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經濟增長可以持續到多久
持續不斷發展
就會實現經濟增長
國力更強
⑵ 中國的經濟還能持續高速增長多久
人口的老齡化和青壯年勞動力的供給速度持續下降,在未來20年必將從勞動力和儲蓄能力兩個方面制約中國經濟的未來增長空間。這不僅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而且需要從戰略上加強研究,以應對來自人口快速老齡化的挑戰。
毫無疑問,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在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和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無論根據GDP的增長速度,還是就提高貿易在世界經濟中份額的能力來衡量,中國經濟都是當前世界上最顯眼、最具活力的經濟。中國的GDP在2003年已經超過了11萬億元人民幣。
但是,作為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考慮到人口規模,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在過去25年約為每年6%-7%,低於GDP總量的增長差不多2個百分點。按現有美元匯率計算,人均GDP的水平從1978年不足100美元提高到了超過1000美元的水平。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保守估計,中國的GDP將在2005年超過法國,2006年超過英國,2012年超過德國。而在人均GDP方面,中國與發達經濟之間還是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例如,與美國相比,即使按照購買力平價方法估計,中國的人均GDP還只有美國的16%左右。假設美國從現在起人均GDP每年保持2%的增長率,而中國為6%,那麼要在2040年以後中國的人均GDP水平才可能達到美國的一半。因此,盡管我們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里在GDP總量上趕上美國和日本,但在迅速提高我們的人均GDP水平方面我們還要走更長遠的道路,可謂「任重道遠」。
這「更長的路」意味著我們的增長空間還相當的大,持續的時間也應該會更長。最近出版的英國《金融時報》上刊登的「為什麼中國可以再保持20年的高速增長?」一文認為,東亞經濟趕超最發達經濟的一個經驗是,這些趕超型經濟在他們的人均收入超過了美國人均收入的50%之前是很容易保持高速增長的。如果這個經驗觀察是正確的話,那麼這意味著,中國經濟至少還可以再高速增長35年,因為實現中國的人均收入達到美國的一半至少要在2040年前後(按購買力平價估計)。接下來的問題自然是,中國是否能夠在未來25年甚至更長時間繼續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呢?或者說,為了進一步縮小人均收入與最發達國家的差距,中國經濟增長能夠保持足夠長的時間嗎?
對於經濟學家來講,經濟增長歸根到底是一個人口現象。這不僅僅是因為所謂的「經濟增長」意為國民產出的增長快於人口的增長,從而表現為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更深刻的原因還在於,第一,增長需要資本的快速積累。而資本的積累來源於國民的儲蓄傾向。一個人口結構中勞動力集中於年輕化階段的經濟比一個人口處於老齡化的經濟有更高的儲蓄能力。第二,增長依賴勞動力的持續投入的增長。而勞動力的增長是人口增長特別是青壯年人口增長的結果。最後,增長的持續最終還取決於人口接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素質的增長。
眾所周知,中國的勞動力儲備主要在農村地區。據世界銀行估計,1991年中國有超過7億的勞動力人口,而且還在以每年2%的速度增長。25年來,我們累計大約有1.6億的青壯年勞動力從農村或者種植業中轉移了出來,在城市和非農產業部門就業。雖然農業人口佔了中國總人口的70%以上(根據普查,最近降到了62%),但是農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顯著下降。在每年的國民收入中,農業提供的國民收入從改革初期的將近40%,降到了今天不足15%。這說明,25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了勞動力的超常增長以及以勞動力為主要投入的鄉村工業化的發展戰略。
由於擁有持續增長的青壯年勞動力供給,中國的國民儲蓄能力也顯著改善了。所謂國民的儲蓄或者積累是指每年的國民收入中扣除國民消費(包括居民和政府的消費)之後的剩餘大小。這是可以再投資於經濟發展的剩餘收入。今天,中國維持了世界上相當高的國民儲蓄率,這顯然與我們的勞動力集中地處於比較年輕的階段有關。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知道,20年前,新加坡和韓國也曾經達到過這樣的儲蓄水平,而今天都已經大大下降到25%左右。在東亞,當前只有泰國的儲蓄率與中國內地大體相當。
