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聯新的經濟體制是什麼
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聯確立了新的經濟體制,也稱斯大林體制
斯大林模式是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蘇聯(蘇俄)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採用的、並且延續約70餘年的一種經濟體制。
這種經濟體制是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即通過國家權力,全面干預和管理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通過指令性計劃集中配置資源,進行社會生產活動。具體表現為經濟運行排斥市場和價值規律;政府通過計劃確定全社會的"產、供、銷"和企業的"人、財、物"等。
由於前蘇聯是在斯大林取得領導權後開始全面執行"計劃經濟",由於斯大林還從理論上對計劃經濟進行了概括,並使其成為蘇聯乃至於其他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工業化的指導思想,所以,通常人們把計劃經濟體制稱為斯大林模式。
30年代在蘇聯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1921年過渡到新經濟政策後,蘇聯改革了經濟體制,用「統一領導,分級管理」代替高度集中的總管理局體制,以托拉斯代替總管理局,以經濟核算制代替國家包干制,初步調整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企業的許可權。但是,隨著斯大林戰勝了黨內反對派和五年計劃的實施,權力日益集中,到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經濟體制。它的主要特徵是:①高度集中的部門管理。1932年,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改組為重工業人民委員部,另設輕工業、木材工業和森林工業等人民委員部。到1941年,分管工業的人民委員部增至25個。各人民委員部的職權是:制定或審批、檢查生產、財務和基建計劃;組織材料和技術供應;產品的推銷和調撥;任命廠長、總工程師和總會計師等。各人民委員部重大業務問題的最後決定權屬於人民委員。②國家通過下達繁多的指令性計劃指標來控制和管理企業。③管理經濟重行政手段,輕經濟杠桿。④在財政上實行統收統支。企業所需生產基金由國家撥給,所得利潤基本上悉數上繳,虧損由國家補償。⑤在產品分配上實行統一調撥制。企業所需物資由國家統一撥給,所生產的產品由國家統一分配。這種體制之所以在30年代形成有其客觀歷史條件,起過積極作用。當時蘇聯處在帝國主義國家包圍之中,面臨戰爭威脅,有必要通過行政手段高度集中地利用有限資源來加速發展急需的工業。但是,它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把計劃調節同市場調節對立起來,使企業沒有必要的經營自主權,因而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這種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結合,構成斯大林體制的主要特徵。它使蘇聯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受到阻礙,使千百萬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並使個人崇拜越來越盛行,使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失誤難以及時糾正。1953年斯大林逝世後,蘇聯開始體制改革。
❷ 蘇聯計劃經濟哪一年確立
1936年(解析: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標志著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的最終確立,也意味著斯大林創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確立
❸ 前蘇聯實行計劃經濟的背景和原因是什麼
主要的背景:
當時一戰結束,帝國主義干涉蘇俄內政的戰爭也結束了,斯大林上台,希望建立一個強大的蘇維埃政府,迫切的願望和蘇俄國內落後的農業經濟。斯大林決定優先發展重工業,實行計劃經濟。
蘇聯經濟體制採用了高度的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長期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依靠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人力投入、粗放型發展,在蘇聯建國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並在二戰中依靠軍事工業取得了勝利。從此,馬列主義被奉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寶典。
有著蓬勃的生命力是因為當時蘇聯國內一貧如洗,多年的貧困生活迫使工人階級實行大工業建設。同時,德國人的入侵,使得蘇聯人感到了民族的危機感。大家都像是自己的國家迅速強大起來,這是有著很深復雜的歷史原因導致的。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可用,但是和平年代妨礙了經濟的發展,阻礙了人民生產的積極性,所以註定要失敗。
「計劃經濟」體制這個概念出自弗拉基米爾·伊里奇。伊里奇先生在1906年寫的《土地問題和爭取自由的斗爭》中說道:
「只要存在著市場經濟,只要還保持著貨幣權力和資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無力消滅不平等和剝削。只有實行巨大的社會化的計劃經濟制度,同時把所有的土地、工廠、工具的所有權轉交給工人階級,才能消滅一切剝削。」
這話說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表達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第二層意思表達了一個輝煌的夢想。
