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紹興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與綜合實力情況
紹興的支柱產業是建築和紡織
建築業全市每年超2000億
另外紹興縣的紡織
主機和上虞的機電和小商品
新昌的化工
都比較有競爭力
所以紹興經濟還是十分發達的
特別是鄉鎮企業
人均收入也是全國第四的
但由於面積過小
經濟總量不及杭州寧波
但跟面積比自己大一半的溫州經濟總量差不多
❷ 急!!!紹興市2006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介紹
2006年紹興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綜述
--------------------------------------------------------------------------------
來源:市發改委
著力創新提質 致力統籌和諧十一五開局譜就新篇章
—— 2006年紹興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綜述
紹興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06年,全市上下認真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全面實施「推進率先發展、實現富民強市」的戰略部署,積極推進「八大創新提升」工程和「城鄉統籌十網」建設,抓機遇、求發展,抓調整、促轉變,抓創新、促提升,保持了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實現了「十一五」發展的良好開局。
據統計,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678.19億元,同比增長13.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7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1019.43億元,增長13.5%,第三產業增加值561.76億元,增長14.6%。年初確定的各項預期目標均順利實現。綜觀全年經濟社會發展,可概況為以下八大特徵:
(一)經濟運行在復雜環境中更趨穩健
一是國民經濟運行穩定向好。一年來全市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均保持在13%以上,在高出預期目標1個百分點的區間穩健運行,為完成「十一五」年均增長11%的發展目標奠定扎實基礎。二是消費拉動作用更顯突出。1-12月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0.64億元,增長15.5%,增幅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為近十年最高水平;全市各類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突破1000億元,達1049.95億元,使經濟增長由投資拉動為主逐步向消費拉動為主轉變,經濟增長穩定性進一步增強。三是投資增長實現穩步攀升。1-12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65.06億元,增長13.2%,分別比一季度、上半年和三季度高出14.2、7.0和6.6個百分點,順利完成全年10%的預期目標,投資增速的有效回升進一步強化了經濟持續增長的後勁。四是對外貿易保持快速發展。1-12月全市完成進出口總額139.49億美元,同比增長33.0%;自營出口總額突破100億美元,達105.03億美元,同比增長29.0%;兩大增幅分別比上年同期提高11.9和5.8個百分點。五是支撐經濟增長的能力進一步增強。1-12月全市金融機構新增本外幣存款404.17億元,新增本外幣貸款317.10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多增72.38億元和134.45億元;異地金融機構新增貸款112.5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9億元;1-12月全市限額以上新開工項目1603項,比上年同期增長25.2%。
(二)經濟結構在積極調整中不斷優化
一是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據統計,2006年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3.5%,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順利實現了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的「十一五」規劃和年度計劃的預期目標。二是財政收入結構進一步優化,1-12月全市地方財政收入中增值稅、營業稅均保持20%以上的速度增長,同比分別增長23.6%和21.7%,財政收入增長的穩定性進一步增強。三是工業生產結構進一步優化,1-12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高技術產業實現工業產值132.26億元,同比增長24%,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1.5個百分點。四是工業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1-12月全市限額以上製造業投資中化工、機電、醫葯等產業完成投資275.56億元,占製造業投資額的67.4%。五是企業規模結構進一步優化,1-12月全市工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達635家,同比多增73家,實現工業總產值3060.61億元,超50億元企業6家,實現工業總產值420.44億元,分別為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的79.1%和10.9%。六是外貿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在紡織服裝出口保持21.2%增長的情況下,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明顯加快,1-12月全市機電產品出口15.5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2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6.3%和62.6%;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出口增長明顯加快,1-12月出口增速分別為166.5%和49.3%。
(三)支柱產業在激烈競爭中逐步走強
一是紡織業實現恢復性增長。1-12月全市規模以上紡織、服裝、化纖三大行業分別實現產值1234.26億元、163.95億元、346.2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8%、15.9%和23.8%,增速分別比上半年提高1.0、2.4和16.5個百分點。二是醫葯化工保持較快增長。1-12月規模以上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實現產值235.15億元,同比增長32.8%;醫葯製造業實現產值94.87億元,同比增長27.1%,分別高出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平均增速9.8和4.1個百分點。三是機械設備製造穩健增長。1-12月規模以上通用設備、專用設備和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實現產值476.28億元,同比增長20.4%;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更表現出強勁增勢,實現產值164.36億元,同比增長達36.6%。四是有色金屬實現快速增長。受產量擴大和價格上漲因素影響,1-12規模以上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實現產值216.87億元,同比增長54.3%,表現出強勁增勢。五是特色產業繼續做大做強。1-12月全市規模以上黃酒企業實現出口交貨產值1.19億元,同比增長63.3%,向境外拓展的勢頭強勁;建築業繼續保持強勁增勢,1-12月全市完成建築安裝產值1606.99億元,同比增長達25%以上,繼續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六是文化旅遊實現擴張發展。成功承辦2006年中國越劇藝術節,舉行了紹興首屆文化產業推介會;1-12月全市實現旅遊總收入147.19億元,同比增長26.9%,接待國內外遊客1836萬人,同比增長20.6%。
(四)社會供給在順應需求中更顯充裕
一是工業消費品生產實現快速增長。1-12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製作傢具326.58萬件、灶具90.28萬台、傘具9143.31萬把,同比分別增長42.9%、29.8%和71.9%;生產印染布139.92億米、服裝5.03億件、水泥1233.34萬噸、鋼材106.50萬噸,同比分別增長6.5%、1.4%、8.7%和34.2%。二是農副產品繼續保持穩步增長。據統計,全年糧食總產量達103.53萬噸,同比增長7.4%;蔬菜產量242.86萬噸,同比增長4.8%;水產品產量10.5萬噸,同比增長6%;茶葉產量達46584噸,同比增長7.3%;受禽流感等因素影響,肉類、禽蛋產量同比下降2.5%和4.4%。三是服務類商品繼續向多樣化發展。1-12月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127.82億元,同比增長23.7%,全年竣工房屋面積320.89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建築面積368.96萬平方米;金融、信息、通訊、廣告、中介等行業伴隨居民消費理念的轉變而快速發展,1-12月全市實現郵電業務收入37.29億元,同比增長9.1%。四是要素資源供給能力不斷增強,1-12月全市大網供電最高負荷達317.7萬千瓦,為上年同期的1.18倍;全市網供電量達207.18億千瓦時,為上年同期的1.16倍;全市規模以上供電企業發電量達77.61萬千瓦時,為上年同期的1.17倍。
(五)運行質量在提質發展中繼續改善
