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衰退會是什麼樣子
1·經濟衰退(Recession),指經濟出現停滯或負增長的時期。不同的國家對衰退有不同的定義,但美國以經濟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為衰退的定義被人們廣泛使用。而在宏觀經濟學上通常定義為「在一年中,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連續兩個或兩個以上季度出現下跌」。但是這個定義並未被全世界各國廣泛接受。比如,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就將經濟衰退定義成更為模糊的「大多數經濟領域內的經濟活動連續幾個月出現下滑」。 2·凱恩斯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 3·東南亞國家經濟衰退的原因:經濟結構改革、調整進展緩慢;金融自由化政策實施得過早、過急。 4·美國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新經濟」不但無*消除周期波動,而且自身也需要結構性調整;股市泡沫破滅後,財富效應變為負效應,使過度消費驟然下挫到谷底;油價上漲對美國經濟減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美國經濟還存在著三個沒有解決的問題;「9.11事件」加劇了美國經濟的衰退程度,對美國經濟造成了直接與潛在的影響。
㈡ 經濟衰退階段的特徵有哪些
。5.經濟周期波動出現長尾特徵。在經濟周期態勢的轉變和形成過程中說明了我國經濟增長中的強勁勢頭。2.經濟周期波動中收縮期大於擴張期的狀況有所改變。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勢頭強勁,擴張力度大,很快到達頂峰,但這種高速增長都只能維持很短時間,對經濟高速增長的回報則是更長時間的經濟收縮。在前三輪經濟周期波動中,平均周期長度為50個月,而平均回落時間長達29個月。第四次經濟周期波動與以往相比,這種狀況有了較明顯的改善,經濟周期波動的擴張期長達40個月,自國家實現宏觀調控後景氣回落時間也長達14個月。基本上實現了以「軟著陸」的方式使國民經濟從緊運行狀態逐步趨向平穩發展。3.經濟波動的擴張與收縮機制發生了變動。宏觀經濟增長波動的擴張動力由「中央計劃擴張沖動」轉變為「多元主體擴張沖動」,而收縮動力則由「數量短缺約束迫使宏觀被動調整、微觀積極響應」轉變為「宏觀積極調整、通貨膨脹迫使微觀被動調整「格局。這種變動,是與改革開放以來利益激勵機制強化、決策土體多元化、軟約束競爭等變動相一致的。目前我國正處於第五個宏觀調控周期,調控的目標是為了維持中國經濟穩健和可持續發展。展望未來我國經濟周期的趨勢,將發生以下變化:(1)中國經濟周期逐漸從過去的短周期向中周期過渡,周期持續時間不斷延長,波動幅度減緩,波峰和波谷的位勢從「高位型」向「中位型」轉變。(2)中國經濟周期仍以增長型周期為主,經濟增長率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和政府宏觀調控的不斷完善,實際經濟增長率難以越過潛在增長率水平實現超常增長,而會保持在一個合理范圍。(3)世界經濟周期對我國經濟周期的影響將進一步增強。與過去幾輪周期相比,掀起這一輪經濟增長周期的力量--消費結構升級、城市化加快、全球產業轉移和投資加速--具有更好的市場化特徵,也更為有力和具有持續性。即使經歷了非典、國際油價沖擊和宏觀調控,依然保持著良好狀態。首先,消費結構從吃穿向住行的升級,在中國剛剛啟動。借鑒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這一階段將在中國延續更長的時間,可以認為不低於30年。這將成為驅動中國經濟增長最基礎的力量之一。其次,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的城市化進程加速,已延續了近8年。受巨大的增長慣性驅使,這種態勢在短期內是其他因素難以明顯改變的。與此同時,加快城市化進程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國策,可以預見,這一進程將繼續推進,並通過加快消費結構升級、提出基礎設施建設要求等等,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第三,全球產業轉移和中國製造業基地的快速發展將提供新的增長動力。這一態勢在過去幾年已初露端倪。在中國大市場和經濟繁榮的吸引下,來華投資的FDI增勢不減,一些新的領域如汽車、鋼鐵等的製造業大國地位初步確立,不僅滿足了國內快速增長的需求,而且開始形成新的出口潛力。這將成為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三大力量。它們都具有明顯的中長期特徵和巨大的推進慣性,將繼續支撐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除此以外,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將影響著我國的經濟周期的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我國外貿依存度的不斷擴大,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愈加緊密,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日益增加。2005年,雖然世界經濟特別是我國主要貿易夥伴美、日經濟回落,將影響到我國外貿出口的增長。但世界經濟放緩屬於復甦中的回調,不會出現趨勢性改變,因而仍將保持穩定的外部需求。再者,我國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工業配套水平以及低廉的勞動力,將繼續吸引大量外資流入,加速全球製造業向中國轉移。這種趨勢不會因一些短期性因素而較快發生轉變,而外資企業已佔據我:國外貿出口的半壁江山。目前,我國已進入重化工業化階段,對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增加,對之進口連年保持高速增長。而國際市場非能源商品價格自2001年以來不斷回升,近期除了農產品和食品價格稍有回落外,原材料、金屬和礦好勢頭得以鞏固和持久
㈢ 經濟衰退的表現是什麼 對老百姓的影響在哪
08年四季度以來,工業生產、出口、財政收入、CPI和PPI等經濟指標的顯著下滑表明,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顯現。居民資產價格縮水和收入增長放緩。國際金融危機正逐步傳導至實體經濟,全球陷入衰退邊緣,企業融資難成為全球問題。第一,人們都勒緊褲帶過日子,量入而出;第二,銀行資本大幅縮水,人們的存貸款等業務受此影響,帶來諸多不便;第三,大量工廠破產或倒閉,大量的工人失業,一時得不到收入來源,生活困苦;第四,消費成本還是較高,人們的支出較大,消費不起啊。第五,股票,證券等金融資產真是不堪入目,人們財產大受損失,大都變窮了。
㈣ 經濟衰退時,社會會出現哪些現象生活體驗是什麼樣的
