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區域經濟學的內涵
區域經濟學(Regional Economics,也稱地區經濟學)是經濟學與地理學交叉而形成的應用經濟學。空間經濟學一詞常作為區域經濟學的同義詞。當區域經濟學的課題特別涉及到城鎮時,則使用城市經濟學一詞。區域經濟學是從經濟學角度研究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關系協調的科學。 其與區位理論既有聯系,也存在區別。區域經濟學隸屬於一級學科應用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研究的主要范疇包括:區域經濟理論、生產力布局理論、生產力布局的經濟調節機制、新地域的經濟開發戰略和經濟規劃等。區域經濟學是20世紀50年代在宏觀區位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經濟學科。
②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
一、關稅同盟理論
對關稅同盟理論研究最有影響的是以美國經濟學范納( Jacok Viner )和李普西( K·G·Lipsey )。按照范納的關稅同盟理論,完全形態的關稅同盟應具備以下三個特徵:
( 1 )完全取消各成員國間的關稅;
( 2 )對來自成員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的進口設置統一的關稅;
( 3 )通過協商方式在成員國之間分配關稅收入。這種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相結合的結構,使得關稅同盟對整個世界經濟福利的影響呈現雙重性,即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並存。
(一)關稅同盟的靜態效應
所謂關稅同盟的靜態效應,是指假定在經濟資源總量不變、技術條件沒有改進的情況下,關稅同盟對集團內外國家、經濟發展以及物質福利的影響。關稅同盟的靜態效應主要是指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
1 、貿易創造效應( Trade Creating Effect )
貿易創造效應是指由於關稅同盟內實行自由貿易後,產品從成本較高的國內生產轉往成本較低的成員國生產,從成員國的進口量增加,新的貿易得以「創造」。此外,一國由原先從同盟外國家的高價購買轉而從結盟成員國的低價購買也屬於貿易創造
2 、貿易轉移效應( Trade Diversion Effect )
假定締結關稅同盟前關稅同盟國不生產某種商品而採取自由貿易的立場,無稅(或關稅很低)地從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產品;關稅同盟建立後,同盟成員國高產品轉由同盟內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進口。如果同盟內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不是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則進口成本較同盟成立增加,消費開支擴大,使同盟國的社會福利水平下降,這就是貿易轉移效應。
(二)次優理論與關稅同盟的其他靜態效應
1 、次優理論
范納認為關稅同盟的建立既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成員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福利,而這取決於產生關稅同盟的環境,這就是次優理論( Theory of the Second best )。這個理論認為,如果福利最大化或者帕累托最優所需要的條件不能全部滿足,那麼盡量滿足盡可能多的條件是沒有必要的,並且這樣做通常會導致次優情況的發生。因此,建立關稅同盟並不僅僅在成員國之間消除貿易壁壘,並不必然產生次優的福利狀態。所以,要使關稅同盟更可能產生貿易創造效應,增加福利,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2 、關稅同盟的其他靜態福利效應
第一,關稅同盟使得各成員國的海關人員、邊境巡邏人員等減少而引起的行政費用的減少;
第二,貿易轉移型關稅同盟通過減少對同盟成員國之外的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進口需求和出口供給,有可能使同盟成員國共同的貿易條件得到改善。
第三,任何一個關稅同盟,在國際貿易投票中以一個整體來行動,較之任何一個獨立行動的國家來說,可能具有更強大的討價還價的能力;
第四,關稅同盟建立後,可減少走私。由於關稅同盟的建立,商品可在同盟成員國之間自由移動,在同盟內消除了走私產生的根源,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查禁走私的費用支出,還有助於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
(三)關稅同盟產生的動態效應
所謂關稅同盟的動態效應,是指關稅同盟對成員國貿易以及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關稅同盟的動態效應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關稅同盟的建立使成員國間的市場競爭加劇,專業化分工向廣度和深度拓展,使生產要素和資源配置更加優化;
2 、關稅同盟建立後,成員國國內市場向統一的大市場轉換,自由市場擴大,從而使成員國獲取轉移與規模經濟效益.
