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技術指標包括什麼
一般在總圖上註明.
例:建築類的
經濟技術指標
用地面積:13300平米(20畝)
總建築面積:6533平米
廠房:4932平米
綜合樓:1565平米
其他建築:36
建築佔地面積:5326平米
建築密度:40%平米
容積率:0.49平米
綠化率:20%平米
㈡ 經濟技術工作有什麼重要作用
調動發揮職工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有效方法
企業工會經濟技術工作的最大功效在於把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於進行有組織、有目的地調動和發掘,使廣大職工看到自己主人翁地位和能力,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優勢,克服了不被人重視或無所作為的偏見,增強了信心和力量,使廣大職工當家作主,廣泛參與企業生產經營。它給廣大職工創造了施展才能、發揮創造熱情的機制,因而成為發揮職工積極性創造性的最好途徑。
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動力
職工經濟技術活動是廣大職工自我教育、自我幫助、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的群眾性民主實踐。它使團結互助、無私奉獻、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職業道德都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跡和他們的風格品位得到進一步升華,如工運歷史中的「孟泰精神」、「夢桃風格」、「鐵人精神」、「時傳祥事跡」、「一團火精神」、「創業精神」等,無不體現了工人階級的優秀道德品質和時代精神風貌,影響和教育了廣大職工,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產生催人奮進的動力。
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
職工經濟技術活動是開發職工智力,挖掘企業潛力,提高經濟效益的創造性工作,它致力於推動技術進步和提高職工素質。它一方面可以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現實困難和矛盾,另一方面組織廣大職工參與,可以全面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率,更重要的是促使廣大職工的文化技能素質不斷提高,使企業從戰略上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為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打下良好的基礎,創造了條件。
維護職工利益的重要內容
工會代表和維護職工的利益,其內容是多方面的,它既要處理好兩個維護,又要處理好經濟利益和政治權利的關系。維護職工利益的手段也是多方面的,不僅有加強民主管理、簽訂集體合同、協調勞動關系等,也可以通過組織和發動職工參加經濟技術活動,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提高職工的文化技術水平,使廣大職工獲得經濟利益,增強就業競爭的能力,從而保障了廣大職工的具體利益,也為鞏固職工主人翁地位創造了條件。因此,搞好工會經濟技術工作是維護職工利益的重要內容。
㈢ 什麼是技術什麼是經濟技術經濟學中的經濟含義主要是指的什麼
技術經濟學是研究技術和經濟矛盾關系的科學,具體說它是專門研究技術方案經濟效益和經濟效率問題的科學(註:技術方案是指以技術為基礎,由人力、物力、財力、運力、自然力和時力組成的,為達到某種目的和滿足某種需要的一種有機組合)。
對技術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從各種不同版本和作者的技術經濟學專著中不難發現,這依然是一個爭論最多的問題。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觀點有:
1.關系論,認為技術經濟學是研究技術與經濟的相互關系以達到兩者最佳配備的學科。
2.因素論,認為技術經濟學是研究技術因素與經濟因素最優結合的學科。
3.問題論,認為是研究生產、建設領域技術經濟問題的學科。這三個觀點顯然與20世紀80年代以來引進技術和加大建設項目投資的時代要求有關。
4.動因論,認為是研究如何合理、科學、有效的利用技術資源,使之成為經濟增長動力的學科。這反映了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變化,進一步深入研究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理論的客觀需要。
5.效果論,認為技術經濟學研究技術活動的經濟效果。這顯然帶有學科初創時期對「大躍進」盲目建設不講經濟效果的反思。
6.綜合論(系統論),認為是研究技術、經濟、社會、生態、價值構成的大系統結構、功能及其規律的學科。這反映了希望在更廣泛的人類社會大系統中研究技術問題的願望。
㈣ 什麼是技術什麼是經濟技術和經濟的關系如何
技術是人類在生產實踐與社會實踐中的經驗總結,是人類的智慧的結晶。技術有狹義的概念和廣義的概念。狹義的概念是科學原理在實踐中的運用,或者說是人對於物的攫取方面的一切理念、方法、手段、程序的設計和應用。在這個意義上,技術僅僅是以人為主體以物及環境為客體的活動方式。廣義的概念則是:技術是處置一切客觀事物的合理的、有效的、經濟的理念、手段、方法、程式的總括。也就是說,它不光是以物為客觀對象,而是擴展到客觀事物的一切方面。
