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有:
一是投資量。一般情況下,投資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二是勞動量。在勞動者同生產資料數量、結構相適應的條件下,勞動者數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三是生產率。生產率是指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產率也對經濟增長直接作出貢獻。
三個因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大小,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階段,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說,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或階段,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在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或階段,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
2.實現較快經濟增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量度經濟增長速度快慢的指標是經濟增長率。
(2)我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必要性在於:
第一,現在我國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國民生產總值的總量和人均量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只有實現較快的經濟增長,才能逐步趕上並最終超過它們。
第二,我國人民現在的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質量比較差。只有實現經濟較快的經濟增長,才能較快地增加人民群眾的收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第三,我國目前也面臨著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失業、社會保障、環境污染等),沒有較快的經濟增長也難以解決。
(3)我國經濟實現較快增長的可能性在於:
第一,資源條件比較有利。(可以從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資金積累的潛力等多方面進行分析)
第二,制度條件良好。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為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創造了根本性條件;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
第三,國際條件有利。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給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有利的條件,為我國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加快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Ⅱ 經濟增長的要素有哪些
經濟增長是一個多變數函數,決定經濟增長、經濟產出的至少有以下四個要素:1制度架構(或稱制度資本),如產權保護、民主、法治等等;2自然資源稟賦,如離海岸河流的遠近、石油、各種礦產的儲藏情況;3勞動力,它的數量、成本、素質等;4土地。
Ⅲ 下列不屬於經濟增長精神要素的有
C根據所學可知,經濟因素對人口自然增長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它決定了人口的增殖條件和生存條件,通過改變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來影響人口的自然增率。一般情況下,當人口數量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時,人口自身的再生產必將會刺激;當人口數量超越了經濟發展所能提供的消費總數後,人口自身的再生產必將受到遏制。因此選C。
Ⅳ 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有哪些
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可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內部因素主要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科學技術進步;勞動力數量的增長和素質的提高。
外部因素主要有: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符合經濟發展要求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有利於經濟增長的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投資政策、人口政策等。
還可以從人力資源要素、資本要素、自然資源要素和技術水平要素來分析:
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力資源要素。其經濟增長包括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從經濟增長數量上來看,涉及可投人的勞動力人數.及勞動工時數。從經濟增長質量方面看.涉及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和勞動技能培訓狀況。
資本要素。即經濟增長以往生產活動中積累的廠房、機器設備等物質資產。這些資產與勞動力結合起來可以為經濟社會提供大量的產品和勞務,以滿足經濟增長人們的消費需求。同時許多資本品還是生產其他資本品的機器設備。從而提高經濟增長生產的遷回程度,提高勞動生產率。
自然資源。其包括土地、石油、礦藏、森林、水力等資源.經濟增長是整個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投人物,它是經濟增長生產各種產品和勞務的必要投人品,當然對經濟增長一國來說。它並不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投人,可以通過貿易方式從世界其他國家獲得。
技術水平。技術的發展和變化,往往最終體現在勞動力技能提高經濟增長以及各種資本品生產產品和勞務的效率上來。當前,發達國家的高經濟增長,主要是建立在經濟增長持續不斷的發明和技術創新上。
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措施有: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現代經濟體系;強化創新引領,加速轉換經濟增長核心動力;布局先導產業,培育世界級的先進產業集群;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城市群。
Ⅳ 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都有哪些
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期,決定經濟增長的因素是不同的。
(1) 制度是一種涉及社會、政治和經濟行為的行為規則。制度決定人們的經濟與其他行為,也決定一國的經濟增長。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是經濟增長的前提。
(2)資源。經濟增長是產量的增加,產量是用各種生產要素生產出來的。各種生產要素是資源,因此,增長的源泉是資源的增加。資源包括勞動與資本。勞動指勞動力的增加,勞動力的增加又可以分為勞動力數量的增加與勞動力質量的提高。資本的概念分為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又稱有形資本,是指設備、廠房、存貨等的存量。人力資本又稱無形資本,是指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投資,如勞動者的文化技術水平,健康狀況等。經濟增長中必然有資本的增加。
