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成渝經濟區發展帶的空間分布特點
近日,寬領域,縱深,多層次的高層次活動,以促進四川和重慶的發展,互動頻繁開展,呈現出經濟區域在四川和重慶的機會即將到來的形成。四川,重慶,分別在西部人口最多的省份和最大的經濟總量只有直轄市,各種現實條件和歷史基礎,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加快川渝經濟區的形成。成都和重慶在西部城市中只有兩個三個區域中心,其綜合經濟實力排名第一,在西部城市,附近的城市,近300公里空間距離,是典型的西部以及國內雙子城。成渝地區也是人口最密集的西部,最集中的行業,地區最高的城市密度。成渝高速公路軸線,北翼和南翼軸,成都,遂寧,南充,合川,簡陽,資陽,內江,永川,自貢,宜賓,瀘州,江津,重慶等城市的分布,構成了成渝經濟圈的形成和城市群和交通網路運營商的發展。成都和重慶城市的互補性很強的經濟性。成都在科技,金融,商業,文化和教育有小城市成都平原區域優勢明顯,並在促進輻射的重要作用。在重慶,更高的產業層次,強大的生產基地是一個交通樞紐和貿易口岸西南,華東和武漢城市圈西南可以聯繫到大海和通過南(寧)的(男性)昆(明)經濟區緊密相連,成為中國西南地區連接中部和南部中國的樞紐。成渝地區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區域已經存在,但作為一個經濟區域,但還沒有進一步增長,成渝這個城市一直難以雙子座融合成一體。對於很長一段時間,不能憑借這兩個城市之間的成渝地理相近,優勢互補,為暢通分工的緊密合作關系的形成有利的條件是比競爭對手,比離散大得多大得多聚合。兩市成渝經濟分離可以把它單獨,雙方失去了很多發展機遇。與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圈,特徵和成渝經濟區的比較優勢是不夠的原因,以突出它的許多歷史,政治和經濟。歷史上,文化上的差異,行政沖突往往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但是,對於被忽視機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有缺陷的在其區域形成的。從兩個方面經濟區的形成機制:首先,政府的組織和協調工作。在跨區域經濟區的管理,政府組織,規劃的形成過程中,協調是必不可少的。由於行政區域界限可能導致行政要素和經濟要素之間的沖突,這種沖突只能通過政府間的協調解決。二是充分發展的區域經濟自組織之間,即通過主要城市,空間集聚與擴散的城市,小城市和中心城市和小城鎮進行,繼續推進經濟之間更廣泛的經濟腹地之間的經濟活動物質和能量交換之間的腹地,實現結構調整,轉換和功能的形式空間變化,自我診斷,自我完善,以適應環境和經濟發展的不斷變化的需求,實現空間要素的優化配置。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日益增長的區域經濟自組織能力,形成更多。在這兩種機制的形成方面的成渝地區還很薄弱。在一方面,成渝地區從來沒有被設置為特定的高級別政府的規劃區和一系列特殊政策的實施必要的行政監管和統一規劃,促進成渝經濟的形成和發展圈;另一方面,一個重慶的城市空間互補能力弱,沒有機制的區域自組織的形成。雖然重慶,成都城市規模,其中西,輻射和最大面積的影響小城鎮,但之後的最前沿綜合經濟實力超過300公里成渝城市之間相隔,影響城市的范圍實在太強大重疊或呈連續分布的空間。成渝鐵路的建成,實現了兩個城市之間流動的人口和貨物,同時也大大降低了空間運輸成本,但時間成本仍高500公里的鐵路線需要10小時以上。雖然建高速公路大大縮短了兩地(340公里成渝高速公路的總長度)和時間成本(只需3-4小時),但在准時公路運輸,氣象,方便,安全,舒適性和成本之間的空間距離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使成為一個主要的城際城軌地鐵車輛很難。由於空間不足,無法保證可訪問性有一定成渝通勤流的兩個中心城市之間,從而形成密集的物流,資金流和交通沿線的成都,重慶,成都和重慶城市物質的軸信息流,因此,人員,服務及信息交換的特點是非常弱相互作用的空間。此外,成渝交通沿線城鎮軸的數量雖多但規模較小,類似的水平,綜合經濟實力薄弱,難以形成成都和重慶兩個城市之間的中介作用。空間距離越長,流量的水平軸線不高,對軸的一個小點的大小,從而導致成渝線自組織區域經濟活動的薄弱。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中國,最大的城市中心和輻射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密集的都會區為中心的城市,成為經濟增長最快的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和增長的加速該區域的電勢。