在經濟衰退的時候,貧富差距會不斷加大,占據頂端的人會利用自身的各種優勢不斷的從中低層轉移財富。底層的上升通道日趨狹窄,並且由於經濟不好,大批人失業,除了社會問題外,高負債者會無力償還貸款,進而導致債務危機。富豪由於信息和嗅覺靈敏,很多提前轉移財富到更安穩的區域,從而免受沖擊。
㈤ 我國經濟衰退期可能出現的表現形式
表現形式:
經濟衰退可能會導致多項經濟指標同時出現下滑,比如就業、投資和公司盈利,其它伴隨現象還包括下跌的物價(通貨緊縮)。當然,如果經濟處於滯脹狀態下,物價也可能快速上漲。
經濟衰退表現為普遍性的經濟活力下降,和隨之產生的大量工人失業。嚴重的經濟衰退會被定義為經濟蕭條。毀滅性的經濟衰退則被稱為經濟崩潰。經濟衰退與過量商品存貨、消費量的下降(可能由於對未來失去信心)、技術創新和新資本積累的缺乏,以及股市的隨機性有關。
定義:
經濟衰退(Economic recession),指經濟出現停滯或負增長的時期。
㈥ 經濟衰退的表現有哪些
經濟衰退的表現主要是人們購買力下降,消費水平降低,比如下飯店的少了,逛商場的人少了等等,都說明經濟在衰退。
㈦ 經濟衰退的表現形式
經濟衰退可能會導致多項經濟指標同時出現下滑,比如就業、投資和公司盈利,其它伴隨現象還包括下跌的物價(通貨緊縮)。當然,如果經濟處於滯脹(Stagflation)的狀態下,物價也可能快速上漲。
經濟衰退表現為普遍性的經濟活力下降,和隨之產生的大量工人失業。嚴重的經濟衰退會被定義為經濟蕭條。毀滅性的經濟衰退則被稱為經濟崩潰。經濟衰退與過量商品存貨、消費量的下降(可能由於對未來失去信心)、技術創新和新資本積累的缺乏,以及股市的隨機性有關。
市場經濟的特點之一是經濟周期的存在,然而經濟衰退並非總是存在。經濟學領域在「政府幹涉是可以抹平經濟周期(凱恩斯主義)、或是放大經濟周期後果的影響(真實經濟周期理論)、還是製造了經濟周期(貨幣主義)」的問題上存在著很多的爭論。
歷史上最糟糕的經濟衰退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當時的失業率大約是25%,也就是說4個人中就有1個人失業。這段經濟大蕭條給人們帶來的困難不僅僅限於收入的減少,對於某些人來說,它還破壞了正常生活和健康的家庭關系。
㈧ 國民經濟衰退時,社會會出現哪些現象
經濟衰退階段的特徵:
(1)通常消費者購買急劇下降。由於廠商會對此作出壓縮生產的反應,所以實際會下 降。緊隨其後,對工廠和設備的企業投資也急劇下降。
(2)對勞動的需求下降。
首先是平均每周工作時間減少,其後是被解僱員工的數量和 失業率上升。
(3)產出下降,導致通貨膨脹步伐放慢。 對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導致其價格跌落。工 資和服務的價格下降的可能性比較小,但在經濟衰退期它們的增長趨勢會放慢。
(4)企業利潤在衰退中急劇下滑。由於預期到這種情況,普通股票的價格一般都會下 跌,同時,由於對貸款的需求減少,利率在衰退時期一般也會下降
經濟衰退可能會導致多項經濟指標同時出現下滑,比如就業、投資和公司盈利,其它伴隨現象還包括下跌的物價(通貨緊縮)。當然,如果經濟處於滯脹(Stagflation)的狀態下,物價也可能快速上漲。 經濟衰退表現為普遍性的經濟活力下降,和隨之產生的大量工人失業。嚴重的經濟衰退會被定義為經濟蕭條。毀滅性的經濟衰退則被稱為經濟崩潰。經濟衰退與過量商品存貨、消費量的下降(可能由於對未來失去信心)、技術創新和新資本積累的缺乏,以及股市的隨機性有關。 市場經濟的特點之一是經濟周期的存在,然而經濟衰退並非總是存在。經濟學領域在「政府幹涉是可以抹平經濟周期(凱恩斯主義)、或是放大經濟周期後果的影響(真實經濟周期理論)、還是製造了經濟周期(貨幣主義)」的問題上存在著很多的爭論。 歷史上最糟糕的經濟衰退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當時的失業率大約是25%,也就是說4個人中就有1個人失業。這段經濟大蕭條給人們帶來的困難不僅僅限於收入的減少,對於某些人來說,它還破壞了正常生活和健康的家庭關系。
㈨ 簡述經濟衰退的普遍特徵
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人類的經濟活動發展到今天,主要經歷了兩種經濟形態: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1)自然經濟:又稱自給自足的經濟,是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極不發達狀態下的產物,在資本主義時期以前長期占統治地位。(2)商品經濟:是適應生產力發展並可以進一步推動其發展的經濟形態,是外向、開放型的經濟,充滿了活力,比自然經濟有著不可估量的優越性。商品經濟代替自然經濟是人類由古代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最本質特徵之一,是資本主義社會和國家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形態。資本主義經濟是典型的和最成熟的商品經濟,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主要是通過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變化反映出來的。世界近現代史上的革命與改革、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工人運動與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與高漲、思想文化上的劇變,無不從經濟領域的發展變化找到其根源。2、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概況(1)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14—16世紀)①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A、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發展(生產技術的發展引起了生產關系的變革和社會結構的變化)B、具體因素: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分工的擴大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產生萌芽地區的)國內外市場的逐步形成②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前提(馬克思語)③商業資本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起了巨大作用,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和市場的擴大;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改變了農村的自然經濟。④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掠奪A、根源:15世紀歐洲各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B、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和意義:引起了兩個「革命」C、早期殖民掠奪:葡萄牙、西班牙最早從事殖民征服;掠奪到的巨額資金轉移到歐洲其他國家(本質作用:歐洲資本原始積累);葡、西沒有因這些財富而較早地發展起資本主義。