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溫鐵軍懂什麼經濟

溫鐵軍懂什麼經濟

發布時間:2022-07-23 21:15:41

Ⅰ 溫鐵軍為何說西方只教你如何花錢,卻不教你如何掙錢

所以一個國家必須要結合自身的國情,創建出一套獨立的,只屬於自身的經濟體系結構,走只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通過自身的方式將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加強大。

同時,也要適當地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取長補短,不斷探索,不斷推陳出新,努力跟上時代變遷,只有這樣才能夠過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Ⅱ 溫鐵軍的人物簡介

1968年插隊起,有11年工農兵生活經歷,大學畢業後有11年農村試驗區基層調研經驗;20年來,先後在多個中央和國家機關從事政策研究;為多個國際組織提供研究和咨詢,並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考察、交流。曾任《中國改革》、《改革內參》雜志社社長兼總編。
2004年被校內聘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鄉村建設中心主任、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農村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以及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學位委員會工商管理和農林經濟管理分委員會主席。2005年被校外聘為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環保部戰略環評專家,農業部、國家林業總局、衛生部等部委研究中心特聘專家;2007年當選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2008年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聘任為第六屆學科評議組農林經濟管理組成員。 2012年支援西部高校建設兼任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執行院長,2013年列入福建省百人計劃兼任福建農林大學海峽鄉建學院執行院長。此外還受聘為兩個大型涉農企業獨立董事 。

Ⅲ 溫鐵軍的人物簡歷

1979-83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本科學習期滿,獲文學士學位。
1987年公派赴美國密執安大學社會調查研究所(ISR)和世界銀行進修,獲抽樣調查專業結業證書。
1991年,自費公派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並到康奈爾大學和南加州大學講學交流,其間參加密執安大學夏季學院量化分析培訓,獲ICPSR(國際社科聯)頒發的統計分析專業結業證書。
1995-99年,在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院和經管學院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1996年7月-97年2月通過碩士研究生必修課考試和教委外語統考後轉修博士課程,1998年7月修滿學分通過各科考試獲得博士論文答辯資格。
1983年畢業分配到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研究室。
1985年末調入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聯絡室從事農村調查研究工作。
1987年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正式組建後調入,1988年任監測處副處長,1993年任調研處長,1995年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
1998年任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科研處長,學術委員會委員。
曾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秘書長。
2004年-2013年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
2012年兼任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執行院長。
2013年列入福建省百人計劃兼任福建農林大學海峽鄉建學院執行院長 。

Ⅳ 請問您怎樣評價溫鐵軍

如何評價楊振寧?
溫鐵軍都有哪些著作呢?
很少人知道劉國光和溫鐵軍 他們是大經濟學家么?
如何評價司馬老賊
溫鐵軍說他們有一篇文章分析第三次世界大戰為什麼不打了,請問是他的那篇文章?我很想看看。

