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為什麼曹操刷經濟那麼快

為什麼曹操刷經濟那麼快

發布時間:2022-07-19 21:30:08

『壹』 曹操是如何變強大的

讓我來總結一下:
挾天子以令諸侯
前面靠郭嘉,典韋。後面靠司馬懿,夏侯一類的。
曹操改易姓名逃出京師洛陽,到陳留後,「散家財,合義兵」。組織起一支五千人的軍隊,討伐董卓。公元190年正月,關東州郡牧守起兵討伐董卓,共推袁紹為盟主。曹操為副盟主。可是後來關東諸軍各自心懷鬼胎,意在伺機發展自己勢力。不久,諸軍之間發生摩擦,相互火拚,最終解散。

初平三年,青州黃巾軍連破兗州郡縣,鮑信等人迎曹操任兗州牧。曹操和鮑信合軍進攻黃巾。鮑信戰死。曹操「設奇伏,晝夜會戰」,終於將黃巾擊敗。獲降卒三十餘萬,人口百餘萬。曹操收其精銳,組成軍隊,號青州兵。

青州兵的加入,是曹操的轉折點,所謂「魏武之強,由此而始」,從此一躍成為中原的強大諸侯,後來他三戰徐州,兼並青、徐之地;後來在官渡之戰中,曹操一舉擊敗了群雄實力最強的袁紹,成為中原最大的霸主。

曹操強大的原因:

曹操的強大有很多原因,試著分析一下.

第一,曹操自身的才能,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謀略家。軍事上的才能,使他所向披靡,所謂「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何博士備論》)並非言過其實。

第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巨大政治優勢。

第三,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

第四,眾多軍師的輔助,再加上曹操的知人善任,曹操身邊出色的軍師有郭嘉,程昱,賈詡,陳群,司馬懿,荀氏叔侄等,劉備剛開始沒有很好的軍師出謀劃策,孫權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第五,身處中原,讓曹操有更好的優勢。

第六,青州兵的加入,「魏武之強,由此而始」青州兵開始世代服役,朝著父子相繼、紀代為兵的職業代、世兵化方向發展。這種職業軍人的戰鬥力非同小可。

第七,屯田制。就是經濟的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戰爭確實拼的是武力,但是戰爭武力比拼的背後是經濟實力的支撐,之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支持,你這場戰才能打得久,才能打得贏,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所以你必須修耕植、蓄軍資。

公元196年,曹操開始屯田,當時因為連年的戰爭,許多土地都已經沒有業主了,也沒有人耕種。曹操說,好嘛,無主田畝收歸國有,統統收給他自己的政府所有。然後把這些田地拿出來一部分交給自己的軍隊和黃巾軍投降的那些士兵去耕種,叫做軍屯,還有一部分招募了那些失地的農民,那些流民來耕種叫民屯。耕牛和農具是由政府提供,然後軍人和農民向政府交五成到六成的地租,這個就叫做屯田。屯的意思就是居住方式軍事化,耕作方式集體化。也就是說,曹操建設了一個古代的生產建設兵團,曹操的軍政府就變成了農場主。這是一個非常高明的政策,也是一筆非常合算的買賣:第一,土地是人家丟下來的,耕牛和農具是從黃巾軍那裡繳獲的,曹操沒有一點本錢的投入,叫做無本生意;第二點,收五成到六成的地租,這是高利啊,因為漢代初年定下的地租是十五分之一,後來收得最少的時候甚至到了三十分之一,你現在變成了二分之一,暴利,但是對於士兵和農民來說現在有飯吃了,總比原來餓肚子好,所以大家也願意;第三,屯田制度是居住方式軍事化、耕作方式集體化,這就等於建設了一個軍民合一的新社會,和一支耕戰合一的新軍隊,這些人平時能幹,急時能戰,既是兵源,又是糧庫,豈不是一舉兩得,而且還解決了一個讓人頭疼的流民問題,這豈不是一舉多得。

天下基本三分的時候,曹操的國力很強大,當時的商業中心全部聚集在曹操手裡,很多商業大城:南皮,鄴,許昌,洛陽,長安,襄陽等。這些城市的人口很多,來往的人也很多,帶動了商業的發展之後也給曹操帶來了更多的商業效益,也就是說,老百姓有錢交起稅.劉備有成都和漢中,孫權有建業和長沙,正因為這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曹操有很強大的國力,才擋住了劉備和孫權聯合抗曹的軍事方針,關於部隊軍需補給的重要性孫子兵法講得清清楚楚.蜀國亡國的原因也是如此,諸葛亮六齣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看起來忠君愛國,但是屢攻不下,反倒把國家的錢財和糧食全浪費在戰爭上了。

