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計劃經濟模式什麼時候開始的

計劃經濟模式什麼時候開始的

發布時間:2022-07-21 02:36:13

㈠ 中國歷史. 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分別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市場經濟源於1978年年改革開放,而計劃經濟開始於1949年到1978年。計劃經濟是根據政府計劃調節經濟活動的經濟運行體制。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計劃,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計劃地安排重大經濟活動,引導和調節經濟運行方向。資源的分配,包括生產什麼、生產多少,都由政府計劃決定。
拓展資料:
1、 計劃經濟的弊端
①容易偏離實際,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②難以有效調節微觀經濟活動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容易產生生產與需求的脫節;
③未能合理調整經濟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容易造成動力不足、效率低下;
④特權階級和奴役階級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被動破壞成為工人的必然選擇,制約著企業的手腳,企業缺乏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⑤不利於促進技術進步和創新;
⑥容易造成供需脫節,宏觀經濟比例嚴重失衡。
2、 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是指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簡單地說,市場就是商品或勞務交換的場所或接觸點。市場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在市場上從事各種交易活動的當事人,稱為市場主體。市場主體以買者、賣者的身份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活動中不僅有買賣雙方的關系,還會有買方之間、賣方之間的關系。如果不考慮政府的作用,市場經濟體系中有兩個部門,一個是公眾(消費者),一個是企業(廠商)。兩個部門的相互關系,可以說明市場供求的一般原理。
3、 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市場經濟又叫做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在這種體系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由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機制所引導,而不是像計劃經濟一般由國家所引導。不論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都具有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即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開放性。這四個基本特徵是經濟規律的具體體現,是否遵循經濟規律,就體現在是否按照這四個基本特徵去辦事。

㈡ 中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開始的標志和時間,拜託了

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開始實施是中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開始的標志。

㈢ 計劃經濟時期具體指什麼時間

計劃經濟時期具體指我國建國頭7年(1949年10月-1956年12月)。
建國頭七年在我國基本形成的這種具有某些中國特點的計劃經濟體制,起過重要的積極作用。
首先,運用這種新的經濟體制有助於在短期內醫治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經濟惡性波動,以順利地渡過經濟困難時期。
其次,在經濟發展水平低,建設資金嚴重短缺,國力有限的條件下,運用這種行政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保證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重點建設上,奠定了國民經濟良性循環的物質基礎。
拓展資料:
計劃經濟是根據政府計劃調節經濟活動的經濟運行體制。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計劃,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計劃地安排重大經濟活動,引導和調節經濟運行方向。資源的分配,包括生產什麼、生產多少,都由政府計劃決定。
參考資料:計劃經濟_網路

