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五大宏觀基本經濟總量它們之間有什麼邏輯關系
宏觀經濟 即宏觀層面的國民經濟,包括一國國民經濟總量、國民經濟構成(主要分為GDP部門與非GDP部門)、產業發展階段與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程度(人類發展指數、社會發展指數、社會福利指數、幸福指數)。
宏觀經濟 指總量經濟活動。是指整個國民經濟或國民經濟總體及其經濟活動和運行狀態,如總供給與總需求;國民經濟的總值及其增長速度;國民經濟中的主要比例關系;物價的總水平;勞動就業的總水平與失業率;貨幣發行的總規模與增長速度;進出口貿易的總規模及其變動等。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5-0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Ⅱ 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總量的指標包括哪些
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總量的指標包括:國民生產總值、通貨膨脹、就業率、國際收支平衡。
1、國民生產總值
國民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是一定時期內本國的生產要素所有者所佔有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總價值。
2、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不僅僅是貨幣現象,實體經濟泡沫也是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不管是貨幣政策還是非貨幣政策、貨幣現象還是實體經濟泡沫,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是GDP增長方式造成GDP水分過高、無效經濟總量過大有效供給嚴重不足造成貨幣效率降低。
3、就業率
就業率是反映勞動力就業程度的指標。指在業人員佔在業人員與待業人員之和的百分比。它反映全部可能參與社會勞動的勞動力中,實際被利用的人員比重。一定時期在業人員越多或待業人員越少,則就業率就越高,反之越低。
4、國際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指一國國際收支凈額即凈出口與凈資本流出的差額為零。在特定的時間段內衡量一國對所有其他國家的交易支付。如果其貨幣的流入大於流出,國際收支是正值。此類交易產生於經常項目,金融賬戶或者資本項目。國際收支平衡被視作一國相關價值的另一個經濟指標,包括貿易余額,境外投資和外方投資。
Ⅲ 實體經濟總量如何測算
統計年鑒上的經濟數據是產出值,比如企業利潤,工人工資,財政收入等,可以用收入法計算GDP增長率,公式是GDP=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收入法的優點是它最接近GDP真實值,因為所有經濟參與者的最終收入是通過在市場上的最終交換獲得的,比如,企業的收入是其提供給消費者的商品或服務的使用價值的回報,工資,利潤稅收是企業收入的一部分。
Ⅳ 什麼是經濟總量
經濟總量狹義指社會財富總量即社會價值總量,經濟總量廣義指所有能夠用貨幣來計算的國民經濟總量。
社會財富總量,包括能夠用貨幣來計算的與不能用貨幣來計算的社會真正財富總量,既包括社會財富的量,也包括社會財富的質。狹義的經濟總量是有效經濟總量,不包括無效經濟總量。
國民經濟總量,既包括有效經濟總量,也包括無效經濟總量。
經濟總量增加、經濟規模擴大有兩種途徑:資源配置與資源再生。狹義的經濟總量增加更多通過創新與資源再生來完成,廣義的經濟總量增加往往通過資源配置與外延擴張來實現。新常態經濟增長是狹義的即有效經濟總量的增長,不包括無效經濟總量的增加;經濟新常態是不斷擴大有效經濟總量范圍、縮小無效經濟總量范圍的過程。
經濟總量包括社會總需求和社會總供給兩方面。社會總需求-社會總的購買力(買方);社會總供給-社會商品和服務的總供應量(賣方),如果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就會引起通貨膨脹,如果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則會引起通貨緊縮。對經濟發展都不利。
經濟總量狹義指社會財富總量即社會價值總量,包括能夠用貨幣來計算的與不能用貨幣來計算的社會真正財富總量,既包括社會財富的量,也包括社會財富的質。
狹義的經濟總量是有效經濟總量,不包括無效經濟總量。經濟總量廣義指所有能夠用貨幣來計算的國民經濟總量,既包括有效經濟總量,也包括無效經濟總量。經濟總量增加、經濟規模擴大有兩種途徑:資源配置與資源再生。
狹義的經濟總量增加更多通過創新與資源再生來完成,廣義的經濟總量增加往往通過資源配置與外延擴張來實現。新常態經濟增長是狹義的即有效經濟總量的增長,不包括無效經濟總量的增加;經濟新常態是不斷擴大有效經濟總量范圍、縮小無效經濟總量范圍的過程。