3 、關稅同盟的建立、市場的擴大、投資環境的大大改善 ,會吸引成員國廠商擴大投資,也能吸引非成員國的資本向同盟成員國轉移。
4 、關稅同盟建立以後,由於生產要素可在成員國間自由移動,市場趨於統一並且競爭加劇,投資規模擴大,促進了研究與開發的擴大,技術進步提高,加速了各成員國經濟的發展。
二、大市場理論
大市場理論的提出者認為:以前各國之間推行狹隘的只顧本國利益的貿易保護政策,把市場分割得狹小而又缺乏適度的彈性,這樣只能為本國生產廠商提供狹窄的市場,無法實現規模經濟和大批量生產的利益。
三、協議性國際分工原理
協議性國際分工原理是由日本著名教授小島清提出的。
所謂協議性國際分工,是指一國放棄某種商品的生產並把國內市場提供給另一國,而另一國則放棄另外一種商品的生產並把國內市場提供給對方,即兩國達成相互提供市場的協議,實行協議性國際分工。協議性分工不能指望同通過價格機制自動地實現,而必須通過當事國的某種協議來加以實現,也就是通過經濟一體化的制度把協議性分工組織化。如拉美中部共同市場統一產業政策,由國家間的計劃決定的分工,就是典型的協議性國際分工。
四、綜合發展戰略理論
綜合發展戰略理論認為,經濟一體化是發展中國家的一種發展戰略,要求有強有力的共同機構和政治意志來保護較不發達國家的優勢。所以,有效的政府幹預對於經濟一體化是很重要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一體化是變革世界經濟格局、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要素。
③ 區域經濟增長理論的區域經濟增長理論
(1)均衡增長理論:不發達地區存在著生產與消費的低水平均衡狀態。這些地區的經濟要增長,就必須要打破這種均衡的狀態,使整個區域的經濟同時獲得增長。主要觀點包括羅森斯坦·羅丹的臨界最小努力命題理論、「大推進」理論,納克斯的「貧困惡性循環」理論等。這個理論適用於落後地區經濟增長的描述和開發,為發展中國家迅速擺脫貧窮落後困境,實現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提供了一種理論模式,指出了一條快速發展的路線,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並對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踐產生了一定影響。
(2)非均衡增長理論:不發達地區存在著生產與消費的低水平均衡狀態。由於經濟落後地區的資本有限,不可能大規模地投向所有部門,要實現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就只能集中資本投入到幾類有帶動性的部門,通過有帶動性部門的經濟優先發展,促使整個區域的經濟得到增長。主要的觀點包括赫希曼的引致投資最大化原理、「聯系效應」理論等,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和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相對於均衡增長而言,非均衡增長對發展中國家更具吸引力。
(3) 新增長理論:知識在經濟增長中日益重要,有形投資流向高技術商品生產和服務投入越來越多,人力資源開發成為經濟增長的基石。最具代表性的是經濟學家羅默的阿羅模型,主要觀點是:技術是內生變數,是經濟增長的惟一源泉。盧卡斯模型主要觀點是經濟增長的快慢與一個地區的人力資本狀況有直接的關系。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主要觀點是:人力資本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後,創新就成為左右經濟增長的關鍵性行動。這種創新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使用一種新的技術,二是開發一種新的產品,三是運用一種新的工藝,四是開拓新的市場,五是嘗試一種新的組織形式,但由於「創新破壞性的存在」,創新的不確定性使經濟增長具有周期性的特點。這一理論成為發達地區經濟增長理 論的基礎。
④ 傳統的有關區域經濟學研究的觀點有哪幾種
傳統的區域經濟學就是古典的區位論。核心問題:如何確定最佳位置就是區位理論。
杜能:最早注意到運輸費用的影響,指出距消費市場的遠近對農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響,並以此為依據,把假設的孤立國劃分成6個同心農業圈。
韋伯:繼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勞動力費用因素與集聚因素,認為原有根據運輸費用所選擇的區位將發生變化。他第一次把工業區位理論系統化,綜合分析運費、勞動力費用和集聚效應。
克里斯·泰勒、廖什:生產成本最低點不一定意味著利潤最大,並不是廠商最優區位的選擇點;而市場對生產活動起越來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場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潤為目的的區位理論。
⑤ 區域經濟增長的區域經濟增長理論
(1)均衡增長和非均衡增長理論
