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產品和價值
所謂產品「核心價值」,是指在價值群中,或者說在多元價值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起主導作用的價值或價值體系。現代社會是一個價值多元化的時代,也是一個相互依賴、聯系緊密、需要一元價值和核心價值的時代。在企業文化相關理論當中,核心價值是經常被提及的概念,但是大家對於核心價值的理解卻往往大相徑庭。保持核心價值和核心使命不變,同時又使經營目標、戰略與行動適應變化的環境是企業不斷自我革新並取得長期優秀業績的原因,而構建與貫徹有效的企業願景則是成功的關鍵。(1)單位產品經濟價值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產品包含以下五個層次:1、核心產品:即顧客真正購買的基本服務或利益,從根本上說每一種產品實質上都是為解決問題而提供的服務。在產品整體概念中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2、形式產品:指核心產品藉以實現的形式或目標市場對需求的特定滿足形式。由五個特徵構成,包括品質、式樣、特徵、商標及包裝。3、期望產品:即購買者在購買產品時期望得到的與產品密切相關的一整套屬性和條件。4、延伸產品:指顧客購買形式產品和期望產品時,附帶獲得的各種利益的總和,包括說明書、保證、安裝、維修、送貨、技術培訓等。5、潛在產品:指現有產品包括所有附加產品在內的,可能發展成為未來最終產品的潛在狀態的產品。潛在產品指出了現有產品可能的演變趨勢和前景。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核心價值
網路-產品
㈡ 急急!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和個別商品價值量分別是什麼意思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 是每個商品的價值量 也就是說 沒有特別提出的話 每個商品的價值相同 有很多個
個別商品價值量 是特殊提出的商品的價值 具有特殊性。價值量是指隱含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不同商品雖然有不同的使用價值,但都有一個本質的東西,那就是價值.一個商品中擁有的價值多少就叫價值量.單位商品價值量是指隱含在個別商品中的價值的多少;商品價值量是指隱含在同種商品中社會平均價值多少.其次,商品價值是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要是有社會現有技術和平均勞動熟練程度決定的.並且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我們在生活中買的商品應有的價格就是有商品的價值量決定的.
但是產品生產者為了盈利,那就要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縮短個別產品勞動時間,使單位商品價值量小於商品價值量.商品價值量是指商品價值的大小。它也可以從兩方面去理解,一是單位商品價值量,二是商品價值總量。單位商品價值量指的是某個商品的價值大小;商品的價值總量則是指同一時間、同一勞動生產出來的所有商品價值量的總和,兩者也不能混淆。單位商品價值量指的是個體,而商品的價值總量則是個體之和(一定時間商品價值之和)。商品的價值在現實中,主要通過價格來體現。商品價值量的決定,首先是通過生產部門內部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競爭,使個別勞動時間轉化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個別價值轉化為社會價值即市場價值的過程。影響和決定商品價值量的因素:①社會必要勞動時間;②勞動生產率;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商品價值的影響和決定:
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多,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越大,反之則越小,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
㈢ 什麼是商品價值商品價值包括什麼
商品價值,從字面上的意義而言,是指一件商品所蘊含的價值。但在 馬克斯的《資本論》中將這個概念加以深化討論,他認為商品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則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商品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 使用價值是指某物對人的有用性(例如麵包能填飽肚子,衣服能保暖)。過度商品價值是過渡的商品的使用價值(比如我生產出的衣服,但是不用來自己穿著保暖,而是賣給別人,獲得一定的報酬,在這個賣的過程中,自己就過度掉了使用價值,而佔有價值。
商品的價值量一般指商品單價,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正相關,在單位勞動時間的總價值量為常量時,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使用價值使用價值量指的是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也就是物品的有用性。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由物品的物理、化學、生物等屬性決定。商品價值,指的是商品交換價值(value),馬克思認為商品價值(單價)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生產它的社會勞動生產力成反比。這個結論成立的前提是:等量勞動交換等量價值。
商品的價值在現實中,主要通過價格來體現商品的價值量」是經濟常識第一課中的一個知識難點,也是高考中經常考查的一個重要知識點。要全面把握這一考點,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弄清三組概念
1. 商品的價值量和商品的價值總量。
