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面臨的經濟危機有哪幾次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企業基本上沒有面臨什麼經濟危機。
中國的GDP,自從改革開放之後,基本上都保持高速增長幅度。
哪怕是08年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也沒有影響到中國的經濟發展。
因此你這里說的經濟危機,對中國來說,自從改革開放之後基本上不存在。
倒是有一些經濟方面的挑戰。
但是挑戰往往是伴隨著機遇,機遇和挑戰是相生相隨的。
03年加入世貿,就是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事情。當時中國薄弱的市場經濟,極有可能受到世界商品的沖擊。但是中國廉價勞動力所生產的物美價廉的產品,也是一個走出去的,發展壯大機遇。
海灣危機的時候。由於中國石油當時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從海灣國家進口的,因此油價的上升一定程度對中國經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最後就是現在的中美貿易戰爭。這對雙方來講,就是一柄雙刃劍。中國的商品,出口美國減少了,同時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商品也會減少。雙方同時作為對方的最大的進出口國家,貿易戰爭,對雙方來講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取得的成就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全球人口最多的一個國家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一場偉大的事業,也是人類歷史上最了不起的關於發展的故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不僅改變了億萬中國人民的命運,也改變了世界經濟力量的分布版圖,在人類的歷史上從來未曾有一個國家在短短的三十年時間里,讓數億人民擺脫了貧困狀態,因此我們說這是史上最了不起的經濟發展的成功故事。
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已經,而且在繼續對中國和全球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經濟發展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哪裡呢?首先體現在經濟實力的巨大飛躍,目前講幾個簡單的數據:
1、中國的經濟總量從改革開放前1978年世界排名第15位躍居到2010年的第2位,GDP從1978年的區區3645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1年的471568億元人民幣,我們現在的經濟總量大約相當於改革開放前1978年的130倍,經濟增長速度在過去三十多年中高達9.3%,這是全球同期經濟增長速度平均水平的3倍。
在經濟總量迅速增長的同時,中國的人均GDP也呈現出高速增長的局面,我們的年均增長速度遠遠高於人口增長速度,其結果就是中國人均GDP的快速增長。
從1978年區區380億元增長到2011年35083元,人均收入的增長幅度在這一段時間里高達92倍,人均GDP高速增長的勢頭一直持續到今天。在最近六年裡中國的人均GDP依然呈現出強勁的增長。
我也舉一個簡單的數據:從2005年我們的人均收入世界排名112位躍居到2011年排名的89位,在這六年裡中國的人均GDP的世界排位增長了23位,這個速度相當地令人驚訝。
2、在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快速增長的同時,改革開放也帶給中國產業結構方面的深刻變化。我們的一次產業的比重從1978年的大約28%下降到目前的10%左右。
與此同時,中國三資產業的比重從1978年的24%上升到目前的44%,提高的大約20個百分點。在一次產業的比重下降、三次產業的比重上升的同時,中國二次產業中的主要產業——製造業的崛起尤其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3、目前,迅速崛起的製造業已經在全球排名第一位,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製造業大國。
在目前全世界大約500種主要的工業產品中,有222種左右的產品產量世界第一這個稱號屬於中國,在製造業迅速崛起的同時,中國在最近三十多年裡還不斷涌現出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也十分的良好。
在過去三十多年中,我們在產業結構深度優化的同時,我們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國在水力、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中取得的成果在世界上很少有國家能與之比肩。
4、經濟實力的巨大飛躍還表現在中國的外匯儲備呈現出迅速增長的態勢,在改革前的1978年整個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只有區區的1.67億美元,到2011年我們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了31811.48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在世界各國的同期中是最高了,我們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外匯儲備大國。
經濟實力的增長不僅僅體現在以上這些方面,還表現在中國的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改革開放前中國是典型的民以食為天的農業大國,當時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只有區區的134元(1978年數據),到2010年中國農民的年均純收入已經上升到5919元,這樣的速度也給人以極為深刻的印象。
5、在農村人均收入高速增長的同時,中國農村的貧困率迅速下降,從1978年的30%下降到2010年的大約4%,貧困率的下降使得數億中國農民徹底擺脫了貧困狀態,到目前為止我們雖然還有部分人口處在貧困中,但是在解決貧困的能力方面我們今天已經大大提升了。
今後我們還要面臨一些挑戰,但是解決貧困問題的前景仍然是向樂觀的。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我們今天解決貧困問題的經濟基礎是過去無法比擬的。
6、中國經濟實力的巨大增長還體現在國家財政實力的增長方面,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中國的國家財政收入也經歷了一段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期,從1978年我們(募集征服)總共1132億元人民幣的財政收入增長到2011年103740億元人民幣。這個規模大約相當於1978年的92倍。
2010年中國大陸居民已經基本普及的家用電器,電話的普及率達到了每百人86.5部,互聯網的上網人數已經達到了4.57億人,其中寬頻上網的人數已經達到4.5億人,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了34.3%。改革開放前長期困擾中國的短缺經濟狀況,可以說已經從根本上得到改觀。
7、在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極大提高的同時,中國在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方面也取得的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中國從2009年開始推動了大規模的醫療衛生保險改革,到今年短短的三年時間里,我們享受基本醫療衛生保障的人數已經佔全國總人數的95%。如此高的覆蓋率,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在世界各國中是極為罕見的。
