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球內部一年傳出的熱能相當於多少度電
這個實在不好估算。
地殼最外層10公里范圍內,擁有1254億焦熱量,相當於全世界現產煤炭總發熱量的2000倍。如果計算地熱能的總量,則相當於煤炭總儲量的1.7億倍。
如果是傳出來的部分,以地下3千米以內的地熱來說,即使按1%的利用率來計算,也相當於29000億噸標煤的能量,也就是大約 98305084.75億 度電。
Ⅱ 地球資源的現狀
地球資源編輯詞條
目錄
•地球的礦藏在皮膚里
•石油儲備的真實性
•淘金魔掌伸向油砂
•參考資料
目錄
•
•
•
•
•
•
聯合國把2008年命名為「國際地球年」,我國是提案國之一。「地學為社會服務」是本次地球年的行動口號,它旨在讓人們意識到,地球資源並不是無窮無盡的,相反,將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珍貴。一切資源都將逐漸耗盡嗎?先是石油,然後是煤炭,最後是金屬?
地球的礦藏在皮膚里編輯本段 地球的半徑大約為6370千米。在海底,從地表到5—8千米深處是堅硬的玄武岩層;而在大陸,從地表到30~70千米深處是較松軟的花崗岩層。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一些礦藏、原材料在某些地區大量積聚。從而得以被開采?
以金礦為例。地殼中金元素的含量只0.0000005%。如果金元素被平分在世界各地,開采它們就是不可能的,它們必須富集在某一個地方。其他大多數的金屬也是一樣。金元素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因此人們可以通過熔煉或其他的一些物理化學手段將其分離出來。金元素有時甚至能溶於水。穿過石間縫隙。形成新的礦物。自然金常常形成於石英礦中。
石油是一種高溫、柔韌、高度腐蝕的濃稠體,它的產生需要具備很多條件。有機物、浮游生物、微小的海洋動植物必須在腐爛前沉積在海洋洋底。並快速與無機物混合,形成一種深海沉積物。這種沉積物逐漸變硬,成為所謂的母岩,並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沉陷軟化。這種過程通常發生在距海面2~4.5千米深的地方。新產生的石油比母岩輕,逐漸向上移動。此外還需要儲藏岩用來保存石油,當然還需要一層岩石作為遮蓋。防止石油外泄。在不同的地質時期,這些條件極不均勻地分布於地球表面的各個地方。
石油儲備的真實性編輯本段 石油的價格已經達到了147美元/桶的價位;中國已經開始對柴油進行計劃供應;國際能源機構第一次發布了石油供應危機的消息;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聲稱,如果美國發動新的戰爭,石油價格將上漲至每桶200美元……這一切,都是2007年冬季的真實情況。
現在真的已經達到原油開採的頂點了嗎?石油地質學家休伯特對於美國甚至整個世界的石油採掘量不會再增加的預言是否成真?
