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陝西經濟怎麼樣
陝西經濟在西部來看,還可以,但是在全國來看就比較落後了。
『貳』 抗戰時期,為何日軍不攻打陝西呢
自從日本在中國發動九一八事變後,開始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由於國內內戰的混亂,再加上東北軍的不抵抗,日本輕松順利地攻佔了東北三省,不僅佔領了大片地區,而且獲得了戰爭補給,這對當時的日本來說是非常需要的。
陝西在抗日戰爭時期已經被當作大後方來看待了,那裡擁有很強的抗日武裝力量,日軍由於需要分兵駐防,不能以全部的兵力來進攻陝西,即使多次的轟炸和試探性的進攻,都被我軍打退了。日軍其實並不是不想佔領陝西,根據相關軍事專家的說法來講,日軍嘗試了多次,但那時候的日軍已經沒有打陝西的本事了。
『叄』 現如今陝西省的經濟狀況如何呢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的發展,我國的經濟實力在不斷的增強,每個省份的經濟實力也在不斷的高速發展過程之中,其中就包括我們所熟知的陝西省,陝西省這些年的經濟發展還是非常不錯的,不僅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企業家,而且還造就了很多優秀的企業,可以說陝西省現在的經濟早已經非同小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明顯的知道,現在陝西省的經濟發展還是非常不錯的,無論是在糧食產量方面,還是在科技,經濟發展方面,都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地步,這是整個陝西省人民努力的結果,可以說令人非常的敬佩,也非常的令人尊重。
『肆』 陝西省的自然狀況、歷史文化和經濟發展考試用
陝西地處我國內陸腹地,是大西北的門戶,具有承東啟西、聯結南北的區位優勢。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人口3748萬,轄10個市和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106個縣(市、區)。全省地形南北狹長,由北至南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黃土高原,約佔全省面積的45%,人口的15%,畜牧業比較發達,能源資源富集;中部是關中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約佔全省面積的19%,人口的60%,是主要的工農業生產和科研教育基地;南部是秦巴山區,約佔全省面積的36%,人口的25%,水力、礦產和生物資源豐富,被譽為「生物基因庫」。
一、陝西是一個資源豐富,科技實力強,工業基礎雄厚,發展潛力巨大的省份
陝西是資源大省。全省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42.61萬億元,約佔全國礦產資源潛在總值的33%,居全國第一位。在全國探明的主要礦產中,居前10位的我省有50多種。特別是能源資源富集,煤炭儲量1676億噸,石油探明儲量14億噸,天然氣預測儲量6-8萬億立方米、探明儲量1萬多億立方米。神府煤田是世界上少有的低磷、低硫、低灰、高熱量的優質環保動力煤田,陝北有條件成為我國本世紀現代化建設一個重要的能源接續地。
陝西橫跨溫帶、暖溫帶、北亞熱帶三個氣候和黃河、長江兩大水系。復雜多樣的地形,差異明顯的氣候,形成種類繁多的生物資源,特別是陝南秦巴山區處於南北氣候交匯帶,生物多樣性十分突出,被譽為中國植物資源的天然寶庫,有野生種子植物3700餘種,珍稀植物37種,葯用植物近800種,大熊貓、金絲猴、朱繯等珍稀動物80種。陝西還是我國中部和東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陝西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對緩解黃河水土流失、保障南水北調水質安全意義十分重大。
陝西是中華民族文明和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全國重要的歷史文化中心。曾長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歷史上有13個王朝在陝西建都,歷時1180年,留下了大量的、具有很高開發價值的文化資源。在近代史上,陝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主席在陝北領導中國革命歷時13個春秋,革命聖地延安保存著一批革命舊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使陝西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境內地上地下文物遺存極為豐富,全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0個,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秦兵馬俑、唯一珍藏佛祖指骨舍利的法門寺、西安古城牆等馳名中外。陝北黃土高原、陝南山水風情令人神往,西嶽華山、壺口瀑布、秦嶺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自然景觀獨具特色。
陝西是科教強省。科教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是我國航空、航天、機械、電子、農業等領域重要的科研和生產基地,也是全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全省有專業技術人員110萬人,兩院院士49人。有各類科研院所1061個,其中設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1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個。全省共有普通高等院校76所,有8所高校已進入國家「211」工程,3所高校進入國家「985」工程。以西安、寶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為骨乾的關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已經形成,西安高新區是中國首批向亞太經合組織開放的科技工業園區,楊凌示範區是國家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均躋身於國家重點支持的五大高新區之列。