(2)工場手工業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17世紀初—19世紀初)這一時期,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封建自然經濟走向瓦解是這時經濟領域中的主要發展趨勢。①資本主義尚處在初期階段許多近代資本主義必有的特點還沒有具備。商人以及一些大資本家是早期資產階級的主要成員,通常被稱為大資產階級。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階級在這一階段也還沒有最後形成。在資產階級中間起主導作用的是與商業資本、高利貸資本相聯系的商業資產階級,工人還沒有形成為近代的產業無產階級。②資本主義發展早期(16—18世紀)比較盛行的經濟思想:重商主義③這一時期歐洲經濟發展狀況:葡萄牙、西班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荷蘭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特點是它的對外貿易遠較工業占優勢,「海上馬車夫」,這一特點以後就成了它在經濟發展中的弱點。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取代了荷蘭在西歐的經濟地位和海上霸權。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很快,18世紀成為歐洲大陸最發達的國家(農業占統治地位,工商業發達);拿破崙時期鼓勵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俄國在17世紀出現了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但發展極其緩慢,其水平也較低,有很深的農奴制的烙印,經濟遠遠落後於西歐國家④這一時期,由於受手工業工場生產能力的限制,資本主義的發展並不充分,遠遠未對封建自然經濟形成優勢。反映在政治領域,這一時期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很少;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曲折、反復;資本主義制度遠未健全和完善。(3)工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經濟(19世紀初—19世紀70年代)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先進國家普遍確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戰勝封建自然經濟,確立了對世界經濟的統治地位,是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造成這種根本性變化的主要推動力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工業革命極大地解放生產力,從物質上大大增強了資本主義的力量;法國大革命創立的一系列資本主義立國原則及革命留下的戰斗精神,從政治思想上壯大了資本主義的力量。特別是工業革命的後果,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階級結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①工業革命的開始、擴展、對人類社會產生的重大影響。②這個時期以工業革命為開端,邁出了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的第一步,(促進了商業資本主義向工業資本主義時代的演變)工業革命的完成,機器大工業的建立,使資本主義力量迅速超過了封建主義,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戰勝封建主義生產方式,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這些都顯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進步性。③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經濟的大發展,在政治領域導致了三股進步歷史潮流;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民族解放運動,或者稱為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三大傾向。(4)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經濟(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這一時期,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從蒸汽機時代進入了電氣化時代。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飛躍式的大發展,壟斷經濟形成,資本主義正在進入成熟的階段,即由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逐步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到了19世紀70年代,西方資產階級反封建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東方則沒有成熟到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程度,因而在大約30多年的時間里,世界上基本沒有發生過革命,資本主義處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之中。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巨大發展。①第二次工業革命(內容、特點、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內在聯系)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社會生產力方面;社會生產關系方面②壟斷和壟斷組織的出現:(評價)壟斷的出現,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是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並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壟斷組織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此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速度加快。