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與社會講了什麼

經濟與社會講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20 07:29:34

1. 讀政治經濟與社會這門課的體會

1、①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在一定生產力狀況基礎之上的社會生產關 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②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所形成 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諸方面經濟關系的總和,也就是社會生產關系體系。③政治經濟學的任務在於揭示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客觀經濟規律。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現象和經濟 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2、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它的基本內容和客觀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 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4、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第一個條件是,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與剩餘價值之和, 必須等於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價值。用公式表示是:I(v+m)=IIc.這個條件表明,第一部類 向第二部類提供的生產資料,同第二部類向第一部類提供的生活資料,二者在價值上必須相 等。這是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最基本實現條件。 第二個條件是,第一部類所生產的全部生 產資料價值,必須等於兩大部類所消耗的不變資本的價值總和。用公式表示是:I (c +v+m) =Ic+IIc.這個條件表明,第一部類生產的生產資料,應同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求相等。 第三個條件是,第二部類所生產的全部生活資料的價值,必須等於兩大部類的可變資本與剩 余價值的總和。用公式表示為:II(c+v+m)=I(v+m)+II(v+m)。這個條件表明,第二部類 生產的生活資料,應與兩大部類工人和資本家對生活資料的需求相等 關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習的一點思考 這學期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已經臨近期末,對這門課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對老師的 教學方法等有些自己的看法。就如何學好及教好馬經這門課,我現在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 的想法: 1、我對這門課的認識 2、橫向比較這門課的教學同其他課教學的特點 3、縱向比較這門課的教學同其他課教學的特點 4、對於一些比較好的可借鑒的學習方法的說明 5、關於老師教學的一些想法 6、關於網路課件的利弊 一、我對這門課的認識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表面上是一門文科,但是深入學習後不難發現,這門課具有很強的邏輯性。 從歷史上看,馬克思前的經濟學家都或多或少受到當時客觀條件和環境的限制,在很多 方面不能做出合理的分析,有些甚至是迴避問 題。比如李嘉圖學派同其他的經濟學家一樣,對剩餘價值的起源問題,只是迴避,而沒有解 決。而馬克思在系統的研究17 世紀中葉至19 世紀50 年代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史的基 礎上,創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建立了科學的剩餘價值理論,對經濟學的發展完善做出了 傑出的貢獻。這其中就有一個邏輯性的問題。如斯密的勞動價值論不徹底,既包含科學成分, 又有庸俗的二元價值學說。他時而正確地認為商品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決定,時 而又錯誤地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交換時所能買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勞動決定,這就是混同了 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概念。李嘉圖的價值理論的根本缺陷是把商品生產看作是永恆的,而且只 注重價值量的研究,忽視對價值質的分析。這都是在一種限制下不能很科學地進行分析。而 馬克思在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教訓、吸收了前人的思想後,經過自己的研究分析,提出科學的 勞動價值論,這首先一點是要有很強的邏輯性,從前人的成果、現有的資料等中篩選出有價 值的的東西,結合當時的現實情況,進行理論、邏輯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他的思考、結 論的得出是離不開一種很強的邏輯思維的。 從馬經的內容上看,它由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等幾個主要方面組成,每一部分都有自己 的邏輯性,而它們之間有互相聯系,這是在深入的學習後才能體會到的。就拿剩餘價值論這 部分來說,要說剩餘價值,就要先提到資本、勞動力變為商品,自然要講資本的產生、勞動 力變為商品的條件等等。要區別勞動和勞動力、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才能搞清楚剩餘 價值的產生。資本又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而剩餘價值是由可變資本中產生的。