1.均衡增長的基本命題是:由於不發達地區存在著生產與消費的低水平的均衡狀態,這些地區的經濟要增長,就必須打破這種均衡狀態,使整個區域的經濟同時得到增長。哈維·萊賓斯坦於1957年在《經濟落後和經濟增長》中提出臨界最小努力命題,該命題認為不發達經濟既存在人均收入增長的趨勢,又存在人均收入降低的因素和力量,要使區域經濟獲得增長,從落後向發達狀態轉變,該地區必須在一定時期受到大於某一最小臨界規模的增長刺激。發展經濟學家內爾森認為,不發達經濟的痼疾表現為人均實際收入處於糊口或接近維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狀態,即使在一個短期內經濟有所增長,但經濟增長又會導致人口的增長,從而使人均收入又回到原來的低水平狀態,即所謂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論」。
2.不平衡增長的核心觀點是:不發達地區不具備全面增長的資本和其他資源,向所有部門進行大規模投資和平衡增長是不可能的。投資只能有選擇地在若幹部門或區域進行,其他部門或地區通過利用這種部門或區域的投資帶來的外部經濟而逐步得到發展。非均衡增長理論主要包括:赫爾希曼(A.O.Hirschan)和辛格(H.Singer)的非均衡增長理論,繆爾達爾(Karl Gunnar Myrdal)的循環積累因果理論(Cumulative Causation Theory),詹姆斯·杜森貝里(J.S.Duesenberry)和諾斯(D.C.North)的輸出基礎理論(Export Base Theory)。
(2)新增長與區域創新理論
新經濟增長理論(也叫「內生增長理論」)是針對新古典增長理論中技術外生這一不足而提出的。它通過規模收益遞增和不完全競爭這兩個角度對經濟增長的源泉進行研究,其基本思想是經濟增長率由區域經濟系統內的諸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由外生的技術進步和人口增長所決定的。新增長理論主要包括三種理論模式:
(1)羅默模式——知識積累的增長模式,該模式刻畫了知識積累是決定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強調增加研究與開發(R&D)部門的投入以提高知識積累率,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2)盧卡斯模式——專業化人力資本的增長模式,該模式認為專業化的人力資本的積累是經濟增長的真正源泉;
(3)科斯特模式——資本投資的增長模式,該模式認為技術進步的源泉是資本投資。
創新(Innovation)的形成和擴散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同時也是區域間經濟增長和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原因。熊彼特(J.Schumpeter)最早提出了創新的概念,他認為創新是「間斷出現的現實生產手段的新組合」,包括新產品的引入(生產創新)、製造現有產品的技術變革(生產方法創新)、開辟新的市場或新的原材料來源以及引入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在有關創新研究的文獻中,傳信過程可以分為線性創新模式和非線性創新模式。線性創新模式表現為一項科學研究走向市場的發展過程。
非線性創新模式認為,傳信不是官方的或個人的科學和研究機構發起的,而是由客戶、技術應用者、供貨商或合作方發起的,它表現為一個數次的反饋過程:重要的信息流從創新的後期階段又反饋到早期階段,這個過程存在緊密的內在聯系。對於區域之間存在的創新差別,創新擴散理論認為,信息傳播在創新擴散和吸收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擴散過程或者遵循相鄰效應(波浪式擴散),或者是遵循城市等級自上而下進行。奧地利學者梅耶(G.Maier)和托特林(F.Todtling)提出了關於區域創新差別的一個構想框架。在該框架內,企業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的內部結構和行為方式與它所處的經濟環境要求和條件相聯系。影響企業創新體系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大類。外部因素包括:
(1)與企業創新行為相關的區域環境條件,涉及到研究與教育結構的狀況,勞動力的技能以及同其他企業保持聯系和協作的可能性,與大學和科研機構的聯系等;
(2)企業所處行業的市場結構特徵;
(3)政府的區域公共政策,包括技術引進政策,鼓勵創新政策等。內部因素主要是企業的組織和戰略目標的特徵,他們對企業創新行為有重要的影響。企業規模影響與創新相關的資源裝備,也影響創新的持續性和創新項目的規摸。
區域內企業在相關功能方面的配備(研究與開發,企業計劃和市場營銷)和他們在生產上的共同作用,對生產創新和方法創新都是至關重要的。對中小企業來說,同大企業的緊密聯系一方面可以較容易獲得與創新相關的資源;另一方面也可以證明,他們在大企業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有關區域創新的研究表明,企業的戰略目標以及管理者和雇員的觀念和行為方式,對區域創新差異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企業只是基於技術競爭優勢以外的東西來保持市場地位,那麼它的創新意識必然下降。企業管理者懼怕風險,或者雇員在變化面前持拒絕態度,都會阻礙區域內的創新。