馬里昂?金?休伯特是殼牌公司一位傳奇的地質學家。在1956年的一次大會上。他做了關於美國石油儲備的調查研究報告,向與會者們呈示了他的「休伯特曲線」。預言美國的石油開采將在1971年到達頂峰。然後開始走下坡路。休伯特的預言遭致一片憤怒的反對聲。但被現實證明是正確的。1970年後,美國的石油產品開始逐年遞減。
尤爾克?辛德勒是德國路德維、希?博爾科系統技術咨詢公司的研究員,他和他的小組一直關注著世界石油的生產情況。他在研究報告中得出這樣的結論:「原油年產量自2006年就一直在衰減。」從上世紀80年代,以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為首的海灣石油輸出國就不斷上調各自的石油儲備數據,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OPEC組織把每個國家的石油儲備和開采份額掛鉤。誰的儲備多,就被允許生產更多的石油產品。阿聯酋曾把它的儲備量從310億桶』下子提高到920億桶。
一些環境組織成員和行業退休人員對石油輸出國的欺騙手法進行了抨擊。國際能源機構經濟主管法提赫?比羅爾在接受《世界報》采訪時回答了令人棘手的問題:那些石油國家所提供的石油儲備報告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大?「我沒有官方的根據,說這些報告是不可信的,」比羅爾說,「但是我們有權知道,按照國際標准,有多少石油是我們還能利用的。」現在,很多人都開始意識到。石油作為最重要的燃料。在短短幾代人的時間里就被耗去了大約一半。
淘金魔掌伸向油砂編輯本段 如果石油被耗盡。是不是一切都完了?人們對不同尋常的石油寄予了什麼厚望?專家把油頁岩、油砂等也稱為典型的石油品種,但開採的成本較高。開採油砂取油,一桶的價格在15~20美元之間,而在沙烏地阿拉伯,開採石油的價格僅為l~2美元。然而。當石油價格上升到70、80甚至90美元一桶的時候,這筆花費便顯得微不足道了。可見,石油價格對石油儲備以及開采方式兩者的平衡有著重要的影響,人們可以從加拿大北部亞賽巴斯卡油砂來了解這一點。
在亞賽巴斯卡,這些年開始了一股淘金熱潮,亞賽巴斯卡河沿岸城市麥梅里堡是開採油砂的中心,這里的居民數量從十幾年前到現在增加了近7萬人。房地產價格暴漲,達到了州府埃德蒙頓的水平。導致這一淘金熱的原因在於一種從原油、沙粒和水中分離出來的混合物。在這條瀝青帶上,儲藏著大約17億桶這樣的混合物,算得上世界第二大原油儲備地了。「我們擁有能源」成為麥梅里堡居民最自豪的寒暄用語。
麥梅里堡居民的生活希望,對於環境保護者來說卻是一場災難。在充滿原油的沙地上充斥著大型挖土機和重載卡車。原油首先要通過炙熱的蒸汽被液化,之後加人溶劑進行萃取,這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對環境來說也是個極大的負擔,因為整個開采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渣都被傾倒在低窪地中。如今,僅僅把水燒沸這一環節就需要消耗加拿大大部分的天然氣能源。若想開采完這里的原油,人們必須建立一座原子能發電站。
這一例子清楚地說明,提高原油價格並非人們想像的那樣可以保護環境,相反,一桶油的價格越高,人們想方設法進行開採的沖動就越大。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阿爾?戈爾把開採油砂比作是患上了毒癮。「這真是瘋了。」他在接受采訪時說,「每獲得一桶原油所投入的天然氣量,能保證一個家庭4天的供暖。」
節能和回收是生存之道
除了原油之外,其他一些地下資源在過去的幾年間也經歷了類似的漲價。不論是銅、鐵、鋅、鉑、金,許多金屬礦石都經歷了一次價格拉力賽。鐵礦石的供應價格自2002年以來翻了3番,銅礦石的價格比幾年前貴了5倍。報紙上,偷盜鋼材的報道不計其數,這在幾年前都是難以想像的。
35年前。時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丹尼斯?米道斯寫了著名的《成長的極限》,書中預言:地殼中蘊含的各種資源,包括石油,都將逐漸被耗盡。不幸的是,專家們後來解除了這一警報,他們認為,從地質學觀點來看,地球上的金屬資源是無窮的,金屬原材料如鐵、鋁和銅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然而。盡管地殼的5%由鐵元素組成,8%由鋁元素組成。但目前為止這些豐富的礦藏仍難滿足人類日益增加的需求。
德國環保學者、化學家邁克?布朗嘉特倡導一種能提高原材料回收率的做法。他研發出一種辦公椅。它的製作材料能重復利用60次而沒有質量的損耗。
對於石油、天然氣以及煤這些燃料。想要回收是件很困難的事。可行的辦法就是節能,特別是交通行業存在著很大的潛力。綠色和平組織的能源專家安德里?波林認為,『『從技術層面上講。在未來10年裡將汽車的耗油量減半是完全有可能的。」油價的下跌。最終將改變全球經濟,更有優勢的燃料將成為全球經濟的基礎。
沒有油的世界
