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中國經濟發展中要解決的三大問題是什麼
第一,要持續發展經濟。
未來中國經濟環境依然嚴峻復雜,我們要居安思危,也要處變不驚,保持經濟持續增長,防範通貨膨脹,控制潛在風險,使中國經濟不發生大的波動。
要實現2020年的目標,需要年均增長7%的速度,這不容易。但是,我們有有利的條件,有巨大的內需。關鍵在推動經濟轉型,把改革的紅利、內需的潛力、創新的活力疊加起來,形成新動力,並且使質量和效益、就業和收入、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有新提升,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第二,要不斷改善民生。
要著力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續地擴大中等收入的群體。如果說政府也是民生政府的話,就要重點保障基本民生,編織一張覆蓋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網。
其中包括義務教育、醫療、養老保險、住房等,努力逐步把短板補上。還要堅守網底不破,通過完善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兜住特困群體的基本生活。
第三,要促進社會公正。
公正是社會創造活力的源泉,也是提高人民滿意度的一桿秤,政府理應是社會公正的守護者。我們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機會,不論是來自城市還是農村,來自怎樣的家庭背景,只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應有的回報。
B. 自治區1+3工作重點是什麼意思
聚焦「1+3」重點工作抓落實,堅決實現「三個不動搖」「三個確保」。
5月10日,地區召開統籌推進「1+3」重點工作部署會議,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關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工作部署,動員全地區各級黨政聚焦「1+3」重點工作狠抓落實,堅決實現「三個不動搖」「三個確保」。地委書記李寧平出席會議並講話。
(2)經濟發展三項重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會議強調,自治區黨委對「1+3」重點工作的部署緊之又緊、細之又細,各級黨政一定要聚焦「1+3」抓落實,高質量完成好各項工作任務。要通過堅持不懈落實好防控機制,常態化抓好疫情防控工作;要通過持續打好自治區黨委系列組合拳,確保社會大局持續穩定。
要通過進一步壓實攻堅責任、強化問題整改、提升就業質量、補齊短板弱項、緊盯項目建設,堅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要通過扎實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大力推動城市經濟發展、著力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切實抓好項目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C. 我國區域發展的三大戰略是什麼
中央決定,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這三大戰略的共同特點,是跨越行政區劃、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希望大家統一思想、貫徹落實,爭取明年有個良好開局。
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東中西部地區都有很好的發展機遇,特別是西部一些地區,過去是邊緣地區,而一旦同周邊國家實現了互聯互通,就會成為輻射中心,發展機遇很大。
今後,區域政策的一個要點是統一國內大市場,這既是區域政策要解決的問題,也是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要通過改革創新打破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3)經濟發展三項重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建立統籌協調、規劃引領、市場運作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要更好發揮統領作用。
發展規劃要著眼戰略全局、切合實際,發揮引領約束功能。保護生態環境、建立統一市場、加快轉方式調結構,這是已經明確的方向和重點,要用「快思維」、做加法。
而科學利用水資源、優化產業布局、統籌港口岸線資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資項目,如果一時看不透,或者認識不統一,則要用「慢思維」,有時就要做減法。
對一些二選一甚至多選一的「兩難」、「多難」問題,要科學論證,比較選優。對那些不能做的事情,要列出負面清單。市場、開放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動力。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沿江省市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創造良好市場環境。沿江省市和國家相關部門要在思想認識上形成一條心,在實際行動中形成一盤棋,共同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成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
規劃建設雄安新區,要在黨中央領導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准、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範區、開放發展先行區,努力打造創新發展示範區。
規劃建設雄安新區要突出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一是建設綠色智慧新城,建成國際一流、綠色、現代、智慧城市。
二是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
三是發展高端高新產業,積極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培育新動能。
四是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建設優質公共設施,創建城市管理新樣板。
五是構建快捷高效交通網,打造綠色交通體系。
六是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市場活力。
七是擴大全方位對外開放,打造擴大開放新高地和對外合作新平台。
D. 什麼被列為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攻堅戰之一
三大攻堅戰是指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是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的新表述
201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要分別提出工作思路和具體舉措,排出時間表路線圖優先序,確保風險隱患得到有效控制,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確保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4)經濟發展三項重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在2020年重點經濟工作中,被列為三大攻堅戰的首要任務經過前期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推進,深度貧困地區已成為目前脫貧的焦點和難點所在,也是檢驗任務是否全面完成的關鍵
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是在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中,能夠給人民群眾帶來最直接最切身的獲得感滿足感的一項舉措在鐵腕治污的工作推動下,生態環境質量近年來持續好轉,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更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環境保護的成效還不穩固,尤其是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部分地方有存在放鬆環境監管的風險對此要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