③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在經濟上基本定型:以科技為先導,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以壟斷為生產組織形式,成為一種經濟模式。④這一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狀況:這一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都有巨大的發展,這些國家在20世紀初都先後成為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完成了工業化的進程。與此同時,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增加了。美國和德國地採用新技術、新設備,工業生產集中程度較高,壟斷經濟發達,再加上其他有利的條件,經濟發展步伐最快,後來居上,超過英國和法國,工業產值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英國和法國由於技術設備落後,資本大量輸出,過早地偏離了工業經濟發展為主的道路,走向資本輸出為主的道路,經濟發展緩慢下來,被美國和德國超過,工業生產下降為世界第三和第四位。日本通過對內大力發展工商業,扶植壟斷經濟,對外極力進行侵略擴張,開拓市場,掠奪資源,攫取巨額戰爭賠款等措施和手段,迅速崛起,成為亞洲強國。相對而言,俄國在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之後,資本主義經濟雖然有較大發展,但由於封建殘余勢力的束縛,仍遠遠落後於其它主要資本主義國家。⑤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經濟上飛躍式的發展,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與發展,導致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整個世界被瓜分完畢。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發展導致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改變了它們之間力量的對比,造成了他們之間的新矛盾,形成了幾個帝國主義大國加緊爭奪霸權,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勢,最終導致了兩大軍事侵略集團的對峙和一戰的爆發。(5)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資本主義經濟(20世紀20、30年代)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波動很大,繁榮與危機、動盪與穩定、自由競爭與國家干預多種現象同時並存是其最基本的特點。可以說,這一時期,是現代西方經濟史上最為動盪的時期。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一戰一方面給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另一方面造成這些國家政局的動盪,從而影響到經濟的發展。二是資本主義制度內部的矛盾激化,特別是生產與銷售的矛盾直接導致了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①「一戰」後,各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狀況「一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國家除美國、日本經濟實力增長外,無論是戰敗國德國,還是戰勝國英國、法國在經濟上都是一片衰敗和混亂。英國債務劇增,工商業衰退;法國由戰前的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戰敗的德國經濟惡化尤為嚴重。美國和日本是大戰的受益者。美國在大戰中發了橫財。戰後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20年代進入了「柯立芝繁榮」時代;日本在戰後經濟增長,由債務國變為了債權國。②20年代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從略);資本主義國家在1924年後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和短暫的經濟繁榮時期。(美國經濟繁榮背後的隱患;日本經濟的脆弱性)③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這次大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周期性生產過剩危機,同時一定程度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資本主義世界潛在的經濟問題和自由放任政策發展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各國為擺脫經濟危機,都加強了國家的干預政策。但干預的具體措施和特點卻有所不同。一種是在維護自由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的國家干預,另外一種干預則偏離了自由資本主義制度的軌道,走上了法西斯統治經濟的軌道,是一種不正常的發展道路。羅斯福新政的政治和社會影響: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成功嘗試,為二戰後強化國家干預經濟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提供了一種模式。(6)「二戰」後的資本主義經濟(20世紀40年代至今)這一時期是當代資本主義的大發展時期,無論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區域化過程中所佔的地位,都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同時,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呈現出由美國獨霸向經濟多極化發展的趨勢。造成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大發展的主要因素,一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生,二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空前發展。