㈣ 最早的計劃經濟歷史過程

建國頭七年,我國逐步走上了計劃經濟體制的軌道。它的基本形成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年10月-1950年6月)是計劃經濟體制的萌生階段。1949年底,我們沒收了2858個官僚資本主義的工業企業,建立了國營工業(佔全國工業資金的78.3%),掌握了國民經濟命脈,開始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不久,對非公有制的私營工商業實行了調整,使私營企業初步納入了計劃生產的軌道。在組織機構方面,1949年10月建立了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以後,又相繼成立了其他專門性的負責計劃管理的中央機構。如全國編制委員會、全國倉庫物資清理調配委員會,指定人民銀行為國家現金調度的總機構等。通過這些機構,國家開始對經濟活動實行行政指令的直接管理。1949年冬,中央確定實行全國財政經濟統一管理的方針,並通過1950年2月召開的全國財政會議,以指令性方式提出了「六個統一」:財政收支統一、公糧統一、稅收統一、編制統一、貿易統一、銀行統一。這一時期已開始提出發展國民經濟的某些計劃和措施。如糧食、皮棉、煤炭等安排了1950年生產的計劃指標。在此期間,還進行了某些年度計劃的試編工作。如1949年年底編制出《1950年全國財政收入概算草案》,1950年5月又試編了包括農業、工業、文教衛生等20多項內容的《1950年國民經濟計劃概要》,為後來編制中、長期的國民經濟計劃摸索了經驗。1950年6月舉行的黨的七屆三中全會認為,這一時期在對舊的社會經濟結構進行不同程度地重新改組的同時,老解放區「特別是東北,已經開始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但在新解放區「還沒有獲得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的條件。」
第二階段(1950年6月-1952年8月),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初步形成階段。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以後,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創造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的條件。1950年8月,中央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計劃工作會議,討論編制1951年計劃和3年的奮斗目標。要求各部門先訂出3年奮斗目標和1年計劃,然後由中央綜合擬出全國計劃綱要。會後,3年奮斗目標雖然沒有形成計劃文件,但已初步形成了我國計劃經濟體制決策等級結構的雛形。即決策權歸國家,決策權力的分配採取行政方式形成條塊分割的等級結構。以後,中央首先加強了對國營工業生產和基本建設的計劃管理。「在工廠內,以實行生產計劃為中心,實行黨政工團的統一領導」。在基本建設方面,把建設單位劃分為「限額以上」和「限額以下」兩種具體投資額,並確定把重點擺在交通運輸的建設上。其次,在對農業、手工業的計劃領導方面,在1951年9月召開的第一次互助合作會議上,提出在完成土改的地區,通過開展互助合作運動,克服農民分散經營中的困難,以保證國家農業生產計劃的實現。並積極地推廣生產互助組與供銷合作社的「結合合同」制度的經驗,使互助組有計劃地生產和消費,供銷社實現有計劃地經營。對手工業生產,中央要求各地將組織和發展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計劃,納入地方工業計劃,並以國家和上級合作社的訂貨作為發展手工業生產的關鍵。第三,在1950年調整私營工商業的基礎上,要求私營工商業遵照執行政府制定的產銷計劃。當時開展的「五反」斗爭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徹底查明私人工商業的情況,以利團結和控制資產階級,進行國家的計劃經濟。情況不明,是無法進行計劃經濟的。」第四,在市場管理方面,國家指令要求國營貿易公司正確地執行價格政策。總之,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以後初步形成了我國計劃經濟體制的決策結構,在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下,以制定指令性的經濟發展計劃的形式,對國民經濟各方面開始實行全面的計劃管理,計劃經濟體制已初步形成。到1952年8月,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任務已提前完成。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上宣布:「經過兩年半的奮斗,現在國民經濟已經恢復,而且已經開始有計劃的建設了。」
第三階段(1952年9月-1956年12月),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基本形成階段。1952年9月,毛澤東提出了「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會主義」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計劃經濟體制進一步健全並得到法律的確認,在已建立的各種專門性的計劃管理機構的基礎上,1952年11月成立了國家計劃委員會,1954年4月中央又成立了編制五年計劃綱要草案的工作小組。該小組在1951年以來幾次試編的基礎上,以過渡時期總路線為指導,形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初稿)。經過法定的審批程序之後,「一五」計劃由國務院以命令形式頒布,要求各地各部門遵照執行。1954年我國制定和頒布了第一部憲法,其第十五條規定:「國家用經濟計劃指導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改造,使生產力不斷提高,以改進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鞏固國家的獨立和安全。」這表明,計劃經濟體制已成為我國法定的經濟體制。
總之,建國初期在產權方面,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實現了對社會主義公有制目標的追求;在對經濟活動的管理形式方面,以行政命令方式制定頒布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並於1956年底提前完成了「一五」計劃中預定的大部分指標。在實際經濟生活中運行的這種計劃經濟體制已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文確認為國家法定的經濟體制。因此,到1956年底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基本形成,並具有自己的若干特點。