(3)技術。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體現在生產率的提高上,即同樣的生產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產品。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技術進步主要包括資源配置的改善,規模經濟和知識的進展。
Ⅵ 經濟增長的因素有哪些
【統計師考訊】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因素一個社會的長期經濟增長,常常受總供給方面的多種因素的影響。概括地說,它主要取決於: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和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1)生產要素:包括勞動、資本和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由於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可以被視為一種特殊形式的資本,因此,勞動和資本常常被看作是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兩個基本生產要素。如果其他條件是一定的,那麼一個經濟社會投入的勞動數量和資本數量越多,產出就越多,經濟增長就越快。勞動的數量取決於勞動者的人數和勞動時間,在勞動時間不變的情況下,取決於人口的增長。資本的數量則主要取決於資本積累,包括資本積累的規模和資本積累的速度,也包括引進外資的數量。(2)生產要素效率:經濟增長不僅取決於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而且與生產要素效率的高低相關。如果生產要素投入的數量不變,那麼生產要素的效率越高,總產出的增長就越快;反之,生產要素的效率越低,總產出的增長就越慢。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現為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以物質資本形態存在的機器設備的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結合方式的改進.影響生產要素效率提高的因素主要有:①技術進步。即指通過技術革新、改造、新技術的應用、技術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來提高生產要素的效率。②知識的積累和人力資本的積累。知識的積累是指可以用於生產過程的一般知識和專業化知識的增加。人力資本的積累是指掌握料勞動技能的人力資源的增加。③制度創新。通常是指對現存的具體的社會經濟制度,例如政治組織、經濟組織、稅收制度、教育制度、經濟體制等等以及對現存的企業制度的變革。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制度創新都會極大地促進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進而促進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長期經濟增長。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經濟學在分析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時,常常把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制度創新視為除勞動、資本之外的決定長期經濟增長的第三因素。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則把人力資源(包括勞動力的供給、教育、紀律、激勵)、自然資源(包括土地、礦產、燃料、環境質量)、資本(機器、工廠、道路)和技術(科學、工程、管理、企業家才能)等四個要素視為經濟增長的四個輪子。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則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分為兩大類:生產要素投入量和生產要素的生產率。生產要素投入量包括勞動投入量、資本投入量和土地投入量。其中,土地投入量是不可變的,而勞動投入量和資本投入量都是可變的。丹尼森把生產要素的生產率看作是產出量和投入量的比率,即單位投入量所實現的產出量。據此,丹尼森將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歸結為7個。這7個因素是:①勞動者的數量以及勞動者的年齡和性別構成;②包括非全日制勞動者工作的時數;③就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④資本存量的規模;⑤資源配置狀況;⑥規模經濟;⑦知識進展。上述7個因素中,前四項基本屬於生產要素投入量,後三項屬於生產要素的生產率。美國另一位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庫茲涅茨運用統計分析方法,通過對美國、英國等十幾個發達國家100多年來的統計資料進行分類研究,從各國經濟增長的差異中探索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他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歸結為三個方面:①生產率的提高;②經濟結構的變化;③知識存量的增長。實際上,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各種增長因素對經濟增長作用的程度和貢獻是不同的。在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傳統農業社會中,勞動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這時,人口的增長和勞動效率的提高就成為經濟增長最基本、最重要的源泉。在工業化進程開始以後,隨著機器大工業的產生和發展,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和貢獻越來越大。在工業化進程的初期,資本積累曾一度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關鍵。在現代社會中,盡管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依然不可低估,但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制度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大。正是由於在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的因素對經濟增長起主導作用,所以在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中出現了多個經濟增長模型。
Ⅶ 什麼是經濟增長,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有哪些
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實力增長速度的標志。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投資量、勞動量、生產率水平。用現價計算的GDP,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規模,用不變價計算的GDP可以用來計算經濟增長的速度。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資本、勞動力素質、科學技術水平、經濟基礎
Ⅷ 什麼是經濟增長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有哪些
經濟增長的因素有:
一、投資量。一般情況下,投資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二、勞動量。在勞動者同生產資料數量、結構相適應的條件下,勞動者數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三、生產率。生產率是指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產率也對經濟增長直接作出貢獻。
三個因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大小,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階段,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說,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或階段,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在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或階段,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
