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北流經濟和博白哪個好

北流經濟和博白哪個好

發布時間:2022-07-22 09:11:29

㈠ 廣西哪個城市經濟比較好

南寧市經濟最好。

廣西十四城市實力排名

1、南寧市(在東盟,大西南,泛珠三大背景的催化下,享受中央沿海開放城市政策後,經濟飛速

發展廣西城市的老大)

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簡稱"邕",擁有1680多年的歷史。從遠古到近代,這座城市都在不斷

的創新發展,時至今天,它是中國西部各省區唯一沿海的省會城市,是中國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

要樞紐城市,是中國華南、西南和東南亞經濟圈的重要中心城市,是溝通中國和東盟的前沿城市。2004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88.86億元,財政收入74.63億元,

2、柳州市(強大的工業體系使柳州屈居南寧穩居廣西第二把手把交椅)

又稱龍城,是以工業為主、綜合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是山水景觀獨特的歷史文化

名城。全市轄六縣四區,總面積18686平方公里,總人口351.3萬人,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山清

水秀的自然風光和承東啟西的地理位置,構成了柳州的稟賦特色,日趨發展的工業經濟彰顯著柳

州的時代特徵。2003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27.82億元,財政收入58.18億元,

3、桂林市

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譽。它地處廣西東北部,是桂

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桂林市經濟社會發

生了深刻變化。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在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過去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得

到緩解,城市建設和改造步伐加快,現代化國際旅遊城市構架初步形成。「十五」期爭取實現固

定資產投資540億元,城市建設有重大進展。

4、玉林市(繁榮的民營經濟,和眾多的消費人口,支撐玉林保持桂東南老大廣西四哥的位置)

所轄二區五縣市的建成面積達 74.43平方公里;其中玉林市城區常駐人口近40萬人;以北流、容

縣、陸川、博白、福綿、興業、玉州為衛星城,使玉林成為具有亞熱帶風光的園林式現代化城市

1996年,國民生產總值達154.25億元(90年鄉鎮企業在廣西、在全國享有盛名,是玉林經濟具

活力的增長點。

建立了以機械、建材、陶瓷、食品、制葯、糖紙、化工、卷煙為支柱的工業體系,培養出以玉柴

機器、玉林制葯、廣西運美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企業集團。

5、北海市(從地產泡沫中走出,開始謀求新的機遇,西南出海大通道和大型臨海工業造就北海迅

猛發展使之超過老工業城市梧州,屈居第五)

近十年來發展最快的一年是2004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58.1億元,增長12.1%,其中第一、

二、三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40.8億元、52.9億元、64.4億元,

6、梧州市(隨著鐵路,高速公路,珠江航道改造的完成,接受廣東輻射的效果初步顯現成為兩廣

樞紐,開始聚積底氣准備超越沿海城市,完成其超越發展的第一步)區位優勢比較明顯。梧州市

是我國西部大開發12省(市)區中最靠近粵港澳的城市,是廣西乃至西南地區接受粵港澳台地區

產業、技術、資金轉移的最前沿地區。東鄰廣東,南接玉林,西連貴港,北通賀州、桂林。潯

江、桂江匯於市區為西江。三江交匯處黃綠分明,人稱鴛鴦江。梧州集廣西水流85%以上,

有「廣西水上門戶」之稱,與粵港澳一水相連。水路距廣州341公里、香港436公里、澳門384公

里,為廣西距港澳最近的港口口岸城市。梧州口岸為國家一類口岸。梧州口岸有百年對外貿易歷

史,設施齊全,基礎較好,與世界五大洲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梧州市是廣西最早的工

業基地。早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梧州市的火電、火柴、肥皂、電池、機械、紡織、治煉、醫

葯、化工等行業就享有盛譽。林化林產工業、輕化工業、食品工業、房地產業、對外貿易已發展

成為梧州的優勢產業。

7、欽州市(整合為一個經濟體走廊逐步成熟,桂南小城市群飛速發展)

是廣西沿海金三角上的一塊寶地。這里氣候溫和宜人,河流水庫眾多,土壤肥沃,植物繁茂。自

然資源豐富,依水臨海,山川美麗,游覽風景迷人,名優產品繁花似錦,有興旺發達的農業。也

有大有可為的海洋捕撈養殖業,城鄉市場廣闊,開發建設有著很大潛在優勢。全市工業目前已形

成製糖、醫葯、食品加工製造、建材、化工等為主的地方工業體系。製糖、醫葯工業是全市的兩

大支柱.

8、防城港市(獨特的區位優勢,

決定了防城港市在西部大開發戰略格局中居於特殊的戰略地位。)

是1993年5月23日設立的地級沿海開放城市。防城港市因港而得名,依港而發展。全市擁有大小

港口10多個,其中防城港是廣西乃至中國西部第一大港,是全國樞紐港之一,以水深、避風、不

淤積、航道短和可用岸線長而著稱於世。,年吞吐量超過1300萬噸,與71個國家和地區的227個

港口通商通航,躋身全國大港行列。21世紀的防城港已成為大西南與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國貿易往

來最現實最便捷的出海口,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橋頭堡」。

9、貴港市(經過十幾年的工業建設,已經走上了工業強大穩定發展的道路)

1998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102億元,比上年增長7.3%,財政收入8.08億元,增長10.3%,城鄉居

民儲蓄存款余額64億元,增長14%。目前,貴港市已建成富有特色和優勢的區域工業新格局,是

廣西新興的工業基地。形成了製糖、造紙、建材等支柱產業以及機電、化工、冶金、紡織、醫

葯、皮革、食品、印刷等10多

10、百色市(新型的工業建設和南貴昆經濟圈中心等優勢開始化為百色發展的實際動力)

2004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202.99億元,增長15.3%;財政收入完成24.7億元,政府決定把百色

打造為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鋁工業基地。如果我這輩子註定要孤單,我會選擇在路上漂泊一生。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在陌生的地方認識喜歡的陌生人,可以是朋友、兄弟甚至知已,我只需要陪

伴。然後和自己喜歡的陌生人握手,擁抱,一起看繁華世界人間蒼涼,然後告別,然後期待下一

次驚喜的重逢。?