那麼,中國按照現在的這個增長模式能再保持未來25年以上的高速增長嗎?要回答這個問題,簡單地說,我們需要知道,第一,我們在未來能否繼續維持這么高的國民儲蓄率。而這與人口結構的變動趨勢和勞動力的增長前景有很大的關系。第二,即使我們維持高儲蓄率,經濟能否繼續保持增長速度不下降(這是快速縮小與發達經濟的收入水平的差距的關鍵),則還要取決於我們是否最終能夠成功地實現經濟增長由投入要素為主要推動力向增長主要由創新和技術進步為主要推動力的轉變。
就第一個問題來說,我們必須正視中國當前人口增長的特徵和模式。中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在上世紀70年代以後就出現下降趨勢,現在的出生率水平與東亞的新興工業化經濟大體相當。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的下降是收入水平提高的結果,而我們則與長期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有相當的關系。因為一般來說,人口增長率與收入水平呈反向變動關系。按照目前的模式,有人估計,中國的青壯年勞動力將在2015年後達到零增長。這個趨勢與關於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估計是一致的。中國現在被認為是世界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根據民政部的說法,我們現在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了10%,到2030年,中國超過60歲以上的人口將達到4億人,占總人口的27%,成為比美國更年老的國家。到那個時候,退休人數將接近在職人數的一半。這意味著,人口的老齡化和青壯年勞動力的供給速度持續下降,在未來20年必將從勞動力和儲蓄能力兩個方面制約中國經濟的未來增長空間。這不僅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而且需要從戰略上加強研究,以應對來自人口快速老齡化的挑戰。
⑶ 中國的經濟成長還能維持多久
比如,消費【有提升空間大】,製造業,農業等
⑷ 中國經濟還能增長多久
中國經濟還能再增長多久?
現在大家非常關心中國經濟的較快增長趨勢還可以持續多久。坦率地說,經濟學家還沒有很好的辦法去預測未來的經濟增長。不過,「收斂假說」還是能夠幫助我們來思考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從收斂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簡單地討論一下中美兩個經濟體的差距。因為,差距越大,追趕的空間就越大。
2003年高盛集團有一個大膽的預測:2041年中國經濟總量才有望超過美國,也就是說,以2003年為基點,中國還要用38年才可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這個預測今天看過於保守,但是在2003年的時候中國人均GDP畢竟剛剛超過1000美元,而且高盛集團假設中國人均GDP從1000美元提高到5000美元的過程中,經濟增長率是要從10%下降到5%的。現在看來,這個假設大大低估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在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之後,國內外出現了關於中國經濟何時超越美國的多種預測。而絕大多數的預測都基於「收斂假說」來考慮未來的增長率變化。比如,假設未來10—15年中國經濟可以保持8%的增長率,美國是2%,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保持3%的升值速度;與此同時,假設中國的CPI 通脹水平小於5%,美國小於2%。這樣的話,可以推算出中國在2020年之前就可以達到和美國一樣的經濟總量。如果再務實一點,假設未來10年的頭5 年中國經濟保持8.5%的增長率,後5 年降至7%,那麼未來10年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長率是7.75%;假設美國頭5 年增長3%,後5 年增長2%,那麼美國未來10 年的平均增長率是2.5%,人民幣對美元每年升值3%,這樣推算下來中國在2019 年就趕上美國。這其實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英國《經濟學人》集團2010年年底的預測方法。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2011年初也公布過一個關於中國經濟趕超美國的預測結果。不過,它是基於購買力平價(PPP)方法來預測的。按照IMF的PPP換算方法,中國2010年的GDP總量應該比按照官方匯率換算的美元數據高出一倍,差不多應該是11.2 萬億美元。而美國的GDP 則沒有什麼變化,是15.2 萬億美元。IMF 在它們的假設條件下預測,到5 年以後,就是2016 年的時候,中國GDP 的總量達到19 萬億美元,而那時候美國是18.8 萬億美元。這樣的話,中國5年後就趕上美國了。而且還可以計算出,到那時中國經濟的總量佔全球的比重大概是18%。用這個邏輯推下去,到 2020 年,中國經濟增長的總量按照購買力平價的換算結果,佔全球應該接近25%。這讓我想起著名經濟史學家麥迪森(Maddison)先生曾經復原的一個數據。該數據顯示,在1820 年,中國經濟總量佔全球的份額曾經達到28.7%,而200年後的2020年,中國經濟終於又回到了這個點。
