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將從哪些方面推動數字經濟不斷發展
未來應重點從四方面發力:
一是完善激勵數字經濟核心技術開發的基礎制度。中央多次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最大隱患。完善激勵數字經濟核心技術開發的基礎制度,是解決制約數字經濟發展核心技術難題的重要抓手。
重點是建立健全數字化人才培養的激勵制度、加快數字經濟統計與核算制度、完善數據要素市場基礎性制度、建立數字經濟知識產權相關制度、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標准制度體系。
二是健全數字經濟時代的法律體系。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對現行基於工業經濟所形成的法律體系帶來了重大挑戰。因此,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健全數字經濟時代的法律體系,著力破解「個人數據與企業產權」的矛盾,平衡「數據安全與數據利用」的沖突。
重點要加快修訂現有相關法律法規,改變不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相關規定;加快制定出台《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推動相關法律法規制定與修訂向「信息弱者」傾斜,維護其數字消費權益。
三是加大數字風險治理。數字經濟的發展,在給人類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安全風險,數字風險已成為世界廣泛關注的重要議題。加大數字風險治理。
關鍵是探索形成多主體協同治理的新格局,提升政府管理部門的數字化監管水平,明確平台企業的責任,加大懲處力度;著力構建數字安全新生態,完善數據治理規則,推動形成維護人類共同價值觀的數字經濟文化。
四是加快彌合數字鴻溝。雖然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但數字鴻溝依然存在,不同群體、區域、企業之間,在數字素養、數字化應用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造成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因此,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彌合數字鴻溝。
重點應加大對中西部以及廣大農村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的投入,加大數字化人才培養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多主體數字素養培育體系,實施老年人數字能力計劃;加快推動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
數字經濟發展: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對加快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必須以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為戰略支撐,以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
以數字紅利惠及更廣大人民群眾為根本目的,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築牢數字安全屏障,構建數字合作格局,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集中力量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要強化數字技術基礎研發,構建開放協同創新體系,推進創新資源共建共享,推進數字技術成果轉化。
適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基礎。要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全面發展融合基礎設施,前瞻布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協同、先進、開放、高效的創新基礎設施體系。
深入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全面深化大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升級,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推進重點產業全方位、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培育數字化轉型的支撐服務生態。
大力推動數字產業創新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要推進數字產業基礎高級化,加快數字產業鏈現代化,培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智慧銷售、無人配送、智能製造、反向定製等智能經濟。
有效提升數字經濟治理水平,促進數字經濟規范有序發展。要進一步健全數字經濟治理政策法規體系,健全完善協同監管機制,探索建立適應平台經濟特點的監管機制,開展社會監督、媒體監督、公眾監督,維護公眾利益和社會穩定。
持續增強數字化公共服務效能,提高人民群眾滿意度。要推動政務信息化共建共用,加快社會服務優化升級,統籌推進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融合發展,形成以城帶鄉、共建共享的數字城鄉融合發展格局。
❷ 面向未來 我國將從哪些方面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四個方面推動:
一是完善激勵數字經濟核心技術開發的基礎制度。中央多次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最大隱患。完善激勵數字經濟核心技術開發的基礎制度,是解決制約數字經濟發展核心技術難題的重要抓手。
二是健全數字經濟時代的法律體系。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對現行基於工業經濟所形成的法律體系帶來了重大挑戰。因此,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健全數字經濟時代的法律體系,著力破解「個人數據與企業產權」的矛盾,平衡「數據安全與數據利用」的沖突。
三是加大數字風險治理。數字經濟的發展,在給人類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安全風險,數字風險已成為世界廣泛關注的重要議題。加大數字風險治理,關鍵是探索形成多主體協同治理的新格局,提升政府管理部門的數字化監管水平,明確平台企業的責任,加大懲處力度。
四是加快彌合數字鴻溝。雖然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但數字鴻溝依然存在。重點應加大對中西部以及廣大農村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的投入,加大數字化人才培養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多主體數字素養培育體系,實施老年人數字能力計劃;加快推動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
數字經濟發展的方向: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是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藍皮書分析認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有五大重點方向:即加速數據要素價值化進程、推進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著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強化數字經濟治理能力、深化數字經濟開放合作。
在數字經濟時代,中國廣闊的消費市場和良好的數字經濟發展基礎共同催生了數字消費領域的蓬勃發展。藍皮書課題組採用大數據分析和微觀問卷調研方法,從場景層級、城市層級、收入層級等不同屬性群體切入,分析了消費型數字經濟的消費頻率和消費規模特徵,繪制了消費型數字經濟圖譜。
❸ 我國數字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改變
我國數字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改變:
1、數字經濟讓生活更加便利、智能;
2、線下的各種資源轉到雲端,實現資源互通;
3、數字經濟還可以提高效率。
