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運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國有企業應該怎樣做才能成為振興東北經濟的排頭兵
一、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
二、堅定不移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
三、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1、農村發展,守住綠水青山底線。
2、工業項目,堅持清潔環保理念。
3、城市開發,傳承歷史文化脈絡。
4、項目建設,充分評估生態風險。
⑵ 東北的經濟還有救嗎怎樣振興東北經濟
從國家發展戰略看,作為我國最早重點建設的老工業基地,無論從歷史、現實發展看,還是從地緣環境看,東北地區都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面對體制性、結構性問題,如何制定有效的區域發展政策,積極推進東北地區振興發展,逐步激活地方增長動力,實現東北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和再度崛起,不僅對東北地區,而且對全國的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⑶ 如何振興東北
非常難,東北最大的困難來自於人口流失,每年外流200萬勞動力,要知道多數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東北總人口也就一個億。加之生育率全國倒數,東北地區面臨的不是經濟危機,而是社會危機。
所以要振興東北,首先就要解決人的問題,但是我認為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東北從清末才開始開發,東北的社會也是近100多年建立起來的。具體影響就是農村人口比關內少,城市化率高,普遍不存在中原地區那種農村大家族。因而東北城市無法像北京、上海那樣通過吸納周邊省份農業人口來發展壯大。現在就算國家投入再多的錢,東北的四大城市也無法發展成上海深圳那樣的一線城市,因而對關內人才的吸引力無法和東南沿海比。
如果能降低東北地區個人所得稅,或許能有些作用,或者通過提供免費住房的方式吸引人才,用放開計劃生育、發放育兒津貼等辦法挽救人口災難,避免養老金過快破產。但是中國很快將迎來歷史上最嚴重的老齡化危機,整個國家發展都面臨問題,全國都會出現勞動力不足和養老難的問題,國家支援東北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弱。
我本人不是東北人,但是東北是中國人走出長城後開發的最成功的地方,發展成今天這樣我覺得真的很可惜。
⑷ 東北經濟應該如何發展還有出路嗎
第一,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產業。東北地區幅員遼闊、土地肥沃、森林覆蓋率高、農林牧漁和礦產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較好,且與擁有豐富自然資源(如木材、石油)的俄羅斯接壤,因此具有發展資源開發及深加工產業的天然優勢,如農產品加工和製造、中葯、木材加工和傢具、旅遊休閑健康等服務業。目前這些產業在東北都有一定的基礎,主要問題是產業鏈短、加工度或開發度比較低,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第二,勞動密集型產業。盡管東北由於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錯失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以來勞動密集型產業高速增長的機遇,但並不意味著東北就要回過頭去再補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課。東北雖然也出現了以遼源襪業集群為代表的輕紡工業基地,但整體上來看,東北並不具備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條件。東北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來看並不低,要高於許多中西部省份。東北三省總人口合計1.09億,其中農村人口4231萬,農村人口規模大致相當於山東、四川,低於河南,但東北地區土地肥沃、人均耕地多,農民外出打工的動力不強。而且現在選擇勞動密集型行業面臨著巨大的風險:隨著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漲,紡織服裝行業正加快向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將紡織服裝行業的加工環節保留在國內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因此,重新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可能就是一錯再錯。
第三,傳統資本密集型產業(重工業)。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東北已經形成以機械裝備、汽車、石油化工等產業為代表的重工業部門,不但具有技術實力國內領先的龍頭企業、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而且積累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吉林報告》中的數據表明,2015年吉林省裝備製造、汽車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在對標省份中(浙江、江蘇、廣東、上海、重慶)明顯處於中等偏上水平。例如,吉林省的通用設備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為158.8萬元/人,僅低於廣東(336.6萬元/人),分別是浙江、江蘇和上海的2.3倍、1.5倍和1.4倍。東北傳統資本密集型產業並不缺乏技術和人才,但是缺少市場意識,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比如,東北雖然有一重、哈電這樣技術水平全國領先的企業,在解決國家重大戰略性需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卻曲高和寡,開發的產品市場接受程度低、競爭力差。因此,對於傳統資本密集型產業,根本上是要通過深化國企改革,增強企業的市場意識。同時,鼓勵在這些領域大眾創業和吸引外部投資,形成一批更具活力的民營企業。
第四,戰略性新興產業。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全球范圍內興起。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看,由於後發國家在新技術領域與發達國家的水平比較接近、而且沒有沉澱投資的鎖定,每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都是後發國家實現「彎道超車」的契機。對一個國家如此,對一個地區同樣如此。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集中力量,在某個(或某幾個)新興產業領域實現技術突破、確立技術標准、建立產業生態。對於東北而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兩條路徑。一是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例如原有的石化化工、冶金等產業可以延伸產業鏈,為新興產業提供所需的新型原材料、元器件;汽車、裝備等產業可以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進行改造升級、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二是培育新興技術並使其成長為未來的支柱產業。這方面貴陽做出了很好的示範——貴陽除了氣溫低、電價低的優勢,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人才、技術、產業基礎並不好,但通過率先布局大數據產業,快速成為國內大數據產業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同樣,東北三省也可以選擇具有某些方面優勢(不是全面優勢)的新興產業加以率先布局,搶占產業發展先機。
⑸ 中國東三省經濟淪陷的出路在哪
東三省經濟淪陷後出路在哪?