如何評價楊振寧?
楊振寧博士,世界著名物理學家,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鄧稼先對楊振寧的成就給予極其高的評價不止一次說,楊振寧的「規范場理論」可以和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相媲美,比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宇稱不守恆定律」有更深遠的意義可以和牛頓相提並論這是毋庸置疑的,或許這是這對一個物理學家來講是最高的評價。
我們不是太關注楊振寧博士的成就,因為他的理論和學術價值,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只是一個對牛彈琴的樣子,我們看不懂,聽不懂!我們能知道的就是他與妻子的愛情故事,這是我們津津樂道的,因為這才說明我們與波時間有一個聯系,就是他的擇偶標准,可能與我們是一樣的。2004年12月24日,82歲的楊振寧教授與28歲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碩士研究生翁帆在汕頭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記處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面對這場「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式的婚戀,楊振寧表示,青春並不只和年紀有關,也和精神有關。他雖然歲數上已經年老,但精神上還是保持年輕。這也是翁帆覺得他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
我無意評價對錯,畢竟,子非魚。我覺得喜歡談論其婚儀,不是為了評判其婚姻,而是為了找一個與之有聯系的節點而已,僅此而已!
溫鐵軍都有哪些著作呢?
溫鐵軍,北京人,我國著名「三農」問題專家。他常年紮根農村基層做調研,堅持為農民的處境大聲疾呼,被譽為「中國農民的代言人」。
作為「三農」問題最權威的專家,溫鐵軍先生的研究成果幾乎都和「農業、農村、農民」有關,主要著有《三農問題:世紀末的反思》、《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研究》、《八次危機》、《「三農」問題的認識誤區》、《當「三農」遭遇WTO》、《半個世紀農村制度的變遷》、《我們到底要什麼》 、《去依附》等。
下面對溫鐵軍先生部分影響較大的著作進行簡單介紹。
1、《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研究》
該書主要講述了我國」三農」問題存在的歷史原因,以及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的形成、變遷與發展。
對於不懂農村經濟和制度的人來說,該書是非常適合讀的入門書籍。書中很多觀點相當深刻,對於建國前後土地改革的資料分析得也非常到位,引人深思和啟發。
2、《「三農」問題的認識誤區》
溫鐵軍所寫的絕大多數論述「三農」問題的文章,都是經過長時間紮根農村基層,細心地調查,認真地研究,然後結合第一手材料寫成。這篇《「三農」問題的認識誤區》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篇論著,通過具體例證,結合相關調查數據,從多個方面詳細分析了「三農」問題的認識誤區。通過這篇論著,我們可以看出溫鐵軍先生對中國「三農」現實問題的深刻體悟。
3、《八次危機》
本書講述了作者獨到的觀點:中國自建國以來的60年間,已經發生了8次經濟危機。這些危機均與國家工業化階段性特徵有關。
溫鐵軍先生通過對八次危機的分析,給出了自己對中國如何避免現代化危機的建議:復興生態文明,維持鄉土社會內部化來應對外部性風險的綜合性合作與自治,才是中國免於重蹈負債過高的現代化危機的合理選擇。
總結:
對於溫鐵軍先生,我個人是無比崇敬的。
不同於那些呆在研究室里閉門造車的「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先生的論著都是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深入農村基層,用最真實的資料寫成。用溫鐵軍先生的話來說,他的文章都是用腿「寫」出來。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曾這樣評價溫鐵軍先生:「農民很多,但是真正關注農民的人不是很多,替農民說話的人也不是很多。而溫鐵軍就是中國農民的代言人。」
像溫鐵軍先生這樣「為民請命」的學者,真希望中國還能再多些!
很少人知道劉國光和溫鐵軍 他們是大經濟學家么?
溫鐵軍主要是搞三農的,以農業經濟而聞名。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 中宏網首席經濟學家,《中國改革》《改革內參》雜志社社長兼總編。
溫鐵軍主要研究方向是三農問題,農業經濟。西方在此並沒有合適的理論與經驗,因為中國農村經濟的問題明顯與西方發達社會所經歷過的顯著不同,不管西方提出了什麼理論,如果沒有在上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的實踐成功的經驗,是明顯沒有說服力的。換句話說,適用於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經濟方面並沒有影響顯著的大家。2006年獲諾貝爾獎的孟加拉國的穆罕默德·尤諾斯有一定影響力。
劉國光不清楚。希望樓下補充。
如何評價司馬老賊
天賦:不是那種天才少年型的選手,所以天賦沒有那麼高。
職業態度:努力。 馬哥努力到什麼程度不用說。勤能補拙大概是對他天賦上沒有超強的彌補。
運氣:很差。
溫鐵軍說他們有一篇文章分析第三次世界大戰為什麼不打了,請問是他的那篇文章?我很想看看。
「接前頁」前蘇聯曾在北極新地島上進行了一次五千萬噸級的核試驗,其威力大得可以引發海嘯能淹沒整個北美大陸。這是美國人所不想看到的,也是中國人所不想看到的。這不是人類生存環境和目標。所以如果說發生三次大戰的話,那隻能是所謂高科技條件下的多場局部戰爭。這也許是美國最拿手的和希望的局部戰爭。但戰爭一旦發生美國有把握能控制住戰爭的局面嗎?!因為大戰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讓美國人耒投票表決一下?今後任何大國間的直接沖突,都只能是雙方同敗的下場。

Ⅳ 溫鐵軍是個什麼樣的人

溫鐵軍
職稱:研究員
職務:中宏網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改革》 《改革內參》雜志社社長兼總編
工作單位:《中國改革》《改革內參》雜志社
研究領域:國情與增長、農村產權問題、鄉鎮企業與小城鎮發展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科研處長,學術委員會委員。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79-83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本科學習期滿,獲法學士學位。

1987年公派赴美國密執安大學社會調查研究所(ISR)和世界銀行進修,獲抽樣調查專業結業證書。1991年,自費公派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並到康奈爾大學和南加州大學講學交流,其間參加密執安大學夏季學院量化分析培訓,獲ICPSR(國際社科聯)頒發的統計分析專業結業證書。

1995-99年,在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院和經管學院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1996年7月-97年2月通過碩士研究生必修課考試和教委外語統考後轉修博士課程,1998年7月修滿學分通過各科考試獲得博士論文答辯資格。

溫鐵軍1983年畢業分配到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研究室。1985年末調入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聯絡室從事農村調查研究工作。1987年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正式組建後調入,1988年任監測處副處長,1993年任調研處長,1995年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1998年試驗區辦公室機構變動,調任農研中心科研處長,現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秘書長。



