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東北經濟落後的根本原因
東北經濟發展落後的原因復雜,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思想慣性或惰性的阻礙。東北是無論自然資源還是工農業為新中國的發展居功至偉,絕對不能抹殺,。也許過去的東北日子太好過了,太闊了,因此在思想上安於現狀或不思上進,市場意識不強,法治意識薄弱。改革開放以來,東北三省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比重,尤其是2008年以來呈現加速下滑趨勢。以互聯網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快速崛起,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而東北地區未能抓住這輪發展機遇。因此更不能沉湎於過去的成績,東北經濟長期依靠「老字型大小」,吃老本,要適應經濟形勢的變化,適應消費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加快轉型升級,最關鍵是人的思想、思維方式的改變。
(二)工業的發展不理想。東北老工業基地曾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為建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目前,東北原油產量佔全國的五分之二,木材產量佔全國的二分之一,汽車產量佔全國的四分之一,造船產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1990年以來,由於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日趨顯現,東北老工業基地企業設備和技術老化,競爭力下降,就業矛盾突出,資源性城市主導產業衰退,經濟發展步伐相對仍較緩慢,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在擴大:改革開放初期,遼寧省GDP是廣東的2倍,而現在廣東是遼寧的2倍;1980年黑龍江省的GDP與東部6省市的平均值相當,現在為其46.2%,人均GDP僅是上海的四分之一。
(三)地理、氣候因素的阻礙。東北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給人的感覺是冷,特別的冷,導致許多人不願意在東北安家落戶或求學。例如哈工大是多麼好的一所大學,但生源的質量卻得不到好的保障,害的哈工大要到南方另設分校。大家可能真的錯大了,其實東北是我國自己災害最少發的地區,是我國最風調雨順的地區。盡管冬季有點長、也冷,但其它三季卻是舒適無比,可能是以訛傳訛,或是人們想像的結果。當然外地尤其是南方人去東北,肯定是有個適應過程,習慣了的話,冬季是東北比南方要好過多了。東北的室內溫暖如春,而南方冷得讓你無處可躲,真是要比南方好多了,因此還是要大力宣傳,更應多宣傳和推廣冰雪運動,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本地、更多的外地人流向東北。但要人留在東北、流向東北,歸根結底是要有一個好的環境,讓人能創業、賺到錢的環境。
(四)東北人的大量外流。實際上東三省的外流人口,主要還是以內流為主,去了東北的那幾個大城市。除了東北,最好的選擇是北京,因為北京是最靠近東北、發展機會最多的一線城市。除北京外,向內蒙、山東、河北、天津也不少。
2. 東三省的GDP增長越來越緩慢,這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認為東北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主要是時間周期的規律性作用,其次是東北人的理念落後於時代,第三是人口尤其是年輕人流失。
一、時間周期的規律性作用,讓東北由強盛走向衰弱,人力有可為、也有不可為的時候。東北最輝煌的時間是滿清王朝的乾隆時代。那是距離今天240年之前的公元1780年左右。240年為時代興衰的一個周期。它的半周期120年,就是1900年左右,那是它最弱的時候和滅亡的時候。
如今,如果東北能夠緊跟中國強大、興盛的國運勃起時代,充分利用僅有的一次歷史性機遇和2021年到2030年的唯一質變時期,必將能夠徹底改變。
東北人中也有很多有理想、很優秀的人才。但是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包括年輕人去外地打工、創業定居了,造成了人才流失。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因為人往高處走是規律。以後只有東北真正振興起來了,才能吸引外地人才和本地以前曾經流失的部分人才。
3. 東北經濟為什麼不行
一是產業落後。東北原本就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對第二產業的依賴程度很高。遼寧、吉林、黑龍江2015年第二產業佔GDP的比重分別為45.49%,49.82%及31.81%,前兩地區遠高於40.93%的全國水平。2015年東三省第三產業GDP貢獻率分別為46.19%,38.83%,50.73%,均值顯著低於50.19%的全國平均水平。太過依賴過去的家底,讓東北轉型困難。
近幾年,東北經濟一直是媒體熱議的焦點話題之一,東北經濟衰落已經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有外媒甚至認為東北經濟衰落是中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最大的阻力。東北經濟衰落的原因有哪些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吧!