⑥ 試述區域經濟合作的基本理論
(一)要素稟賦理論
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將國際貿易和區際貿易的領域由產品拓展到生產要素,並認為正是由於各地區生產要素稟賦的不同決定了地區之間的貿易格局,而生產要素的區際流動能夠改變地區要素稟賦之不足,提高地區生產效率。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為區域經濟合作奠定了基本的理論基礎。
(二)新要素學說
新要素學說主要包括人力資本學說、研究與開發學說和創新理論。
1人力資本學說
動力實質上是一種不同質的生產要素,當人們通過對勞動
力進行投資,使一定量的資本與勞動力相結合,就會使勞動力的質量升華,從而產生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即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實質上是指高素質的勞動力。
研究與開發學說
2研究與開發學說
研究與開發學說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格魯伯、弗農等人提出的。他們認為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無形的生產要素正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研究與開發就是最重要的一種無形的生產要素。
如果一個國家研究與開發力量雄厚,則在研究與開發領域中的投資能夠獲得更高的效率,從而促使本國新興產業的發展,形成新的區域比較優勢,提高本國在國際勞動分工中的地位。如果一個國家和地區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在先進的技術領域保持一定的領先。
3創新理論
創新理論包括企業創新、國家創新和區域創新
(1)創新及其內涵。
經濟增長只是年復一年地人口與財富的增加,其主要動力是從外部追加各種生產要素,純粹的經濟增長不能夠在質上產生新的現象。
創新包括以下五種情況:1)引入一種新的產品或提供一種產品的新質量;2)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3)開辟一個新的市場;4)獲得一種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給來源;5)實行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
(2)國家創新理論
國家創新系統是指有利於促進一個國家研究開發、引進、運用、擴散各種新技術的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機構所組成的網路,以及與此相關的一系列具體的國家制度。
(3)區域創新
區域創新是指一個地區研究、開發、運用和擴散新技術和新知識,並以此促進地區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過程。
(三 )區域發展的相互依賴理論
區域發展的相互依賴理論闡明了國家與國家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是獨立的, 而是彼此依存、相互聯系的。
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相互依賴,主要緣於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政治軍事力量的制衡。
第二,經濟技術的發展,經濟技術的不均衡格局使各國都必須依賴於其他國家的經濟技術力量完成本國的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
第三,隨著世界范圍內工業化程度的加深,產生了一系列足以影響全球經濟社會生活的重大問題。
⑦ 經濟區域合作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一、省際邊界區域經濟合作相關理論
為認識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時代的社會經濟合作活動的宏觀空間規律,需要積極借鑒經濟學、管理學等其他學科的重要成果。伴隨世界經濟聯系格局的動態變化,有關區域經濟合作的理論也在不斷演化和擴展。隨著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有關產業和技術跨國轉移的理論擴展了用以解釋和分析國際性區域經濟合作的理論基礎。20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國際經濟學界一直致力於尋找和建立關於國家之間,特別是存在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發達國家、地區和發展中國家、地區之間產業技術聯系宏觀規律的理論解釋,為發達國家、地區和發展中國家、地區的互補性發展尋找理論根據,其中主要有行政邊界區理論、系統動力學理論、競合理論、新勞動地域分工理論和協同論。
