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福利經濟學的判斷標準是什麼

福利經濟學的判斷標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21 01:51:48

『壹』 經濟學中社會福利是如何解釋的

就是效用水平
效用函數曲線就是經濟學對福利的量化
經濟學認為國家經濟增長和福利呈正相關,但是實際上兩者的關聯性並不強。因為沒有人是理性人,而且心理學上的福利和經濟學上的福利不一樣,而實際中人們對福利的理解更傾向於心理學上的判斷標准。

『貳』 福利經濟學的研究理論

J.邊沁的功利主義原則是福利經濟學的哲學基礎。邊沁認為人生的目的都是為了使自己獲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總量。幸福總量可以計算,倫理就是對幸福總量的計算。
V.帕累托的「最優狀態」概念和A.馬歇爾的「消費者剩餘」概念是福利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工具。帕累托最優狀態是指這樣一種狀態,任何改變都不可能使任何一個人的境況變好而不使別人的境況變壞。如果使每個人的福利都減少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減少,這種改變就不利。帕累托採用了F.Y.埃奇沃思(1845~1926)的無差異曲線和契約曲線作為分析工具。
無差異曲線是表示兩種商品的各種不同組合的點的軌跡,這些不同的商品組合使消費者始終獲得相同的滿足水平。契約曲線是表示交易雙方的無差異曲線的切點的軌跡,這些切點表示雙方的邊際代替率完全相等,也是表示生產者等產量線的切點的軌跡,這些切點代表既定數量的生產資源在最有效地利用時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的組合。帕累托的最優狀態概念和他採用的無差異曲線和契約曲線對福利經濟學起了重要作用。馬歇爾的消費者剩餘是指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商品價格超過他實際支付的商品價格的差額,這個差額使消費者獲得了額外的滿足。 庇古根據邊際效用基數論提出兩個基本的福利命題:
①國民收入總量愈大,社會經濟福利就愈大;
②國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會經濟福利就愈大。他認為,經濟福利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國民收入的數量和國民收入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情況。因此,要增加經濟福利,在生產方面必須增大國民收入總量,在分配方面必須消除國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庇古從第一個基本福利命題出發,提出社會生產資源最優配置的問題。他認為,要增加國民收入,就必須增加社會產量。而要增加社會產量,就必須實現社會生產資源的最優配置。庇古認為,增加一個單位生產要素所獲得的純產品,從社會角度衡量和從個人角度衡量並不經常相等。當邊際社會純產品大於邊際私人純產品時,國家應當通過補貼擴大生產。當小於時,國家應當通過征稅縮小生產。只有每一生產要素,在各種用途中的邊際社會純產品都相等時,才達到社會生產資源的最優配置。庇古的福利經濟學以自由競爭為前提,他認為自由競爭可以使邊際社會純產品等於邊際私人純產品,從而使社會經濟福利極大化。
庇古從第二個基本福利命題出發,提出收入分配均等化的問題。他認為,要增大社會經濟福利,必須實現收入均等化。他把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推廣到貨幣上來,斷言高收入者的貨幣邊際效用小於低收入者的貨幣邊際效用。他所說的收入均等化,就是國家通過累進所得稅政策把向富人徵得的稅款用來舉辦社會福利設施,讓低收入者享用。庇古認為,通過這一途徑實現「把富人的一部分錢轉移給窮人」的「收入均等化」,就可以使社會經濟福利極大化。 30年代,庇古的福利經濟學受到L.C.羅賓斯(1898~1984)等人的批判。福利經濟學的主張和要求沒有科學根據。繼羅賓斯之後,N.卡爾多、J.R.希克斯(1904~ )、A.P.勒納(1903~1982)等人從帕累托的理論出發,也對庇古的福利經濟學進行了批判。同羅賓斯不同的是,他們認為福利經濟學仍然是有用的。1939年,卡爾多發表《經濟學的福利主張與個人之間的效用比較》一文,提出了福利標准或補償原則的問題。此後,希克斯、T.西托夫斯基(1910~ )等人對福利標准或補償原則繼續進行討論。主張把交換和生產的最優條件作為福利經濟學研究的中心問題,反對研究收入分配問題。卡爾多、希克斯、勒納、西托夫斯基等人建立在帕累托理論基礎上的福利經濟學被稱作新福利經濟學。
新福利經濟學主張效用序數論,認為邊際效用不能衡量,個人間效用無法比較,不能用基數數詞表示效用數值的大小,只能用序數數詞表示效用水平的高低。新福利經濟學根據效用序數論反對舊福利經濟學的福利命題,特別是第二個命題,反對將高收入階層的貨幣收入轉移一部分給窮人的主張。
新福利經濟學根據帕累托最優狀態和效用序數論提出了自己的福利命題:
①個人是他本人的福利的最好判斷者;
②社會福利取決於組成社會的所有個人的福利;
