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用經濟學解釋剩女

如何用經濟學解釋剩女

發布時間:2022-07-21 23:28:37

1. 根據經濟學解釋下為什麼剩女這么多

剩客的標准:24-27歲,為初級剩客,這些人還有勇氣繼續為尋找伴侶而奮斗,故稱:「剩鬥士」;28-31為中級剩客,別號:「必剩客」;32-36為高級剩客,尊稱「斗戰剩佛」;36以上,就是特級剩客,到了「齊天大剩」的境界。
愛情是看緣分的,著急也沒有用,而且你現在年紀還這么小,不用急啊,結婚是人生大事,一定要看清楚,想清楚,不要因為怕成為剩客就隨意選擇了額

2. 請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為什麼有剩男剩女問題

我覺得可以用微觀失業理論來分析。把女男的任何一個當做選擇者,剩餘那個是被選擇者。失業有自願失業和非自願失業。剩男剩女問題也一樣。自願形成的剩男剩女,原來以他們的條件,可以找不到,但因為對方的條件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所以他們自願成為剩男剩女。非自願的正好相反,他們的條件願意接受大多數的人,但是卻沒有那麼多人願意選擇他們,所以成為了剩男剩女。

3. 當今社會,農村的受教育程度也蠻高,也存在剩女,是不是也可以用城市剩女的觀點來解釋呢

2017年1月8日,第18屆粵港萬人相親會在東莞樟木頭觀音山景區舉行,吸引了3000多名單身青年報名參加。圖為一名女子在填寫資料。

「剩女」在中國,似乎是一個被各種偏見裹挾的標簽:外表光鮮,卻內心空虛;事業有成,卻生活苦悶;恨嫁心切,卻挑三揀四……最近,美國諾頓出版社出版了《剩女的自白》一書,作者羅思安·雷克宣稱要通過此書為中國「剩女」正名。這再次引發了關於「剩女」的討論。

消滅「剩女」是社會穩定的需要?

羅思安·雷克是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的記者,有過5年在北京擔任自由撰稿人的經歷。在北京的日子裡,雷克結識了很多優秀的「剩女」朋友,這些女人各種被催婚、被相親的故事,成了《剩女的自白》一書的主幹。

近年來,「剩女」現象在中國炒得沸沸揚揚,在國外也廣為流傳。「剩女」一詞甚至有了專屬的英文版維基網路詞條,並有了對應的單詞:Leftover Women。

美國《紐約時報》指出,「剩女」一詞最早出現於2007年,是指已經過了社會一般認為的「適婚年齡」(27歲)但仍未結婚的女性。此後,「剩女」正式走進公眾視野,並通過各種渠道傳遞這個詞攜帶的焦慮感。

一篇文章如此「嚇唬」知識女性:「美女不需要太高的學歷就可以嫁給權貴,但長相普通甚至不好看的女孩子則很難,所以,她們希望通過提高學歷來增強競爭力。可悲的是,她們不知道女人越老越不值錢,等她們碩士、博士畢業時,早就人老珠黃了。」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發表了專欄作家劉裘蒂為《剩女的自白》寫的書評。文章稱,「剩女焦慮」的炒作背後是性別失衡。

據新華網報道,2015年1月,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了《關於加強打擊防控采血鑒定胎兒性別行為的通知》。衛計委指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攀升,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別結構失衡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波及人口最多的國家。另據國家統計局人口統計資料,目前我國19歲以下年齡段的人口性別比嚴重失衡,每出生100個0至4歲的女孩,相應會出生123.26個同年齡段的男孩。如此發展下去,到2020年,中國處於婚齡的男性人數將比女性多出3000萬。

劉裘蒂提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洪理達曾在其著作《剩女時代》一書中指出,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家庭自古就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游離」在家庭之外的男女會被視為對現行秩序和社會穩定的威脅。由於未婚女性的婚配數量不足,把不願意進入婚姻的女性即所謂「剩女」趕入婚姻便「勢在必行」。

劉裘蒂還在文中指出,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和廣州25歲以上的未婚男女中,處於同一年齡段和相同教育程度的未婚男性都比未婚女性多。在北上廣,不管在哪個年齡段及教育程度,未婚男性基本都比未婚女性多,大城市並非「剩女」的「重災區」。