『貳』 《三國志11》中,為什麼曹操勢力能迅速發展壯大

因為《三國志》游戲裡面曹操的設置是最高級的,這樣導致他發展經濟和軍事都很快,而且主動攻擊性非常強。他判斷四周有可以佔領的城池,會立刻募兵佔領。而低級的的電腦設置就是不一樣了,你幾個弱小的勢力過了很久還是那麼幾個將領,永遠不攻擊別人,連空城也懶得占。

『叄』 曹操經濟改革的歷史背景

曹操改革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在經濟上,首創屯田制,讓戰亂中的農民有了生計,使得治下很快恢復了生產,保證了後勤供給。
二是在人才政策上,首先提出了「唯才是舉」的方針,三下求賢令,籠絡了大批優秀人才。

這兩項可算是改革創新,其它方面的政策基本延續了以前的政策。

『肆』 曹操集團實力壯大的原因

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處於有利的地位;唯才是舉,重用人才。
經濟上,採取了恢復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的一些措施。
軍事上,以官渡之戰戰勝了袁氏集團,鍛煉和提升了自己的軍事能力和聲望。

『伍』 曹操集團為什麼能夠那麼快的速度統一了北方地盤

東漢末年各地軍閥紛紛割據,中央只有統治之名,並無統治之實,身處戰亂之地的北方更是遭到了空前的破壞,經濟、人口銳減,百姓遭到屠殺,土地無人耕種。梟雄曹操依舊能夠統一北方,他靠的到底是什麼呢?

綜上所述曹操的個人實力是毋庸置疑的,不過他統一北方的主要原因便是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做出的正確決定,從而橫掃北方各路諸侯,繼而一統北方,此時三分天下其獨占其一,北方全數歸曹魏。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陸』 曹操每年能獲得幾千萬石軍屯糧食,他為什麼這么闊

東漢末年,天下紛亂,無數割據勢力趁機而起。這些割據勢力往往有大小不一的軍事力量,而他們想要站住跟腳,除了有兵之外,還要有相對充足的糧食保障。「民以食為天」,對民如此,對兵亦如此。

曹操之所以能逐漸發展壯大,除了他本人的雄才大略等因素外,其推行的屯田政策,對曹操一統北方有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而此時的大官僚、大世族也想著多霸佔屯田,甚至一次會霸佔上百頃,更是加快了屯田制度的消亡。官府不從根源上解決問題,自然是無法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等到晉武帝司馬炎一統天下後,屯田的軍事目的已經消失,屯田制也需要新的土地政策來取代。因此,屯田制便開始逐漸消亡了。

屯田制的影響

雖然屯田對於屯田客、佃兵的剝削十分嚴重,但在其相應的時期,亦有其積極影響。

首先,使得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得到復甦,流亡的農民又有了相對安穩的生產環境。其次,農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尤其是冶鐵業得到長足發展。大量鐵制農具得到使用,反過來又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最後,屯田制加速了曹操統一北方的步伐,為後來西晉一統天下打下了經濟基礎。

綜上所述,曹操時代的屯田制,帶有強烈的軍事色彩。雖然屯田制是以嚴重剝削佃客為基礎,卻無疑加快了大一統局面的形成。而「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對此亦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

『柒』 為什麼歷史上的曹操名氣會這么大呢

曹操在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一生事跡非凡,文治武功皆屬一流,可謂「文安邦、武定國」的大才。不過同時,曹操也是歷史上名聲不大好的一個人,被牢牢貼上了「奸賊狡詐」的標簽。那麼,曹操都有哪些過人之處?他的成就都體現在哪些地方?