2021年4月25日發表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0年)》稱,我國數字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在十三五期間,數字中國取得重要的成就,我國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也是全球領先的。數據經濟給我們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如今5G網路已經在逐漸普及,平均網速在不斷提高,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也是在不斷增長。
三、提高效率,減少人力投入數字經濟還可以提高效率,減少人體的投入。這才很多方面都有所體現,比如導航,比如交通、醫療、教育、農業、旅遊等等。線上掛號、掃碼取號、掃碼取餐,省去了排隊的時間,也省去了人力的投入。還有人臉匹配、指紋匹配、DNA匹配等等,提高了有關部門履行職能的效率,這些都是數字經濟帶來的變化。
四、結語數字經濟其實一直在我們生活中存在,也不知不覺影響著我們。以前我們出門帶的是現金,如今基本帶著手機就可以出門,掃碼就可以支付,不用擔心現金丟失,存取困難等問題,這都是數字經濟帶來我們的改變。
❹ 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超45萬億元,數字經濟帶來了哪些利好
我國數字經濟的規模超過45萬億,產業規模持續增長,位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我們的產業升級、越來越多的產業應用數字化,進一步帶動經濟發展。
我國接下來將進一步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並將數字化產業向市場化方向邁進,衍生出大量的新產品和新服,稱之為數字產業。通過數字化技術來,為多個產業持續供能,催生新的產業新業態模式,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
中國的數字經濟從2022年開始發展,進入新的快車道,在今後的一段時間內,我們需要找准數字經濟發展的著力點,突破核心互聯網技術,擴大國內的信息消費需求,打造網路命運共同體,在此基礎上,推動我國數字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使得我國經濟發展邁上更新的台階。
❺ 中國數字經濟有哪些值得引以為傲的進步和成果
中國的數字經濟取得了以下三個方面的進一步和成就:中國的直播行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移動支付創造了大量的價值以及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
在過去一年的時間之內,我們國家被疫情所影響,但是數字經濟獲得了一個非常不錯的發展機會。互聯網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互聯網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媒介,已經積累了超過10億用戶,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虛擬經濟的發展。
中國的直播合影已經獲得了非常大的發展為國家每年所創造的價值已經超過了2,000億元人民幣虛擬經濟對於我們國家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直播行業能夠帶動我們國家製造業的發展,從而能夠讓這個社會當中的消費變得更高。
數字經濟已經在我們國家發芽,我們國家一直以來對於數字經濟的綜合環境的建設,非常注重,國家累計投資已經超過了1,000億。智能製造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而且我們國家一直在使互聯網與製造產業結合。
❻ 面向未來,我國將從哪些方面推動數字經濟不斷發展
面向未來我國將從加大數字風險治理,加快彌合數字鴻溝方面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在推進數字中國建設進程中,推動數字經濟發展處於最為基礎性的地位,綱要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作為創新驅動的三個關鍵指標。
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特點
加大數字風險治理,數字經濟的發展在給人類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安全風險,數字風險已成為世界廣泛關注的重要議題,加大數字風險治理,關鍵是探索形成多主體協同治理的新格局,提升政府管理部門的數字化監管水平,明確平台企業的責任加大懲處力度。
加快彌合數字鴻溝,雖然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但數字鴻溝依然存在,不同群體區域企業之間,在數字素養數字化應用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造成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因此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彌合數字鴻溝,重點應加大對中西部以及廣大農村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的投入。
❼ 數字經濟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何重大意義
數字經濟是指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信息網路作為重要載體、以數字通信技術的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重要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涵蓋了共享經濟、平台經濟和電子商務等多種應用形態。 1.發展數字經濟的意義包括:為全球經濟復甦和社會進步積累經驗;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國家競爭新優勢的重要先導力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勢所趨;實現全球價值鏈整合與延伸。發展數字經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順應大國發展規律、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和先手棋。
❽ 我國發展數字經濟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數字經濟在其他產業領域的應用帶來的效率增長和產出增加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引擎。近年來,數字經濟正在加快向其他產業融合滲透,提升經濟發展空間。
「四化」框架帶領數字經濟高速發展
發展數字經濟,構建以數據價值化為基礎、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為核心、數字化治理為保障的「四化」協同發展生態,既是重大的理論命題,更是重大的實踐課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辯證統一的內在邏輯。
四者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本質上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四者間的關系,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
中國數字經濟早期發展得益於人口紅利的先天優勢,網民規模的高速增長為互聯網行業的崛起提供了天然的優質土壤。2012年以後,網民增速趨於平緩,移動端時代到來,促使中國數字經濟進入成熟發展期。
總體而言,中國數字經濟的主要商業模式經歷了一段較長時間的演變,從信息傳播到電子商務,從網路服務到智能決策,新模式和新企業不斷涌現,商業模式重心向用戶端傾斜,技術成為行業核心的驅動力,但爭奪流量和積累用戶規模仍然是商業模式成功的關鍵要素。
數字經濟規模持續上漲 對GDP貢獻明顯
根據中國信通院於2020年7月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近年來,數字經濟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由2005年的2.6萬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35.8萬億元。與此同時,數字經濟在GDP重所佔的比重逐年提升,由2005年的14.2%提升至2019年的36.2%。
數字經濟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在不斷增長。2014-2019年期間,數字經濟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在50%以上,其中2019年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7.7%,數字經濟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均高於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產業數字化是核心