「剩女焦慮」背後是市場逐利

為了佔領婚戀市場,一些婚戀網站很早就開始了行動,除了舉行大型相親活動,還提供婚戀調查。從2007年起,百合網連年發布婚戀調查報告。在2010年出爐的報告中,百合網以年齡為標准,把其會員分為「剩鬥士」「必剩客」「斗戰剩佛」和「齊天大剩」,一時間,單身男女紛紛對號入座,人人自危。

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剩女調查》一書中指出,婚戀網站是市場逐利者,其調查結果不可能完全客觀。有些網站為了商業推廣,還聘請模特假扮「剩女」,利用「恨嫁」的噱頭博取關注。2010年,幾名自稱「剩女」的女郎在鬧市邊跳脫衣舞,邊向男性發放傳單。兩個月後有報道稱,這些女子是某婚戀網請的模特。

電視節目、文學作品也紛紛瞄上了「剩女」。其中最有名的,要數江蘇衛視的相親節目《非誠勿擾》。

在《非誠勿擾》之前,同類節目如《玫瑰之約》等因如「白開水」般溫吞,收視平平,一度遭停播。《非誠勿擾》則故意製造話題,靠特例和個案吸引眼球。《新民周刊》曾評論稱:「《非誠勿擾》以『剩女』為誘餌,作為節目收視率的催情劑。」與高收視率形成對比的是慘淡的配對率。《非誠勿擾》推出多年,走進婚姻的男女嘉賓寥寥無幾,很多台上配對成功的嘉賓甚至「一下台就分手」。

商家除了消費「剩女」,還驅使「剩女」消費。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女性已經成為網購市場的絕對主力,且投訴量不足男性的一半。該中心分析師姚建芳認為,單身女性情感空虛,更傾向於用購物代替戀愛。對商家來說,「剩女」是所有女性客戶中最易掏出錢包者。《金融時報》指出,婦女節原本是一個慶祝女性爭取經濟權、參政權和文化認同的節日,然而,和許多節日一樣,如今的婦女節已經幾乎淪為購物節。

《中國剩女調查》認為,「剩女」已被塑造為某種刻板印象:擇偶標准高,並為這個標准付出了長期焦慮的代價;不是把自己鎖在小圈子內,就是孤傲地品味生活。關於「剩女」的大眾議題幾乎完全側重於情感方面,忽略了她們的工作和生活,並未完整呈現出真實的「剩女」形象。

「煽動『剩女焦慮』扼制了女性追求適合自己的軌跡,也阻止了男性成長」

「中國『剩女』是受過教育的女性,她們以與男性相當的數量進入職場,成為中國崛起的中堅力量。她們帶來了巨大的轉變,不僅定義了當代中國,也定義了這個時代全球最大的人口流動。」雷克在《剩女的自白》中寫道。

劉裘蒂認為,中國女性已經能夠撐起半邊天,卻不得不面對社會的雙重標准——如果在「保質期」內沒有得到婚姻「掩護」,她們就會被視為「不完整」。

《中國剩女調查》指出,「剩女」遭遇的只是情感迷霧,對已婚女性來說,高發的家庭暴力、沉重且毫無回報的家務勞動……卻是現實而急需解決的問題。在美國,離婚率隨結婚年齡增大而減小。20-24歲結婚的人,離婚率為38%,35-39歲結婚的人,離婚率為6%。「與單身職業女性孤獨可悲的定式思維不同,一些年輕女孩正是由於過早步入婚姻殿堂,才導致麻煩不斷。」

洪理達在《剩女時代》中寫道,從國外一所法學院畢業後,25歲的吳梅回到北京,匆匆與一個「般配」的男人結了婚。「那時候我在北京的朋友大多結了婚。」被問到她是否愛他時,她聳了聳肩,「他是我當時能找到的條件最好的人」。

結婚後,丈夫像變了個人,經常拳腳相加。「我每天下班都是一路開車哭著回家。」回想起那段黑暗的婚姻生活,吳梅痛楚猶在。

作為律師,吳梅深知離婚耗時傷神。她沒有選擇法律程序,而是放棄了包括房產在內的所有財產,在最短時間內擺脫了這段婚姻。目前,年薪百萬的她在北京買了房,但一直不願再婚。