陝西是實力雄厚的老工業基地。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政府把陝西作為重點建設區域,進行了大規模投入。「一五」、「二五」和「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先後在陝西擺布了一批大型骨幹項目,全國156項重點建設項目有24項在陝西落成,佔15.4%,居全國第二位,從而奠定了陝西製造業和軍事工業的基礎,並確立了國民經濟的框架和產業結構。通過幾十年的建設,陝西已經形成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軍工企業規模居全國第一。新型電子元器件、通信及網路設備、計算機軟體、數字化家電等研製能力在全國具有優勢。機械裝備產業承辦全國電力建設1/3的高壓輸變電設備製造;具有技術先進的重型汽車變速器和驅動橋等關鍵零部件及總成生產能力,是我國重要的機床工具加工生產基地。工程機械在推土機、液壓挖掘機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研製能力和競爭優勢。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具有全國唯一的集飛機設計研究、生產製造、試飛鑒定、教學為一體的航空產業體系,擁有佔全國航空工業1/3的人員和1/2的總資產,科研生產能力強,產業配套齊全,綜合實力在國內航空工業中優勢明顯,具有國內發展民用飛機最好的研製條件。
二、陝西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情況
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陝西出現了歷史上經濟社會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城鄉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
一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十五」期間全省生產總值保持了11.6%的增長速度。2007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5369.85億元,比上年增長14.4%;地方財政收入474.5億元,加上上劃中央稅收收入共891.6億元,增長27.8%。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企業利潤大幅度增長。全省經濟發展已進入快車道,正處在上升階段。
二是以公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十五」期間全省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98億元,是「九五」的2.4倍。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2064公里,以西安為中心連接周邊省份主要城市的「一日交通圈」初步形成。全省鐵路營業里程達到3750公里,「兩縱五橫四個樞紐」骨架網正在建設形成中。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開辟了通往國內外70多個城市的130多條航線,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航空樞紐。全省發電裝機總容量和輸變電能力既可滿足省內需求,又能向中國華北、西北其他省區輸送。陝西通信網路的裝備水平、技術層次已與世界接軌,基本建成了以光纜為主,數字微波、衛星通信為輔的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傳輸網,綜合通信網已覆蓋全省所有縣市。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等市政公用設施日臻完善,70%以上的大中城市實現了城市氣化,城市空氣質量不斷提高。隨著黑河引水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的建成,西安等主要城市和重點投資地區的供水有了可靠保障。
三是以退耕還林還草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成效明顯。陝西一直在為改善生態環境而不懈努力,近年陸續啟動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到去年底,全省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和荒山改造3209.5萬畝,位居全國前列,全省森林覆蓋率增加到37.26%,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的狀況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
四是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特色經濟發展勢頭較好。高新技術產業、果業、畜牧業、旅遊業、國防科技工業和能源化工工業等六個特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以西安、寶雞、楊凌三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國家級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龍頭的關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迅速崛起,連續幾年技工貿總收入增長速度超過20%。果樹種植面積已達1327萬畝,其中蘋果727萬畝,總產量居全國第一,果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畜牧業發展方興未艾,鮮奶產量居全國第6位。以旅遊業為龍頭,帶動了全省服務業快速發展。陝北能源化工基地「三個轉化」勢頭良好,一大批產業化項目陸續開工建設。