曹操的崛起:

曹操除了政治、軍事、經濟成就斐然,他個人在文學、書法、音律等方面也頗有研究,且文學功底深厚,氣勢和見識一流,書法功力也比較深厚。曹操寫的詩歌氣韻沉雄、用情較深,即有抒發政治抱負的雄句又有反映百姓疾苦的妙語。傳世作品雖然只有二十幾篇,卻被魯迅贊為「改造文章的祖師」。曹操書法作品雖然極少傳世,但古代名家對其評價卻很高,

『捌』 請問 曹操管理手段特點謝謝

曹操管理之長在於用人。轉載文章而篇,供參考。
曹操怎麼管理下屬
用人之道是曹操的成功之道的重要內容。陳壽的《三國志》為曹操做傳,最後《三國志》有一段總結,這段總結陳壽表達了這么一個意思:第一點,戰勝袁紹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點,曹操為什麼能夠戰勝袁紹呢?兩個原因,第一是曹操精於謀略,第二是曹操善於用人。這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給曹操一生做的一個總結,可見用人之道對於曹操來說是多麼地重要。

曹操的用人之道: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這兩個人對曹操用人之道的評價,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統一的。什麼叫知人善任?包括三個內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種類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這些人放在什麼位置上最合適。這就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比方說我們一再提到的崔琰和毛玠,他們的特點是什麼呢?作風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讓他們去主持組織部和幹部部的工作,選拔官員,果然他們兩個選拔推薦上來的那都是德才兼備的。再比方說棗祗和任峻這兩個人,這兩個人的特點是什麼呢?任勞任怨,曹操就讓他們去屯田,結果曹操的屯田製得到了貫徹和落實,曹操獲得了豐厚的糧草和經濟基礎。這就是曹操用人的第一個特點,知人善任、唯才所宜。這個特點,連最討厭曹操的人,比方說寫《容齋隨筆》的洪邁,他也承認,洪邁對曹操的用人也有這么一個評價:「智效一官,權分一郡,無小無大,卓然皆稱其職」,就是說他不管安排什麼人做什麼事都非常地合適,都非常地稱職,這是第一個特點。

第二個特點:推誠取信,用人不疑。這個是用人的一般原則,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會用人的人都是這么做的。但是曹操這里有一點特殊,特殊在什麼地方呢?就在於曹操第一他身處亂世,亂世的特點是什麼呢,人心浮動,人際關系緊張,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和誠意,用曹操的話說這叫做「上下相疑之秋也」,大家都不信任,這是第一個特點。第二個特點,是曹操的雙重角色,曹操這個人用周瑜的話說叫「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當然這個事情我們現在也不能肯定地說那曹操到底是不是漢賊了,至少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曹操在前期他還是想把漢王朝維護下去的,他後期的個人野心膨脹,變成奸雄,想取而代之。但是即便在前期曹操也未嘗沒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名義上是為漢王朝招納人才,實際上它是希望這些人才為他所用。但是這樣一來,他又一個優勢,他也有一個劣勢,就是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說「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又優有劣,優勢是什麼呢?他可以利用中央政府、大漢王朝、現任皇帝的名義,以及這個政府的官位、爵位、俸祿來招攬人才,比劉備比孫權要方便一些;他的劣勢是什麼呢?就是他弄不清楚他招來的是為誰服務的,是效忠皇帝的還是效忠他的,搞不清楚,這就難免會有猜疑。第三個特點就是曹操陣營復雜,他這個陣營裡面有原來東漢王朝的官員,有新招聘和新選拔的官員,有曹操自己帶出來的人,也有別人陣營裡面的投靠曹操、投降曹操、投奔曹操的。那麼這些人之間也是互相猜疑,也就是說對於曹操來說,信任和誠意在這個時候、在這個環境、在這個條件下格外地重要。而曹操在這個時候作為一個領導人,一定要表現出自己的寬容和誠意。