這是為了實現這個輝煌的夢想,所以斯大林同志才下令實行計劃經濟。對立性在於生產資料歸誰所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將生產資料歸國家,集體所有。統一性在於二者都是資源配置的方式,在各自的國家和歷史條件下都是適用的,也就是「不管白貓黑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最後一個問題我認為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表現形式,因為資本主義就是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誰能為社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誰就擁有生產資料,誰擁有生產資料誰就可以賺取大量的金錢,賺錢後可以供自己消遣,同時也可以再投入社會其他領域,幫助推動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最終導致生產難以為繼,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必然要對無產階級構成剝削,這也就是所謂的「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有制不可調和的矛盾。」
就想到這么多。祝你愉快。
❹ 簡述蘇俄新經濟政策的背景、內容。(要簡潔)
簡述蘇俄新經濟政策的背景、內容。(要簡潔)
簡述蘇俄新經濟政策的背景、內容。(要簡潔)背景:蘇維埃社會主義俄國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日用物品嚴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1921年2月,波羅的海艦隊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發生水兵兵變,被迅速平息下去。可是,蘇維埃政權的處境仍十分危急。列寧說:「我們在1921年春天遭到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再次,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開,從此,開始了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過渡。
內容:第一,農業方面:1921年3月21日頒布《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法令,規定農民交納糧食稅後,剩餘的糧食等農產品可以到市場交換物品。第二,工業方面:在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將部分國有企業以租借制和租讓制的形式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企業。第三,流通方面(商業方面):廢除國家配給制和國家貿易壟斷制。在堅持國家計劃領導的前提下,實行自由貿易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簡述蘇俄新經濟政策的背景、內容。1、背景:1921年初,國內戰爭結束。蘇俄取得了勝利,然而它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戰爭使工業生產受到嚴重破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行也壓抑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社會不滿情緒影響了政治穩定。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根據列寧的報告,決定以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由此開始了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
2、內容:
(1)實行糧食稅,稅後余糧由農民自行支配;
(2)採取租讓制與租賃制等方式,把外國資本與私人資本重新引入國有企業,並鼓勵私人企業的發展恢復商品貨幣關系,允許自由貿易;
(3)廢止平均主義的實物分配製,實行以工人技術熟練程度和生產效率為標準的勞動報酬級差制。
蘇俄新經濟政策新的經濟政策是列寧和布林什維克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作用)它從俄國的實際出發.發展經濟、鞏固工農聯盟為主要目標,通過利用市場機制和商品貨幣關系較快地恢復了國民經濟,穩定了政治形勢。
蘇俄新經濟政策中心措施蘇俄新經濟政策中心不在工業和貿易方面,在於經濟方面。在蘇聯發現戰時共產主義不再適合實際國情時,列寧改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多種經濟成份存在,通過資本經濟為社會主義發展奠定物質基礎。
蘇俄新經濟政策新在何處意義: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表明俄共放棄了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
這是列寧對在小農占優勢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一步探索的結果。
他找到了一條使落後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這就是確立與落後的生產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
新經濟政策受到工人和農民的支援,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
蘇俄新經濟政策的局限性近十年來,關於蘇聯新經濟政策失敗的原因,目前學術界仍眾說紛紜,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集中在蘇聯共齤產黨特別是領袖人物的社會主義觀對新經濟政策的終結所起的作用,或者思想文化方面、政治制度和黨內權力斗爭等,當然有的研究也提出當時的客觀環境的作用。
關鍵詞:新經濟政策、失敗原因、終結
