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黑龍江宏觀經濟如何

黑龍江宏觀經濟如何

發布時間:2022-07-20 09:01:50

Ⅰ 31省份一季度經濟數據出爐,哪些省份GDP表現優秀

31個省份第一季度GDP排名出爐,有23個省市GDP超過了全國的平均線。

一、新疆經濟增長速度最快

當前,世界局勢日趨復雜和嚴峻,我國的疫情也呈現出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對我國的經濟運行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在當前形勢復雜的形勢下,各地、各部門努力穩定宏觀經濟,積極應對各種風險,國民經濟持續復甦,開局總體平穩。

國內疫情的沖擊仍在繼續,一些突發事件也超過了預期。一些主要指標的增長速度減緩,經濟下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但是,我們的基本國情沒有發生變化,經濟的持續復甦趨勢沒有發生變化,我國的經濟發展潛力大、韌性強、空間大的特徵沒有發生變化。

Ⅱ 2022年各省gdp排名表

4月28日,隨著吉林省統計局發布吉林省一季度GDP數據,已有30個省份公布了當地的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

從GDP數據來看,中國2022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270178億元,同比增長4.8%,較2021年四季度環比增1.3%。今年一季度,經濟總量超過2萬億的省份仍然只有廣東和江蘇2省,分別為28498.79億元、27859億元,廣東同比增長3.3%,江蘇同比增長4.6%。二者經濟總量差距由去年同期的1200億元左右縮小至639億元。


各省2022年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排在收入榜第三位的是浙江,浙江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366元,距離2萬元大關只有一步之遙。而重慶雖未超過「國家線」,但已邁過一萬元關口,為10240元。

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來看,湖北、貴州增速表現亮眼,超過7%,福建、安徽、四川的增速約7%,此外,江西、湖南、重慶、河北、江蘇、山東等省份增速跑贏全國,超過6.3%。

","force_purephv":"0","gnid":"9ff2d2c6bd3fbfa19","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1201","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e2af53227c9a8401.jpg","width":"744"},{"desc":"","height":"1918","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84f16b49cf433434.jpg","width":"642"},{"desc":"","height":"1307","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06032375caf7bccb.jpg","width":"659"}]}],"original":0,"pat":"piece_72time,art_src_1,fts0,sts0","powerby":"cache","pub_time":1651197544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redirect":0,"rptid":"3a7f3cef53347d9c","src":"大眾網","tag":[{"clk":"keconomy_1:gdp","k":"gdp","u":""},{"clk":"keconomy_1:可支配收入","k":"可支配收入","u":""},{"clk":"keconomy_1:新疆","k":"新疆","u":""}],"title":"30省份一季度GDP出爐:22省增速高於全國,新疆增速領跑最新33個省的GDP及其增長率? - : 首先我想問一下是哪33個省?? 在我的印象里,中國是23個省,5個自治區,四個直轄市和兩個特區,不知道對不對 中國各省2009年GDP排名(最新統計) 名次 省 份 2008GDP 增長 2008人均 2009GDP 增長(億元) GDP(元) (億元) ...

各省份GDP排名?: 省份 GDP(單位:億元人民幣) 1 廣東 53477.408 2 江蘇 48604.152 3 山東 45429.985 4 浙江 32000.445 5 河南 23598.975 6 河北 22674.262 7 遼寧 19530 8 ...

各省gdp排名 : 2018年各省gdp排名:廣東(9.73萬億)、江蘇(9.26萬億)、山東(7.65萬億)、浙江(5.62萬億)、河南(4.8萬億)、四川(4.07萬億)、湖北(3.94萬億...

中國各省gdp : 全國GDP十強省份已經塵埃落定:廣東(9.73萬億)、江蘇(9.26萬億)、山東(7.65萬億)、浙江(5.62萬億)、河南(4.8萬億)、四川(4.07萬億)、湖北...

中國各省份經濟排名 : 2010年GDP總量排名省份億元常住人口(億)人均GDP(元)美元1廣東45472.830.9746990.636941.522江蘇40903.340.7952106.177697. 203山東39416....

江蘇浙江廣東這三個省哪個省比較富?: 浙江:就全省而論,因為人口少,面積小,山地多.反映宏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 哪個是大陸第一富省,GDP來說話! 中國各省2009年GDP排名(最新統計) 名次 ...

我國省市自治區GDP的排行 - : 2007年,我國人均GDP最高的地區為上海,人均GDP為66110元(9259美元,以最新匯率7.14:1計算,下同),接近於世界排名第52的智利,排名最靠後的是貴州,人均不到1000美元,相當於排名133位的尼加拉瓜.GDP 總量前五位省份 ...

最新gdp過萬億的省: 2007年國內各省GDP總量排名名次 省區 GDP(億元)人均GDP(元) 1 廣東 29863 32142 2 山東 25326 27148 3 江蘇 24738 32985 4 浙江 17633 35730 5 河南 14234 15056 6 河北 13387 19363 7 上海 11658 65473 8 遼寧 10418 24645 9 ...