一是經濟運行質量得到新的改善。1-12月,全市財政總收入增長22.7%,地方財政收入增長24.2%,增速分別高出生產總值增速9.7和11.2個百分點;每百元生產總值實現財政總收入為11.2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75元。二是工業經濟效益繼續穩步增長。1-12月全市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十一項評價考核得分為239.96,居全省第二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在勞動報酬、利息支出分別增長20.8%和20.1%的情況下,實現利稅285.94億元,同比增長17.1%,利潤183.29億元,同比增長17.0%;企業虧損面為11.3%,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利潤率達5.21%,居全省前列。三是品牌經營戰略取得明顯成效。至2006年底,全市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5隻、中國名牌產品40件,中國名牌產品數量居全省第二;擁有中國馳名商標或中國名牌的34家工業企業的產銷率達99.7%,高出規模企業平均水平2.2個百分點。四是上市企業紹興板塊進一步壯大。2006年全市新增上市公司2家,累計上市家數達26家,當年通過股票公發和配股,共籌集資金7.13億元;還有10多家企業進入上市程序。五是塊狀經濟發展得到進一步提升。在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帶動下,塊狀特色產品正在由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邁進,1-12月全市襪子、領帶、床墊寢具等產品出口額同比分別增長36.3 %、23.3%和20.8%。
(六)增長方式在致力創新中積極轉變
一是節能降耗取得實質性進展。據統計,2006年全市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下降3. 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同比下降8.52%;全市45家省級清潔生產試點企業年節電7988萬千瓦時、節水1128萬噸、COD排放量削減5847噸,SO2排放量削減730噸,取得較好經濟效益。二是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1-12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產值增長62.4%,高出全市平均增速39.9個百分點,新產品產值率達22.2%;1-12月財政完成科技支出3.90億元,增長23.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研活動經費支出同比增長高達50%以上;合力提升創新能力的氛圍基本形成。三是要素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1-12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95289元/人,同比增長10.2%;1-11月全市12個工業開發園區的單位平均投資強度為250萬元/畝,同比增長10%,單位平均產出額為230萬元/畝,同比增長23.9%。四是區域集聚發展特徵更加明顯。1-12月全市12個重點開發園區新批外資項目233隻,新簽合同外資16.07億美元,實到外資7.74億美元,分別佔全市總量的58.3%、74.3%和79.6%;招商引資項目向區域優勢產業、向塊狀特色經濟集中的特徵更加明顯。
(七)人民生活在協調發展中更加殷實
一是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1-12月,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86元,增長11.2%;其中工薪收入15290元,增長10.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619元,增長11.9%,為近十年來首次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其中從二三產業中獲得報酬達6844元,占整個收入結構的79.4%;城鄉居民儲蓄得到同步增長,2006年底全市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1060.90億元,同比增長17.1%,人均儲蓄存款余額達2.4萬元以上。二是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2006年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33.6%,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從消費支出結構看,交通通訊類支出增長較快,全年交通通訊類支出同比增長17.1%,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汽車7輛,比上年同期增加2輛,意味著去年全市有2%的城鎮居民家庭新購置了汽車。三是城鄉居住條件繼續改善。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居住建築面積達33.9平方米,燃氣普及率達98%以上,自來水普及率達99.8%以上,衛浴設施齊全的居民家庭佔到92.5%。四是居民消費價格運行平穩。1-12月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水平同比上升1.4%,低於預期3%的價格漲幅區間運行;除居住類、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4.9%和2.5%以外,其它六大類商品價格基本保持去年同期水平。
(八)統籌發展在和諧進程中有序推進
一是新農村建設取得良好開局。「百萬農民飲用水」、「鄉村康莊」 等工程深入開展,覆蓋城鄉的「統籌十網」建設有序推進,全市94個鄉鎮實現超市全覆蓋,建立放心店3300餘家;全市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到74.6%。二是生態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紹興污水處理廠三期和諸暨、上虞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加快建設,嵊新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已建成運行;認真實施「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完成「千里清水河道工程」近200公里;在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中繼續名列全省第一,並成功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獎。三是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就業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2006年全市新增城鎮就業崗位5.99萬個,全市2.12萬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3.48%。社會保險體系進一步完善,2006年全市新增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6.81萬人,新增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8.69萬人,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累計達41.5萬人,其中按月享受養老保障金待遇10.82萬人;職業培訓體系進一步完善,全省首家公共實訓基地投資建設,組織2.13名失業人員參加再就業培訓,組織12.15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四是平安紹興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2006年全市各類刑事案件總數下降0.97%,信訪總量下降11.5%;事故發生數、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三項主要指標分別下降4.8%、7.9%和20.3%。
但在成績面前,我們還必須清醒認識:經濟發展中結構性、素質性等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投資增長、外貿出口、企業增效、節能降耗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需引起重視,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任務十分艱巨;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輻射能力還不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的力度有待加大,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社會保障、充分就業和保護弱勢群體的問題亟待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安全生產形勢不容樂觀,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任務十分艱巨;對此,我們必須採取切實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2007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重要之年,是新一屆政府乘勢而上的開局之年,更是紹興經濟轉型提質的關鍵之年,因此,在新的一年裡,全市上下必須深入貫徹市委五屆八次會議精神,突出「重創新促發展、重民生促和諧」工作基調,堅持「率先發展、創新發展、集約發展、統籌發展、協調發展、和諧發展」工作思路,致力抓好以下八項工作:一是必須致力推進增長方式轉變,二是必須致力推進產業提質發展,三是必須致力實現經濟持續發展,四是必須致力提升區域創新能力,五是必須致力提升區域開放水平,六是必須致力增強體制機制優勢,七是必須致力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八是必須致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http://www.sx.gov.cn/portal/articletemplate/display1.jsp?article_id=20070307000033
❸ 浙江台州市的經濟發展在浙江省內有什麼成績
台州,台州是浙江東部沿海城市的重要城市之一,不但如此,它在寧波城市圈的地位也不容小覷。他是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近幾年台州的民營經濟迅速發展,並且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如今,它致力於更完善的產業格局,並採取措施讓民營企業進入到發展高質量軌道。不僅如此,台州今年在科技創新方面投入很多,致力於技術創新與企業發展相輔相成,第三產業也逐漸發展起來。以上這些"進步"推動者台州走到了現在,讓我們看到屬於它的一席之地,你認為它會是最後的贏家嗎?從這三座城市的發展優勢來看,每個城市都有它的閃光點和特色,並且在2018年它們的GDP都相差無幾,所以這三座城市你覺得誰會成為第三大城市呢?