③如果至少有一個人的境況好起來,而沒有一個人的境況壞下去,那末整個社會的境況就算好了起來。前兩個命題是為了迴避效用的計算和個人間福利的比較,從而迴避收入分配問題,後一個命題則公然把壟斷資產階級福利的增進說成是社會福利的增進。
新福利經濟學家認為福利經濟學應當研究效率而不是研究水平,只有經濟效率問題才是最大福利的內容。勒納、H.霍特林(1895~1973)等人對經濟效率問題作了論述。經濟效率指社會經濟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所需具備的條件,包括交換的最優條件和生產的最優條件。交換的最優條件,對於消費兩種商品的兩個交易人來說,就是每一個人每一對商品的邊際代替率完全相等。邊際代替率是指消費者在保持某一固定的滿足水平時每增加一種商品的單位數量所必須減少的另一種商品的單位數量。生產的最優條件,對於用來生產兩組商品的兩種生產資源來說,就是每一組合的邊際技術代替率相等。邊際技術代替率,指的是在保持固定的產量水平時,每增加一種生產資源的投入量所必定減少的另一種生產資源的投入量。新福利經濟學把兩個消費者的兩種商品交換的最優條件和兩個生產者使用兩種生產資源生產兩種產品的生產的最優條件推廣到全社會的交換和生產,分別求出社會無差異曲線和社會等產量線,前者意味著任一商品組合都能使社會的每一消費者得到相等的滿足,後者意味著任一資源組合都能使社會的每一生產者得到相等的產量。新福利經濟學認為,當整個社會交換的最優條件和生產的最優條件都同時得到滿足時,也就是當整個社會的交換和生產都最有效率,都達到最優狀態時,整個社會就達到最優狀態,就達到最大社會福利。
補償原則是新福利經濟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新福利經濟學認為,帕累托的最優狀態「具有高度限制性」,不利於用來為資本主義辯解,為了擴大帕累托最優條件的適用性,一些新福利經濟學家致力於研究福利標准和補償原則。卡爾多首先提出:如果在情況 A下,受益者在補償受損者之後,仍然比情況B好,那麼對社會來說,情況A就比情況B好。希克斯對卡爾多標准作了發揮,提出:如果在情況A下,受損者沒有辦法誘使受益者不將B變為A,那麼對社會來說,情況 A就比情況B好。西托夫斯基對卡爾多標准和希克斯標准作了補充,提出檢驗福利的「雙重標准」:如果受益者能使受損者接受將B變為A,然而受損者卻沒有辦法誘使受益者不將B變為A,那末對社會來說,情況A就比情況B好。卡爾多、希克斯等人被稱為補償原則論派。他們的核心論點是,如果任何改變使一些人的福利增加而使另一些人的福利減少,那末只要增加的福利超過減少的福利,就可以認為這種改變增加了社會福利。按照這一標准,只要壟斷資本家們的境況好起來,而不管多少人的境況壞下去,都是增大了社會福利。 卡爾多、希克斯等人的福利經濟理論,受到A.伯格森(1914~ )、P.薩繆爾森等人的批判。伯格森於1938年發表《福利經濟學某些方面的重新論述》一文,提出研究社會福利函數的「新方向」,認為卡爾多、希克斯等人的新福利經濟學把實證問題和規范問題分開、把效率問題和公平等問題分開的企圖完全失敗。繼伯格森之後,薩繆爾森等人對社會福利函數作了進一步論述,形成了福利經濟學的社會福利函數論派。
社會福利函數論者認為,社會福利是社會所有個人購買的商品和提供的要素以及其他有關變數的函數,這些變數包括所有家庭或個人消費的所有商品的數量,所有個人從事的每一種勞動的數量,所有資本投入的數量,等等。社會福利函數論者通常用多元函數來表示。
社會福利函數論者認為,帕累托最優狀態不是一個,而是有許多個。帕累托未能指出在哪一種狀態下社會福利是最大的。他們認為,要達到唯一最優狀態,除了交換和生產的最優條件,還必須具備一個條件,這就是福利應當在個人間進行合理分配。經濟效率是最大的福利的必要條件,合理分配是最大福利的充分條件。社會福利函數論者根據假定存在的社會福利函數作出一組表示社會偏好的社會無差異曲線,並根據契約曲線作出一條效用可能性曲線。社會無差異曲線和效用可能性曲線相切的切點,代表受到限制的社會福利的最大值。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K.J.阿羅(1921~ )繼續研究伯格森、薩繆爾森等人提出的社會福利函數。在1951年出版的《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中,阿羅認為,社會福利函數必須在已知社會所有成員的個人偏好次序的情況下,通過一定程序把各種各樣的個人偏好次序歸納成為單一的社會偏好次序,才能從社會偏好次序中確定最優社會位置。然而資本主義社會中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福利函數,要從所有個人偏好次序推導出社會偏好次序,必須滿足一系列必要條件,企圖在任何情況下從個人偏好次序達到社會偏好次序,這是不可能的。阿羅定理在福利經濟學中被稱作「不可能定理」。阿羅本想通過大量的論證對伯格森、薩繆爾森等人的社會福利函數修殘補缺,但客觀上卻證明了不可能從個人偏好次序達到社會偏好次序,也就是不可能得出包括社會經濟所有方面的社會福利函數。 近年來,西方經濟學家著重對福利經濟學的以下領域進行了討論;外部經濟理論,次優理論,相對福利學說,公平和效率交替學說,宏觀福利理論。這些「新」理論一方面企圖說明,現代西方國家可以通過政府幹預調節價格和產量,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企圖說明,現代西方國家的分配製度雖不合理,但是如果加以改變,則可能更不合理,一切人為的改善分配狀況和增進福利的措施都是無效的。