預測一下2030年中國各省經濟排行! - : 2009全國主要城市GDP排名1、上海市13698億元增9.7%(滬)中國經濟中心依然領先 2、北京市10488億元增長9%(京)第二個過萬億的城市,首都的轉型是成功的 3、廣州市8215億元增12.3%(廣東1)副省級中最高 4、深圳市7806億...

最新的各個省(直轄市)的經濟實力排名 - : 展開全部2005年全國各省GDP排名 單位(億元人民幣) 台灣 28544左右 廣東 21701.28 山東 18468.3 江蘇 18272.12 香港 14000-15000(2004年為12820億港元,2005年增長率8%左右) 浙江 13365 河南 10535.2 河北 10116.6 上海 9125 遼寧 ...

Ⅲ 證券投資學課程設計論文怎麼寫關於宏觀經濟分析的。。。。急~~`

3 宏觀經濟環境有利於區域經濟發展
3.1 宏觀經濟政策連續穩定
十六大報告提出,要繼續「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根據形式的需要實施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其核心思想就是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連續實施6年的擴大內需方針和積極財政政策、穩健貨幣政策,已經發揮了累積效應,有效地克服了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的不利影響,抑制了通貨緊縮趨勢,有力支撐了經濟平穩、高速發展。2004年黑龍江省實現地方財政收入349.3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2003年增長22.1 。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89.4億元,增長19.8 ,地方財政支出758.5億元,比2003年增長20.4 。其中一般預算支出697.5億元,增長l8.4 。其中,社會保障補助、教育、企業挖潛改造資金、農林、科技等支出分別比2003年增長31.7 、22.6 、44.8 、32.7 和37.3 ,均高於一般預算支出增幅。2004年配合國家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黑龍江省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國家鼓勵的產業和建設項目,利用國家政策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投資重點放在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國有重點企業的技術改造、生態環境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上。
3.2 國家實施「振興東北」戰略
2004年國家振興東北新政策有四項:①按照增值稅改革的方向,對東北的裝備製造業等八大行業允許新購進機器設備所含增值稅金予以抵扣;②對具備條件的部分礦山、油田適當降低資源稅稅額標准;③按照所得稅改革的方向,適時提高計稅工資稅前標准,以減輕企業稅賦;④允許商業銀行採取進一步措施,處置不良資產或自主減免貸款企業表外欠息。這些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對於以裝備製造和能源消耗型企業為主要經濟結構、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積累大量不良資產的黑龍江省經濟發展而言如沐春雨。
另外,國家在財政稅收政策方面,給予東北適當豁免歷史欠稅;適當降低資源稅稅額標准;對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的企業新購進設備進行稅收優惠;中央政府在一般轉移支付時,適當傾斜於老工業基地,簡化老工業基地審批程序;鼓勵企業使用先進的國產裝備。通過這些政策貫徹和實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甩掉」歷史包袱」,輕裝上陣,降低了資源型城市居多的我省經濟轉型所產生的改革成本,同時有利於催生新的成長性企業落戶以及民間資本、外資的流人。鼓勵使用國產裝備,能夠為改造的企業迅速迴流資金,收回成本,為企業的擴大再生產和技術升級與改造奠定經濟基礎。國民經濟整體持續、穩定增長為國家宏觀層面上反哺農業、支持農村小康建設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

4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
4.1 農業基礎地位加強黑龍江省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農業生產穩步發展,1978年全省農業國內生產總值僅為41.0億元,佔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23.5 。2003年農業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到502.9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3 9,5。畜牧業總產值達294億元;2004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 130億元,比2003年增長18.5 。綠色食品種植面積166萬hm ,增長31.5 ,綠色食品產業繼續較快增長,有效的帶動了農民的產業調整和收入的增加。農業國內生產總值不斷增長,說明農業生產本身有了較大改善,農業基礎地位得到加強。
4.2 糧食主產區扶持政策效果明顯
2005年「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保護和提高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要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扶持」。2004年、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減免農業稅及對糧食直接補貼、對良種補貼等政策的實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04年黑龍江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964.67萬hm ,產量為3 135萬t,播種面積比2003年增加153.20萬hm。,增幅為18.88 ;2004年糧食總產比2003年增加6 22.7萬t,增幅達到24.79 9/6。農民純收入也沖破了幾年在低谷中徘徊的窘境。出現了恢復性增長,2004年達到了3 010元的歷史新高。