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前三個季度GDP增速,東三省是節節敗退,黑龍江依次分別是12.3%、10%、8%、5.2%,遼寧相應是12.2%、9.5%、8.7%、6.2%,吉林相應是13.8%、12%、8.3%、6.5%。從連續三年的經濟下跌缺口估計,東三省2015年經濟平均下跌1.5個百分點左右,但是,去年東三省經濟均下跌2.2個百分點以上,而且黑龍江、遼寧下跌點位在擴大,筆者預測,東三省今年經濟下跌2.2個百分點是有可能的。那麼東三省經濟就全面進入奔4時代了,黑龍江將是3%、遼寧將是4%、吉林將是4.3%。問題是,這個數據未必是東三省的底部,東三省經濟淪陷了。那麼,出路在哪?
黑龍江經濟2015年趨勢如何?
黑龍江經濟60%來自石油和煤炭,現在,石油價格下跌,煤炭價格也是下跌,這讓黑龍江經濟被拖垮。問題是,黑龍江不僅能源崩潰,而且大豆、玉米、大米也是崩潰,而大興安嶺的木材從2014年開始被禁止採伐,面臨每年21億元的損失。國有企業比重過高,而國有企業裡面60%是央企,地方政府管不了,而且對地方經濟反哺不了,但是,對地方糧食價格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問題是,大慶油田從原來年產原油5000噸下降到4000噸後,2015年將下降150萬噸,因為開采越來越困難,很明顯這是4%的產量減少,而去年的石油價格平均在90美元,而今年的價格估計是63美元,下降30%的收益,兩項相加,就表明黑龍江今年石油收益下降三分之一。問題是,今年油價平均比去年下跌27美元,那麼,今年美國的生物燃料就沒辦法上馬,那麼美國大量轉基因的大豆、玉米將大量進口中國,黑龍江今年的糧食麵臨的沖擊比去年還要大。現在上海超市大豆油每桶已經從60多元下降到30多元了,預計今年還要下降價格。
很明顯,黑龍江今年在能源和糧食的雙層打擊下,會面臨淪陷。
筆者建議,黑龍江不僅是通過深加工、科技化角度來豐富經濟,還要從別的方面來進一步開發糧食,把糧食開發通過各種創新做深做透,這才是一個比較好的出路。另外,從周邊國家的需求上有徵對性的發展剛需產品,這是巨大的機會這是第二個出路。第三個出路是利用筆者的第四駕馬車和綜合創新給黑龍江各行各業、各大產業區、商業街、產業集聚區等改造,能夠帶來這些被改造產業增長5倍以上的業績。
遼寧經濟2015年趨勢如何?
遼寧經濟歷史上主要依靠工業拉動,主要是偏重型工業。發展投資密集型經濟,但是不利於消費。依靠產能擴展,技術投入較少。主要通過鋼鐵、水泥、造船工業反復投資,結果,現在產能過剩,價格一年比一年低,利潤率越來越差,加上今年國家限制三成鋼鐵出口,遼寧鋼鐵面臨新一輪的打擊。
遼寧國企比重大,負擔重,央企有1751戶,地方國企數量很少。央企不改革、改革不到位,遼寧沒有權利過問,問題是,央企是獨立的,沒有很好地融入地方。
沈陽撫順本來想同城化發展,現在沈撫新城融資難度大,建設資金不足,對企業管理不夠,人氣不夠,2014年80%的土地沒有人來買導致出讓金80%沒有完成指標,而土地雖然規劃好了,但是企業沒有用戶,也就沒有能力來買地了。問題是,今年地方政府在融資上的能力進一步下降,全國缺口將達到一萬億元左右。沈陽市政府演變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不僅新城如此,就是老城的沈陽步行街中街,也面臨客流量增加而銷售額這是跟不上的局面,因為消費層次降低了、數量下降了。比如中街某大型購物中心,2014年客流量增加23%,但是銷售額至增加了15%。過去一鋪難求,現在空出鋪面沒人要了。畢竟大量央企僱用的是遼寧省本地人就業,那麼,工資上就會被拖累,自然就影響消費了,能省就省,能降低要求的就盡量降低要求。
很明顯,央企的產能過剩影響了遼寧經濟發展,問題是央企是遼寧沒辦法過問的,所以,今年央企在遼寧到底能夠帶來多少反哺經濟呢?這是聽天由命了,遼寧經濟的命運在央企手中。可是,對於產能過剩,遼寧乃至中國各省各市並沒有找到好辦法。如果依靠技術創新,沒有5年以上是沒有效果的。
很明顯,產能過剩、央企扎堆沒有能力反哺經濟,也沒有投資能力,產能過剩影響企業稅收、利潤率和工資,進一步影響消費。這是惡性循環,沈陽乃至遼寧並沒有能力化解這種惡性循環,那麼,唯一的結果就是承受經濟硬著陸了。
筆者建議,加強從商業、剛需產品與技術結合,這才是突破口。拋開央企,把其他產業區、開發區、商業街、民企等納入系列整合和綜合創新的范圍,然後等待與央企混合制打成一片,順勢借力打力,這才是有效對策之道。
吉林經濟2015年趨勢如何?