主要研究課題與成果包括:國情與增長、農村產權問題、鄉鎮企業與小城鎮發展、農村政治體制與稅費改革、農業的穩定性等問題。曾經獲國務院農研中心、國家體改委、國家科委等中央五單位聯合頒發的「農村改革十周年優秀論文獎」、農業部農研中心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等多項獎勵,1998年獲國務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證書。

中國人民大學二級教授、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組農林經濟管理組成員。
執教之前曾經有11年基層工農兵經歷和20多年政策研究經歷。2004年起先後被校內聘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鄉村建設中心主任、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農村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以及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學位委員會工商管理和農林經濟管理分委員會主席。2005年以來先後被校外聘為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環保部戰略環評專家,農業部、國家林業總局、衛生部等部委研究中心特聘專家;2007年當選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2008年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聘任為第六屆學科評議組農林經濟管理組成員。

溫鐵軍 - 代表著作
《三農問題的世紀反思》、《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研究》、《解構現代化》、《我們到底要什麼》、《認識與實踐的對話》等。

溫鐵軍 - 研究領域
國際方面——發展中國家比較發展研究;
國內方面——國情與增長、制度變遷、鄉村治理與鄉村建設,及農村財政金融稅費體制改革等。
承擔了多個國家社科基金和自科基金的重大、重點、一般、應急課題,以及教育部和其他部委的重大重點科研項目;
是國家985計劃「中國農村發展試驗創新基地(I類)」首席專家、北京市重點「農村發展管理交叉學科建設」項目首席專家。
溫鐵軍 - 成果榮譽
溫鐵軍教授1998年獲國務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證書,1999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部級,第一獲獎人),2000年獲長江讀書獎(優秀論文獎),2003年獲 「CCTV年度經濟人物獎」(中央電視台),2005年獲杜潤生基金會農村發展研究優秀論文一等獎,2006年獲「中國環境大使」稱號(環保部等7部委),「中國金融傑出貢獻專家」;2008年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諧中國年度人物獎」;2009年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省部級,第一獲獎人),「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獎」。