當石油危機到來時。世界會變得怎樣?一些人認為會帶來諸如股票暴跌、市民暴動、搶劫、飢荒等一系列的災難場景;另一些人則認為,這將是一個從舊能源向新能源逐漸轉變的過渡期。綠色和平組織警告說,燃料的一些加工過程會給環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國際社會對於所有常規以及非常規的資源使用都應該有明確規定。
由於許多原油經營者和政治家根本不願意想像一個沒有油的世界,上述的設想還很不切實際。德國暢銷書作家安德里亞斯?埃斯克巴赫在他的小說《燃油殆盡》中,描述了北美洲同歐洲相比,原油的衰減會造成怎樣不同的影響:在美國,人人為了生存而斗爭的場面要比在歐洲激烈得多。
在書的最後,作者描述了十幾年後到叔叔家做客,餐具都是塑料的。從石油中提煉的人工材料製成的產品都成了珍品,人們只有在特殊的場合使用。侄兒問叔叔:「真的像爸爸說的那樣,你們早就把油用完了?」
善待地球保護資源 恩格斯一個世紀前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所列舉的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令人振聾發聵。人們對地球現狀的極大關注被喚起。33年前,第一個地球日發起。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中指出了這樣的危機:如果現在的這種對大自然掠奪式的發展方式和大量消費資源能源的奢侈生活方式不改變的話,人類早晚有一天會走上絕路。也許學者們對地球的未來過於悲觀,但他們發出警告後,全世界都震驚了:情況真有如此嚴重嗎?於是,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學者都開始關注和研究人與資源環境的問題。 1992年,更嚴峻、更強烈的警告被發出:如果人類不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話,前景就是毀滅!這呼聲發自於由170多個國家代表出席的、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發大會。 地球只有一個,它的資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有的不可再生資源都在用一分少一分。地球已經不堪重負了。當我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一場保護地球、珍惜資源的戰役開始打響。 在第34個世界地球日到來的時候,我國舉起了「善待地球、保護資源」的大旗。它成為我國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 這無疑是明智的。 來自國土資源部的權威數字顯示:未來20年中國石油需求缺口超過2萬億立方米,鋼鐵缺口總量30億噸,銅超過5000萬噸,精煉鋁1億噸,即重要礦產資源的供應將是不可持續的。預測今後20年中國實現工業化,石油、天然氣、銅、鋁礦產資源累計需求總量至少是目前儲量的2至5倍。有權威資料顯示,我國已有的45種主要礦產資源,對2010年經濟建設發展目標可以保證需求的只有23種;而到2020年形勢更加嚴峻。相當部分礦產的探明儲量對經濟建設保證程度偏低。 再有,雖然我國現有土地面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據有關部門分析,就耕地而言,如果遞減的趨勢得不到有效控制,現存不到18.89億畝耕 地將驟減,人均耕地將突破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警戒線。 還有水資源。我國水資源總量不算少,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則佔有水平很低,被列為世界13個貧水國家之一,耕地單位面積佔有水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80%。 一方面是資源缺乏,一方面是資源利用率低,使資源短缺形勢十分嚴峻。 我國92%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的工業原料和30%工農業和民用水,均來自礦產資源;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無疑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但是,地球上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地球---生命---人類系統的平衡與物質的生產和調節能力也是有限的。人類必須在地球資源與環境容量允許范圍內去謀求人類文明的目標。因此,善待地球,保護資源實質上就是關愛和保護人類自身的生存與持續發展。 面對這些,我們已經不能夠仍然沒有意識或者僅僅在口號上做文章。形勢是如此地不容樂觀,我們身邊點點滴滴的資源都在減少,我們所在做著的看來是微不足道的每一件事情也許都在影響著我們明天的生存環境。我們確實懼怕了沒有潔凈的水可供飲用、沒有溫暖可供汲取、沒有各種工具用來生活。我們所依賴的東西太多了。失去這一切我們將如何生活? 真心地善待我們的地球母親,努力去愛惜、去珍惜。哪怕只是從不多用一個小小的塑料袋做起。在4月22日,這個地球的節日,讓我們用行動來祝福她。