著名學者於光遠認為,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主要的國際競爭未來既不是國家也不是企業,而是具有多種官能團或城市的大都市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大都市經濟,這充分體現了城市中心的區域經濟增長中的核心作用,顯示出巨大的城市與城市,城市發展,並從產生的區域一體化協同效應的快速發展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以及對由此形成的經濟發展潛力。日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川渝經濟區納入國家「十一五」前期規劃,成渝經濟區是指第一次進入視中央政府的領域,成都和重慶市政府的兩個城市的經濟一體化終於列入計劃,這是城市發展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將進一步推動成都和重慶兩個城市之間的合作與發展。成都和重慶的城市,以增強自己的經濟實力和競爭力,謀求更大的發展,我們必須在經濟和社會文化活動,共生互補的形式要素市場,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城市化和環境綜合發展相互融合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成渝經濟圈的形成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高層政府的規劃組織。作為一個經濟區,成渝經濟區的空間范圍跨越現有行政區域不可避免的,因此,成渝經濟區的建設顯然不能離開組織,特別是高層次的政府參與的市政府協調。 (2)兩個城市之間的成渝快速交通通道的形成。成渝經濟合並兩個城市,互補的共生程度,是直接依賴於兩個城市之間無障礙的空間,物流,人流,資金流,速度和信息流的強度進而形成。 (3)承接兩個城市在川南成渝城市群發展形態之間的中介功能的空間相互作用。城市位於川南成渝中間地帶的地理位置,兩個城市之間。在塑造城市群在川南自貢,宜賓,瀘州,內江發展中的四個城市呈現分工,密切合作,相互融合,互補發展趨勢共生整合,將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激活城市發展,影響和成渝軸成渝線的變化和整合的產業集聚和載貨空間,人口流動和信息,節省運輸成本和時間成本,從而提高成都和重慶空間相互作用的城市。
㈡ 成渝經濟圈的基本信息
成渝兩市在經濟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成都在科技、金融、商貿、文化教育方面優勢明顯,對成都平原地區的中小城市起著重要的輻射與帶動作用。重慶製造業基礎雄厚,工業水平較高,又是西南交通樞紐和貿易口岸,向東可與武漢城市群相接,向南經過西南出海通道與南(寧)貴(陽)昆(明)經濟區緊密相連,成為西南地區連接華中、華南地區的樞紐。
成渝地區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區域早已存在,但作為一個經濟區域卻至今尚待進一步成長,成渝這一對雙子星城始終難以融合為一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渝兩市並未憑借地理相鄰、優勢互補、交通順暢的有利條件形成密切的分工合作關系,競爭遠大於合作,離散遠大於聚合。經濟上的分離使成渝兩市只能孤軍奮戰,彼此都喪失了很多發展機遇。
與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圈相比,成渝經濟圈的特徵和優勢不夠突出有其歷史、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歷史淵源、人文差異、行政沖突往往成為人們議論的重點,然而另一個被人忽視的重要原因則在於其區域形成機制上的缺陷。經濟區域的形成機制源於兩方面:
一是政府組織協調。在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區的形成過程中,政府組織、規劃、協調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行政區域的界線有可能導致行政要素和經濟要素的沖突,這種沖突只能通過政府之間的協調來化解。
二是區域經濟之間的自組織的充分發育,即通過經濟活動在大城市之間、大城市與中小城市及更為廣闊的經濟腹地之間的空間聚集與擴散,使中心城市與中小城鎮和經濟腹地之間不斷地進行物質與能量交換,實現結構調整、功能轉換和空間形態的變化,自我診斷、自我完善,以適應環境變化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實現要素的空間優化配置。