剩餘價值 又分絕對和相對剩餘價值,再往後又引出利潤等一系列概念。這些概念都是環環相扣互相聯 系的,要是認真整理能得出一張很大的框圖。在仔細整理後,會進一步的理解,牽一發而動 全身,形成了知識體系。僅從這一部分內容就能看出馬經本身帶有很強的邏輯性,跟理科有 很相似的地方。意識到你以上談到的問題很不錯。不過,是否注意到關於馬克思經濟學的范 式之爭。不過,我還是比較支持你。一種好的理論應該可以有較好的邏輯發展空間,並對理 解 現 實 有 好 的 指 導 作 用 。 有 一 種 邏 輯 的 完美和力量。 這門課有很強的實用性,跟現實生活聯系比較緊密,是對許多現實問題的解釋和說明。應用 這些知識能更深入的理解身邊的一些問題。 要學好馬經首先需要有很深厚的理論基礎,就現在來說也就是要盡量全面深入的掌握課本上 的知識。要倒一杯水,自己就要先有一桶水。沒有理論基礎,是做不到全面深入地分析問題 的。這要求我們要端正對這門課的認識,不能只是認為在考前突擊一下就行,這門課需要一 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這也是學好馬經最首要的一點。另外,要整理。不能只是看書,有條件 最好列表之類,有助於理解。 以上僅是個人對這門課本身的一些體會。 二、橫向比較這門課的教學同其他課教學的特點 現在我們學的課中只有這門算是文科,而且是關於政治思想方面的。其他的課都是理工科, 需要很強的理解、計算等能力。而馬經課正如前面所說,也有很強的邏輯性,同樣需要認真 去分析和理解,與那種需要語感、語法之類的語言課有很大差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適合理 工科學生學習的。 比如物理、微積分有很多需要理解的概念,進行理性的分析思考,把所學的公式、定理等應 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數字電路則是以應用為主,了解各種器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相比較 而言,馬經和理科的物理、數學等則更加相近一些。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要有比較強的邏 輯性,能很清楚地分析這些理論,並且進行擴展和應用。有些內容是需要在理論上加強的, 比如剩餘價值理論這部分。仔細分析會發現裡面的聯系很微妙,只有先徹底把這些理論都搞 清楚了,才能自如的運用去分析問題。 我覺得這門課雖是文科,但更適於用理科的授課方法講課,要以分析為主。而這不是初學者 能很快掌握領會的,需要老師大量的指導,而不是只是從課堂發言中零敲碎打地講一些內容。 同意。理論性強的教學挺困難。之所以加入很多討論,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為了在加聽課率、 降低說話率。 三、縱向比較這門課的教學同其他政治類課程教學的特點 對於思想政治這套課縱向來看,在中學的經濟這部分必然是以記憶為主,當然其中也有需要 自己分析實際問題的,但大部分還都是生搬硬套。現在這門課的理論性、邏輯性比以前有很 大 的 提 高 , 這 就 要 求 更 多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 學 起 來 會 更 難 一 些。 第一學期上的思想道德修養老師是講解和舉實例交替進行,這門課與同學關系比較近,大家 也都較有興趣。第二學期上的毛澤東思想概論老師則是很有激情的進行講授,主要以舉例分 析為主,教材也是大量的實例,毛的思想則貫穿其中,兩位老師的課很吸引人。這三門課各 有各的特點,總體說來馬經的理論性最強。雖說同屬一個體系,但要有自己的教學特點。思 修更多的可能是講道理,同學們剛進入大學校門,給大家講一講大學的學習生活、心態調整、 價值觀形成以及自己的發展等等。需要給人平易近人的感覺。毛概會需要大量的實例,來分 析其的思想,當然不用講一條舉一條那樣,主要是教授一種信念、一種精神,更多的可能是 一種愛國主義教育,要有感染力,能引起同學共鳴。而馬經則不能如此。最主要的一點還是 能不能清楚地講授這門表面上簡單枯燥而實際上理論性強的課程。要有條理,成體系,覺得 是在編一張網,或是在推理。這些我想主要是這類課程的不同點。 同時有一點就是如何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或者說課堂上採取什麼樣的形式。這對老師有比 較高的要求。我覺得理論分析和實例的講解最好能區分一下,特別是要控制一下課堂討論。 有些內容需要理論上的認真的分析,有些需要舉大量的實例,如何安排好這兩部分我覺得是 比較關鍵的。若是混為一談,哪方面都講一些,會覺得理論上也沒學得很深入,分析實例又 沒有很扎實的理論基礎。而且現在課下時間很緊,很多同學可能很難拿出很多的時間認真學 習這門課。不少同學都會想利用課上抓緊時間學習一下理論方面的知識。這同加強課堂討論 會有一些矛盾,但我認為這種講解是同學最需要的。這要比僅僅提示一兩句就開展討論更有 效果。同意。老師的授課需要探索和改進。 四、對於一些比較好的可借鑒的學習方法的說明 在中學和以前搞研究項目的過程中,接觸到的最有新意而且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任務 驅動」。這最先是高中計算機老師講的。也就是為完成一個什麼樣的任務而自己去學習,看 課本、查資料、做實驗的等等,而不是學習在前解決問題在後。這可能功利色彩濃一些,但 是學習效果比較好。高中在搞項目研究時也是自己為解決問題要查閱大量的資料文獻。當然 不 是 說 一 點 都 不 學 就 去 找 個 問 題 來 做 , 而是在了解個框架後自己進行更深入的 學習。在自己研究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現在很多課都有小論文的任務, 這其實就是任務驅動的一種形式。 做論文主要是自己單打獨斗,我覺得更好的形式是進行小組報告。這學期選修的國際貿易實 務與案例分析課程最後要做小組報告,自願分組,每組6 人以內,給出一些參考題目,也可 自定。這樣有任務驅動的成分在裡面,做論文的優勢在這里都能體現出,更重要的是它是由 一個團隊來完成任務,需要成員間的分工、協調、合作等等,是對與人合作能力的很好鍛煉。 同時有些同學可能在全班同學面前不願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下去不利於全面提高。而採用 小組的形式把范圍縮小可進行更自由的討論和交換意見,若需要可以與老師進行討論。這是 我覺得現在布置這類任務最理想的方式。前不久的電子設計大賽有同學說把幾個人叫到一塊 幹活可真難,也出現了一些隊員間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從中我們也可看出現在加強一種團隊 精神、組織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也同意。