經濟增長的度量:
度量經濟增長速度快慢的指標是經濟增長率。度量經濟增長除了測算增長總量和總量增長率之外,還應計算人均佔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及其增長率。拉動國民經濟增長有三大要素,分別是投資、出口和消費。
經濟增長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統計數據。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總量對比往年的GDP總量,而得出經濟增長的百分比。如果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為負數,即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往年減少,就叫做經濟衰退。
Ⅸ 決定經濟增長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自經濟學產生開始,經濟學家就不斷探索經濟增長的原因、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以及經濟增長的途徑。不過,盡管早期的許多經濟學家,如A.Smith、K.Marx、D.Ricardo等,均對經濟增長理論進行了深刻的探索。但真正建立起經濟增長理論現代形式的卻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經濟學家Harrod與Domar。Harrod與Domar將Kenyes所發展起來的宏觀經濟學動態化,從而將經濟增長理論引入了所謂的現代經濟學。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造成生產逐年擴大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投入生產的資本不斷增長;其二是資本使用的效率不斷提高。在再生產和資本積累的過程中,小的改良日積月累,最終促成生產的整個模式完全改觀。也就是說,資本在改良中逐步積累,生產力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發展。可見,馬克思特別強調生產資本的積累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 亞當·斯密(1776)在《國富論》中分析了一國財富增加的途徑,認為只有通過經濟增長才能實現財富的增加。而社會財富的增加則會導致由人均國民產值的提高表現出來的個人財富的增加。他認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由社會分工引起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生產勞動時間佔全部勞動時間的比例是決定國民財富增長的主要因素。在如何實現國民財富增加的途徑問題上,他強調了資本積累和資本的正確配置,這實際上也是強調了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 關於資本的內涵,亞當·斯密認為不僅包括機器和工具、建築物、改良的土地,而且還包括社會上一切人所學到的有用才能,這種才能對個人和個人所屬的社會都是財產的一部分。可見,亞當·斯密的思想中已經隱含有現代經濟增長理論關於人力資本的雛形。 假定Q是上一年度的國民收入,a為上一年度國民收入中用於僱傭生產勞動者的比例,w表示生產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則本年度生產勞動者的人數為aQ/w。再假定本年度每個生產勞動者的產出為p,則本年度的國民收入為p(aQ/w) 。所以,本年度的經濟增長率為(ap/w)-1。可見,僱傭的生產工人在全部勞動中的比例a越大,勞動生產率p越高,工資水平w越低,經濟增長率越高。 大衛·李嘉圖(1817)在《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中也涉及經濟增長問題,他也強調了資本積累在經濟增長中的動力作用,認為如果沒有投資產生的資本積累,經濟就不可能增長,增長過程就會停止。 李嘉圖認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口將大規模增加,從而導致對穀物的需求日益增加,最終使得耕地趨於貧瘠。假如沒有生產技術進步抵消土地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則主要生活資料(穀物)的價值(進而價格)將趨於上升,貨幣工資隨之增加,利潤率相應下降,但實物地租與貨幣地租將日益提高。利潤率的下降會打擊資本積累的意願,儲蓄從而資本積累的降低會導致經濟的衰退,最終整個國民經濟會進入年復一年地以土地等自然資源為主要資本進行簡單再生產的靜止不增長狀態。 馬歇爾(1890)認為,投資者對於當前消費的延遲以及企業家對於工商企業的組織管理導致生產率的提高和社會財富的增長。在這個過程中,勞動工資會隨之提高,勞動者藉以分享財富增長所帶來的福利。 熊彼特(1912)認為,企業家的創新是推動社會財富增加的基本因素。所謂創新就是新的生產技術、新的產品、新的市場、新的材料以及新的生產組織形式的發現過程。而創新精神及其創新成果的枯竭就是經濟增長的末日。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主流源於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或稱就業理論)本是一個短期靜態的分析體系,他所研究的對象是一個處於蕭條狀態的經濟體,因此他更為關心經濟的穩定(即供求的平衡)而不是經濟的增長,他企圖解決的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則企圖在這個基礎上將凱恩斯主義的分析體系長期化、動態化。 我之所以強調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以凱恩斯的短期靜態(或比較靜態)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基礎,是因為假若我們有必要談論經濟增長問題,那一定是由於我們已經充分地發揮出現有資本存量的生產能力,已經不存在凱恩斯所苦惱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了。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主要包括儲蓄、投資、要素投入數量、不同要素之間的投入比例關系、要素投入量與產出量之間的關系以及技術進步的效應等。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用(宏觀)生產函數來刻畫特定經濟體當中的產出量與生產要素投入量及技術水平之間的關系。如果不考慮儲蓄的影響,則可以說,勞動投入和資本投入的增加以及技術的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具體地,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表述為: 經濟增長率=技術進步率+資本投入的增長率×資本的產出彈性+勞動投入的增長率×勞動投入的產出彈性 從短期來看,儲蓄的增加是實現經濟均衡的累贅,因為它會造成有效需求的萎縮。但從長期來看,儲蓄的增加乃利好,因為沒有投資不可能有經濟增長,而投資源於儲蓄。美國經濟史學家羅斯托(W.W.Rostvn,1958)認為,處於傳統社會的國家,只要把它的國民收入的15%至20%儲蓄起來用於投資,經濟增長率就會迅速提高,該社會就很可能順利地渡過起飛階段,進入現代化社會。 在短期里,投資的作用僅在於以乘數的方式增加有效需求,我們稱之為投資的需求效應。這時可以忽略投資對於資本存量從而生產潛力的影響,也即假定資本存量和技術水平都保持不變。但在長期里,擴大投資勢必增加資本存量從而增強供給能力,我們稱之為投資的供給效應。這就意味著,在長期里,有效需求必須持續增加才有可能維持經濟的均衡。實際上,就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來說,不能指望增加投資或消費,因為消費與投資雙低迷正是經濟蕭條的基本特徵,這個時候,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拓展出口可能是解決需求不足問題的唯一選擇。因此,投資量的調整其實是一個應該在長期分析中考慮的問題。 總而言之,歸納經濟學當中不同學派的觀點,我認為,包括人力資本在內的資本積累(投資)和技術進步乃經濟增長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