『叄』 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是什麼

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如下:

第一定理是講如果企業都追求利潤,每個個人都追求自己的效益最大化,市場自然就可以達到一個社會最優的資源配置。

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是指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政府所要做的事情是改變個人之間稟賦的初始分配狀態,其餘的一切都可以由市場來解決。每一種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資源配置都可以通過市場機制實現。

定理解讀

第一定理保證了競爭市場可以使貿易利益達到最大,即一組競爭市場所達到的均衡分配必定是帕累托有效配置。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市場競爭能夠通過價格有效率的協調經濟活動,從而配置有限的稀缺資源。

第二定理認為,任何我們所希望的社會資源配置都可以通過給定一定的收入分配結構,所有權結構,而且通過市場達到。

價格在這種市場機制中起到兩種作用:一是配置作用,表明商品的相對稀缺性;二是分配作用,確定不同的交易者能夠購買的各種商品的數量。

『肆』 怎樣理解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

一般均衡理論是理論性的微觀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尋求在整體經濟的框架內解釋生產、消費和價格。一般均衡是指經濟中存在著這樣一套價格系統,它能夠使

當經濟具備上述這樣的條件時,就是達到一般均衡,這時的價格就是一般均衡價格。

一般均衡是經濟學中局部均衡概念的擴展。在一個一般均衡的市場中,每個單獨的市場都是局部均衡的。

一般均衡的目標是經濟效率最優,即經濟福利最優。


福利經濟學是研究社會經濟福利的一種經濟學理論體系。它是由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斯和庇古於20世紀20年代創立的。庇古在其代表作《福利經濟學》、《產業變動論》、《財政學研究》中提出了「經濟福利」的概念,主張國民收入均等化,且建立了效用基數論等。

福利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有:社會經濟運行的目標,或稱檢驗社會經濟行為好壞的標准;實現社會經濟運行目標所需的生產、交換、分配的一般最適度的條件及其政策建議等。