在以前的教學中用過了。這次把它局限在因材施教項目中了。是為了防止「搭便車」。 是不是有些好笑。是不是應該允許一些搭便車? 五、關於老師教學的一些想法 簡單談談對老師這學期上馬經課的一些想法。先說說我個人認為比較好的方面。 首先是有一種對同學很有益的教學理念,就是要教會大家如何思考。能看出來這種想法貫穿 始終,老師隨時在啟發大家。這對不同的學生收獲肯定不同,但最重要的是讓大家去思考。 這也是遠遠比學一些知識更有意義的東西。 第二,在教學方式上有自己很好的想法。注意到要加強課堂氣氛的活躍,安排電影及討論, 是從身邊自己進行學習,這是非常好的。對課程內容有很全面的把握,針對不同內容採取不 同的形式。比如前兩章主要是分析為主,後面加強課堂討論。但我認為有些還有待改進,後 面再說。另外,布置論文作業有利於自主學習。有隨堂測驗,能督促大家學習,這可能很多 人都不會認為是好事,但我覺得這主要是想提醒大家把功夫下在平時,讓大家重視學習過程 而不是結果。 第三,與同學交流很充分,特別是課下。老師能在上課時帶來同學的論文在課間找同學進行 交 流 , 這 是 其 他 有 些 老 師 做 得 不 夠 好 的 地 方。這樣能增進師生間的感情,盡量減小 一種距離感,這是老師從自己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同時也要求同學要有很積極的態度。另外 有什麼問題能及時解決,有利於教學更好的開展。 第四,對同學的發言能很認真地給出分析,對發言同學是個很好的反饋,對其他同學也是個 提高的過程。 下面談談我覺得有些不足。 第一,整學期課程的安排感覺有些前松後緊,而且電影、討論的安排不是很合適。可能是因 為學期初剛接觸這門課要給大家一個熟悉的過程,而且前一部分要難理解一些。但總體上很 多人感覺前幾周有些松,這也跟同學們的思想重視程度有關。不能只看老師的安排,還要看 同學自己的學習情況。希望以後能有一個比較好的開頭,先能一下把大家都吸引住,以後的 教學就會容易得多。電影的安排太靠前了。很多同學在安排不久就都看完,因為對整體的時 間安排不清楚,不知什麼時候討論,這樣到第14 周很多內容就已經淡忘了。同意。 第二,對課堂討論應該進一步把握一下。這樣我覺得要加強理論的分析和實例的講解,而把 進一步的思考放在課後,比如2、3 周布置一次小作業之類。這樣在課上會有更高的效率。在 課堂上討論內容有時會比較散,而且很難快速的深入,會在一表面問題上停留很長時間。個 人認為總不如更系統地進行理論講解更好。理解。我若是你,也希望多聽老師講。不過聽得 困難和無趣的人不這樣想。有待提高。 六、關於網路課件的利弊 網路課件是由於現在電腦網路普及出現的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它最大的優勢是方便快捷,但 劣勢也很多。最主要的是由於電腦產生的。一是長時間看電腦會對身體有不好的影響,大腦 皮層這部分的興奮會對電腦產生依賴性,看書不容易進入狀態。二是看電腦和看書有很大的 不同,很多人都有同感,就是在電腦上看很多的文字會看不進去,與看書的感覺是不同的, 這勢必會影響效率,浪費時間。三是用電腦很容易走神,精神不容易集中。所以,這只能當 作一種輔助手段。我對電腦沒有這些感覺。也不偏愛紙張上的東西。但你所說這種問題會把 電腦和網路完全扼殺掉。所以偏激了些。我想,為了增強其利用率,應該圍繞需要閱讀的材 料,布置進度和任務。 關於這門課的電腦課件,我覺得是比較完善了,從重點解析到模擬測驗,差 不多是一種全程的網上學習資源了。但是 鑒於上面說的幾點關於網上學習的不足,我覺得要是能落實到字面上有一些詳細的參考資料 會更好。 上面是我在這學期學完馬經後的一些收獲體會。我想這些是與分析問題並列的一種學習,是 在認真學習基礎上得出的結論。不只是討論課內的一個具體問題,而是從另一個側面來分析 這門課。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我能比較清楚地理解馬經這門課,知道該如何去學,怎樣學 好,而且對如何上這門課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見,希望能教學相長。這些只是個人的思考,希 望老師也能給予指導。思考的認真、系統。對課程和教學理解挺好。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感想 本學期我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收獲很多。 在沒有學習這門課程之前,我一直認為政治經濟學是一門非常枯燥、無聊的學科,尤其是馬 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可是在通過了近一個學期的學習之後,我的想法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它讓我覺得經濟學是一門非常有意思的學問,讓我對資本主義經濟學有了本質的理解,對我 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然,可能由於學習得不夠認真,我對其中 的一些經濟學觀點的理解還不夠透徹,並且無法認同某些觀點。以下是我在學習過程中的一 些體會。 讓我感受最深的一個方面是通過學習微觀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後所做的比較。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研究經濟學的問題上所處的立場要比微觀經濟學深刻、廣泛得多。 微觀經濟學只是停留在研究一些經濟活動表層的規律,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則是研究經 濟學內在的本質,將與人們息息相關的經濟活動的基本原理進行了深層次的闡述。就這一點 來看,我覺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更高層次的理論。相比之下,現代西方經濟學屬於資 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范疇。經濟學就必須先從本質開始理解,可見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 濟學的重要意義。 