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村村莊「空心化」現象對當地農業發展的不利影響及其解決措施
不利影響侵佔和浪費土地資源;造成人均土地減少,不利於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解決措施加強農村土地資源管理;合理規劃建設新農村或小城鎮;閑置土地復墾。
2. 為什麼現在有的農村越來越空心化這樣發展下去到底會怎樣呢
為什麼現在的農村越來越空心化?這樣發展下去到底會怎樣呢?
總之,現在的農村越來越越出現空心化,主要是年輕的農民開始到城市裡去住,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當然也是由於現在的農民的收入增加了,有條件到城市裡買樓居住。
對於農村的未來,並不是會全部取消或消失,而且現在一些地方開始出現了合村並鎮的現象,所以這也不會使得農村振興消失,但是現代化氣息的農村已經逐漸變成了城鎮化的農村美麗漂亮。
3. 如何應對農村空心化問題
農村空心化是一個由農村人口流動引起的農村整體經濟社會功能綜合退化的過程。其表現形式首先是留守人口規模的擴大、從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人口數量和素質下降,農業粗放經營,耕地拋荒;農村宅基地空置,形成「空心村」,土地資源浪費;再次是農村社區治理水平下降,組織發展落後,農村人口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治理的水平不高。如再擴展,可以認為農村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等公共服務水平都較城市落後,農村出現總體性衰敗的現象。
農村空心化形成的原因是復雜和多元的,主要有:
1.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
農村空心化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應當是二元城鄉結構下城市化速度滯後於工業化速度產生的。戶籍制度改革是否成功在於城市是否准備好或是否願意為大量農村外出務工人口提供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全部城市公共資源。大量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口無法享受城市部門提供的穩定、充足的醫療、教育、社會保險等社會公共服務,他們就無法放棄基於農村戶口和土地使用權而帶來的醫療、教育等農村公共服務供給。
2.農村土地制度、宅基地制度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及農民鄉土情節,導致「人走地留屋留」
(1)我國農村的土地歸集體所有,農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在農業效益不高,土地難以產出利潤時,農村中的耕地粗放經營和撂荒,難以形成有效流轉。(2)宅基地取得的無償性、使用的無限期性以及無留置成本性,使得村民更傾向於盡可能多地佔有宅基地。(3)糧食直接補貼、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農民享有越來越多的合作醫療、最低生活保障以及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和福利。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農民轉換身份,徹底告別農村的阻力。(4)農民對故土家園、鄉村生活的眷戀等原因也令農民不願意放棄村中住宅和耕地。
農村空心化的對策分析
只有將農業和農村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徹底地轉移出去,然後將土地進行有效流轉,形成有效的以家庭農業為基礎、專業合作社為組織的現代農業和新農村,才能夠有效地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
望採納
4. 為啥很多農村都成為了空心村,未來農村該何去何從
2019年7月1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農業農村部介紹《國務院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有關情況。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司司長曾衍德在會上指出,解決好「空心村」問題,根本還是要發展鄉村產業。
這是農業農村部近一個月以來,第二次談「空心村」問題。6月5日,農業農村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鄉村治理有關情況。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司長張天佐指出,農村人口向城鎮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對於空心村要探索網格化管理方式,加強群眾聯系。通過行政辦法和經濟激勵等措施鼓勵空心村剩餘人口向中心村轉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產能連續7年保持在1.2萬億斤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4.9萬億元,鄉村休閑旅遊營業收入超過8000億元,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元,農村網路銷售額1.3萬億元,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人員累計達780萬。
今天的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指出,總體上看,鄉村產業還存在產業門類不寬、產業鏈條不長、要素活力不強和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亟需加強引導和扶持。
近年來,中國不少地方出現「空心村」的問題,一些鄉村留不住人,日漸凋敝。
曾衍德解釋,「空心村」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鄉村沒有產業。「沒有產業,鄉村就吸引不了資源要素,也就留不住人,解決好「空心村」問題,根本的還是發展鄉村產業。」