五是改革開放取得新進展。國企改革進一步深化,所有制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非公有制經濟占經濟總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31%提高到45.6%,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不斷增強。大力推進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和內資的總量大幅增長,外向型經濟格局正在形成。
三、發展前景展望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們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建設西部強省的宏偉藍圖。「十一五」期間,陝西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l.7萬億元,利用外資超過100億美元,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80億美元;進出口總額超過300億美元。到2012年生產總值達到9000億元以上,到2020年生產總值超過20000億元。
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調控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計劃完成4000億元。為了實現發展目標,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中率先發展,陝北跨越發展,陝南突破發展」的要求,繼續大力實施「六個戰略」,即項目帶動、工業強省、科教興陝、人才強省、城鎮化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四大基地」建設。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陝西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遵循經濟非均衡發展的規律,按照分類指導、重點突破的原則,提出了在全省三大區域建設四大基地的區域經濟布局。四大基地建設即「陝北煤油氣、關中高科技、陝南中草葯、渭北優質果」。具體講,就是以「一線兩帶」建設為突破口,加快建設關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陝北能源化工基地、陝南現代中葯(綠色產業)產業基地和渭北綠色果品基地,實現全省三大區域優勢互補,攜手並進,協調發展,夯實陝西經濟全面振興的根基。
陝西省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主要綜合指標
指標 計算單位 2006年 2007年
絕對值 增長% 絕對值 增長%
一、生產總值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工業
第三產業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億元
億元
億元
億元
億元
億元 4523.74
488.48
2440.5
2094.02
1594.76
12138 12.8
7.4
14.3
14.5
12.4
12.4 5369.85
594.69
2916.97
2599
1858.19
14350 14.4
6.7
17
18
13.1
14
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房地產開發投資 億元
億元 2610.22
394.86 31.7
32.1 3641.88
535.32 39.5
35.6
三、財政收入
財政支出 億元
億元 696.77
821.55 31.7
28.6 891.6
1050.71 27.8
27.5
四、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9268 12 10763 16.1
五、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 元 2260 10 2645 17
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1522 15.1 1800.91 18.3
七、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 101.8 1.8 105.1 5.1
八、進出口總額
出口總額
進口總額 億美元
億美元
億美元 53.6
36.3
17.3 17.1
18
15.3 68.88
46.72
22.16 28.5
28.7
28.1
九、外商直接投資 億美元 9.25 47.2 11.95 29.2
十、國際旅遊人數
國際旅遊收入
國內旅遊人數
國內旅遊收入 萬人
億美元
萬人
億元 106.11
5.10
6950
378 14.3
14.3
16.06
19.5 123.13
6.12
8015
458 16.0
20.0
15.3
21.2
十一、人口自然增長率 ‰ 4.04 4.05
十二、城鎮新增就業人數
城鎮登記失業率 萬人
% 26.52
4 28.15
4.02
『伍』 陝西經濟情況怎麼樣
上半年全省生產總值4289.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8%,增速同比加快5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增速高5.7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4.81億元,增長5%;第二產業2338.32億元,增長22%;第三產業1676.67億元,增長12.1%。
一、農業生產保持穩定,糧食產量增長。今年以來,全省各地積極加大對糧食生產扶持,千方百計保糧食麵積穩定,促糧食單產提高,全省糧食生產形勢良好。全省夏糧總產445.8萬噸,增長4.6%,其中小麥總產401.6萬噸,增長4.8%;夏糧畝產225公斤,僅次於歷史最高年份2004年(226公斤),其中小麥畝產233公斤,增長4.5%。油菜總產量37.3萬噸,同比增長4.6%;上半年,肉類總產量47.4萬噸,增長3%,其中,豬肉產量36萬噸,增長6.3%;牛奶產量64.1萬噸,下降12.5%;禽蛋產量24.1萬噸,下降1.1%。