其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第一次從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指明它是一切社會關系 中最根本和最具有決定意義的關系;第一次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與物的關 系 , 而 是 人與 人 之 間 的 生 產 關 系 ; 第 一次闡明了老動二重性原理,建立起科 學的勞動價值論;在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首次發現剩餘價值范疇,創立了剩餘價 值論,指出了利潤、地租、利息的真正的來源;在剩餘價值運動規律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 的經濟關系及其發展規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和歷 史過渡性。就這一點來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非常偉大的。而且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 學是無產階級政黨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 因此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於更好地理解我國現行的經濟制度、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 路線等有極大的幫助。 關於剩餘價值規律,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僱傭勞動 力,並通過剝削生產出的剩餘價值來實現價值的增殖,。分析整個生產過程,先看資本家,他 們的目的當然是通過現有的資產來實現資產的增殖。因而他們提供各種生產資料。,並僱傭勞 動力來實現商品的生產。從工人的角度講,他們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這種方式目的是獲得 利益。然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講資本家提供的生產資料定義為不可變資本,而工人提供 的勞動力是可變資本,並把剩餘價值歸結為是可變資本創造的,因為應該屬於工人,但被資 本家所佔有,而產生了剝削。整個過程可以用如下簡單的數學關系進行分析: 生產: 資本家的生產資料(不變資本)工人的具體勞動 商品的原有價值(價值量不變) 勞動力(可變資本)工人的具體勞動 商品的剩餘價值(價值量的增加) 交換: 產品的價值=剩餘價值+原有價值 分配: 資本家:產品價值;工人:工資 投入效出關系: 資本家:投入生產資料,並支付工資,得到產品價值。其中產品價值>生產資料+工資, 工人:投入勞動力,得到工資 由以上簡單的式子,可得一個很明顯的結論,工人投入的勞動力>得到的工資。 因為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所以資本家的生產資料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並沒有得到價值的 提升。而工人是通過自己的勞動,所以他們創造的剩餘價值。另一方面,工人投入越多的勞 動力越多,則他們的情況越壞,而資本家的情況越來越好。但因為工人如果不投入勞動力, 則 因 為 得 不 到 工 資 而 無 法 生 存 , 因 而 不 得 不 被 迫 進 行 生 產 。 所 以 這 種 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導致了剝削。 另一方面,在學習中我也遇到了一些疑惑不解的地方。 首先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服務對象。政治學是為一定社會階級服務的。顯而易見,馬 克思主義經濟學是站在廣大無產階級的立場上的,因而代表了廣大無產階級的利益,所以一 切對於無產階級不利的東西都將被視作是錯誤的、有害的。這在剩餘價值規律中可以明顯地 看到這一點。資本家不是無產階級,因而資本階級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地位永遠是 在剝削無產階級。即在研究經濟問題之前,由於政治的緣故,已經先入為主,將要研究的問 題定性為無產階級總是受資產階級壓迫的。故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反映政治經濟學的問 題上,所持有的客觀、科學是無產階級的客觀、科學、歷史、辯證。 其次,另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是,關於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誕生。那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由 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馬克思所著。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無非就是資產階 級與無產階級的關系。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根本區別在於誰有沒有資本。無產階級要與資 產階級對立並且打倒他們的原因很顯然,因為少數資產階級佔有社會較多的物質資源,而大 多數無產階級沒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上天所賦予人不斷追求物質,以獲得生 命延續的本能,所以在人類的哲學里,佔有資源是無罪的。第二是人都是平等的,由此而產 生的一個很淺顯的想法是別人佔有物質資源,為什麼我不能佔有?基於這兩點,所以逼迫無 產階級要與資產階級斗爭。斗爭當然需要武器,於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成為了這樣一個 為無產階級的武器。故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再是一門簡單的學問,不再單單研究經濟活 動中的各種現象和規律,而是為了打倒資產階級而去研究經濟規律。 不是批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只是從一門學科的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更像是 政治科學,而非自然科學。或者是我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還不夠深入,沒有真正理解 其精髓、深刻的地方吧。 但是,我覺得通過這個學期僅有的一點時間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已經有很大收獲了, 尤其是對於經濟活動中最基本的東西有了一些深入地思考、探索,認識到了一些基本的規律, 這對我以後深入學習經濟學還是很有用的。