福利經濟學的特點及實際作用:

福利經濟學的主要特點是: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出發點,也就是根據已確定的社會目標,建立理論體系;以邊際效用基數論或邊際效用序數論為基礎,建立福利概念;以社會目標和福利理論為依據,制定經濟政策方案。

庇古是資產階級福利經濟學體系的創立者。他把福利經濟學的對象規定為對增進世界或一個國家經濟福利的研究。庇古認為福利是對享受或滿足的心理反應,福利有社會福利和經濟福利之分,社會福利中只有能夠用貨幣衡量的部分才是經濟福利。

庇古根據邊際效用基數論提出兩個基本的福利命題:國民收入總量愈大,社會經濟福利就愈大;國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會經濟福利就愈大。他認為,經濟福利 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國民收入的數量和國民收入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情況。因此,要增加經濟福利,在生產方面必須增大國民收入總量,在分配方面必須消除 國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20世紀30年代,庇古的福利經濟學受到羅賓斯等人的批判。羅賓斯認為,經濟理論應當將價值判斷排除在外,效用可衡量性和個人間效用可比較性不能成立,福 利經濟學的主張和要求沒有科學根據。繼羅賓斯之後,卡爾多、希克斯(John·R·Hicks)、勒納等人從帕累托的理論出發也對庇古的福利經濟學進行了批判。同羅賓斯不同的是,他們認為福利經濟學仍然是有用的。

1939年,卡爾多提出了福利標准或補償原則的問題。此後,希克斯、西托夫斯基等人對福利標准或補償原則繼續進行討論。他們主張把價值判斷從福利經濟學中排除出去,代之以實證研究;主張把福利經濟學建立在邊際效用序數論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建立在邊際效用基數論的基礎之上;主張把交換和生產的員優條件作為福利經濟學研究的中心問題,反對研究收入分配問題。卡爾多、希克斯(John·R·Hicks)、勒納、西托夫斯基等人建立在帕累托理論基礎上的福利經濟學被稱作新福利經濟學。

『伍』 什麼是福利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英語:welfare economics)是對經濟體系的規范性分析,即經濟運行中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等問題的研究。

福利經濟學在簡單的自利人性的假設下,設定評價人類行為效率或效益的唯一標準是效用,它以如此簡單的聯系來評價和認識社會經濟現象,確認人必定以自利的行為來謀求效用或福利的最大化。

(5)福利經濟學的判斷標準是什麼擴展閱讀

福利經濟學的原理

福利經濟學初始資源配置怎樣,分散化的競爭市場可以通過個人自利的交易行為達到瓦爾拉斯均衡,而這個均衡一定是帕累托有效的配置,既符合帕累托最優效應。

在福利經濟學的角度,通過政企合作改善小餐飲經營現狀,還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根據帕累托最優的福利標准,如果資源配置方式的改變能夠使得一部分人的福利狀況得到改善又同時保證沒有其他人的福利因此受到損失。

『陸』 福利經濟學的主要內容

福利經濟學(welfare economics)是研究社會經濟福利的一種經濟學理論體系。它是由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斯和庇古於20世紀20年代創立的。庇古在其代表作《福利經濟學》、《產業變動論》、《財政學研究》中提出了「經濟福利」的概念,主張國民收入均等化,且建立了效用基數論等。
從福利觀點或最大化原則出發對經濟體系的運行予以社會評價的經濟學。經濟學區別了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實證經濟學是排除了社會評價的理論經濟學,它研究經濟體系的運行,說明經濟體系是怎樣運行的以及為什麼這樣運行,回答「是」和「不是」的問題。規范經濟學的任務是對經濟體系的運行作出社會評價,回答是「好」和「不好」的問題。福利經濟學屬於規范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分配越均等,社會福利就越大」,主張收入均等化,由此出現了「福利國家」。國家在國民收入調節過程中作用的加強,出現了使國民收入呈現均等化趨勢。
福利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有:社會經濟運行的目標,或稱檢驗社會經濟行為好壞的標准;實現社會經濟運行目標所需的生產、交換、分配的一般最適度的條件及其政策建議等。

『柒』 簡述福利經濟學的基本定律

福利經濟學的基本定律一:不管初始資源配置怎樣,分散化的競爭市場可以通過個人自利的交易行為達到瓦爾拉斯均衡,而這個均衡一定是帕雷托有效的配置。

福利經濟學的基本定律二:每一種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資源配置都可以通過市場機制實現。人們所應做的一切只是使政府進行某些初始的總量再分配。

福利經濟學的基本定律三:也叫阿羅不可能性定理,其意思是說在非獨裁的情況下,不可能存在有適用於所有個人偏好類型的社會福利函數

仔細品位這三個定理,很有意思,更多精髓的東西,還是自己多動腦筋比較有味.