11、賀州市(挾新興能源工業和交通要道等優勢初次登場,

開始踏上廣西城市舞台)

鞏固提高商貿旅遊業,經濟發展步伐明顯加快。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資源開發、加工

型的特色工業,突出發展市場潛力大的電力、林產、 造紙、制葯、冶煉、建材、陶瓷、服裝、食

品等優勢產業。開發利用豐富的水能資源,建成了以合面獅電廠、昭平電廠、龜石電廠和中勝火

電廠等 骨幹電廠和100多個小水電站構成的獨立電網,擁有上市電力企業——桂東電力股份有限

公司,,其 價廉質優的電能還輸往廣東省部分縣(區),成為「西電東送」的通道和重要基地,

賀州市城區面積已達15平方公里,市區道路121條,總長73.68公里。賀州市交通運輸以公路和水

路航運為主。207、323國道和三條省道干線貫通境內;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和即將動工建設的洛

陽至湛江鐵路、汕頭至昆明高速公路也都穿過賀州市。為承接粵港澳的區域經濟輻射和產業轉

移,賀州市建立了旺高、西灣、信都工業區和賀州高科技工業園,

12、河池市(由於歷史的原因和自然條件的制約,至1984年河池二市九縣分別被劃為區定和國定

貧困縣市。現在正積極建設西南通道經濟帶和紅水河經濟帶,

發揮水電、有色金屬兩大優勢,實施工業興市戰略,堅持改革開放,優勢產業,重點項目和路橋

經濟帶動,積極建設西南通道經濟帶和紅水河經濟帶,加快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進程,

努力提升城市品位、產品品位和市民素質,為實現富民興市新跨越目標而努力奮斗。

13、崇左市(區位得天獨厚,是中國走向東南亞地區最便捷的陸路大通道。富有特色的新型工業

體系,加快發展工業是振興崇左市經濟的關鍵)

區位得天獨厚,是中國走向東南亞地區最便捷的陸路大通道。。崇左工業園、大新錳谷工業園、

左江農產品加工園、憑祥邊境經濟合作區、扶綏華僑投資區、大新桃城鄉鎮企業工業區、天等特

色產品加工園等工業園區。

14、來賓市(2002年12月28日才正式掛牌成立的地級市,至今還不滿兩周歲。

唯其古老,愈現底蘊魅力;唯其年輕,彌見朝氣活力。暫時排於十四位)

位於廣西中部的來賓市,素有"桂中"之稱。全市現有工業企業600多家,電力、製糖、冶煉已成支

柱產業;造紙、建材、制葯、礦產品、農副產品加工等工業有一定規模;。八一鐵合金廠是全國

目前最大的錳鐵合金生產基地,來賓冶煉廠銦冶項目每年銦產量佔全世界銦產量的1/4;全市13家

大中型糖廠,總日榨能力5萬噸;法國北方電業集團、亞洲康密勞有限責任公司、英國糖業集團、廣

東東莞糖業集團公司等一大批國外、區外大企業紛紛落戶來賓市。

㈡ 玉林,博白,北海,合浦,北流,哪個好分別介紹下

博白縣、北流市是屬於玉林市管的,怎麼說都是地級市比較好呀,北海合浦我不了解。北海旅遊資源比較多,但東西比玉林的貴(除海產品)。

㈢ 廣西省哪個縣或市經濟發達點,除了南寧

按照2020年的排名:北流市、平果市、橫縣、博白縣、桂平市、平南縣、賓陽縣、陸川縣、藤縣、岑溪市

㈣ 玉林哪個縣經濟強

北流,北流是陶瓷之鄉、水泥之鄉,縣級市,離玉林市只有20公里,半個小時的大巴。

㈤ 來來來,說說廣西收入低,消費高的地級市

廣西有14個地級城市,每個地級市都有自己管轄的縣,那在眾多的縣級城市中,誰才是該市實力最強知名度最高的縣呢?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吧:

1、南寧市。南寧管轄的縣中,賓陽算是最強的縣了,無論從經濟實力和知名度上看,賓陽都要比橫縣好一些。不過橫縣這幾年發展很快,也許很快就能超過賓陽了。

2、柳州市:柳州的縣級城市實力都不太強,也就是鹿寨稍微好一些了,加上距離柳州也近,所以目前從經濟實力和知名度都在柳州最強。三江、融水也有一點知名度。

3、桂林市。按照綜合實力來說,全州縣的實力最強,但是知名度來看,則是陽朔最高。總體來說,全州的人口、經濟總量、面積都是在桂林居前的,所以將全州排在前面。

4、梧州市。梧州市的候選有藤縣和岑溪。兩者各有優勢,也有不足。單從經濟角度來看,岑溪要比藤縣好一些,藤縣的面積和人口多一些。在這里還是把縣級市岑溪列在前面。


12、河池市。如果宜州不是區,那當然是排名第一了,如今只能在南丹和巴馬來選。按照上升勢頭來看,巴馬可以排名靠前一些。


13、來賓市。來賓的幾個縣經濟都一般,武宣最好,合山知名度也比較高,所以暫且將合山列在前吧。

14、賀州市。賀州3個縣中,鍾山縣是第一的,經濟上、交通重要性都是以鍾山為首。

你認為上述的14個縣市能否代表這14個地級市的水平呢?歡迎說說你心中的代表地區吧。

㈥ 玉林在廣西經濟排第幾在廣西內什麼最出名

玉林概況
古稱鬱林,州郡史兩千多年,是一座正在崛起的泛北部灣中小企業名城。現轄玉州區、福綿管理區、北流市、容縣、陸川縣、博白縣和興業縣,總面積12838平方公里,總人口590多萬人。被評為「廣西文明城市」,是全國最大的內燃機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日用陶瓷生產出口基地之一,國家級的建材生產出口基地、皮革服裝基地和食品加工基地,福綿管理區被譽為「世界褲都」,博白縣獲國家級「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稱號。全市有華僑及港澳台同胞100多萬人,是廣西最大、全國著名的僑鄉。