5 農業國際化面臨機遇和挑戰
全球經濟一體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農業問題是中國加入WTO談判的焦點之一。經過談判。我國在農產品關稅減讓、關稅配額、出口補貼、農業補貼和農業領域的服務貿易等問題上,做出了相應的承諾,農業國際化面臨著機遇和挑戰。黑龍江省由於農業自然資源稟賦優勢和長期開發建設。造就了農業的龐大產出和持續供給,為農產品出口提供了內在的動力。2003年黑龍江省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雙向增長,農產品貿易增長幅度居全國首位。進出口總額為8.04億美元,其中出口7.56億美元,增幅為79.13 ,佔全省總出口額的26.34 ;進口0.48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69.12 。農產品貿易順差為7.08億美元。黑龍江省農業國際化同樣面臨著種種考驗:雖然農產品貿易增長迅速,但必須認識到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價格優勢正逐漸喪失、農副產品尚不具備規模效應的事實}農產品貿易的地理方向單一,主要集中於東亞、東南亞和俄羅斯 ;農產品國際貿易非關稅壁壘並沒有消除,在一定程度上有加強和隱蔽的趨勢。因此,今後應提高有生產優勢的出口糧食質量,穩定和擴大糧食出口、增強畜牧養殖業的競爭力;同時採取多種貿易方式,降低貿易風險,促進農產品市場的多元化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6 結論與評述
上述分析可知,黑龍江省無論從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完善、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國家政策的傾斜,還是農業、農村政策的改進以及農業國際化的現狀等方面都為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在實現城鄉統籌,縮小城鄉差距、建設全面和諧的小康社會過程中,農業和農村依然是重點和難點,除了上述的宏觀經濟條件外,依然存在著種種不確定因素。由於人地矛盾並不十分尖銳,致使黑龍江省農民戀地情結較重,且短期內不可能有根本性改變。因此,黑龍江省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重點應放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發展農業相關產業上,以保持持續的農業產出和維護農村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黑龍江省建設農村小康社會應順應國民經濟整體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國家政策傾斜的機遇,根據區域農業資源結構特點,優化和升級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建立起對糧食主產區農民補貼的長效機制,拓寬農業開放領域,加大開放程度,在開放、改革、交流、互動中發展農業生產,繁榮農業經濟,建設農村小康社會。

參考文獻:
[1] 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經濟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203-205.
[2] 王樹斌.糧食直接補貼政策效果明顯EJ].黨的生活,2005,(3):Z2—25.
[3] 曲偉.黑龍江年鑒[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21-24.
[4] 李孝忠,周慧秋.黑龍江省主要農產品出口貿易分析EJ].統計與咨詢,2005,(3)。10-11.

Ⅳ 福建,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哪個經濟更發達

1、以GDP總量計

山東>福建>遼寧>黑龍江>吉林

2、以人均GDP計

福建>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

3、以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計

福建>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

(4)黑龍江宏觀經濟如何擴展閱讀:

2018年福建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804.04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1197元,比上年增長7.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21元,比上年增長8.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21元,比上年增長9.1%。

2018年山東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6469.7億元,比上年增長6.4%。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6267元,比上年增長5.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49元,比上年增長7.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97元,增長7.8%。

2018年遼寧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315.4億元,比上年增長5.7%。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8008元,比上年增長5.9%。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42元,增長6.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56元,增長6.6%。

2018年吉林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074.62億元,比上年增長4.5%。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5611元,比上年增長5.0%。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72元,比上年增長6.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48元,增長6.2%。

2018年黑龍江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361.6億元,比上年增長4.7%。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3274元,比上年增長5.0%。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91元,比上年增長6.4%。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4元,增長9.0%。

