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基諾族的社會經濟是什麼
基諾族自稱「基諾」,意為「舅舅的後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鄉,其餘散居於基諾鄉四鄰山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基諾族人口數為20899。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使用基諾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無文字,過去多靠刻竹木記事。無本民族文字。
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是民族自稱, 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意為"跟在舅舅後邊", 加以引伸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1 9 7 9 年6 月經民族確認,成為中國的第5 6 個民族。
新中國成立前,基諾族社會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階段,還保留著許多古俗。如血緣婚的遺跡依然存在,有的村寨並不禁止氏族內婚;有的村寨禁止氏族內婚,但不禁止氏族內的戀愛同居。母系氏族公社的遺俗也相當多,平時只有母親才有權為生病的子女殺雞「招魂」;在上新房的儀式上,第一個手持火把登樓點燃火塘的是氏族內最年長的女性;村社長老雖已是男性,但他們仍沿用母系氏族公社時代的稱號——「左米尤卡」,即村寨的老奶奶。由父系公社取代母系公社,大約有300餘年的歷史。個別村寨在20世紀40年代尚有百餘人共居的大竹樓,這個父系大家庭公社雖然共居一處,但分居各房間的小家庭卻又是個體經濟,單獨生產和消費,呈現了父系大家庭公社末期的過渡狀態。這些原始社會古老遺跡可謂基諾村社的特點之一。
基諾族農村公社是由不同氏族成員共居的地緣村落(巴朵寨除外),每個村社就是一個獨立的村寨。村社各有其標有傳統界樁的土地界限,界內的土地歸村社所有,他人不可侵佔。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是村社公有,其內部佔有形式則分為村社共有、氏族或父系大家族公社公有、個體家庭私有3種,但公有制是主要的。在農業生產中盛行換工互助,狩獵中盛行原始平均主義的分配原則。原始租佃、僱工、借貸關系已經發生,但並未出現不勞而食的剝削者。村社一般有兩個長老,首席長老叫卓巴,次為卓生,他們由特定的古老氏族的最年長者充任,其職責涉及村社的生產、生活各個方面。
基諾族以刀耕火種的農業為主,農具基本上是鐵制的,有砍刀、鐮刀、小手鋤等。主要農作物是旱稻、玉米,種植棉花也有較長的歷史,盛產香蕉、木瓜等亞熱帶水果。基諾山是出產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大牲畜有黃牛、水牛,但不用來耕地,而用以祭祀和肉食,還飼養家畜家禽。種茶、制茶業有一定發展。採集和狩獵仍是基諾族一項重要的家庭副業。手工業還沒有和農業分工,主要在農閑時進行,經營打鐵、竹篾編織、紡織、釀酒、木工等。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派工作隊進入基諾山,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幫助基諾族人民發展生產,在黨的領導下,通過發展生產和文化,使基諾族社會由原始社會的農村公社向社會主義直接過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基諾山因地制宜,實行多種經營的方針,採取以林為主,生產不斷發展,生活不斷改善。現在改變了過去刀耕火種的落後耕作方式,興修了水庫。建起了水電站,基諾山寨有了電燈。開始使用拖拉機,農產品加工也用了機器。砂仁、茶葉、紫膠等經濟作物收入在總產值中的比重逐步增加。文教衛生事業也有了較大發展,多數適齡兒童能入學讀書,還有一些青年在大專院校深造。鄉建立了衛生所,保證了人民的身體健康。
B. 你知道哪些少數民族的名稱,他們人口各有多少
我國少數民族人口及分布情況1、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6、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傣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綉
20、漢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0、珞巴族:在西藏,人口0.2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族:主要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在廣西,人口7.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在西藏,人口約0.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族: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在廣西,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族:在雲南省,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在雲南、四川,人口2.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族: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畲族: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族、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在新疆,人口3.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在新疆,人口0.4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47、土家族: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族:在雲南,人口35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在新疆,人口7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在新疆,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族: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族: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在甘肅,人口約1.2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族: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族: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C. 基諾族有多少人主要聚居在哪