Ⅳ 國民經濟總量的計算方法
國民生產總值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按可比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可以計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經濟增長率)。
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有三種:
(1)生產法(或稱部門法),是從各部門的總產值(收入)中減去中間產品和勞務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民生產總值;
(2)支出法(或稱最終產品法),即個人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國內資產形成總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和庫存凈增或凈減)+出口與進口的差額;
(3)收入法(或稱分配法),是將國民生產總值看作為各種生產要素(資本、土地、勞動)所創造的增加價值總額。因此,它要以工資、利息、租金、利潤、資本消耗、間接稅凈額(即間接稅減政府補貼)等形式,在各種生產要素中間進行分配。
這樣,將全國各部門(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上述各個項目加以匯總,即可計算出國民生總值。
Ⅵ 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總量指標是什麼
國際上通用的四個常見經濟指標是:國民生產總值,通貨膨脹,就業率和國際收支平衡
GN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國民在一定時期內新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GNP是按國民原則核算的,只要是本國(或地區)居民,無論是否在本國境內(或地區內)居住,其生產和經營活動新創造的增加值都應該計算在內。
通貨膨脹,一般定義為:在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經濟實際需要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和物價水平全面而持續的上漲。當市場上貨幣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貨幣所得增加,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物價上漲,造成通貨膨脹。就業率指就業人口與16歲以上總人口的百分比。凡在指定時期內屆滿一定下限年齡,有工作並取得報酬或收益的人;或有職位而暫時沒有工作(如生病、工傷、勞資糾紛、假期等)的人。
國際收支平衡,指一國國際收支凈額即凈出口與凈資本流出的差額為零。即:國際收支凈額=凈出口-凈資本流出;或BP=NX-F。在特定的時間段內衡量一國對所有其他國家的交易支付。國內生產總值(GrossDomesticProct,簡稱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它不但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還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
本國常住者通過在國外投資或到國外工作所獲得的收入(稱之為從國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應計入本國國民生產總值。而非本國國民在本國領土范圍內的投資或工作所獲得的收入(稱之為支付給國外的要素收入),則不應計入本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去。因此,國民生產總值可以用國內生產總值加上本國常住單位從國外得到的凈國民生產總量要素收入(從國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給國外的要素收入)。更直觀地講,國民生產總值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從國外獲得的勞動報酬、投資收益(包括紅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凈額。即: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國外凈要素收入。國民生產總值是"收入"的概念。
Ⅶ 衡量一國經濟總量的指標是什麼
西方宏觀經濟學定義國內生產總值為經濟社會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用公式表示就是:GDP=C+I+G+NX(支出法); GDP=工資+利潤+租金+稅收+折舊(收入法)。國內生產凈值=國內生產總值—折舊= C+I+G+NX—折舊=工資+利潤+租金+稅收