此次國務院印發的《意見》中對鄉村產業概念作了明確的界定,指出鄉村產業是根植於縣域,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託,以農民為主體,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地域特色鮮明、創新創業活躍、業態類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的產業體系。同時,鄉村產業源於傳統種養業和手工業,主要包括現代種養業、鄉土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休閑旅遊業、鄉村服務業等,具有產業鏈延長、價值鏈提升、供應鏈健全以及農業功能充分發掘、鄉村價值深度開發、鄉村就業結構優化、農民增收渠道拓寬等一系列特徵,是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產業。
「在現行的統計制度中,種養業增加值佔地方生產總值的比重越來越小,如果把加工流通、休閑旅遊、電子商務、健康養生等新產業新業態這些延伸、交叉、融合的產業增加值統計起來,比重則很大。」余欣榮透露,目前正在研究提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增加值的指標體系和測算辦法,重點是提出農業延伸的產業、交互的產業,以及農業農村功能價值拓展的產業。把這些產業分類,確定合理的計算方法,並作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納入考核的重要內容。
余欣榮強調,絕不能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走可持續的路子,讓鄉村產業成為撬動「綠水青山」轉變成「金山銀山」的「金杠桿」。
「為確保鄉村產業的綠色發展,文件對供地、規劃、金融等多種制度保障作出了明確規定,從而在積極支持農業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保證農業環境不受影響,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 余欣榮說。
余欣榮提出以綠色標准體系引領鄉村產業綠色發展。在梳理現有標准基礎上,按照綠色發展的要求,制定和修訂農業投入品、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新業態等方面的國家和行業標准,建立統一的綠色農產品市場准入標准。
同時,《意見》在基本原則中特別強調以標准化生產推進鄉村產業綠色發展。余欣榮指出,要引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建設標准化生產基地,建設一批綠色糧倉、綠色果(菜)園、綠色牧(漁)場,打造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最後,余欣榮表示,要強化資源保護利用促進鄉村產業綠色發展。大力發展節地、節能、節水等資源節約型產業。國家明令淘汰的落後產能、列入國家禁止類產業目錄的、污染環境的項目,不得進入鄉村,不要再撿回落後的低質低效生產。
「在現行的統計體系中,養殖業增加值占當地GDP的比重越來越小。如果把加工流通、休閑旅遊、電子商務、醫療保健等新興產業形式計算在內,這些延伸性、交叉性、綜合性產業增加值將占很大比重,研究提出了以農業推廣產業、互動產業、農業和農村功能性價值擴張產業為重點的農村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整合的指標體系和計算方法。對這些產業進行分類,確定合理的計算方法,並將其作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納入評價的重要內容。
5. 什麼是空心村,為何農村空心村現象愈演愈烈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許多人建房並逐漸向外擴張。他們選擇靠近交通發達的道路或生活便利的地方。村裡形成了一個「空心」。從外面看,有一排排整齊的房子,但是從裡面看,沒有人。
農村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現在我們回到農村,就會發現農村的人越來越少,很多村莊變成了空心村,空心村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如今,農村空心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實際上,如果你仔細考慮,這些理由是非常現實的。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農民,也要適應社會的發展,盡快實現小康,過上幸福的生活。
6. 誰知道灌陽:如何應對農村「空心村」問題
我國實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將近三十年。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有過一些曲折,但整個農村經濟得到了全面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絕大多數農民已從溫飽走向小康,對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同時,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農村居住矛盾突顯,多數農民迫切需要修建樓房。各級黨委、政府對此事很重視,正在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建房不斷向村外擴張,村內居民越來越少,慢慢的形成了「空心村」和「沿路一條街樓房」。伴隨而來出現了很多問題,它將在一個很長的時間內對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農村「空心村」形成的歷史背景
1、改革初期部分先富起來的農民急需修建樓房。農村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施,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足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擺脫了傳統生產方式的郜郅。一些經濟能人進入市場,開始「走街竄巷」搞經商;一些懂技術的農民開始搞專業種養,經過自身經濟的努力和奮斗,終於脫穎而出,成為「萬元戶」。為了自身的發展,他們需要一個更加方便、更加寬敞的環境,再也不願意生活在交通不便,潮濕低矮的瓦房,迫切需要向村外建樓房,以便擴大經營規模。