我們從整體上來看,今天中國人民享受到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教育水平、醫療衛生保障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當然我們還存在許多不足,但是作為一個客觀的現實,在這些方面我們取得的成就確實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2)改革開放後都出現了哪些經濟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
改革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3.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生的變化是什麼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不僅建立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際地位不斷上升。
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就,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不斷擴大。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猛增到246619億元,30年間增加了67倍。2007年中國每天創造的GDP為675億元,1978年的GDP現在只用6天時間就可以完成。
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82321億元人民幣,按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1:8.1917計算,中國GDP總量約摺合為22248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5.6%,排在世界第四位。
如按人民幣對美元購買力平價(PPP)轉換系數1.8 水平計算,2005年中國經濟總量GDP現價182321億元人民幣摺合為101289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排在全球第2位。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幣快速升值,中國以美元衡量的經濟總量還將快速增加。
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數據表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同步性。1978-2007年中國經濟
與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步系數是3.4,即世界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增長3.4百分點,中國經濟影響世界,世界經濟影響中國。
4. 中國改革開放後一共經歷過幾波經濟浪潮
改革開放30年間,我國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圍繞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這條主線,可以把這段歷史粗略概括為頭4年、中間兩個10年和最近6年,這樣4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8年到1982年,是「撥亂反正和改革起步的四年」。其在「解放生產力」上的顯著成效,就是農村經濟活躍起來,短短三到四年就初步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第二階段:從1982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是「開始全面改革,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道路、基本路線並大膽探索改革目標的十年」。其在「解放生產力」上的顯著成效,就是出現了「隔幾年上一個台階」式的加速發展時期,城市經濟活躍起來,對外開放由點到線再到面,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從這時起,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經濟社會又面臨著新的考驗和挑戰。第三階段:從1992年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之前,是「經受住政治和金融風波考驗而更加堅定奮進,有系統地確立指導理論、基本綱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實現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性突破的十年」。其在「解放生產力」上的顯著成效,就是在1992年到1996年年均增長12.1%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內需,克服亞洲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同時使國家計劃管理由指令性計劃向指導性計劃轉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集中到一點,就是經過這一段落的持續改革和發展,中國總體上進入小康社會。第四階段:也就是從2002年以來這最近6年以至今後,乃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明確界定當代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方位,更高地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六年」。其在「解放生產力」上的顯著成效,就是21世紀頭7年經濟總量保持兩位數穩定增長,國民經濟基礎設施和國有經濟重大項目上了新的大台階,人民生活也上了新的大台階,並且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更加關注公平正義,進入了一個以更高自覺致力於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同時全面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使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更加協調推進的嶄新階段。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國情復雜的大國,是怎樣做到30年一以貫之、旗幟鮮明地堅持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這樣一種境界的呢?我認為,這里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30年中所獲得的馬克思主義偉大新覺醒。也正是在這樣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獲得新覺醒而與時俱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進到新的境界。直到黨的十七大,達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一」的統一認識:一面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一條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個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而為我們開辟了更加廣闊的實踐和認識道路。
5.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那些巨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 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