根據中國信通院於2020年7月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我國從2005年的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二分天下,到2019年主要以產業數字化為主。2019年數字產業化規模為7.1萬億元,2019年我國產業數字化規模約為28.8萬億元。
數字產業化以軟體為核 產業數字化在服務業爆發
根據中國信通院數據,我國數字產業化的結構從2012年的以電子信息製造業為主,到2019年以軟體產業為主。2019年我國軟體產業占數字產業化的比重上升至55%左右,電信業占數字產業化的比重則下降至28%左右。
2019年我國產業數字化中服務業、工業、農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為37.8%、19.5%和8.2%。數字化治理能力提升,數字政府建設加速推進政府治理從低效到高效、從被動到主動、從粗放到精準、從程序化反饋到快速靈活反應轉變,新型智慧城市已經進入以人為本、成效導向、統籌集約、協同創新的新發展階段。
數字經濟的經濟帶效應明顯
2020年12月28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中國區域與城市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0年)》,報告根據區域的數字創新要素、數字基礎設施、核心數字產業、數字融合應用、數字經濟需求和數字政策環境等六大方面進行評估。從省份的角度來看,2019年數字經濟競爭力排名前五分別是廣東、北京、上海、江蘇和浙江。
從城市的角度來看,2019年數字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五位的城市分別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南京、杭州、天津、成都、重慶、寧波、武漢、福州、西安、廈門、青島。
從地域分布來看,數字經濟競爭力較高的城市仍主要集中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有11個東部城市,北京、上海、深圳位列前三位,有1個中部地區城市武漢,有成都、重慶、西安3個西部城市從省市分布來看,廣東省、浙江省、福建省均有兩個城市上榜。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具有突出的區域聚集特徵,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區域核心。這一方面是由於三地經濟基礎優勢顯著,可以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發展提供充分的人才、資金等資源保障;另一方面三地扎實的產業基礎,也為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整體來看,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仍未打破「胡煥庸線」。根據賽迪智庫於2020年9月發布的《2020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白皮書》,相較2019年,2020年共有8個省份的數字經濟指數排名有所上升,其中陝西、廣西、雲南、甘肅、內蒙古、新疆6省(區)均位於我國西部地區,西部地區正擁抱數字經濟發展紅利,努力在新的賽道實現突破。
數字技術具有跨越地理特徵的優勢,未來,隨著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普及,數字經濟將會進一步突破地理條件限制,逐漸改變我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和資源配置方式,為縮小東西部差距注入新動能。
十四五近百萬億規模
根據2020年11月初發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十四五」規劃強調了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數字經濟無疑成為投資者未來五年甚至十五年挖掘的富礦。2020-2026年,中國數字經濟年均增速將保持在15%左右。到2026年,數字經濟規模有望突破95萬億元。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❾ 數字經濟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意義
數字經濟的社會發展意義是:數字經濟日益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變革的重要力量,誰引領了數字經濟,誰就掌握了全球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主要可以分為三方面來進行理解:
第一:數字經濟增強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韌性。伴隨從中央到地方對數字經濟領域推進政策的實施,加之雄厚的產業發展基礎和廣闊的市場空間支撐,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不斷擴張。
第二:數字經濟助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格局。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在全球疫情蔓延和國際環境變化的雙重效應下,因勢而變的科學之舉和與時俱進的重要戰略選擇。
第三:數字經濟推動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需要不斷提升產業和技術發展層級,提高人民消費層次和生活品質,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發展模式,為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提供了新內生動力。
總結:數字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需要我們找准著力點不斷深化推進。在工業晶元、操作系統、量子通信、人工智慧基礎軟體及演算法等核心技術領域進行突破,實現自主可控和進口替代,培育一批擁有核心競爭力的數字經濟企業,提升數字經濟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❿ 從哪些方面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一是完善激勵數字經濟核心技術開發的基礎制度。
完善激勵數字經濟核心技術開發的基礎制度,是解決制約數字經濟發展核心技術難題的重要抓手。重點是建立健全數字化人才培養的激勵制度、加快數字經濟統計與核算制度、完善數據要素市場基礎性制度、建立數字經濟知識產權相關制度、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標准制度體系。
二是健全數字經濟時代的法律體系。
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對現行基於工業經濟所形成的法律體系帶來了重大挑戰。因此,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健全數字經濟時代的法律體系,著力破解「個人數據與企業產權」的矛盾,平衡數據安全與數據利用的沖突。
重點要加快修訂現有相關法律法規,改變不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相關規定;加快制定出台《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推動相關法律法規制定與修訂向「信息弱者」傾斜,維護其數字消費權益。
三是加大數字風險治理。
數字經濟的發展,在給人類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安全風險,數字風險已成為世界廣泛關注的重要議題。加大數字風險治理,關鍵是探索形成多主體協同治理的新格局,提升政府管理部門的數字化監管水平,明確平台企業的責任,加大懲處力度;著力構建數字安全新生態,完善數據治理規則,推動形成維護人類共同價值觀的數字經濟文化。
四是加快彌合數字鴻溝。
雖然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但數字鴻溝依然存在,不同群體、區域、企業之間,在數字素養、數字化應用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造成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因此,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彌合數字鴻溝,重點應加大對中西部以及廣大農村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的投入,加大數字化人才培養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