我們講曹操對那些包括背叛他的人都那麼寬容,他對張綉,對魏種,對畢諶,還有對曾經惡毒攻擊他的人,比方說陳琳,對這些人這么寬容,他是為什麼?他就是要向天下人表示,我曹操這個人確確實實是真心誠意地希望天下的人才都到這里來為國家效勞,我是非常誠懇的,哪怕你們背叛了我,我也不在乎,也不後悔,也不計較,甚至我也不懲罰,只要你再來,他就是為了表達這個誠意。那麼這樣的一種信任和誠意,他換來的是什麼呢?換來的是忠誠。比方說於禁,於禁是曹操自己親手從行伍當中提拔起來的將領。曹操第一次南征張綉的時候,張綉不是投降了曹操然後又反叛了嗎,反叛的時候就打得曹操有點落花流水了,這時曹軍是很混亂的,但是唯獨於禁的這個隊伍非常地整齊,一路整理著自己的隊伍,一路敲著鼓,有秩序地撤退。撤退的路上碰到幾個其他人手下的士兵,衣衫不整狼狽不堪的樣子,於禁就問他們怎麼回事,他們說,我們被青州兵搶劫了。青州兵就是投降曹操的黃巾軍,這個黃巾軍投降曹操以後曹操把他們收編為青州兵,曹操對他們特別寬容,這些人一看曹操打敗了就起來作亂,就把曹操其他的隊伍搶劫了。於禁一看這還得了,既然都是曹公的隊伍怎麼可以這樣做!然後隊伍開過去把青州兵整治了一頓,再往回撤。這時候青州兵挨了於禁的整,就趕緊跑到曹操那兒告了於禁一刁狀,等到於禁回到大本營的時候,上上下下已經是沸沸揚揚了,但是於禁仍然首先整頓好自己的隊伍,安下營寨,沒有及時去見曹操。當時就有人跟於禁說,青州兵都告了你了,你還不去向曹公說清楚,你現在在安營紮寨干這些事干什麼?於禁說,敵兵在後,說來就來,我們不做好准備怎麼迎敵呢?公事要放在前面,我於禁的個人的進退榮辱要放在後面,再說了,曹公是何等英明的人,他怎麼會聽信讒言呢?安頓好部隊以後,做好了戰斗准備以後,於禁才去見曹操,曹操大加表揚,說於將軍你真是有古之良將的風度,太好了。這是什麼?信任換忠誠。

曹操用人的第三個特點是:令行禁止,賞罰分明。曹操治軍是很嚴的,多次下達和頒布各種命令,要求嚴明軍紀。因為曹操很清楚,一支沒有紀律的隊伍是不能戰勝敵人的。而且曹操還能夠做到以身作則。有一個有名的故事,可能觀眾朋友們都很熟悉,就是有一次在行軍的時候曹操下達了一個命令,不得踐踏農田,他要保護農民,誰的馬如果踩了麥田那是殺頭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騎兵全部下馬步行,一隻手牽著馬,另外一隻手用武器,用戈啊什麼東西把麥子護住,小心翼翼地走。曹操自己沒有下馬,結果馬驚了,一傢伙跳到麥田裡面,曹操的馬踐踏了麥田。曹操馬上下馬,把軍法官叫來說,該當何罪?軍法官說,殺頭。曹操說那就請你行刑吧。唉呦,那怎麼可以呢,反正古代有這個傳統,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法不施於尊者,統帥怎麼能夠殺頭呢。曹操說那沒有辦法,那就割一把頭發吧,自己拔出劍來把頭發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過罰了。這個故事是記載在一部對曹擦很不友好的書裡面,這個書的名字叫《曹瞞傳》,用來說明什麼呢,說明曹操虛偽,奸詐,說你下道命令說踩了麥田就要殺頭,結果你弄個頭發下來。其實不然啊,曹操這個也是受刑的,叫髡刑,髡刑就是把頭發剃掉,因為古人認為這個身體膚發受之父母,是不可以放棄的,而且髡刑是帶有侮辱性的這樣一個刑罰,所以他還是受了刑的,還是表現了曹操的執法嚴明。

那麼曹操罰得重,賞得也不含糊。曹操獎賞部下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像某些豪帥那樣,憑一時的興致。我們知道軍閥混戰的時候會有很多所謂豪帥,一仗打下來以後,這仗打贏了,來,來,來,哥幾個,分了,這個給你,這個給你,這個給你,隨便拿,好像很豪爽,其實沒道理。曹操如果要獎賞一個人,肯定有兩條,第一,這個人一定是立下了赫赫的功勞;第二,曹操的獎勵一定十分到位,就是曹操給你的獎勵一定超過你希望的那個份額,他加碼,他在獎勵你的時候他考慮得周到,可能周到得連你自己都想不到,曹操是一個非常會做人情的人,他不做則矣,人情一定是做得足足的。曹操作為一個統帥,他有一個過人之處,就是從來不和部下爭風頭、爭面子、搶功勞,他所有的功勞都歸於部下;第二個,他的獎勵絕不走過場,一定讓你實實在在地得到好處,曹操是一個非常非常實在的人,正是這種實在的作風使得大家覺得跟著曹操確實是跟對了。