請採納

㈤ 計劃經濟在我國什麼時候建立的

計劃經濟體制建立時間為1981年。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於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計劃經濟一般是按事先制定的計劃,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計劃地安排重大經濟活動,引導和調節經濟運行方向。計劃經濟資源的分配,包括生產什麼、生產多少,都由政府計劃決定。
計劃經濟什麼時候結束?
1992年時結束。我國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
《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把黨的十四大決定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基本原則系統化、具體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乾重大原則、方針和內容做出決定。
拓展資料:
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別:
1、特點不同。計劃經濟特點是在集中統一的原則下,強調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的結合;以計劃管理為主,同時重視市場管理;在計劃管理上實行多種計劃類型;比較注重宏觀調控,綜合平衡。市場經濟特點是自主性、平等性、競爭性、開放性、有序性。
2、實質不同。計劃經濟的實質是根據政府計劃調節經濟活動的經濟運行體制。市場經濟的實質指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市場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
3、應用領域不同。市場經濟應用領域是社會科學,計劃經濟應用領域是社會科學、經濟生產。
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是指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簡單地說,市場就是商品或勞務交換的場所或接觸點。市場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在市場上從事各種交易活動的當事人,稱為市場主體。
市場主體以買者、賣者的身份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活動中不僅有買賣雙方的關系,還會有買方之間、賣方之間的關系。如果不考慮政府的作用,市場經濟體系中有兩個部門,一個是公眾(消費者),一個是企業(廠商)。兩個部門的相互關系,可以說明市場供求的一般原理。

㈥ 我國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是什麼時候

三大改造完成後,我國確立計劃經濟體制。
當時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體制主要就是學習前蘇聯而得的計劃經濟體制,即所謂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為了把蘇聯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成就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1936年召開的第八次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了蘇聯新憲法。新憲法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它的經濟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它的政治基礎是各級勞動者代表蘇維埃。新憲法的頒布,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蘇聯的確立,也標志著斯大林時期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
以史實為依據進行思考,應怎樣正確評價斯大林時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體制:
斯大林時期的經濟政治體制,在經濟方面的特點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否定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貨幣關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經濟;在政治方面的特點是:權力高度集中,黨政不分,缺少群眾監督。這種高度集中的體制是同蘇聯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基本適應的,在歷史上起過積極的作用。蘇聯在二三十年代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這種體制之下取得的。但是,這種體制有嚴重的缺點和弊端,後來越來越阻礙蘇聯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政治體制的改革。
隨著斯大林在蘇聯最高領袖地位的牢固確立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提高,到30年代,對他的個人崇拜已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1936年至1939年間,蘇聯進行了大清洗運動,大批無辜的黨、政、軍優秀領導人和著名知識分子,以至普通幹部和群眾遭到了殘酷的鎮壓和迫害,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壞和踐踏。

㈦ 中國的計劃經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計劃經濟(planned [command] economy●planning economy)是指以國家指令性計劃來配置資源的經濟形式.
時間:1949——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轉折改革開放——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明確提出目標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內容:計劃經濟被當作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是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基本原理.這種觀點的邏輯推理是:社會化大生產把國民經濟各部門連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而客觀上要求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作用:完全政府行政手段調控經濟。

㈧ 計劃經濟哪年開始

計劃經濟從1949年開始。
計劃經濟被當作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是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基本原理。這種觀點的邏輯推理是:社會化大生產把國民經濟各部門連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而客觀上要求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計劃經濟的作用是完全政府行政手段調控經濟。
計劃經濟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計劃,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計劃地安排重大經濟活動,引導和調節經濟運行方向。
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於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百零六條 國家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第五十五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依法取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從事家庭承包經營的,為農村承包經營戶。第一百零一條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具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
未設立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民委員會可以依法代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第二百六十四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章程、村規民約向本集體成員公布集體財產的狀況。集體成員有權查閱、復制相關資料。

㈨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計劃經濟的然後什麼時候結束還是沒有結束謝謝!