並非所有女性都有如此底氣。「我有幾個閨蜜婚姻都不如意,但她們都沒有勇氣像我這樣,她們賠不起。」不過,她們後來還是離了婚。

據民政部2017年統計,北上廣離婚率連年上升,北京已近40%。究其原因,第一是出軌,第二是家暴。

婚姻未必能給女性提供溫暖的港灣,不結婚的人生也可以精彩。中國婦產醫學奠基人林巧稚接生了5萬多名嬰兒,被稱為「萬嬰之母」;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吳貽芳是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第一位女性;「甜歌皇後」鄧麗君的歌曲在她去世多年後仍被一再翻唱;作家簡·奧斯汀在文學史上「可與莎翁齊名」;波伏娃的女權主義作品喚起了法國和世界女性的覺醒……她們都終生未婚。

「我周圍有許多優秀女性,她們有不同的婚姻狀況,但這並不是我評價她們的標准。」劉裘蒂認為,「她們的成長和自我實現,需要更多的自覺和社會認知。煽動『剩女焦慮』,不但扼制了女性追求適合自己的軌跡,也阻止了男性成長。」

婚姻不再是人生必選項

「剩女」現象的背後,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問題:在價值觀越來越多元化的今天,婚姻是不是人生的必選項?

雷克認為,在過去的幾千年裡,女性必須服從社會婚俗公約,幾乎沒有被「剩」的機會,「剩女」的出現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但正如劉裘蒂所言,社會的發展造就了單身的可能,卻不表示社會環境對單身身份寬容。正因為許多人把結婚當作必須完成的人生任務,才有了公園「相親角」這類「具有中國特色」的產物。

不久前,一段「海歸男猛懟相親角」的視頻走紅網路。視頻中,一位帥氣的男性和友人來到上海公園「相親角」閑逛,並和那些替子女徵婚的父母閑聊了幾句,沒想到這一幕被拍了下來,他因此成了「網紅」。「結婚很多是給別人看的,在一起是自己的事,」這位名叫孟常的男子在視頻中說,「這里很多女性都非常優秀,但對中國男人來說可能太優秀了,因為中國男人大多喜歡傻白甜。」

這與《剩女的自白》中的案例不謀而合。「我希望伴侶像平淡無味的乳酪一樣,讓我隨意調味。」一名中國投資銀行家曾這樣告訴雷克。

不管中國父母如何為子女的婚事著急,婚姻在全球范圍內遭遇挑戰都是不爭的事實。美國《赫芬頓郵報》指出,2014年,美國16歲以上的單身人士數量占總人口的50.2%,而1976年這個比例為37.4%;過去這種現象只在非裔和底層家庭出現,如今正向中產階級蔓延。

「婚姻制度危機背後的問題很復雜,」孟常認為,「我們應該誠實地分析現代生活帶來了哪些變數,承認婚姻制度進入現代社會後面臨危機和挑戰,以開放的心態推動婚姻觀、婚姻制度的多元發展。

4. 知道「剩女經濟學」嗎

剩女經濟是在剩女現象催生的一種消費經濟,如商家針對剩女的消費行為和習慣制定出相應的經營模式和項目,如婚介、美容、投資理財等。相當一部分單身女性對消費都不太有規劃,她們消費的自由度和潛力都很大,消費活動是許多大齡女青年的一大樂趣。

5. 用經濟學解釋為什麼單生男女越來越多

一、供需的悖論

這些年社交媒體一直有個論調,因為在中國這些年重男輕女墮女胎的緣故,男性比女性多了3000萬。

供需是第一生產力,男多女少,供需優勢在這里,男屌絲們都必須跪舔啊。

這個論調能流行起來,說到底是因為大家和上面的采訪一樣,搞不清楚自己的狀態。男多女少是不錯,但地域和需求上並不匹配。

城市剩女多,農村剩男多,才是真實的情況。

為啥呢?這是個經濟學現象。

在全球任何國家,能提供就業崗位最多的地方都在大城市或者人口密集的都市圈。

每一年都有天量的年輕人湧入大城市,尋找就業機會,如果條件允許,就會留下來變成這個城市的一員。

最後能留下的,一般是個人能力強或者家庭支付能力還不錯的那批。

除此之外的年輕人,基本屬於貢獻了青春,年紀大了被榨乾精力滾蛋的干電池。

滾蛋的這部分人裡面,男性的比例更多,他們工作幾年,一旦意識到自己在大城市買不起房沒法安家,就會選擇回老家。而女性更多的會選擇拼一下,爭取留下來,畢竟在傳統的婚戀市場,買房這個問題對女性的壓力會小一點。