❹ 浙江紹興如何
紹興是一座非常有歷史底蘊的江南古城,地處浙江省的中部偏北,東西分別和寧波,杭州接壤,紹興市區主要以江南水鄉風貌為主,到處都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色,和江蘇蘇州也是很相似的,畢竟都是屬於吳越文化區域,紹興也是一座非常適合旅遊和定居的城市,比起上海或者是杭州,紹興的生活節奏比較慢,如果你想要逃離大城市的,可以考慮來到紹興定居。
紹興同樣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雖然有杭州這一座旅遊度假之都在邊上,但是依然沒有掩蓋掉紹興的旅遊資源,像紹興市區的魯迅故里,倉橋直街還有百草園,這些都是紹興的歷史文化遺跡,紹興也是我國的酒鄉,紹興的黃酒在江浙滬一帶受到了廣大老百姓的喜愛,紹興的美食也不少,像梅菜扣肉,臭豆腐,這些名菜都在浙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❺ 紹興的經濟怎麼樣
2019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GDP)578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2%,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4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增加值20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77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802億元。
紹興位於中國華東地區, 浙江省中北部, 杭州灣南岸,東連寧波市,南與台州市和金華市接壤,西與杭州市接壤,北與嘉興市隔海相望。它是長三角城市群、杭州灣大灣區周邊的心城市和杭州都市圈的心城市的重要城市。
紹興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聯合國人居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最具活力的民營經濟城市。
❻ 紹興的經濟
唐代以前,會稽一直是浙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境內所產的越國青銅劍,漢代到三國的銅鏡,唐及其以後的陶瓷、茶葉,隋唐開始聞名的絲綢,南宋時進入全盛期的紹興黃酒等,質量、產量都曾名揚海內外。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紹興府茶葉總產量達38.5萬多斤(《宋會要輯稿》)。明末清初,平水鎮逐漸成為浙東重要茶葉集散地。清末,每年從平水鎮運銷外洋的茶葉約為880萬斤,運銷國內的180萬斤(《會稽縣勸業所報告冊》)。同期,紹興黃酒每年釀造達30萬缸,計300萬壇(約7.5萬噸)。民國時期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生產停滯,民生凋敝。據《中國實業志》記載,21年(1932),紹興、上虞、嵊縣、新昌、諸暨5縣茶葉總產量僅為16.71萬擔,紹興黃酒108萬壇(約2.70萬噸),蠶繭13.93萬擔,生豬飼養量6.22萬頭,糧食106422萬斤,其中紹興縣49390萬斤。紹興人口眾多,糧食不能自給,每年從蘇、皖、贛及省內金華、蘭溪、建德、桐廬等地運入2億斤左右。工業生產則更為薄弱,以當時較發達的紹興縣為例:」機制工業惟麵粉、碾米、電燈、絲襪四業,共12家,職工663人」(民國38年《紹興概況調查》);手工業6798家,從業人員24907人(酒坊203家從業人數無記載)。主要產品產量未見記載,而出口數為:錫箔320萬塊,紹酒108萬壇,茶葉12萬擔,腐乳13萬壇,各種綢緞(含官紗)19.5萬匹。據《浙江經濟年鑒》記載,至民國36年,工農業生產進一步萎縮,5縣糧食產量僅7.75億多斤,茶葉8.4萬擔,酒11285噸,錫箔90萬塊,春繭(收購量)8663擔。到解放前夕,紹興已陷入生產落後、百業蕭條、人民困苦的境地。1949年,全地區工農業總產值3.42億元,年人均僅153.4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62億元,佔76.52%,人均117.4元;工業總產值0.8億元,佔23.48%,人均36元。糧食總產量48.54萬噸,畝產114公斤,人均218公斤。發電量100萬千瓦時,黃酒1.26萬噸,棉布43.6萬米,綢緞54.29萬米,日用陶瓷7.87萬件。
紹興所屬五縣(市)全部進入全國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縣行列。2012年紹興市工業經濟先抑後揚,農業生產平穩增長,工業增加值1738億元,比上年增長9.9%,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79億元,增長2.8%。生產總值(GDP)達到3620億元,比上年增長9.7%,人均GDP為73304元,增長9.4%。居民收入也實現較快增長,農村增速高於城鎮。
2012年,紹興市有效投資總體回穩,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23億元,比上年增長20.8%,其中工業投資881億元,比上年增長18.4%,總量居全省第一。基礎設施投資284億元,增長17.9%。社會消費穩重趨升,紹興市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9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全年旅遊總收入506億元,接待遊客4935萬人次。
2013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967億元,增長8.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93億元,增長10.3%;固定資產投資2002億元,增長1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18億元,增長13.8%;外貿出口279億美元,增長9.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45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9618元,分別增長9.6%和10.8%;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城鎮登記失業率2.9%;人口自然增長率0.05%。;預計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例為2.1%。其中,生產總值增幅低於預期0.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增幅分別低於預期0.4和0.2個百分點。 新石器時期,越人使用骨耜、木耜和木鋤,從事稻作生產,開創境內水稻栽培歷史。
夏代,「大越海濱之民,獨以鳥(島)田」(《越絕書》),「復隨陵陸而耕種,或逐禽鹿而給食」(《吳越春秋》),開墾沼澤平原和丘陵旱地,種植水稻、麥黍等糧食作物。
春秋戰國,越王句踐採用范蠡、計倪之策:「兵之要在於人,人之要在於谷」,把發展糧食生產作為強國之本。糧食作物擴大到粢、黍、赤豆、稻粟、麥、大豆、穬7類。東晉、南北朝,「墾起湖田」(《宋書·孔季恭傳》),出現一批地主庄園(別業),糧食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唐代,元稹在越州「命吏課郡人,冬築陂塘,春貯雨水,夏溉旱苗」,大量開發糧地。南宋,「仲秋種麥,春種八谷」,糧食種類增多。「處處稻分秧,家家麥登場」,全面推行麥稻兩熟制和麥肥(苜蓿)輪作制,糧食產量進一步增長。明萬曆年間(1573~1619),引入玉米、甘薯;清乾隆年間(1736~1795),引入馬鈴薯,旱糧迅速發展。民國時,糧食播種面積擴大。30年代,常年糧食播種面積為491.19萬畝,常年糧食總產量為1178.64萬擔,播種面積畝產240斤。但「紹興人口眾多,五穀出產雖豐,尚不能自給,豐年僅及全年需要額(供應量)之半,若遇荒年,則二三折不等」(民國22年《中國實業志》)。40年代初,日軍侵紹,農業生產遭受破壞。40年代後期,糧食生產恢復緩慢。 1949年,5縣耕地276.58萬畝,其中水田229.84萬畝,糧食播種面積425.18萬畝,總產量48.54萬噸,全年糧食畝產183公斤,播種面積畝產114公斤。50年代,以改革耕作制度為中心,形成三熟制為主體的耕作制度。1959年,糧食畝產331公斤,總產86.58萬噸,比1949年增長78.34%。60年代初,提倡復種指數越高越好、種植越早越好、播種越密越好,違反糧食作物生育規律,導致糧食減產。1962至1966年,開展群眾性科學實驗,實行科學種田,紹興縣東湖農場創造「良田、良制、良種、良法」四良配套經驗,被湖南省農業廳副廳長李炎巨譽為「遂成就東湖農學特色,在全國農業領域中獨樹一幟」。80年代,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業技術分級培訓到戶,年培訓20萬左右人次,農民科學種田水平迅速提高。1990年,開展噸糧田工程建設,52.75萬畝畝產超噸糧,佔全省首位;增產糧食7.6萬噸,佔全省增產總數的五分之一以上。紹興市糧地222.45萬畝,糧食播種面積537.15萬畝,總產量186.20萬噸,畝產833公斤。紹興市是以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蔬菜作物內容豐富,品種多樣的綜合農業種植區,又是以水稻生產為特色,雙季稻為主體的三熟制地區,擁有紹虞水網平原、新嵊盆地、三界—章鎮盆地和諸暨盆地「四大糧倉」。
2012年,紹興市農作物播種面積494.69萬畝,比上年增長0.9%,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77.23萬畝,增長0.5%。蔬菜、生豬、茶葉、淡水產品、花卉苗木等五大特色主導產業總產值126.84億元,占紹興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56.2%。農業龍頭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紹興市擁有各級各類農業龍頭企業1266家,同比增加58家,其中超億元企業64家,同比增加9家。至年末,紹興市農產品共有中國名牌產品12隻,中國馳名商標26隻,浙江名牌產品48隻,浙江著名商標65隻。現代農業和綠色農業發展取得較大成果。2010年有10個現代農業綜合區、27個主導產業示範區和39個特色農業精品園被批准列入省級現代農業創建點。新增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9.81萬畝,累計達到89.07萬畝。新發展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149家,總數達1808家。紹興市共建立各類農業標准化示範區165個,示範推廣面積67萬畝;認證無公害農產品363隻、認證A級綠色食品53隻、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409個,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面積116萬畝,其中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68個,新認證綠色食品9隻。 春秋時期,越國境內已有銅錫開采、兵器鑄造、釀酒、繅絲、綢織、麻織和陶瓷等業。東漢時期,境內成熟青瓷的燒製成功,奠定了會稽作為我國青瓷發祥地的地位;銅鏡製作工藝的 迅速提高,使會稽成為江南鑄鏡中心,並在三國時期達到全盛階段。晉代,會稽地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造紙、陶瓷業加快發展。隋代,越州絲織品列為貢品。唐代越州所產之越羅、剡藤紙、越窯青瓷,名重朝野。越窯青瓷以其「類冰」、「類玉」質地,達到生產鼎峰期。 宋代,紹興府制葯業、食品加工業日趨興盛,釀酒業更為聞名,酒肆遍布街頭,「蓬 萊春」等名酒譽滿江南。明代,紹興府出現一批釀酒、醬園工場,腐乳開始銷往海外。清代,釀酒作坊增加,規模擴大,黃酒最高年產量達7萬多噸,一批大釀坊紛紛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開辦批發零售業務,同時銷往東南亞國家。平水珠茶以其優良品質,大批加 工出口歐美及東南亞地區。紹興城區南街和華舍、齊賢等農村集鎮盛產的官紗、綢、緞,紹興柯橋周家橋一帶出產的黑白紙扇,新昌、嵊縣的工藝竹編等,陸續銷往國外。