參考資料編輯本段研究地球 回到頂部
開放分類:
資源 合作編輯者
繼續ˉ幸福 , ☆登峰造極☆ 網路歡迎您來學習如何編輯詞條,積極參與創建詞條。 詞條統計
創建者: ☆702243419☆
最近更新:09.07.25
編輯次數:3次 全部版本
Copyright &; 1998 - 2009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Ⅲ 地球現在的經濟有沒有達到一兆
應該有吧,全世界的經濟,一年的GDP很多
Ⅳ 地球每年的資源產出,大部分都被西方國家享受了嗎
也不是這樣 資源匱乏的國家都在進口資源 特別是我們中國 資源進口的也特別大 有些國家是技術型國家 用技術來賺錢然後購買資源 比如日本 美國 出口資源的國家要購買它們的技術產品 談不上誰享受 只要有錢就可以購買
Ⅳ 2020全國生產總值超百億,這在全球處於什麼水平
2020年全國生產總值超過了百億,目前我國在世界當中是處於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這對於我國人民而言是一種榮耀。2020年對於每一個人都註定是不平常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當中遭受了新冠疫情的影響,使得全世界人們都由於疫情所帶來的威脅受到了一定的經濟損失。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國依然能夠突破生產總值百億的大關獲得重大的成就。這是我國所有人們在這一年當中不懈努力所創造出來的奇跡。國民生產總值也被稱為GDP,這個指標是一個對比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總值的一個指標。這種指標能夠對比世界各個國家在經濟貢獻程度。
無論是我國還是世界,人類目前能夠找到的家園就只有地球。因此每個國家應當在面對除人類以外的威脅是組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共同的利益對抗來自外界的威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的在地球當中生存下去。
Ⅵ 地球七大自然資源數據資料
全球最權威的獨立環保機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WWF)9日發表了迄今為止最詳盡的有關地球資源狀況的報告。該報告預測,由於目前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如果各國政府再不進行干預,2030年後人類的整體生活水平將會下降。
這份2002年度《活著的地球》報告是依據來自全球范圍的科學數據進行計算分析後作出的,其中「地球活力指數」和「全球生態影響指數」是最重要的兩個數據參考指數。
報告認為,目前人類的透支消費是不能長期持續的。報告指出,由於人類的過度消耗,在過去的30年間人類的經濟活動使得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減少了35%,其中淡水生物減少了54%;海洋生物種類減少35%;森林物種減少15%。
報告估計,如果按照目前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長速度測算,未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透支」程度將以每年20%的速度不斷增加。這意味著,到2050年,人類所要消耗資源的將是地球生物潛力的1.8至2.2倍,換句話說,到那時,可能需要兩個地球才能滿足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需求。但是,我們有兩個地球嗎?
報告還指出,目前地球上可供生物生長的土地和海洋面積總共為114億公頃,即全球每60億人口僅有1.9公頃的土地或海洋可供利用。
這份報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世人發出警告說,人類、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正以遠遠超出地球負荷的高速度耗用有限的地球資源。其中,美國是地球資源的頭號耗費大國,人均耗用資源量是同屬發達工業國英國的2倍,是一些非洲國家人均消耗量的24倍還多!報告指出,美國人均擁有的海陸面積為5.27公頃,但他們消耗的卻是9.7公頃地域內的資源,差額部分當然來自不發達國家。而非洲人均擁有1.55公頃海陸面積,但他們實際能用到的資源只有1.36公頃。
為此,報告嚴肅地批評指出,富有發達國家的浪費生活模式是導致地球自然資源被高速耗費的主要原因。如果這種趨勢不改變,到2050年,全球海洋漁產資源將枯竭,能吸收人類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原始森林將被完全摧毀,大量水源被污染,干凈水源變得極為稀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資源環境將岌岌可危。