東北經濟發展現狀
從最宏觀的層面,就是看GDP。2013年以來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GDP增速嚴重下滑,連續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15年全國31個省份GDP增速排名中,遼寧以3%的增速位列倒數第一,吉林、黑龍江以6.50%,5.70%分別位列倒數第四和第三。在新中國剛剛成立時,那是東北經濟最為輝煌的時代,東三省GDP一度占據中國GDP總量的18%以上(1958年左右),但到了現在,其佔比已經下跌到了9%以下。
東北經濟為何會衰落
有專家總結了東北經濟衰落的原因,一是產業落後。東北原本就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對第二產業的依賴程度很高。遼寧、吉林、黑龍江2015年第二產業佔GDP的比重分別為45.49%,49.82%及31.81%,前兩地區遠高於40.93%的全國水平。2015年東三省第三產業GDP貢獻率分別為46.19%,38.83%,50.73%,均值顯著低於50.19%的全國平均水平。太過依賴過去的家底,讓東北在轉型上困難重重。
東北經濟總量多少
二是資源枯竭。大慶油田產量逐年下降,可采儲量已經告急;黑龍江省的雞西、鶴崗、雙鴨山和七台河這四大煤炭基地以及遼寧省的阜新、撫順、本溪、北票等城市中,已有相當一部分礦井由於資源已開采殆盡而被迫關閉。同時,資源儲量的迅速下降和資源的低效利用導致東北產業效益滑坡,財力嚴重不足,缺乏發展後勁。
三是人口大量流出。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2010年東北地區人口凈遷出數量達到219萬人,相當於2000年的5倍,更嚴重的是,個別省份已連續幾年出現人口自然負增長:2015年三省自然增長率分別-0.42%、0.34%,-0.60%。
東北營商環境不佳,一是缺乏契約精神,尤其是政府層面,一些之前談好的項目,有支持條款的,可能會變卦;而是政府效率相比東南沿海要低,企業辦理業務流程很長,服務質量很差;三是勞動者的觀念,相比東南沿海地區,東北勞動者的思維要滯後不少(前面已經說到,東北人才大量外流,高素質的人才匱乏)。
4. 總有人說東北經濟為什麼不行
到了市場經濟時代,東北經濟拼不過更具有海洋文明基因的閩浙粵地區的人,因為那邊平原少,多山地且臨海,很類似於古希臘愛琴海地區的地貌,是培養工商業思維的最佳土壤。
再加上元代以後定都北京,東南地區天高皇帝遠,即便清朝閉關鎖國,明朝後期禁海,但是廣州一代還是開放的,這就造成那個地區市場經濟思維早就開始發育了。
所以總結東北的經濟衰落,除了上述的計劃經濟的政治因素,還有宗族觀念淡泊、重工業發展所帶來生育人口少的原因,因為東北發展先於全國,擺脫農業越早的地區、宗族觀念越淡泊的地區。
(4)東北為什麼經濟弱擴展閱讀:
東北經濟的發展歷程
建國後計劃經濟開展,東北地理位置重要,資源豐富,受國家重視,大量人才北上發展東北,這是東北的輝煌時期,但是這種普遍先於全國的經濟早熟。
再加上早就在民國時期濡染的開放文化,以及大量遷移人口對於陌生土地歸屬感的缺乏,總體上淡泊的宗族觀念,整體上構成了東北經濟文化大致貌相。
正因為東北計劃經濟發展的過好,使其計劃經濟思維的固化,東北市場經濟思想觀念的培養被嚴重阻礙,這說明一種文化給你帶來效益的同時,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也會成為一種羈絆,再加上計劃經濟屬於當今世界的異類。
在北半球,由南向北人口遷移屬於政策導向下或者生存的無奈下非自然而然的遷移,而且事實也如此,歷史長河中由北向南是順向,由南向北的例子鮮有。
5. 為什麼這幾年東北經濟愈發衰落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東北的經濟衰退,雪鄉坑人,為何東北總是風口浪尖?