而經濟則是研究人們需求—生產—分配—交換一系列活動的學問。是解釋和指導「在人們需求的資源是稀缺的這種環境下,人們如何做出選擇,把資源調配到更加科學、合理、公平的狀態,使得人盡其能、物盡其用、時盡其效」的一門科學。經濟一詞來源於「經世濟民」這句成語,本意是:「經營管理社會或者國家,接濟人民,使人民幸福安康」。由此可以定義:經濟學就是「經世濟民」的學問。
技術與經濟的關系是:1,從狹義的方面說,技術是經濟的推動力之一,技術是生產的基本要素之一,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在合理的人類社會中是正相關關系。2,從廣義的方面說,技術也是研究經濟學的重要工具。某些科學方法例如數學,在經濟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使得經濟學在經濟實踐中具有了更加深入的指導意義,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㈤ 經濟技術指標是什麼
經濟技術指標是指國民經濟各部門、企業、生產經營組織對各種設備、各種物資、各種資源利用狀況及其結果的度量標准。
它是技術方案、技術措施、技術政策的經濟效果的數量反映。技術經濟指標可反映各種技術經濟現象與過程相互依存的多種關系,反映生產經營活動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經濟成果。各部門和企業都有一套與本部門、本企業的技術裝備、工藝流程、所用原料、燃料動力以及產品特點相適應的技術經濟指標。
內容包括
1、用地面積項目用地紅線范圍內的土地面積,一般包括建築區內的道路面積、綠地面積、建築物所佔面積、運動場地等等。
2、總建築面積在建設用地范圍內單棟或多棟建築物地面以上及地面以下各層建築面積之總和。
3、建築密度建築物底層佔地面積與建築基地面積的比率。
4、綠化率指項目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內的綠化面積與規劃建設用地面積之比。
5、日照間距前後兩排南向房屋之間,為保證後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層獲得不低於一小時的滿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間隔距離。日照間距的計算方法:以房屋長邊向陽,朝陽向正南,正午太陽照到後排房屋底層窗檯為依據來進行計算。
㈥ 企業的主要經濟技術指標什麼意思包括哪些方面
這個很多了,產值,銷售收入,利潤,中間投入,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工資總額,上交稅費等
㈦ 什麼是技術經濟
技術經濟學是研究技術和經濟矛盾關系的科學,具體說它是專門研究技術方案經濟效益和經濟效率問題的科學(註:技術方案是指以技術為基礎,由人力、物力、財力、運力、自然力和時力組成的,為達到某種目的和滿足某種需要的一種有機組合)。技術經濟學的研究任務是正確地認識和處理技術和經濟之間的關系,尋找技術經濟的客觀規律,尋找技術和經濟之間的合理關系,包括最佳關系和協調關系。具體研究任務有以下三個部分:(1)研究技術經濟評價和綜合評價理論和方法。一是研究共同的評價理論和方法;二是結合不同技術研究不同的評價理論和方法。這兩種研究互相促進,相輔相成。有了理論和方法,規劃設計、生產運行和經濟管理等部門就能夠根據各種具體情況 來解決各種具體的技術經濟問題。(2)從總的技術經濟分析論證出發,尋找國內外技術(包括硬技術和軟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和發展規律。(3)研究解決實際技術經濟問題,特別是因素復雜、綜合性很強的重大技術經濟問題,提出具體結論和建議,供實際應用。
技術經濟問題,存在於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農業和工業、交通運輸和郵電、市政生活和建築業、商業和外貿、旅遊和服務業、環境保護和衛生、教育和文化、科學研究和國防、行政管理和金融等;存在於生產建設的各個階段:試驗研究、勘測考察、規劃設計、建設施工和生產運行等;存在於全國和各地區國民經濟建設的各個綜合領域。由此可見,技術經濟的研究內容相當應泛,除了研究理論方法和客觀規律以外,結合實際研究內容很多,大致有以下若干方面的技術經濟問題:(1)地質資源的勘探開發。(2)各種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綜合開發利用。(3)農業優良品種的培養和選擇。(4)各種工業原料、材料的製造和利用。(5)能源的生產和供應。(6)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儀表的採用。(7)各種標准和系列的制定。(8)產品和設備的生產、造型和結構。(9)生產專業化、協作化和聯合化。(10)生產規模、結構、布局和後備。(11)建設方式(新建、擴建和大修)和建設工期的確定。(12)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發展、選擇和配合。(13)各種通訊方式的發展、選擇和配合。(14)各種國防軍事安全措施的選擇。(15)城市建設的規模和布局。(16)科研、教育和衛生機構的規模、結構和布局。(17)環境污染防治方式的選擇。(18)生產運行中工藝條件和技術參數的合理選擇。(19)物流的技術經濟問題。(20)外貿的技術經濟問題。(21)引進工程技術、合資經營和經濟技術協作的技術經濟問題。(22)技術進步的經濟評價問題。(23)規劃和設計(包括工程設計)的技術經濟問題。(24)各種管理的技術經濟問題。(25)各種人力、物力、財力、運力、自然力和時力的合理分配使用問題。以上列舉的僅僅是國民經濟建設中經常遇到的和比較重要的技術經濟問題。應該說,技術經濟總是無所不在。