紹興的近代工業始於清末。光緒二十一年(1895),使用機器的開源永絲廠在會稽縣白 米堰(今中塘鄉)開業,為浙江省近代首批工業企業之一。民國初年,紹興城區金恆豐鐵工廠、建新修理機器鐵工廠、華光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諸暨、嵊縣小型火力發電廠的建成,以及在此推動下發展起來的機器碾米、化工、印刷業,為紹興地區的現代工業奠定了基礎,並且促使傳統工業的改造和進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紹興地區各縣(市)人民政府一面盡快恢復生產,一面陸續新 辦紹興茶廠、新華印刷廠、新建染織廠、紹興酒廠、雲集酒廠,嵊縣新建機械修理廠,諸暨人民電廠,上虞利民米廠,新昌縣生產救濟院糧食加工廠等30餘家公有制工業企業,為以後的工業發展打下基礎。同時引導勢單力薄的私營小企業,實行私私合並;對火柴、肥皂、食油、毛 巾、棉布等生活必需品私營生產企業,從生產原料、資金及產品銷售等方面予以扶持,幫助克服困難,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穩定社會。
1979年起,工業生產迅速發展,先後建成紹興彈力絲廠、浙江滌綸廠、諸暨毛紡織廠、浙江建築衛生陶瓷廠、新昌毛紡織總廠、華越微電子有限公司等一批現代化企業。至1990年,紹興市已擁有紡織、食品、機械、冶金、化工、建材、電子等20多個工業部門,初步形成以輕紡工業為主體,釀造為特色,紡織、機械、食品三大工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
2010年,紹興市工業經濟以開展省級工業轉型升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契機,全力推進工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取得明顯成效。紹興市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623.86億元,比2009年增長21%。其中:554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797.39億元,同比增長23.17%;完成銷售收入6993.85億元,同比增長23.08.73%;實現利稅588.87億元,其中利潤405.2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88%和35.77%,呈現效益增長高於產銷增長的良好發展態勢;完成出口交貨值1225.54億元,同比增長20.79%,繼續維持穩健增長勢頭;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6.45%,比2009年提高0.65個百分點,工業經濟總體處於」較為景氣區間」。 紹興市主要開發區及新區紹興高新區管委會 袍江新區 鏡湖新區 嵊州經濟開發區紹興生態產業園 柯橋經濟開發區 紹興縣濱海工業區 新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諸暨經濟開發區 上虞經濟開發區 上虞杭州灣精細化工園區 參考資料來源 紹興地區貿易起源甚早,代有盛衰。早在戰國時期,大越城內就出現商事活動。范蠡經商「積著〔貯〕之理」,影響至今。秦漢時,城內商事活動已見記載,在郡城都亭橋有大市,越人於此為市,相傳即薊子訓賣葯處。東漢永建四年(129),吳、會分治,山陰成為會稽郡治,從此商業發展迅速。永和五年(140),會稽郡守馬臻主持修築鑒湖,為發展經濟奠定了基礎,加以漢代實施減賦政策,提倡「食貨並重」,境內商貿活動益見繁盛。三國吳赤烏八年(245)八月,孫權「遣校尉陳勛將屯田及作士三萬人,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雲陽西城,通會(稽)市,作邸閣」。其時,會稽郡為全國最重要的銅鏡、青瓷器交易中心,越布、絲綢市場海外有名。唐代,國家盛平,經濟發達,越州城不僅是一州首府,又是浙江東道節度使駐所,儼然一大都會。其越瓷、交梭、白紗、花紗、輕容、吳絹等聞名全國,暢銷各地,有「杭州在唐,繁榮不及姑蘇、會稽兩郡」之說。南宋,建都臨安,紹興當時與金陵不相上下,成為首都以外的全國兩大城市之一。宋高宗在此駐蹕逾年,城市擴大,市容繁華,街衢整齊,交通便利,商業發達,茶葉交易已居全國第一。元、明、清時期,紹興手工業發展迅速,促使商業繁榮,尤其是絲綢、釀酒等業,在全國已居重要地位。
鴉片戰爭後,紹興市場開始出現洋貨,民族工業興起,商品種類增加,行業擴大,專業分細。清宣統三年(1911),城內有行棧290家,其中米行60家、棉花行27家、煤油行7家;有商店1719家,計74個行業,如米業、酒業、醬業、茶食業、南北貨業、百貨業、綢布業、鍾表業、金銀業、油燭業、茶漆業、銅錫業等。民國前期,商業又有所發展。民國25年(1936),紹興城區商業有103個行業,計4887家,資本總額940.1萬元,年營業額4828.8萬元。據37年7月21日《紹興工商報》載,紹興商會調查統計,時有商店2471家,從業4518人。
1956年,紹興市被批准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的有45個行業、5837戶、1.14萬人;直接過渡為國營商業的有98戶、331人;實行定股定息公私合營的有531戶、4325人;組織合作商店15個、79戶;合作小組361個、4713戶。此外,尚有416戶仍獨立經營,占總數的7.13%。
1978年起,改革商業管理體制,還權於企業;改革計劃體制,擴大非計劃商品供應;改革價格體制,開放商品價格。
1990年,紹興市社會農副產品收購總額212626萬元,比1978年增加8.21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58915萬元,比1978年增加6.3倍。紹興市零售商業機構48444個,為1978年的7.32倍;商業人員85605人,為1978年的3.59倍。紹興市商業零售機構中,國營和合作社商業佔6.44%,集體商業佔4.64%,個體商業佔88.92%。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國營和合作社商業佔56.96%,集體商業佔11.51%,個體商業佔31.53%。
交通
2012年,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投資額93.25億元,增長14.6%,投資額完成年度目標的124.33%。年末紹興市公路通車里程9081公里,同比增長0.02%。大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投入資金8692萬元,完成農村聯網公路和通村公路建設目標任務。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實施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紹興市更新農村客運班車94輛,農村客運通達率99.2%。公路營業性客運量17314萬人次,周轉量45.88億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1.7%和1.4%;公路營業性貨運量7890萬噸,周轉量70.75億噸公里,兩者均比上年增長3.7%。
郵電
2012年郵電業務收入48.87億元,增長3.2%。年末城鄉固定電話用戶(含小靈通)201.80萬戶,固定電話主線普及率45.98號線/百人。年末行動電話用戶數(通話用戶)436.45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99.44部/百人;互聯網用戶數(不含手機上網用戶)87.70萬戶。特快專遞業務發展迅速,全年特快專遞184.29萬件,同比增長11.8%。
金融
2012年年末紹興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4948.32億元,同比增長19.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945.72億元,增長14.0%。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3934.27億元,同比增長19.3%,其中短期貸款2839.61億元,中長期貸款951.88億元,分別增長18.1%和29.9%。
外貿
2010年,紹興市外貿出口首次突破200億美元,達210.89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33.80%,出口額佔全國總量的1.34%,佔比較2009年提高0.03個百分點。出口額在全國所有城市中排名第18位,增幅排名第6位;在地級市中排名第7位,增幅排名第4位。
紹興市共引進外資項目235個,新增合同外資14.46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53.56%;實到外資9.53億美元,同比增長17.52%,完成預計目標8.41億美元的113.30%。其中,市區新批外資項目34個,新增合同外資2.13億美元,同比增長13.36%;實到外資1.47億美元,同比增長6.47%,完成預定目標的83.70%。除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外,紹興市其他縣(市)、開發區均超額完成了預定的目標,其中上虞市實際利用外資達3億美元,居各縣(市)之首。
紹興市新批境外投資企業164家,總投資額29885萬美元,其中中方投資額為28169萬美元,比2009年增長52.80%。紹興市已運營的107家境外投資企業總營業額106594萬美元,帶動出口98918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81.90%和87.50%。紹興市新簽承包勞務合同額52764萬美元,營業額50260萬美元,分別同比增長31.30%和18.50%。其中,實際境外工程營業額10095萬美元,同比增長11.70%。紹興市外派勞務49人次,期末在外人數309人。