(一)行政邊界區理論。邊界區域是指在一定范圍內某政治實體(如國家、行政區等)與其他接壤政治實體(如國家、行政區等)在交接處所構成的特定地理空間。省際邊界地區位於我國最大的行政單元——省(直轄市、自治區)的交界處,是一個特殊的地理區域。行政邊界區理論一是源於行政區經濟理論,即改革開放以來,在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區域經濟的縱向運行系統向社會主義市場體制下區域經濟的橫向運行系統轉變時出現的特殊區域經濟類型。二是來源於行政區邊緣經濟論。在行政因素對經濟的約束作用下,我國行政區交界地帶存在著明顯的「行政區邊緣經濟現象」。該理論認為,由於行政邊界的存在而對行政區之間經濟、社會因素流動產生的阻礙或促進作用,表現為邊界區域中不同行政區的城市經濟水平增長的結構性差別、要素流動的斷裂或一體化。
(請採納)謝謝!
⑧ 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有哪些
關於區域經濟的研究對象尚未形成統一的觀點,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
(1)區域經濟學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圍的經濟學,它與一般經濟學並無什麼差別,只是其研究范圍是區域而不是國家,持此種觀點的多為初學者。
(2)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空間組織規律,所以又將其稱為空間經濟學,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諾斯、里查森、胡佛等。
(3)研究區域的主要問題,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諾斯、里查森、胡佛等艾薩德(被譽為西方區域經濟學的創始人)、周起業和劉再興等。
(4)研究區際差異和聯系,持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杜貝。
(5)研究區域與經濟相互作用規律和相互關系,持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張敦富。
(6)從宏觀角度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發展及其相關關系的決策性科學,持此種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棟生、李京文、郝壽義和安虎森等。
⑨ 區域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區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間。區域內的自然資源狀況、人口分布狀況、交通狀況、教育水平、技術水平、工農業發展水平、消費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對於該區域的社會經濟活動和生產過程的影響極大。如何使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達到整體最優效果呢?區域經濟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區域經濟學與經濟地理學密切聯系的一門學科。它一方面對區域的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進行經濟評價,對區域的經濟、社會因素進行分析,更主要的是制定區域發展綱要提出科學的依據,並為區域經濟建立起計量經濟模型。
區域經濟學是20世紀50年代在宏觀區位論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發展起來的。最初興起於西方國家,東歐和原蘇聯在60年也掀起了區域經濟學研究的熱潮。我國則直到80年代後才開始這方面的工作
研究的主要范疇包括:區域經濟理論、生產力布局理論、生產力布局的經濟調節機制、新地域的經濟開發戰略和經濟規劃等。區域經濟學是20世紀50年代在宏觀區位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經濟學科。早期有屠能的《孤立國》(1850),韋伯的《工業區位論》(1909)等代表著作。1978年,前蘇聯經濟學家涅克拉索夫的著作《區域經濟學》出版後,標志著這門學科發展到一個新水平。
杜能的農業區位論
古典區位論的區位是指廠商經營生產活動的位置,如何確定最佳位置就是古典區位理論所關心的問題。德國經濟學家杜能最早注意到區位對運輸費用的影響,是在19世紀初葉他所出版的《孤立國對於農業和國民經濟之關系》 (1826)一書中。杜能指出距離城市遠近的地租差異即區位地租或經濟地租,是決定農業土地利用方式和農作物布局的關鍵因素。由此他提出了以城市為中心呈六個同心圓狀分布的農業地帶理論,即著名的"杜能環"。
韋伯的工業區位論