玉林市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快捷。地處廣西東南部,毗鄰廣東,背靠大西南,作為廣西沿海城市群與區內經濟腹地相互對接、協調發展的重要節點城市,處於多個經濟合作區的相互重疊區和交叉點,是承載東部產業轉移的加工基地和東部通向「東盟」的重要陸路通道和跳板。以玉林為中心,半徑200公里范圍分布著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貴港、梧州、柳州、湛江、茂名等中心城市,輻射人口近5000萬。國道324線與黎湛復線鐵路縱橫相交,建設中的南寧經玉林至廣州高速公路、洛湛鐵路(玉林段)正編織以玉林城區為中心的現代交通網路,市內形成了以玉林城區為中心的「半小時經濟圈」。

玉林市物產景觀豐富,商貿發達繁榮。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其中高嶺土儲量居廣西第一,花崗岩、石灰石、瑩石等儲量也比較豐富。玉林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是糧食、水果、禽畜重要生產基地,容縣沙田柚原產地,全國著名的「荔枝之鄉」、「桂圓之鄉」、「三黃雞之鄉」。玉林旅遊資源豐富,被譽為「天然南國園林」,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大容山國家森林公園、真武閣、勾漏洞、雲天文化城等120多處名勝古跡。旖旎的南國山水風光,奇特的古今建築,特色的風味小吃,商品交易市場健全發達,現代物流服務經營體系完備,擁有全國有名的中葯材市場、工業品服裝市場等,商貿流通輻射各省(市)區,「嶺南都會」煥發出新的活力與魅力,是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

玉林市投資環境優越,發展商機無限。逐步建立起公共服務型政府,電子政務快速發展,「一站式」服務機制初步形成。電力、通信、供水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玉林經濟開發區等十大工業園區(集中區)成為投資發展的「窪地」。玉柴機器、三環陶瓷成為「中國名牌產品」、「國家免檢產品」,玉林制葯已被認定為中華老字型大小品牌;海螺水泥、燕京啤酒、旺旺食品、晶辰電子、國美電器、聯華超市等紛紛落戶玉林;機械產業、水泥陶瓷、健康產業、服裝皮革、電子信息產業集群迅速成長。中小企業商機博覽(中國·玉林)、海峽兩岸(廣西玉林)農業合作試驗區架構開放合作平台,特別是在積極推進中國-東盟「一軸兩翼」區域經濟合作新格局的實施中,玉林市被納入北部灣(廣西)經濟區「4+2」經濟合作。

㈦ 請問廣西哪個城市經濟比較好

1 廣西十四城市實力排名
1、南寧市(在東盟,大西南,泛珠三大背景的催化下,享受中央沿海開放城市政策後,經濟飛速發展廣西城市的老大)
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簡稱"邕",擁有1680多年的歷史。從遠古到近代,這座城市都在不斷的創新發展,時至今天,它是中國西部各省區唯一沿海的省會城市,是中國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樞紐城市,是中國華南、西南和東南亞經濟圈的重要中心城市,是溝通中國和東盟的前沿城市。2004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88.86億元,財政收入74.63億元,

2、柳州市(強大的工業體系使柳州屈居南寧穩居廣西第二把手把交椅)

又稱龍城,是以工業為主、綜合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是山水景觀獨特的歷史文化名城。全市轄六縣四區,總面積18686平方公里,總人口351.3萬人,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和承東啟西的地理位置,構成了柳州的稟賦特色,日趨發展的工業經濟彰顯著柳州的時代特徵。2003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27.82億元,財政收入58.18億元,

3、桂林市
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譽。它地處廣西東北部,是桂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桂林市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在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過去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得到緩解,城市建設和改造步伐加快,現代化國際旅遊城市構架初步形成。「十五」期爭取實現固定資產投資540億元,城市建設有重大進展。

4、玉林市(繁榮的民營經濟,和眾多的消費人口,支撐玉林保持桂東南老大廣西四哥的位置)
所轄二區五縣市的建成面積達 74.43平方公里;其中玉林市城區常駐人口近40萬人;以北流、容縣、陸川、博白、福綿、興業、玉州為衛星城,使玉林成為具有亞熱帶風光的園林式現代化城市1996年,國民生產總值達154.25億元(90年鄉鎮企業在廣西、在全國享有盛名,是玉林經濟具活力的增長點。
建立了以機械、建材、陶瓷、食品、制葯、糖紙、化工、卷煙為支柱的工業體系,培養出以玉柴機器、玉林制葯、廣西運美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企業集團。

5、北海市(從地產泡沫中走出,開始謀求新的機遇,西南出海大通道和大型臨海工業造就北海迅猛發展使之超過老工業城市梧州,屈居第五)

近十年來發展最快的一年是2004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58.1億元,增長12.1%,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40.8億元、52.9億元、64.4億元,

6、梧州市(隨著鐵路,高速公路,珠江航道改造的完成,接受廣東輻射的效果初步顯現成為兩廣樞紐,開始聚積底氣准備超越沿海城市,完成其超越發展的第一步)區位優勢比較明顯。梧州市是我國西部大開發12省(市)區中最靠近粵港澳的城市,是廣西乃至西南地區接受粵港澳台地區產業、技術、資金轉移的最前沿地區。東鄰廣東,南接玉林,西連貴港,北通賀州、桂林。潯江、桂江匯於市區為西江。三江交匯處黃綠分明,人稱鴛鴦江。梧州集廣西水流85%以上,有「廣西水上門戶」之稱,與粵港澳一水相連。水路距廣州341公里、香港436公里、澳門384公里,為廣西距港澳最近的港口口岸城市。梧州口岸為國家一類口岸。梧州口岸有百年對外貿易歷史,設施齊全,基礎較好,與世界五大洲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梧州市是廣西最早的工業基地。早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梧州市的火電、火柴、肥皂、電池、機械、紡織、治煉、醫葯、化工等行業就享有盛譽。林化林產工業、輕化工業、食品工業、房地產業、對外貿易已發展成為梧州的優勢產業。

7、欽州市(整合為一個經濟體走廊逐步成熟,桂南小城市群飛速發展)
是廣西沿海金三角上的一塊寶地。這里氣候溫和宜人,河流水庫眾多,土壤肥沃,植物繁茂。自然資源豐富,依水臨海,山川美麗,游覽風景迷人,名優產品繁花似錦,有興旺發達的農業。也有大有可為的海洋捕撈養殖業,城鄉市場廣闊,開發建設有著很大潛在優勢。全市工業目前已形成製糖、醫葯、食品加工製造、建材、化工等為主的地方工業體系。製糖、醫葯工業是全市的兩大支柱.