第四個特點是:虛懷若谷,見賢思齊。曹操不和部下爭風頭、爭面子、搶功勞,這且不說,而且部下給他提意見,如果他沒有採納,犯了錯誤他一定檢討,他一定把過錯都攬到自己身上。當然在很多情況下曹操是虛心納諫的,這也是吸引人才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為作為一個人才來說他固然希望通過自己的勤勞、智慧換取他應得的報酬,這是他的一個希望,但是他更希望的是自己能夠施展才華,自己的建議、策劃能得到採納。我們讀史書可以看到,大量的這樣的記載,太祖聽之,從之,善之,當然也有不聽的時候,也有太祖不聽,如果不聽而決策錯誤,曹操一定檢討。有一次曹操打孫權的時候,曹操就做了一個決定,就准備把淮南的老百姓都遷移到北方去,當時有個叫蔣濟的人就不贊成。曹操說你看上次我跟袁紹官渡之戰的時候我就把白馬的老百姓遷移到延津,蔣濟說,曹公,現在這個情況和你跟袁紹打白馬的時候不一樣了,再說老百姓他都是戀土的,戀家的,誰願意搬來搬去,不要遷移他們。曹操不聽,不聽以後這些老百姓一聽曹操要把他們遷移到北方去,呼啦啦都跑到孫權那兒去了。所以後來蔣濟去見曹操,曹操聽說蔣濟來了以後馬上出門迎接,然後呵呵呵地笑著,拉著蔣濟的手說,哎呀蔣濟,你看你看這事我弄得,我本來是想讓他們躲避一下孫賊的,誰知道把他們都趕到孫賊那去了,你看我乾的這事,檢討。而且我們還要學他一點,就是檢討也用不著總是哭喪著臉,我們現在一些當領導的犯了錯誤不願意檢討就是因為一檢討好像就要痛哭流涕,深刻解剖自己,檢討也有各種感情,你也可以笑著檢討,笑著檢討你也不丟面子,接受你檢討的人他也還是覺得你是有誠意的。

這就是曹操在用人方面的四個特點,根據這四個特點我們可以總結出八句話:

真心誠意,以情感人;
推心置腹,以誠待人;
開誠布公,以理服人;
言行一致,以信取人;
令行禁止,依法治人;
設身處地,以寬容人;
揚人責己,以功歸人;
論功行賞,以獎勵人。

