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宇航員在太空執行任務中,一般都會遇到哪些困難
一說到宇航員,幾乎在所有人心裡都是“太空英雄”一樣的存在,但是在太空環境中變幻莫測,人類對太空的探索也僅僅只是冰山一角。太空中執行任務時,宇航員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一般情況都會遇到些什麼困難呢?
眾所周知,在太空中是不像地球上有重力的,沒有重力就造成了日常生活成為了宇航員必須要克服的首要難題。
對於宇航員來說,太空環境極為惡劣,長時間的外空工作,更會使人體肌肉出現萎縮,對於身體的要求非常高,再有就是太空環境中缺氧,宇宙輻射等等因素,更是會給人體帶來損傷。
2. 航空航天資料
神州七號是中國航天的重要階段,現在神舟七號運載火箭已經開始研製,按照計劃是在2008年實現發射。屆時,神舟七號將重點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太空行走)技術。原計劃2007年發射,但由於部件的技術問題被推遲了半年,計劃2008年發射.
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仍然是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此前這種火箭已經成功地將六艘神舟飛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術基礎。目前新一枚運載火箭元器件的采購與生產已經展開。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荊木春說,這一次他們將採用質量更高的元器件。針對前幾枚火箭的飛行情況,科研人員還將對這枚火箭進行局部改進,來進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們還考慮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攝像頭,使火箭的工作狀態更直觀。從神舟七號開始,我國進入載人航天二期工程。在這一階段里,將陸續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整個二期工程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由長征二號F型火箭擔任。荊木春表示,十一五期間,他們要把載人航天二期工作基本完成,最後完成有人的交會對接工作,預計還有五六枚火箭的發射任務。 與神五、神六不同的是,「神舟」七號火箭在研製上的關鍵點是宇航服和氣門閘。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門閘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神舟』七號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還要攻關,宇航服的研究進度決定了神七進度。」黃春平又補充說,「不過,中國完全有能力解決。」 為了適應真空的環境,「神舟」七號宇航服從氣密、通信、排泄、通訊、電源、活動關節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較大提高。 神七發射時間基本敲定 .
日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研究員、現任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宋征宇在重慶透露:「神七」飛天的時間定為北京奧運會之後的2008年9月,將搭載3名航天員。 「神七」的准備工作非常順利,火箭的准備工作今年年底就可完成,目前正進行3名航天員的選拔、訓練。與「神六」不同,「神七」增加了航天員的出艙活動,包括行走、操作、擰螺釘、安裝設備等項目「神七」將繼續在酒泉基地發射。
從神舟七號開始,我國進入載人航天二期工程。在這一階段里,將陸續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為下一步建立太空空間站作準備.「神七」之後,我國航天的另一大目標是建立自己的一個20噸重的太空站 。你湊合看看吧
3. 航天人曾經經歷過哪些艱苦環境的挑戰
摘要 首先是身體素質的挑戰。長期失重環境對人體的肌肉骨骼、心血管功能的影響累積效應顯著增加,出艙活動任務對航天員的上肢力量也有更高的要求。健康的身體和旺盛的精力才能確保航天員長達半年左右的工作生活。
4. 宇航員應具備哪些條件
1、基本條件
包括政治思想表現、飛行技術、身體素質等等。要求航天員不僅具備健康的體格、良好的心裡素質,而且對航天環境要有高度的耐受和抗壓能力,同時還應具備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技能等。