按照資本勞動還原理論,若用生產法計算的話,國內生產凈值=一定時期內投入的勞動因子總數=最終產品勞動因子數+中間品增量勞動因子數+進出口凈值(價值、貨幣和資本新論第202頁第一行中要更正一下,即把GDP更換成國內生產凈值)。因為一定時期投入的勞動因子數不包括以前時期投入的勞動因子數所形成的本期折舊,即便折舊是本期投入的勞動因子形成的也應該扣除,否則會重復計算(因為折舊價值已作為成本計入了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因此計量一定時期投入的勞動因子數實際上是計算國內生產凈值而非國內生產總值。此時,一定時期投入的勞動因子數=國內生產凈值=最終消費品+(新增投資—折舊)+進出口凈值,或一定時期投入的勞動因子數=國內生產凈值=最終消費品+新增凈投資+進出口凈值。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消費品+資本形成總額(或新增投資)+進出口凈值,這個公式和上面西方宏觀經濟學公式是一致的。
若用收入法計算的話,按照有機均衡市場分配理論,所有的勞動產品在不同的群體中分配(所有商品都是勞動生產出來的),一定時期內投入的勞動因子總數最終全部分配完,因此有,國內生產凈值=一定時期內投入的勞動因子總數=一定時期內分配的勞動因子總數=工資+利潤+租金+稅收,因此價值、貨幣和資本新論第205頁第十四行中要更正一下,即把國內生產總值更換為國內生產凈值。
提出國民凈收入概念,國民凈收入=國民收入—中間品增量價值=國民收入—(新增投資—折舊)=國民收入—新增凈投資,因為只有最終消費品才能消費,新增凈投資是不能消費的,國民凈收入反映的是國民可消費的最終消費品數量。因此價值、貨幣和資本新論第205頁第最後一行中要更正一下,即把國民收入更正為國民凈收入。
盡管用資本勞動還原理論和有機均衡市場理論演繹出來(演繹法)的與西方宏觀國民核算(歸納法)至少現在我還沒有發現相抵觸的現象,但是我發現衡量一國經濟總量用國內生產凈值指標要比國內生產總值指標優越,因為國內生產總值包括了以前時期生產轉入的本期折舊,這部分不是本期的生產成果。舉個例子,甲國和乙國的GDP都是10000億,但是甲國經濟增長更快,其新增投資大於乙國,只不過甲國本期折舊少於乙國才出現兩國的GDP相等。如果嚴格對比兩國在這一年的經濟總量的話,那麼應該甲國要超過乙國,因為當期甲國投入的勞動資源總量更大。
另外價值、貨幣和資本新論第159頁第第十七行中要更正一下,更正為:只需上例中假設甲產品是普通葡萄酒,乙產品是窖藏葡萄酒。
Ⅷ 考察經濟總量的指標有哪些並說明相互之間的關系
反映國民收入的兩個主要統計數字是本地生產總值(GDP, 即國內生產總值) 及本地居民生產總值 (GNP, 即國民生產總值)。
衡量方法包括:
1. 收入法
是通過加總本國居民、公司和個人直接得自當期貨物和服務生產的收入,即要素收入之總和。對這種由所有要素收入之和給出的國內總收入,只要隨庫存增值對之進行調整,就可以得出按要素成本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如果再加上來自國外的財產凈收入,就可得出國民生產總值。
2. 支出法
是把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支出及凈出口進行加總,從而得出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內總支出。它只是總和最終購買價值,而把所有對中間貨物的支出排除在外。
3. 產出法
是匯總該國的工業和生產型企業在每一生產階段上的增加值。這些增加值之和得出按要素成本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若再包括來自國外的財產凈收入,它就能給出國民生產總值。
GDP(gross domestic proct)國內生產總值,是指經濟社會(及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動)的市場價值。是一個地域概念。
GNP(gross national proct)則是個國民概念,乃指某國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例如:一個在日本工作的美國公民的收入要計入美國的GNP,但不計入美國的GDP中,而記入日本的GDP。反之,一個在美國製造業中開設公司的日本老闆取得的利潤是日本GNP的一部分,但他是美國GDP的一部分。
若某國一定時期內的GNP超GDP,則說明該時期該國公民從外國獲得的收入超過了外國公民從該國獲得的收入;而GDP超過GNP時,說明的情況則正相反。供參考。
Ⅸ 經濟資本總量如何確定
資本是股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未分配利潤之和,經濟資本總量就是全部經濟體資本之和,我國經濟體有國有、私營、三資等等,那麼中國的經濟資本總量就是上述經濟體的資本之和。
這個可是宏觀經濟數據,估計國家統計局可能有。
另:要注意與資產總量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