2. 經濟學主要講什麼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
在階級社會里,經濟學是一門具有階級性的科學。一般來說,持有不同階級立場的經濟學家,對同樣的社會經濟現象,往往持有不同的觀點,研究時也有不同的目的和側重點。對於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之間,就有不同的定義。例如,對於作為整個經濟學科的基礎的理論經濟學,在資產階級經濟學界比較流行的一個定義,認為它研究人們既定的目的與具有不同用途供選擇的手段之間的關系,即認為人們要滿足的慾望是眾多的,而一定時期作為滿足慾望手段的資源總是有限的,用於某個目的就不能用於其他目的,經濟學就是要研究人們在以有限的資源滿足眾多的慾望時怎樣作出合理的選擇。在這里,人們之間的剝削關系,資本剝削勞動的本質,就被掩蓋了。當然,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對理論經濟學的對象還有其他種種說法,但是它們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強調經濟學是「超歷史」、「超階級」、「超政治」的,從而,它適用於任何社會和任何歷史時期。這類定義的主旨,顯然是要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說成是永恆的、普遍的。盡管在資產階級經濟學中,有時也揭露以至譴責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性質及其矛盾,但其目的還是企圖經過各種改良的、修修補補的辦法,使它永存下去。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經濟學,一般稱為政治經濟學。關於它的對象,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中間,雖然也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多數認為它是研究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生產關系體系,即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前提下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諸關系在內的經濟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在階級社會里,政治經濟學的任務是在於揭露各個階級社會的階級剝削。有的則認為它研究人類社會各個階段上生產方式的發生、發展以及滅亡的規律,因此,它既要研究生產關系,也要研究與之相結合的社會生產力的性質、狀況及其發展規律。事實上,就是主張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的經濟學家,也不把生產關系作為孤立的研究對象,而是同社會生產力結合起來研究。同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認為,政治經濟學既然是以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生產關系(或生產方式)作為研究對象,那麼,它既是一門理論的科學,也是一門歷史的科學。它不僅要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或生產方式),揭示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和必然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規律;而且要研究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或生產方式),特別是要研究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或生產方式),揭示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性質及其運行的規律,以及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或生產方式)的發生、發展及其走向共產主義的必然性,為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服務。
至於以理論經濟學為基礎的應用經濟學,它的研究對象是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經濟活動(如農業、工業、商業等)、或涉及各個部門而帶有一定綜合性的專業經濟活動(如經濟計劃、財政、貨幣、銀行等)、或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如企業的經營管理)及其相應的經濟關系。應用經濟學就是要研究這些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特殊規律性。由於各種經濟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經濟關系中進行的,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有資本主義的應用經濟學,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有社會主義的應用經濟學。由於所有應用經濟學都以一定的理論經濟學為基礎,或多或少地要受到經濟學家的階級立場和觀點的制約,這樣,就有資產階級的應用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的應用經濟學的分野。但是由於資產階級經濟學主要研究在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支配下的經濟活動,因而它們的某些分析內容和分析方法,撇開其資本主義剝削內容,也有可資吸取和借鑒的地方。
經濟學作為多種經濟學科的總稱,除了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外,還包括其他許多門類和分支,它們也都各有自己的研究對象。