技術經濟這門科學,是在1963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批準的我國第二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全國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誕生的。當時,技術經濟與自然條件和資源調查研究、技術科學、基礎科學、工業科學技術、農業科學技術以及醫學科學技術六大科學技術並列一起,作為第七大科學技術被列入規劃綱要,這在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這門科學在我國產生不是偶然的,有它的客觀背景。60年代初是我國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當時有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比較注意技術和經濟相結合的正面經驗,也有了第二個五年計劃把生產技術和經濟規律完全分開的反面教訓,對比之下,深感生產技術和發展必須考慮經濟規律,技術和經濟必須結合。為此,有必要建立一門專門研究技術和經濟相結合的科學,研究技術經濟問題的科學,這就是我國技術經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從科學發展歷史看,現代科學技術和發展有著兩個明顯的趨向,這就是科學發展專業化和綜合化,兩方面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技術經濟學既是科學發展專業化的產物,也是科學發展綜合化的產物。因為經濟科學原來是一門科學,隨著專業化發展的結果,產生了許多經濟學的分支學科,技術經濟學就是其中的一個分支。技術經濟學不單純從經濟科學中產生出來的,而是從技術科學和經濟科學互相交叉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科學發展綜合化的必然結果,這是技術經濟學產生的科學背景。也許有人認為,技術經濟學是從蘇聯和西方搬來的,其實,蘇聯只有技術經濟指標、技術經濟論證等各種說法,並沒有技術經濟學這門科學,西方也沒有這門科學,瑞典學者埃里克·達克在《中國的技術經濟學》一文中指出:"無論是技術經濟學這一名稱或是這一學科系統的方法,在今天蘇聯的經濟學中都不存在。""在蘇聯經濟學中,與技術經濟學最接近的學科實際上僅是一個部門經常學"。"技術經濟學和西方的成本效益分析有些相近。""詳盡地研究這一學科的各種概念是很有趣的。"(引自《美國亞洲概觀》,1981年9月號)由此可見,技術經濟學已早被國外承認。
技術經濟學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開創發展、全面破壞和全面發展三個時期。從1962年正式定名"技術經濟"學,並制定了全國技術經濟研究規劃綱要開始,一直到十年內亂前,是第一個發展時期,也是這門新學科的創建時期,在這個時期里,具有中國特色的技術經濟學理論方法體系開始形成,而且有著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是:以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經濟理論為指導;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規律和價值規律為依據;以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的要求為目標;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為手段;以結合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具體實際為基礎;以認識和正確處理技術同經濟之間的實際矛盾關系為目的。十分遺憾的是,在十年內亂中,技術經濟研究機構被撤消,技術經濟學的研究工作全部停止,而且遭到徹底的批判,這個時期就是全面破壞時期。自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技術經濟學獲得了新生,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1978年11月成立了中國技術經濟研究會,現在許多省市和部門也都成立了技術經濟研究會;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技術經濟研究所,很多部門相繼成立了技術經濟研究機構;許多理工科大學開設了技術經濟課程,不少文科大學也開設了技術經濟課。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專門培養了技術經濟專業博士生、碩士生和大學生。這個時期,技術經濟學理論方法體系得到了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技術經濟這門學問越來越重要,研究工作正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技術經濟學在實際中應用愈來愈廣,技術經濟學分支學科越來越多。
㈧ 規劃設計中用的「經濟技術指標」和「技術經濟指標」有什麼區別具體包含哪些指標
二者區別在於:技術經濟指標既屬於經濟指標,但又區別於經濟指標,如消耗總量、產品產量等單純表示資源消耗與經濟成果的指標不是技術經濟指標,只有將兩個相關的經濟指標進行比較而得到的經濟指標才是技術經濟指標。主要經濟技術指標,指的是經濟與技術指標,經濟指標要財務去做。
一.什麼是技術經濟指標?