基諾族約有1萬8千餘人,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景洪縣西北部的山區,是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基諾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無文字。基諾,為本族自稱。基諾族族源尚不甚清楚。相傳諸葛亮的一支南征部隊,途中散失,遺落於基諾山區,是為今日基諾族先民。基諾男童至今在背心上刺綉八卦圖,祭神時祈念孔明。基諾人過著農耕生活,尤善種茶,兼事狩獵。基諾族能歌善舞,常常即景生情、即興填詞歌唱,民歌與基諾人的生活難以分割。
D. 基諾族歷史沿革
關於基諾族的來源,沒有文字記載。據傳說,基諾人先民由普洱、墨江甚至更遠的北方遷至基諾山東部邊緣一處名叫「司傑卓米」的地方。後來人口增多,分為烏優、阿哈、阿希三大支系。早期的基諾社會曾處於狩獵採集時代,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傳說要填飽肚子需要走九架山九條箐。而當時祭祀活動頻繁,更加重了食物供給的困難。基諾族先民因此遷離「司傑卓米」向外發展,大部分人員遷到基諾山地區的傑卓山定居。與此同時還進行了兩項重大變革:一是廢除了「巴什」(血緣親屬之意)內婚制,出現了「基諾洛克」的名稱。「基諾」含有「舅舅的後代」的意思,「洛克」的含義是全體或整體。這顯示在傑卓山時代已經進入母系氏族社會,而「基諾洛克」是當時若干個氏族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部落組織。二是發生了信仰習俗的變革,出現「人鬼分家」。「司傑卓米」從此在人們心目中成為祖先神靈居住的「鬼寨」。當時形成了用生薑及芋頭「驅鬼」等習俗。
在傑卓山時代的晚期,社會經濟出現繁榮景象,傳說當時已經有了過「特懋克」節,即「打鐵節」的風俗,表明基諾族先民已掌握了金屬工具而告別了石器時代;當時有了釀酒房,定期舉行集市貿易,附近的其他民族都來趕集。大約在公元13世紀中葉,傳說由於戰爭原因,基諾族先民遷離傑卓山分散到基諾山區各地建立村寨,這時發生了由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度的過渡,隨後又發生了由氏族社會向農村公社時代的過渡,農村公社成為各個村寨基本的社會形態單位,而在農村公社內部存在父系氏族組織。每個村寨由若干個氏族組成,每個氏族中最年長的男子即成為村寨的頭人,由此組成農村公社的權力機構即「七老」組織。「七老」分別稱為卓巴、卓生、巴努、生努、達在、柯卜羅和乃厄。其中「卓巴」及「卓生」的含義分別是為眾人挑起擔子的人及為眾人開辟道路的人,這是村社的主要頭人。人口較少的村社只有卓巴及卓生兩個頭人。
在近代,巴朵寨原來由兩個氏族組成,分別產生卓巴及卓生兩個頭人,後來由於疾病流行,卓生氏族的男子全部死光,只剩下卓巴氏族。巴朵寨村民的婚姻原來遵守「巴什」外婚制即氏族外婚制的古規而進行,由卓巴氏族與卓生氏族互相聯姻;在失去了卓生氏族以後,村民們只得打破「巴什」外婚制的古規在血緣親屬中開親。卓生這一職務也在原來的卓巴氏族中產生(巴亞寨老人沙車及白臘者於1998年2月向筆者講述)。
在農村公社時代,任何基諾族男子都有希望擔任村社的首領,即使是殘疾人也不例外,惟一的條件是他的歲數要比本氏族的其他男子大一點兒。每個村社都有兩面木鼓,它是為紀念其始祖瑪紐瑪黑乘木鼓從洪水中逃生而製作的,若有人當選為卓巴或卓生,村民們就把木鼓送到他家的竹樓上掛起來,因為這木鼓是首領權威的象徵。通過這種保管木鼓的辦法,幾百年來基諾族社會一直避免了首領的世襲制,避免其首領使公共權力轉變為私人特權的可能。
在公元14世紀中葉,西雙版納的傣族召片領召坎勐娶一位基諾族姑娘為妃,於傣歷713年(公元1351年)生下刀邏答(刀邏答於公元1391年繼任召片領,時年40歲)。這件事反映了當時基諾族與傣族之間的友好往來,並由此使基諾人的事跡開始有確切的年代可供考證。後來西雙版納召片領的勢力進入基諾山,通過上述親戚關系任命司土寨及巴普寨的長老為「金傘大帕雅」,並在基諾族各個村寨分別委任了帕雅、扎、先等大小頭人。至20世紀中葉,這種統治形式已經延續了200多年,但是並沒有改變當地社會的原始農村公社性質。
18世紀以前,基諾山已經開辟出大片茶園。據道光《雲南通志》第34卷、100卷記載,18世紀20年代,包括基諾山在內的六大茶山「每年約產茶六七千馱」。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設普洱府,又設同知,分駐攸樂」,為了控制這盛產茶葉的「咽喉之地」,在司土老寨動工修建「攸樂城」,駐扎500名馬步兵丁。六年以後由於「煙瘴甚盛……兵丁多數傷損,其存活者亦皆疾病纏綿」,將攸樂同知及駐扎兵丁撤回。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司土老寨還殘存著當時的城門牆垣及磚窯、水井等古跡。公元1799年檀萃撰寫的《滇海虞衡志》談到:「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所謂六大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慢而,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光緒《普洱府志》卷八說:「五方雜處,仰食茶山」。雍正年間六大茶山每年產六七千馱,平均每座茶山產茶1000餘馱,這與基諾山歷史上「茶葉最高產量1500擔以上」(《版納文史資料》第四輯,第37頁)的估計是大致相符的。據調查,「攸樂山在1937年尚產茶1201擔」。(景洪市政協編:《景洪文史資料之三-基諾族》,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第46、47頁;張肖梅主編的《雲南經濟》第12章說,民國年間西雙版納茶山「以攸樂為中心」)。從18世紀初葉到1940年以前這200多年時間里,基諾山的茶產量經常保持在1000擔以上。這些茶通過普洱轉銷國內的許多地區乃至銷往國外,享有很高聲譽。這顯示基諾族與省內及國內其他地區在經濟上的聯系,基諾人通過茶葉的生產為中國經濟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漢族及其他民族的勞動者前來基諾山參與茶葉的生產經營活動,與基諾族結下深厚友誼。
1941年由於無法忍受當時政府的剝削及壓迫,以巴卡寨的搓約為首的基諾人發動武裝起義,他們「孔明仙下凡」的名義動員各村寨群眾參加起義隊伍,在三年時間內多次擊敗前來鎮壓的反動軍隊。最後迫使當時的雲南省政府將車里縣長王字鵝撤職查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勤勞的基諾族人民重建家園,迅速恢復經濟、發展生產。1956年被定為「直接過渡區」,即不經過民主改革而建立合作社,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發展階段,並結束了原始農村公社制度。從1979年以來的20年時間里,通過貫徹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及有關民族政策,基諾族社會經濟正在經歷跨時代的飛躍,進入更快的社會發展階段。
E. 基諾族在雲南的哪一個縣最多大概有多少人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鄉,其餘散居於基諾鄉四鄰山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基諾族人口數為20899。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