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什麼時候確定

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什麼時候確定

發布時間:2022-07-18 19:00:52

Ⅰ 社會主義公有制主導地位的確立時間

1956年底,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標志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基礎的初步確立。當時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所以,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集體所有制確立的時間都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的時候。

Ⅱ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的主要標志

D、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政治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什麼時候確定擴展閱讀:

三大改造的歷程: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主要包括對個體農業、個體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農業合作化運動,從1951年9月開始到1957年底基本完成,經歷了三個互相銜接、逐步發展的過程:

即按照自願互利的原則,首先號召農民組織帶有社會主義萌芽的農業生產互助組,然後發展以土地入股和統一經營為特點的小型的帶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合作社,最後發展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合作社。

2、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經歷了手工業經濟的初步恢復和發展、手工業合作社的調整整頓和社會主義初步改造、手工業生產由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轉廠過渡三個基本階段,逐步完成了資本主義個體、私營手工業向社會主義手工業合作社及全民所有制企業的轉變。

3、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行了以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為主要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改造原則。到1955年底,國營經濟已在全省占絕對主導地位。

Ⅲ 新中國建國初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是通過改造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實現的嗎

是。

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形式上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必要形式,如果僅從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來考慮,進行得順利,沒有出現農民、手工業者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公開對抗,沒有出現社會震盪,基本上在和平中完成,那麼完全可以說社會主義改造是成功的。

如果從社會主義改造具備的條件來看,個體經濟和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局限性,農民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經濟恢復時期已經開始嘗試的國家資本主義,有利的國際環境等等,這些似乎可以證明社會主義改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什麼時候確定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將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和實踐。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是過渡時期的一項基本任務。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進行。

黨對之採取了和平贖買的政策,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形式,逐步將其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而且將所有制改造與人的改造相結合,努力使剝削者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由國家或者公私合營企業投資並由國家派幹部,同資本家實行合營的工業企業,是公私合營工業企業(以下簡稱合營企業)對資本主義工業企業實行公私合營,應當根據國家的需要、企業改造的可能和資本家的自願。 企業的公私合營,應當由人民政府核准。

Ⅳ 公有制經濟什麼時候開始在我國國民經濟佔主導地位

1.對非公有制經濟地位的認識,是在實踐中不斷深化的。即使在改革開放後的一段時期里,我們也僅將非公有制經濟當成是一個補充成分。現在,我們已經認識到,個體、私營等各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認為,隨著國有經濟布局調整的推進、隨著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隨著財政體制向公共財政體系的轉軌、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將更加重要,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與公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融合的成分,並將在以後相當長時期內發揮一些特殊作用。 2.非公有制經濟將是國民經濟發展強勁穩定的動力。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的平均增長率遠遠超過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增長率,對二十多年來的經濟增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亞洲金融危機後我國經濟相對困難的幾年裡,非公有制經濟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明顯的。由於國有經濟布局的調整將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期,非公有制經濟將會成為國民經濟強勁穩定的發展動力。 3.非公有制經濟將是創造就業機會的最大來源。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將是各級政府的一個較為長期和艱巨的任務。在過去幾年裡,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就業人數持續減少,而正是非公有制經濟每年創造了數百萬的就業機會,不但吸收了新增的就業人員,也吸收了從國有企業分流出來的人員。以後,非公有制經濟仍將會是創造就業機會的最大來源。 4.非公有制經濟將會是越來越重要的稅源。盡管國有經濟目前在整體上仍然是政府最大的稅收來源,但非公有制經濟直接和間接創造的稅收將佔有越來越大的比重,特別是在增量上會佔有越來越大的比重。 5.非公經濟將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直接參與者和積極推動者。我們盡管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非公有制經濟將是平等競爭、厲行法治等基本規則的直接參與者和積極推動者。

Ⅳ 什麼時候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存

1946年
拓展資料
一、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經歷了兩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從制度層面講,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五四憲法確定的經濟制度都基本體現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從實踐層面講,共和國建立後到三大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前,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與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並存,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佔主導地位。三大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逐漸進入了純公有制時代,幾千年的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幾乎退出歷史舞台。第二階段,改革開放後逐漸改變純公有制,恢復、發展、完善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又是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與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並存,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佔主導地位。
二、深刻認識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重大意義。
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隨著實踐的探索不斷深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改革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確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及有關中央全會都強調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基本經濟制度的提出和不斷豐富完善。
三、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增強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從實踐上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不斷取得重大進展,總體上已經同市場經濟相融合,規模實力明顯提升,活力進一步增強,主導作用和影響力不斷擴大。2014年,全國國有企業(不包括金融類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02.1萬億元,凈資產35.6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2.5萬億元,上交稅金3.8萬億元,分別是改革開放之初的141倍、73倍、38倍、65倍,進入世界500強的94家大陸企業中有84家是國有企業
四,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60%,稅收超過50%,新增就業達到90%,在支撐增長、增加稅收、擴大就業、促進創新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基本經濟制度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對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迅速增強,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Ⅵ 建國初期 國營經濟的主要來源是什麼