『捌』 論述福利經濟學的基本主張,它對世界各國的社會建設有何影響

福利經濟學是研究社會經濟福利的一種經濟學理論體系,它是由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斯和庇古於20世紀20年代創立的。
福利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分配越均等,社會福利就越大」,主張收入均等化,由此出現了「福利國家」。國家在國民收入調節過程中作用的加強,出現了使國民收入呈現均等化趨勢。 福利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有:社會經濟運行的目標,或稱檢驗社會經濟行為好壞的標准;實現社會經濟運行目標所需的生產、交換、分配的一般最適度的條件及其政策建議等。帕累托最優狀態概念和馬歇爾的「消費者剩餘」概念是福利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工具
利經濟學的主要特點是: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出發點,也就是根據已確定的社會目標,建立理論體系;以邊際效用基數論或邊際效用序數論為基礎,建立福利概念;以社會目標和福利理論為依據,制定經濟政策方案。 庇古是資產階級福利經濟學體系的創立者。他把福利經濟學的對象規定為對增進世界或一個國家經濟福利的研究。庇古認為福利是對享受或滿足的心理反應,福利有社會福利和經濟福利之分,社會福利中只有能夠用貨幣衡量的部分才是經濟福利。 庇古根據邊際效用基數論提出兩個基本的福利命題:國民收入總量愈大,社會經濟福利就愈大;國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會經濟福利就愈大。他認為,經濟福利 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國民收入的數量和國民收入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情況。因此,要增加經濟福利,在生產方面必須增大國民收入總量,在分配方面必須消除 國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玖』 什麼是福利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家從福利觀點或最大化原則出發,對經濟體系的運行予以社會評價的經濟學分支學科。

福利經濟學作為一個經濟學的分支體系,最早出現於 二十世紀初期的英國。1920年,庇古的《福利經濟學》一書的出版是福利經濟學產生的標志。

福利經濟學的出現,是英國階級矛盾和社會經濟矛盾尖銳化的結果。西方經濟學家承認,英國十分嚴重的貧富懸殊的社會問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變得更為尖銳,因而出現以建立社會福利為目標的研究趨向, 這導致了福利經濟學的產生。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以後,英美等國的一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福利經濟學進行了許多修改和補充。庇古的福利經濟學被稱做舊福利經濟學,庇古以後的福利經濟學則被稱為新福利經濟學。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福利經濟學又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正在經歷著新的發展和變化。

邊沁的功利主義原則是福利經濟學的哲學基礎。邊沁認為人生的目的都是為了使自己獲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總量。幸福總量可以計算,倫理就是對幸福總量的計算。邊沁把資產階級利益說成是社會的普遍利益,把資產階級趨利避害的倫理原則說成是所有人的功利原則,把「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標榜為功利主義的最高目標。

帕累托的「最優狀態」概念和馬歇爾的「消費者剩餘」概念是福利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工具。帕累托最優狀態是指這樣一種狀態,任何改變都不可能使任何一個人的境況變得更好而不使別人的境況變壞。按照這一規定,一項改變如果使每個人的福利都增進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進而其他的人福利不減少,這種改變就有利;如果使每個人的福利都減少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減少,這種改變就不利。

馬歇爾從消費者剩餘概念推導出政策結論:政府對收益遞減的商品征稅,得到的稅額將大於失去的消費者剩餘,用其中部分稅額補貼收益遞增的商品,得到的消費者剩餘將大於所支付的補貼。馬歇爾的消費者剩餘概念和政策結論對福利經濟學也起了重要作用。