報告的主要起草人喬納森.洛認為,要想制止這一趨勢、達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採取四個方面的措施:通過改進技術降低能源消費,採用更為節約的消費方式,控制人口增長和保護生態系統。
據悉,今年8月26日至9月2日期間,「世界可持續發展峰會」將在南非的約翰內斯堡召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趕在峰會召開前一個月發表這份報告,旨在呼籲各國政府不要只顧及眼前的政治利益,真正做到放眼長遠,切實提高教育和醫療水平,通過控制出生率有效抑制人口增長。
可持續發展
本世紀中葉以來,資源、環境、人口等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日益尖銳和全球化,所謂「人類困境」問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羅馬俱樂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羅馬俱樂部成立於1968年4月,是一個由知名科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組成的小團體。
1972年3月,米都斯領導的一個17人小組向羅馬俱樂部提交了一篇研究報告,題為《增長的極限》。他們選擇了5個對人類命運具有決定意義的參數:人口、工業發展、糧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污染。報告的結論是:地球是有限的,人類必須自覺地抑制增長,否則隨之而來的將是人類社會的崩潰。這一理論又被稱為「零增長」理論。
「零增長」理論誕生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真思考全球范圍內的長期發展問題。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了一個報告,題為《我們共同的前途》,報告中設計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又通過一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前,「可持續發展」一詞已風靡全球,成了世界各國政府和公眾關注的熱點和各行各業專家學者研討的焦點。(本報記者孫佳華)
人類每年的消耗量已經超出地球產出量的20%,當今平均每個人使用了2.2公頃的土地所能提供的自然資源,實際上地球所能提供的資源限度是每個人1.8公頃———
新報告檢驗了149個國家的自然及資源狀況
你是不是感受到我們現在的物質已經特別豐富了?我們現在不但衣食無憂,而且許多物品還可以用的時候就被我們當作垃圾丟棄了。前不久出爐的《2004年地球生態報告》指出:人類每年的消耗量已經超出地球產出量的20%,我們已經在大大透支子孫後代的資源了。
《2004年地球生態報告》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地球生態報告」系列出版品的第五版,這一系列的報告主要目的是探索人類對地球的沖擊,檢驗了149個國家的自然及資源狀況。這份新報告指出,地球的健康狀況正在急劇地衰退,起因是人們對於自然資源的消耗量日益增加,北美洲的發達國家對資源的浪費尤其嚴重。這一報告警告說,隨著這些區域的發展及消耗更多的資源,對於地球資源的壓力將會不斷增加。「我們目前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比大自然更新的速度要快,」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幹事馬丁說,「除非各國政府重新恢復我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地球再生能力間的平衡,否則我們將無法償還這些生態債務。」
新報告的評估結果主要依據兩項指標:「地球生態指數」和「生態足跡」。所謂「地球生態指數」,是指地球上生物數量的變化情況。新報告顯示,人類近年來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已超過地球所能生產的20%。所謂「生態足跡」,是指人們從事農、林、牧、漁業和纖維生產、維持能源消耗和容納基礎設施的全部陸地和海洋面積,也就是人類開發自然的面積,這其中還包括自然為了處理人類的排泄物、污染物所需要的面積。比如說,一個人的糧食消費量可以轉換為生產這些糧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積,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可以轉換成吸收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農田的面積。「生態足跡」不斷擴大的狀況在工業化國家尤其嚴重