建國初期 國營經濟的主要來源是沒收官僚資本。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對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果夫、立夫)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本實行社會主義國有化的過程和政策。
沒收的必要性 在國民黨統治時期,資本主義經濟不發達,但是極為集中,最大的和最主要的資本集中在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產階級手裡。官僚資本主要不是依靠生產積聚發展起來的,而是利用國家政權,採取經濟統制、通貨膨脹、商業投機等辦法,掠奪勞動人民和排擠民族資本聚斂起來的。官僚資本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相勾結,是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腐朽的生產關系,嚴重地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在抗日戰爭前已經形成,抗日戰爭結束後,由於國民黨政府接收了日本、德國、義大利等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企業和財產,發展到最高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官僚資本約佔全部工業資本的2/3,壟斷了全國的經濟命脈。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提出取締官僚資本的要求。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應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1947年12月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進一步提出,要沒收以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果夫和陳立夫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並把它列為新民主主義三大經濟綱領之一。1949年 4月25日發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中曾具體規定:「凡屬國民黨反動政府和官僚分子所經營」的企業,「均由人民政府接管」。
沒收的過程 沒收官僚資本的企業和機構,是隨著各個地區的解放逐步實現的。人民政府對待官僚資本的經濟機構與對待國民黨政權機構不同,不是打碎它的組織和機構,而是改變它的生產關系,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因此,在沒收官僚資本企業時,先按系統把它完整地接管下來,實行監督生產,再逐步地進行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並對企業進行調整和改組。人民政府在很短時間內,就把全部官僚資本企業轉移到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手中,在工礦企業方面,如資源委員會所屬的鋼鐵公司8處、煤礦43處、電廠38處、油礦2處,連同其他機構,共290個單位;中國紡織建設公司所屬64個工廠,擁有棉紡錠200餘萬錠,織機近4萬台,都先後被接管。到1949年底,沒收的官僚資本工業企業共有2858個單位,擁有生產工人75萬多人。在金融業方面,沒收了龐大的「四行二局」(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央信託局和郵政儲金匯業局)銀行系統及各省市地方銀行系統,共官辦銀行2400多家。官僚資本的鐵路、公路、航運、郵電等交通運輸企業,也陸續轉移到人民手中。1951年 1月人民政府公布《企業中公股公產清理辦法》,對隱匿在一般私營企業中的官僚資本股份也進行了廣泛的清理,並予以沒收。
沒收的性質和意義 由於沒收官僚資本,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掌握了最大的銀行,幾乎全部的鐵路,絕大多數鋼鐵工業,其他重工業的主要部分以及輕工業的某些部分,控制了國家經濟命脈,奠定了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沒收官僚資本主義具有兩重革命性質。一方面,官僚資本是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沒收官僚資本從消滅它們的封建性和買辦性來看,是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另一方面,沒收壟斷資本歸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所有,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又是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是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

Ⅶ 那部法律確定了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我國憲法第七條規定:「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國家保障國有經濟的鞏固和發展。

閱讀全文

與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什麼時候確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追憶愛情的歌曲有哪些 瀏覽:321
注冊會計師經濟法考試在哪裡學 瀏覽:398
幸福時光什麼時候拍攝 瀏覽:285
什麼蛇最幸福 瀏覽:396
江蘇經濟有多少發達 瀏覽:299
離開日本多久健康保險重新記錄 瀏覽:897
滕州美女快餐便宜多少錢 瀏覽:381
一種健康的生活的英文是什麼 瀏覽:939
騰訊健康怎麼查詢其他人接種疫苗記錄 瀏覽:579
18歲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497
金牛座夫妻婚姻指數是多少 瀏覽:483
情人的家庭事業不順怎麼辦 瀏覽:895
那些嗯有都有哪些好看的愛情劇 瀏覽:171
744愛情里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845
屬相兔子的女人婚姻如何 瀏覽:833
怎麼測一個人的幸福 瀏覽:548
沒陽光怎麼養幸福樹 瀏覽:212
經濟條件好是指有多少財源 瀏覽:73
如何將你的日常筆記變成小說故事 瀏覽:774
如何寫故事生動 瀏覽: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