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宏觀經濟學計算題:總需求理論
1.IS曲線:Y=C+I+G=0.75Y–25r+475
LM曲線:0.5Y–100r=500
聯立以上兩個方程得國民收入和利率。
2.此時假設G為未知數。將Y=3600帶入LM曲線得到利率,然後把Y和r帶回IS曲線求解新的G,然後與原來的100比較即可。
3.此時假設貨幣供給量為未知數。將Y=3600帶入IS曲線得到利率r,把Y和r帶回LM曲線求解新的貨幣供給量,然後與原來的1000比較即可。
4.與2和3類似的做法,不再贅述。
B. 請問如何計算經濟總量
經濟總量包括社會總需求和社會總供給兩方面.社會總需求—社會總的購買力(買方);社會總供給—社會商品和服務的總供應量(賣方),如果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就會引起通貨膨脹,如果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則會引起通貨緊縮.對經濟發展都不利。
對於一個公司來說,公司的生產和銷售量的總額就是經濟總量。
C. 經濟學基礎 社會最佳的需求量怎麼求
先假設需求函數為:Q=a-kP
帶入兩個點,求出a和k
需求函數(Demand function):是用來表示一種商品的需求數量和影響該需求數量的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的。
也就是說,影響需求數量的各種因素是自變數,需求數量是因變數。
需求函數是描述商品的需求量與影響因素,例如收入、價格、其它商品的價格等之間關系的數學表達式。
需求函數是單調減少函數。
拓展資料:
經濟學基礎計算公式
利用基數效用理論,推導出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其表達式如下:
p1q1+p2 q2=m
mu1/p1=mu2/p2
利用序數效用理論,推導出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其表達式如下:
p1q1+p2 q2=m
mrs1,2=p1/p2
mu1/p1=mu2/p2,
mu1/mu2=p1/p2可通過精加工獲得。
因此,只要證明mrs1,2=mu1/mu2,就有必要證明由基數效用理論和序數效用理論導出的消費者均衡條件是相同的。
商品邊際替代率(mrs)是指在效用水平不變的前提下,另一種商品的消費可以被一種商品的額外消費單位所替代。
經濟學基本原理是作為經濟學科學體系的出發點的公理、由科學的經濟學公理推導出來的經濟學定理。
不同的經濟學範式有不同的經濟學基礎理論,但只有科學的經濟學才有經濟學基本原理。
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一般均衡論,對稱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對稱平衡論。對稱平衡論是經濟學的最基本原理。
微觀經濟學的基礎知識:
1、消費者選擇理論:偏好、效用、優化選擇與需求、斯勒茨
基方程、跨期選擇、不確定性、消費者剩餘
2、生產者理論:技術、成本最小化、成本曲線、利潤最大化
與廠商供給
3、市場結構理論:完全競爭市場、市場需求與行業供給、均
衡與效率、壟斷市場、寡頭壟斷市場、要素市場理論
4、對策論(博弈論):戰略式博弈、擴展式博弈、納什均衡、
重復博弈 5、一般均衡理論:交換經濟、生產經濟中的一般均衡、交換
經濟中的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
6、公共品、外部性和信息
宏觀經濟學基礎知識:
1、宏觀經濟指標
2、經濟增長理論:索羅增長模型、內生增長模型
3、失業、貨幣與通貨膨脹理論
4、總需求理論:總需求與總供給模型、IS-LM模型與總需求、
財政、貨幣政策與總需求
5、總供給理論:粘性工資模型、價格錯覺模型、不完全信息
模型、粘性價格模型、菲利普斯曲線與總供給
6、開放經濟:國際收支、匯率、浮動和固定匯率下小國開放
經濟、國際利差
7、宏觀經濟政策爭論、政府債務與赤字 8、基於微觀基礎的宏觀經濟分析:消費、投資、貨幣供給。
D. 宏觀經濟學里的總需求是指什麼包括哪些方面
社會總需求
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1年)由社會可用於投資和消費的支出所實際形成的對產品和勞務和購買力總量。它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國內需求,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投資需求由固定資產投資需求和流動資產投資需求組成。消費需求由居民個人消費需求和社會集團消費需求組成。二是國外需求,即產品和勞務的輸出。
測算社會總需求有兩種方法:
一是從需求形成角度測算,就是在生產指標基礎上,按影響總需求的因素作出調整,以得到社會總購買力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社會總需求=本期國內生產總值-本期儲蓄+本期銀行信貸收入+本期財政赤字+本期出口
二是從需求使用角度測算,就是把社會總購買力可能使用去向的各個項目加總在一起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社會總需求=本期投資需求總量+本期消費需求總量+本期國外需求總量
上述需求總量和供給總量比較,反映著以貨幣支付力所代表的需求與實物(包括勞務)供應之間的平衡狀況。
保持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長期經濟建設的實踐表明,總需求過大,投資膨脹,經濟增長過快,超過社會財力、物力、資源的承受能力,各方面都綳得很緊,這種狀況難以持久,最終會引起經濟上的大起大落,給國民經濟造成巨大損失。因此,為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注意調控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基本平衡。
保持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是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的需要。為了促進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及產品質量的提高,提高社會經濟效益,也要保持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