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在1956年開始,1992年時結束。
我國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的提出是十四屆五中全會。
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我們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
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並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的優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
從黨的十四大起,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取向確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成為自覺、主動的歷史進程。
按照十四大的部署,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決定》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把黨的十四大決定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基本原則系統化、具體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乾重大原則、方針和內容做出決定。
《決定》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微觀基礎到宏觀管理,從城市改革到農村發展,從經濟運行機制到科技教育體制,從經濟手段運用到法律制度建設,從生產、分配到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和領域,規劃了上世紀90年代的改革任務,構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
《決定》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勾畫了科學、系統的宏偉藍圖,成為全黨、全國人民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圖大業的行動綱領。
實現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變革,這是從我國的具體實際出發的,同時借鑒了國際市場經濟的成熟經驗,在市場運行機制和法律准則等方面與國際社會基本一致。到本世紀初,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已經成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力量。
當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構建起來之後,市場化進程的重點則在於完善市場經濟秩序,或者說是市場經濟建設的「質量」方面。所以,黨的十六大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本世紀頭二十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

㈩ 中國實行計劃經濟是在什麼時期,1978年前嗎

1949-1978年實施的。計劃經濟,或稱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經濟,是預先計劃生產、資源分配和產品消費的經濟體制。因為幾乎所有的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於指令性計劃,所以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計劃經濟一般是指政府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有計劃地安排重大經濟活動,根據事先制定的計劃,指導和調節經濟運行的方向。
計劃經濟資源的分配,包括生產什麼和生產多少,是由政府計劃決定的。與市場經濟相比,計劃經濟是指有別於市場經濟的高度集中和高效的社會經濟制度。計劃經濟,顧名思義,就是計劃和計劃經濟。從而避免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危害。
拓展資料:
如重復建設、企業間惡性競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經濟危機等。首先,這種新經濟體制的應用,有助於在短期內治癒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惡性經濟波動,從而順利渡過經濟難關。建國初期,面對國民黨政府留下的財政枯竭和通貨膨脹的局面,國家加強了集中管理,一年之內基本制止了通貨膨脹,經濟初步實現了穩定。中央財經委員會在1949年的平抑物價斗爭總結中指出,市場價格上的競爭,不僅要求統一指揮,而且要求有能力保證這種統一指揮意圖的實現。
其次,在經濟發展水平低、建設資金嚴重短缺、國力有限的條件下,這種行政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是為了保證有限的資源集中用於重點建設,為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奠定物質基礎。在國民經濟恢復期結束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正是因為國家運用行政權力,通過對重點建設的集中統一管理,建成了以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的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和部分骨幹企業,使中國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基礎工業體系和國際工業體系框架,積累了經驗,培養了幹部, 為國家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從而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長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閱讀全文

與計劃經濟模式什麼時候開始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現如今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862
如何去拼搏一番事業 瀏覽:794
相聲幸福生活在哪裡 瀏覽:68
醫院公考和事業編制有什麼區別 瀏覽:384
南沙哪裡有婚姻登記 瀏覽:510
為什麼說喬晶晶在另外時空會幸福 瀏覽:775
回國事業編老師和留美哪個好 瀏覽:667
講民國時期故事哪個主播人流量大 瀏覽:250
貴州岑鞏有哪些民間故事 瀏覽:353
大班教案健康空氣在哪裡 瀏覽:92
幸福花黃葉什麼回事 瀏覽:753
婚姻宮正財七殺代表什麼 瀏覽:150
婚姻最初的原因是什麼 瀏覽:863
社會養老事業有哪些模式 瀏覽:474
有多少人覺得婚姻失敗了 瀏覽:791
郫都區哪些地方能辦健康證 瀏覽:535
窮的婚姻怎麼辦 瀏覽:742
雞兔結合婚姻如何 瀏覽:312
美女的沒拼音怎麼寫 瀏覽:63
什麼是快樂星球美女視頻 瀏覽: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