2、臨床醫學選拔
要詳細檢查身體的各部位、各器官有沒有毛病。選拔宇航員的體檢,與普通人的體檢大為不同,要住進醫院檢查近一個月的時間,心肝脾肺、耳鼻喉咽一個都不能少。體檢醫生不僅要看他現在有沒有病,還要追查他有沒有潛在疾病,有沒有遺傳性疾病。
3、生理機能選拔
主要是檢查中樞神經與呼吸循環系統對航天特殊環境的適應性與穩定性。
4、心理功能選拔
富有經驗的心理專家會與被檢者談話,觀察言談舉止,了解個性心理,還要測試應急決策能力。
5、特殊耐力選拔
通過本階段的檢查,可以排除有器官疾病或功能障礙的人,發現心理素質和智能有缺陷的人,以及那些對特殊因素耐力較差和過於敏感的人。
(4)航天員經濟過哪些艱苦環境擴展閱讀
宇航員的訓練
第一階段基礎訓練中,宇航員要學習載人航天工程基礎、航天醫學基礎、解剖生理學基礎、火箭和飛船的設計原理、飛行動力學、氣象學、天文學、設備檢測等航天基礎知識。
第二階段航天專業技術訓練中,宇航員要熟悉飛船的結構、組成和飛船各系統的工作原理和模式,還要熟練掌握各種航天任務的操作動作、飛船上的設備操作和空間試驗的操作等。
第三階段綜合訓練中,宇航員要在與真實飛船相同的訓練模擬器上,通過實景模擬,掌握處理各種問題的辦法,知道應該注意觀察什麼,什麼時候與地面聯系。
第四階段則是到發射場、回收場實地演練,熟悉各種程序及行走、逃逸、救生的路線。
每個學習、訓練項目結束時都要進行考核,考核及格才能轉入下一個項目的學習訓練。不及格者只有一次補考的機會,如果還不及格只好淘汰。
此外,在訓練中,宇航員還要奔赴沙漠、寒區、雨林、海上,配合搜救部隊進行救生演習,要學習在陸地和水面上如何使用煙火器,如何在野外生存和自救。至於體能訓練、特殊生理功能訓練等則一直伴隨在4個學習階段。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首批宇航員選拔訓練解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宇航員
5. 中國航天發展中遇到哪些困難
航天事業發展初期,我國經濟實力有限,無論工業基礎還是科技水平,都比較落後。各方面都面臨著困難,如技術力量薄弱,物質條件匱乏,試驗設施簡陋,人才奇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封鎖、蘇聯又單方面撕毀協議、撤走專家、斷絕援助。
從中國首次發射火箭,到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到准備進行載人航天飛行的神州一號,再從神州一號發射到中國第一次真正實現載人航天飛行的楊利偉飛天,到現在准備發射並將首次實現宇航員太空行走的神州七號,中國的航天事業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並已經躋身世界航天大國的行列。
中國的第一代航天人是以錢學森為代表的海歸派。想當年錢學森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不顧美國的重重阻撓,毅然放棄了在美國優厚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回到一窮二白的新中國,並克服種種困難,從零開始發展中國的航天事業,像錢學森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很多,為了發展祖國的航天事業,為了實現祖國的強盛,他們做出了非常非常大的犧牲。中國的航天事業是從荒蕪的沙漠開始起步的,在起步階段可以說是一無所有,從最簡陋的住沙窩喝鹼水開始了航天事業。
中國航天事業雖然起步艱辛,但中國的航天人卻不怕困難,並克服種種的困難,真正發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最終從一無所有驕傲的站到了世界的前列。在以前,所有的中國航天人都是默默奮斗的無名英雄,他們沒有名沒有利,他們也不圖名不圖利,一心想的只是如何能更好的發展中國的航天事業!許許多多的航天人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正是他們的努力才換來中國航天業現在的輝煌!
6. 航天員在太空中遇到的挑戰有哪些
主要是生活問題,如吃飯、洗澡、大小便等,都是挑戰。
另外,在太空,因為失重原因,肌肉容易松馳,骨頭鈣物質容易流失,所以要經常鍛煉,而且不能在太空停留時間過久,不然回到地面,身體容易出問題,一般航天員最多一次在太空停留6個月。現在NASA正在實驗宇航員在太空停留一年的試驗(只有兩人)。
另外的挑戰就是,太空是一個高輻射的環境,處理不好,航天員很容易受到傷害。
7. 宇航員在太空中待一個月,能有多少工資
宇航員並不是常年在太空中的,他們平時也需要在地面上做大量的訓練。因此宇航員們在地面上的工資與在太空中是不一樣的。我國的宇航員都是軍人出身,他們的工資基本上是與自己的軍銜相掛鉤的。宇航員的普通工資大約在一萬元人民幣,加上補貼大概3-4萬元之間。