❼ 浙江紹興怎麼樣
「悠悠鑒湖水,濃濃古越情」。紹興以其人文景觀豐富、水鄉風光秀麗、風土人情誘人而著稱於世,自古即為遊客嚮往的游覽勝地。如今,紹興縣以高達275億元的GDP列居浙江縣級市前三,浙東地區第一。紹興市GDP位於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之後列第四。是全國十強市,十強縣雙十強成市。也是全國著名的全球紡織城與世界紡織品貿易中心。
紹興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紹興出名人,是王羲之、陸游、蔡元培、秋瑾、魯迅、周恩來、竺可楨、馬寅初等名人的故鄉,毛澤東主席稱紹興為「鑒湖越台名士鄉」(《七絕兩首.紀念魯迅八十壽辰》)。
紹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間,下轄紹興縣、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縣和越城區,面積8256平方公里,人口437.06萬(2008年),其中市區面積339平方公里,人口64萬。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薈萃,素有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的美譽,是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是長江三角洲南翼重點開發開放城市。面向新世紀,我們的發展目標是努力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名市、旅遊大市,爭取到2010年全市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20年達到目前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相傳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為治水曾兩次躬臨紹興,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勝跡。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建都紹興,卧薪嘗膽時,「越池」一度成為我國東部政治文化中心。漢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稱吳州,唐朝又改稱越州,南宋時改為紹興府,沿襲至今。紹興人傑地靈,歷史上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如蔡元培、秋瑾、魯迅、周恩來等。
一代文學巨擘魯迅的許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紹興文化濃郁的地方性色彩,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鄉的社戲,隨處可見魯迅文化中的故鄉情結。游覽紹興,也許就是一次魯迅文化的懷舊之旅,站在河邊,你可以看到戴著小氈帽的船夫以及戴著銀項圈的玩童;邁進咸亨酒店,你可以嘗嘗正宗的茴香豆;回到鄉間,去看一場傳統的社戲……
紹興就是這樣一座地方色彩很濃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纖道上,綠水晶瑩,石橋飛架,輕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橋梁4000餘座,構成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東湖洞橋相映,水碧於天;五泄溪泉飛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蘭亭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被稱為書法勝地;曾經在此雲門寺珍藏了幾百年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最終被唐太宗派蕭翼騙走(唐太宗因追慕王羲之的書法傑作,特派監察御史蕭翼用計從辯才和尚謀騙取珍藏在雲門寺被稱為 「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真跡的故事也在此發生。得知雲門是緣於《蘭亭序》,王羲之在山陰蘭亭寫就《蘭亭序》為世人知曉,卻少有人知道會稽雲門乃《蘭亭序》失卻之所。唐代演義故事中有《雲門失蘭亭序記》一章。沈園則因陸游、唐琬的愛情悲劇使後來者嗟嘆不已;此外還有唐代纖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橋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紹興風土人情,以烏篷船、烏氈帽、烏乾菜為代表,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並呈現獨特的地方風采,令人仰慕神往。
紹興的市花是蘭花
❽ 紹興經濟發展現況和寧波的經濟發展異同
紹興:據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GDP達1440.48億元,按可比價比上年同期增長13.3%,呈現較穩健的發展態勢。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4.56億元,比上年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878.83億元,增長15.7%;第三產業增加值467.09億元,增長10.9%。三次產業比由上年的6.9∶59.7∶33.4調整為2005年的6.6∶61.0∶32.4。
從GDP各季增幅看,一季度增長13.3%,二季度13.7%,三季度增長13.6%,全年增長13.3%,從一季度到四季上下波動0.4個百分點。整體經濟持續在高位平穩運行,經濟總量呈逐季擴大趨勢。全市人均GDP達3.31萬元(按戶籍人口計算),按現行匯率計算約4043美元。
市場物價小幅回升。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2%,其中居住類上升5.0%,食品類上升2.4%,煙酒及用品類上升0.5%,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下降0.2%。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5%,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7.5%。
財政收入穩步增長。2005年我市實現財政總收入150.56億元,同比增長18.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6.13億元,同比增長19.8%,上劃中央四稅74.43億元,同比增長17.9%,佔全市財政收入的近一半,為49.4%。各主要稅種均保持較快增長,增值稅增長16.0%,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增幅達到22.9%和21.0%,營業稅增長7.1%。
企業景氣指數高位運行。據對全市270多家企業景氣調查,四季度企業景氣指數為148.4,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37.1。從全年走勢看,各季度景氣指數均運行在較好景氣區間,這表明我市企業運行質量整體向好,對宏觀經濟運行和自身發展趨勢持續看好。
寧波:寧波是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副省級計劃單列市、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規權力的「較大的市」,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優秀旅遊城市和環保模範城市。2006年是全面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一年來,全市人民在寧波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深入實施「六大聯動」戰略,全面建設「平安寧波」,加快推進「文化大市」和「法治寧波」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結構調整明顯加快,對外開放繼續擴大,城鄉居民生活不斷改善,和諧社會建設扎實推進,較好地實現了年初確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為「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2006年寧波市國民經濟主要統計指標
指 標 名 稱 2006年 單 位
年末總人口 560.4 萬人
寧波市生產總值 2864.5 億元
第一產業 139.5 億元
第二產業 1575.9 億元
第三產業 1149.1 億元
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561.2 億元
地方財政收入 257.4 億元
港口貨物吞吐量 3.1 億噸
集裝箱吞吐量 706.8 萬標箱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882.5 億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 1543.0 億元
進出口總額 422.1 億美元
出口 287.7 億美元
合同外資金額 44.3 億美元
實際利用外資金額 24.3 億美元
全社會用電量 313.6 億千瓦時
其中:工業用電量 249.1 億千瓦時
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674 元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8847 元
一、綜合
國民經濟快速發展。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86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4%,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9.5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1575.9億元,增長12.4%,其中工業增加值1421.4億元,增長13.9%;第三產業增加值1149.1億元,增長15.9%。產業結構繼續優化, 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40%,達40.1%,對全市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 47.5%,提高了0.3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突破5萬元,達51285元(按現價匯率折算為6568美元)。
寧波市生產總值分行業情況
指標名稱
本年實績