曹操用人術
曹操一貫實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注重從能力方面去考察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提出「舉賢勿拘品行」、「取士勿廢偏短」,即使是「不仁不孝」,但是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都可以大膽起用。他說: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 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 ①意思是說,品行高尚的人不一定就有才能,而有才能的人,不一定就有高尚的品行。曹操舉例說:陳平並不是一個純厚的人,蘇秦也並不守信用,然而陳平輔佐漢高祖奠定了西漢的帝業,蘇秦救助了弱小的燕國。因此曹操認為:有才能的人即使有某些短處和缺點,又怎能廢置他們不用呢? 這段話較好地體現了曹操「唯才是舉」、「勿拘品行」的主要精神。公元196 年,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昌後,決心刷新政治,曾給獻帝上了一份表章,提出十四條改革建議。他在前言中強調了要富國強兵,必須推行「用賢任能」②的政策,體現了他注重從能力這個角度考慮人才選拔的思想,直接激勵了將士謀臣們的能力發展。此外,曹操還繼承了先
秦韓非子「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③的用人思想,「撥於禁、樂進於行列之間,取張遼於亡虜之內」④ ,且上表漢獻帝,均封三人為將軍。這對當時「任人唯親」的用人路線是一個有力的沖擊,同時使將士們都認識到,凡有某方面的能力者,都可受到重用。既滿足了將士們的個性心理需要,又考慮到了這種作法在社會上的影響,從而獲得了部下的信任和忠誠,因此在他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文武人才,並吸引了不少敵人營壘里的名將謀士棄主來投。這說明「唯才是舉」的用人路線,在當時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果,也是曹操勢力由小到大,最終取統治權的一個重要原因。
現代管理心理學認為: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得以順利完成的心理特徵的總和。」⑤要對人力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使組織發揮較大的群體效能,就必須重視個體的能力。曹操在東漢末期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然而,從表層現象看,曹操「唯才是舉」、「勿拘品行」的用人方針,與我國現代領導幹部選拔提倡「德才兼備」的指導思想是相矛盾的。但是我們如果從更深層的原因來分析,會發現曹操的這種觀點有他更為廣泛的、深遠的社會意義:
第一,曹操是在封建社會到處充滿「任人唯親」用人思想的環境中提出這一理論的,用歷史的眼光來看, 「唯才是舉」在當時具有非常進步的社會意義。確實為曹操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功奠定了理論上的基礎。
第二, 「勿拘品行」是有條件的。曹操的本意是指人的品行方面的「偏短」可以忽視,這些「偏短」並不會影響一個人的根本品質,而在根本品質上,他對將領提出了「質忠性一,守執節義」⑥的基本要求。認為在「忠誠」和「大義」等原則問題方面,要稟性專一,堅守節操,這在管理過程中是絲毫不能含糊的。
第三,現代管理心理學中重視領導者素質「德才兼備」的標准,這實質上是我們在理論上設立的目標,具體實踐過程中我們當然是努力朝這一目標前進,而要完全滿足這一目標的要求,則有相當的難度。
由此看來,曹操「唯才是舉」、「勿拘品行」的用人方針,不僅與我們現代管理心理學中領導素質「德才兼備」的用人標准不矛盾,而且還能夠對我國現階段改革開放社會環境中的用人路線提供積極的、務實的理論參考,並產生更深遠的意義。
二、「選將量敵」的用人藝術
「選將量敵」是曹操管理心理思想中比較典型的一個特徵,即在掌握將領心理品質的基礎上,根據敵人不同之特點,選派不同的將領以制敵。曹操在其《曹操集》和《孫子注》中多次提到關於將領心理品質的要求。認為一個稱職的將領,必須具備這樣一些心理條件,他說: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率督,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⑦就是說一個稱職的將領,必須武藝高強,謀劃周密,品質忠誠,稟性專一,堅守節操和大義。要臨陣督戰,奮勇破敵,親自擂鼓而不知疲倦。率部出征,則能安撫將士。執行命令,從不違犯,遇敵應當機立斷,從不疏忽大意。曹操認為,如果一個將領能夠具備了這些心理品質,不但能戰勝強敵,還能為部下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激發軍隊的士氣。「將賢則國安也」。⑧是曹操對將領心理品質的高度評價。
另一方面,作為將領還必須注意矯正自己一些不良的干擾作戰的心理因素。曹操在《孫子注》中指出:大將怒而不厭服,忿而赴敵,不量輕重,則必崩壞。⑨
意思是說,將領在情緒狀態不好的情況下,帶著心中怨怒出戰,又不知自己能力的大小,在這種不良的心理因素干擾下,最後必然會導致失敗。
公元215 年,大將張遼、樂進、李典三人領兵七千擊退了東吳孫權的十萬來犯之眾,保住了合肥。這一仗的勝利也和曹操了解將領心理品質而「選將量敵」的用人藝術是分不開的。守城將領張遼和李典是善於進攻的猛將,而樂進則比較持重。於是曹操下了這樣一道密教:「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⑩終於大敗孫權。後來東晉歷史學家孫盛評論道:「合肥守御,弱而無援。如果專任勇,必然好戰,導致失敗;如果專任怯,必然生懼而難保。曹操勇怯互用,實在妙極了。」這是曹操根據將領不同個性差異和才能特點等心理品質,去擊敗敵人的一個實例,也是曹操「選將量敵」思想在實戰中成功運用的一個典範。