商品的價值量是指商品價值的大小。它通常是指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商品的價值總量是指某一部門或某一商品生產者在一定時間內所生產的商品的價值量的總和。它等於商品的數量與單位商品價值量的乘積。
2.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個別勞動時間。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個別勞動時間是指生產同一種商品的不同生產者各自所耗費的勞動時間。由於每個生產者的條件不同,其個別勞動的時間也不同。
3. 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個別勞動生產率。
社會勞動生產率是指某部門或整個行業的勞動效率。個別勞動生產率是指某一單位、企業或某一商品生產者的勞動效率。
二、明確六組關系
1. 勞動生產率和勞動時間的關系。
勞動時間隨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勞動生產率提高,勞動時間就縮短,反之,則延長。
2. 商品的價值量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生產某種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多,其價值量就越大,反之,則越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越少,商品的價值量也就越小,反之,則越大。所以,商品的價值量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3. 商品的價值量和個別勞動時間、個別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商品的價值量和個別勞動時間、個別勞動生產率都無關,因為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4. 商品的價值總量和社會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社會勞動生產率無論如何變化,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內所創造的價值總量是不變的。因為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越少,那麼在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商品數量就越多,而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則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降低,這樣二者的乘積即價值總量沒有變化。
5. 商品的價值總量和個別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同一時間創造的商品的價值總量成正比。因為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說明商品生產者在同一時間內創造的商品數量增加。由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變,單位商品價值量不變,故商品的價值總量增多。
6. 勞動生產率與商品使用價值的關系。
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單位產品的時間就減少,在同一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就增多,使用價值也就增多,所以勞動生產率同商品的使用價值量成正比。
通過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
三、把握兩方面意義
1. 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的意義。
①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後,個別生產者在相同的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增加,在競爭中可獲得額外的收益,在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因此,個別勞動生產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商品生產者的盈虧狀況。②個別勞動生產率的普遍提高,有利於促進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2. 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意義。
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後,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商品數量增加,單位商品的價值量降低,價格下降,從而可以使人們購買到更多物美價廉的商品,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
㈣ 價值的政治經濟學概念
價值在政治經濟學里給的定義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由抽象勞動創造的,商品價值量的決定,應從三方面來理解:
①商品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各個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所實際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所決定,否則,同種商品就不會有同一的價值量。商品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②形成商品價值量的勞動以簡單勞動為尺度。復雜程度不同的勞動所生產的各種商品,其價值量的確定,是通過把一定量的復雜勞動換算為多倍的簡單勞動來實現的。