雖然琿春已經在2012年4月就是中國圖們江區域(琿春)國際合作示範區,但是,港口太淺,大船進不了,而且港口之外15公里遭遇日本主權大橋的阻擋,一直開花不結果。2012年吉林省進出口總量佔全國的0.64%,出口僅佔全國出口總量的0.29%,而GDP卻佔全國的2.3%。吉林省外貿依存度只有13%,低於全國平均水平34個百分點。
現在,琿春藉助70公里外的俄羅斯扎魯比諾萬能海港,預計2018年一期工程完工,很明顯,這是遠水救不了2015年的經濟。問題是,黑龍江要打造輸歐列車,從廣州深圳起步途徑福建沿海城市和上海、蘇錫常,進一步到達南京、濟南、石家莊、天津、唐山、沈陽、撫順、長春、哈爾濱,直通俄羅斯西部,再進入歐洲各國。如果是這樣,那麼,琿春的藉助俄羅斯港口的意義不大了。
很明顯,吉林省經濟發展前景是空洞的,沒有給人振奮的東西,沒有激情。
筆者認為,吉林依託長春興隆綜合保稅區、琿春出口加工區來發展自貿區形式,不是理想的方法。筆者建議,還是從發展出口俄羅斯、朝鮮、日本、加拿大、韓國特色產品為突破口,才是正確之道。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2015年東三省經濟有可能只有4%左右的增速,要想擺脫淪陷的命運,把責任歸結於央企是地方政府掌控不了的,是不理智的。實際上只要通過筆者的第四駕馬車和綜合創新先整合、創新來改造好管轄范圍內各行各業企業、產業區、商業街、購物中心,然後等待央企混改方案出台,進行配套發展,借力打力,就能化被動、孤立的央企為地方政府所用了。另外,發展出口周邊國家的特色產品剛需產品,發展國內銷售的東北特色產品、剛需產品、名牌產品。這才是東三省經濟淪陷後的出路。
⑹ 東北因為什麼發展不起來,怎樣才能發展起來
東北三省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遼吉黑是理所當然的。影響東北經濟發展主要原因就是,無論國外還國內的大型企業投資的眼光都放在了山海關以內。這就是投資不過關的說法和根本原因。關內和關外是以山海關為界,恰恰這三省在山海關的關外。關外自古以來在關內人的眼裡,野蠻不講理山高皇帝遠,而且惡劣寒冷的氣候虎狼出沒。過去的印象已代代相傳,而且至今的南方人一直認為東北三省的人們大多都是野蠻的蒙古人和滿族等少數民族的後人既使是汗族也是,與這些野蠻人通婚後人。就像人常說的談虎色變一樣,在心裡就有恐懼感,再加上隨著打工潮流的南下許多東北人,在南方持刀斧頭打死打傷的現象頻繁出現,給南方人沒留下好印象。記得有一個南方機關招聘工人的內容里就有,東北人免談的字樣。沒有大企業的投資,國有企業的倒閉給廣茂的以種糧為生活來源的東北三,面臨的是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因素。
⑺ 你認為東北該如何留住高校畢業生
現在很多東北的本地人外流的現象嚴重,為了東北經濟的發展,要制訂更多的吸引人才的政策,比如在當地上學的大學生,在畢業之後如果有更多的就業機會,並且能夠有一些吸引人才的政策補貼,可能就會讓外地去東北上學的人會考慮留在當地發展。這種方式可以適當的增加東北當地的人員。
對於大學生而言,畢業之後有穩定的工作,收入不錯,而且能買得起房子,這就完成了安家立業的理想。對於買房而言,雖然東北的房價相較於全國其他地區要偏低,但是剛畢業的學生還是壓力很大,所以當地如果能針對剛畢業的學生給予購房補貼和購房優惠,相信會吸引一部分留下來。
⑻ 東北經濟如何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振興
著力完善體制機制、推進結構調整、鼓勵創新創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作出具體部署。要求加快形成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新體制和新機制;
加快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製造業並駕齊驅、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相互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
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意見要求,要明確主體責任,加大政策支持,強化組織協調,切實抓好組織落實。
⑼ 東北經濟為何低迷,怎麼破
東北曾經是共和國的長子,確實在建國初期,東北很多能源的輸出,使得國家建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但是東北的經濟在最近幾年卻下滑嚴重,最大的原因就是企業轉型困難。在東北有很多大型的工業化城市,比如說遼寧的鞍山,撫順黑龍江的大慶,雞西,吉林的長春,都是這樣的工業化城市。
而我覺得東北現在經濟需要做出一種轉型,那就是不能夠完全依靠傳統行業,應該向旅遊方面進行發展,其實東北有很多適宜旅遊的地方,但是由於旅遊管理不得當,所以東北的旅遊並不是受到全國人民的歡迎,旅遊經濟的活躍,勢必將帶領地方的經濟大幅度的增長,所以大力發展旅遊也是一個正確的經濟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