福利經濟學的主要特點是: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出發點,也就是根據已確定的社會目標,建立理論體系;以邊際效用基數論或邊際效用序數論為基礎,建立福利概念;以社會目標和福利理論為依據,制定經濟政策方案。

庇古是資產階級福利經濟學體系的創立者。他把福利經濟學的對象規定為對增進世界或一個國家經濟福利的研究。庇古認為福利是對享受或滿足的心理反應,福利有社會福利和經濟福利之分,社會福利中只有能夠用貨幣衡量的部分才是經濟福利。

庇古根據邊際效用基數論提出兩個基本的福利命題:國民收入總量愈大,社會經濟福利就愈大;國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會經濟福利就愈大。他認為,經濟福利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國民收入的數量和國民收入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情況。因此,要增加經濟福利,在生產方面必須增大國民收入總量,在分配方面必須消除國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20世紀30年代,庇古的福利經濟學受到羅賓斯等人的批判。羅賓斯認為,經濟理論應當將價值判斷排除在外,效用可衡量性和個人間效用可比較性不能成立,福利經濟學的主張和要求沒有科學根據。繼羅賓斯之後,卡爾多、希克斯、勒納等人從帕累托的理論出發也對庇古的福利經濟學進行了批判。同羅賓斯不同的是,他們認為福利經濟學仍然是有用的。

1939年,卡爾多提出了福利標准或補償原則的問題。此後,希克斯、西托夫斯基等人對福利標准或補償原則繼續進行討論。他們主張把價值判斷從福利經濟學中排除出去,代之以實證研究;主張把福利經濟學建立在邊際效用序數論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建立在邊際效用基數論的基礎之上;主張把交換和生產的員優條件作為福利經濟學研究的中心問題,反對研究收入分配問題。卡爾多希克斯、勒納、西托夫斯基等人建立在帕累托理論基礎上的福利經濟學被稱作新福利經濟學。

新福利經濟學主張效用序數論,認為邊際效用不能衡量,個人間效用無法比較,不能用基數數詞表示效用數值的大小,只能用序數數詞表示效用水平的高低。新福利經濟學根據效用序數論反對舊福利經濟學的福利命題,特別是第二個命題,反對將高收入階層的貨幣收入轉移一部分給窮人的主張。

新福利經濟學根據帕累托最優狀態和效用序數論提出了自己的福利命題:個人是他本人的福利的最好判斷者;社會福利取決於組成社會的所有個人的福利;如果至少有一個人的境況好起來,而沒有一個人的境況壞下去,那麼整個社會的境況就算好了起來。前兩個命題是為了迴避效用的計算和個人間福利的比較,從而迴避收入分配問題,後一個命題則公然把壟斷資產階級福利的增進說成是社會福利的增進。

新福利經濟學家認為福利經濟學應當研究效率而不是研究水平,只有經濟效率問題才是最大福利的內容。勒納、霍特林等人對經濟效率問題作了論述。經濟效率指社會經濟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所需具備的條件,包括交換的最優條件和生產的最優條件。

補償原則是新福利經濟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新福利經濟學認為,帕累托的最優狀態「具有高度限制性」,不利於用來為資本主義辯解,為了擴大帕累托最優條件的適用性,一些新福利經濟學家致力於研究福利標准和補償原則。

卡爾多、希克斯等人的福利經濟理論,受到伯格森、薩繆爾森等人的批判。伯格森於1938年發表《福利經濟學某些方面的重新論述》一文,提出研究社會福利函數的「新方向」,認為卡爾多、希克斯等人的新福利經濟學把實證問題和規范問題分開、把效率問題和公平等問題分開的企圖完全失敗。繼伯格森之後,薩繆爾森等人對社會福利函數作了進一步論述,形成了福利經濟學的社會福利函數論派。

社會福利函數論者認為,社會福利是社會所有個人購買的商品和提供的要素以及其他有關變數的函數,這些變數包括所有家庭或個人消費的所有商品的數量,所有個人從事的每一種勞動的數量,所有資本投入的數量等等。社會福利函數論者通常用多元函數來表示。

社會福利函數論者認為,帕累托最優狀態不是一個而是有許多個。帕累托未能指出在哪一種狀態下社會福利是最大的。他們認為,要達到唯一最優狀態,除了交換和生產的最優條件,還必須具備一個條件,這就是福利應當在個人間進行合理分配。