新報告顯示,人類的「生態足跡」從1961年以來已增長了2.5倍。當今人類平均的生態足跡為:平均每個人使用了2.2公頃的土地所能提供的自然資源,這是將地球的113億公頃富有生命力的土地和海洋區域除以全球61億人口計算得出的;然而,實際上地球所能提供的資源限度是每個人1.8公頃,人均生態赤字達0.4公頃。「生態足跡」的值越高,人類對生態的破壞就越嚴重。由於人類過度開發自然資源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導致濕地、草原、森林、海洋等良性生態區域的面積減少,或者遭到了不可逆的破壞。
「生態足跡」不斷擴大的狀況在工業化國家尤其嚴重,西方人正在以難以維持地球可持續發展的極端水平消耗資源。北美人均資源消費水平不僅是歐洲的2倍,甚至是亞洲或者非洲人均資源消費的7倍。德國人均「生態足跡」達到4.8公頃,北美國家甚至達到9.2公頃。在所有國家中,阿聯酋以其高水平的物質生活和近乎瘋狂的石油開采「榮登榜首」———人均生態足跡達9.9公頃,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5倍;美國、科威特緊隨其後,以人均生態足跡9.5公頃位居第二。貧困的阿富汗則以人均0.3公頃生態足跡位居最後。而中國排名第75位,中國人均自然資源消耗量僅為1.5公頃,雖然低於全球平均值,但是由於我國人口太多,我國國土所能提供人均資源限度僅為0.8公頃,人均生態赤字高於全球的平均水平。
新報告的數據顯示,全球年人均新的水資源開采量為650立方米,中國年人均新的水資源開采量為430立方米;全球年人均水資源消耗量為8870立方米,中國年人均水資源消耗量為2240立方米。可見,水資源的開采速度遠遠跟不上人們的用水量,全球的大河如尼羅河、黃河和科羅拉多河存在著過度使用水源的情況,通常在旱季難以流至海洋。因此,全球濕地和內陸水系逐漸乾涸。
在對所有自然資源的消耗中尤其嚴重的是人類對能源的消耗量,其中對化石燃料如煤、天然氣和石油的使用量占據主導地位,這是在1961年以來人類資源消耗增長最快的指數。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對能源的過度使用正在使人類遭受氣候變化的威脅,政府、工業界和公眾應該及時轉向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廣節能技術、節能建築和節能交通系統。
「可持續的生活和高質量的生活有時有些矛盾。」《2004年地球生態報告》的作者之一瓊納桑·拉赫說,「然而我們還是需要停止對自然資源的浪費,重新恢復在發展中國家和工業化國家之間的平衡關系,這樣才有利於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讓我們生活在一個綠色的地球上,而不是充滿垃圾和廢氣的地球上。」
解放日報報道:全球最權威的獨立環保機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WWF)
9日發表了迄今為止最詳盡的有關地球資源狀況的報告。該報告預測,由於目前人類對
自然資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如果各國政府再不進行干預,2030年後
人類的整體生活水平將會下降。
這份2002年度《活著的地球》報告是依據來自全球范圍的科學數據進行計算分
析後作出的,其中「地球活力指數」和「全球生態影響指數」是最重要的兩個數據參考
指數。
報告認為,目前人類的透支消費是不能長期持續的。報告指出,由於人類的過度消
耗,在過去的30年間人類的經濟活動使得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減少了35%,其中淡水
生物減少了54%;海洋生物種類減少35%;森林物種減少15%。
報告估計,如果按照目前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長速度測算,未來人類
對自然資源的「透支」程度將以每年20%的速度不斷增加。這意味著,到2050
年,人類所要消耗資源的將是地球生物潛力的1.8至2.2倍,換句話說,到那時,
可能需要兩個地球才能滿足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需求。但是,我們有兩個地球嗎?
報告還指出,目前地球上可供生物生長的土地和海洋面積總共為114億公頃,即
全球每60億人口僅有1.9公頃的土地或海洋可供利用。
這份報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世人發出警告說,人類、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正以遠
遠超出地球負荷的高速度耗用有限的地球資源。其中,美國是地球資源的頭號耗費大
國,人均耗用資源量是同屬發達工業國英國的2倍,是一些非洲國家人均消耗量的24
倍還多!報告指出,美國人均擁有的海陸面積為5.27公頃,但他們消耗的卻是9.