8、防城港市(獨特的區位優勢,
決定了防城港市在西部大開發戰略格局中居於特殊的戰略地位。)

是1993年5月23日設立的地級沿海開放城市。防城港市因港而得名,依港而發展。全市擁有大小港口10多個,其中防城港是廣西乃至中國西部第一大港,是全國樞紐港之一,以水深、避風、不淤積、航道短和可用岸線長而著稱於世。,年吞吐量超過1300萬噸,與71個國家和地區的227個港口通商通航,躋身全國大港行列。21世紀的防城港已成為大西南與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國貿易往來最現實最便捷的出海口,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橋頭堡」。

9、貴港市(經過十幾年的工業建設,已經走上了工業強大穩定發展的道路)

1998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102億元,比上年增長7.3%,財政收入8.08億元,增長10.3%,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64億元,增長14%。目前,貴港市已建成富有特色和優勢的區域工業新格局,是廣西新興的工業基地。形成了製糖、造紙、建材等支柱產業以及機電、化工、冶金、紡織、醫葯、皮革、食品、印刷等10多

10、百色市(新型的工業建設和南貴昆經濟圈中心等優勢開始化為百色發展的實際動力)

2004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202.99億元,增長15.3%;財政收入完成24.7億元,政府決定把百色打造為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鋁工業基地。如果我這輩子註定要孤單,我會選擇在路上漂泊一生。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在陌生的地方認識喜歡的陌生人,可以是朋友、兄弟甚至知已,我只需要陪伴。然後和自己喜歡的陌生人握手,擁抱,一起看繁華世界人間蒼涼,然後告別,然後期待下一次驚喜的重逢。�
11、賀州市(挾新興能源工業和交通要道等優勢初次登場,
開始踏上廣西城市舞台)
鞏固提高商貿旅遊業,經濟發展步伐明顯加快。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資源開發、加工型的特色工業,突出發展市場潛力大的電力、林產、 造紙、制葯、冶煉、建材、陶瓷、服裝、食品等優勢產業。開發利用豐富的水能資源,建成了以合面獅電廠、昭平電廠、龜石電廠和中勝火電廠等 骨幹電廠和100多個小水電站構成的獨立電網,擁有上市電力企業——桂東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其 價廉質優的電能還輸往廣東省部分縣(區),成為「西電東送」的通道和重要基地,賀州市城區面積已達15平方公里,市區道路121條,總長73.68公里。賀州市交通運輸以公路和水路航運為主。207、323國道和三條省道干線貫通境內;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和即將動工建設的洛陽至湛江鐵路、汕頭至昆明高速公路也都穿過賀州市。為承接粵港澳的區域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賀州市建立了旺高、西灣、信都工業區和賀州高科技工業園,

12、河池市(由於歷史的原因和自然條件的制約,至1984年河池二市九縣分別被劃為區定和國定貧困縣市。現在正積極建設西南通道經濟帶和紅水河經濟帶,

發揮水電、有色金屬兩大優勢,實施工業興市戰略,堅持改革開放,優勢產業,重點項目和路橋經濟帶動,積極建設西南通道經濟帶和紅水河經濟帶,加快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進程,努力提升城市品位、產品品位和市民素質,為實現富民興市新跨越目標而努力奮斗。

13、崇左市(區位得天獨厚,是中國走向東南亞地區最便捷的陸路大通道。富有特色的新型工業體系,加快發展工業是振興崇左市經濟的關鍵)
區位得天獨厚,是中國走向東南亞地區最便捷的陸路大通道。。崇左工業園、大新錳谷工業園、左江農產品加工園、憑祥邊境經濟合作區、扶綏華僑投資區、大新桃城鄉鎮企業工業區、天等特色產品加工園等工業園區。

14、來賓市(2002年12月28日才正式掛牌成立的地級市,至今還不滿兩周歲。
唯其古老,愈現底蘊魅力;唯其年輕,彌見朝氣活力。暫時排於十四位)

位於廣西中部的來賓市,素有"桂中"之稱。全市現有工業企業600多家,電力、製糖、冶煉已成支柱產業;造紙、建材、制葯、礦產品、農副產品加工等工業有一定規模;。八一鐵合金廠是全國目前最大的錳鐵合金生產基地,來賓冶煉廠銦冶項目每年銦產量佔全世界銦產量的1/4;全市13家大中型糖廠,總日榨能力5萬噸;法國北方電業集團、亞洲康密勞有限責任公司、英國糖業集團、廣東東莞糖業集團公司等一大批國外、區外大企業紛紛落戶來賓市。

㈧ 北流經濟和社會環境比博白好嗎

當然比博白好多了。
北流1994年撤縣建市,北流建市現有也有16年了。在廣西縣級市裡排名第二位的(第一位是平果縣,平果縣的鋁礦是中國南方是第一大鋁礦,鄧小平發過話:「平果鋁要搞」。)
北流的GDP收入幾乎快和玉林市持平,北流和玉林很近,才19公里路程,坐車到玉林只要30分鍾左右,聽到有人傳出話,過幾年北流估計要被玉林吃掉,變成玉林某個區。

本人去過博白,也在過北流玩,不是我吹北流,的確北流城市面貌比博白是好很多。博白也有很大的發展,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去博白玩時候不會講客家話會被人看不起的一種感覺。如果包容點,開放點博白才有美好的未來。

㈨ 小女子急求解!靈山、北流、博白和桂平哪個地方的景點比較好玩最好資料詳細真實點。不要復制旅遊網站的。

桂平西山啊,前段時間去過一次桂平白石山爬山,有點像華山的感覺,還不錯,只是比華山規模小多了,去大容山也可以啊,從北流去也不遠,也是廣西著名的風景區,我沒有去過,有機會我 也會去的,北流的話就勾漏洞咯。