所以誕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同樣靠自身收入和家庭支付能力永遠買不起大城市房子的男女,多數男生只能老老實實攢錢,到年齡回老家買房定居,女生卻多了一條通過婚姻在大城市立足的可能性。

正因為多出的這一點點可能性,太多女孩子不願放棄希望,掙扎著想留下來,使得大城市擇偶市場的雌競比小地方要激烈得多。

窮的底層男性因為遲早滾蛋,從開始就被從備選剔除了。

所謂的男多女少,在大城市根本就是扯淡,因為多出來這部分男性從開始就根本不存在。

可條件不錯的適齡男性總數就那麼多,而且每個周圍都不缺姑娘,要是長得再不錯,嘴巴再甜點,又在大城市,二婚都可能被搶。

所以中國城市裡就算再多幾千萬女性,農村的底層男性還是找不到老婆,地域和需求根本就不匹配,而且女性嫁給他們沒啥好處,只會降低生活質量。

看明白了么,所謂的供需根本是個偽命題。

本質上和男多女少連半毛錢關系都沒有。

二、標準的錯配

其實不分男女,只要條件不錯的,這么多年都一直都處在稀缺狀態。

男性更少的原因是,社會對男女優秀的定義不太一樣。

優秀女生的標准:

優秀男生的標准:

上一次看到這樣的21條,大概還是在初中課本里的《辛丑條約》。

大城市裡很多被評價優秀的女生,多數人收入除去房租吃吃喝喝玩玩之外,剩的錢還夠買點化妝品打扮下自己顯得經濟狀況不錯,再好一點的可能還有少量存款。

優秀的男生,得是有房有車有不少存款。

女孩子:不差=優秀

男孩子:很棒=優秀

如果性別互換一下,把這些優秀女性的收入房產存款性別都換成男性,就知道到底她們是優秀還是很普通了。只不過這些年輿論和媒體習慣討好女性,評價一直有個慣性。

男性從來都不是數量少,是符合「優秀」這個要求的少。

符合要求的又被好幾個姑娘盯著,也不怎麼缺女孩子,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如果不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根本沒辦法解釋為什麼城市婚戀市場一直女多男少,統計數據上男的卻多了3000萬,多的人又都哪兒去了。

看過個網友寫的段子,數據有點瞎編的味道,但是大概意思沒有錯,符合身高+財富+學歷+情商+情趣+會玩的優秀男性在絕對數量幾乎可以用稀缺形容。

多數時候,女性對男性的要求是比較全面的,身高,長相,家境,三觀,精神共鳴,相處體驗。都會有要求。

單拿一點都不高。但綜合很高。

你可以提出很高的綜合條件,但請你相信我,萬物最終都符合對等原則。

男人並不是傻逼,就如同我相信女人不是傻逼一樣。

現在剩男剩女的主要矛盾在哪裡呢?