同比增長(%)
生產總值(億元)
2864.5
13.4
第一產業
139.5
4.4
第二產業
1575.9
12.4
工業
1421.4
13.9
建築業
154.5
0.7
第三產業
1149.1
15.9
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
133.2
15.1
批發零售業
248.5
14.5
住宿和餐飲業
42.6
10.6
金融保險業
182.4
30.8
房地產業
146.4
14.4
其他服務業
396.0
12.4
寧波的一天
生產總值(GDP) 78479萬元
工業增加值 38944萬元
農業增加值 3821萬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42274萬元
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15375萬元
其中:地方財政收入 7052萬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24179萬元
外貿自營出口額 7882萬美元
港口貨物吞吐量 84.85萬噸
集裝箱吞吐量 19364標箱
全社會用電量 8590萬千瓦時
其中:工業用電量 6824萬千瓦時
接待境外旅遊者人數 1486人次
財政收支穩健增長。全市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61.2億元,比上年增長20.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57.4億元,增長21.2%,均超額完成年初預期目標。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92.7億元,增長10.5%。財政支出結構繼續優化,各項重點支出增幅均高於全市平均支出增幅,其中科技三項費用支出、教育支出、文體廣播事業費支出、醫療衛生支出、社會保障補助支出分別增長33.6%、18.3%、22.8%、34.7%和16.2%。
就業再就業成效顯著。全市新增就業崗位12.9萬個,累計開發社區公益性崗位6754個;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6.3萬餘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1.9萬餘人。全年用於促進再就業資金支出達3.9億元,其中發放社保補貼和用工補助2.8億元。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1%,已連續四年下降,就業形勢繼續保持穩定。
價格總水平溫和上揚。市區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9%,農村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4%;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6.7%;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9.1%;房屋銷售價格上漲2.2%,漲幅下降4個百分點。
二、農業、農村
農林牧漁各業生產平穩發展。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222.2億元,比上年增長4.3%。其中農業100.3億元,增長4.4%;林業6.0億元,增長15.5%;畜牧業33.1億元,增長6.6%;漁業79.9億元,增長2.3%;農林牧漁服務業2.9億元,增長6.9%。各業產值中,林牧漁業產值所佔比重達到54.9%。糧食產量增長2.7%,其中穀物產量增長3.2%。
新農村建設初顯成效。「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繼續推進,全市共投入資金32.6億元,其中各級財政投入15.9億元;經考核驗收,全市有61個村達到省、市級示範村標准,近400個村完成了環境整治任務;四年累計創建示範村136個,完成整治村1100餘個。「聯鎮帶村」、「村企結對」成效顯著,2883家企業與1823個行政村結對,到位資金1.1億元,結對村佔全市行政村總數的68.7%。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市級農業龍頭企業達198家,銷售產值上億元的企業達45家。農村鄉鎮現代流通網實現全覆蓋,全市91個鄉鎮已創建連鎖超市175個、農村放心店2858個,覆蓋率達100%。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完善,全年完成37萬名農民飲用水改造,整治河道300公里。全面完成了鄉村康莊工程建設任務,全市除納入高山移民、城鎮建設或園區建設規劃的村外,其餘都建成了四級硬化通村公路。
三、工業、建築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市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7510.7億元,比上年增長22.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974.3億元,增長23.4%。其中,國有控股企業1449.5億元,增長23%;股份制企業906.5億元 ,增長23.4%;私營企業1734.5 億元,增長19.3%;外商投資企業1096.1億元,增長28.9%;港澳台投資企業1114.6億元,增長22.9%。輕工業總產值2069.1億元,增長15.4%;重工業3905.2億元,增長28.1%,輕重工業之比由上年的1∶1.71變化為1∶1.89。規模以上工業產品產銷率為98.2%。實現新產品產值737.7 億元,產值率達12.3%。分行業看,產值前十位的行業共完成產值4181.2億元,增長26.2%。
工業經濟效益穩步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735.7億元,比上年增長23.1%;實現利潤 304.3億元,實現利稅503.3億元,分別增長16%和14.7%。反映工業經濟效益整體水平的綜合指數為208.84分,提高了0.7個百分點。全市36個行業大類中有23個行業利潤增幅在10%以上。
臨港工業加快發展。臨港工業實現產值1829.1億元,比上年增長51.2%,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比重達30.6%,實現利稅167.2億元,增長36.8%,占利稅總額的33.2%。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經濟類型完成產值
單位:億元
建築業生產平穩增長。全市完成建築業總產值700.0億元,比上年增長6.1%;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47.3億元,佔全市建築業總產值比重為6.8%。全年完成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231.7萬平方米,增長1.4%;竣工面積3377.6萬平方米,下降12.8%。按建築業總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5.6萬元/人,提高了3.5%。
四、固定資產投資、城鄉建設
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43.0億元,比上年增長12.6%,總量居全省首位,其中限額以上投資完成1450.1億元,增長11.3%。結構逐步優化,第三產業完成投資766.3億元,增長27.1%;全社會設備工器具投資為395.3億元,增長8.9%。
房地產開發投資較快增長。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313.1億元,比上年增長21.3%,增速上升11.1個百分點。土地購置面積235.3萬平方米,增長33.2%;土地開發面積260.1萬平方米,下降3.1%;竣工房屋面積682.2萬平方米,增長9.2%,其中住宅523.3萬平方米,增長8.7%;商品房銷售面積601.0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銷售面積508.2萬平方米,分別增長19.1%和21.7%。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情況
指標名稱
本年實績
同比增長(%)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1543.0
12.6
#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
1450.1
11.3
#房地產開發投資
313.1
21.3
#住宅
220.7
21.9
基礎設施投資
484.4
16.5
非國有投資
968.6
15.6
商品房銷售面積(萬平方米)
601.0
19.1
商品房銷售額(億元)
326.8
31.7
城市承載服務能力提升。環境與公共設施建設完成投資66.4億元。新建、擴建城市道路81公里。加大內河整治力度,完成截污河道12條,疏浚河道14條,生態治理河道4條,內河保潔率達90%。中心城區供水量達到3.8億噸,日平均供水量105萬噸,比上年增長4.7%。調整優化公交線路,新辟線路12條,優化線路58條,延時線路12條。城市日污水處理能力達15.5萬噸,污水處理率達70%。市區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達2800噸,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達93.3%,全市生活垃圾收集的范圍已覆蓋到各鎮(鄉)、村。全年新增園林綠地約48公頃,其中市區約32公頃。市區建成經濟適用房35萬平方米。
五、國內貿易、旅遊、會展
消費品市場持續走高。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82.5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其中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實現781.5億元,增長17.1% 。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市場增長16.4%,農村增長15.6%,保持了同步增長。大型商品交易市場交易活躍,年成交額億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場達97個,實現成交額1115.7億元,增長21.9%。連鎖經營高速增長,規模以上零售、餐飲業連鎖總店達28個,門店為899個,實現銷售額88.7億元,門店的數量和銷售額分別增長28.4%和18.7%。
旅遊業實現較快增長。全年旅遊總收入316.0億元,比上年增長22.4%。接待國內遊客2685萬人次,增長14.2%,實現國內旅遊收入289.6億元,增長1.5%。接待入境遊客54.2萬人次,增長23.6%;入境旅遊外匯收入3.4億美元,增長35.6%。
