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明朝中後期,中國經濟的主體是什麼
明朝中後期,雖然有資本主義萌芽,但是其一直受到壓迫,發展畸形
所以依然是封建小農經濟佔主導(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❷ 明朝經濟的介紹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它一度有著繁榮的經濟。116、17世紀間,明代曾是世界上手工業與經濟最繁榮的國家之一。明代初期推行的海禁政策,使得商業受到一定的壓制,但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廢除海禁後,海外貿易重新活躍起來,全盛時遠洋船舶噸位高達18000億噸,占當時世界總量的180%。2而最後因為農業衰敗引起的農民起義滅亡。
❸ 明朝末年明的領地,軍事,政治,經濟是什麼樣的
領地:明朝初年國力比較強盛,在明朝前期極盛時,北控內蒙古,西到新疆東部,東北控制了女真地區,西南方管轄雲南、貴州,南方建立了交郡。明朝的國土面積在大部份時間都保持在900萬平方公里左右,比鼎盛時期的西班牙,葡萄牙和奧斯曼帝國都要大,明朝在東南亞的海外殖民地也絕不比當時的英國要少。
軍事:明代早期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所謂從征,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亦即垛集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後又有強使民為軍的方式,不過都屬於少數,整體而言,衛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軍制。衛所制為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駐軍,衛有軍隊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從征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但明宣宗以後漸無法維持,軍人生活水準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逃兵也逐漸增加,軍備因此逐漸廢馳。因此在嘉靖年間,在應付倭寇之亂時,將領戚繼光在浙江地區採用招募民兵加以訓練的方式,來取代不堪的衛所兵。
據記載在明初,明朝有二百萬官兵駐扎在全國各地。到了明末,長江一帶的經濟圈為皇侯和軍閥把持,中央政府出現了財政危機,明朝政府已養不起那麼多軍隊了,在山海關防守後金的官兵常常不足十萬。但根據傳教士的筆記,當時明朝的軍隊數量依然很多,就算把整個歐洲的軍隊加起來也不夠中國多。
明長城是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排第二長的防禦工事,據傳教士記載,中國的城市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多,每座城市都有高十米的城牆保護,城上有大炮,城牆外還有溝,戰爭時灌滿了水,中國人認為那是最好的防禦工事。
政治: 中央官制: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五軍都督府:中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
御史台
地方官制: 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揮使司
明朝設有特務機構監視大臣的言行。太祖有錦衣衛,成祖設東廠,憲宗設西廠,武宗有內行廠。明朝的錦衣衛,東西廠,是當時世界上最有組織和最旗幟鮮明的間諜組織,在鼎盛時期人數達到六萬人。在武俠小說裡面,錦衣衛,東西廠常常被描寫成是一群武功高強的殺人機器。但實際上,明朝間諜機構的主要作用是打擊貪污,叛臣,維護國家穩定,但不排除有部份人濫用職權,謀取私利。跟專門從事顛覆敵國政權的中情局和克格勃比起來,明朝的間諜組織其實並不太可怕。
經濟:明朝的農業發展無論是產量還是生產工具,都高於宋元時期,為明朝中葉開始的人口穩步增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古代,農業是國家的重中之重,耕地的多少跟國力強弱有直接關系。在萬曆年間,明朝的耕地總面積是七百萬頃,明末時達到七百八十多萬頃,此一水平即使是到了後來的康乾盛世都沒有被打破。當時歐洲的傳教士是這樣形容明朝的,中國的耕地像花園一樣井井有條,沒有一塊荒地,中國產的糖比歐洲白,布比歐洲美。
自明朝初年起,以江南地區為代表的手工業高度發展,促進了市場經濟化和城市化。然而明朝推行「重農抑商」的原則以及嚴厲的海禁政策,使得商業受到了一定的壓制。隨著明朝紙幣「大明寶鈔」的流通失敗,整個貨幣體系轉向為以白銀為主。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也進一步促進了明朝經濟的發展。明嘉靖、萬曆時候,各地出賣絲綢、酒肉、蔬果、煙草、農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計其數,外國的不少東西,如歐洲的西洋鍾,美洲的煙草,中國城市都有賣。當時商業大都會有北京、南京、揚州、蘇州、廣州、西安、成都等,著名的商業集團有徽商、川陝商、蘇商、京畿商、粵商等,在世界上,明朝是16世紀、17世紀時期手工業、經濟最繁華的國家之一。
❹ 明朝哪個朝代經濟最發達
主要還是萬曆時期。張居正改革,一條鞭法,所有的稅賦都可用銀兩代替上繳,不僅國庫充盈,民間現金流動加快,明後期,資本主義萌芽也已經產生並得到發展。所以萬曆時期經濟很活躍。
❺ 明朝哪個朝代經濟最發達
我推薦 仁宣之治
明朝初年比較強盛,經過明太祖的洪武之治,精勵圖強並逐步恢復國力,到明成祖時期國力到達頂峰。其後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時期仍處於興盛時期,史稱仁宣之治。但於明武宗、明世宗開始逐漸中衰,面臨社會矛盾與外患,但仍有隆慶新政與萬曆中興中興氣象。但萬曆與崇禎年間連年災荒與戰事,各地爆發民變,至1644年明思宗遭受李自成的大順軍隊攻佔順天府,明思宗自縊,隨後清朝軍隊擊敗大順軍並入主中原,至此明朝享國祚276年。但後繼南明與明鄭政權仍延續了數十年,直到1683年清軍佔領台灣,明廷宗室才被清軍完全滅絕。
永樂盛世