自蘇聯劇變後,新經濟政策問題再次引起社會主義理論工作者的極大關注。許多人把新經濟政策看作是一種更加理想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深入挖掘其內涵。然而新經濟政策在20年代的蘇聯畢竟是一種失敗的選擇。它為什麼會失敗?迄今人們並沒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多數學者較多強調的是當時國際國內的社會歷史條件,許多論著已分別從當時國內外的客觀形勢和條件方面作了大量分析,本文主要從思想文化方面、政治和行政方面、以及斯大林個人因素等等,總結各方學者關於新經濟政策失敗的原因。
一、思想文化方面
孫國慧認為「蘇聯新經濟政策的終結有多種原因,在思想文化方面主要包括新經濟政策理論不夠明確和完善,新經濟政策沒有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同和接受,俄國歷史傳統上的專制主義和村社傳統的影響,當時蘇聯民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普遍不高以及急於求成的趕超心理等」。
另一學者李述森則認為,「新經濟政策得不到布林什維克黨意識形態觀念的支撐」是其失敗的原因之一。這是因為「新經濟政策是一個政治決定,布林什維克黨意識形態的核心仍是反市場經濟。」「既然是一個政治問題,因此,新經濟政策的實行並沒有帶來布林什維克黨意識形態觀念的轉變,市場經濟仍被看作是資本主義的、異己的東西。布林什維克黨的意識形態觀念沒有實現相應的轉型,導致新經濟政策不可能建立在牢固的基礎之上。列寧去世後,新經濟政策實施的空間不斷受到擠壓,直至最終被取消②」。
王曉榮學者提出的觀點中有一部分是與孫國清學者相似的原因,在這里不再做相同的敘述。同時除了和其他學者的觀點有重疊的部分外,王曉榮學者還提出了個人獨特的一些見解。
王曉榮認為當時的蘇共內部盛行「教條主義的思想方法」。因為王曉榮通過研究陸續解密的蘇聯絕密檔案得出,「在黨內爭論中,許多人引以為據的常常是傳統社會主義理論,把新經濟政策中的一些並不是資本主義的做法也當作資本主義,認為實行新經濟政策將會導致資本主義復辭。」「斯大林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時,把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某些設想當作現實社會主義的理想模式,直接廢棄適合當時蘇聯社會發展需求的新經濟政策,盲目追求社會主義的『經典模式』。結果不僅使蘇聯本國步入僵化的教條主義,而且把蘇聯的建設經驗當作普遍真理在社會主義陣營推廣,造成教條主義盛行,嚴重遏制了社會主義的生機」。
對於王曉榮的教條主義的思想方法,鄭異凡學者同意這一看法。另外鄭異凡提出「蘇共內部領導人對新經濟政策的不同詮釋直接影響新經濟政策的命運」。
對此鄭異凡解釋為「斯大林認為新經濟政策並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繼續;斯大林和季諾維也夫等人強調新經濟政策僅僅是退卻,是對農民的暫時讓步,要求轉入進攻;布哈林則認為新經濟政策中的決定因素是運用市場機制。這些不同詮釋直接影響新經濟政策的命運,所以正是領導層對這一政策沒有取得共識,斷章取義,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每一個人都可以在列寧的言論中找到對自己有利的解釋,誰執掌最高權力,就按照誰的主張辦。在政治上高度集權的狀態下,斯大林一旦大權在握,就在他信誓旦旦要堅持新經濟政策,把取消新經濟政策斥為『反革齤命謠言』後不久,就憑他個人一句話,輕輕鬆鬆地送新經濟政策『見鬼去了』!」。
這時候,國內大部分學者對從思想文化方面解釋新經濟政策都是不可避免的承認這幾個觀點。如高繼文的對新經濟政策失敗原因分析是「一是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新經濟政策缺乏有力的理論支援;二是國內普遍存在著著急於發展的焦急趕超心理;三是社會歷史傳統力量影響至深,不利於新經濟政策的推行。」。如劉劍飛認為「缺乏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支撐是新經濟政策失敗的直接原因」,因為「列寧逝世後,列寧的後繼者們除以布哈林為代表的少數人尚能擁護和支援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外,大多數領導人對新經濟政策認識不足」,並且「大多數領導人不認為新經濟政策是切合蘇聯社會現實的,他們不去對落後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認真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或者說他們對列寧主義根本就沒有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從而不能使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於是「新經濟政策在實踐中由於缺乏完整的理論支援而被終結了」。
王曉榮認為「由於歷史實踐的局限,新經濟政策本身具有稚嫩性和不完備性」。這是因為「由於歷史實踐的局限,列寧和俄共(布)在提出和實施新經濟政策時,沒有徹底弄清有關社會主義的一些問題。」例如最基本的「關於經濟落後的俄國由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時間問題」還有「關於社會主義與商品經濟的關系問題」至於「關於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關系問題」和「在解決黨如何掌握國家政權與如何組織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上」,蘇聯領導人們「由於在這些重要的理論問題上認識不清楚,使新經濟政策本身具有稚嫩性和不完備性」。
同時,「民粹主義思想的不良影響」也是王曉榮認為影響新經濟政策失敗的一個因素,「長期的村社傳統培養了人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習慣勢力,成為農村發展商業關系和個體經濟的強大阻力」,「這種村社傳統又成為民粹主義思潮產生的社會基礎」。「在民粹主義思想影響下,許多人十分迷戀傳統社會主義理論和戰時共產主義的經驗」「擔心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會把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引向資本主義方向,這是新經濟政策遭致廢棄的一個遠因」。②
「教條式地理解和搬用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一般結論;急於加快發展的趕超思想」也是王曉榮對新經濟政策失敗的觀點之一。②