Ⅳ 2016黑龍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2015年12月18日在北京舉行。總結2015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國內國際經濟形勢,部署2016年經濟工作,重點是落實「十三五」規劃建議要求,推進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會議指出,今年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按照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貫徹落實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策部署,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主動權,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妥善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改革開放向縱深邁進,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大局總體穩定。今年主要目標任務的完成,標志著「十二五」規劃可以勝利收官,使我國站在更高的發展水平上。同時,由於多方面因素影響和國內外條件變化,經濟發展仍然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加以化解。會議認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這是我們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斷。必須統一思想、深化認識,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重大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必須克服困難、闖過關口,堅持辯證法,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潛力大,韌性強,迴旋餘地大,另一方面也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特別是結構性產能過剩比較嚴重。這是繞不過去的歷史關口,加快改革創新,抓緊做好工作,就能順利過關。必須銳意改革、大膽創新,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理論上作出創新性概括,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會議指出,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要努力實現多方面工作重點轉變。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註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註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宏觀調控,要更加註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調整產業結構,要更加註重加減乘除並舉。推進城鎮化,要更加註重以人為核心。促進區域發展,要更加註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保護生態環境,要更加註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註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進行資源配置,要更加註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擴大對外開放,要更加註重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會議指出,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做好經濟工作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實行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戰略上堅持持久戰,戰術上打好殲滅戰,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增強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改善,努力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開局。會議強調,明年及今後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第一,宏觀政策要穩,就是要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實行減稅政策,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在適當增加必要的財政支出和政府投資的同時,主要用於彌補降稅帶來的財政減收,保障政府應該承擔的支出責任。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為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降低融資成本,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總量適度增長,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優化信貸結構,完善匯率形成機制。第二,產業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製造強國建設、加快服務業發展、提高基礎設施網路化水平等,推動形成新的增長點。要堅持創新驅動,注重激活存量,著力補齊短板,加快綠色發展,發展實體經濟。第三,微觀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者潛力。要做好為企業服務工作,在制度上、政策上營造寬松的市場經營和投資環境,鼓勵和支持各種所有制企業創新發展,保護各種所有制企業產權和合法利益,提高企業投資信心,改善企業市場預期。要營造商品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市場環境,破除市場壁壘和地方保護。要提高有效供給能力,通過創造新供給、提高供給質量,擴大消費需求。第四,改革政策要實,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要完善落實機制,把握好改革試點,加強統籌協調,調動地方積極性,允許地方進行差別化探索,發揮基層首創精神。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抓好改革舉措落地工作,使改革不斷見到實效,使群眾有獲得感。第五,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線。要更好發揮社會保障的社會穩定器作用,把重點放在兜底上,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會議認為,明年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結構性改革任務十分繁重,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要抓住關鍵點,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第一,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要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體系,因地制宜、分類有序處置,妥善處理保持社會穩定和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關系。要依法為實施市場化破產程序創造條件,加快破產清算案件審理。要提出和落實財稅支持、不良資產處置、失業人員再就業和生活保障以及專項獎補等政策,資本市場要配合企業兼並重組。要盡可能多兼並重組、少破產清算,做好職工安置工作。要嚴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產能過剩。第二,幫助企業降低成本。要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打出「組合拳」。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進一步清理規范中介服務。要降低企業稅費負擔,進一步正稅清費,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營造公平的稅負環境,研究降低製造業增值稅稅率。要降低社會保險費,研究精簡歸並「五險一金」。要降低企業財務成本,金融部門要創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環境,為實體經濟讓利。要降低電力價格,推進電價市場化改革,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要降低物流成本,推進流通體制改革。第三,化解房地產庫存。要按照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庫存,穩定房地產市場。要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許農業轉移人口等非戶籍人口在就業地落戶,使他們形成在就業地買房或長期租房的預期和需求。要明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以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擴大到非戶籍人口。要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鼓勵自然人和各類機構投資者購買庫存商品房,成為租賃市場的房源提供者,鼓勵發展以住房租賃為主營業務的專業化企業。要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順應市場規律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促進房地產業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要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第四,擴大有效供給。要打好脫貧攻堅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瞄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加大資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實干,提高扶貧質量。要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降低企業債務負擔,創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業技術改造投資能力。培育發展新產業,加快技術、產品、業態等創新。要補齊軟硬基礎設施短板,提高投資有效性和精準性,推動形成市場化、可持續的投入機制和運營機制。要加大投資於人的力度,使勞動者更好適應變化了的市場環境。要繼續抓好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口糧安全,保障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加強農業現代化基礎建設,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把資金和政策重點用在保護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及農產品質量、效益上。第五,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對信用違約要依法處置。要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置換工作,完善全口徑政府債務管理,改進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法。要加強全方位監管,規范各類融資行為,抓緊開展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堅決遏制非法集資蔓延勢頭,加強風險監測預警,妥善處理風險案件,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的底線。會議強調,推進結構性改革,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大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舉措。要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加快推進壟斷行業改革。要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抓住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完善地方稅體系、增強地方發展能力、減輕企業負擔等關鍵性問題加快推進。要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盡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抓緊研究提出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方案;加快推進銀行體系改革,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加快發展綠色金融。要加快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完善個人賬戶,堅持精算平衡,提高統籌層次。要加快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在保基本、強基層的基礎上,著力建立新的體制機制,解決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會議指出,要繼續抓好優化對外開放區域布局、推進外貿優進優出、積極利用外資、加強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加快自貿區及投資協定談判、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等工作。要改善利用外資環境,高度重視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高度重視保護知識產權,對內外資企業要一視同仁、公平對待。要抓好「一帶一路」建設落實,發揮好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機構的融資支撐作用,抓好重大標志性工程落地。會議強調,要堅持瞄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放鬆,科學確定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把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穩定和完善宏觀經濟政策,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堅持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堅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依靠改革創新加快新動能成長和傳統動能改造提升。要用新思路新舉措深挖內需潛力,持續擴大消費需求,發揮好有效投資對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作用,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大力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著力抓好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要加快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要推動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要保住基本民生、兜住底線。要健全督查激勵問責機制,促進各方面奮發有為、幹事創業。會議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主線。要堅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注重調動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幹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善於把握本質、主流和趨勢,善於把握社會心理,善於把握時、度、效,深度分析,主動發聲,澄清是非,更有針對性做好輿論引導工作。會議號召,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既是對明年經濟工作的全面部署,也是對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部署。各級領導幹部務必把思想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把握正確方向,腳踏實地推進,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Ⅵ 各地經濟數據出爐具體情況怎麼樣

各地上半年的經濟數據相繼出爐,勾勒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軌跡。

各地公布的最新經濟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繼續領先東部地區,東北地區經濟回升勢頭較好,一批經濟發展增長極加快形成。

今年上半年,全國31個省區市中,半年GDP超過萬億的省份達到16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兩個。

與此同時,一系列衡量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也陸續落地。在山西,嚴格規定了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等一系列約束性指標;在江蘇,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啟動實施。