宇航員的工資,能夠高到年入千萬,也能夠低到年入幾十萬,這和普通人是一樣的,其實,根據身份的不同,領的工資也不同,但是,他們的工資和危險程度是真正對應的,所以不要羨慕他們,也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他們羨慕的。
8. 神十二航天員已在軌一個月,這一個月來出現了哪些艱難時刻
神十二航天員這一個月來沒有出現那些艱難時刻。這是個好消息,我們應該替他們高興。但話又說回來,航天員在宇宙中本身的工作就很辛苦。具體是哪些辛苦,我在這里給大家解析解析。
三:面對各種突發事件。
撇開這一次不談,這一次沒碰到什麼大的危險和突發事件,但是不是每一次都是這么幸運,在進行工作的時候可能會碰到太空垃圾,形成阻礙,又或者是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因為太空環境的因素,可能任務會出錯,從而導致一連串事故的發生。而且不是各種突發事件,宇航員們都有解決的辦法,他們也有束手無策的時候。他們所面臨的困境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所以在這里我向無私的宇航員們表達真摯的謝謝,謝謝你們為我們的中國所獻出的一份力量。
9. 航天飛船裡面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
「氣候」,包括座艙溫度、濕度、氣流等方面。為造成與地球相似的生活環境,宇宙飛船設計時採取了一系列十分可靠的技術手段。其一模擬大氣的混合比例,造成大氣條件。太空的空氣異常稀薄。在200千米的近地軌道,大氣壓力僅為地面的六百萬分之一。人若無保護,就會造成體液沸騰,失去意識。因此,座艙大氣的確定,是載人航天的一個重要考慮。為保證座艙內有近似地球的大氣環境,座艙採取一個大氣壓的氧、氮混合壓力制度,用罐裝氣體或電解供氧的辦法使座艙中氧氣佔80%,氮氣佔20%,保障宇航員每人每天所需的576-930克氧氣。對每人每天呼出的約1000克二氧化碳,採用分子篩吸附等方法處理,規定其濃度不大於1%。其二,保持座艙內適當的溫濕度。座艙通過自動調溫、調濕和通風系統來實現溫濕度的控制。座艙熱源首先來自人體熱,每人每天大約產生75~150大(314~628千焦)卡,占總熱量的三分之一;其次太陽輻射和各種電子儀器散發的熱量,亦佔三分之一左右。除座艙殼體採取隔熱措施外,還採用專門的熱交換器,把多餘的熱量吸收和輻射出去,使溫度維持在18~25℃。人體每天呼吸、出汗和皮膚蒸發排出水分1.5升,對座艙內形成水蒸汽,不及時除去,會使電路造成短路,座艙採取冷凝和化學吸收辦法,使相對濕度控制在30%~70%之間。其三,經常保持座艙衛生。人體代謝物達400種,和各種垃圾、廢物混合在密封艙內,會造成環境污染,給宇航員身心帶來危害,座艙採用物理吸附、化學吸收等方法排除空氣污染。其四,在軌道上,飛船因處於失重狀態,氣體自然對流現象消失。為維持人體熱平衡,採取氣體人工對流的方法,使氣流速度保持在每秒0.3~0.5米左右。特別是頭部,吹向眼睛的風速不宜過大。其五,種植植物和喂養動物,造成鳥語花香的世界。如前蘇聯先後在「禮炮6」和「禮炮7」號空間站設置了特別溫室,栽種了小麥、豌豆、蔥、鬱金香和蘭花等多種植物,已證實在空間開辟綠洲的可行性。在太空作長期旅行,開辟空間綠洲,既給空間站提供生態環境,又可供給宇航員蔬菜、果晶。
宇宙飛船座艙的小氣候,是宇航員生命保證的至關重要問題。無論是美國的天空實驗室和前蘇聯的「禮炮」號空間站,其座艙的溫控問題,一直是宇航工程設計攻克的難題,在以往的載人航天中,都曾發生過這樣或那樣溫度失控的現象,使宇航員的心理和身體受到威脅。除了在工程上完善溫控設計,目前航天醫學又從醫學的角度提出了在宇航員訓練中,適當擴大身體對宇宙飛船座艙環境的適應能力,作為緩減宇航員對太空環境不適應的輔助手段。用雙管齊下的辦法,使宇航員適應座艙小氣候,使小氣候服務於宇航員。座艙微小氣候的調節,目的是保證宇航員在太空生活和工作期間有一個舒適安全的環境。飛行中作為卧具使用的是活里睡袋,活動的里子起床單和被褥的作用。宇航員於睡前拉好拉鏈,只留下可讓頭部露出的開口。因為宇航員及其卧具均處於失重狀態,睡袋要用帶子栓牢在固定點上。
睡袋應輕便(重量不大於2.5~3千克),疊起時佔地方要小(約10分米3)。睡袋只有一個尺碼,故其長度應滿足身高為185~190厘米的人使用,其寬度應不小於70厘米。
睡袋須選用衛生性能好的材料(毛、棉、亞麻)製造。
睡袋的保溫性能應滿足15℃環境溫度下躺在里邊睡覺的要求。
宇航員睡眠時的產熱量約為80瓦,或相應為45瓦/米2(設體表面積為1.8米2)。
為「禮炮-3」號軌道站乘員製造的睡袋用拉夫桑人造棉作保溫材料,面料採用體輕的卡普綸。睡袋長度約1900毫米,寬700毫米。其質量約為2.5千克,棉套厚度為5~6毫米。
1975年,在「禮炮-5」號上採用了改進的睡袋。該睡袋系以淺藍色毛料製造。
此睡袋設有供伸出手臂的開口,足部設有通風口。其質量約為3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