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更多地源於其不斷增強的區域經濟自組織功能。而成渝地區在形成上述兩種機制方面仍十分孱弱。一方面,成渝地區從未被高層政府設定為一個特定的規劃區而實施一系列特殊政策、必要的行政調控與統一規劃,以促進成渝經濟圈的形成和發展;另一方面,成渝兩市的空間互補作用能力弱,區域自組織機制沒有形成。雖然重慶、成都的城市規模、綜合經濟實力居西部前列,對中小城鎮及區域的輻射影響最大,但成渝兩市之間畢竟相隔300多公里,兩市的影響力范圍也還遠未強大到在空間上相互重疊或呈連續分布。成渝鐵路的建成通車實現了人口與物資在兩個城市之間的可移動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空間運輸成本,但時間成本仍然很高,500公里的鐵路線要花10小時以上。成渝高速公路的建成雖然大大降低了兩地的空間距離(成渝高速公路全長340公里)和時間成本(只需3至4小時),但公路運輸在准時性、全天候、便捷性、安全性、舒適性以及費用方面仍有許多不足,使其難以成為城際快速交通的主要運載工具。由於空間可達性尚不足以保證在成渝兩個中心城市之間形成一定的通勤流,進而沿成渝交通軸線形成密集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因而成渝兩市以物質、人員、服務以及信息交換為特徵的空間相互作用力十分薄弱。
還有,成渝交通軸沿線上城鎮數量雖多但規模較小、等級相近、綜合經濟實力較弱,在成渝兩市之間難以形成中介作用。空間距離較長、交通軸線的等級不高、軸線上點的規模偏小,導致成渝一線區域經濟活動的自組織能力弱。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大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中心地位與輻射帶動功能日益突出,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密集區成為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最富經濟活力和增長潛能的區域。著名學者於光遠認為,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劇,未來國際競爭的主體既不是國家也不是企業,而是具有多種功能的大城市群或大城市圈。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大城市群經濟的飛速發展,充分體現出中心城市在區域經濟增長中的核心作用,顯示出城市與城市、城市與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所帶來的巨大的集聚效應與規模效應,以及由此形成的經濟發展潛能。
國家發改委將川渝經濟區納入了國家「十一五」前期規劃,意味著成渝經濟圈首次進入了中央政府的視野,成渝兩市經濟的融合終於納入了政府的規劃,這為兩市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歷史性機遇,必將進一步推動成渝兩市的合作與發展。
成渝兩市要想提升自身的經濟實力和競爭能力,求得更大發展,就必須在經濟和社會文化活動上相互融合、共生互補,形成要素市場、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城市化進程以及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一體化發展。 (1)高層政府的規劃組織。作為一個經濟區域,成渝經濟圈的空間范圍必然跨越現有的行政區域范圍,因此,成渝經濟圈的構建顯然不能離開城市政府之間的協調組織,尤其是高層政府的介入。
(2)成渝兩市之間快速交通通道的形成。成渝兩市經濟上的相互融合、共生互補程度,直接取決於兩個城市之間的空間可達性,以及從而形成的物流、人流、資本流、信息流的流速和密集程度。
(3)在成渝兩市空間相互作用中承擔中介功能的川南城市群的發育形成。川南城市群在地理位置上位於成渝兩市的中間地帶。當川南城市群發育成型,自貢、宜賓、瀘州、內江四個城市呈現出分工與合作密切、相互融合、共生互補的一體化發展態勢,將具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激活成渝城市發展軸線,影響和改變成渝一線產業的空間集聚與整合以及貨物、人口和信息的流動,節省運輸費用和時間成本,從而增強成渝兩市的空間相互作用。
㈢ 成渝經濟區發展的優勢條件
1,面積廣,約20.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2.15%;
2,自然資源豐富,水資源,礦產資源,天然氣,森林覆蓋面積均居全國前列;
3,勞動力資源豐富,有龐大的熟練產業工人;
4,gdp約為3萬億元,約佔全國gdp的6%;
5,農業條件較好,是糧食,生豬,中葯材等的重要生產基地.