保持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是保證經濟體制改革順利進行的需要。搞好經濟體制改革,必須有一個比較穩定和寬松的社會經濟環境。總需求過大,往往會引起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往往導致企業生產行為和居民消費購買行為的混亂。由於企業無法依據正常的信息進行生產和引發的居民的搶購行為,社會經濟秩序難以穩定。因此,為保證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也必須保持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基本平衡。
社會總供給
它與社會總需求是宏觀經濟學中的一對基本概念。社會總供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由社會生產活動實際可以提供給市場的可供最終使用的產品和勞務總量。它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由國內生產活動提供的產品和勞務,包括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築業等行業提供的產品,也包括由交通運輸、郵電通訊、銀行保險、商業服務業等行業提供的服務,即國內生產總值。二是由國外提供的產品和勞務,即商品和勞務輸入。其計算公式為:
社會總供給=本期國內生產總值+本期進口-本期不可分配部分
本期不可分配部分,是指國內生產總值中當年不能進行分配的部分,如人工培育正在生長過程中的牲畜、樹木、由於天災人禍造成的損失等。
由於各時期的供求狀況相互影響,在測算社會總供給時,應考慮各時期之間的銜接。其計算公式又可表示為:
社會總供給=本期形成的社會總供給+期初供給結余總額
E. 求幫做一道經濟學簡單計算題求市場總需求方程
3個人,就是3個Q的總和。
把每人的需求曲線換算成Q為自變數:QA = 70-2P, QB = 200 - 4P, QC = 200 - 5P.
總需求Q = QA +QB + QC = 470 - 11P.
最終的市場需求方程就是Q = 470-11P。之後可以很容易求出均衡價格和數量。然後根據均衡幾個求出每個人的購買量。
F. 總需求的計算方法
測算社會總需求有兩種方法:
一是從需求形成角度測算,就是在生產指標基礎上,按影響總需求的因素作出調整,以得到社會總購買力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社會總需求=本期國內生產總值-本期儲蓄+本期銀行信貸收入+本期財政赤字+本期出口
二是從需求使用角度測算,就是把社會總購買力可能使用去向的各個項目加總在一起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社會總需求=本期投資需求總量+本期消費需求總量+本期國外需求總量
G. 總需求函數如何求(宏觀經濟)
你好!總需求函數是《西方經濟學》中的宏觀部分的內容,是經濟學類的學生的必修課。比價復雜,他是這樣求的:
由於總需求量是由單個經濟單位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量加總而來,因而總需求量與價格總水平之間呈反方向變動。在兩部門經濟中,總需求等於消費需求加投資需求。在既定的價格總水平下,經濟中的貨幣量是總需求量的貨幣反映。在經濟處於均衡狀態時,這些貨幣被用來滿足交易、預防和投機需求。交易和預防構成了消費需求,而用於投機的貨幣則通過金融市場轉化為投資需求。這樣,不同的價格水平決定了貨幣的實際購買力,從而決定了消費和投資需求量的大小。由此可見,總需求函數可以通過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條件推導出來。假定投資函數為I=I(r),儲蓄函數為S=S(Y),貨幣需求為L = L1(Y) + L2(r),貨幣供給為m=M/P。在名義貨幣量M既定的條件下,總需求函數可以從IS一LM下列模型中得到從中消去利息率r,即得到總需求函數。
平時都在說,宏觀微觀什麼的,那宏觀經濟究竟是什麼?即宏觀層面的國民經濟,包括一國國民經濟總量、國民經濟構成(主要分為GDP部門與非GDP部門)、產業發展階段與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程度(人類發展指數、社會發展指數、社會福利指數、幸福指數)。一般認為此詞1933年由挪威經濟學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觀經濟學」時所提出。宏觀經濟的主要目標是維持高水平和快速增長的產出率、低失業率和穩定的價格水平。微觀經濟是則指個量經濟活動,即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
希望我的答案可以幫助到你!
H. 總需求與總供給怎麼理解
總需求(aggregate demand):「總供給」的對稱,又稱「總支出」,指經濟中對物品與勞務需求的總和,或用於購買物品與勞務的支出的總和,可以分成四個部分:AD=C+I+G+(X-M)。
在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模型中,總需求決定國民收入與就業水平。因此,在凱恩斯主義中,總需求分析是宏觀經濟理論的核心。
總供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由社會生產活動實際可以提供給市場的可供最終使用的產品和勞務總量。
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是宏觀經濟學中的一對基本概念。西方宏觀經濟學的重要概念。一般地,整個社會某一時期提供的總產出即該時期各種生產要素的總和,也即各種生產要素相應地得到的收入 (工資、利息、地租和利潤) 的總和。
計算公式
社會總供給=本期國內生產總值+本期進口-本期不可分配部分。
本期不可分配部分,是指國內生產總值中當年不能進行分配的部分,如人工培育正在生長過程中的牲畜、樹木、由於天災人禍造成的損失等。
由於各時期的供求狀況相互影響,在測算社會總供給時,應考慮各時期之間的銜接。其計算公式又可表示為:社會總供給=本期形成的社會總供給+期初供給結余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