7公頃地域內的資源,差額部分當然來自不發達國家。而非洲人均擁有1.55公頃海
陸面積,但他們實際能用到的資源只有1.36公頃。
為此,報告嚴肅地批評指出,富有發達國家的浪費生活模式是導致地球自然資源被
高速耗費的主要原因。如果這種趨勢不改變,到2050年,全球海洋漁產資源將枯
竭,能吸收人類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原始森林將被完全摧毀,大量水源被污染,干凈水
源變得極為稀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資源環境將岌岌可危。
報告的主要起草人喬納森·洛認為,要想制止這一趨勢、達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
採取四個方面的措施:通過改進技術降低能源消費,採用更為節約的消費方式,控制人
口增長和保護生態系統。
據悉,今年8月26日至9月2日期間,「世界可持續發展峰會」將在南非的約翰
內斯堡召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趕在峰會召開前一個月發表這份報告,旨在呼籲各國
政府不要只顧及眼前的政治利益,真正做到放眼長遠,切實提高教育和醫療水平,通過
控制出生率有效抑制人口增長。
可持續發展
本世紀中葉以來,資源、環境、人口等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日益尖銳和全球化,
所謂「人類困境」問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羅馬俱樂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
注目。羅馬俱樂部成立於1968年4月,是一個由知名科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
組成的小團體。
1972年3月,米都斯領導的一個17人小組向羅馬俱樂部提交了一篇研究報
告,題為《增長的極限》。他們選擇了5個對人類命運具有決定意義的參數:人口、工
業發展、糧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污染。報告的結論是:地球是有限的,人類必須
自覺地抑制增長,否則隨之而來的將是人類社會的崩潰。這一理論又被稱為「零增長」
理論。
「零增長」理論誕生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真思考全球范圍內的長期發展問題。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了一個報告,題為《我們共同的前
途》,報告中設計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
會」又通過一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前,「可持續發展」一詞已風靡全球,成了世
界各國政府和公眾關注的熱點和各行各業專家學者研討的焦點。
Ⅶ 人類是怎麼制定每年的人類自然資源消耗量的呢
自然資源的消耗量主要有兩種計算方法。
人類的所有發展成果必須耗費自然資源,這就意味著人類高質量的生活方式以資源的減少為代價。如果自然資源的產出為供的話,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量就是需,人類的長遠發展應該以自然資源的供需平衡來保證。然而,實際中,據美國的環保機構「全球足跡網路」的報告,人類已經於今年的7月29日耗盡了2019年一年的自然資源供給,這對人類不得不說是一個警示。維持自然資源供給平衡,一是要節約資源。二是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而利用率的提高,既有賴於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更應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更新。
Ⅷ 地球每年要產生多少噸垃圾
全球一年產生垃圾大約100億噸。
世界上產生垃圾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德國和日本。在亞洲,日本稱的上是「垃圾王國」,每年的垃圾總量3億多噸,人均數超過美國,其他國家的垃圾數量也與日俱增。
生活垃圾對人類生活和環境有非常大的影響和危害,包括大量佔用土地,污染空氣,污染水源,傳播疾病等。隨著經濟的發展,垃圾的產生量也在逐年增加。
據人民網報道,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從1979年的2508萬噸增長至2012年的17081萬噸,增加了5.8倍,生活垃圾已成為我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巨大障礙。
(8)地球一年的產出多少經濟擴展閱讀:
垃圾處理方法:
焚燒法是將垃圾置於高溫爐中,使其中可燃成分充分氧化的一種方法,產生的熱量用於發電和供暖。美國西屋公司和奧康諾公司聯合研製的垃圾轉化能源系統已獲成功。
該系統的焚燒爐在燃燒垃圾時可將濕度達7%的垃圾變成乾燥的固體進行焚燒,焚燒效率達95%以上,同時,焚燒爐表面的高溫能將熱能轉化為蒸汽,可用於暖氣、空調設備及蒸汽渦輪發電等方面。
焚燒處理的優點是減量效果好(焚燒後的殘渣體積減少90%以上,重量減少80%以上),處理徹底。但是,根據美國的報道焚燒廠的建設和生產費用極為昂貴。
在多數情況下,這些裝備所產生的電能價值遠遠低於預期的銷售額,給當地政府留下巨額經濟虧損。由於垃圾含有某些金屬,焚燒將產生二次污染。焚燒處理要求垃圾的熱值大於3.35MJ/kg,否則,必須添加助燃劑,這將使運行費用增高到一般城市難以承受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