⑸ 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可以持續多久呢
在武漢大學開幕的第六屆中國經濟學年會上,來自海內外的五百多位經濟學專家、學者就此紛紛發表各自觀點並展開激烈討論。一年一度的中國經濟學年會已成為砥礪學術的平台,成為經濟學界把脈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交流盛會。
從一九七八年至二00五年,中國經濟以年均百分之九點七三的速度高速增長,比其他十個發展最快的經濟主體平均高出二到三個百分點。據初步預測,二00七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將保持在百分之八以上。而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了百分之十三。
武漢大學教授簡新華認為,中國能夠保持較快經濟增長的原因在於:中國的國內需求潛力巨大,其消費潛力和消費需求正處於上升階段。其次,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世界經濟的發展經驗證明,這必然是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中國勞動力供給非常充足,雖然出現了老齡化趨勢,但是社會的總撫養系數較低。充足的資本儲備,也給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此外,市場經濟體制和宏觀調控的日趨完善,也給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制度保證。
中國經濟學年會秘書長、北京大學副校長海聞教授則指出,當前中國經濟存在四大焦點問題:中央政府希望宏觀穩定,但地方政府卻有投資沖動;經濟增長動力上,怎樣從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為消費為主要的動力;經濟發展與市場改革出現諸多矛盾,如教育、環境、衛生等問題出現市場失靈;中國經濟越發展,面對的國際矛盾也將增多。
在過去二十多年中,中國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的最主要原因是投資拉動,其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四分之三。農村勞動力轉移等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也有一些貢獻。而由結構改革引起的效益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專家分析,未來同一時期,投資佔GDP比例提高的可能性卻不大。要實現比現在更高的投資增長,中國的儲蓄將需要達到特別高的水平。而中國人均收入列世界第一百二十八位,對於相對貧窮的大國來說,通過資本投資實現增長的速度必然下降。
此前有專家分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持續時間比較長,估計到二0二0年,還可以保持百分之七左右的高速增長率。對此,武漢大學郭熙保教授則表示,中國經濟高增長主要利用了資本、技術、人力、結構和制度五大後發優勢增長。但今後一段時期,這種後發優勢的潛力將下降。他預測,至少近五年內,中國經濟不可能出現年平均百分之九點七三的爆炸性增長。況且,未來中國還面臨著就業、社會保障、環境、能源等諸多棘手問題。
清華大學李稻葵教授則稱,盡管現在還存在著一些不利因素,但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是光明的。
⑹ 中國經濟這樣的速度還能持續多久
15以上,我認為會越來越好
⑺ 中國經濟增長還能持續幾年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持續,中國的人均GDP將逐漸趕上日美
目前中國的人均約為美國的1/20,預計,中國的高速增長將持續30年左右,增長速度受中國技術追趕美日的速度而定~~
⑻ 中國經濟還能高速增長多少年
崔宇最近,前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表示,大量的資本投入、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全球化,再加上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這些因素加在一起,我看不出今後10年、20年,甚至30年,這些(支撐中國經濟過去30年高速增長的)因素會消失」。
雖然樊綱教授點明了影響經濟增長的幾個重要因素,但對於中國經濟到底還能高速增長多長時間並不太確定,10年、20年還是30年?這可是很大的差距。
或許是受到了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影響,中國人特別喜歡使用三或者三的倍數(比如,「不管三七二十一」、「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而且,往往都是虛指不是實指。也許,中國的經濟學家也深諳此道,說30年只是虛指(沒准兒是10年、20年或者60年呢),具體多少年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因為誰也不知道,只有事後才能知道。經濟學家如此信口開河的時間預測並沒有多大價值,但影響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因素卻很值得關注,目前來看,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前景並不那麼樂觀。
