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俄羅斯的經濟水平
GDP總量: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8年俄羅斯GDP總量為1.65萬億美元,排名全球第11位。
亞洲前五大經濟體分別是:中國、日本、印度、韓國、印尼。印度2018年GDP總量為2.72萬億美元,韓國GDP為1.62萬億美元,那麼俄羅斯GDP就介於印度和韓國之間,排名亞洲第四。
【拓展資料】
簡單地說,經濟就是人們生產、流通、分配、消費一切物質精神資料的總稱。這一概念微觀指一個家庭的財產管理,宏觀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在這一動態整體中,生產是基礎,消費是終點。
經濟(英語:Economy;日語:__;平假名:けいざい;俄語:экономика )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
含義分別有:
1.指社會物質生產、流通、交換等活動。如我們農業經濟的急速發展。
2.生活用度;家境。如經濟寬裕,經濟拮據。
經濟,人有著自身的消耗需求,物質資源因而得以認知與定義,而同時,貨物有著其自身的界限與范圍,因人的需要而產生作用。這樣的一種基於人體需求而存在的時效性用途,在人的思維認知之下,而給予了它一種表面性的客觀價值,從而在人的一定的思維下被普遍接受,從而形成一種基本的思維常識。
如此,貨物得以確定規格,在人的相互認定之下繼而得以流通,人與人之間也就有了置換與交易而同時,人有著自我意願上的偏向與取捨,這也就決定到了所需物質的每個方面或許,這樣的一種以貨物的客觀價值為共知,以人的自我意願為前提,由此而產生的合理有序的人類活動,是為經濟。
經濟之下,由人的意願和對貨物的價值認定,而產生公平自由的交易原則,而同時,各種各樣的意識、行為、交易的出現和發生,都在人的理解之下,或許,這樣的一片、整體的意識思維的承載,就是場,隨著人的意願而自由伸展。
Ⅱ 蘇聯的經濟
蘇聯在冷戰期間,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是經濟強國,80 年代後期被日本超過。但與實行資本主義及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不同,其經濟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權的社會主義中央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的,國家壟斷生產資料。國家通過五年計劃的方式對經濟實行控制和調整。在 1928~1932 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後,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由 48% 上升到 70%,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但是蘇聯的工業發展不平衡。事關國防的軍事工業、重工業、化學工業和航空太空工業非常發達,其水平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但是事關民生的輕工業和農業則相對落後。這也導致了解體後俄羅斯和其它原加盟共和國輕工業的嚴重不足。
蘇聯的主要工業地帶集中在莫斯科、列寧格勒、頓巴斯、烏拉爾山脈等地區。次要的工業地區包括波羅的海沿岸、西西伯利亞和伏爾加河(窩瓦河)中下游。工業部門實行集中管理和國家調控,工廠生產的產品、種類、規格和價格都由隸屬於中央和加盟共和國部長會議的國民經濟委員會規定。20 世紀 30 年代第二個五年計劃末期完成了農業集體化,農業生產以集體農庄為基本單位,通過隸屬於集體農庄機械站的拖拉機、汽車和聯合收割機實行機械化播種與耕作。由於占農業人口 95% 以上的人翻身做了集體農庄的主人,煥發了巨大的積極性。大塊連片的土地比起小塊分散的小農,顯然更利於機械化的開展,效率也更高。很快實現了水利化、良種化、化學化、機械化。農民的生活水平持續上升,到勃列日涅夫時期農民已經和城市人一樣享有養老金等多種福利。
蘇聯的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其他重要作物還有甜菜、棉花、馬鈴薯、玉米、煙草。高加索地區有咖啡和甘蔗等經濟作物。
通過經濟互助委員會,蘇聯對其東歐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殖民地式的掠奪性貿易,低價進口原材料,高價出售製成品。這也是導致東歐國家的人民對蘇聯產生不滿(東歐劇變)的重要原因之一。 蘇聯是世界上主要能源生產國之一。1983 年能源產量和消費量分別佔世界的 23% 和 19%。能源工業是蘇聯重點發展的基礎工業部門,1971~1984 年佔全國工業總投資的 31.3%。能源生產由 50 年代以煤炭為主逐步過渡到 60 年代煤炭與石油並重、70 年代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1983 年一次能源生產結構為:石油占 43.4%,天然氣占 30.8%,煤炭占 24.2%,其他占 1.6%。
煤炭工業是傳統的能源部門。1984 年全國煤炭產量 7.12 億噸,其中硬煤占 78%。煤炭開采主要集中在七大基地:頓巴斯、庫茲巴斯、埃基巴斯圖茲、卡拉干達、坎斯克-阿欽斯克、伯朝拉和莫斯科附近煤田(1983 年合計佔全國煤炭產量的 77.5%),其中頓巴斯和庫茲巴斯均為世界大型煤田,產量分別佔全國的 27.7% 和 20.5%。