二、政治和行政方面
近年來,許多學者已經注意到蘇聯的政治體制對新經濟政策失敗的影響,尤其集中於從決策角度分析了新經濟政策的確立與民齤主集中制決策機制的關系,從而進一步分析這一政策的過早終結,但也有其他角度的觀點。
黃蓉芳認為,「新經濟政策的過早夭折,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決策體制的轉變———從民齤主(的)集中制到極端集中制的轉變」。黃蓉芳對此解釋為「如果說在新經濟政策實施之前,各種政策建議還能反映到決策層,並有可能被接受的話,那麼在1928—1929年斯大林要『拋開』新經濟政策之時,對斯大林不顧黨的決議自行其事的行為,並沒有制約機制。」於是,當斯大林決定要廢除新經濟政策時,即使當時有不同的意見,但並沒有人敢提和相當有效的制約斯大林個人獨齤裁的機制。
王曉榮則提出,「新的經濟政策的推行,有賴於政治上的支援和配合。蘇聯在實施新經濟政策取得初步成效後,在要不要堅持既定方針的問題上,俄共齤(布)黨內出現了認識分歧」,所以是「黨內理論觀點分歧影響了新經濟政策的命運」「在政治體制沒有進行相應改革,黨內民齤主不健全的情況下,黨內理論觀點的分歧同政治斗爭攪在一起,理論和政策之爭的結果往往不取決於它們本身的是與非,而取決於爭論各方在政治斗爭中的輸贏勝敗,這使新經濟政策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黨內斗爭的結局」。
李述森認為,「在20世紀20年代的蘇聯,新經濟政策既是因政治需要而出台的,也是因政治問題而被中止的,是政治因素決定了它的興衰命運」。首先,「一是政治考慮新經濟政策的先天不足。」,因為「新經濟政策雖然是意在發展經濟的政策,但它的出台卻不是布林什維克黨認識到了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結果,而是出於保住政權的考慮。」一旦形勢改變,蘇聯領導人會毫不猶豫的改變政策。其次,「二是政治發展趨勢:與新經濟政策本質的背離」當「集權體制越發展,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空間就越狹小。當一齤黨專政演變成個人專制後,新經濟政策就終結了。」
第三個政治因素是「黨內權力斗爭:推動新經濟政策走向終結」。在這里李述森指出「目前國內學者們傾向於把新經濟政策在20年代末被中止歸咎於斯大林,指責斯大林沒有很好地領會列寧的思想,把新經濟政策當成了權宜之計。這種指責是有失公允的。應該說,無論誰獲得了最高領導地位,都會作出類似的抉擇。」②,斯大林只是順應當時集權的需要而做出的選擇而已。
劉劍飛認為,「沒有民齤主化政治土壤是新經濟政策失敗的根本原因」在它的論文中,他說「任何理論的產生、形成和完善離不開相應的政治土壤,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發展不能沒有政治的民齤主化和法制化。換言之,蘇聯推行任何新的經濟政策都要有賴於政治上的支援和配合,經濟改革要求有相應的政治體制改革作保證」,「質言之,是蘇聯政治體制原因扼制了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體系的確立,導致了新經濟政策的終結」。①
任曉偉則認為,「新經濟政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歷史過程」,列寧時期新經濟政策的三大內在矛盾影響了新經濟政策的失敗。主要是「計劃和市場的矛盾」、「意識形態與實踐的矛盾」、「政治與經濟的矛盾」這三大內在矛盾「不可避免地與戰時共產主義的計劃遺產、傳統的意識形態以及這一時期重新開始集中化的政治體制發生著結構性矛盾。」,最終為蘇聯從新經濟政策向計劃經濟的轉變提供動力。
劉長江指出,「對於新經濟政策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蘇聯共齤產黨的政策變化」,「實際上,在新經濟政策的制定與終結的過程中,蘇聯的經濟學家提出的解決蘇聯面臨的經濟問題特別是農村經濟問題的設想方案,對蘇聯共齤產黨的政策選擇都發揮了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而高繼文認為,「沒有適時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黨內民齤主生活部健全,政治斗爭嚴重妨礙了新經濟政策的的執行和深化」這是導致新經濟政策失敗的重要原因。因為「斯大林通過組織手段逐漸控制了黨內大權,監督機關名存實亡」,「斯大林動用組織手段去反對反對派,使他們的理論觀點敗於權勢之下。這種不正常的爭論中,理論、政策爭論的內容和觀點越來越居於次要地位,爭論的勝敗結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誰的權利大。反對派的失敗首先是政治和組織上的失敗,他們的觀點即使正確也難以取勝」,「從這個側面看,新經濟政策終結的重要原因在政治方面」。
如鄭異凡認為,「新經濟政策夭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關鍵的問題之一是領導層對這一政策沒有取得共識,各人有各人的理解,誰執掌最高權力,就按照誰的主張辦。更重要的是,政治體制的改革不同步,經濟體製得不到政治體制的保障」,當「斯大林一旦大權在握,就憑他個人一句話,輕輕鬆鬆地送新經濟政策『見鬼去了』」[1]
簡述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過渡到新經濟政策的原因。1.實行的原因: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
2.主要內容:(1)農業方面:推行糧食稅,納稅後剩下的糧食,歸農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許農民租佃土地和僱用勞工。(2)工業方面: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廠礦企業仍歸國有,由國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興辦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3)流通方面:允許自由貿易。(4)分配原則:按勞分配。
新經濟政策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比較: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貨幣關系,用軍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會的運轉,進而直接進入社會主義;新經濟政策是通過在一定限度內發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這也是新經濟政策「新」之處。