20世紀末,在中國經濟連續高速增長了20年後,曾經出現了諸如「中國崩潰論」之類的質疑之聲,但隨後的10年,中國經濟依然繼續著增長奇跡,即使經歷了金融危機,依然木秀於林。但是,奇跡總有落幕的時候,兩百多年來,從歐洲奇跡、美國奇跡再到東亞奇跡,盡管經濟學家還沒有徹底參透經濟增長的秘密,但通過對過往奇跡的梳理也正在逐步接近真相,中國理應也逃不出他們的分析框架。
2004年,哈佛大學教授赫爾普曼出版了一個小冊子《經濟增長的秘密》,幾乎梳理和整合了關於經濟增長的所有理論。最初經濟學家認為資本積累(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後來發現體現知識積累和創新的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更大,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還決定著資本積累的水平;接著經濟學家開始研究影響知識積累和創新的因素,包括研發水平和規模效應等;進而引申出了對國際貿易和制度因素的關注,因為這兩個因素不僅影響資本積累,也影響知識積累;同時收入不平等也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經濟增長的神秘之處在於,任何單一因素決定論都可能是片面的,而且個別因素對經濟增長同時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比如國際貿易和收入不平等既可能刺激經濟增長,也可能是經濟增長的障礙;研發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也不一定會帶來經濟持續增長,因為創新帶來了繁多的商品種類,這種多樣性可能會沖淡創新可能帶來的壟斷利潤和規模經濟。
盡管如此,在大多數經濟學家看來,制度因素是影響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它同時影響著資本積累和知識積累,同時也決定一國的貿易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取向。至於什麼是制度?簡單地說,制度是授權、引導和激勵行為的一系列規則。大多數中國人往往把中國的所有問題都歸結為制度問題,也並不是沒有道理,可見真理並非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而這個問題卻是經濟學家難以直面並解決的。
對照中國經濟來看,改革開放至今的30年增長,是奇跡也不是奇跡,因為似乎並沒有逃出經濟學家所總結出的分析框架,中國依靠漸進式的制度變遷,在計劃經濟中融入了市場經濟,通過價格改革和產權改革,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和城鎮的生產率。最近10年,改革出現了停滯,開放出現了大踏步的前進,也就是國際貿易因素再助推中國經濟增長,某種程度上,收入不平等也加快了物質資本積累的速度(因為富人的儲蓄傾向更高,從而保證了高投資率)。
但到了目前這個節點,我們發現,物質資本積累有些過度了,而學校教育和職業教育的落後導致人力資本積累不足,特別是人口紅利的即將終結,將放大人力資本積累不足的不利影響,而物質資本積累也將因為國際貿易的放緩而放緩;從知識積累來看,研發投入不足,山寨滿天飛,國際貿易也沒有如願實現「市場換技術」,對於很多行業來說,中國是外資隨時可以撤出的加工廠;收入不平等的愈發嚴重也將成為經濟增長的障礙,至少迫使政府開始從強調經濟發展轉向關注公平,從而減弱了政府生產性投資的力度。
面對這樣的不利因素,我們很難想像中國經濟學家的樂觀主義精神到底來自何處。在未來10年內,中國似乎仍然可以維持經濟高速增長,但也將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比如,通過區域平衡發展戰略和城市化進一步加大物質資本積累,但在政府財政投資減弱的情況下,銀行體系可能要面臨過度貸款後壞賬增加的風險;外需也還可以依賴,但中國的出口已經佔世界出口總份額的10%,達到了日本當年的最高點。
因此,如果中國經濟想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制度變革幾乎是唯一的選擇,這就要求政府縮小權力半徑,給公眾以權利和自由,不能再讓權力的大棒任意揮舞,因為中國經濟的蛋糕在權力的切割下已經難以自發成長。
(本文作者崔宇是《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專欄撰稿人。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⑼ 中國經濟的高增長還能持續多久
人囗紅利,經濟的高增長還能持續數十年。謝謝採納。
⑽ 中國經濟還能增長多少年
我記得在2010年時,那時候剛剛超過日本,國內輿論聲勢大振。
再過經濟學家也大膽預測,我國可以保持6%到8%的增長率一直到2025年,甚至到2030年能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