石油、天然氣佔一次能源產量的 74.2% 和消費量的 64.5%(1983年)。含油氣盆地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亞、俄羅斯、北高加索、圖蘭和東西伯利亞5 個地區。1984 年全國原油產量 6.13 億噸,天然氣產量 5874 億立方米,分別居世界第一、二位。其中西西伯利亞是最大的油氣儲集區和產區,含油、氣面積達 170 萬平方公里,原油探明儲量 48 億噸(1980年),天然氣 17.1 萬億立方米(1976年),分別佔全國原油及天然氣探明儲量的 46% 和 68%。
蘇聯自 20 世紀 50 年代末提出加速發展化學工業和實行國民經濟全面化學化的方針以來,化學工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年平均增長速度僅次於機械工業。1984 年化肥產量為 3080.8 萬噸(按有效成分計算),居世界首位;硫酸、純鹼、合成橡膠產量僅次於美國。但有機合成工業起步較晚,主要產品產量及生產水平均落後於美國、日本及西歐工業發達國家。
紡織工業為最主要的輕工業部門,產值占輕工業的 60% 以上,1984 年蘇聯棉、毛、麻織物產量居世界首位,絲織品產量次於美國和日本。紡織工業主要分布在遠離中亞產棉區的西部消費區。中央區為全國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生產的棉、毛、絲、麻織品分別佔全蘇產量的 70%、50%、45% 和 65%。其次為伏爾加河流域、西南區、西北區和中亞。主要紡織工業中心有:莫斯科(棉、毛、絲、麻紡織)、伊萬諾沃(棉、絲、麻紡織)、加里寧(棉、絲紡織)、弗拉基米爾(棉、麻紡織)、科斯特羅馬(麻紡織)等。 蘇聯是世界上的一個農業大國,其農業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1987 年,糧食產量為 2.114 億噸,佔世界糧食總產量的 10.9%,僅次中國和美國,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小麥產量為 8331 萬噸,次於中國,居世界第二位。主要經濟作物中的棉花、糖用甜菜、向日葵籽、長纖維亞麻的產值均佔世界第一位。各類牲畜存欄數中,牛佔世界的 9.4%,略少於美國;豬佔世界的 9.6%,僅次於中國,羊佔世界的 9.8%,居首位。1988 年,其肉類產量為 1920 萬噸,次於美國和中國,居世界第三;奶類產量 10595 萬噸,居世界之首;雞蛋 465.6 萬噸,次於中國和美國,也居世界之三。
蘇聯國土遼闊,自然條件多樣,擁有發展多種農業經營的各種有利條件。其人均耕地為 0.86 公頃,相當於世界人均耕地的 2.4 倍;人均牧草場為 1.41 公頃,比世界人均數多 85%。主要的農業區,也是耕地最集中的地區,約三分之二的耕地集中在水、熱、土條件配合較好的森林草原帶和黑土草原帶,這些地帶宜於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但交替頻繁的自然災害經常使這里的農業遭受巨大損失,致使農業生產不穩定、豐欠無常。農牧業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比,現代化水平不高,農畜產品的單產較低,農業生產效率只及美國的 20~25%。再加上農業方面經營管理不善及其他一些原因,影響了農業的穩步發展。 十月革命後,蘇聯建立、發展了國營商業、合作社商業和集體農庄商業三種經濟成份的國營商業是全民所有制商業,是城市主要商業系統。
1976年底全國共有零售商業網點21.3萬個,零售商品流轉額為1397億盧布,佔全蘇商品流轉總額的69%;合作社商業是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商業,是農村中的主要商業,1978年有社員54萬人,零售商業網點約佔全國零售商業網點的一半,1976年零售商品額為599億盧布,約佔全國零售商品流轉額的29%。
國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各有自己的批發和零售渠道。而集體農庄商業則對城市副食晶供應起重要的補充作用,1980年其銷售額為57億盧布,占蘇聯零售商品總額的2%。集體農庄商業在可比較的食品銷售總額中的比重平均佔8%以上,而象馬鈴薯、新鮮蔬菜、水果、漿果、青菜、蜂蜜等產品則佔30一40%。但在組織國內商業方面,國營商業始終掌握著商品流通周 轉命脈,居主導地位。 蘇聯的國慶節就是「十月革命節」11 月 7 日 ,傳統的全國性節日。每年的這一天,蘇聯都要在莫斯科紅場上舉行盛大的閱兵式,紀念十月革命。 1941 年 11月 7 日的閱兵式最具歷史性。德軍已兵臨莫斯科城下,形勢非常嚴峻。為了鼓舞士氣,蘇聯政府在紅場上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紀念十月革命勝利 24 周年。
這次紅場閱兵顯示了正義之師必定戰勝邪惡的魄力與信心,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蘇聯官兵的鬥志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決心。莫斯科保衛戰以勝利告終,它粉碎了德軍自二戰開始以來不可戰勝的神話,也成為蘇聯衛國戰爭的一個轉折點。
在 1990 年的十月革命節,威武雄壯的蘇聯武裝力量再次通過紅場,這是蘇聯歷史上最後一次閱兵式。
Ⅲ 俄羅斯經濟已走出衰退,連續30個月增長,普京為何卻高興不起來
也許唯有俄羅斯的經濟實力能夠和其軍事實力相匹配,普京才能高興起來。2018年俄羅斯經濟總量約1.693萬億美元,連世界前十大經濟體都沒能進入,他又如何能夠高興起來?