3. 經濟政治與社會的內容簡介

本課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相關基本觀點教育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建設常識教育。其任務是使學生認同我國的經濟、政治制度,了解所處的文化和社會環境,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積極投身於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中。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緊扣最新大綱,廣泛採用近年來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所取得的理論成果,以期能夠用先進的思想武裝學生的思想、促進學生對現實的把握能力,從而樹立崇高的理想,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基本觀點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有關知識;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會現象、主動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4. 經濟學主要講的是什麼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生活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滿足」的學問。 一切經濟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在哪裡? 因為,無論任何一種經濟現象的產生、存在、延伸,都有"需要"的原因在背後做支撐,所以,一切經濟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需要!即:社會的文明進步「需要」和人的生活「需要」。因此,經濟學的研究應該從「需要」入手,抓住「需要」這條主線,展開經濟學理論超前於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創新。 社會進步「需要」與個人生活「需要 經濟發展的過程是一個「滿足」社會進步「需要」與個人生活「需要」的過程。也就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是以滿足社會進步「需要」的同時滿足個人生活中的「需要」,並且,兩者不得有任何的偏廢。 由於,個人生活的「需要」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形式,並且這兩種「需要」關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社會文明進步的「需要」是以「統籌、計劃、運做」的方式來實現「滿足」的;個人生活的「需要」是以「交易」的方式來實現「滿足」的。「交易」在「市場繁榮」的前提下能夠給人以更加充分的「滿足」;「統籌、計劃、運做」在「資源豐富」的前提下,能夠「滿足」社會進行高度文明創造的需要。市場繁榮是資源豐富的原因,資源豐富是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的基礎,社會物質文明建設是市場繁榮發生更加深刻的變化的前提。因此,市場經濟不是可以孤立發展的,計劃經濟不是可無的,應當根據條件的轉換,把「經濟發展」的機制運行起來,也就是根據「物質基礎」的能量狀況,設計一種能夠讓這種「能量」充分釋放於社會「文明進步」過程中的經濟體制,同理,也可以根據「市場空間」的允許狀況,設計一種能夠更加充分滿足人的「需要」的經濟模式。

5. 社會經濟學是什麼

社會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我們把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及其轉化機制確定為社會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包含著前後相關的兩個問題,一是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范疇是怎麼來的;二是這樣思考的依據是什麼。

6. 經濟學講什麼 要具體點的 謝謝了

報紙雜志整天說著經濟形勢,什麼我國經濟增長強勁、美國經濟疲軟等等,我們也常說,你有點經濟頭腦好不好?或者這么做經濟又實惠。那麼,究竟什麼是經濟學呢?經濟到底跟我們有什麼關系呢?

人類社會的核心就是經濟,我們生活中絕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和經濟掛鉤的,小孩要素按著他口袋裡的零花錢,工薪階層要根據一個月的收入來選擇適當的消費,創業的人要考慮選擇什麼行業,怎樣獲得投資等等。現在的社會里,我們沒法離開經濟生活,現在無疑就是「經濟學的帝國主義時代」,生活中的行為幾乎都可以用經濟學來分析。經濟學的作用就是解釋世事。經濟學能夠解決世界上的一切事情,你相信嗎?不信的話,我們就從經濟學是什麼、研究什麼等方面來看看它究竟解決了什麼問題。

人活著就有慾望,慾望的意思就是「想要」,比如餓了想要吃飯,喝了想要喝水,想有安全的感覺,想與人交往,想被人尊敬,還想要干出點名堂來等,這些都是慾望。古人常說,欲壑難填,就是指人的慾望是不容易滿足的,人的慾望沒有止境的。從前有個故事:

齊國有個女兒,有兩家男子同時來求婚。東家的男子長得丑但是很有錢,西家的男子長得俊美但是很窮。父母猶豫不決,便詢問女兒,要他自己決定願意嫁給誰,要是難以啟齒,不便明說,就用袒露胳膊的方式,讓父母知道她的意思,袒露左臂是願意嫁給東家男子;袒露右臂是願意嫁給西甲男子,結果女兒袒露出兩只胳膊。父母親感到奇怪,就問其原因。女兒說:「想在東家吃飯,在西家住宿。」這就是東食西宿這個成語的由來,這個故事解釋了人們總是貪得無厭,希望得到更多的東西,慾望的最顯著特徵是無窮大。