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 潘建成:如果我們堅持這樣走下去的話,整個中國的經濟向前發展,向高端邁進,也是我們中國經濟在合理區間健康運行的一個堅實的保障。

Ⅶ 22省份一季度GDP,哪個省份的增速最快整體表現如何

在最新公布的22省份的第一季度GDP,湖北省的增速最快!其主要原因是因為由於疫情造成的沖擊,已在今年得到有所恢復。

截至5月9日,31個省公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的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22個省的GDP增速超過全國6.9%的增速,佔比超過70%。其中,西藏以11%的增速領先;遼寧在底部,GDP增速2.4%,而北京的增速和“國線”持平。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勝勇解讀一季度經濟數據時表示,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繼續平穩發展,主要指標好於預期,取得良好開局。如果用四個宏觀經濟指標來概括,中國經濟正呈現出經濟增長復甦、物價總體穩定、就業規模擴大和國際收支改善的良好格局。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所要分享的內容了。你最看好哪一省?

Ⅷ 請分析一下我國目前的宏觀經濟狀況,好的追加30

對當前宏觀經濟和就業形勢的分析2007-06-03 17:40 2002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出現了明顯的回升勢頭。2002年上半年,經濟增長速度達到7.8%;高於2001年7.3%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良好的經濟增長態勢下,就業問題仍表現得較為突出。從目前來看,雖然總體上勞動就業狀況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登記失業的人數依然在去年年底的700萬左右的水平;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2年7月25日發布的信息顯示,2002年下半年下崗失業人員總量可能還會有所增加。經濟增長似乎並未帶來就業的「同步擴大」。從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角度,如何認識經濟增長與就業的關系,通過擴大就業促進經濟增長,是需要引起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
一、就業增長取決於經濟增長的趨勢仍未改變

通過經濟增長促進就業是世界上多數國家在解決失業問題時所採取的一種重要手段。聯合國開發署將經濟增長率和就業增長率的關系劃分為四種類型:一是高經濟增長、就業機會擴大類型;二是高經濟增長、低就業或無就業類型;三是經濟增長率下降,就業機會下降類型;四是經濟增長率下降、就業機會有所擴大。根據國內的一些研究成果來看,我國基本上屬第一種類型,即經濟在保持較高水平的增長態勢下,就業機會是不斷擴大的。

從改革開放後到目前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變化趨勢看,經濟增長對就業的促進是較為明顯的。我們通過經濟增長與就業人數之間非線性函數關系式:L=f(Y)=aYa(L代表就業人數;Y代表總產出水平;a代表就業彈性系數。中國科學院,1998)構造的兩個回歸方程:LnL=a+bLnY+e,LnLna=a+bLnY+e(Lna代表二、三產業就業人數;e代表隨機誤差。趙建國,2001),對表1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到的回歸結果是令人滿意的。經濟增長帶來了就業機會的擴大,經濟增長和就業機會的擴大基本保持了「同步」的態勢;而二、三產業就業彈性要高於全部就業人員的就業彈性0.15個百分點。

但從一些年份,尤其近些年的變化情況看,在經濟仍保持著較高水平的條件下,就業問題表現得特別突出。有人對我國就業增長是否仍取決於經濟增長產生了懷疑;有人據此認為,中國進入了低就業彈性階段。我們以為,從總體來看,就業增長取決於經濟增長的趨勢仍未發生改變。

首先,從經濟增長表現的特點看,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在總體上處於正常增長區間的下沿,這會在總體上抑制就業機會的擴大。1997年以前,我國保持了近20年的每年9%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1997年以後降到9%以下,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和2001年經濟增長速度分別為8.8%、7.8%、7.1%、8.0%和7.3%。一般認為,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為9-10%,因此目前「7上8下」的速度總體上處於正常增長區間的下沿。2002年上半年經濟增長速度達到7.8%,雖是近期的一個較高水平,但總體上仍是一個向潛在增長區間「恢復」的速度;而大多機構和人士認為,2002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在7.5%左右。具體分析2002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長狀況,在7.8%的速度中,工業上電子通信類產品和汽車類產品的高速增長、外貿表現遠遠超過預期等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內需主導型的持續增長機制尚未有效形成;或者說,我國經濟的潛在因素還遠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因此,2002年上半年7.8%的經濟增長速度會使就業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還難以帶來就業機會的有效擴大。由此看,目前就業問題突出,與經濟增長速度總體上處於正常增長區間的下沿是有密切關系的。再者,在我國的經濟增長中,第三產業和小企業發展速度相對較慢,也加劇了近一階段的就業壓力。有人測算,如果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第三產業的增長保持與GDP同步的增長速度,那麼按現有的二、三產業容納能力,就可多增加就業人員1022.5萬人,可以減輕目前的就業壓力一半以上。如果19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第三產業的增長保持與1980年代相同的增長速度(12.2%),即使GDP的增長速度不變,則可多增加就業人員3758.7萬人,不但可以消除目前的城鎮失業現象,而且有可能實現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此外,1997-2001年集體經濟投資比重由15.9%下降到14.1%,而大中型企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則快於小型企業的增長速度,也加劇了當前的就業壓力(祁京梅、徐連仲,2002)。總起來看,目前經濟的較高增長與就業壓力並存,與我國經濟增長在增長水平和增長結構上的特點都是有關系的。但總的來說,就業增長取決於經濟增長的趨勢並未發生改變。