雖然俄羅斯在普京的帶領下,實現了國家經濟連續30個月的增長。但是要想重現俄羅斯昔日的輝煌,實現普京的夢想,那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正是因為看到了俄羅斯在發展經濟上的困難,普京也就很難高興起來。
Ⅳ 前蘇聯的經濟實力怎麼樣
蘇聯的經濟在戰後是世界第二,是GDP.美國是毋庸置疑的經濟老大,日本是到了80年代後才躍居世界第二,但那時候的蘇聯已經開始衰弱了。
蘇聯的成功在於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的優勢就在於能似國家特別是後起國能夠快速完成工業化,建立獨立完整且底子雄厚的工業基礎,成為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強國。戰前帝俄時代,俄工業產值僅佔世界1%,輕紡工業為主。蘇聯30年代左右,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二,歐洲第一。佔世界10%,擁有完整獨立的大批基礎工業,重化工業為主,並建立完備的國防工業和科研體系。
蘇聯的失敗在於,當國家工業體系,國家工業化已經完成的時候。掌權者抱著計劃經濟,並仍不注意加緊發展下游輕工業或消費品製造業。在這種工業化已經完成的階段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日益顯露。
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思想核心就是「高積累低消費」,這種思想大部分經濟學家都嗤之以鼻。因為這種體制後遺症和日後的弊端很多。而且計劃經濟從來要的就不是經濟景氣與繁榮,而要的是經濟基礎和強大的國力。所以經濟學家一般都持批評態度。
世界上對再好的東西的利用都得有個度。計劃經濟有它的適用范圍。
Ⅳ 蘇聯經濟怎麼樣
蘇聯只是個軍事強國,但是經濟上是很失敗的。
蘇聯進入斯大林時代後,重工業高速發展,而完全忽視了農業與商業等其它行業。當時,依照全世界來看,除了蘇聯,工業增長最快的是德國,從1913年到1940的28年間工業增長了31%,但是你知道蘇聯工業增長了多少嗎?是660%。多麼驚人的數字。
軍事似乎與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的關系多於農業和其它行業,極度發達的重工業造就了蘇聯軍事上的輝煌。製造武器需要需要重工業,而冷戰時期蘇聯跟美國甚至北約對抗的唯一王牌——核武器需要重工業,蘇聯的膽子與霸氣,美國的恐懼,都是蘇聯的發達重工業鍛造的。
蘇聯國內的產業是嚴重失衡的,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重工業過度發達,而國民的衣食住行依靠輕工業製造,那時候,連肥皂、方便麵、衣服都出現「荒」,國民的生活都不能保障,這是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
再說說蘇聯的經濟。20世紀最令世人矚目的要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了。這場恐怖的戰爭,徹底地搞垮了歐洲的經濟,令亞洲變為一片廢墟。
戰前的蘇聯經濟是很好的,僅次於美國,是當時的世界第二,由此可知,蘇聯的經濟至少也有美國的八九成了。戰後,蘇聯被搞垮了,鐵蹄踏遍了歐洲,美國也為了太平洋戰場付出了大量心血,蘇聯既上了歐洲戰場,又踏足亞洲戰場,戰爭的付出可知其大。西歐國家成立了歐盟,迅速發展了經濟,而美國本土幾乎沒有受到二戰的威脅,所以經濟基本沒有受影響,反而迅速發展。此後,經濟上,美國就把蘇聯遠遠拋在後面了。蘇聯的鼎盛時期,人均GDP只有美國的60%多,而美國的生活條件遠遠比蘇聯好。
軍事上,如果打常規戰,蘇聯有可能贏美國,但是美國有核武器,蘇聯也有,兩者都不敢輕舉妄動,就形成了冷戰的局面,
Ⅵ 蘇聯解體後,經濟狀況如何實行了哪些政策效果如何
蘇聯解體後經濟一團糟,重工業發達,輕工業萎縮
然後領導人全盤接受了西方和美國的私有制經濟體制
公轉私
結果大量的共有財產被高官以各種形式私吞了
也就造就了如今的俄羅斯的幾個舉足輕重的大富翁
這些政策對當時輕工業萎縮,食品衣物等嚴重缺乏的畸形體制起到了很好的緩解作用