經濟效率是最大的福利的必要條件,合理分配是最大福利的充分條件。社會福利函數論者根據假定存在的社會福利函數作出一組表示社會偏好的社會無差異曲線,並根據契約曲線作出一條效用可能性曲線。社會無差異曲線和效用可能性曲線相切的切點,代表受到限制的社會福利的最大值。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阿羅繼續研究伯格森。薩繆爾森等人提出的社會福利函數。在1951年出版的《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中,阿羅認為,社會福利函數必須在已知社會所有成員的個人偏好次序的情況下,通過一定程序把各種各樣的個人偏好次序歸納成為單一的社會偏好次序,才能從社會偏好次序中確定最優社會位置。

阿羅定理在福利經濟學中被稱作「不可能定理」。阿羅本想通過大量的論證對伯格森、薩繆爾森等人的社會福利函數修殘補缺,但客觀上卻證明了不可能從個人偏好次序達到社會偏好次序,也就是不可能得出包括社會經濟所有方面的社會福利函數。

近年來,西方經濟學家著重對福利經濟學中的外部經濟理論、次優理論、相對福利學說、公平和效率交替學說、宏觀福利理論等領域進行了討論。這些「新」理論一方面企圖說明,現代西方國家可以通過政府幹預調節價格和產量,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企圖說明,現代西方國家的分配製度雖不合理,但是如果加以改變,則可能更不合理,一切人為的改善分配狀況和增進福利的措施都是無效的。

其它經濟學分支學科及流派

經濟學概述、宏觀經濟學、比較經濟學、財政學、發展經濟學、激進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勞動經濟學、數理經濟學、數量經濟學、經濟計量學、城市經濟學、服務經濟學、福利經濟學、技術經濟學、價格經濟學、農業經濟學、人口經濟學、教育經濟學、奧地利學派、邊際效用學派、供給學派、劍橋學派、制度學派、新制度學派、重農學派、貨幣主義

『拾』 如何理解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

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

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市場競爭能夠通過價格機制有效調節經濟活動,從而達到帕累托最優的資源配置。

實現條件:完全競爭、無外部性、無交易成本、完全信息、無規模經濟

通俗解釋:

在一個完全競爭、完全信息、無交易成本、無外部性、無規模經濟的世界裡,每個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就會促使整個社會達到帕累托最優的資源配置狀態。即:自由競爭的市場是帕累托最優的。

政策導向:崇尚自由競爭,反對政府幹預。

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

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自由競爭市場可以使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每個人的福利狀態取決於他初始資源擁有狀態。政府要想調節社會間的福利水平,應該對每個人的原始資源配置狀態進行干預和調整。

舉個例子

直接上圖:

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的差別是:

第二定理是在第一定理上的深化,加入了一個論點:即初始資源配置狀態決定最終資源配置狀態。

理論前提是第一定理。

閱讀全文

與福利經濟學的判斷標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說喬晶晶在另外時空會幸福 瀏覽:775
回國事業編老師和留美哪個好 瀏覽:667
講民國時期故事哪個主播人流量大 瀏覽:250
貴州岑鞏有哪些民間故事 瀏覽:353
大班教案健康空氣在哪裡 瀏覽:92
幸福花黃葉什麼回事 瀏覽:753
婚姻宮正財七殺代表什麼 瀏覽:150
婚姻最初的原因是什麼 瀏覽:863
社會養老事業有哪些模式 瀏覽:474
有多少人覺得婚姻失敗了 瀏覽:791
郫都區哪些地方能辦健康證 瀏覽:535
窮的婚姻怎麼辦 瀏覽:742
雞兔結合婚姻如何 瀏覽:312
美女的沒拼音怎麼寫 瀏覽:63
什麼是快樂星球美女視頻 瀏覽:955
健康證查艾滋病梅毒是什麼科目 瀏覽:793
幸福千萬種是什麼意思 瀏覽:526
海南航空經濟艙p艙位是什麼等級 瀏覽:442
愛情中如何才叫適合 瀏覽:322
擺什麼求婚姻 瀏覽: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