德國經濟學家韋伯繼承了杜能的思想,在20世紀初葉發表了兩篇名著《論工業區位》(1909)《工業區位理論》 (1914)。韋伯得出三條區位法則--運輸區位法則、勞動區位法則和集聚或分散法則。他認為運輸費用決定著工業區位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業區位是運距和運量最低的地點。除運費以外,韋伯又增加了勞動力費用因素與集聚因素,認為由於這兩個因素的存在,原有根據運輸費用所選擇的區位將發生化。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
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培勒的中心地理論最具代表性,在其名著《德國南部的中心地》一書中,克里斯塔勒將區位理論擴展到聚落分布和市場研究,認為組織物質財富生產和流通的最有效的空間結構是一個以中心城市為中心的、由相應的多級市場區組成的網路體系。在此基礎上,克氏提出了正六邊形的中心地網路體系。
廖什的市場區位理論
德國經濟學家廖什則在1D9年出版的《經濟空間秩序》一書中,將利潤原則應用於區位研究,並從宏觀的一般均衡角度考察工業區位問題,從而建立了以市場為中心的工業區位理論和作為市場體系的經濟景觀論。
⑩ 除了增長極理論,區域經濟學還有什麼理論,對於城市管理同樣具有指導作用
一:名詞解釋1、區域經濟:是一個系統的概念,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國際影響、政府行炎、區際互動三方面和區域內部影響經濟發展的諸要素。2、經濟區域:是人的經濟活動所造成的、圍繞經濟中心而客觀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構成要素並且不可無限分割的經濟社會綜合體。3、新區域經濟觀:知識經濟的顯現,給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許多新概念、新特點和新觀念。同時,國際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也催生了許多不同特點、不同規模和不同地區性質的區域經濟組織。因此,21世紀的區域經濟學應有新的區域經濟觀。4、國際區域經濟:當代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國際一體化。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日益加強。作為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產物,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區域經濟集團化的形式在世界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5、歐洲聯盟:最早是由法國聯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六國於1957年3月簽訂《羅馬條約》,並於1958年元旦成立的,最早稱為歐洲共同體。6、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地理上鄰近的國家或地區,為了維護共同的經濟利益和加強經濟聯系與合作相互間通過契約和協定,在區域內步消除成員國間的貿易壁壘,進而協調成員國間的社會經濟政策,形成一個跨越國界的商品,資本,人員和勞務等自由流通的統一的經濟區域的過程.7、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成立於1989年,成立之初是由12個亞太國家和地區組成的一個非正式論壇組織,後來發展為一支推動全球自由貿易的重要力量。二、問答1、從五個層次上闡述新區域經濟觀?:答:(1)突破了傳統區域經濟學的理論觀念;(2)新的區域經濟學不僅擴大了它的研究范圍和層次,而且豐富和修正了區域經濟學的一系列理論和方法;(3)科技園區和工業園區是人類進入21世紀所選擇的最佳區域經濟模式,它為人類科學技術的發明、發現和創造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提供了極好的區域經濟環境,所以人們把科技園區和工業園區的創立視作人類20世紀末的偉大創舉。(4)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經濟特區的設立。(5)把特區經濟作為一個重要方面,將它作為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系統地介紹經濟特區的發展歷程和今後的發展趨勢,全面研究設立經濟特區的目的、條件以及經濟特區的類型、模式及其運作機制。2、經濟區域與區域經濟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答:經濟區域要與區域經濟相區別.經濟區域是指人的經濟活動所造就的,圍繞經濟中心而客觀存在,具有特定地域構成要素並且不可無限分割的經濟社會綜合體.區域經濟是一個系統的概念,它不僅包括量的方面,也包括質的方面,即經濟社會結構,經濟生活質量,經濟社會效益等.