沒有經濟地位的這部分剩男,多數剩女不會看。心底覺得應該看上自己的那個優秀群體,多數又看不上她。

你自己各方面都一般,卻希望對方有車有房有戶口,月入幾萬+,還希望嫁給他之後提升生活質量和品位。

還希望那個優秀男生能夠有真情,不出軌不劈腿,對自己一心一意,不嫌棄自己普通的顏值和能力,不要被外面那些妖艷賤貨勾引。

不是這樣的優秀男性數量少,而是能蠢成這樣的一般都不可能有多優秀。

通常從世俗的角度看,大城市的婚戀市場一般都是經濟條件好的一方更有優勢。

因為優秀的標准差異,所以按優秀男女的絕對數量計算,是絕對的優秀男性市場。

聰明的女孩子心裡也明白,優質對象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要搶的。

這就造就了即使人群整體數量上男多女少,但在以結婚為目的婚戀市場里,多數時候依舊是女性去爭搶優秀男性。

自由戀愛的市場,從來不是一個公平的市場,而是一個白富美和高富帥贏者通吃的市場。

在這個市場里,底層男性被無視,因為他投入到這種競爭里壓根不是被人看不起,是直接當做空氣看不見。

普通女性則自動成為高富帥、白富美們的點綴和綠葉。

但男女的不同是,同階層、同檔次的男性可以向下兼容,女性卻只能向上。

所以同樣是中產,相比同階層男性,即使自由戀愛,女性在擇偶市場競爭也更加激烈。

到了後面,一個尷尬的事兒可能發生,以前看不上的同階級男性,現在不一定能搶得到。

三、門當戶對的誤區

很多大齡男女不可避免的會遇到相親,這個階段裡面,大家最反感的是老被長輩說起的條件問題。

總覺得像是去集貿市場買豬肉,擺在那邊任人挑選。

可相親這事兒,是讓你在條件和你匹配的人裡面選一個自己有感覺的 ,又不是條件合適就娶(嫁)了。

走到相親這一步,根本目的就是結婚,所謂條件,就是結婚涉及到的門當戶對問題。

很多人說,我們結婚不是因為門當戶對,而是因為相愛啊。

可從婚姻的起源來說,婚姻是兩個人的財產契約,也是私有制的產物。

如果僅僅是兩人相愛,並不需要那張婚書,喜歡就在一起,不喜歡就不在一起。

一但簽訂了財產契約就完全不同,就有了法律和責任的束縛。

又有人說了,還是國外好,大家坦盪盪,從來不考慮這么多。

可能是因為過去我們宣傳口徑不對,所以很多人對涉外婚姻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覺得老外不大重視這個問題。

在私有制的起源地歐美國家,真正以結婚為目的相親前提就是倆人條件和狀況匹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門當戶對。

相差太多的兩個人在完善的婚姻和法制體系下結合實在太過艱難。

因為協議一旦簽署,意味著兩個人在沒有具體協議的前提下成為經濟和利益的共同體

6. 如何從經濟學角度剖析越來越多的「剩女」問題

現在剩男剩女是越來越多了,雖然他們每天都面對著各種各樣的避諱,或者是面對著各種各樣的壓力,但是他們不願意走進婚姻殿堂,其實對於剩餘得越多,從經濟學上也是能夠找到一些原因的。

很多媒體都在說剩男才是真正的問題,但是對於任何時代一部分男人結不了婚都是存在必然因素的,比如生育自然因素以及男人從事了一些比較高危的職業,或者是傷亡率比較高的職業等這些。但是如果把剩女的問題解決了,是否也就可以有效地解決了男性的問題呢?畢竟男女搭配才是婚姻的關鍵,所以從經濟學上來考慮剩餘的問題好像會更加專業一些。

而對於女性如今接受的高等教育,本身就已經比較普遍了。對於那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來說,從事工作年齡已經不小了,而沒有任何思想方面准備的情況下,面臨婚姻這種重要的經濟學問題,即便是那些受到過高等教育的女孩兒也會難免犯難,畢竟又要考慮到工作和自己的收入,甚至還要考慮到兩個人的性格收入,愛好家庭等等多個方面。