溫鐵軍 - 傾情三農
他獨到的視角、新穎的見解、深刻的思想以及充盈在字里行間的憂國憂民之情,讓不少中國人牢牢記住了一個叫「溫鐵軍」的經濟學家。
孫中山和毛澤東都說過:中國的問題是農民問題。
農民是第一位的
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溫鐵軍都是一個低調的人。但談到「三農」問題時,這個低調的知識分子卻言辭犀利,不斷為農民的處境大聲疾呼。
溫鐵軍強調「三農」問題不是「農業、農村、農民」,而是應該將順序調換過來,即「農民、農村、農業」問題。「農民在『三農』問題中是第一位的」,農業問題只是派生的。他說:「這並不是我個人的獨創。『中國的問題是農民問題』是20世紀中國兩個偉大的人物——孫中山和毛澤東都說過的,是他們最先發現了中國革命和建設中農民問題的極端重要性。眾所周知,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我今天這樣講的時候,只不過增加了一點解釋:20世紀的農民問題是土地問題,21世紀的農民問題主要是就業問題。這是我個人在基層調查研究、向農民學習的體會。」
溫鐵軍可能最早在1985年左右提出「三農」問題的研究思路。迄今,「三農」問題已經寫入了黨和政府的政策、文件,足以說明其影響力和洞察力。采訪中,他不斷地變換著手勢,分析道:「按照國家統計公布的數據,現在農村勞動年齡人口是5個億。在這個正式公布的勞動年齡人口基礎之上,恐怕還得加個30%——因為還有半勞動力,這么算下來,農村的勞動力就有6個多億。我們的農業按照現在的生產力條件大概需要1.5億的勞動力,也就是說,還有將近5個億的剩餘勞動力。這怎麼不是就業問題呢?」溫鐵軍認為,無論上什麼項目,只要能夠帶動就業,那就是好的項目。另外,應該為農民安排必要的保障。
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很大程度上要靠農村外部條件的改善,要讓農民在耕地以外找到生存和發展的新空間。
功夫在農外
「中國其實沒有純粹意義上的農業的經濟科學,沒有單純的農業問題,農業經濟科學的一般理論解決不了中國現在的復雜的『三農』問題。」溫鐵軍認為,對我國的「三農」問題起制約作用的矛盾主要是兩個:一是基本國情矛盾即人地關系高度緊張;二是體制矛盾即城鄉分割對立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溫鐵軍強調指出:從根本上講,人地關系高度緊張是我國農業不發達、農民貧困的根本原因。由於人地關系高度緊張,耕地承擔的對農民人口的福利保障功能遠遠大於耕地的生產功能。
在人地關系高度緊張這個內在的基本矛盾制約下,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很大程度上要靠農村外部條件的改善,要讓農民在耕地以外找到生存和發展的新空間。溫鐵軍說:「1978年的時候,小城鎮的總量才2000多個,現在已經超過2萬個。它的發展速度非常之快,這是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以前我們分割兩元機構的社會,進大城市非常之難,所以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一旦大包干實現以後,首先就要解放農村勞動力。農村勞動力要就業,發展鄉鎮企業要形成規模,便都落腳到了小城鎮。小康城鎮在小城鎮的實現,相對來講,它就既能夠使農民群眾基本上享受到小康社會應該享受到的現代生活,又同時使它維持了自己傳統鄉土社會的這些基本的文化特徵。」溫鐵軍直言,破解「三農」難題,功夫在農外。
「我們中國不是一個農業大國,我們是個農民大國。」經歷改革開放30年的飛速發展,「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在今天已成為現實。然而,作為一個整體的農民,這個特殊群體仍然相對貧困。解決「三農」問題既要在「三農」之外下工夫,也要在「三農」之內找出路。溫鐵軍坦陳:有些問題,如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則需要「農內」與「農外」功夫雙管齊下方能奏效。
「我不再是一個傳統的讀書人出身的小知識分子,至少,我懂得了農民,懂得了士兵、工人。」
尊重農民的情感
初中沒有畢業,溫鐵軍就趕上「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的時候,溫鐵軍才十六七歲,被安排到山西汾陽插隊。有一次,他帶隊進山搞副業,「想給大家搞點活錢,因為窮嘛。結果人還沒有出發,那邊的批鬥會已經准備好了,批鬥我走資本主義道路。批鬥會正在進行的時候,當地的大隊幹部覺得那樣不合適,就把我給保了。從那以後我就完全跟當地的農民們在一起了」。
之後溫鐵軍又參軍,當工人,「我就這樣在社會的底層滾爬,滾出了一身泥巴——我不再是一個傳統的讀書人出身的小知識分子,至少,我懂得了農民,懂得了士兵、工人。」11年的工農兵經歷形成了溫鐵軍從農村基層出發看問題的角度,和關注農民的感情。