③商品價值量的決定與勞動生產率的變化相關。勞動生產率越高,一定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數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價值總量卻不變,從而平均到單位產品內的價值量就越少;反之,勞動生產率越低,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就越大。所以,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價值,泛指客體對於主體表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和有用性。可視為是能夠公正且適當反映商品、服務或金錢等值的總額。
在經濟學中,價值是商品的一個重要性質,它代表該商品在交換中能夠交換得到其他商品的多少,價值通常通過貨幣來衡量,成為價格。這種觀點中的價值,其實是交換價值的表現。
而古典經濟學則認為價值和價格並不等同。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商品價值。馬克思還將價值分為使用價值(給予商品購買者用的價值)和交換價值(使用價值交換的量)。
經濟價值的本質是人類經濟產品、關系發展過程中的人類勞動作用。包涵創造產品的使用價值與創造生產關系的勞動價值。《資本論》中的價值概念特指交換價值,即資本關系下的本質。不能以局部范疇的價值代替一般的價值形態,同時一般的價值形態不等於局部的價值形態。價值的實踐必須以一定的范疇確定。
按照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產品價值。馬克思還將價值分為使用價值(use value)(給予商品購買者的價值)某個物品使用的價值(多麼有用)如水有高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exchangable value)(給予商品提供者的價值)可交換其他商品的價值(多麼值錢)如黃金有高交換價值。(出自《資本論》第一卷Capital Volume I)
㈤ 公司的產值是什麼意思
產值就是在公司一個年度的經營活動中所有的收入,在沒有扣除成本情況下的數字或數值。
產值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經濟活動有效成果的綜合反映,是一定時期(一般指全年)生產的產品的總價值,是在沒有扣除成本的情況下的銷售總收入和存貨的總和,這就比較虛了,凈利潤或資本收益率比較可靠。
以下是公司產值的計算:
1、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等於農、林、牧、漁各業總產值之和。用產品法計算。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計算方法,一般採用"產品法"進行計算,即凡是有產品產量的,都按產品產量乘以其產品單價求得每一種農產品的產值,然後將四業產品的產值相加求得。農林牧漁業的總產值的計算范圍,是指在日歷年度內行政轄區內各種經濟類型及各種經營方式所生產的農林牧漁業產品總量。包括農民和集體、機關、團體、學校及國營農林牧漁場生產的產品。但是不包括農業科學試驗單位作為試驗用的農產品和軍事部門的軍馬生產。
農、林、牧、漁業各自的統計范圍是:
產值
(1)農業產值:A、種植業:從事農作物栽培獲得的產品產值;
B、其它農業:採集野生植物產值和農民家庭兼營的工商業產值。(2)林業產值
=
營林產值+採集林產品產值+村及村以下採伐竹木產值。(3)牧業產值指飼養牲畜、家禽產值和出售蓄禽產品產值。(4)漁業產值包括從水域中捕撈的野生或人工養殖的動、植物產品產值。
2、工業總產值
=
成品產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在產品期初期末差額價值採用工廠法計算:企業內部不允許重復計算,企業之間可以重復計算。
3、建築業總產值
=
建築工程產值+設備安裝工程產值+房屋構築物修理產值+非標准設備製造產值。其中:建築工程產值包括建築工程產值和裝修工程產值;設備安裝工程產值不包括被安裝設備本身的價值;
房屋構築物修理產值不包括被修理房屋本身的價值;計算方法是用實際完成的實物工程量乘以單價(結算價格)。
4、運輸業總產值
=
營運收入+服務收入
郵電業總產值
=
全部營業收入特點:運輸郵電業的生產活動是一種不直接生產具體貨物的服務活動。它擔負著把貨物從生產地轉移到使用地的職能,從而使產品的使用價值得以實現,價值得以提高。
5、
批發零售貿易業總產值
=
商品銷售收入—商品進價—外購運費和裝卸搬運費
餐飲業總產值
=
全部營業收入特點:批發零售貿易業和餐飲業不生產貨物,而是在完成貨物由生產者到消費者的轉移過程中,使貨物的使用價值得以實現,價值得以提高。
6、
盈利性服務業總產值
=
營業(業務)收入非盈利性服務業總產值
=
經常性支出
+
虛擬固定資產折舊費(指沒有經營收入或不能以收抵支的單位)。
㈥ 什麼是經濟價值 經濟價值的含義是什麼
經濟價值是指任何事物對於人和社會在經濟上的意義,經濟學上所說的「商品價值」及其規律則是實現經濟價值的現實必然形式。經濟價值就是經濟行為體從產品和服務中獲得利益的衡量。
經濟價值(EconomicValue)是金融系統中金融工具未來的現金流(包括本金和實際利息),折現至當前時點的價值。即未來現金流現值。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12-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㈦ 經濟里,單位商品價值量什麼意思價值總量什麼意思
商品價值量是指商品價值的大小。它也可以從兩方面去理解,一是單位商品價值量,二是商品價值總量。單位商品價值量指的是某個商品的價值大小;商品的價值總量則是指同一時間、同一勞動生產出來的所有商品價值量的總和,兩者也不能混淆。單位商品價值量指的是個體,而商品的價值總量則是個體之和(一定時間商品價值之和)。商品的價值在現實中,主要通過價格來體現。
商品的價值量×商品的數量=價值總量
我們知道,價值在本質上就是人類的勞動,也就是價值由勞動形成,所以價值量就是由生產這種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來決定的
我們知道,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如果一件商品它耗費的人類勞動多,我們就說它的價值比較大,反之則較小,這就是商品的價值量的問題。商品價值量的含義:商品價值的大小。
拓展資料
價值規律的作用是:
1、調節。價值規律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這是因為價值規律要求商品交換實行等價交換的原則,而等價交換又是通過價格和供求雙向制約實現的。所以,當供不應求時,就會使價格上漲,從而使生產擴大;供過於求會使價格下跌,從而使生產縮減。這里價值規律就像一根無形的指揮棒,指揮著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流向。當一種商品供大於求時,價值規律就指揮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從生產這種商品的部門流出;相反,則指揮著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流入生產這種商品的部門。
2、刺激。由於價值規律要求商品按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價值來交換,誰首先改進技術設備,勞動生產率比較高,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少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誰就獲利較多。因而,同部門同行業中必然要有競爭,這種情況會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工具,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強經營管理,降低消耗,以降低個別勞動時間。
3. 篩子。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這是第二個作用的結果。在商品經濟中存在競爭,由於競爭,促使商品生產者想方設法縮短個別勞動時間,提高勞動生產率,也會促使優勝劣汰。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㈧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單位時間生產的使用價值量。單位時間創造的價值總量。 分別是什麼意思通俗一點解釋
1.價值量:商品價值的大小
價值總量:一定時期內生產商品的數量與單位商品價值量的乘積
使用價值量:某種使用價值滿足人們的需要的程度
2.價值總量:一定時期內生產商品的數量與單位商品價值量的乘積
單位商品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定時期內生產商品的數量增大;價值總量隨之增大
個別勞動時間越大,一定時期內生產商品的數量變小;價值總量隨之變小
3「使用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個別勞動生產率成反比」,應為成正比。因為生產商品的數量與勞動生產率成正比
(8)單位產品經濟價值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一、理解商品二重性,使用價值和價值
什麼是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什麼價值?
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類腦力和體力的耗費。
為什麼要理解使用價值和價值?
因為勞動生產率和商品價值量與這個兩個概念息息相關。
其一,勞動生產率指勞動者生產使用價值的能力。
勞動生產率有兩個測量方法:①用單位勞動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來測量,②用單位產品中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測量。
其二,馬克思指出,商品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而勞動量則按照勞動時間來計量。
即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量→價值量。
理解勞動生產率和商品價值量的關鍵點就在於他倆相交的一個概念「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理解了上面的基礎概念後,就要明白下面的這個大前提。
二、明確單位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量不變
首先我們先來理解一下這句話,根據上面的一個小結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量→價值量」,我們可以推出「單位勞動時間內人們的勞動量不變」,也就是「單位勞動時間內,人們不管製造了多少使用價值,所創造的價值(人類耗費的腦力和體力)是不變的」。(敲黑板,重點!)
換成人話來說,就是1小時(單位勞動時間)內,不管生產了多少雙鞋(使用價值),工人所耗費的體力和腦力(價值)是不變。
現在再回到勞動生產率的概念,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生產者生產使用價值的能力。(就是工人生產鞋的能力呀)。
兩個測量標准(①用單位勞動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來測量,②用單位產品中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測量)還是用做鞋這個案例來解釋:
第一個月:工人用1小時生產了10雙鞋,平均每雙鞋6分鍾。
第二個月:工人用1小時生產了30雙鞋,平均每雙鞋2分鍾。
從第一個月到第二個月,在相同的時間內,生產的鞋子數量增加了,平均每雙鞋生產的時間降低了,也就是說工人的生產效率提升了。
翻譯成經濟學語言,不就是:
單位勞動時間不變,生產的產品數量增加,勞動生產率增加。
單位勞動時間不變,單位產品耗費的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勞動生產率增加。
即:
勞動生產率 ↑,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 ↑ ,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 ↓
由此得出,商品價值量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