二、工業生產穩步增長,經濟效益好轉。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883.0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8%,增速較上年同期加快15.7個百分點。
三大產業拉動工業快速增長。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5060.15億元,同比增長38.8%,增速較上年同期加快33.9個百分點。其中,能源化工工業實現總產值2318.97億元,增長44.5%,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9.6個百分點;裝備製造業1221.42億元,增長35.3%,拉動8.8個百分點;有色冶金工業553.65億元,增長45.4%,拉動4.7個百分點。能源化工、裝備製造和有色冶金三大產業拉動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33.1個百分點。
重工業增速快於輕工業。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重工業實現增加值1624.6億元,同比增長25.7%;輕工業實現增加值258.44億元,增長19.8%,重工業增速較輕工業高5.9個百分點。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增加。上半年,天然原油開采量1410.9萬噸,同比增長10.4%;原煤16815萬噸,增長15.3%;天然氣115.55億立方米,增長15%;發電量550.01億千瓦小時,增長29.5%;水泥2439.46萬噸,增長24.3%;生鐵249.84萬噸,增長8.1%;鋼材463.73萬噸,增長17.5%;汽車37.43萬輛,增長90.8%。
工業經濟效益明顯好轉。1-5月份,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834.2億元,同比增長47.8%,較上年同期提高45.2個百分點;實現利稅773.57億元,增長71.7%,提高88.8個百分點;其中利潤458.64億元,增長1.3倍,提高168.3個百分點。
工業用電量增長加快。上半年,全省全社會累計用電425.8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電280.76億千瓦時,增長25.9%,增速同比加快25.2個百分點。
客貨運周轉量穩步增長。上半年,全省客貨運周轉量1457.90億噸公里,同比增長10%,比一季度加快2.2個百分點。其中,公路589.47億噸公里,增長13.2%;鐵路863.68億噸公里,增長8.0%。
三、投資持續高位運行,結構不斷優化。上半年,全省全社會投資3826.57億元,同比增長30.6%。其中,城鎮投資3664.83億元,增長32.2%。
投資結構不斷優化。上半年,全省第一產業投資99.34億元,同比增長41.3%,占城鎮投資的比重為2.7%,佔比較上年同期提升0.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1355.01億元,增長24.5%,比重為37%,回落2.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2210.48億元,增長37%,比重為60.3%,提升2.1個百分點。三大產業佔全省城鎮投資的比重呈現二產佔比回落,一產和三產佔比提升的良好態勢。
房地產開發投資平穩增長。今年國家房地產調控力度加大,政策效果開始顯現,上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512.83億元,增長25.8%,較1-5月回落0.3個百分點。其中,土地開發投資13.44億元,下降12.5%;商品房銷售面積987.73萬平方米,增長28.7%,較1-5月回落0.2個百分點。
建設資金到位情況良好。上半年,全省城鎮投資項目本年到位資金4855.78億元,同比增長36.7%。其中,國家預算內資金400.14億元,國內貸款727.16億元,自籌資金3167.32億元,分別增長12.6%、24.1%和42%。
四、市場需求持續旺盛,消費熱點紛呈。上半年,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95.48億元,同比增長18.5%,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7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市場為1283.36億元,增長18.4%;鄉村市場為212.12億元,增長18.6%。汽車、燃油、家電、傢具類商品持續熱銷。上半年,據對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統計,汽車類商品實現零售額190.82億元,同比增長31.8%;石油及製品類90.58億元,增長52.1%;家用電器和音響器材類41.81億元,增長26.2%;傢具類19.93億元,增長63.4%。
五、物價呈恢復性上漲,CPI接近全年目標。上半年,陝西CPI累計同比上漲2.9%,其中,城市上漲2.5%,農村上漲3.9%。PPI、原材料購進價格、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均呈現恢復性上漲,同比分別上漲10.7%、10.3%和3%,漲幅分別較上年同期提高14.2、10.9和2.1個百分點。
六、進出口形勢好轉,利用外資大幅增長。今年以來,全省外貿出口一改2009年月月負增長格局,保持了恢復性高增長態勢。上半年,全省進出口總額54.35億美元,同比增長37.1%,其中:進口27.09億美元,增長27.8%;出口27.26億美元,增長47.9%。上半年,全省實際利用外資9.19億美元,同比增長19.3%,較上年同期提高17.7個百分點。
七、財政收入增幅加快,支出繼續傾向民生。上半年,全省財政收入886.82億元,同比增長28.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8.1個百分點。民生領域財政支出繼續加大。上半年,全省財政支出814.45億元,增長23.4%;其中城鄉社區事務、社會保障和就業、環境保護和醫療衛生支出增加較多,分別增長40.9%、24.1%、22.3%和21.8%。