㈣ "成渝經濟圈'展望,成渝的長處和短板,如何形成發展合力動力
成都是我國西部最大的城市,而重慶是我國的第四個直轄市,兩座城市的GDP都位居全國前十,目前成都和重慶所合圍的經濟圈,目前的經濟實體,僅次於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城市群,排在我國第四位,所以,未來發展前景,不言而喻!
綜上所述:就目前來看,中國經濟第四極還不清晰,主要在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間游離,所以,成渝城市群的發展策略和產業定位尤為重要,提前布局,定位好未來10年、20年的發展方向,抓住西部大開發重大機遇,做好產業升級的工作是重中之重,但需要引起注意一點是,目前成都和重慶在全國的「搶人大戰」過程中,並不是十分突出,深圳、杭州、廣州、武漢、長沙、鄭州等城市表現似乎也很強勁,未來不管是產業還是機遇,都需要人來實現,所以,成都和重慶,要把對人才的引進,上升到一個新高度!
㈤ 成渝經濟圈的豐富資源
數據顯示,成渝經濟區面積約16.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幅員面積1.8%,區域內自然資源豐富,水資源、礦產資源、天然氣、森林資源均位居全國前列;經濟區2007年底總人口接近1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6.8%,並有較大的熟練產業工人群體,勞動力資源豐富;同時,區域內GDP達1.24萬億元,約佔全國GDP的5%,農業條件較好,是我國糧食、生豬、柑橘、蔬菜、蠶絲、中葯材等的重要生產基地,工業和交通也有了相當基礎。成渝經濟區是西部唯一具備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的地區。
㈥ 成渝經濟圈的具體概況
成渝經濟區涵蓋了重慶市31個區縣和四川省15個市,總面積20.61萬平方公里,人口9840.7萬,GDP總量約1.58萬億元。
四川15個市分別為成都、南充、德陽、綿陽、眉山、資陽、遂寧、樂山、雅安、自貢、瀘州、內江、宜賓、達州和廣安。
重慶31個區縣除了包括萬州、涪陵、渝中、江津、大渡口、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北碚等23個區縣在內的1小時經濟圈外,還包含了渝東北的萬州、梁平、豐都、開縣、墊江、忠縣、雲陽和渝東南的石柱等8個區縣。
按照規劃,未來的成渝經濟區將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增長極和經濟高地,國家重要的先進裝備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農產品基地,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內陸開放示範區和國家生態安全保障區。
在具體發展中,成渝經濟區的空間布局將依託中心城市和長江黃金水道、主要陸路交通干線,形成以重慶、成都為核心,沿江、沿線為發展帶的「雙核五帶」空間布局。
㈦ 成渝經濟圈的差距優勢
四川省社科院專家指出,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區的對外開放程度比成渝經濟區要高出多個層次。國外的直接投資至關重要,因為它給中國帶來先進技術和商業慣例。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區地處沿海,外貿和外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2002年,長三角進出口總額為1752.17億美元,佔GDP的76%;珠三角的進出口額為2118.65億美元,佔GDP的184%。相比之下,成渝經濟區的進出口總額僅為62.61億美元,佔GDP的8.5%,進出口總量只及長三角的1/28,珠三角的1/34。
從上述數字所反映的對貿易依存度看,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區主要是外向型經濟,成渝經濟區主要是以國內市場為主的內向型經濟。成渝經濟區實際利用外資不足8億美元,僅為長三角的1/23,珠三角的1/19。說明成渝經濟區的增長主要靠內資,而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經濟增長外資佔了相當大的比重。