3.評價:(1)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逐步恢復,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2)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表明列寧找到了一條小農占優勢的落後的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實踐表明,新經濟政策可以作為在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不發達,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的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相當長的過渡時期內行之有效的經濟發展戰略。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的結果第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怎樣評價蘇俄的新經濟政策評價蘇俄的新經濟政策
第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蘇俄的新經濟政策(1)背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使蘇俄出現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2)特點: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3)內容:新經濟政策包括: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後剩下的糧食歸農民支配;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興辦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起初實行產品交換,後允許自由貿易;廢除平均主義的配給制,實行工資級別制。(4)實質:新經濟政策實際上是在國家掌握主要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允許私人經濟等多種經濟成分的存在,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5)作用:促進了經濟的迅速恢復,起到了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到1925年,蘇俄的國民經濟已基本恢復了。
❺ 一戰後到二戰前,蘇俄實行的經濟政策指出其特點及作用各是什麼
蘇維埃政府採取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城市實行供給制,把中小企業收歸國有;在農村實行余糧徵集制。農民除了留下口糧,剩餘的糧食全部上繳國家。大部分農民是擁護蘇維埃政府的,因為是這個政府把他們從地主手中解放出來,給了他們土地。可現在白匪被打垮了,農民迫切需要蘇維埃政權在經濟上幫助他們,要求城市供給他們布匹、鞋子、釘子、犁和其他工業品,要求改善生活。新經濟政策以糧食稅代替徵收,允許農民自由出賣余糧,允許私商自由貿易、並且將一部分小工廠還給私人,還准備把一些企業租給外國資本家
屬於計劃經濟,對蘇聯經濟有一定好處!蘇俄於1921年實行了新經濟政策,恢復國民經濟,是蘇俄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斯大林領導蘇聯實施了兩個五年計劃(1928-1937),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新經濟政策的實行,重新建立了工業與農業之間正常的經濟聯系,鞏固了工人階級同農民的聯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受到廣大人民 ,特別是農民的歡迎,使1921 年的危機迅速得到克服。穩定了國內動亂。
重點發展重工業,使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為強大的工業國,國防力量得到加強,工業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為以後的反法西斯戰爭奠定了工業基礎。
但隨著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經濟發展中的弊端日益顯露。
❻ 一戰後,蘇俄實行了哪些經濟政策這些經濟政策印變化給我們哪些啟示
①變化及影響:
A.蘇維埃政府成立後,將銀行、鐵路、大工業收歸國有,一切實行工人監督;在農村沒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為經濟的恢復和建設奠定了基礎。B.十月革命勝利後,為擊退國內外敵人的進攻,鞏固新政權,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最大限度保障了軍事勝利,但也對國家的經濟造成了不利的影響。C.為解決國內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1921年,實施新經濟政策。使蘇俄工農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水平,蘇維埃政權得到進一步鞏固。1925年,蘇聯制定工業化方針,1927年實行農業集體化,此後新經濟政策被取消。D.1928年實行計劃經濟,實施兩個五年計劃建設,並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嚴重問題:如農、輕、重比例失調;產品單調,質量不高;農民積極性受挫,農業長期處於停滯狀態。
②啟示:A.制定經濟政策時,一定要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B.要從實際國情出發保證農輕重比例的平衡發展,才能使社會主義建設穩步、高速地發展。
❼ 1920年蘇維埃俄國實施什麼經濟政策
以食品統一收購並配發制的基礎上的計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