會展水平不斷提升。全市舉辦各類會議展覽活動148個,比上年增長74%。其中舉辦展會80餘個,增長71%;展覽面積80萬平方米,增長33%;標准攤位1000個以上的展會18個,同比增加一倍。招商引展成果逐步顯現,其中第五屆中國國際日用消費品博覽會成交額就達9.1億美元;在第八屆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共簽約項目172個,協議利用外資31.2億美元。
六、外貿、外資、外經
對外貿易較快增長。全年口岸進出口總額864.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2%;外貿自營進出口總額為422.1億美元,增長26.0%,其中出口287.7億美元,增長29.4%;進口134.4億美元,增長19.4%。進出口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31.3%和41%,高出平均水平1.9和11.6個百分點;進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分別增長8.8%和16.5%。
外貿自營進出口額完成情況
利用外資結構優化。新批合同外資44.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4.3億美元,均比上年增長5.2%。第三產業利用外資速度加快,全市新批項目201個,合同外資10.5億美元,增長59.9%;實到外資4.1億美元,增長29.8%。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利用外資分別增長116%、147%和150%。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勢頭良好。全年對外承包勞務合作營業額 9.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8.3%。新批境外投資企業和機構108家,增加11家;項目總投資5901.6萬美元,其中中方投資5074.6萬美元,分別增長31.5%和47.3%。
七、港口、交通、信息
港口發展保持強勁態勢。全年港口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分別達到3.1億噸和706.8萬標箱,分別比上年增長15.2%、35.7%,繼續保持全國大陸沿海港口第二和第四位。全年新開辟集裝箱航線28條,其中遠洋干線19條,寧波港域集裝箱航線達到163條,最高月航班數已達到728班,實現了集裝箱航線「全球通」。外貿貨物吞吐量1.5億噸,增長15%。國際遠洋干線吞吐量佔全部集裝箱吞吐量的90%,提高了3個百分點。
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增幅走勢
交通建設快速發展。全年交通建設完成投資162.8億元,比上年增長30.8%,全市公路里程達到8900公里。全社會運輸量穩步增長,全社會旅客運輸量達到2.9億人,旅客周轉量106億人公里,其中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297.3萬人,增長17.4%,鐵路發送量745.1萬人,增長28.7%;全社會貨運2億多噸,增長17.3%,貨物周轉量941.6億噸,增長26.4%,其中水運貨運量為7349.3萬噸,增長30.8%,貨物周轉量869.7億噸,增長27.8%;公路貨運量1.2億噸,增長11.9%;公路貨物周轉量71.9億噸公里,增長11.5%。寧波機場貨物吞吐量達到5.3萬噸,增長23.6%。
信息建設日益完善。完成電信主營業務收入為78.7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年末固定電話用戶345.0萬戶,增長1.7%;行動電話用戶581.2萬戶,增長24.4%。完成郵政業務總量6.6億元,增長20.1%。
八、金融、證券、保險
金融存貸款適度增長。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達到4700.5億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4573.5億元,增長20.6%;城鄉居民本外幣儲蓄存款余額達1792.5億元,增長19.3%。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達到3910億元,增長26.6%。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727.5億元,增長25.9%。貸款增長前三位的行業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零售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分別增長67.5%、42.1%和31.1%。年末個人消費貸款余額為430.9億元,比年初增加116.1億元,同比多增101.6億元,增長33.2%,其中住房貸款增加46億元,同比多增20.8億元。金融機構資產質量進一步好轉,年末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及非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比年初減少10.3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98%,比年初下降0.87個百分點,實現了不良貸款余額與不良貸款率雙降。
證券市場創歷史新高。全市證券經營機構證券成交總額首次突破3000億元達3109.2億元,比上年增長234.6%。其中股票和基金成交2408.9億元,增長199.3%;證券客戶交易結算資金余額為52.6億元,增長258.9%;指定與託管證券市值為230.1億元,增長153.9%;證券投資者隊伍進一步擴大,年末證券投資者開戶數為43萬戶(其中B股1.6萬戶),與年初相比增加2萬多戶,增長5%。
保險業務平穩發展。全年保費收入59.1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7.3億元,增長22.2%,壽險保費收入26.6億元,增長9%。共支付各類保險賠款和給付20.2億元,增長18.5%。
九、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全市共承擔國家各類科技項目220餘項,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2家、市級重點實驗室8家。年專利申請量首次突破1萬件,達10413件,比上年增長34%,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首次突破1000件,達1115件,增長85.5%,發明專利申請量占總申請量的比重達10.7%;獲國家專利授權6056件,增長51.9%。品牌建設逐步推進,全市已擁有浙江省著名商標172件,中國馳名商標35件,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品牌之都」。
教育事業取得新成就。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全日制學校2344所,在校學生120.1萬人。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100%;全市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為96%,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全國高校統考報名錄取率為81.4%,居全省前列;在甬高校數達到15所,普通高校在校學生12.1萬人,增長9%;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44%,提高了2個百分點。
人才建設繼續推進。全市新增各類人才4.7萬餘人,其中博士、博士後160人,碩士1600人,高級職稱300餘人;柔性引進各類人才11479人,其中博士、博士後13人,碩士76人,高級職稱205人。年末全市人才總量達53萬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9萬人,高級職稱1.9萬人,博士、博士後820人,碩士6800人,各類專家1576人(其中院士1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41人,獲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人員稱號16人),人才規模、素質和結構有了顯著提升。
十、文化、衛生、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全市新增光纜943公里,新增有線用戶4.2萬戶;全年數字電視實際轉換用戶近8萬戶,數字電視用戶超過14萬戶;光纜通村2668個,通村率達98%。擁有綜合檔案館13家,開放各類檔案23.7萬卷,比上年增長2%。共有國家級文保單位22處、省級34處、市縣級240處,市級以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40處,各類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67座。
衛生保健服務網路不斷完善。年末各類衛生機構開放病床2萬張,擁有專業衛生人員3.5萬人,每千人床位數、衛生技術人員數、執業醫師數和注冊護士數分別為3.5張、5.4人、2.5人和1.8人。全市共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4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095家,城區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100%,農村達85%以上。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參加省十三屆運動會,取得金牌278.5枚、總分4262.78分的好成績,雙雙穩居全省第二。繼續實施「市民健身工程」和「農村小康體育工程」,全年在農村新建體育健身路徑點600個,籃球場、門球場健身場地400個,新建和更新城區體育健身路徑35個。體育彩票銷售額達7.3億元,積累公益基金3000多萬元。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社會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長。年末全市戶籍人口560.4萬人,比上年增長6.6‰,其中市區人口215.8萬人。人口出生率為7.3‰,死亡率5.6‰,自然增長率1.7‰。
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持續提高。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4元,比上年增長13.0%;人均消費性支出為12665元,增長7.7%,恩格爾系數為36.9%;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24.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847元,比上年增長13.3%;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378元,增長11.4%,恩格爾系數為40.6%;人均住房面積達51.9平方米。城鄉統籌建設穩步推進,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23:1縮小為2.22:1。