八、金融貸款持續增加,中長期貸款增長較快。6月末,全省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9464.84億元,新增貸款1169.18億元,同比下降31%。短期貸款2379.22億元,新增貸款減少100.33億元;中長期貸款6558.1億元,增長40.7%。各項存款余額15741.77億元,新增存款1870.37億元,同比下降5.5%。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7543.82億元,下降9.4%。
九、新增就業任務完成過半,居民收入平穩增長。截至6月底,全省新增就業23.99萬人,完成年度計劃32萬人的75%;再就業人員8.59萬人,完成年度計劃11.8萬人的72.8%;其中就業困難人員為2.45萬人,完成年度計劃3.2萬人的76.6%。6月末,全省城鎮單位從業人員為355.71萬人,比一季度末增加2.94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2.93萬人。上半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83元,同比增加773元,增長10.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9%;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412元,增加296元,增長1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2%。
『陸』 陝西省那麼窮,為什麼還養那麼多高校
陝西省高校多,主要是國家政策的結果。當年處於戰略的考慮,建設大西北,建設三線,把很多高校遷到大西北大西南,有計劃的把東南沿海的教育科研資源向中西部地區疏散。陝西省就有很多大學了。比如西安交通大學,就是從上海搬過來的。
建國之初,我們的高等教育資源幾乎全都集中在東部地區,那時候的國際形勢非常緊張,萬一發生戰爭,後果不堪設想。抗戰時期,我們就吃了大虧,東部地區淪陷,大批教育資源慘遭破壞。
『柒』 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經濟特點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大批工礦企業和國民政府遷往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大後方地區,許多金融機構和政府財政機構也隨之遷入。內遷的金融機構不僅帶來了大量的金融資本內遷,而且帶動了後方地區金融業的較快發展;內遷的政府財政機構,面對戰時的局面調整了財政稅收政策,力圖開源節流,對經濟事業的投資也集中於後方地區。與此同時,金融機構和政府財政的實業投資意識進一步提升,金融業與工商業的互動關系也進一步增強,從而為後方工商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資金支撐作用。
一、金融資本的內遷
資金是工礦企業運轉和進一步發展的必備因素,廠礦的內遷必然帶來資金的內遷。因廠礦內遷而帶來的資金內遷,除了廠礦自有資金的內遷外,其主要表現之一是大量金融機構及其資金的內移。
戰前,西南、西北地區工業落後,社會資金短缺,金融業處於十分薄弱的狀態。川、康、滇、黔、陝、甘、寧、青、桂,以及重慶等9省1市,只有20家銀行,分支行也只有232所。其中四川省(含重慶)數量較多,有總行13家、分支行110所(包括中央、中國、中國農民、金城、江海5家外地銀行的分行);陝西和廣西2省各有2家銀行和48、42所分支行,其餘各省微乎其微。[1]金融資本也相當薄弱,如雲南約為1 000多萬元,廣西約為1 100萬元,就是銀行比較集中的四川省的13家總行亦只有1 577.7萬元;整個西南地區約5 700萬元。[2]
從1938年起,西南地區的金融業進入了大發展的階段。首先是沿海沿江地區的不少銀行在西南地區設立總行和分支行。如中國、交通、農民、中央(以下合稱「四行」)等國家銀行的總行隨著國民政府的內遷而內遷。廣東、湖南、河北、福建、湖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的省銀行,都在重慶設立分支行或辦事處。有不少民營銀行亦為保全資產和受廠礦內遷的影響,或將總行遷向內地,或在內地增設分支機構,其中重要的銀行有:中國實業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四明銀行、中國通商銀行、金城銀行、中國國貨銀行、浙江興業銀行、中南銀行、鹽業銀行、大陸銀行、新華信託儲蓄銀行。[3]這些內遷銀行中,4家國家銀行隨著總行的內遷,其資本也全部內遷,其餘銀行雖然沒有把全部資本內遷,只是劃撥部分資本作為分支行的運營資金,但它們所擁有的資本無疑是它們的後備財力。
其次是西南地區當地的銀行業也在內遷銀行和廠礦的帶動下迅速發展起來。在1938-1940年間,西南5省就新設銀行8家、分支行355處。其中,四川176處,重慶45處,雲南43處,貴州15處,廣西51處,西康25處。[4]到1941年6月,西南和西北後方地區的9省1市已有銀行72家,其中當地新設的7家,連此前新設和舊有的共計37家,內遷的約35家。同時,分支行也大幅度增加,新舊合計達到692所,其中中央、中國、交通、農民4行,設立分支行229所;7家省銀行設立分支行268;61家商業銀行設立分支行195家。[5]到1945年8月,西南5省的銀行業更發展至總行255家、分支行1320所。西南和西北9省的銀行業則有總行318家,其中民營銀行107家;分支行增至1 641所,其中民營銀行的分支行524所,比戰前9省的總行數和分支行數分別增加了13.45倍和7.07倍。就包括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河南、綏遠、新疆等10省未淪陷地區的整個後方而言,則有總行426家,其中民營銀行115家,分支行2 575所,其中民營銀行的分支行595所,大大超過戰前全國(不包括東北)的164家銀行和1 332所分支行。
『捌』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為何不打陝西
日軍沒有攻打到陝西,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從山西要到達陝西。要經歷天塹黃河,非常難度過,第二個是陝軍在潼關的奮力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