1979年溫鐵軍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學的是新聞,卻最終選擇了研究「三農」問題。也許是新聞專業的熏陶,溫鐵軍一向注重社會調查,注重「用事實說話」。畢業後不久,1985年他發起並組織了首批記者團,駕摩托車沿黃河考察8省40多個市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至今,溫鐵軍難忘自己的兩位恩師在學術上給自己的影響,一位是自己的博士導師杜潤生;一位是著名經
濟學家吳敬璉。「上世紀80年代,我在杜潤生老先生門下做農村調研。我私下有一個想法,不圖別的,就圖跟他學,圖給他當一名研究生。如果你想跟他匯報什麼問題,你可以推門而進,不用通過什麼秘書匯報什麼的。但是,他所問的東西,第一個涉及到你這次調查有沒有到村到戶,迫使你想跟他談問題之前,一定要把基層弄清楚。他問你的問題會一個接一個地問,深入地問,問你調查情況。」溫鐵軍慶幸自己碰到了一位好導師,一生受之無盡。「其次,杜老先生能博採眾長,多方面的意見他都能聽。除聽老同志的意見外,還特別注重聽取年輕同志的意見,在各種政策討論的場合總是不忘給在基層調研回來的年輕人交流的機會。」
說到對「溫三農」這個綽號的觀點,溫鐵軍說:「其實,『三農』是千千萬萬從事農村調研工作者的總結,不是我的獨創。說到我的農村情結,只不過是我們這代人與共和國一同成長,這代人責任感比較強,沒有什麼特殊的感情,只是認真地執行上級安排的任務。」說完,溫鐵軍感嘆自己「得之於認真,失之於認真」。這種復雜的心理,一般人或許難以理會,但身為局內人的溫鐵軍自有一番品味。
正是穿著大褲衩、騎著自行車,寂寞地穿行在鄉間小路上的多年農村調研經歷,給了他今天縱論「三農」問題深厚的底蘊和自信。
他坐在田間
2004年,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曾在一個頒獎典禮上說:「中國的農民很不容易,我常常覺得,9億農民就像希臘神廟里的柱子,他們托起了大廈。農民很多,但是真正關注農民的人不是很多,替農民說話的人也不是很多。而溫鐵軍就是中國農民的代言人。」站在一旁的溫鐵軍厚重中透出幾分「靦腆」,很誠摯地表白:「我只不過是做了一點調查而已。」
為文不說民瘼苦,再作詩書也枉然。這些年來,咬准「三農」問題的溫鐵軍走遍了大江南北的大部分農村,細心地調查,認真地研究,然後把第一手材料寫成文章。我們只要看一看他文章的題目,就知道他的研究成果為什麼會令高層領導和國外學者這么關注。他寫了《世紀之交的「三農」問題》、《「三農」問題的認識誤區》、《當「三農」遭遇WTO》、《半個世紀農村制度的變遷》……這位很少呆在研究室里的「研究員」成果多多。這些論著有具體例證、有抽樣調查、有確鑿數據,因此具有振聾發聵的說服力。溫鐵軍把心貼向百姓,把腳踏在大地。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的文章都是用腿「寫」出來。
隨和、親切,沒學者架子——這是周圍人對溫鐵軍的印象。盡管多年從事農村政策調研,為政府出謀劃策,部分觀點被決策層採納,影響到中國農業政策的走向,但作為一位比較典型的「政府經濟學家」,溫鐵軍不樂意說自己是中國高層的智囊人物,更願意把自己說成是「一個農村問題的普通調研員或實驗者」。他說:「形成正確決策的惟一途徑是,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聚思廣益,才能形成的,而不是少數幾個人捏出來的。」在注重實際的調研中,他找到了一種做學問的好方法。不管是與高官腳踏紅地毯交談,還是和農民坐在田埂上聊侃,他都是那麼笑容可掬。多年的農村研究給他留下的理念是:「深入基層試驗所得到的感性經驗,比書本上那些精確漂亮的理論模型更能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他已經經歷了一個從教科書式的專家到奏摺式的策士、再到影響大眾躬身實踐從而最終也影響到決策的公共知識分子的轉型。
是的,只有在基層沉下身子,才能獲得對中國現實問題的深刻體悟。20多年田間地頭的行走,溫鐵軍對於中國農民的要義和處境有超乎尋常的理解。正是穿著大褲衩、騎著自行車,寂寞地穿行在鄉間小路上的多年農村調研經歷,給了他今天縱論「三農」問題深厚的底蘊和自信。他的大聲疾呼「沒有農民,誰能活在天地間」給人的醍醐灌頂般的警醒,他那發自肺腑的吶喊,喚起世人將視線重新投向其實一直張目可及的苦難,也令一度逡巡的決策者找到了果斷的落點。
如今,「三農」問題已成為顯學和傳媒眼中的寵兒。溫鐵軍反復稱「三農」問題為中國的「世紀難題」,而更多的學者則稱之為「結」。對此,盡管有人視為危言聳聽,但是誰都不能否認,「三農」問題是中國近百年革命和建設的基本問題。目前「三農」存在的問題確實已到了一個相對比較嚴重的、亟須解決的關口。
「三農」問題,中國經濟繞不開的坎。冬天快過去了,春天孕育著希望,溫鐵軍期待著,中國的農村改革再次迎來沉甸甸的豐收……
溫鐵軍認為,整個第三世界,本來就沒有西方主流意識形態中孤立存在的農業問題。發展中國家首先考慮的是農民生計問題,其次才是農村可持續發展問題和農業穩定問題