㈩ 北流的經濟發展

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北流爭取到中央新增投資項目資金超3億元,是廣西獲得新增投資項目資金較多的縣(市)。2005~2010年累計新開工項目1721個,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5.14億元,是十五期間的4.71倍,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0%。海螺水泥、佳鑫電子、興昂鞋業、三環工藝陶瓷等一批投資超億元的重大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洛湛鐵路、岑興高速公路相繼建成通車,結束了北流沒有鐵路和高速公路的歷史。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發展動力不斷增強。這是該市歷史上建設重大項目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完成投資最多的時期。
2009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18.76億元,增長15.3%;財政收入7.43億元,增長17.4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01億元,增長50.89%;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07億元,增長20.25%;外貿出口完成1.05億美元,繼續保持外貿出口超億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1元,增長12.20%;農民人均純收入4916元,增長9.26%;金融機構新增貸款15.03億元,增長250.31%。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增速是「十一五」以來增幅最大的一年。
全市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63.49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53.31億元,年均增長14.45%;財政收入由4.52億元增加到9.06億元,年均增長14.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21.38億元增加到100.18億元,年均增長36.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30億元增加到45.10億元,年均增長18.51%。2010年與2005年相比,實現了十二個翻番,即地區生產總值翻1.3番,人均生產總值翻1.2番,財政收入翻1番,工業增加值翻1.7番,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翻1.2番,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1番,農民人均純收入翻1番,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翻1.3番,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翻1.6番,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翻1.1番,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翻 2.2番,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翻2.3番。 2011年,北流市的三次產業比重優化為14:58:28,工業主導地位優勢更加明顯。 概況
北流農業發達,創匯型和加工型農業已佔主導地位。2009年,全市有水果83萬畝,名優水果佔90%。以牛品改為突破口的水產畜牧業發展加快。一些新的農業生產高效模式得到了成功實踐。農村以沼氣池為紐帶的生態家園建設發展迅速,成為廣西和全國的典型示範項目。
北流是全國糧食生產基地、商品糧基地和荔枝生產基地,優質谷、荔枝、龍眼、提子、八角、蘑菇、奶水牛、三黃雞、優質芭蕉、中葯材、無公害蔬菜等農業優勢產品名聲遠揚,水稻免耕拋秧面積位居全國縣(市)第一,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被自治區農業廳認定為廣西首個無公害農產品(荔枝)生產基地縣(市)。全市發展了各類農業企業1100多家,其中年產值超1000萬元的25家,自治區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
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2005年的30.32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46.03億元,年均增長4.12%。土地進一步向規模經營集中,全市流轉耕地面積10.25萬畝,占承包地面積的23.02%。建成了無公害蔬菜、優質提子、香蕉、奶水牛等一批特色農業基地。涼亭集團、永旺合作社、兆周松脂廠等數十家農業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玉林市級以上農業重點龍頭企業由3家增加到11家,其中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由1家增加到5家。該市被評為中國生豬調出大縣、無公害大米生產基地和廣西首個無公害百香果生產基地,奶水牛、水產品被評為自治區新興產業。
北流市重點推進國家糧食高產創建示範項目、現代農業水稻項目、超級稻推廣增糧項目、測土配方施肥項目5個重點項目建設;農業產業化養殖種植加快發展,推動農業種植規模化生產向更高層次發展。2011年新增農業龍頭企業4家,玉林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16家,帶動群眾致富能力得到有效增強。
農業
北流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農業資源豐富,是綜合性農業區。解放前,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縛,農業生產水平低下。
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領導農民變革生產關系,努力發展農業生產。1950—1990年,縣財政用在支持種植業資金3587.9萬元, 發放農業貸款23624.6萬元。發動全縣幹部、群眾大力興修農田水利,積極推廣高產良種和農業新技術,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1990年,農業總產值2.53億元(1980年不變價),占工農業總產值49.76%;糧食總產量、農業總產值分別是1949年的4.59倍和7.27倍。
1950—1990年,糧食總產量平均每年遞增3.67%,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4.37%。1990年, 糧食畝產、總產分別比1978年增長73.31%和65.6%;糧食總產量和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3.39%和3.58%。農業商品產值22813萬元,商品率40.95%。農業不僅為近百萬人民提供糧食,而且為80%以上的輕工業和鄉鎮企業提供原材料,為出口商品提供貨源,直接或間接來自農業的稅收占財政總收入的16.45%,70%以上的工業品銷往農村市場。