成都市國內經濟合作局招商處的王力認為:「成渝經濟區與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區對外開放程度所以出現這樣大的差別,與成渝經濟區的區位有關,與投資環境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與外國投資者的經營成本、利潤有關。」目前,成渝經濟區的對外貿易、利用外資要達到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區那樣的水平不太現實,但仍有很大的潛力。關鍵是產業的選擇、生產和運輸成本的降低、特色產業的發展、良好投資環境的營造、市場前景的把握、對外開拓能力的提高。 現實中的西部,農村地區和農村人口仍然占著巨大的比例。成都和重慶應該意識到仍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如經濟結構中科技比重不高,高素質的勞動者缺乏等。除了越來越多的農民不斷涌進城市外,國有企業改革的緩慢和矛盾也令人擔心。許多失去原有工作而又無法重新就業的人,每天仍在千方百計地反映他們的痛楚。
在謀求長期經濟繁榮的過程中,金融系統被認為是一個薄弱的環節。除了清理、重組自己的銀行力量外,西部的地方政府正在積極爭取外資銀行的進入。作為西部唯一直轄市的重慶市政府正重點改造重慶商業銀行、萬州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並且已經計劃將萬州商業銀行變身為重慶發展銀行。
重慶地方官員說:「重慶要大發展就必須建立自己的銀行,特別是建立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否則在資金使用上我們總被別人限制手腳。」
當然,並非沒有讓人擔憂的問題了。一名西方的金融人士在2004年考察重慶、成都等地後說:「那裡50%以上的經濟仍然由政府在控制,而且政府官員們都覺得是理所應當,中國西部離真正的市場經濟還很遠。」也有環保人士指出,環境保護項目經常被視為不受歡迎的開支,在中國東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很多情況件已經是前車之鑒,他們擔心西部在發展的同時環境狀況很可能失控。
成渝經濟圈具有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經濟區不同的區域特點和不同的經濟結構特色,它在全國的區域分工和空間布局中完全可以扮演一個「五個基地、一個屏障」(能源基地、重型裝備製造基地、國防科技工業基地、以IT產業為先導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基地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和帶動西部發展的重要角色。 按《成渝經濟區發展思路研究》的設計思路,長江上游經濟區的定位為「五大基地一個屏障」,即能源、重型裝備、國防科工、IT、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基地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在產業設計上,將以汽摩、天然氣化工、裝備製造業、電子工業、航空、礦電一體化等產業為今後5年內成渝經濟區發展的重點。這些產業,擬按攀枝花—宜昌、重慶—成都—綿陽、重慶—貴陽等軸線布局。
交通建設將為成渝經濟區未來5年的重頭戲。「蜘蛛網」狀交通線的框架將付諸實施。預計成渝經濟區將修建「環線高速」,構成6條城市間快車道,分別經重慶—瀘州—宜賓—成都—綿陽—遂寧—重慶,目前,瀘州到宜賓、綿陽到遂寧還是「斷頭路」(指互不相連),需國家部委出面規劃。目前,成都到重慶主要有老成渝高速路和遂渝高速兩條通道,沒有形成網狀結構。2010年,川渝兩地已有5條高速路連接,預計未來5年內,長江上游經濟帶將擁有西部最發達的交通網。
在區外交通的規劃上,即將修建的上海到成都的高速鐵路、西安到北海的高速公路,也都經過重慶。顯露「中國弓型戰略」廖元和認為,成渝經濟區的成功將代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成功。
目前,成渝經濟區的經濟總量與另幾個經濟區的差距還比較大。2002年,長三角、珠三角利用的外資佔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的62%,而成渝經濟區在其中只佔很小的比例。其原因是西部地區在交通上不具備優勢,環保成本和物流成本過高制約了當地的投資和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