Ⅵ 溫鐵軍的傾情三農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研究「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
他獨到的視角、新穎的見解、深刻的思想以及充盈在字里行間的憂國憂民之情,讓不少中國人牢牢記住了一個叫「溫鐵軍」的經濟學家。
孫中山和毛澤東都說過:中國的問題是農民問題。
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溫鐵軍都是一個低調的人。但談到「三農」問題時,這個低調的知識分子卻言辭犀利,不斷為農民的處境大聲疾呼。
溫鐵軍強調「三農」問題不是「農業、農村、農民」,而是應該將順序調換過來,即「農民、農村、農業」問題。「農民在『三農』問題中是第一位的」,農業問題只是派生的。他說:「這並不是我個人的獨創。『中國的問題是農民問題』是20世紀中國兩個偉大的人物——孫中山和毛澤東都說過的,是他們最先發現了中國革命和建設中農民問題的極端重要性。眾所周知,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我今天這樣講的時候,只不過增加了一點解釋:20世紀的農民問題是土地問題,21世紀的農民問題主要是就業問題。這是我個人在基層調查研究、向農民學習的體會。」
溫鐵軍可能最早在1985年左右提出「三農」問題的研究思路。迄今,「三農」問題已經寫入了黨和政府的政策、文件,足以說明其影響力和洞察力。采訪中,他不斷地變換著手勢,分析道:「按照國家統計公布的數據,現在農村勞動年齡人口是5個億。在這個正式公布的勞動年齡人口基礎之上,恐怕還得加個30%——因為還有半勞動力,這么算下來,農村的勞動力就有6個多億。我們的農業按照現在的生產力條件大概需要1.5億的勞動力,也就是說,還有將近5個億的剩餘勞動力。這怎麼不是就業問題呢?」溫鐵軍認為,無論上什麼項目,只要能夠帶動就業,那就是好的項目。另外,應該為農民安排必要的保障。 「中國其實沒有純粹意義上的農業的經濟科學,沒有單純的農業問題,農業經濟科學的一般理論解決不了中國現在的復雜的『三農』問題。」溫鐵軍認為,對我國的「三農」問題起制約作用的矛盾主要是兩個:一是基本國情矛盾即人地關系高度緊張;二是體制矛盾即城鄉分割對立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溫鐵軍強調指出:從根本上講,人地關系高度緊張是我國農業不發達、農民貧困的根本原因。由於人地關系高度緊張,耕地承擔的對農民人口的福利保障功能遠遠大於耕地的生產功能。
在人地關系高度緊張這個內在的基本矛盾制約下,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很大程度上要靠農村外部條件的改善,要讓農民在耕地以外找到生存和發展的新空間。溫鐵軍說:「1978年的時候,小城鎮的總量才2000多個,現在已經超過2萬個。它的發展速度非常之快,這是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以前我們分割兩元機構的社會,進大城市非常之難,所以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一旦大包干實現以後,首先就要解放農村勞動力。農村勞動力要就業,發展鄉鎮企業要形成規模,便都落腳到了小城鎮。小康城鎮在小城鎮的實現,相對來講,它就既能夠使農民群眾基本上享受到小康社會應該享受到的現代生活,又同時使它維持了自己傳統鄉土社會的這些基本的文化特徵。」溫鐵軍直言,破解「三農」難題,功夫在農外。
「我們中國不是一個農業大國,我們是個農民大國。」經歷改革開放30年的飛速發展,「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在今天已成為現實。然而,作為一個整體的農民,這個特殊群體仍然相對貧困。解決「三農」問題既要在「三農」之外下工夫,也要在「三農」之內找出路。溫鐵軍坦陳:有些問題,如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則需要「農內」與「農外」功夫雙管齊下方能奏效。
「我不再是一個傳統的讀書人出身的小知識分子,至少,我懂得了農民,懂得了士兵、工人。」 初中沒有畢業,溫鐵軍就趕上「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的時候,溫鐵軍才十六七歲,被安排到山西汾陽插隊。有一次,他帶隊進山搞副業,「想給大家搞點活錢,因為窮嘛。結果人還沒有出發,那邊的批鬥會已經准備好了,批鬥我走資本主義道路。批鬥會正在進行的時候,當地的大隊幹部覺得那樣不合適,就把我給保了。從那以後我就完全跟當地的農民們在一起了」。
之後溫鐵軍又參軍,當工人,「我就這樣在社會的底層滾爬,滾出了一身泥巴——我不再是一個傳統的讀書人出身的小知識分子,至少,我懂得了農民,懂得了士兵、工人。」11年的工農兵經歷形成了溫鐵軍從農村基層出發看問題的角度,和關注農民的感情。