經濟學產生之後,慾望便不再被視作可恥的東西,而認為是人的本性所在。經濟學要解決的問題,是人類最基本、最重大的問題,也就是:人類怎樣才能更快樂,更幸福!說白了,也就是怎麼滿足人的慾望,經濟學把慾望這種東西顯性化了,直接用金錢或者說資源來衡量。拿什麼是資源呢?
要滿足慾望就得有滿足的手段,經濟學把滿足人的慾望的手段,叫「資源」。我們都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你想得到一樣東西,就必須付出相應代價。表現在現代社會,那就是為了維持你的生活,你必須努力工作以賺取金錢,這樣才能用錢來買到你想要的東西。說白了,怎麼賺錢、怎麼花錢這個跟錢打交道的事情都跟經濟學有關系。

另一方面,我們都知道物以稀為貴,因為畢竟有些東西是有限的,為什麼我們不能無所顧忌的用水、用電?為什麼市場上的白菜土豆有時多有時少?這些為什麼作為我們生產和生活資料的東西都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廣而言之,連我們自身所能提供的勞動力、還有用作生產基礎的原料和土地等等生產資料,都是有限的。把這些東西統一取個名字,就叫做「資源」,資源是有限的,可是誰都想要擁有資源,那麼如何分配資源便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經濟學就致力於解決這個問題。

資源的特點跟慾望相反,跟人的無窮的慾望比起來,資源總是顯得不夠,經濟學家把資源的這個特點叫做「稀缺」。每個人都面臨稀缺問題。窮人的稀缺問題就是缺錢,富人也有稀缺問題。窮人的稀缺問題就是缺錢,富人也有稀缺問題,比如想想活得更長久或者生活中有更多的閑暇,也就是說時間這個資源對於他們來說是稀缺的。每個社會也都面臨稀缺問題,不管是窮國還是富國。美國是最富裕的國家,難道美國人就不想更安全、更強大了嗎?當然不是。所以,稀缺是普遍現象。

慾望人人有,而且還會膨脹,但是資源卻是稀缺的,滿足慾望的手段沒有那麼多,所以,痛苦是必然的。

經濟學的英語Economics是由希臘文而來,意思是家庭、家族、財產權以及法律,從字面上來看是指家族管理或是政府的管理。一般經濟學的教材都會開宗明義的講,經濟學就是選擇和資源配置的學問。

斯密在他的教材里,通過美國汽車工業歷史的演變,給出了經濟學的定義,即經濟學研究消費者的行為,研究生產者行為,也研究政府經濟政策問題。

先來說說經濟學怎麼研究消費者。我們都是消費者,我們賺錢是為了花錢。經濟學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收入來決定消費,多掙多花,少掙少花,這是最簡單的道理。經濟學還告訴我們不要看今天賺了多少錢,而要在一生的時間跨度內來看收入和消費,現在年輕力壯,掙得多花的少,但是要想到老了退休了那天是沒有收入的,所以要未雨綢繆給自己留點後路,不要等到老時不名一文,那樣的下場可不好。經濟學還告訴我們,其實也不必拘泥於按收入來安排消費,只要有實力。你也可以透支一下未來,借款消費,只要你能夠在將來還上就可以了。同樣的,掙的錢也不必全花出去,有多少用於消費有多少用於儲蓄,這就是你自己的選擇了。消費也有一些特點,比如古人常說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說消費是有慣性的,一時半會兒還改不過來。這些都是經濟學研究消費是涉及的問題,看看,真的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吧!

經濟學也研究生產者。因為慾望太大,而資源又總是那麼稀缺,他永遠比慾望要求的少,即使再怎麼發展生產,也並不是所有慾望都能得到滿足,而只能滿足一部分。那人類就要決定讓那些慾望得到滿足,那些慾望不能滿足,至少是暫時不能滿足。

生產什麼,就意味著讓什麼慾望得到滿足。比如生產糧食,就是為了讓吃的慾望得到滿足。因為資源稀缺,不可能什麼都生產,所以,生產一種東西,就意味著放棄另外的東西。你有一張白紙,如果用來折紙鶴,就不能再畫成水彩畫掛在牆上了。還不如一畝地,中了玉米就不能同時再種水稻。這都是關於「生產什麼」的問題,屬於經濟學的研究范疇。