2、經濟能人已紮根城鎮。繼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功,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步入正軌,第二、三產業得到了逢勃的發展。受農業生產條件和經營體制的制約,農業生產的風險大,比較利益低,周期長,致富難度大,於是,部分綜合素質較高、敢闖敢乾的農民,逐漸往城鎮發展,有的打工,有的自已當老闆,通過打拚獲得成功後,已在城鎮站穩腳跟,舉家遷往城鎮生活,已不在農村居住。
3、因客觀因素往村外建樓房。部分農民本來暫時不打算修建樓房,但因住房使用年限已久,已變危房,居住不安全,只能咬牙建房,如果拆舊建新,但存在許多問題。一是拆舊建新會有很多垃圾,村裡面的路很窄,車輛進不來,要通過肩挑背馱,進度很慢,費時費工成本高;二是村裡路狹窄,建房材料難以運進,建房不便;三是住房都是祖輩將每座房子平均分給子孫,每人分得的面積很小,不適合建樓房;四是住房零散不成整,即東一間,西一間,南一間,北一間,形成「一戶多宅」現象。這主要是因祖輩分房規矩形成的,為了公平、公正,祖輩按每座房子的質量,等級不同排隊,將每座平均分成幾份,再分給子孫,無形中變得更零散。因此要想化零為整,整合起來很難,因為農村的宅基地很難流轉和調換。為避免麻煩,他們甘冒在村外建房罰款的風險,也不願在村裡拆舊建新。
4、千方百計提高居住質量。這部分農民在村裡有足夠建房面積,但還是不願意在村裡建。主要原因:村裡是祖輩幾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傳下來的,受當時的條件所限,沒能科學規劃。村路狹窄,排水不暢,用水不方便,通風採光不好,相鄰太近致使居住環境不好,他們也寧願多花錢到村外建房,可提高生活質量。
二、農村「空心村」引出的的問題
1、浪費土地資源。一是能夠修得起房子的,基本上是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他們在村外修房子後,村裡的宅基地閑置又不轉讓給別人,因為他們不缺錢,致使土地資源直接浪費。二是農村宅基地的商品關系發育程度很低,農宅流轉如出租、轉讓、抵押等也很少。土地資源是一種「綜合」的自然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對象。我國山地多,平地少,乾旱、高寒區域大,耕地發展受限制;人均耕地少,而農村閑置宅基地使人地矛盾尖銳的問題更是雪上加霜。
2、影響自身再生產的發展。目前我國對土地使用審批很嚴,特別是對農用耕地的控制。每年上級對下級使用土地類型、性質、面積、用途等有嚴格的規定,數量有限,遠遠滿足不了農民建房的需要,而一些地方為了發展當地經濟,在引進企業時,為創造軟環境,將土地的使用指標優先留給了企業,農民的建成房多數是以罰代批。據了解,在水田每建修一座佔地面積140平方米,需罰款1萬元左右。而新建農宅又要耗掉農戶多年的積蓄,農民基本沒有什麼財力去擴大再生產,影響了自身經濟發展。
3、影響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農民修建樓房的特點:主要沿交通條件較好的公路和採光通風佳的耕地修建,樓房建好後,周圍農戶的耕地會受到老鼠、家禽、污水等的影響,不但會減少收入,還會引發各種矛盾,增加了農村經濟社會不穩定的因素。
4、村裡形成惡性循環。形成「空心村」後,村裡留守的多是生活條件差、年紀較大、老弱病殘的人,長年死氣沉沉,衛生環境也越來越差,且很少有人問津。這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成強列反差。
三、解決「空心村」問題的建議
1、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領導高度重視。「空心村」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經濟過程,需要循序漸進逐步解決。要有一個長遠規劃,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不能有麻痹大意,要把它作為「三農」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來抓,在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同時,不能冷落「空心村」,而是要齊頭並進。
2、制定農村空閑宅基地流轉管理辦法。完善農宅產權和流轉制度,為農村宅基地的順利流轉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建立以永續使用權為核心的農村宅基地制度,明晰宅基地的產權。建立政府管理下的宅基地市場,規范農宅的流轉。我國人多地少,宅基地稀缺將長期存在,因此政府必須進行調控和管理。通過減免流轉過程中的稅費、對閑置農宅適時開征房產稅,鼓勵和督促遷出戶、一戶多宅戶、超占戶賣出空置的住宅;對購買住宅的農戶,則嚴格按照「一戶一宅」的原則加以限制;對超面積建房的要強制退出村裡的宅基地。
3、建立規劃管理機構。統籌鄉村建設,規劃先行,逐步改善農宅流轉環境。農村中無序亂占亂建堵占通道,影響四鄰排水和村容村貌、引發矛盾糾紛的問題十分嚴重,嚴重影響農宅的流轉和「空心村」的整治。必須成立農村規劃辦公室,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通過各種措施,以公益事業的項目,劃定一個區域,進行科學規劃設計,需修建樓房的農戶,必須經審批同意後,才能在此區域建房,如有不經審批盲目建房,一律採取強制措施,強制拆除,避免家家戶戶沿路建房,形成「沿路一條街樓房」現象。同時對村內重新進行規劃,制止亂拆亂建行為。
4、成立村內空閑宅基地儲備委員會。按照有關的政策文件,按有償的辦法,通過收購或者調換等流轉方式,將村內空閑宅基地其中起來,以便日後統一按排。
5、實施公共財政政策。免徵農業稅後,農村集體經濟收入減少,沒有能力維護農村公共設施建設,需要政府財政支持資金向基礎設施維護傾斜,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順利進行。
6、堅持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將眼前利益和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不能因小失大,操之過急,盲目發展,要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