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列舉二十世紀以來發生的兩次經濟危機並指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基本特徵
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一戰後美國經濟經歷了長時間的高速增長,製造業飛速發展,成為美國實體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的主要引擎,但是製造業同時帶來了大公司的誕生和勞動力的工資差異,加劇了收入的不平等。
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此次危機是由次級債券危機引發的,但歸根到底還是在於美國房地產市場的過度繁榮以及長期不健康的發展。危機爆發前,美國金融市場信貸泡沫嚴重,最明顯的表現是房地產行業大量的高風險、非傳統的抵押貸款。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基本特徵:產品積壓,企業倒閉,生產下降,失業增多。在現代經濟危機中,生產過剩往往與財政金融危機並發,商品滯銷與通貨膨脹交織。
(1)經濟大危機的爆發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實體經濟衰退,整體經濟下行的基本面下,一旦美國轉變貨幣政策,國際資本迴流,貨幣貶值壓力加大,這種發展模式就會難以為繼,此期間積累的各種風險也會爆發出來,中國將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如果繼續放水刺激,任由貨幣貶值,物價飛漲,老百姓的積蓄將化為流水;如果迫於壓力加息,則將刺破泡沫,對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二十世紀以來,歷史上發生過兩次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打擊的大危機,都是在美國爆發。在這兩次大危機發生前,美國經濟都已經歷了長時期的繁榮發展,實體經濟因處於經濟長周期末端而增長動力不足,金融市場則因長期的寬松貨幣政策而一派繁榮,資產泡沫飛漲,最後為了抑制泡沫而不得不逆向加息,終於刺破泡沫,引發金融危機,進而導致整體的經濟危機。
『貳』 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為何會爆發有何特點和影響
根本原因 生產資料私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的矛盾無法調和
特點 危害范圍大 持續時間久 危害程度深
影響 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對企業干涉的先河
暫時緩解了經濟危機的危害 但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叄』 世界經濟大危機的特點是什麼啊
世界經濟危機:指的是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也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普遍的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從未擺脫過經濟危機的沖擊。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必然結果。由於資本主義的特性,其爆發也是存在一定的規律。
經濟危機是指經濟系統沒有產生足夠的消費價值。也就是生產能力過剩的危機。有的學者把經濟危機分為被動型危機與主動型危機兩種類型。所謂被動型經濟危機是指該國宏觀經濟管理當局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出現經濟的嚴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貨幣貶值從而引發金融危機進而演化為經濟危機的情況。如果危機的性質屬於這種被動型的,很難認為這種貨幣在危機之後還會回升,危機過程實際上是對該國貨幣價值重新尋求和確認的過程。主動型危機是指宏觀經濟管理當局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採取的政策行為的結果。危機的產生完全在管理當局的預料之中,危機或經濟衰退可以視作為改革的機會成本。經濟危機可能是:
1、經濟政策錯誤
2、原材料緊張,尤其是原油危機
3、自然災害
4、全球化的後果
5、金融政策錯誤
經濟危機的後果可能是:
1、社會動亂
2、國民經濟調節和經濟恢復
3、政變
經濟危機的現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和戰後有所不同。但無論是戰前或戰後,其共同點是:商品滯銷,利潤減少,導致生產(主要是工業生產)急劇下降,失業大量增加,企業開工不足並大批倒閉,生產力和產品遭到嚴重的破壞和損失,社會經濟陷入癱瘓、混亂和倒退狀態。生產下降和失業激增,是戰前與戰後經濟危機的共同的主要標志。戰前與戰後不同之處,主要是在貨幣、金融危機方面。
主要表現:商品大量過剩,銷售停滯;生產大幅度下降,企業開工不足甚至倒閉,失業工人劇增;企業資金周轉不靈,銀根緊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嚴重破壞,銀行紛紛宣布破產等。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採取了通貨膨脹政策及其他措施,致使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危機中出現了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現象。
『肆』 經濟危機的基本特徵和主要表現
一、經濟危機的基本特徵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特徵是生產過剩。但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所表現出來的生產過剩,不是生產的絕對過剩,而是一種相對的過剩,即相對於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現為過剩的經濟危機。
因此,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時,一方面資本家的貨物堆積如山,賣不出去;另一方面,廣大勞動群眾卻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狀態,因購買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資料。資本主義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最顯著地表現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局限性。
二、經濟危機的表現
經濟危機的表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和戰後有所不同。但無論是戰前或戰後,其共同點是:商品滯銷,利潤減少,導致生產(主要是工業生產)急劇下降,失業大量增加,企業開工不足並大批倒閉,生產力和產品遭到嚴重的破壞和損失,社會經濟陷入癱瘓、混亂和倒退狀態。生產下降和失業激增,是戰前與戰後經濟危機的共同的主要標志。
戰前與戰後不同之處,主要是在貨幣、金融危機方面。在戰前的危機中,一般是通貨緊縮,物價下跌,銀根吃緊,利率上升,銀行擠兌並大批倒閉;而在戰後的危機中,由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採取膨脹政策以及其他原因,從1957~1958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開始,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危機期間都出現了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的反常現象。
主要表現是:商品大量過剩,銷售停滯;生產大幅度下降,企業開工不足甚至倒閉,失業工人劇增;企業資金周轉不靈,銀根緊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嚴重破壞,銀行紛紛宣布破產等。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採取了通貨膨脹政策及其他措施,致使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危機中出現了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現象。
『伍』 經濟危機有哪些特點
經濟危機特點:
1、商品大量過剩,銷售停滯;
2、生產大幅度下降,企業開工不足甚至倒閉,失業工人劇增;
3、企業資金周轉不靈,銀根緊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嚴重破壞,銀行紛紛宣布破產等。
經濟危機主要表現在:
1、經濟危機造成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對社會生產力造成嚴重的破壞。
2、經濟危機進一步加深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3、經濟危機進一步激化了社會階級矛盾。
4、經濟危機加劇了發達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經濟危機表明,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存在矛盾。經濟危機是矛盾激化的產物,反過來它又促進經濟在起伏波動中繼續向前發展。
(5)經濟大危機的爆發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金融危機直接觸發因素包括:
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
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
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