1979年溫鐵軍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學的是新聞,卻最終選擇了研究「三農」問題。也許是新聞專業的熏陶,溫鐵軍一向注重社會調查,注重「用事實說話」。畢業後不久,1985年他發起並組織了首批記者團,駕摩托車沿黃河考察8省40多個市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至今,溫鐵軍難忘自己的兩位恩師在學術上給自己的影響,一位是自己的博士導師杜潤生;一位是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上世紀80年代,我在杜潤生老先生門下做農村調研。我私下有一個想法,不圖別的,就圖跟他學,圖給他當一名研究生。如果你想跟他匯報什麼問題,你可以推門而進,不用通過什麼秘書匯報什麼的。但是,他所問的東西,第一個涉及到你這次調查有沒有到村到戶,迫使你想跟他談問題之前,一定要把基層弄清楚。他問你的問題會一個接一個地問,深入地問,問你調查情況。」溫鐵軍慶幸自己碰到了一位好導師,一生受之無盡。「其次,杜老先生能博採眾長,多方面的意見他都能聽。除聽老同志的意見外,還特別注重聽取年輕同志的意見,在各種政策討論的場合總是不忘給在基層調研回來的年輕人交流的機會。」
說到對「溫三農」這個綽號的觀點,溫鐵軍說:「其實,『三農』是千千萬萬從事農村調研工作者的總結,不是我的獨創。說到我的農村情結,只不過是我們這代人與共和國一同成長,這代人責任感比較強,沒有什麼特殊的感情,只是認真地執行上級安排的任務。」說完,溫鐵軍感嘆自己「得之於認真,失之於認真」。這種復雜的心理,一般人或許難以理會,但身為局內人的溫鐵軍自有一番品味。 2004年,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曾在一個頒獎典禮上說:「中國的農民很不容易,我常常覺得,9億農民就像希臘神廟里的柱子,他們托起了大廈。農民很多,但是真正關注農民的人不是很多,替農民說話的人也不是很多。而溫鐵軍就是中國農民的代言人。」站在一旁的溫鐵軍厚重中透出幾分「靦腆」,很誠摯地表白:「我只不過是做了一點調查而已。」
為文不說民瘼苦,再作詩書也枉然。這些年來,咬准「三農」問題的溫鐵軍走遍了大江南北的大部分農村,細心地調查,認真地研究,然後把第一手材料寫成文章。我們只要看一看他文章的題目,就知道他的研究成果為什麼會令高層領導和國外學者這么關注。他寫了《世紀之交的「三農」問題》、《「三農」問題的認識誤區》、《當「三農」遭遇WTO》、《半個世紀農村制度的變遷》……這位很少呆在研究室里的「研究員」成果多多。這些論著有具體例證、有抽樣調查、有確鑿數據,因此具有振聾發聵的說服力。溫鐵軍把心貼向百姓,把腳踏在大地。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的文章都是用腿「寫」出來。
隨和、親切,沒學者架子——這是周圍人對溫鐵軍的印象。盡管多年從事農村政策調研,為政府出謀劃策,部分觀點被決策層採納,影響到中國農業政策的走向,但作為一位比較典型的「政府經濟學家」,溫鐵軍不樂意說自己是中國高層的智囊人物,更願意把自己說成是「一個農村問題的普通調研員或實驗者」。他說:「形成正確決策的惟一途徑是,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聚思廣益,才能形成的,而不是少數幾個人捏出來的。」在注重實際的調研中,他找到了一種做學問的好方法。不管是與高官腳踏紅地毯交談,還是和農民坐在田埂上聊侃,他都是那麼笑容可掬。多年的農村研究給他留下的理念是:「深入基層試驗所得到的感性經驗,比書本上那些精確漂亮的理論模型更能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他已經經歷了一個從教科書式的專家到奏摺式的策士、再到影響大眾躬身實踐從而最終也影響到決策的公共知識分子的轉型。
是的,只有在基層沉下身子,才能獲得對中國現實問題的深刻體悟。20多年田間地頭的行走,溫鐵軍對於中國農民的要義和處境有超乎尋常的理解。正是穿著大褲衩、騎著自行車,寂寞地穿行在鄉間小路上的多年農村調研經歷,給了他今天縱論「三農」問題深厚的底蘊和自信。他的大聲疾呼「沒有農民,誰能活在天地間」給人的醍醐灌頂般的警醒,他那發自肺腑的吶喊,喚起世人將視線重新投向其實一直張目可及的苦難,也令一度逡巡的決策者找到了果斷的落點。
如今,「三農」問題已成為顯學和傳媒眼中的寵兒。溫鐵軍反復稱「三農」問題為中國的「世紀難題」,而更多的學者則稱之為「結」。對此,盡管有人視為危言聳聽,但是誰都不能否認,「三農」問題是中國近百年革命和建設的基本問題。「三農」存在的問題確實已到了一個相對比較嚴重的、亟須解決的關口。
「三農」問題,中國經濟繞不開的坎。冬天快過去了,春天孕育著希望,溫鐵軍期待著,中國的農村改革再次迎來沉甸甸的豐收……
溫鐵軍認為,整個第三世界,本來就沒有西方主流意識形態中孤立存在的農業問題。發展中國家首先考慮的是農民生計問題,其次才是農村可持續發展問題和農業穩定問題。