怎麼生產也就是如何生產的問題。生產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比如同樣是一個杯子,可以是流水線統一製作的玻璃杯,也可能是手工製作的陶瓷杯,那麼那一種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和慾望呢?哪一種更有效率、事半功倍呢?對企業來說,賺錢才是硬道理。這個說明,用什麼方式生產是很重要的,需要仔細考量,做出抉擇,經濟學家把這叫「如何生產」。

東西生產出來以後,就該讓它去滿足人的慾望了。但是怎麼把東西分到每個人手裡呢?要靠規則。規則怎麼定?說白了就是價格問題,是誰出價高就給誰,類似於拍賣?還是誰權力大就給誰?價格是最直接的分配方式,但是卻不一定是合理的或者說是公平的,所以還有一個為誰生產、如何分配的問題。

經濟學研究這些問題的核心思想是講求效率,即資源配置的效率問題。經濟學效率的含義是一種最好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下,如果想讓某個社會成員狀況變的更好,就只能讓其他某個成員的狀況變得比現在查。這個狀態很像「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只有達到有效的狀態,才是最好的。迄今為止,人類找到了兩種配置資源的方式。一個是計劃,一個是市場。主要用計劃方法配置資源的經濟較計劃經濟;主要用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叫市場經濟。計劃方式,就是計劃部門的人說了算,只有他們有卻決定資源怎麼配置,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是計劃實現規定好了的。所有人都必須服從,不不能各行其是。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手段是市場價格機制。在市場經濟中,消費者買什麼、買多少,由消費者根據市場價格和自己的收入和偏好決定;企業生產什麼、生產多少,要看生產什麼更賺錢,市場經濟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經濟。而選擇是計劃還是市場,就是政府的問題了,所以經濟學也要研究政府的行為。

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是人的行為。可是經濟學常常借鑒自然科學的方法。這使得經濟學對世界的解釋更精確,對於指導人類實踐也更有效。經濟學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實用學科,一種分析的方法和工具。經濟學就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經濟學必須回歸本質,無條件地服務於社會大眾。

7. 什麼叫經濟社會

  1. 經濟社會研究經濟和社會的相互關系以及經濟運行過程中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相互作用的一般規律的社會學分支學科.

  2. 經濟社會主要由經濟行動論、社會經濟結構論、社會經濟變遷論、社會經濟戰略論組成。經濟行動是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作用的結果,它的主體是社會人而非經濟人,行動所追求的目標並非獲得最大利潤,而是多層次需求的滿足。

  3. 經濟系統是社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社會系統的各個子系統之間互相提供功能滿足,使社會的階級階層結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工業化引起的社會流動和社會結構重組是普遍的現象,由此社會從機械團結向有機團結過渡。

  4. 當代經濟社會學關注的重點在社會經濟變遷的理論構建上,集中探討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變遷所具備的心理特質、發展的指標體系、發展中的協調與失調等問題。由此產生了後工業社會論、富裕社會論和社會指標運動。

8. 經濟政治與社會講什麼

經濟是進行社會生存的一項活動,政治對內講是如何治理國家,對外講主要可以是進行維護擴大國家利益的活動,戰爭是進行政治活動的一種手段,為了更好的發展與國家未來,每個人都應該掌握一定的政治知識軍事知識,制度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讓社會更好的運轉,符合實際情況的制度才能讓社會運轉,考慮制度要根據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與實際情況。

閱讀全文

與經濟與社會講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事業金是什麼補貼 瀏覽:466
支持寶健康碼在哪裡 瀏覽:57
環境和經濟的關系有哪些 瀏覽:302
經濟大周期下蕭條怎麼辦 瀏覽:72
電波的愛情什麼歌 瀏覽:33
現如今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863
如何去拼搏一番事業 瀏覽:795
相聲幸福生活在哪裡 瀏覽:69
醫院公考和事業編制有什麼區別 瀏覽:386
南沙哪裡有婚姻登記 瀏覽:511
為什麼說喬晶晶在另外時空會幸福 瀏覽:776
回國事業編老師和留美哪個好 瀏覽:669
講民國時期故事哪個主播人流量大 瀏覽:251
貴州岑鞏有哪些民間故事 瀏覽:354
大班教案健康空氣在哪裡 瀏覽:93
幸福花黃葉什麼回事 瀏覽:754
婚姻宮正財七殺代表什麼 瀏覽:150
婚姻最初的原因是什麼 瀏覽:863
社會養老事業有哪些模式 瀏覽:474
有多少人覺得婚姻失敗了 瀏覽: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