三、「褒亡厚往」的激勵手段
管理心理學認為,激勵是「通過一定的刺激促使某種思想、願望和行為產生的心理過
程」。激勵理論被認為是現代管理心理學中最核心的內容,群體的士氣就是通過激勵手段來實現的。曹操在其一生的政治、軍事生涯中,總結出了這個道理,並實施到他的管理活動當中去。他說:勢有不得已也。陷之甚過,則從計也。必殊死戰,在亡地無敗者。就是說,士兵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會拚死戰斗,如果陷於危險的絕境,就會聽從指揮,絕地反而容易激發士兵的勇氣而反敗為勝。這裡面唯一起作用的是士兵在絕境中產生的強烈的求生慾望,從而激發出高昂的士氣。同時, 「褒亡厚往」也是激勵部屬士氣的重要因素。曹操曾說過:「褒亡為存,厚往勸來也。」就是說獎勵死者是為了鼓勵活人,厚賞前人是為了激勵後人。曹操用這種方法激勵部隊的士氣,使將士生時能為國家努力作戰,奮勇殺敵,也能為自己的不幸犧牲預先感受到一種心理上的安慰。他還讓士兵們用雞羽毛裝飾頭盔,他說:雞猛氣,其斗終無負,期於必死。今人以為冠,象此也。意思是說, 雞具有勇猛的氣概,直到斗死,從不敗退。所以曹操認為:士兵用羽裝飾頭盔,就是象徵這種戰斗精神。這對士兵的戰斗情緒確也起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激勵和鼓舞,使軍隊能夠保持著旺盛的士氣。
激勵是一種管理手段,同時也是一種領導藝術。因為人的任何一種行為的出現,都是有一定原因的,這種原因就是人的心理需要。如果領導者掌握和理解了其下屬的心理需要,就可以採取一定的激勵手段和激勵措施給予心理上的滿足,這樣就可以較大程度地激勵下屬的工作情緒和活動效率,使組織的目標得以盡快實現。曹操在其一生的實踐過程中,較好地運用了這一原理,是他最終取得事業上的成功的有效前提。同時,也值得我們現代的領導者們學習和借鑒。
四、「賞罰分明」的管理原則
曹操「賞罰分明」的管理原則與現代西方管理心理學提出的「公平理論」不謀而合。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斯在研究分析人的積極性與分配方法的關系時指出:工資、報酬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對人們工作的積極性有較大的影響。曹操在其《孫子注》中也明確提出:「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公元207 年,曹操消滅了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袁紹集團後,為了激勵將士繼續為統一戰爭貢獻力量,下令封賞功臣。他說:
吾起義兵,誅暴亂,於今十九年,所征必克,豈吾功哉? 乃賢士大夫之力也。天下雖未
悉定,吾當要與賢士大夫共定之;而專饗其勞,吾何以安焉! 其促定功行封。意思是說,我(曹操) 起義兵平叛十九年來,每戰必勝,這並不是個人的功勞,都是與將士謀臣的奮勇作戰和出謀劃策分不開的。現在天下並沒有安定統一,我應當同大家一起去為之努力,而又怎能安心地獨自享受這些功勞和榮譽呢? 現在要盡快定功行賞,安撫將士。不難看出,曹操在另一方面,曹操為了更好地貫徹執行他「賞罰分明」的管理原則,加強部隊的組織紀律性,頒布了《敗軍抵罪令》。他說:自命將征行,但賞功而不罰罪,非國典也。其令諸將出征,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意思是說,自從我(曹操) 派遣將士出征以來,只賞有功的而不懲辦有罪的,這是不符合國家大法的。眾將帶兵出征,打了敗仗要按法律治罪,造成損失的要免去官職和封爵。這樣,使將士們存在著一定的心理緊張,強化了將士們的責任感。
從以上兩點我們可以看出,曹操「賞罰分明」的管理原則具有一定的心理依據,而且貫徹執行過程中十分嚴格。他在《諸兒令》中曾說道:「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兒子亦不欲有所私。」曹操這種「賞罰分明」的管理原則對於我們現代的管理心理研究也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賞罰分明」使人口服心服,就會讓下屬有較強的進取心,對順利完成組織目標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曹操刷經濟那麼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支持寶健康碼在哪裡 瀏覽:57
環境和經濟的關系有哪些 瀏覽:302
經濟大周期下蕭條怎麼辦 瀏覽:72
電波的愛情什麼歌 瀏覽:33
現如今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863
如何去拼搏一番事業 瀏覽:795
相聲幸福生活在哪裡 瀏覽:69
醫院公考和事業編制有什麼區別 瀏覽:386
南沙哪裡有婚姻登記 瀏覽:511
為什麼說喬晶晶在另外時空會幸福 瀏覽:776
回國事業編老師和留美哪個好 瀏覽:669
講民國時期故事哪個主播人流量大 瀏覽:251
貴州岑鞏有哪些民間故事 瀏覽:354
大班教案健康空氣在哪裡 瀏覽:93
幸福花黃葉什麼回事 瀏覽:754
婚姻宮正財七殺代表什麼 瀏覽:150
婚姻最初的原因是什麼 瀏覽:863
社會養老事業有哪些模式 瀏覽:474
有多少人覺得婚姻失敗了 瀏覽:791
郫都區哪些地方能辦健康證 瀏覽: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