市區居民各項消費性支出占總消費性支出比重
社會保障取得新進展。全市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69.9萬人,比上年凈增18.6萬人,月人均養老金1139元,增長20%,養老金水平居全省前列。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27.1萬人,凈增21.1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80.5萬人,失業保險金標准上調至525元/月。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26.7萬人,凈增36.2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54.6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鞏固,參保人數達361萬人,參保率達94.5%。失地農民保障措施逐步健全,被征地村覆蓋率達到89%,提高5.4個百分點,參保人數達50.2萬人,凈增3. 8萬人。城鄉低保和社會福利工作得到加強。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1.6萬人,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床位數1.6萬張,收養人員1.3萬人,民政部門直接接受社會捐款194.6萬元。市縣兩級慈善機構募集善款2.5億元,增長75%;救助支出1億余元,增長28.4%。
十二、資源、環境、安全生產
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節能降耗初見成效,規模以上工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為0.31噸標煤,比上年下降4.9%。循環經濟發展加快,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行業的產值比上年增長27.4%,佔全部規摸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了近0.3個百分點。
生態市建設成果顯著。污染整治取得實效,取締了20家水源地附近的非法污染企業,搬遷了9家有環境污染隱患的排污企業,關閉了19家畜禽養殖場,清理了250家嫩竹造紙作坊;查處違反環評審批和「三同時」制度的企業191家,限期整改113家,取締非法經營排污企業143家。環境監管能力增強,建設市縣兩級環境在線監測監控中心9個,233家重點污染單位安裝了在線監測終端,建成姚江、奉化江、餘姚江地表水自動監測站和覆蓋全市的大氣自動監測網。環境質量改善,全市建成煙控區27個,面積402.5平方公里,雜訊達標區233.5平方公里;全市有246家單位通過ISO14001環境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北侖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國家級ISO14001示範區驗收。大氣環境和城市雜訊環境質量保持良好水平,環境空氣Ⅰ、Ⅱ級優良天數328天,佔全年總天數的89.9%,城市區域環境雜訊58.3分貝,交通干線雜訊68.3分貝,順利通過了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復查驗收。
「平安寧波」建設逐步深入。安全形勢穩定,重點打擊嚴重刑事犯罪,命案偵破率96.1%,居全省前列;各類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比上年下降24.4%,死亡人數下降3.3%,直接經濟損失下降25.7%;全市食品衛生抽檢合格率達到89.9%,食物中毒發生率控制在1.1/10萬,繼續保持在歷史較低水平。基層平安建設進一步加強,全市共創建平安鄉鎮(街道)140個,「平安社區」355個,平安村2315個,達標率分別為95.2%、94.2%、84%,群眾安全感滿意率為94.66%,提高0.46個百分點。
❾ 紹興縣具體經濟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紹興縣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浙江省首批命名的小康縣之一。1991年起,均為「中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多次名列前10位。1988年起,連續三屆名列全國財政收入「十大財政縣」行列。2002年,再次躋身全國經濟十強縣。紹興縣還是全國村鎮建設先進縣、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全國體育工作先進縣、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全國農村衛生保健工作先進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紹興縣是全國商貿市場大縣之一,柯橋中國輕紡城已成為目前亞洲最大的輕紡專業市場,輕紡產品總銷售額佔全國的1/3。名列全國10大專業批發市場第2位。依託中國輕紡城建立的省級經濟開發區--紹興柯橋經濟開發區已初具規模,是紹興縣對外開放的重要區域。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縣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都得到長足的進步。全縣涌現出一批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環境優 美、城鄉一體的現代化新農村、新城鎮。 初步核算,2010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6.1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0.6%,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107807元(按戶籍人口計算),增長10.0%,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5925美元。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8.70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476.13億元,增長8.5%,其中工業增加值達到431.64億元,增長8.0%;第三產業增加值為271.27億元,增長15.1%。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3.7∶62.3∶34.1調整為3.7∶61.3∶35.0。 2010年實現現價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2.63億元,增長19.1%。其中農、林、牧、漁各業產值分別達到25.24億元、3.24億元、8.83億元、5.12億元,分別增長22.4%、18.3%、13.9%、13.4%。 全縣工業總產值達到2844.87億元,增長19.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2441.37億元,增長23.7%。 建築業整體實力顯著提高。全年完成施工產值840.40億元,增長15.3%,建築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23.9萬元/人,增長16.3%,實現利潤19.20億元,增長20.8%,稅金總額25.40億元,增長17.1%。完成房屋建築施工面積8166萬平方米。年末擁有建築施工企業204家。 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加大。2010年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6.80億元,增長16.4%,其中工業性投資168.20億元,增長7.8%,城市建設及非工業投資148.60億元,增長28.1%。非紡占工業投資比重進一步提高,紡織與非紡類投資佔比由上年的48.2∶51.8調整為47.7∶52.3。 房地產業投資擴大,運行平穩健康。房地產投資達96.7億元,增長57.4%。年末擁有房地產開發企業209家。全年房地產施工面積704.62萬平方米,增長46.8%,竣工面積110.49萬平方米,增長88.3%。商品房銷售面積163.32萬平方米,增長52.0%,商品房銷售額125.04億元,增長52.5%。 傳統商貿業提升發展。全年實現商品銷售額1319.16億元,增長29.8%,其中批發業銷售額1175.12億元,增長29.7%,零售企業銷售額144.04億元,增長30.0%,增速分別比上年高31.9和33.4個百分點。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9.40億元,增長17.8%。 商品市場交易保持較快增長。年末擁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81個,實現商品市場成交額830.50億元,增長12.4%。其中中國輕紡城紡織面料市場成交額438.64億元,增長12.0%;錢清輕紡原料市場成交額355.06億元,增長12.2%。 進出口總額突破100億美元。全年進出口總額108.82億美元,增長28.6%。其中出口為79.23億美元,增長31.2%;進口29.60億美元,增長22.1%。出口商品結構得到優化,機電產品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33%和73.8%。 引資領域不斷擴大。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50家,增長51.5%,總投資24610萬美元,增長76.7%,注冊資本14595萬美元,增長48.5%,合同外資9570萬美元,增長287.5%,實際利用外資22001萬美元,增長115.1%。項目范圍覆蓋無紡布、化纖、航空材料、機械、建材、汽車銷售、服裝設計、會展、美容等。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23元,比上年增長13.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6685元,比上年增長13.6%。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8.97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59.82平方米。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5.8%和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