堅決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在過去是三大攻堅戰之首,而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將相關表述調整到第三位,並指出我國金融體系總體健康,具備了化解各類風險的能力
目前,在金融風險總體可控的背景下,當務之急是要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壓實各方責任,將已經部署的有效措施落實好
E. 三項重點工作內容是什麼
一是認真落實司法便民惠民措施。充分發揮立案文明窗口作用,杜絕告狀難;深入開展大走訪活動和法院開放日活動,傾聽群眾呼聲、意見;完善緩、減、免交訴訟費具體條件與標准,加強司法救助工作。
二是充分做好審判和執行工作,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刑事審判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打擊和抑制犯罪,營造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民事審判平息和化解各種利益糾紛和沖突,調節和平衡各種社會經濟利益關系,努力促進案結事了,營造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
三是大力推進審判延伸工作,服務轄區經濟發展。採取主動送法進企業,服務企業和項目建設活動,保障企業可持續發展,確保重大項目建設順利進行。密切關注經濟運行中的法律政策風險,及時提出司法建議,為當地黨委政府當好參謀。
法院致力於構建「多元共治」的保護平台。不僅從環境保護執法機關、科研機構、高校、律師界、鑒定機構等單位中聘請專家、學者,組成環境資源審判專家庫,為大氣污染類案件審判提供智力支持。
同時,建立審判、檢察、公安和環境保護等部門之間的司法、執法協調聯動機制,通過召開專項座談會和典型案件審理等,加強相關部門之間的聯動,形成強大保護合力,從而有效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戰役。
F. 新中國經濟發展中要解決的三大問題是什麼
新中國經濟發展中要解決的三大問題是:持續發展經濟、要不斷改善民生、要促進社會公正。
第一,要持續發展經濟。
未來中國經濟環境依然嚴峻復雜,我們要居安思危,也要處變不驚,保持經濟持續增長,防範通貨膨脹,控制潛在風險,使中國經濟不發生大的波動。
要實現2020年的目標,需要年均增長7%的速度,這不容易。但是,我們有有利的條件,有巨大的內需。關鍵在推動經濟轉型,把改革的紅利、內需的潛力、創新的活力疊加起來,形成新動力,並且使質量和效益、就業和收入、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有新提升,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第二,要不斷改善民生。
要著力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續地擴大中等收入的群體。如果說政府也是民生政府的話,就要重點保障基本民生,編織一張覆蓋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網。
其中包括義務教育、醫療、養老保險、住房等,努力逐步把短板補上。還要堅守網底不破,通過完善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兜住特困群體的基本生活。
這些人如果陷入生存的窘境,很容易沖擊社會的道德和心理底線,所以政府要盡力,並調動社會的力量,保障人們的基本生存權利和人格尊嚴。
第三,要促進社會公正。
公正是社會創造活力的源泉,也是提高人民滿意度的一桿秤,政府理應是社會公正的守護者。我們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機會,不論是來自城市還是農村,來自怎樣的家庭背景,只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應有的回報。
論是怎樣的財富創造者,是國企、民企還是個體經營者,只要靠誠信公平競爭,都可以獲得應有的收獲。
G. 2019年,我國經濟要針對突出問題打好三大攻堅戰是什麼
作出打好三大攻堅戰的重大決策,是堅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戰略部署的具體落實,既是客觀形勢要求,也是積極主動應對,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新形勢下經濟規律、執政規律、全球治理規律的深刻把握,不僅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而且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民生意義、世界意義~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讓經濟發展更均衡更充分。貧困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集中體現,消除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我們到時候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准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瞄準特定貧困群眾精準幫扶,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激發貧困人口脫貧內生動力,不僅能促進區域經濟「造血微環境」的修復與形成,也有利於社會大環境的穩定與和諧。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經濟發展更可持續。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實現騰飛,但毋庸諱言,快速發展過程中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粗放發展,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影響,污染物排放遠遠超過環境容量,導致環境質量急劇下降,一些地方藍天難見、污水橫流,土壤也遭到污染。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發展是硬道理,綠色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推進綠色發展,要從源頭上推動經濟實現綠色轉型,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發展道路~
H. 三項重點工作的介紹
三項重點工作是全國政法工作會議根據我國國情、民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對政法工作的提出的富有針對性的戰略部署。推進三項重點工作,對於樹立社會主義法治權威、增進政法機關公信力、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I. 中國經濟發展主要靠的是什麼
發展的主要動力依次是:內需、消費、投資、對外出口。另外從發展因素上看:優化經濟結構抓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是主線,提高經濟效益和增強科技創新驅動是主攻方向,保民生促和諧是重中之重。
依據:
1、經濟發展的財富增長體現在國民生產總值,費用與時間在流通、管理、服務等環節的分配與效率直接影響生產的質量與效率;因而,管理、服務與流通等環節越是精簡、廉潔和有效率,就越能促進經濟發展。
2、生產要素變化包括數量增加、結構變化、質量改善等,實現經濟增長的方法和模式。
3、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容既包括經濟增長方式的內容,還包括產業結構、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鄉結構、區域結構、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內容。
(9)經濟發展三項重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達到經濟量的增長。
「總部經濟」是指某區域由於特有的資源優勢吸引企業將總部在該區域集群布局,將生產製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較優勢的其它地區,而使企業價值鏈與區域資源實現最優空間耦合,以及由此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一種經濟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