Ⅶ 溫鐵軍是個什麼樣的人

溫鐵軍,漢族,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出生於北京市,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二級崗位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鄉村建設中心、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農村金融研究所等校屬科研機構負責人,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執行院長。

(7)溫鐵軍懂什麼經濟擴展閱讀:

科研成就

1、科研綜述

溫鐵軍教授1985-90年主要從事國家農村政策調研。1990年國務院農研中心撤銷,試驗區辦公室劃歸農業部以後主要開展課題研究和國際合作項目。

另根據2020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官網顯示,溫鐵軍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發展中國家比較研究、鄉村治理與鄉村建設以及農村金融等。

2、承擔項目

溫鐵軍教授1992-93年擔任農村金融、企業股份合作制、小城鎮建設等試驗區項目總結評估課題組長;擔任福特基金會資助的「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經濟社會變遷」國際合作課題組長。

根據2020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官網顯示,溫鐵軍先後主持了國家985「中國農村發展試驗創新基地」,國家社科基金重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和教育部「國際金融危機應對研究」應急課題以及20餘項國家、部委課題;先後擔任了8個首席專家。

Ⅷ 主流經濟學家是如何看待溫鐵軍的

溫鐵軍的觀點可能是錯的,但他卻達到了James March、Henry Minzberg、本庶佑等大家所贊賞的境界:不循規蹈矩,道前人所未道,行前人所未行。

另一個匿名回答寫的很好。溫鐵軍做的工作是跟主流不搭嘎,缺少主流的技術方法,但瑕不掩瑜。

目前主流經濟學界非常注重技術方法,強調方法的嚴謹性,幾乎到了方法必涉及准實驗,審稿必談內生性的地步。這種強烈的實證主義傾向當然有好的一面,但它非常容易使學者陷入其中,現在的經濟學博士生都被戲稱為「reg monkey」。這里我想援引管理學家Minzberg的觀點:

「那些太過注重其研究方法正確性的人,往往無法富有洞察力地進行研究。」

在當今學界,我們不缺聰明的頭腦和豐富的計量方法,但真的缺少像溫鐵軍教授這樣,做過大量微觀調查,同時又具有宏觀視野,不囿於計量方法的學者了。

Ⅸ 知道溫鐵軍的朋友請跟貼!

姓 名:溫鐵軍
性 別:男
出生日期:1951年5月
職 稱:研究員
職 務:中宏網首席經濟學家,《中國改革》《改革內參》雜志社社長兼總編
工作單位:《中國改革》《改革內參》雜志社
研究領域:國情與增長、農村產權問題、鄉鎮企業與小城鎮發展

個人簡歷:

溫鐵軍,男,漢族,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出生於北京。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科研處長,學術委員會委員。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79-83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本科學習期滿,獲法學士學位。
1987年公派赴美國密執安大學社會調查研究所(ISR)和世界銀行進修,獲抽樣調查專業結業證書。1991年,自費公派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並到康奈爾大學和南加州大學講學交流,其間參加密執安大學夏季學院量化分析培訓,獲ICPSR(國際社科聯)頒發的統計分析專業結業證書。
1995-99年,在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院和經管學院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1996年7月-97年2月通過碩士研究生必修課考試和教委外語統考後轉修博士課程,1998年7月修滿學分通過各科考試獲得博士論文答辯資格。
溫鐵軍1983年畢業分配到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研究室。1985年末調入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聯絡室從事農村調查研究工作。1987年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正式組建後調入,1988年任監測處副處長,1993年任調研處長,1995年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1998年試驗區辦公室機構變動,調任農研中心科研處長,現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秘書長。
主要研究課題與成果包括:國情與增長、農村產權問題、鄉鎮企業與小城鎮發展、農村政治體制與稅費改革、農業的穩定性等問題。曾經獲國務院農研中心、國家體改委、國家科委等中央五單位聯合頒發的「農村改革十周年優秀論文獎」、農業部農研中心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等多項獎勵,1998年獲國務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證書。
來源:
http://www.macrochina.com.cn/prize/brt/wentiejun.shtml

溫鐵軍,經濟管理學博士,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研究員。長期從事"三農"問題研究的溫鐵軍,一直堅持用"腳"做學問。他關於農民面臨"上學、看病、告狀"等三難問題的研究引起社會廣泛重視。2003年溫鐵軍傾力建造的中國第一個免費培養農民的"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在河北定州成立。同時,他還籌款投入"大學生支農調研"和"勞動者免費培訓"計劃,試圖幫助農民提高合作精神和組織化程度。他因此被評選為CCTV2003年度經濟人物。

閱讀全文

與溫鐵軍懂什麼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期末經濟業務有哪些 瀏覽:187
如何創造出新型經濟 瀏覽:460
夢見有婚姻是什麼意思 瀏覽:600
最常見的經濟犯罪案件有哪些類型 瀏覽:399
天秤男與獅子女婚姻如何 瀏覽:296
廢墟中的愛情電影又名什麼 瀏覽:357
美女up主怎麼畫 瀏覽:670
幸福霞姐是干什麼的 瀏覽:995
央視什麼台播古代小故事 瀏覽:431
21歲年齡哪個地區美女好看 瀏覽:623
如何修改健康寶快捷方式 瀏覽:872
幸福快樂美滿是什麼意思 瀏覽:858
中國地礦的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817
愛情許願牆怎麼寫 瀏覽:493
婚姻中背叛該怎麼挽回 瀏覽:314
愛情怎麼投資最好 瀏覽:517
鶴崗婚姻登記怎麼預約 瀏覽:772
江蘇健康碼是叫什麼 瀏覽:852
美女漂亮你去哪裡玩啊玩的好開心呢 瀏覽:810
為什麼說父母愛情是最美的婚姻 瀏覽: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