1950—1990年, 農業生產的發展經歷了曲折的道路。1958年10月以後,受「左」的影響,搞「大躍進」,實行「人民公社」,搞平均主義,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嚴重。1961年開展整風整社以後,糾正了左傾錯誤,確定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的公社、大隊、生產隊三級所有制,恢復自留地,放手讓集體和社員搞副業,農業生產得到恢復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比1961年增長31.25 %。1966—1976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沖擊,把集體、個人搞副業被當作「資本主義傾向」來批判,農村中商品生產受到嚴重挫折;但農村廣大幹部、群眾堅守生產崗位, 糧食仍獲得增長,1976年糧食總產27464.8萬公斤,比1956年增長92.7%,可是集體現金收入極少。1979年,縣委、縣政府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後,認真糾正了農業合作化後期以來農村工作上的失誤,提高和放開農副產品價格,適當擴大自留地,恢復集市貿易, 發展以種養為主的多種經營。1981年9月以後,全縣農村人民公社實行聯產到勞、 包產到戶、 包干到戶的生產責任制。1983年糧食產量達到39747.63萬公斤,水果產量531.7萬公斤, 農業產值達2331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0.97%、5.77% 和17.03%。稻穀總產39032.5萬公斤,年平均畝產824公斤,榮獲全國農業先進單位稱號。1984至1986年,在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中,減少了水稻種植面積,加上受自然災害的襲擊,糧食產量比上年雖略為減產,但單產還是排在全區的前列。1987年以來,進一步加強對農業生產的領導,各行各業大力支援農業,層層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大力開展雜交水稻高產示範樣板活動,大面積推廣種植雜交水稻,1989、1990年糧食連續兩年獲得增產。1990年全縣糧食總產416182噸,年平均畝產828公斤,初步建立了糧食穩產高產體系。7月間,農業部副部長陳耀邦、劉錫庚及「雜優之父」袁隆平教授考察北流縣水稻生產時說:「北流縣水稻生產達到國家級管理水平」。 北流農民辛勤耕作,發展農業生產,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貢獻。全國農業勞動模範傅大任、區農業勞動模範李鎮全等是一大批農業勞動模範中的代表人物。
林業
北流縣在歷史上森林茂密,解放前,除杉林外,多為天然林,境內遍山樹木蔥蘢,也盛產竹子,有「斬不完的石梯竹,運不盡的北流木」之說。清末民初,全縣有林面積百餘萬畝,開始出現了公有林。《北流縣志》載,縣內松、杉、竹、薪炭除源源供應鬱林五屬外,還運銷藤、梧及廣東信宜、廉江等地。那時,珍禽異獸活動頻繁,圭江航運暢通無阻,惟後來山林火災不斷,高寒山區林木屢遭凍害,林木逐年減少。
解放後,縣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林業生產,設置專門機構,興辦林場,開拓林區,在年年號召幹部群眾植樹造林的同時,多次用飛機播種造林。然而,由於人口激增,林業政策多變,加上1958年「大辦鋼鐵」和「文化大革命」動亂以及1980—1983年落實山界林權期間,多次出現亂砍濫伐,林木損失巨大,生態失去平衡,20世紀70年代圭江斷航,各種異獸珍禽亦趨絕跡。1985年以來, 縣委、 縣人民政府把植樹造林恢復生態平衡,當作大事來抓,堅決貫徹執行《森林法》,嚴禁亂砍濫伐,在執行國家限額採伐政策的同時,引進各種貸款 (國際貸款、開發性貸款、 信貸、無息貸款594.78萬元) ,連續3年飛播造林,到1990年,全縣有林面積159.99萬畝, 活立木蓄積量251.2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1981年的22.59%增到1990年的42.92%,林業總產值(當年價)3281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當年價)的5.8%。1991年成為自治區的滅荒縣。
畜牧業
北流縣傳統畜牧業以飼養豬、牛、禽為主,羊、兔次之。民國35年(1946)《北流縣統計提要》 載:全縣有牛4.61萬頭,馬40頭,羊947頭 (1947年為2094頭),豬3.99萬頭,雞22.18萬羽,鴨7.18萬羽,鵝1528羽。 解放後,1950至1957年,生豬飼養量由10.20萬頭發展到16萬多頭,年末存欄由5.54萬頭增加到10.73萬頭;耕牛年末存欄由5.72萬頭發展到8.57萬頭;家禽年末存欄由22.33萬羽增加到104.44萬羽。
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強調集體飼養,限制私人飼養畜禽,加以限價派購,畜牧業發展緩慢。 1978年年末,耕牛存欄6.88萬頭,生豬存欄29.27萬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經濟改革,允許多種經濟形式並存,取銷派購,開放自由市場,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出現了飼養專業戶,1990年,耕牛年末存欄10.64萬頭,生豬年末存欄48.83萬頭,家禽年末存欄207.36萬羽, 分別比1950年增長0.8倍、 7.8倍和8.29倍,耕牛、生豬分別比1978年增長54.65%、 66.83%。1990年畜牧業產值4269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6.88%。按畜牧業產值結構計,豬佔69.59%,牛佔14.34%,禽佔11.9%,其它佔4.10%(按1980年不變價計)。
漁業
縣內江河縱橫, 池塘水庫星羅棋布,魚類有120多種。但由於江河污染,流量下降、濫捕等原因,河魚種類和產量越來越少。1982年調查,過去江河中盛產的沙黃魚、鱤魚、桂花魚、白鱔、竹鯉等上十種珍貴魚類已極少見。加上用傳統方法養殖,漁業發展緩慢。1949年, 全縣池塘養魚水面積4900多畝,總產480噸。1950後,改進養殖方法,漁業生產有較大的發展。 1953年,縣人民政府在農業科配備幹部1人兼管漁業,1978年從農業局分出成立縣水產局, 有技術幹部2人,聘請農民技術員7人,行政幹部1人,負責指導全縣漁業生產。 1984年8月,縣水產局和畜牧局合並為畜牧水產局,1985年成立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定編5人,由1名副局長專管漁業。1990年,全縣起水鮮魚2100噸,比1949年及1978年分別增長3.38倍和4.4倍。 北流縣工業歷史悠久,早在漢至兩晉期間便開始冶銅鑄造銅鼓;宋代,陶瓷業興起,但發展極其緩慢。民國初期,縣內開始出現用機器生產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北流晉光電力公司和北流利民米機。但全縣工業基礎很差,至解放前夕,除此兩家機器生產的廠家外,全縣只有22家小型碗廠,3間缸瓦窯,3家小型鑊廠,個體工業2023戶,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658萬元(1980年不變價,下同)。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著手發展糧食加工(碾米)、木材加工、陶瓷、造紙等工業、手工業生產。1952年工業總產值為794.55萬元,比1949年增長20.75%。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3—1957),對私營工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開始有全民所有制企業1家一地方國營北流縣印刷廠,公私合營企業9家,1957年產值達1227.42萬元,首次突破千萬元大關,平均年遞增速度為9.1%。 「大躍進」期間,新建了北流水泥廠、印嶺鋼鐵廠、耐火器材廠、澱粉廠、化肥廠、農葯廠,開采瞭望天洞、上垌、坡頭、三和等金礦和硫磺礦,各鄉鎮也紛紛興建農機、 農葯、化肥等簡陋工廠858個,工業盲目發展,工廠因缺乏能源、原材料和技術力量等, 後來不得不「下馬」。1962年,產值僅為875.39萬元。1959年至1962年,5年間平均年遞減率為6.54%。