明成祖朱棣(在位:1402年-1424年)朱棣即位之後,武功昌盛,先是出擊安南。後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絕後患。在內政上,朱棣下令修大型類書永樂大典。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永樂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錄60卷,全書分裝為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未有任何刪節,這是之後的四庫全書無法相提並論的。從永樂三年開始,朱棣派宦官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規模空前,擴大了明朝的影響力。同年,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永樂四年,他下詔在北京修建宮殿。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設立六部與都察院,並在北京為逝世的徐皇後設立陵寢,已經顯示遷都的跡象。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北京初步得到了繁榮。1416年,朱棣公布遷都的想法,得到認同。永樂十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永樂十八年宣告完工,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因為永樂年間天下大治,並且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學者將這段時期稱為永樂盛世或「永樂之治」。
但是永樂帝同樣對異議者大肆殺戮,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6]和景清的「瓜蔓抄」[7]最為慘烈
仁宣之治是明太宗朱棣死後,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採取了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夏原吉、蹇義的寬松治國和息兵養民的政策,使他們在位期間成為明代歷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代。
朱棣去世後,太子朱高熾即帝位,是為仁宗,改元洪熙。仁宗時「停罷采買,平反冤濫,貢賦各隨物資產,陂池與民同利」,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舊臣和成祖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洪熙一朝僅短短一年,朱高熾即行去世,仁宗長子朱瞻基即位,建元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御駕親征,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安撫趙王,穩定了國內形勢。史載:「仁宣之治,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1]谷應泰說:「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
❻ 明朝時期經濟活動
主要有經營商業活動,投資田產, 興辦手工工場等經濟活動。
經營商業和興辦手工工場有利於資本主義萌芽的 出現和發展;投資田產,從事封建地租剝削,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投資田產是當時的社會經濟主流,因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
❼ 明代主管地方經濟掌握民政財務的是
明代實行三省六部制,其中六部中的戶部主管民政財務。
❽ 明朝的經濟文化歷史
明朝無論是鐵,造船,建築等重工業,還是絲綢,紡織,瓷器,印刷等輕工業,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工業產量佔全世界的2/3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明朝民間的工業不斷壯大,而官營工業卻不斷萎縮。 明朝以較短的時間完成了宋朝手工業從官營到私營的演變,而且變化得更為徹底。迄至明朝後期,除了鹽業等少數幾個行業還在實行以商人為主體的鹽引制外,大多數手工業都擺脫了官府的控制,成為民間手工業。所以,如果說中國農業的私有化出現於戰國與漢代,那麼,中國手工業的完全私有化,則遲至明代。 晚明時中國民間私營經濟力量遠比同期西方強大,當英國商人手工場業主擁有幾萬英鎊已算巨富時,明朝民間商人和資本家動用幾百萬兩的銀子進行貿易和生產已經是很尋常,鄭芝龍海上貿易集團的經濟實力達到每年收入數千萬兩白銀,當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根本無法與之相抗衡。 在商業都市的發展規模、人口城市化狀況和市場化程度方面:16世紀的歐洲城市規模較小,1519年至1558年時期,擁有2萬至3萬人口即可稱為「大城市」。根據德國地理學家奧爾布里希特的計算,1600年以前,歐洲的城市人口不到總人口的5%。16世紀初,歐洲沒有一座突破20萬人口的城市,擁有10萬至20萬人口的城市也只有5座;直至16世紀末至l7世紀初期,人口在15萬以上的商業城市才上升為4座。從城市規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國的城市化程度反倒稍高一些。據伊懋可的數據,中國城市人口在明朝末年佔到總人口的6%至7.5%。據曹樹基的估計,1630年時中國城市化率已達到8%。
明代中後期,農產品呈現糧食生產的專業化、商業化趨勢。江南廣東一大片原來產糧區由於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來生產棉花甘蔗等經濟作物而成為糧食進口區,其它一些地方則靠供給糧食成為商品糧食出口區。 嘉定地區因植棉業發展,「邑中種稻不能什一」,加上商業人口劇增,本地產糧不足以自飽,必須仰食四方。 長江三角洲一帶是當時桑、棉經濟作物和手工業最發達的地步,常思患糧食不足……區域內調劑甚繁。但整個區域仍有不足,須由湖北,江西,安徽運入,所謂「半仰食於江、楚、廬、安之栗」。 一般糧食作物的種植,主要有稻、麥、粟、梁、黍、菽等多種谷類;某些本來可以自給的區域,由於手工業的發展,非農業人口的劇增,或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使本地生產糧食不能滿足需求,因而每年需從外地輸入大量糧食。 不少土地主縉紳也逐步將資金投向工商業,「富者縮資而趨末」,以徽商、晉商、閩商、粵商等為名號的商幫亦逐漸形成,並在一定地區和行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業人口轉為工商業者的數量急增。明代戲曲理論家何良俊比較正德前後,說: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於前矣。昔日原無游手之人,今去農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而言,已六七分去農……今一甲所存無四五戶……則空一里之人,奔走絡繹於道路。誰復有種田之人哉。吾恐田卒污萊,民不土著,而地方將有土崩瓦解之勢矣。可不為之寒心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