其次,從就業狀況看,我國的就業問題表現得較為復雜。從業人員在數量上不斷增長的同時,在就業結構上也不斷發生變化。在失業問題上,目前我們只通過城鎮登記失業率來反映失業狀況,這顯然是不夠的。一方面,我們存在低估就業增長的因素,如相當部分的農村轉移勞動力未計入二、三產業從業人員中,有人估算,「八五」就業增長會因此低估0.7個百分點(張本波,2002)。再如隱性就業問題,據國家統計局1998年的調查,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中隱性就業率達到32.3%。另一方面是就業增長的「高估」問題,這里突出表現在國有企業的隱性失業上,但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國企改革力度的加大,這種因素終究會以下崗失業人員的大量增加體現出來,總體趨勢上不會導致就業彈性高估。目前狀況下,對我國就業狀況進行准確把握是較為困難的,難以得出就業增長與經濟增長「不同步」的結論。總起來看,就業機會會隨著經濟增長而擴大,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就業壓力會長期存在。這也要求我國經濟增長要長期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

二、從就業的角度分析,就業問題也會制約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會帶來就業機會的擴大。但從就業的角度分析,就業問題也會制約經濟增長;或者說,如果就業問題解決不好,會拖累經濟增長。就業問題對經濟增長的制約在目前已有所顯現。

從這幾年的情況看,就業問題表現得較為突出。就業形勢的嚴峻,使得居民收入難以形成穩定的增長機制。從近一階段城鄉居民收入的變化中看出,居民收入水平總體上雖然在不斷增加,但差距也在不斷拉大。從表2的數據分析,城鎮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與城鎮平均收入水平的比例,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尤其自1996年以來,下降速度陡然加快。與城鎮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增長比,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速率要緩慢得多。不難得出的結論是,近些年來,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相對下降了;低收入群體問題也愈發突出了。某種程度上說,目前不斷擴大的居民收入差距中,要在很大程度上由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速率緩慢來解釋。

而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速率的相對緩慢,首要的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下崗失業人員的增加。在對一些地方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下降,是由於其家庭主要成員下崗或失業造成的。對天津市的調查結果是(關信平,1998),個人的就業狀況不僅影響著個人的收入水平,而且與家庭的人均收入、人均消費水平和人均住房水平也有一定的相關;而下崗人員的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費水平均明顯低於總樣本的平均水平。調查中還有一個現象是,下崗人員中繼續就業者佔到了40%,而這對其家庭的收入狀況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據國家民政部公布的信息,截止到2002年7月10日,全國有1930.8萬名城市困難居民領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而這些享受低保待遇的人員中絕大部分是特困職工、失業人員及其家屬。其中,特困職工981萬人,佔50.8%;失業人員299.3萬人,佔15.5%;特困職工和失業人員家屬等其他人員554萬人,佔28.7%。

另一方面,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問題還突出表現在城鄉收入差距的不斷拉大上,農民收入相對低下,使農民成為相對最大的低收入群體。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與我國農民人口過多,人多地少、農民就業不足有關系的。

低收入群體就業不足,使其無法獲得穩定的收入,直接的後果就是壓縮消費需求的擴大。這會最終影響到經濟的增長。影響消費的重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及收入預期、消費習慣等,而低收入者就業不足引起的收入差距擴大會使相對低收入階層的收入預期趨於悲觀,直接導致其邊際消費傾向的下降(就業問題最容易影響到信心和預期問題)。從一般的原理看,如果是由於低收入者收入增加的相對緩慢而導致的收入差距拉大,會使部分居民的收入低於社會平均水平,他們的消費支出相應地也會低於社會平均水平;中低收入層無力負擔費用較高的消費支出及教育、文化娛樂、健康保健等的投資,生活質量會低於社會一般水平,最終導致人力資本難以實現全社會的大規模積累,這會影響到人口素質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最終會影響到經濟的持續增長。而目前的情況是,農村居民收入低水平直接抑制了其消費需求,城鎮低收入群體由於收入低下而消費不足等特點表現得較為突出。

而從投資需求角度講,低收入者就業不足導致的收入差距擴大,會使得儲蓄不能順利轉化為投資。經濟增長並不完全取決於儲蓄水平,關鍵取決於儲蓄能否順利轉化為投資。產品銷量及利潤是影響投資的重要因素,它們反映了對產品當期及未來的需求量,會直接決定投資量的大小。而居民收入差距擴大,通過影響消費需求而間接作用於投資需求,從而會使巨額儲蓄不能有效地轉化為投資。這最終也會影響到經濟的增長。