具體包括國民生產總值,居民人均實際收入,居民生活環境,經濟社會結構,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與提高.二者的聯系體現在:經濟區域是人們經濟活動的產物,經濟區域內部及區域之間的經濟活動,構成了區域經濟的內容.3、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類型及其特點是什麼?答: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特點有:(1).具有較大影響力,在世界經濟中佔有相當份額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不多.(2).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覆蓋面趨於重疊,規模較大的組織與規模較小的組織齊頭並進,而且是大組織中包括小組織的越來越多.(3).發達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數目雖不多,但建立的時間往往比較早,發展得比較成熟4、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商品貿易規則有哪些?1國民待遇2市場准人3取消關稅4對進口和出口的限制5退稅6海關手續費5、闡述APEC制度創新的動力?答:APEC即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的制度創新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1).APEC原則框架創新.(2).APEC協商機制創新.(3).APEC推進方式創新.(4).APEC運作機制創新.(5).APEC活動內容創新.(6).APEC自由化體系創新第二次一:名詞解釋1、經濟特區:指一個國家或地區通過法令劃出一定范圍,在對外貿易經濟活動中採取較其他地區更開放、更靈活、享有更優惠政策的地區。2、城市經濟:現代城市,是區域經濟的核心,又是國名經濟和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依託,是區域經濟組織的節點和載體,對區域經濟的研究必然涉及對城市經濟的研究。3、科技工業園區:科技工業區具有人才.科技.知識優勢,隨著國家「211工程」和「國家知識創新系統工程」試點的實施,特別是國家創新系統建設的啟動,國家的戰略資源與創新資源有一次在中關村聚集,為科技工業園區的建設與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4、總部經濟:區域經濟研究的范疇,它是城市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突破和戰略轉移,也是國際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的產物。5、經濟效應:不同資源優勢的區域通過價值鏈不同功能的再分工進行合作,實現共同發展,達到共贏結果。6、區域經濟發展梯度:指在地圖上表現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別,以及由低水平地區向高水平地區過渡的空間變化歷程。7、回程效應:是在極化效應作用的同時,作為擴展效應的對立物而起作用的。二、問答1、經濟特區的基本類型有哪些?答:經濟特區的具體類型有以下七類:1、貿易型的經濟特區;2、工業型的經濟特區;3、工貿結合型的經濟特區;4、科技型的經濟特區;5、金融型的經濟特區;6、旅遊型的經濟特區;7、綜合型的經濟特區。2、國內綜合經濟區劃的基本原則?答:(1)國民經濟需要和區域條件相結合的原則;(2)專業化分工與綜合發展相結合的原則;(3)經濟中心和吸引范圍相結合的原則;(4)經濟區域與行政區域相協調的原則;(5)經濟區域與民族聚居區相協調的原則;(6)經濟現狀與發展遠景相結合的原則;(7)國內勞動地域分工與國際分工相結合的原則.3、如何用經濟學理論解釋總部經濟現象?答:1、總部經濟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的范疇。2、企業作為一個組織形態具有替代市場實現交易和配置資源的功能。3、現代大型公司是一個寵大、開放的體系。4、現代大型公司內部組織層次結構有多種形態。5、「替代函數模型:的建立;6、企業在發展中對於戰略資源的需求上升。4、闡述區域經濟梯度轉移理論的主要論點?答:區域經濟學者把生命循環論引用到區域經濟學中,創造了區域經濟梯度轉移論。他們的主要論點有:第一,區域經濟的盛衰主要取決於它的產業結構優劣。而產業結構的優劣又取決於地區經濟部門,特別是主導專業化部門在工業生命循環中所處的階段。第二,創新活動,包括新產業部門、新產品、新技術、新的生產管理與組織方法等大都發源於高梯度地區,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生命循環階段的變化,按順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第三,梯度轉移主要是通過多層次城市系統擴來。創新在空間上的擴展主要有局部范圍的與大范圍的兩種形式。