商業環境惡化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東北惡劣的商業環境日益突出, IPO造假現象時有發生,目前東北許多民營企業根本無法生存,攬工程做生意在這里必須走關系,契約精神是什麼?更糟糕的是,這里的人們以進入該機構工作而自豪,完全沒有企業發展所需要的服務意識和競爭意識。
由於互聯網的發達,使得東北雪鄉等地成為輿論焦點,交通部門也對車牌進行了處罰。實際上根源在於東北的衰敗,東北的衰敗是實實在在的事,別的不說,十年前沈陽可是比得上成都、重慶、武漢、南京、杭州這些城市,現在國內生產總值連一半都不到。
有很多理由,歸結起來還是體制和人的思想原因,東北不差,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當年的偽滿洲國可是比日本本土經濟發展得好。
6. 東北經濟落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東北經濟落後的根本原因是:
1、失衡的經濟和產業結構,是導致東北經濟難以轉身的主要原因,也是東北經濟不斷落後的根本原因。
2、僵化的體制和機制,是導致東北經濟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眾所周知,東北以國有企業為主,即便在其他地區、尤其是沿海開放地區國有企業已經很少很少的情況下,東北仍然是以國有企業為主。而國有企業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很難適應市場需要,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3、落後的觀念和思維,滯後,是制約東北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東北引進投資難度很大的主要原因。東北重點存在兩個方面的觀念陳舊和思維落後。
4、流失的人才和勞動力,是東北經濟趨勢下降的主要原因。由於經濟發展不好,員工收入難以增長,不僅無法吸引到人才,而且人才外流現象十分嚴重。
5、惡化的投資環境和服務理念,是東北經濟落後的主要原因。
7. 東北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很多。其中經濟結構改革滯後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這里,以遼寧省經濟結構為例,講一講東北經濟是怎麼從共和國的長子變成全國經濟發展最緩慢的地區。
從1978年以來,從經濟增速的角度看,是一部東北的經濟地位下降的歷史。1978-2017年,遼寧省GDP從229億元增長到23942億元,佔全國比重從6.3%下滑到2.9%。
總結一下。東北以重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在國家減少財政資金投入後,重工業增速減速明顯,價值輕工業和民營經濟沒有發展起來,導致東北發動機突然減速,經濟發展慢於全國,尤其是南方地區。
8. 東北三省經濟為何衰落
東北三省經濟衰退絕不是僅僅因為寒冷和資源等單一的因素,而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下導致了東北經濟衰退,是一種復雜的經濟活動。
1.東北的氣候極其寒冷,我國在發展中後期,服務業崛起,人們勢必尋找宜居地,導致人口流失。二戰後經濟活動就有向溫暖地區遷移現象。人們尋找適合生活、適合發展經濟的地區定居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東北地區人口增幅很小,人口持續流失,影響的經濟的發展。
2.東北寒冷的地區也制約著工業的發展,工業的衰退也導致了東北經歷衰退。眾所周知東北有大量的老工業基地,極其寒冷的天氣是非常不利於傳統工業開工的。制約了老工業基地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的轉型。因此東北賴以生存的老工業逐漸衰退,經濟衰退以至於城市建設停滯不前。
3.國家的重視由發展工業轉到了沿海城市開放。而東北是資源型工業型的地區,改革前經濟發展大好,國家重視資源開發,和工業的發展,但是在改革後,國家更加重視沿海地區的開放,東北因為老工業沒有及時轉型,外加氣候寒冷,導致人才外流,工業衰退,進而經濟衰退。
4.東北經濟衰退和東北文化也有一定的關系。一般來說,一個地方的經濟越是活躍,企業法人的數量就越多,而事業法人和機構法人的數量就相對較少,人們在「體制外」的機會和選擇也就越多,反之亦然。主要意思是東北長期處於大工業企業主導社會發展的背景。在體制外的人們沒有發揮餘地,而選擇了去外地發展,錯過了東北改革的好時機。
東北長期文化影響缺失改革轉型的意識,並且人才流失,體制外人口去外地發展等,使東北缺少了改革轉型的條件,政策也慢慢向沿海傾斜,天時地利人和這幾個條件都不足,使東北錯過了改革轉型的時機。東北在資源衰竭時仍不能順利轉型,那結局必然是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