從2002年上半年的情況看,居民收入增長呈加快之勢。2002年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2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7.5%,明顯高於去年同期5.5%的增幅;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1123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9%,同比加快1.7個百分點。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長的主要原因是,2001年增加工資政策的逐步到位和「兩個確保」的實行;增加工資政策的影響,主要來自於兩個因素,一是去年工資提高的翹尾。2001年4月份及10月份,國家兩次提高了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和離退休人員的工資,今年上半年仍有翹尾影響。二是實行年底雙薪制度。一些以前受財政等因素影響而實際上沒有實行雙薪制度的省份,在2001年開始實行年底雙薪。由於這兩個因素的影響,今年上半年城市居民月人均收入中,來自工薪的收入為491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1.1%,其中人均工資及補貼收入476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3%。而由於離退休金、捐贈和贍養收入以及其他轉移性收入均有較大幅度增長,今年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月人均轉移性收入為169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9%。而農民現金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出售農牧產品收入增長較快。不難看出,建立在較為充分的就業基礎上的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機制還沒有形成,而在這種機制下,居民收入增長是穩步的,是與經濟增長水平相適應的。這里尤其城鎮居民收入的大跨步增長,從長期來看是否對經濟的持續增長有利,還尚待觀察。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幅度大大高於農民收入增長幅度,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又大大拉大了,這對保持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顯然是不利的。

三、解決就業問題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1.調整解決就業問題的思路

當前一個階段,不少人呼籲,在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優先考慮就業問題,更有學者撰文說要「以就業為國家重要責任」(楊宜勇,2002);我國的高層也公開承諾: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實行就業保障,用3—5年的時間基本解決他們的再就業問題。

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是正確的。但我們解決就業問題的思路似應調整。解決就業問題,並不是要政府對就業大包大攬;政府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創造解決就業問題的環境。要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促進民間投資,降低民間資本對一些行業的准入門檻,採取積極措施鼓勵中小企業發展。這些問題解決好了,解決好就業問題就有了保證。

2.注意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及機關事業單位分流人員的變化趨勢

目前就業問題的嚴峻性,很重要地表現在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的持續增加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最新公布的數據是,截至2002年6月底,我國國有企業下崗職工464萬人,其中89%進入了再就業服務中心,與上年底基本持平;而與此同時,平均100個下崗職工中只有9個多一點實現了再就業;這一數字比去年同期又有所下降。

從城鎮就業結構的變化看,截至2002年6月底,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11007萬人,比上年同期減少397萬人,減少3.5%,減幅下降0.7個百分點。其中,國家、黨政機關減員人數為1998年以來最多的一次。從城鎮單位就業情況分登記注冊類型來看,國有、集體單位仍在減少,其他單位在增加。2002年6月底,國有單位就業人員7524萬人,同比減少457萬人,減少5.7%;集體單位1259萬人,減少184萬人,減少12.7%;其他單位2223萬人,增加243萬人,增長12.3%。而從就業的行業結構變化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減少仍主要集中在製造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農林牧漁業、採掘業等行業,與上年同期比,分別減少210萬人、126萬人、36萬人和34萬人。而值得關注的是,國家、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減人幅度較大,其就業人員為1085萬人,與上年同期比減少13萬人,減幅為1.2%。這是繼1998年行政事業單位機構改革以來,國家、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人員減少最多的一次。分地區來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減少較多的省有遼寧、江蘇、湖南、湖北、黑龍江和安徽。而據有關人土分析,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繼續減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城鎮單位富餘人員釋放及中小單位關閉、企業停產、開工不足及進行破產清算使職工進入社保、終止勞動合同等;二是市縣鄉機構改革的實施,精簡了大量的工作人員,從而導致了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的減少。

從未來一段時間看,城鎮下崗失業問題仍會表現得非常突出,下崗失業人員可能會持續增加,解決問題的難度也會不斷加大。一方面,企業改革會進一步深化,現有的相當多的企業富餘人員必須去尋找新的就業機會(實際中,企業停產、半停產現象大量存在,破產的企業也在不斷增多);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隨著市場開放、關稅降低和競爭加劇,現有產業結構必須加快重組,一些行業大幅度裁減員工在所難免;同時在入世初期,外資進入和貨物、服務進口的轉移效應會大於出口的創造效應,這也會導致就業機會的減少。再有,目前正在開展的事業單位改革和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涉及到更大范圍的人員分流問題。這個因素已開始顯現。初步估計,地方政府機構正式員工和非正式員工合計的分流人員可能會達到數百萬人的規模,而全國事業單位改革,也會分流出大批人員。這些因素有可能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形成巨大的就業壓力,甚至可能帶來更大范圍的下崗預期和收入下降預期,最終可能影響到消費的增長,進而影響到經濟增長。

3.從發展戰略高度,充分重視城鄉就業沖突問題

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現階段面臨的就業壓力是改革開放初期以來最大的。而在現階段及未來階段時期內,具有龐大數量的每年需要轉移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和近階段不斷增加的城鎮失業人員尤其下崗人員帶來的城鄉就業沖突問題,會更為突出地表現出來。