①「二戰」後西歐各國經濟的發展「二戰」後西歐各國經濟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A.1945—50年代初為恢復時期,西歐各國憑著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藉助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工業生產到50年代初逐漸恢復到戰前水平;B.50年代初—1973年是持續高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是西歐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C.1974—1982年是經濟「滯脹」時期D.1982—9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又進入了低速增長時期;E.90年代初至今,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了溫和衰退和緩慢回升時期②對於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認識③這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大變化。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進一步加強,出現了經濟發展的新格局。由美國稱霸、歐洲日本依附,轉化為以美國為主的美、日、西歐三足鼎立;西方經濟不平衡發展增強的同時,經濟區域化、一體化趨勢也有新的發展。另外,這一時期由於第三世界興起,資本主義原有的世界市場逐步解體,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則變換方式,利用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掠奪,擴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3、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形式和本質(1)主要形式①對農民土地的剝奪。英國的「圈地運動」是典型。圈地運動的結果,一方面造成土地的集中,為資本主義的大農場大牧場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失去土地的農民,無以為生,淪為農場或工場僱傭的自由勞動力。②對殖民地的血腥掠奪。西方殖民者通過在美洲、非洲開采、劫運金銀;發展大種植園;奴隸貿易;搶劫財富以及欺詐性的貿易等方法,積累了巨額財富,後來轉化為資本,用來發展資本主義工業。③「價格革命」。由於西方殖民者的掠奪,大量黃金、白銀等貴金屬等流入歐洲。造成金屬價格下降,貨幣貶值,物價上漲,這就是「價格革命」。在這一過程中,新興工商業資產階級一方面以高價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另一方面付給工人的貶值的貨幣工資,因而經濟力量日益增長。而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額的貨幣地租受到價格革命的影響,地主的實際收入減少,地位削弱了。小手工業者和農民的兩極分化加劇,大部分人淪為出賣勞動力的工人。(2)本質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是用暴力手段迫使小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並積累貨幣資本的歷史過程。馬克思說:「這種剝奪的歷史,是用血與火的文字,寫在人類的編年史中的。」4、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原因和條件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各要素可簡要歸納為「三個前提」和「四個條件」。(1)三個前提:①社會穩定:戰亂和動盪的政局都會破壞經濟的發展。②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和適應,例如壟斷的出現及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發展。(2)四個條件:①科技條件。三次科技革命對生產力和社會歷史發展的推動充分證明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②市場條件。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商品經濟,商品交換的目的決定了資本主義經濟與商品交換的場所——市場或地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市場是其發展的生命線。當市場不能滿足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時,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就受到阻礙,資產階級就會設法開拓市場,如德意志,義大利統一前的分裂割據狀態,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都無法形成統一的大市場,制約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當市場滿足經濟發展需要時,資本主義經濟就充滿生機和活力,如美國內戰結束和德意志統一後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促使德、美經濟高速增長。資本主義列強向亞、非拉的擴張,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過程,也就是爭奪商品和市場的過程。③資本條件:無論是資本的原始積累時期還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的其它各個歷史時期,巨額的資本的獲得都令促進資本主義的設備更新,提高競爭實力,如普法戰爭中法國50億法郎的巨額賠款,使統一後的德國如虎添翼,導致了法德兩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中呈現截然不同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地位。資本的積累和獲得,在資本主發展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資產階級不擇手段對國外人民進行瘋狂壓榨和掠奪,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又加緊資本輸出,目的是掠奪的財富。④自由勞動力條件:資本主義生產主要是僱傭勞動,需要擺脫了土地和封建國家束縛的自由勞動力。英國通過圈地運動不僅積累了資本,而且把大批農民從土地上趕走,使之成為無家可歸的資本主義自由勞動力,從而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另外如,彼得一世改革和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性質差異,也要從是否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廉價的自由勞動力方面尋找依據。參考資料:?s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