的增長中。
日本是一個小國,資源也是很少的,但是日本卻成為了亞洲最有錢的國家之一。是因為日本有三項優勢,其中技術是日本的高端核心技術,是在全世界都很有名的。日本有一堆在國際上的大企業,日本製造是技術與質量的代名詞。而且日本是一個很注重國民的教育和素質問題,所以日本所擁有的優勢,使日本從客觀的角度上說,他依然是亞洲乃至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