我們以為,城鄉就業沖突主要表現在龐大的城鄉勞動力供給對有限的就業機會的爭奪上。從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發展變化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農村剩餘勞動力會持續增加。目前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總規模在1.5億左右,而隨著勞動力數量的持續增加,剩餘勞動力的絕對量也將不斷增加。尤其入世後,農村勞動力過剩的矛盾會進一步加劇。可以初步估算的一個數據是,21世紀初期,按照改革開放以來20多年間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平均甚至是略快的速度進行轉移,至少在21世紀的前20年,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壓力難有根本緩解。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是城市下崗失業人員也會不斷增加。從我國的現狀來說,城鄉勞動力供給的增長速度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大大超過勞動力需求的增長速度。還有一個特點是,我國城鄉勞動力供給幾乎是剛性增長的,而勞動力需求的增長卻有著巨大的不穩定性。這也就是說,我國城鄉就業對就業機會爭奪的沖突和矛盾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並有可能不斷加劇。

事實上,城鄉就業沖突已經對現有就業制度提出了挑戰。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建設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構建新的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就業制度已是大勢所趨。這里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在就業機會有限的條件下,戶籍制度的松動、農村勞動力素質的不斷提高以及城鎮勞動力就業條件的放寬,在某些地區有可能加劇城鄉就業的沖突。從對廣東等地的調查看,戶籍制度改革後,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明顯增加了,對穩定的就業方式也產生了不小的沖擊。

但我們應該認識到,在長期的制度扭曲之後,城鄉勞動力就業渠道一旦開始融合,是必然會帶來城鄉就業的摩擦。現實的情況是,為了緩解城鄉就業可能帶來的摩擦,一些地方政府採取了城鄉分開、分而治之的辦法。尤其在一些大城市,面對不斷涌進的農村勞動力,不斷出台限制農民進城的措施;通過行業限制、文化要求、限期清理等政策壓縮農民工。應該說,城鄉就業沖突對現行城鄉分割的就業制度提出了挑戰,我們以為,只有打破這種分割,才能真正解決城鄉就業沖突問題。而一些地方政府所謂為緩解城鄉就業沖突而對農民工進行壓縮和限制的政策,是不會真正解決城鄉就業沖突問題的;某種程度上反而會加劇城鄉之間的摩擦和矛盾。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從戰略上統籌解決城鄉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是最終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根本。

Ⅸ 大慶為什麼有石油還窮

因為就現在的城市經濟架構來說城市產業經濟需要均衡發展,雖然大慶有石油,但是單僅僅憑大慶一己之力不足於支撐起大慶市整個城市的經濟。再者,大慶屬於傳統重工業區,而現在以數字經濟為引導的新型城市經濟正在崛起,大慶這種以傳統工業經濟城市優勢不復存在,還有就是,經過多年的開發,大慶石油經濟已經出現瓶頸,一時還難以快速轉型。

大慶經濟特點:

大慶是黑龍江第二大經濟城市,石油化工產業較強,而20年全市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宏觀經濟頂壓前行,盡管全年主要指標復甦回升態勢,但GDP總量不及上年,同比增長0.7%,經濟表現呈現穩定恢復向好,在不平凡的年份,GDP增長率由負轉正實屬不易,而且市場活力動力逐漸增強,因此,全市經濟韌性也得到體現。

Ⅹ 2018年上半年各地經濟數據態勢如何

2018年8月9日報道,近日,各地上半年的經濟數據相繼出爐,勾勒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軌跡。

各地公布的最新經濟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繼續領先東部地區,東北地區經濟回升勢頭較好,一批經濟發展增長極加快形成。

今年上半年,全國31個省區市中,半年GDP超過萬億的省份達到16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兩個。

與此同時,一系列衡量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也陸續落地。在山西,嚴格規定了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等一系列約束性指標;在江蘇,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啟動實施。

閱讀全文

與黑龍江宏觀經濟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波的愛情什麼歌 瀏覽:33
現如今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863
如何去拼搏一番事業 瀏覽:795
相聲幸福生活在哪裡 瀏覽:69
醫院公考和事業編制有什麼區別 瀏覽:385
南沙哪裡有婚姻登記 瀏覽:511
為什麼說喬晶晶在另外時空會幸福 瀏覽:776
回國事業編老師和留美哪個好 瀏覽:668
講民國時期故事哪個主播人流量大 瀏覽:251
貴州岑鞏有哪些民間故事 瀏覽:354
大班教案健康空氣在哪裡 瀏覽:93
幸福花黃葉什麼回事 瀏覽:754
婚姻宮正財七殺代表什麼 瀏覽:150
婚姻最初的原因是什麼 瀏覽:863
社會養老事業有哪些模式 瀏覽:474
有多少人覺得婚姻失敗了 瀏覽:791
郫都區哪些地方能辦健康證 瀏覽:535
窮的婚姻怎麼辦 瀏覽:743
雞兔結合婚姻如何 瀏覽:312
美女的沒拼音怎麼寫 瀏覽: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