三年調整時期(1963—1965),執行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生產得以恢復, 規模不斷擴大,到1965年年產值再次突破千萬元大關,達1415.04萬元,平均年遞增率為17.36%。第三個五年計劃時期(1966—1970) ,正值「文化大革命」前期,工廠動亂,生產嚴重下降。從1966年至1969年,各年產值均低於1965年。1969年工業產值1213.2萬元。四年中平均年遞減率為3.78%。1970年回升到1822.97萬元。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1971—1975) ,1971年改建龍門電站,裝機容量3000千瓦,成為縣內第一座電力基地。1972年年產合成氨3000噸的北流縣氮肥廠建成投產,縣內化學工業初具規模。其它工業的生產也逐漸恢復發展,1975年工業總產值為3789.10萬元,年平均遞增率15.76%。1976年新建2400千瓦的大村電站後相繼興建了石窩油氈廠、縣松脂廠、縣紫膠廠、縣茶廠、縣軋鋼廠。1980年工業總產值達5954萬元, 平均年遞增率為9.5%,工業產值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29.6%。1981年以後,逐步推行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落實經濟責任制,對企業實行整頓和進行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並發揮水泥、氮肥、陶瓷三大優勢,同時由於鄉鎮企業的發展,使全縣工業生產出現了新局面。 1985年,全縣共有工業企業155家,職工6988人,工業年產值為11142萬元, 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34.4%,實現利潤1333萬元,上交國家產品銷售稅金500萬元。「六五」計劃期間(1981—1985) ,全縣工業總產值的平均遞增率為13.4%,已形成水泥、化工、陶瓷、機械、食品5個行業為主體的多門類工業結構。
1985年後, 北流工業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全縣集資建設110千伏和35千伏送變電工程,分別於1986、1987年建成投入運行,進一步解決工業所需能源。此外大量投入資金,對原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擴建,新建企業不斷增多,生產能力進一步擴大,產值、利稅大幅度增長,1986年至1990年工業企業固定資產總投資1.78億元,為1957—1980年24年投資數的總和。水泥、陶瓷兩大行業發展更為迅速,至1990年底,全縣水泥企業由6家增至13家,年生產能力128.2萬噸;陶瓷業也有較大發展,1987年投資2300多萬元興建了北流陶瓷城。同時還先後建成炻瓷廠、蟠龍瓷廠、第六瓷廠。在此期間,北流工業已向外向型發展,出口產品繼日用細瓷器後,還有罐頭、瓷磚、水泥、花崗岩板材等。
1990年,全縣有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69家(其中國家二級企業1家),中外合資工業企業2家, 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126家,共有固定資產原值19258.1萬元,職工1.5萬人,其中技術人員220人;完成工業總產值25543萬元 (其中屬地區。自治區企業產值1865.9萬元,佔7.31%) 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50834萬元的50.24%,首次超過了農業總產值,比1980年增長3.28倍,輕重工業之比為1:1.4。各主要行業在國營集體工業總產值19027萬元中所佔的比重為:水泥工業佔23.05%, 陶瓷工業佔19.14%,化學工業佔10.51%,食品工業佔7.85%,機械工業佔6.3%。 主要工業產品的年產量為:水泥72.26萬噸,日用陶瓷器3983.26萬件,釉面瓷磚10192萬件,合成氨2.2萬噸,復合肥1.16萬噸,罐頭0.394萬噸,發電量3963.59萬千瓦時,自行車零件價值277.8萬元,粉碎機1.02萬台,鐵鍋53.52萬口,成品鋼材0.18萬噸。全縣盈利的工業企業160個,盈利總額2203.64萬元;虧損企業37個,虧損總額1369.5萬元。上繳稅金2296.12萬元。
北流工業已形成以日用陶瓷、水泥、獸葯、罐頭食品、機械、皮件等為主的工業體系。2009年,全市有工業企業4300多家,其中陶瓷企業50多家、水泥企業28家、獸葯企業26家、皮件企業33家、規模較大的罐頭食品企業10多家,安排就業20多萬人。北流已成為廣西最大的日用陶瓷生產出口基地及華南地區獸葯生產基地。
全市工業總產值由2005年的62.2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79.46億元,年均增長23.6%;工業增加值由20.08億元增加到66.22億元,年均增長24.5%。培育壯大了陶瓷、水泥、電子、制葯、皮件、林產化工、食品和機械製造等八大產業集群,其中,陶瓷產業年產值由16億元增加到36.73億元,水泥、皮件、林產化工等產業年產值突破1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97家增加到184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強優企業由3家增加到40家;全市工業化率由1.09提高到2.36。園區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全市入園企業200多家,其中建成投產160多家;園區工業總產值由10.25億元增加到105億元,年均增長62.44%;稅收由0.68億元增加到3.67億元,年均增長41.64%;園區的產值規模和創稅總額在縣(市)管理的自治區級工業園區中均排名第1位。
2008年,該市工業園區形成了「一園四區」的格局,由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區和北流建材陶瓷工業集中區、北流鑫山工業集中區、田心—城西工業集中區、北流南部工業集中區組成。
2009年,全市有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96家,其中自營出口企業57家,出口產品包括日用陶瓷、皮革製品、罐頭食品、芒竹編、松脂、毛紡織品、傢具、玩具、農機、獸葯、園藝產品等15大類,產品銷往美國、歐洲、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廣西最大的產品出口縣市之一,2008年完成廣西第一個「外貿出口超億美元(縣級)市」。