但在此過程中造成的共有財產流失,社會貧富差距拉大,人民出現信仰危機,這卻是實實在在的弊
至於到底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我沒權定論,因為各國經濟學家和政治家爭論了幾十年都沒有爭出個結果來
回答完畢
出自原創
絕無抄襲
Ⅶ 鼎盛時期的蘇聯,社會經濟是怎樣的狀態呢
蘇聯時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收入分配模式與現在不同。在當時,工廠里的工人,其收入可以比工程師甚至廠長更多。而外交官、軍人和航天員這類人群更是收入不菲。
公職人員中,外交官待遇不菲
在蘇聯是不存在、也不能存在真的百萬富翁的,金錢也不是什麼“資產階級殘余”,畢竟在社會生活里,工資還是要用貨幣來衡量的。在蘇聯,人們處於一個財政潛力平等的社會,比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這里貧富差距是不太大的。首先,一些官員和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校長、集體農庄的主席、國有企業的主管、報社的總編輯等,享有不同程度的優待,比如,他們可以乘坐公務車,住國有別墅以及去條件很好的療養區度假,吃美味可口的食物,等等。但是官員不能擺闊、不能講究排場。
Ⅷ 蘇聯經濟最好時人均GDP和GDP總量是多少
蘇聯70-80年代GDP由於人為匯率原因偏高,1980年左右大約是中國的3倍。由於當時中國的匯率也是偏高,因此1980年蘇聯的GDP應該在6000億美元左右,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時達到最高峰7500-8000億美元左右,1990年退回6000億美元。1991年蘇聯解體時俄羅斯繼承了3000億美元GDP,這時實際上已經低於中國;
1,1980年前很長時間,前蘇聯人均GDP大體為美國的30%左右(25-35%),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俄羅斯相對水平;
達到高收入經濟體水平,但還沒達到發達經濟體水平。
從人均富裕(還沒達到富裕水平)和經濟總體實力(為美國的1/3-1/2)程度看,和美國差距都很大。
2,戈爾巴喬夫時期經濟停滯並衰退,不僅相對水平衰退很多,自身絕對水平也衰退很多。
俄羅斯的葉利欽時期經濟大副衰退;普京時期(至今),經濟恢復性增長。
3,現在「前蘇聯「總體人均相對水平還沒恢復到戈爾巴喬夫前時期的相對水平。
一些分離出來的經濟體比如俄羅斯差不多恢復到戈爾巴喬夫前時期的相對水平。
4,估計,2015-2016年,中國人均GDP超過「前蘇聯」人均GDP水平。
Ⅸ 最巔峰時蘇聯的經濟有多強
從1917年沙俄爆發10月革命,蘇維埃建立政權以來,一直到1991年蘇聯宣布解體,這個世界上第1個社會主義國家一共存在了80多年的時間。這個由蘇聯共產黨領導的世界上第1個社會主義國家從建立的一刻起,就極為深刻的影響到了世界歷史進程。
蘇聯時期,蘇聯駐扎在東歐地區的龐大鋼鐵洪流,更曾令整個歐洲瑟瑟發抖。能夠威壓個歐洲,蘇聯憑借的當然不僅僅是軍隊強大的戰鬥力,所倚仗的根本,還是強大的工業實力。蘇聯巔峰時期占據美國80%的工業實力,正是蘇聯能夠作為世界兩極之一,與美國長期對峙不落下風的根本之所在。
Ⅹ 現在俄羅斯的經濟狀況怎麼樣
好,而且是越來越好。
普京說他的目標是人均一萬美元以上,假如沒有充足的底氣和實實在在的基礎和數據,這個俄羅斯人心目中的救世主不會有如此的豪氣。
【補充:二樓熱心網友說的沒錯,俄羅斯確實依賴資源原材料出口 。但是諾大足夠輸出上百年,幾百年的能源,有色金屬,木材等資源保有量,潛力巨大的出口量,相對少得多得多的人口,給普京的目標保了駕。俄羅斯經濟從1998年那麼慘,國家瀕臨崩潰,國庫僅僅有90億美元的狀態,普京治理下GDP幾次翻番增長,至今是國際經濟十強,外匯達到5900多億美元,變化的巨大不亞於我們中國。2009年即使在經濟危機狀態下仍舊人均GDP8000多美元,我們這些華商就近看著這些巨大的變化,自然對普京的躋身世界經濟五強目標信心十足。相對比起來,沒有巨大資源儲備,一味依賴國外供應,外部環境並不友好的中國,才是抗壓力讓人十分擔心的。】
淺見,仍舊希望熱心網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