7. 仕的碎碎念:用經濟學解釋「剩女」為什麼越來越多

1/婚姻
是由需求和供給為先決條件的
從1953年到2010年 ,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國男女出聲性別比例從107.56上升到117.94,在最誇張的2004年,新出生男女性別比例甚至達到了121.20。
聯合國曾經曰過,一個國家的男女性別比正常范圍在102-107之間。我國極不正常的男女出生性別比意味著,從1980年至今的30餘年將產生約3000萬男性光棍。
但是,事實是,剩女的比例也在顯著增加……
所以,從需求和供給的角度來說,剩女越來越多,並不是因為男性的數量供給不足,而是女性的需求產生了變化。
這個需求是什麼呢?從接下來的解釋中可以一探究竟。
2/婚姻
是一個收入產出和收入再分配的過程
這要從婚姻的動機開始說起:婚姻的行為決定於婚姻的動機,婚姻的動機不僅是以社會認可的方式滿足於夫妻雙方的性需要,繼而生兒育女、繁衍後代,而且還包括經濟方面的考量。所以,婚姻的動機一般來說有三種。即,經濟、繁衍和愛情(包括性)。
在古代和近代,男女在婚姻中的分工有別,以「男主外、女主內」為主。即,男人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收入,比如從政、教書、做生意、賣苦力等收入。男人的收入拿回家供整個家庭支出。而女人呢,專職從事家務活動來讓家庭正常運轉,比如洗衣做飯、生兒育女。在有錢人的家庭,女主人還要指揮家丁們的各種工作。男女通過家庭中的這種分工合作,促進男人專心多賺錢,促進女人家務更賣力。
換句話說,男人被皇上、被老闆僱傭,女人被丈夫「僱傭」。這個時候婚姻動機的經濟的重要性要高於繁衍和愛情。
但是,在現代社會,女人賺錢能力越來越強,女總統、女CEO、女專家、女技師比比皆是,婦女能頂半邊天已經成為現實。有研究數據顯示,男性結婚率會隨著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提高而明顯上升,女性卻呈輕微下降趨勢。
現代社會中,女人賺錢越來越多,能夠很好地支付「居住、養老、贍養父母等家庭開支」,女人對婚姻的經濟需求就會顯著降低,愛情和繁衍的需求重要性就會顯著提升。所以,除非遇到讓自己非常心儀的男人、讓自己渴望與之生活在一起、渴望與他繁衍後代。否則,女人不會為了經濟原因而隨隨便便把自己嫁掉。
△左為單身與非單身男性年收入核密度分布,右圖為單身與非單身女性年收入核密度分布-----代表單身,——代表非單身
PS:該數據來自於壹讀君(ID:yiiread)的文章《為什麼明明男人多3000萬,剩女還越來越多?》
3/婚姻
的交易成本越來越高
在日益擴張的大城市、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職場中,男人女人從相識到相愛的交易成本也在顯著增加。
第一個交易成本是金錢成本:兩人約會吃一頓100多,看場電影100多,購物幾百塊……如此昂貴的約會成本,相親和頻繁約會其實是很費錢的投資。所以男女雙方對前期的約會都是需要考慮的。為什麼女人也要考量的?這個時代,女人也會主動在約會中花錢的,好嗎!!!
第二個交易成本是時間成本:這么大的城市中遇到一個合適的男人、了解一個男人,都是要付出相當多的時間的。比如相親路上一來一回至少2個小時時間,兩人看對眼了,約會路上又要一來一回至少2個小時。最要命的是,在即將啟程赴約的時候,老闆來了個指令——加班!這個時候是選擇違抗老闆呢?還是選擇放棄約會呢?雖然每個人的選擇都不一樣,但是終究還是有人會選擇放棄約會的。如此這般的時間成本增加,也讓一部分職場女性損失了一部分認識男人、了解男人的機會。
既然女性擇婚的成本越來越高,那麼剩下來的可能性增加也就是必然的了。
4/婚姻
的沉沒成本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所以,當女性單身的時間越長,其沉沒成本就會愈高,「我都等這么久了,還沒有等到特別心儀的結婚對象,這個時候草草結婚了,那豈不是之前那麼多年都白等了嗎」?這樣的心理會讓我這樣的齊天大剩越來越不想湊合著結婚了。
剩女現象
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將是深遠的
當女人不再為了經濟原因而結婚,繁衍也不再是第一要務的時候,愛情成為婚姻的第一要因,這本質上是社會進步的體現。
所以,無論是越來越多的剩女,還是幸福生活的已婚女性,其實都是社會進步的體現。都是女性自己選擇的結果。既然是自己的選擇,旁觀者就應當理解、尊重。
這種理解和尊重,也必將體現在社會對待剩女們的方式上。而且也會因為社會對於剩女們的方式不同,社會經濟效益也會隨之產生。

閱讀全文

與如何用經濟學解釋剩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背叛婚姻如何報應 瀏覽:849
城東餐飲健康證去哪裡辦 瀏覽:862
豫事辦健康碼黃碼轉綠碼要多久 瀏覽:394
感覺沒幸福感怎麼辦 瀏覽:330
什麼是愛情大致分為兩種 瀏覽:40
無交流的婚姻如何繼續 瀏覽:774
旋挖鑽和長螺旋哪個經濟 瀏覽:598
預測故事結尾的依據有哪些 瀏覽:645
什麼是合適自己的婚姻 瀏覽:7
大慶哪個區經濟最發達 瀏覽:43
手上沒事業線怎麼看事業 瀏覽:904
絲路英雄美女頭像有哪些 瀏覽:887
十四五經濟發展的主線是什麼 瀏覽:562
八閩健康碼名字填錯怎麼修改 瀏覽:28
該以什麼樣的心態做事業 瀏覽:59
因為愛情105等於多少 瀏覽:277
縣政府內設事業單位待遇如何 瀏覽:146
變形計最幸福女孩現在怎麼樣了 瀏覽:675
莫問我是否幸福怎麼讀 瀏覽:60
農村要健康碼老人怎麼辦 瀏覽: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