北流市堅持「一園多區」的發展模式,立足省級廣西日用陶瓷工業園區,加快建設完善民安建材陶瓷工業集中區、鑫山健康電子工業集中區、城西林業皮件工業集中區、南部寵物玩具工業集中區等四個工業集中區共11.5萬平方米標准廠房和水、電、路等生活配套設施,園區城鎮化、規模化發展逐步顯現,效益持續提升。截止2011年10月底,北流市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已經超過100億元,增幅超過40%;完成稅收3.6億元,增幅超過20%。同時加速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在不斷優化升級水泥、陶瓷兩大傳統產業的同時,培育發展了一批皮件、電子、服裝、機械製造等新興產業,特別是育祥鞋業等一批皮件生產企業竣工投產和發展壯大,截止10月底產值突破25億元,成為北流新的經濟增長點,獲自治區授予「廣西皮件生產基地」稱號。 清朝初期,北流的商品經濟已比較發達,當時的北流有兩大優勢:一是物產上的優勢,舊縣志記載「物產豐饒,為鬱林諸縣冠」,全縣盛產稻米、花生、竹木、土紙、陶瓷器、鑊頭、煙葉、棉、麻、茶、荔枝、龍眼、頭菜、咸卜、桂元肉、葯材等,還有金、銀、銅、鐵、錫、滑石、陶瓷土等;二是地理上的優勢,地處桂東南邊陲,南部接壤廣東高、廉等縣,圭江流經縣城,貨船、客船可直達梧州、廣州。解放前,鬱林、博白、陸川、興業以及廣東高、廉各縣的農副土特產品,多就近集結北流,然後從圭江船運出口。上述各縣所需的工業品和日用品,也多從梧州、廣州運抵北流後再轉銷各地。所以廣東以及外地的一些商人,相繼湧入北流經商。清雍正六年(1728),北流縣臨江稅廠全年稅收(不包括鹽課)已達1315兩。清代的稅率分為五等,其中土產免稅或抽5%,必要品抽5%。當時從圭江進出口的貨物大部分是土特產和必要的生活用品, 即以5%的稅率推算,就可計算出當時的進出口貨物總值達26300兩白銀;另外,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鹽課為1862兩之巨。可見當時商業的繁榮。
民國時期北流縣商業情況。據民國24年(1935年)版的《北流縣志》記載:「邑中當前清道光以前,海禁未開,所有鬱林五屬及高廉各縣土產貨物均薈萃於北流,運銷梧粵各處,商業為最盛期,諺稱北流為「小佛山」。自後輪船交通傾銷洋貨,土產貨物日漸衰落,利權外溢,商業因之不振」。抗日戰爭時期,廣州淪陷後,北流變成通湛江口岸的通道之一,於是又成為內地商品的集散地,北流的商業也因之而興旺。
解放前的北流商業,均為私人經營。解放初期,縣人民政府一方面保護私營商業,並鼓勵其發展;另一方面積極發展國營商業、供銷合作商業和集體商業,逐步佔領市場,平抑物價,保障人民的生產、生活。據1951年1月的統計,全縣有工商業戶632家,到年底發展到:座商675家、攤販636戶,還有土產、合群、煙葉、紙業、國葯五個聯營社,從事收購生豬、土紙、 煙葉、果菜等土特產品,遠銷梧州、武漢等地。1956年3月底,全縣基本完成對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大部分個體戶和私營商業戶參加了公私合營商店或合作商店(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北流商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國營商業、供銷合作商業並肩齊進,個體商業發展迅速,1990年全縣有個體商業戶6527戶,從業人員8065人,自有資金954萬元,營業額1.05億元。
商業行政管理機構,在清代縣內不設專門機構,商業行政管理由縣公署的縣丞負責。民國時期, 縣內商業行政管理由縣政府建設科兼管。民國4年,北流縣城商民組織成立北流縣商會,進行自我管理和對外交涉。
解放後,縣人民政府於1950年10月設立工商科,統領導國營、合作、個體商業;1952年成立北流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1956年撤銷工商科,成立北流縣商業局,下轄百貨、中文、紡織品、葯材等公司和公私合營、合作商店;1956年4月成立縣采購局,1957年1月改稱縣服務局, 下轄食品、專賣、食品雜貨等公司和各鄉食品收購供應站;1958年2月縣供銷社、服務局並入縣商業局;1962年恢復縣供銷社、縣商業局;1968年12月又撤銷縣商業局,商業由縣革命委員, 會生產指揮組財貿小組領導;1972年7月恢復縣商業局,至1990年,百貨、五金交電、 糖業煙酒、食品、飲食服務、醫葯等6個公司的行政領導由商業局主管,業務則由自治區領導。 石油、煙草公司直屬條條領導。1977年3月恢復北流縣供銷合作聯合社,1990年縣供銷社下轄16個基層社,3個公司。
2007年,該市服務業發展加快,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8億元,增長19%。該市強化傳統商貿服務業優勢,2006年陵寧路商業街、新天地商業街一期和家美超市建成開業。旅遊業、信息服務業、現代物流等新興服務業發展迅速。房地產業發展走在廣西縣(市)級前列,共有10多家實力雄厚的房地產開發單位參與該市房地產開發,總投資超過10億元,實現稅收4000萬元。消費趨於活躍,全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32億元,增長19.18%。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71.48億元,比增10.17%。
該市結合松木嶺舊區改造、永順新區和城南新區建設,加強與知名商貿流通企業合作,建設金旺旺商貿城、家美超市,積極培育建設蔬菜、果品、綠色農產品批發等專業市場,帶動永順新區、城南新區商貿流通業上水平、上台階。加快發展倉儲物流業。緊緊抓住洛湛鐵路、南廣高速公路等項目建設契機,立足北流區位優勢,積極推進倉儲物流業發展,把北流建設成為桂東南重要的農產品交易中心和交通結點。
2009年,以商貿、交通運輸、旅遊 、餐飲 、房地產、文化娛樂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城鄉消費保持較快增長。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已上升至29%,從業人員超15萬人。
北流市重點推進旅遊、物流兩大產業。2011年以來,組織專門人員進行旅遊規劃修編,開工建設五星級標準的碧桂園鳳凰酒店,加快推進金荔酒店等服務設施建設,同時依託三個高速公路入口和兩個火車站的優勢,加快桂東南重要商貿物流基地建設。

閱讀全文

與北流經濟和博白哪個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窮的婚姻怎麼辦 瀏覽:742
雞兔結合婚姻如何 瀏覽:309
美女的沒拼音怎麼寫 瀏覽:56
什麼是快樂星球美女視頻 瀏覽:950
健康證查艾滋病梅毒是什麼科目 瀏覽:788
幸福千萬種是什麼意思 瀏覽:525
海南航空經濟艙p艙位是什麼等級 瀏覽:437
愛情中如何才叫適合 瀏覽:322
擺什麼求婚姻 瀏覽:138
背叛婚姻如何報應 瀏覽:850
城東餐飲健康證去哪裡辦 瀏覽:863
豫事辦健康碼黃碼轉綠碼要多久 瀏覽:395
感覺沒幸福感怎麼辦 瀏覽:331
什麼是愛情大致分為兩種 瀏覽:40
無交流的婚姻如何繼續 瀏覽:777
旋挖鑽和長螺旋哪個經濟 瀏覽:599
預測故事結尾的依據有哪些 瀏覽:646
什麼是合適自己的婚姻 瀏覽:8
大慶哪個區經濟最發達 瀏覽:43
手上沒事業線怎麼看事業 瀏覽: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