第三次一:名詞解釋1、輻射理論:是指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高地區與經濟發展較落後的地區之間進行資本、人才,技術,市場等要素的流動和轉移,以及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傳播,以現代化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替代與現代化相悖的舊習慣勢力,從而進一步提高經濟資源配置的效率。2、點輻射:一般以大中城市為中心向周邊地區推開,如同平靜的水面上投入一塊石頭,產生的波浪由中心向外擴散,逐步擴散到較遠的地區即為點輻射。3、線輻射:一般以鐵路干線、公路干線、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邊航道和瀕臨沿海的陸地帶為輻射的帶狀源,向兩翼地區或上下游地區推開。4、面輻射:點輻射和線輻射大大加快了輻射區域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現代化進程。其結果,就會形成以中心城市或輻射干線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區域5、區域產業結構:是區域經濟能否健康發展的重要影響要素之一,產業結構分析和評價是其合理化的基礎。6、二重結構:有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從量上講的,指在產業結構中,一方面存在著少數處於壟斷地位的大型企業,一方面存在著數量和比重很大的中小企業;二是從質上講的,指在產業結構中,一方面是少數占壟斷地位的現代化大型企業,一方面是帶有前資本主義特徵或自然經濟特徵的中小企業7、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要能力的發展。二、問答:1、舉例說明我國經濟發展中線輻射的例子?答:線輻射一般以鐵路干線、公路干線、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邊航道和瀕臨沿海的陸地帶為輻射的帶狀源,向兩翼地區或上下游地區推開。長江下游的城市如上海、南京、蘇州、無錫等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現代化進程就比上游的城市如重慶、宜昌等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現代化進程為快。沿海的路地帶是指與海洋相接觸的海岸線形成的幅射線,如丹東、大連、營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上海、福州、廈門、深圳、珠海、香港、澳門、北海等城市構成了中國的海岸線輻射區域這些地區輻射的特點不同於鐵路干線,公路干線、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邊地區的輻射。2、簡述梯度推進理論的缺陷?答:梯度推進理論對中國目前的地區狀況雖有一定的解釋力,但存在嚴重的缺陷,不能作為中國制度經濟發展戰略和現代化建設的理論依據。進一步分析如下:(1)按照梯度推進理論把中國劃分成東部發達地區、中部欠發達地區和西部落後地區,是比較粗略的一種劃分方法。(2)按照梯度推進理論劃分方法,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忽略了地區之間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雙向性。(3)梯度推理理論忽略了同一地區之內的經濟互補性。(4)從長期來看,如果西部落後地區等到東部發達地區帶動中部欠發達地區發展後再得到推動力,那麼,必然延誤西部落後地區和中部欠發達地區的發展,中國的地區差距將在很長時期內進一步擴大,這會對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現代花進程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5)從理論上來看,梯度推進理論忽略了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中的互動性。3、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導向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答:(1)利用新技術改造現有傳統產業;(2)建設和發展高技術產業;(3)大力發展第三產業;(4)抓好區域農村產業結構的總體改造.4、在可持續發展中如何才能夠自覺地對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四大系統的協調關系進行有效的調節和管理?答:1、在我國,隨著經濟體制的轉換,企業將成為投資主體的主要組成部分。2、影響環境的因素是錯綜復雜的。3、要做到「邊發展,邊治理」,首先要解決一系列核算問題,以及與核算有關的檢測機制與價格機制的建立。總之,應根據現實具體情況,區別不通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來促使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