技術經濟指標是指國民經濟各部門、企業、生產經營組織對各種設備、各種物資、各種資源利用狀況及其結果的度量標准。它是技術方案、技術措施、技術政策的經濟效果的數量反映。技術經濟指標可反映各種技術經濟現象與過程相互依存的多種關系,反映生產經營活動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經濟成果。各部門和企業都有一套與本部門、本企業的技術裝備、工藝流程、所用原料、燃料動力以及產品特點相適應的技術經濟指標。技術經濟指標是對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計劃、組織、管理、指導、控制、監督和檢查的重要工具。技術經濟指標是反映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的某一方面情況的絕對數、相對數或平均數。技術經濟指標的意義:提高經濟效益;考核生產技術活動的經濟效果。
1.利用技術經濟指標,提高經濟效益;
2.考核生產技術活動的經濟效果,以合理利用機械設備、改善產品質量;
3.評價各種技術方案,為技術經濟決策提供依據。
二.技術經濟指標的表示方法:
主要有三種:即將消耗與成果進行比較時所得到的指標,如產值能耗、棉布用紗、勞動生產率等,產值能耗用「價值量(實物量)/如優質品率、材料利用率等均用「即在兩個相關指標中,如百元產值提供利潤、百元資金提供產值等都是用這種方法表示。
三.技術經濟指標設計應遵循的三個基本原則:
即指標的設計必須同技術經濟范疇的科學含義相一致,指標的數量應取決於實際經濟部門的需要和理論研究的完善程度。即指標設計應適應於經濟發展水平、計劃水平、統計水平,以及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技術與經濟的相應變動;對於不同的工程項目、不同的技術方案、不同的技術實踐。
㈨ 什麼是經濟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指的是用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通過提高質量、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占據市場並實現市場價值的經濟技術活動。技術創新是貫穿企業活動的全過程,以獲得企業經濟利益為目標的一系列活動。
「技術創新」是從TechnologyInnovation一詞翻譯而來。這是上世紀初,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先生(曾任武漢大學著名經濟學教授張培剛先生的導師)創造的經濟學理論中提出的。
技術創新首先是一種經濟概念,是一種經濟發展觀。這一理論的一個根本特點是,高度重視技術變革在經濟變革中的重大作用。它是經濟和科技,甚至包括教育培訓、文化等有機結合的一種理論觀點,不是一個純粹屬於科技范疇內的概念。
技術創新包括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技術創新的確是某種解決方案,是一種技術手段,但這還不夠,技術創新必須同時是一種應用,這種應用必須通過市場來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
第二個層面,技術創新是以市場為導向的,但滿足的不是現有客戶的需求,而是「非客戶」,或者叫潛在客戶的需求,也就是說,這些需求有些甚至還不是現實的。
有人說,企業經營是龍頭、管理是基礎、技術是工具,把企業分成了若干個子系統。技術創新不是企業的了系統,而是把企業的各個子系統進行有機連結並高效運轉,從而實現企業利益。必須強調,技術創新是經濟概念,技術創新以技術進步為工具,而不等同於技術進步。但是有些人卻沒有搞清楚,錯誤地把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發明新技術等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碼事。技術進步是技術概念,是以技術為導向,追求高技術含量,高技術水平;技術創新是以市場為導向,追求經濟利益,追求長久的核心競爭力。再好的技術如果沒有切中市場,就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哪怕獲得了諾貝爾獎項也不能算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從操作層面而言,一般須具備以下幾個階段。
技術創新的第一個階段,是創新思想的形成。創新思想的形成環境主要包括市場環境、企業環境和社會環境等方面。
第二個階段就是創新技術的獲取。創新技術的獲取也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企業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技術創新活動;二種是企業與其它部門合作培養,主要是與科研部門、高等院校等合作;三種是從外部引進。就第三種方式而言,企業引進技術軟體和引進硬體的效果和條件也是不相同的。
生產技術創新的第三和第四階段,是企業生產要素的投入和組織、管理階段。主要包括企業的人力、物力、資金、技術、信息等基本要素的投入與組織管理。資金的投入與管理,一般來說要把握好幾個比例關系:一是研究與發展費用占企業銷售額或利潤的比例;二是在研究與發展費用中,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各部分的資金比例;三是引進技術的費用與吸收費用的比例。
第五階段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效果展示階段。企業技術創新的效果可以在經濟指標和產品的物理化學性能上得到反映,改進產品的物理化學性能也常常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在現實中,往往也只有在改進產品的物理化學性能方面取得成果後,才能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